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词阅读
一.诗歌阅读(共20小题)
1.(2023 南宁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蝶恋花
【宋】范成大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画舫夷犹①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②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③尝面收新茧。
[注释]①夷犹:犹豫迟疑,这里是指船行迟缓。②谷雨: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清明之后。③看看:即将之意。
(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词精炼。如“篙”字既交代了诗人泛舟春水,也指水的深度;“绿”字既写事物特点,也体现了环境特征。
B.本词写景运用多种意象组合,富有画面感。如画舫随河道千回百转,高塔似近实远,画面空间感极强。
C.下片“村南村北,谷雨才耕遍”描绘了谷雨时节忙碌的早春农耕画面,“秀麦连冈桑叶贱”则写出了麦子拔穗、桑叶凋零的景象。
D.词的上片描绘出一幅清新、明净的水乡风景画,下片从农村常见的事物入手写农事活动,整首词充满乡村生活气息。
(2)本词情感丰富,请结合词句内容,分析这首词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2.(2023 拉萨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 示表侄刘国华
吴潜
家园十亩屋头边。正春妍,酿花天。杨柳多情,拂拂带轻烟。别馆闲亭随分有,时策杖,小盘旋。采山钓水美而鲜。饮中仙,醉中禅。闲处光阴,赢得日高眠。一品高官人道好,多少事,碎心田。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部分的“酿花”之语暗含着花朵从孕育到开放的过程,生动而别致。
B.这首词先言百花竞放,再写杨柳带烟,这些典型景象引发了读者对美好春天的想象。
C.词人身体不好,只能策杖行走,但他依然兴致勃勃地进山采撷、临水垂钓。
D.有人认为一品高官值得艳羡,却不知他们也有必须处理繁杂事务的劳烦。
(2)词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之乐的向往?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效果。
3.(2023 江西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村行
杜牧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
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前两联写景,动态展现了农村仲春时节的美好春光,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B.颈联刻画了牧童愉快歌唱的细节和农家女隔篱窥看行人及山村春景的神态,充满了田园生活气息。
C.尾联以行客解湿衣衫,在村里歇脚,农人用“鸡黍”招待行客这一场景,表现了淳朴的人情。
D.本诗不是静止的田园画,而是动态的春光图。着一“行”字,带动全篇,既是一次视听盛宴,又给人以味觉、触觉上的享受。
(2)本诗尾联与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都用了“鸡黍”这一意象,请结合诗歌,从结构技巧的角度分析两者的不同。
4.(2023 锦州模拟)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战城南
卢照邻
将军出紫塞①,冒顿在乌贪。筋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
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②。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
【注】①紫塞:古代人们对长城的习惯称谓。②参:检查马匹铠甲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是严整的对句,既指出交战双方,又介绍交战的地理位置。
B.颔联听觉与视觉描写相结合,渲染出汉军与匈奴交战时的紧张局势。
C.颈联写将士严阵以待,夜不释弓,晨不离鞍,随时准备跃马逐北。
D.本诗虽描写汉与匈奴之战,却反映了诗人对唐初战争惨烈的批判。
(2)本诗的结尾句与高适的《燕歌行》的结尾句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5.(2023 如皋市模拟)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问题。
牧童
唐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诗
宋 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诗首句一个“铺”字,表现出青草茂盛、原野开阔的自然景象,给人和缓舒适的感觉。
B.吕诗次句一个“弄”字,传达出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之感,衬托出乡村深夜的静谧。
C.黄诗首句从远处的“前村”落笔,而一个“过”字使得“牧童骑牛”这一画面具有了动态感。
D.黄诗次句“隔陇闻”以声写人,却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极具想象力。
(2)两首诗的结尾两句各尽其妙,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进行赏析。
6.(2023 西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蝶恋花
宋琬①
月去疏帘才数尺,乌鹊惊飞,一片伤心白。
万里故人关塞隔,南楼谁弄梅花笛②?
