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4张PPT。敢问路在何方 路漫漫其修远兮
——列宁去世后,苏联的路怎么走?1924年,列宁去世。苏维埃的明天怎么办?谁来带领大家完成这段未竟的旅途?苏联(苏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路: 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失败)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斯大林时代:是否会继续坚持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道路还是
走斯大林自己的道路?斯大林模式列宁时代:新经济政策:斯大林这个名字足以震撼世界
有人说他是个残暴凶狠的魔鬼
有人说他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暴君
有人说他是十恶不赦的历史罪人
也有人把他视为天之骄子,
扭转整个世界的历史巨人
他是英勇无畏的,又是冷酷无情的 列宁逝世后,代之而起的是一位“钢铁般的人”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 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列宁的支持者。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让它见鬼去)。列宁说过,新经济政策的施行是认真而长期的。但他从来没有说过,新经济政策的施行是永久的。”
——斯大林:《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 》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农业全盘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概念:斯大林模式 定义: 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俄 罗 斯 白俄罗斯乌克兰南高加索1922年苏联成立,
一个篮(兰)子两只鹅(俄)外加一条小绳索◆苏联的成立与发展材料一 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材料二 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做斗争”。?
材料三 斯大林说:“人们有时问:不能稍微放慢速度,延缓进展吗?不能……恰恰相反,必须竭力和尽可能加快速度……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阅读以下材料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1、工业化方针的提出③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背景和原因:时间: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①落后的农业国②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④冲破帝国主义的包围⑤苏联的成立、列宁去世和斯大林上台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2.过程:1925 1926 1928 1933 19371928年-1932年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1933年-1937年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第聂伯河水电站当时被誉为苏联工业化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标志,同时,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材料: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几项重要指标完成情况根据材料,分析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工业发展有何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材料一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间,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迫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斯大林选集》下卷
请思考: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通常都是走怎样的道路?这样做的优点是什么?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材料一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间,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迫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斯大林选集》下卷
请思考: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通常都是走怎样的道路?这样做的优点是什么?发展轻工业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可以为重工业积累资金 材料一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间,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迫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斯大林选集》下卷
请思考:斯大林认为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同资本主义国家有何不同?主要理由是什么?首先发展重工业。理由:苏联面临帝国主义的包围,为了保卫国家,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 材料二 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斯大林在苏联工业化时……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结果,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危机。”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材料三 毛泽东在评论苏联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请思考:苏联的工业化是如何进行的?牺牲农业,轻视轻工业,片面发展重工业探究:优先发展重工业有什么必要性?斯大林:
现在不发展重工业,就等于慢性自杀。 苏联成立后,国内外形势严峻,外有帝国主义国家的敌视,内部则经济依旧落后,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有助于苏联迅速建立强大的国防,巩固政权。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
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苏联工业化成就: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为二战中击败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苏联工业化问题:农、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排斥市场调节,经济效益低下,阻碍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西方经济如何?一、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方针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二、农业:农业集体化运动(27年 生产关系)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问题一:苏联何要实行农业集体化? 斯大林认为,粮食80%是来自落后的小农经济,其产品的85%留供自家消费,商品率极低。
另一方面,当时数量很少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粮食产量,虽然只占粮食的2%以下,但它却提供了国家商品粮总额的5%,商品率达到47%。斯大林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必须组织农民走向集体化的国营农场道路,消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①农业的落后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1、原因:2、时间: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3、过程:1929年开始整顿、发展富农被作为一个阶级消灭农业集体化完成4、特点:大规模、群众性;出现一些过火行为②工业化对粮食的需求(注意:十五大提出的方针是什么?后来为什么是农业全盘集体化了?)1930年1932年1937年有关集体农庄的一组宣传画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笑容的背后会是什么呢?
集体农庄幸福的快乐的少女材料1:”目前集体农庄运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现象,就是农民已经不象以前那样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整乡、甚至整个专区地加入。
——斯大林《大转变的一年》(1929年11月)材料3: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材料2: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办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据统计……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收获量的40%,而粮食收购价远低于生产成本。……一五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1/3 ——教科书强制性加入,违背自愿原则牺牲农业发展工业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最终影响农业长久发展笑容的背后会是什么呢?
集体农庄幸福的快乐的少女1、强制性加入,违背自愿原则2、牺牲农业发展工业3、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
最终影响农业长久发展“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苏联农村消灭了私有制和剥削现象,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原料,促进了工业化的顺利进行。其实施是为了配合工业化,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的,违反了自愿原则,不可能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使工农联盟再次出现危机。评价农业集体化:问题:成就:这是前苏联一段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
高兴的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老婆说:“没有油啊!” 伊万说:“那就煮!”
老婆说:“没锅!” 伊万说:“那就烤!”
