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高二年级 学科:语文 年级“周周练”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第四单元(一)
命题人:田宇 杨利华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溯流(sù) 记载(zǎi) 屏风(píng) 怵目惊心(chù)
B.栖息(qī) 弥漫(mí) 潦草(liáo) 管窥蠡测(lǐ)
C.舟楫(jǐ) 烽燧(shuì) 道观(guàn) 风格迥异(jiǒng)
D.祠堂(sí) 山麓(lù ) 肯綮(qìn) 越俎代庖(pá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突兀 估客 粉饰太平 造化犹物
B.灌溉 营茸 蒹葭苍苍 峭拨秀丽
C.镵然 溺水 鸢影轻掠 泽被后世
D.庙祝 须臾 浩渺无际 云销雨霁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纪晓岚论诗总是在初唐的遒劲、盛唐的兴象、中唐的风调、晚唐的衰飒的历史变化中
切中肯綮而又别开生面。?
B.从今年入室盗窃案件发案情况来看,一些窃贼趁居民不在家,游刃有余地采用“技术开
锁”的手段入室盗窃。
C.马刺队今年夏天频繁地引进外援,踌躇满志地向球队的第五座NBA总冠军奖杯发起冲
击。
D.如果说女排世锦赛总决赛的溃败,让中国女排感到了尴尬,那么这次亚锦赛之败,就使蔡
斌无颜见江东父老了。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庖丁解牛》描述了一个宰牛技术高超的厨师的故事,把牛割解得肉是肉、骨是骨,
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令人印象深刻。
B.陆游不仅将大小孤山、名胜古迹、传闻轶事、前人诗句等景物记述在文中,而且随笔
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务等情况。
C.读者通过形象,探究意旨,一般能与作者的用心大致契合,但也有与作者原意不合
或超出了作者原来所想的情况。
D.散文给读者的直观感受,并不像诗歌那样,有一种有鲜明的意旨,叙述、议论的成分
比较多。
5.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下面是几个古人的名字,选出和“庖丁”的命名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A.师襄 B.轮扁 C.乐毅 D.优孟
6.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杰然特起 ②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B.①上干云霄 ②皆妇人干政之所致也。
C.①大孤状类西梁 ②佛音绝类弥勒
D.①皆以杏仁澄之 ②水色澄碧
7.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②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B.①视为止,行为迟 ②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C.①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D.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因其固然
8.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南江则极清澈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①岸土赤而壁立 ②提刀而立
C.①皆以杏仁澄之 ②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D.①过夕乃可饮 ②乃中《经首》之会
9.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B.善哉!技盖至此乎?
C.官知止而神欲行 D.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10.从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技经肯綮之未尝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D.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二、课内阅读:(客观题每小题3分,共30分;21题10分)
(一)阅读课文《过小孤山大孤山》第二段,回答下面11-13题。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 戍:把守
B.已非它山可拟 拟:模仿
C.与江山相发挥 发挥:辉映
D.有俊鹘抟水禽 抟:持,抓
1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盖以此得名也 ②技盖至此乎
B.①徙倚久之而归 ②树之以桑
C.①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②作《师说》以贻之
D.①信造化之尤物也 ②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1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一篇日记体的游记散文。
B.这段文字抓住景物特点描绘了鲜明独特的形象。
C.这段文字运用了对比手法。
D.这段文字在记述事物的同时,插入了适当的议论及说明。
14.下列对《过小孤山大孤山》全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游记,作者借山川景物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情趣、韵味和人生哲理。
B.由于景点多,但作者注意到了景点间的联系,从而使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完整的长江
山水图。
C.对小孤山的描写作者用笔灵活多变,多角度地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万态。
D.在各景点中,以对小孤山的描写最为充分。
(二)阅读课文《庖丁解牛》第三段,回答下面15-18题。