蟋蟀灯前欺病客,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
墙角芭蕉风瑟瑟,生憎③中遮掩窗儿黑。
【注】①宋琬(1614—1673),山东莱阳人,宋现父兄辈在明来与清军作战中,多人殉难。1645年初,宋琬流亡在吴中一带,在旅途之中写下此词。②梅花笛;笛曲《梅花引》。③生憎;此处可作厌恶解。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去疏帘才数尺”表面上讲的是月离“疏帘”的距离近,实则是暗示当时的月光异常明亮皎洁。
B.“乌鹊惊飞”化用曹操《短歌行》诗句,表现了作者后半生漂泊东南、流徙吴越的心境。
C.“蟋蟀灯前欺病客”,运用拟人手法,借写蟋蟀欺负“病客”的不通人情来衬托作者的悲凉心境。
D.全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依次写了室外的月光和乌鹊、室内的灯光、窗外芭蕉的影子等,衬托、渲染出作者不可排遣的愁思。
(2)本词的最后一句,还有一个版本作“亏伊遮掩窗儿黑”。你认为哪一个版本好?请结合全诗说明理由。
7.(2023 运城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南楼①
陆游
十年不把武昌酒,此日阑边感慨深。
舟楫纷纷南复北,山川莽莽古犹今。
登临壮士兴怀地②,忠义孤臣许国心。
倚杖黯然斜照晚,秦昊万里入长吟。
【注】①淳熙五年六月,诗人因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在自蜀地东归途中作此诗于鄂州。②东晋名臣、名士庾亮镇守武昌时,曾与僚属同登“武昌郡”之“南楼”;他曾上疏北伐,遭朝臣反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直抒胸臆,写诗人十年未饮武昌之酒,此日登临南楼不禁感慨万千。
B.颔联状写登临所见,江上舟楫南来北往,山川莽莽古今依旧,情景交融。
C.颈联虚实兼顾,以东晋名臣庾亮自比,流露出忠义之臣的拳拳报国之心。
D.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晚照映衬山河之美好,诗人心情由黯然转为开朗。
(2)有人称此诗将自然、社会、时局以至个人的遭遇融于观景之中,请谈谈你的理解。
8.(2023 湖南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杜工部①蜀中离席②
李商隐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注]①本诗原题为《蜀中离席》,因模仿杜甫风格,故加“杜工部”三字。②李商隐写此诗时,正值巴南蓬州、果州的贫民爆发起义,连年来唐王朝和吐蕃、党项的关系也很紧张。此与杜甫当年离开成都时徐知道作乱、吐蕃侵扰、安史之乱还未平息的情况相似。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起笔用反问写离别的平常,再转到“世路干戈”大背景上,落笔不凡。
B.颔联紧承上文的“世路干戈”,简笔勾勒出了边境的紧张局面。
C.颈联上句与“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异曲同工,其中“醉客”是诗人自指。
D.全诗气势宏大,情韵深厚,笔力雄健,结构上参差错落,富于变化。
(2)诗的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9.(2023春 连云港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①多病,未有涓埃②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供:托付。②涓埃:比喻微薄的贡献。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城”为诗人客所要镇,正有驻军戍守,暗示边地不安,诗人忧国情浓。
B.“风尘”暗指安史之乱,国家战乱频繁,诗人与诸弟分散,只身流寓异乡。
C.颈联紧承颔联,只有在将衰老时供养好多病之身,才能有机会报答朝廷。
D.全诗先由向外观察景色转为向内审视情感,尾联指出由外向到内向的原因。
(2)清人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本诗“题目中‘望’字意,皆暗藏在诗句中”,你如何理解这句话?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0.(2023春 新乡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一萼红
姜夔
丙午人日①,予客长沙别驾之观政堂。堂下曲沼,沼西负古垣,有卢橘幽篁,一径深曲。穿径而南,官梅数十株,如椒、如菽,或红破白露,枝影扶疏。著屐苍苔细石间,野兴横生,亟命驾登定王台,乱②湘流、入麓山。湘云低昂,湘波容与③。兴尽悲来,醉吟成调。
古城阴。有官梅几许,红萼未宜簪。池面冰胶,墙阴雪老,云意还又沉沉。翠藤共、闲穿径竹,渐笑语、惊起卧沙禽。野老林泉,故王台榭,呼唤登临。
南去北来何事,荡湘云楚水,目极伤心。朱户粘鸡④,金盘簇燕⑤,空叹时序侵寻。记曾共、西楼雅集,想垂柳、还袅万丝金。待得归鞍到时,只怕春深。