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回去
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高呼:“斯大林万岁!”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回首看历史三、斯大林模式 1、定义: 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2、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3、特点: 经济上高度集中
政治上高度集权
文化上高度划一4、表现:经济上:指令性的计划、排斥市场调节(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为了实现赶超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苏联将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摆在了首位。影响:积极:消极: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得以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刻不容缓的难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从长远来看,斯大林模式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样样管、统统包的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了活力。政治上:高度集权制;大清洗运动基洛夫被暗杀 — 苏联“大清洗”的导火索 影响:积极:消极: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稳定。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采取干预手段管理思想和学术问题;个人崇拜思想文化上: 斯大林在战胜一个个反对派后,他的最高领袖地位牢固确立起来,威望也空前提高。1929年12月21日,举国上下庆祝斯大林50寿辰。《真理报》用8个版面刊载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祝寿文章,称颂斯大林是列宁的惟一主要助手,是列宁事业的继承人,是活着的列宁。各地党政组织和个人也纷纷向斯大林发出致敬信。许多城市、工厂、农庄和街道,甚至山峰都用斯大林的名字来命名。此后,过分颂扬之风愈演愈烈,进而成为一种政治思潮。一切成绩胜利都归功于斯大林。斯大林就是党和国家的化身,真理的代表,他的讲话成为人们工作、发言的唯一依据,判断事物对错的唯一标准。斯大林被奉为神明,当作偶像顶礼膜拜。加上30年代,斯大林主持开展了一系列批判运动。这些批判把斯大林的绝对领导和唯一正确地位从政治领域扩展到文化学术领域。 思想文化单一,文化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压制。影响: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
⑴国际形势:
⑵经济形势:
⑶政治形势:
(4)个人因素:
确立标志:1936年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苏联成立;斯大林巩固领导地位,缺乏民主传统斯大林的个人性格、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中国有没有实行过“斯大林模式”,与“斯大林模式”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20世纪50-70年代末实行过。(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影响的体现:过渡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三大改造;十年建设时期“左”倾错误不断发展;“文化大革命”)
(1)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保证国民经济比例稳步健康协调发展。
(3)要注意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历史反思内
容农业工业贸易分配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大中小工业一律收归国有(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取消自由贸易
(否决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实物配给制(平均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集体化、农业
税很重 高度集中的国家
计划模式,直接
管理工资制(平
均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恢复自由贸
易,允许商
品买卖实行按劳分配制项目
排斥市场调节
国家统调拨、
计划供应
模式的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化农庄资本主义大农场农业制度农、轻、重协调发展优先发展重工业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工业化道路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斯大林模式西方模式(英国)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背景和原因(略)过程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工业化方针“五年计划”结果:①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②工业化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和弊病农业全盘集体化①农业的落后原因:时间: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②工业化对粮食的需求1937年完成结果:为工业化创造了条件;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积极:它是同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的,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当时有利于保证党的领导,维系政局的稳定;
消极:这种制度有它严重的缺点和弊端,后来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 罗万财制作!评价四.斯大林模式的历史教训
1.农、轻、重比例兼顾,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工业化建设必须兼顾农民的利益,保证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
3.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水平;
4.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
5.必须坚持党的集体领导,坚决反对个人专断;
6.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7.坚决反对个人崇拜;
8.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9.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目的;
10.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苏联的工业化为什么取得了巨大成就?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
高积累政策;
农民的贡献;
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思考探究基洛夫被暗杀 — 苏联“大清洗”的导火索 基洛夫被暗杀 — 苏联“大清洗”的导火索 规定对总书记斯大林的鼓掌可达10分钟,对其他政治局委员鼓掌不能超过2分钟
可是政治局委员兼列宁格勒州书记基洛夫出现时,鼓掌长达10分钟之久。
选举中央委员会时,斯大林是当选委员中得票最少的一个,缺票270张,而基洛夫只缺3张。
斯大林对此感到十分震惊。但是,基洛夫这位在党内外深孚众望的领导人在1934年12月1日被暗杀。斯大林得悉基洛夫被害的消息后,当天赶到列宁格勒,亲自审讯凶手。他还提议对苏联刑法作了如下修改:侦察恐怖活动案件不得超过十天;被告结论于开庭前一天交给被告;判决一经作出,不得上诉,不得赦免;极刑立即执行。从此,清洗、镇压的规模迅速扩大。大批党政、军领导人和普通群众受到迫害,遭枪杀。
【大清洗运动】
在大清洗运动中,党政军领导人和普通群众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而被处决。
党:
苏共17大选出的139名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有98人即70%的人被逮捕和处决了。这次大会的1996名代表,有1108名因“反革命活动”而遭逮捕枪决。政治局中得以幸免于难的,只有斯大林的亲信莫洛托夫。然而斯大林却下令逮捕了他的夫人。
政:
在列宁建立的第一届苏维埃政府的15名人民委员中,有9人死于斯大林的大清洗,幸免的6人中,除斯大林自己外,其余5人都是在大清洗之前去世的。因此可以说,斯大林枪毙了第一届苏维埃政府的全部人民委员。
军:
5个元帅枪杀了3 个,5个一级上将全部杀掉,57个军长杀了50个,184个师的师长杀掉了140多个。全部军区司令员被清洗;海军和空军司令被枪决;所有的舰队司令员只有一人得以生还。
群众:
在30年代,斯大林为了强行推行他的农业集体化运动,竟使150万农民被枪毙或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运动中被斯大林下令杀害的苏联共产党员有70多万,被流放的有上百万人。
据统计,1936—1939年,苏联约有400多万人遭逮捕、判刑和枪决。 1936—1939年,苏联约有400多万人遭逮捕和判刑。在经济建设部门,大批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干部被清洗,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正常进行。1939年,大清洗运动才逐渐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