15.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庖丁释刀对曰 释:擦拭
B.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遇:接触
C.彼节者有间 间:间隙
D.官知止而神欲行 神欲:精神活动
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进乎技矣 ②依乎天理
B.①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②善刀而藏之
C.①吾见其难为 ②何辞为
D.①因其固然 ②因地制宜
17.在《庖丁解牛》中,文惠君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你认为文惠君得到的养生之道的内容是什么?请简明概括。(3分)
(三)阅读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80-81页的《西门豹治邺》全文,回答18-21题。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 趣:催促
B.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 衣:穿
C.烦三老为入白之 白:告诉
D.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 少:缺少
19.下面全部都表现西门豹巧于斗争的一项是
①幸来告语之,吾亦往送女
②西门豹往会之河上
③即将女出帷中,来至前
④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
⑤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
⑥簪笔磬折,乡河立待良久
A.①②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④⑤⑥ D.②③④⑥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河伯娶妻的迷信活动是由当地有政治势力的三老、巫祝等相互勾结共同策划的。西
门豹对此经历了从相信到惩治的过程。
B.本文客观上宣传了无神论的思想,批判了宗教迷信活动的虚伪性,深刻地说明了宗教
迷信是用来愚弄人民的工具。
C.作者为了突出西门豹的远见,用“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作为陪衬,宣扬了“民可
以乐成,不可与虑始”的观点。
D.在叙事上,是通过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人物对话逐步展开的。其次,注意从神态、
语气上加强人物形象的刻画。使文章生动具体,避免了平铺直叙。
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为具牛酒饭食,行十余日,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2)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
三、链接高考:(10分)
2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0分)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4分)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6分)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第四单元(一)
一、基础知识:
1.A(B.管窥蠡测lí;C.舟楫jí 烽燧suì;D.祠堂cí 肯綮qìng)
2.D(A.造化尤物 B.营葺 峭拔秀丽 C.巉然)
3.B(褒词贬用)
4.C(A.“把牛割解得肉是肉、骨是骨,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部分缺少主语;B.“大小 孤山、名胜古迹、传闻轶事、前人诗句等景物”逻辑混乱; D.“有一种有鲜明的意旨,叙述、议论的成分比较多”的是散文,还是诗歌,表意模糊)
5.C(《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轮扁:轮扁是《庄子·天道》篇寓言中的人物,职业是造车工人,名扁,轮扁就是一个用刀斧砍木做车轮的名叫扁的木匠,后世用作名匠高手的代称。另外,弈秋:弈即棋,秋为人名,古代擅长下棋的人。)
6. C(C.相似;像。A.①<动>杰出的;突出的。②<副>特别;特地。B.①<动>冲(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杜甫《兵车行》)②<动>干预;干扰(皆妇人干政之所致也。《后汉书·蔡邕传》)D.①<动>使液体中的杂质沉淀分离;②水静而清(黄肇敏《黄山纪游》)
7. D (A.①卸落,堆积;②交付,给。B.①视力;②对待。C.①行进;②超过。D.①②本来)
8.A (A.①②表转折,“却”。B.①表并列关系的连词;②表修饰关系的连。C.①介词,用;②与“是”搭配使用,因此。D.①副词,才;②连词)
9.C
10.C(状语后置,其它三项为宾语前置)
二、课内阅读:
(一)
11.B 拟:比拟,相比。
12.B(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不译。A.①发语词,表推测原因;②盖,通“盍”,何,怎样。C.①介词,用;②表目的的连词,来。D.①果真,的确;②守信用。)
13.D(没有插入“议论”的文字)
14.A(未谈到人生哲理)
(二)
15.A(释,放下)
16.D(D.①②介词,依照,顺应A①介词,相当于“于”,引进比较对象; ②介词,相当于“于”,引进宾语;B.①并列连词。②顺承连词,而后。C.①动词,解剖。②句末语气词,呢。)
17.养生之道:悟道——依理——谨行——藏锋
18.D(少:稍微)
19.C(②交待事情;③陈述对象不是西门豹)
20.A(西门豹并未相信)
21.略
三、链接高考:
22.【答案】(1)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江面的清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心情。
(2)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见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和客心的孤回形成鲜明的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