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苏 武 李白
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
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
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
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
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
苏武传
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 ——班固
班固(32—92年)
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史学与司马迁齐名,世称“班马”;文学与张衡齐名,世称“班张”。
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
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花费二十多年努力,撰写《汉书》。
家庭:
父亲: 班彪(史学家)
弟弟: 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 班昭(续写《汉书》)
作品:
史书: 《汉书》
辞赋: 《两都赋》
诗: 《咏史诗》
《汉书》
文学常识
作者——东汉班固撰写,班固去世后,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
性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
内容——记录了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12帝纪、8表、10志、70列传。
史学价值—— 作者能尊重客观实际,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赞扬清廉的官吏,流露了对人民的同情。
文学价值—— 叙事详明,详赡严密,语言典雅繁复,富于文采,有骈体化倾向,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很大。
《汉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它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
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汉”, 《汉书》“言皆精炼”,结构严密,人物描绘细腻。
《史记》 《汉书》
作者 司马迁 班固、班昭
体裁 纪传体通史 纪传体断代史
年限 黄帝至汉武帝 西汉一代
成书 西汉武帝时 东汉光武至安帝
编修形式 私修 私修后来变成官修
背景介绍
汉高祖刘邦率部亲征,却在公元前202年被围于平城,不得已只能忍辱和亲。经四朝六十多年,尤其是“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之后,汉武帝凭借雄厚的国力,屡对匈奴用兵。
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
课文主要记叙苏武出使匈奴,被羁留十九年的艰苦历程后,终得归汉。
整体感知
出使原因?
扣留原因?
归汉经过?
羁留历程?
苏武投降了吗?
不投降,怎样对待苏武?
谁又去劝降?
文章情节
单于 卫律 李陵
1.找出文章主要人物,关上书口述人物关系及故事情节
汉武帝 汉昭帝
张胜 常惠
苏武
大汉
匈奴
结构脉络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结构脉络
汉匈矛盾,苏武出使(开端)
因事扣留,卫律劝降(发展)
放牧北海,李陵劝降(高潮)
汉匈和亲,白发归来(结局)
1——2段
3——5段
6——8段
9——10段
思考:苏武的形象在这文中是通过两次自杀表现出来的,自杀的情节,在文中是哪几句话?从原文中找出其自杀的原因和其他人看到苏武自杀时的反应?
自杀情节 自杀原因 他人反应
欲自杀
屈节辱命,虽生,
何面目以归汉!
事如此,此必及我,
见犯乃死,重负国。
卫律惊;
惠等哭;
单于壮其节。
引佩刀自刺
忠贞不渝、刚烈难犯、义不受辱、国家利益至上。
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
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
探究思考
①恐吓:杀虞常,降张胜,吓苏武。
②威逼:副有罪,当相坐;复举剑拟之。
“武不动”
“武不应”
“骂律”
——视死如归
——忠贞不二
—— 一身正气
苏武: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
卫
律
招
降
卫律:气焰嚣张、傲慢自大、阴险狡诈,卖国求荣
③利诱
卫律是怎样一步步招降的?苏武是怎样应对的?
先告知家人的不幸遭遇;
再以切身体会诉说同感;
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
(劝降者攻心为上,字字诛心)
恐吓威逼:杀虞常,降张胜,吓苏武。“复举剑拟之”
利诱:“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软硬兼施:“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卫律
威逼
利诱
软硬
兼施
动之
以情
晓之
以理
逼降、诱降
李陵
劝降
断思亲之念
断忠君之想
(1)肉体折磨:“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啮雪,咽毡毛”、“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等。
(2)精神折磨:“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
苏武不畏艰苦,长年累月与恶劣环境作斗争的生存勇气,展现了他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苏武不愿意投降,匈奴是怎样对待他的?
最能体现他气节的一句话是哪一句?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明确:不矛盾。
择死 避免受辱,维护国节
求生 拒绝屈服,抗争命运
是苏武对自我生命价值的探索和超越,死要高尚,生要热烈,这儿是苏武对自己灵魂的忠诚,并非愚忠。
因此,苏武形象不应该简单停留在一个忠君爱国的扁平符号,他的人格有自己的深度和厚度,他不屈不挠的气节,应是民族历经千年而不褪却的精神底色。
思考: 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文章结尾,苏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信念与意志
感叹、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坚守信念,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
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荣归故里。
苏武精神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苏武不仅是汉朝有爱国者,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也是我们华夏民族不朽的丰碑。他的节操,他的不屈,他的忠贞,影响和激励着无数炎黄子孙。我们的民族涌现出许多苏武这样的仁人志士,他们共同构筑了一座精神的长城,护卫我们民族的一片蓝天:为自己的祖国奋斗。
请同学们根据《学案》p100推荐阅读,并仿照“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写一段简洁的人物评论。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通 假 字
畔主背亲 与旃毛并咽之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法令亡常 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前以降及物故
“畔”通“叛”,背叛
“旃”通“毡”,毛织品
“去”通“弆” ,收藏
“亡”通“无”,
“以”通“已”,已经
“霑”同“沾”、“衿”同“襟”。“决”通“诀”
文言知识点归纳
通 假 字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其一人夜亡 天雨雪 宜皆降之 惠等哭,舆归营
单于壮其节
欲因此时降武
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杖汉节牧羊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使……归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名词作动词,下
使动用法,使……投降
名词作动词,用车子送
意动用法,以……为壮,认为……豪壮
使动用法,使……投降
使动用法,使……斗
名词作动词,手中拿着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
特殊句式
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2、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3、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4、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5、见犯乃死,重负国。
6、何以汝为见
7、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8、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9、为降虏于蛮夷。
10、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11、引佩刀自刺。
(判断句)
(被动句)
(定语后置)
(判断句)
(被动句)
(宾语前置)
(判断句)
(宾语前置)
(介宾后置)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