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程标准: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水平1—2学习目标:知道列宁主义的诞生;能够描述俄国十月革命的基本历程;能够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能够简述苏俄(联)不同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
水平3—4学习目标:能够运用文献资料,分析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能够根据不同的时空尺度,多角度分析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能够通过苏俄(联)经济发展的演变脉络,辩证认识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理解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性和进步性;能够通过文献资料和合作探究,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学习要求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一)历史背景
1、社会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沙皇专制统治却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阶级条件: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3、组织条件: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
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
工人运动具有反抗沙皇专制统治和资本主义压迫的双重使命
4、思想条件: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
没有制定党纲和党章,无产阶级政党实际上没有建立起来
(二)形成的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列宁主义形成
列宁的拥护者在中央委员会中占多数,被称作“布尔什维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三)列宁主义的主要内容
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的前夜”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四)列宁主义形成的意义
1、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2、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4、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成为十月革命的理论指导
↑
添加标题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俄国迅速对德宣战,卷入了战争的深渊。……俄国军队在战场上的接连失败却不断暴露出俄国专制制度的腐朽。战争动员使1500多万人应征,大批劳动力的丧失使大量土地荒芜,工业生产也大受影响,在战场上,俄军屡遭失败,在战争爆发的头两年内就损失军队350万人,此外还失去了西部大片领土。同时,人民的生活也受到了战争的严重影响,……大规模的工人罢工也接连不断。……各种矛盾的空前激化使得革命形势一触即发。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直接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军的失利使沙皇政府陷入困境,国内危机加剧
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革命过程
1、俄国1917年二月革命
(4)革命结果:推翻了沙皇统治,形成了临时政府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革命爆发:1917年3月(俄历二月),彼得格勒,工人、市民和士兵
(3)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添加标题
2、列宁提出推进革命的战略和策略
(1)背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一直没有满足人民群众对“和平、面包和土地”的要求,并镇压人民的反抗
(2)提出:1917年4月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3)影响:直接指导了俄国革命
二月革命的发生和胜利出乎各派政治力量的意料。连布尔什维克的领袖列宁也没有预计到事态的这一发展,二月革命发生的时候他还流亡在国外,在听到革命的消息后他才着手准备回国。临时政府的成员大都是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它宣布实行大赦,允许言论,出版、集会自由等等,并准备实行立宪改革。但是,在战争问题上,临时政府决定继续沙皇政府的政策,将战争进行下去,同时,它也没有解决广大群众热切关注的面包和土地问题,从而引起了广泛的不满。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前线继续在流血,后方依然面临饥荒。在这种情况下,一场新的革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又出现了。这一次,站在革命潮头引导革命方向的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添加标题
3、列宁亲自领导十月革命
October Revolution
7月流血事件及其后的事态发展标志着俄国政治形势出现了重大转折,随着苏维埃领导层与临时政府的完全合流,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随之结束,政权完全转到了反人民势力一边。随着临时政府对革命群众和政党实行镇压措施,原先的“政治自由”也不复存在,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就此消失。针对形势的变化,转入地下的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及时改变了斗争策略。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1)革命爆发:1917年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2)建立政权: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这次大会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三)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
1、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3)革命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2、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3、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三、苏俄(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1918年开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世界文明史上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十月革命后在旧沙皇俄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大胆地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在这种探索中建立起来的苏维埃文明,在与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并列竞争的同时,丰富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形态。苏维埃文明下的生产组织形态、政治制度等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截然不同,在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苏维埃文明也体现出了自己的特色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他们通过武装干涉,使苏俄陷入内战当中
添加标题
(2)目的:国内战争开始后,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3)主要内容
最重要的就是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战争的需要、牺牲农民的利益、实行公有制
余粮征集制的推行在短期内收到了明显效果,粮食征集额成倍上升,缓解了城市的饥荒,为前线作战的红军提供了后勤保障,成为扭转战争形势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同样明显的是,这种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它不仅把农民的余粮全部强制征收到国家手中,而且把农民自己生活所需的一部分口粮也作为“余粮”强行摊派征收。由于工业生产的萎缩,能够作为实物交换提供给农民的工业品越来越少,最后几乎停止了以工业品对征粮的补偿。加之当时卢布在经济生活实物化和高度通货膨胀的双重趋势下已成价值含量极低的“彩色纸片”,粮食的征购价格只是虚拟的数字,所以农民实际是近乎无偿地把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交给了国家。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4)作用和影响
①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②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 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
—— [苏]列宁《论粮食税》,《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
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三四年来我们稍稍学会了实行急剧的转变 …… 学习实行 “新经济政策”。
—— [苏]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
说明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失败
2、1921年3月苏俄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1)主要内容
①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
—— [苏]列宁《关于共和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
每一农户的粮食税额取决于它的土地数量、家庭人口、收成和财产状况。对贫苦农户给予优待。所有农户在缴纳粮食税以后可以自由处理剩余的粮食。粮食税政策受到农民的欢迎。他们看到,扩大耕种面积,多打粮食就能多得粮食,生产积极性于是大大提高。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上卷
利用市场机制恢复发展经济
实行粮食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
②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在新经济政策中,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其他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则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租借制和租让制在企业所有权仍属于苏维埃国家基础上,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一定程度提高了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
在一定范围内恢复资本主义,从而恢复经济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2)积极作用: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1924年1月,列宁逝世
(二)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
1、主要措施: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行“五年计划”
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
农业集体化:为适应工业化的需要,将个体小农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运动,强制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添加标题
2、建设成果: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
五年计划:1928年开始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并于1932年提前完成,在此期间,城乡非公有制经济成分被改造成适应计划经济要求的社会主义公有制。1933-1937年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基本实现预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目标
3、苏联模式(斯大林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机制体制)的主要特征
经济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
添加标题
(2)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这些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1)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4、苏联模式的评价
这一体制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后来权力愈来愈集中于个人手里,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制度。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建成了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它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改善的办法实行高积累多投资,发展粗放型经济。它片面发展重工业,建立准军事型的经济,并以此提高国力,赶超资本主义国家。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上卷
添加标题
四、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苏联的成功经验在于: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为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增强国防力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训在于:经济建设要遵循经济客观规律和本国的具体国情,要注重国民经济中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关注民生与经济的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