【注】①人日:正月初七。②乱:横渡。③容与:从容舒缓。④旧时人日风俗,贴画鸡于户,用以辟邪。⑤古代立春风俗,用瓜菜制成燕子造型聚于金盘中。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前六句写景,意象真切,景物具体;“翠藤”以下几句记游,写出游者心情的开朗。
B.上片“胶”“老”二字分别写出了冰凌将融而未融、残雪凝结而难消的特点,用语新颖。
C.下片开头三句既承上片的记游,又引出后文的飘零、怀旧等情感,使得上下片紧密相连。
D.下片结尾两句写词人兴尽而归时,想到他日若再游此地,恐已是暮春时节,心中不禁凄然。
(2)这首词前的小序,文字精工,内容多与词相互衬印,详略互补,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11.(2023春 赣州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雨叹(其三)
杜甫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注】①谁比数:是说人们瞧不起。②衡门:以横木作门,贫者之居。③后土:大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问句开篇,以问句结尾,不仅使诗歌首尾呼应,而且蕴含郁郁不平之情。
B.诗人自称“长安布衣”,处境困厄,于是反锁房门,想以此避世,但又无法做到。
C.“雨声飕飕催早寒”和“映阶碧草自春色”(《蜀相》)都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D.诗题为“秋雨叹”,其实是诗人借叹秋雨而感叹人情淡薄、稚子无忧、人生艰难。
(2)前人评价“胡雁翅湿高飞难”一句“有自比意,句中有泪”,请联系杜甫的生平,谈谈你的理解。
12.(2023春 迎泽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松
元稹
张璪①画古松,往往得神骨。
翠帚扫春风,枯龙戛②寒月。
流传③画师辈,奇态尽埋没。
纤枝无潇洒,顽干空突兀。
乃悟埃尘心,难状烟霄质④。
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
[注]①张璪:唐代画家,工画树石山水。②戛:敲击。③流传:流俗,平庸。④烟霄质:指松树高凌云霄烟霞的气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描述了画中松树的形象,翠绿的生枝和盘曲的枯干虽然形态各异,但都颇具神韵。
B.中间四句诗人由张璪的松画联想到世俗画师,并将其与张璪对比,继而引出下文的感慨。
C.诗中“烟霄质”遥承开头四句,诗人借此间接交代了张璪画作的格调,抒发对其赞美之情。
D.最后两句收束全篇诗意,以去淅阳山看松结尾,传达出观再好的画作也不如看真松的感受。
(2)本诗通过谈画松,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绘画主张?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3.(2023春 福州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卢侍御赴河北
刘长卿
谪居为别倍伤情,何事从戎独远行。
千里按图收故地,三军罢战及春耕。
江天渺渺鸿初去,漳水悠悠草欲生。
莫学仲连逃海上【注】,田单空愧取聊城。
【注】鲁仲连,战国时齐国人,助田单夺取聊城,齐王欲封其爵位,坚辞不受,逃隐海上。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谪居”“别”“从戎”等词,交代双方的境况,层层铺叙,加深伤感之情。
B.颔联写本望收复失地,却未想春耕时节,人心涣散,三军罢战,暗含批判之情。
C.尾联写田单在鲁仲连帮助下收复聊城,因为无法回报鲁仲连而内心充满愧疚遗憾。
D.全诗运用多种手法,有叙有描,有实有虚,还有用典,拓展了诗的内容与境界。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14.(2023春 余杭区月考)阅读唐诗,完成问题。
赠别贺兰铦
杜甫
黄雀饱野粟,群飞动荆榛。
今君抱何恨,寂寞向时人。
老骥倦骧首,苍鹰愁易驯。
高贤世未识,固合婴饥贫。
国步初返正,乾坤尚风尘。
悲歌鬓发白,远赴湘吴春。
我恋岷下芋,君思千里莼。
生离与死别,自古鼻酸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运用比兴、对比的手法为整首诗奠定了离别、伤感的基调,抒发了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B.黄雀,比趋势附利者;骥鹰,比抱才不遇者。“婴”写出了贺兰之困穷,处境艰难。
C.诗歌九、十句记叙送行之意,为下文抒情做铺垫。“反正”暗指代宗还京;风尘暗指战乱不宁。
D.最后两句点题,直抒离别之绪;“生”“死”对举,委婉传达出别后难再重逢的慨叹和劝慰。
(2)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15.(2023春 张北县校级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至①喜崔明府相过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②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注】①这首诗作于诗人入蜀之初,在历尽颠沛流离之后,终于结束长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下来。诗人安居草堂后不久,崔明府来访,于是作了这首诗。②肯:能否允许。这是向客人征询。
