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三节
做功了吗
录
目
析教材
01
讲教法
02
论学法
03
说过程
04
节
章
析教材
Part One
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在前面已经学习《杠杆》《滑轮》的基础上,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又是与能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它虽然在力学中引入,但贯穿在整个物理学中,一切自然现象都与功和能相联系,通过功的教学,充分揭示了物理系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功的研究为以后学习功率、能量知识奠定基础。各种形式的能量及其相互间的转化都与功紧密相连,而且功的计算能够为能量的定量表达即能量的转化提供分析的基础,因此该节内容很重要。
教学目标分析
1. 知道什么叫做功;
2. 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会判断怎样才算做了功;
3. 会根据功的公式计算功的大小,能估测生活中常见的功;
1.通过思考与讨论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了功;
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1.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
2.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分析
怎样才算做功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通过我对教材的认真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分别为:
怎样才算做功;
功的计算
节
章
讲教法
Part Tow
本节课教法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他们经历“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着这一原则,再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心理特征,本节课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01
讨论法
02
读书指导法
03
训练法
节
章
论学法
Part Three
学生学法
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大量事实认真观察,同时深入思考,然后师徒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也锻炼了沟通能力,自然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
探究法
分析法
归纳法
训练法
节
章
说过程
Part Four
教学环节设计
我的教学过程共五个环节
01
02
03
05
06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新课探究
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用力拉桌面上的小车,小车前进,则小车收到几个力的作用?
哪个力的作用对小车有了“成效”?有了“贡献”呢?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物理学中的功主要是吸收了“贡献”的意思。
如果某个力对物体的移动做出了贡献,取得了成效,说这个力对物体作了功。
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
距离的乘积叫机械功,简称“功”
情境分析
情境分析
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怎样才算做功?
归纳总结
什么情况下不算做功?
归纳总结
什么情况下不算做功?
教学过程
怎样计算功?
1、物理学中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即:功=力×距离
2、计算公式: W=F·S或W=G·h
3、功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N,距离的单位是m,功的单位是N·m,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做焦耳,用符号J表示,1J=1N·m。
巩固练地上,用50 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 N的箱子,前进了10 m。
(1)推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
(2)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 m,他做了多少功?
课堂小结
作业
一、课堂作业:课本198页 “4、求做功的多少”
二、课后作业:课本198页“3、5”
板书设计
一.机械功的概念
1. 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叫机械功,简称“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1)物体要受力的作用2)物体要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定的距离
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1)F≠0 S=0 劳而无功
2)F=0 s ≠ 0 不劳无功
3)F⊥S 垂直无功
二.功的计算
1.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 (W=FS)
2.单位: F--N S--m W--J 1J=1 N m
下
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