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李 密
哪些“情”可以“成追忆”?
哪些“情”可以“如泣如诉”?
前人评价: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情:1.情况(事实);
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
表:是一种文体,,即“奏表”,又称“表文”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用于臣下向君主陈情为内容。
陈:陈述
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称”书”, 到了汉代, 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 表的内容多为有叙有议, 但是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感彩.
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模仿第一段的写法完成其它三段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整体感知二
谁在陈情
陈什么情
向谁陈情
如何陈情
为何陈情
整体感知三
(2)向谁陈情?
1.晋武帝
2.晋武帝为何招“李密”
(1)谁陈情?
李密
(3)陈什么情?用四字词语概括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或:陈述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4)为何陈情?
1.要供养祖母
2.李密是蜀汉旧臣,对故国念念不忘。
3.名节
4.司马氏以屠杀篡夺的方式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
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为官)
(5)如何陈情?请具体分析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孝情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忠情
揭示矛盾
孝治理
病笃情
分析矛盾
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孝与忠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解决矛盾
尽忠长
尽孝短
愿乞终养
先尽孝
后尽忠
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
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重点实虚词
一词多义
断句
翻译
请同学们赏析本文艺术特点
一、构思艺术:
叙孝情表忠情
祖母情深似海 圣上恩重如山
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
动之以情
找依据释误会
“以孝治天下” “岂敢盘桓 有所希冀”
先尽孝 后尽忠
晓之以理
乞矜愍
庶刘侥幸 ,保卒余年 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示之以忠
二、语言艺术
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1.四字骈句。
效果: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效果:内外对举,都强调一个“无”字,把自己举目无亲,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2.对偶句。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效果:前后对举,表达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2)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效果:“臣”与“祖母”对举,突出一个“无”字,强调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现实。
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强烈,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的作用
效果:以落日喻人命,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3.比喻句。
(1)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效果: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2)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3)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效果: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文章简洁生动、真挚朴实。写自己的遭遇和对祖母,如倾吐肺腑,没有一点藻饰、做作或夸张,于朴实中见至真、至美、至善。语言形式,骈散交用,多用四字短语表情达意。思路清晰,语言机智得体,内涵丰富,惟背颂方能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