(1)本诗的体裁是: 。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强调“群鸥日日来”,实际上是在说没有人来,由此可见杜甫的孤独之感,与颔联客人到来形成了欲抑先扬的效果。
B.颈联写诗人距离集市太远买不到菜,所以盘中饭菜简单,家境贫寒,只有陈年浊酒招待客人,交代了诗人此刻的处境。
C.尾联通过“邀邻喝酒”这一细节描写,用民间常见的方式表示自己难得的兴奋,可见宴席上气氛相当热烈。
D.全诗把住处景、家常话、故人情等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刻画得细腻逼真,表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3)品读这首诗,请从客人(崔明府)的视角赏析杜甫的形象。
16.(2023春 天山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村居初夏
陆游
天①遣为农老故乡,山园三亩镜湖②傍。
嫩莎经雨如秧绿,小蝶穿花似茧黄。
斗酒只鸡人笑乐,十风五雨岁丰穰。
相逢但喜桑麻长,欲话穷通③已两忘。
[注]①指朝廷。②湖名,在今浙江绍兴附近,亦名“鉴湖”。③《庄子 让王》:“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交代回乡务农的原因,“天遣”二字暗含作者内心的愤抑不平之气;下句以“三亩”言山园之小。
B.“如秧绿”“似茧黄”既是比喻,也是实景,一静一动,以“莎”“蝶”勾画出乡村美好又充满生机的风光。
C.颈联透露出农家生活的艰苦:以只鸡斗酒待客,菜品粗陋,遭人取笑;风雨灾害频仍,反衬丰年难得。
D.尾联写诗人沉醉纯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忘怀人生得失,呼应首句“天遣”,体现诗人情感的变化。
(2)有人认为本诗“有陶(渊明)诗风味”,请结合本诗以及你对陶诗风格的理解做简要分析。
17.(2023春 介休市校级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二十日微雪怀子由弟(其二)①
苏轼
江上同舟②诗满箧,郑西分马③涕垂膺。
未成报国惭书剑,岂不怀归畏友朋。
官舍度秋惊岁晚,寺楼见雪与谁登?
遥知读《易》东窗下,车马敲门定不应。
【注】①此诗作于苏轼任陕西凤翔府签判期间,当时苏辙(字子由)留在汴京。②江上同舟:指三年前兄弟二人经水路至汴京的那一段生活。③郑西分马:嘉祐六年苏轼离京赴风翔上任,苏辙送抵郑州而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标题简洁凝练,不仅点明了时间、天气状况,还交代了写作缘由。
B.诗中将同行时的“诗满箧”与分别时的“涕垂膺”鲜明对照,突出别情幽深。
C.诗人报国之志不能施展,因此心中不怀归情,畏惧直面家乡的亲朋好友。
D.作者仕宦在外,深秋时节,身居官舍,“惊”字含有对时光飞逝的惊叹之意。
(2)诗人以时间为序,展开对弟弟的怀念,试梳理诗人的情感脉络。
18.(2023春 玉林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凤栖梧
柳永
帘内清歌帘外宴。虽爱新声,不见如花面。
牙板①数敲珠一串,梁尘②暗落琉璃盖。
桐树花深孤凤怨。渐遏遥天,不放行云散。
坐上少年听不惯。玉山未倒③肠先断。
【注】①牙板,歌女演唱时用以拍节之板。②梁尘,梁上的尘土,化用了刘向《别录》“晨歌动梁尘”一句。③玉山未倒,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容止》,指人还没有喝醉。玉山,形容男子仪容之美。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所描写的歌声,具有很强的画面感,使读者同时获得了听觉和视觉上的享受。
B.开头三句虚写歌声的美妙,实写歌女之美,虚实结合,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C.歌女演唱时牙板拍节声如珍珠落玉盘,振得梁。上尘土不知不觉落入晶莹碧透的酒杯。
D.词人借助凤凰非梧桐树不栖的传说,以“深”“孤”“怨”传达出歌声幽怨而渺远。
(2)本词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都是表现音乐之美的佳作,但描写音乐的主要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9.(2023春 青羊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一日过孟十二仓曹、十四主簿兄弟
杜甫
藜杖侵寒露,蓬门启曙烟。
力稀经树歇,老困拨书眠。
秋觉追随尽,来因孝友偏。
清谈见滋味,尔辈可忘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写的是一次访问,在秋寒袭人的九月一日,诗人一大早就拄着拐杖,专程步行前往拜访孟氏两兄弟。
B.本是寒露打湿藜杖,却说藜杖“侵”寒露,表达别致而有诗意,杜甫诗歌创作上讲究用字的艺术追求可见一斑。
C.诗人善于用细节表现人物,颔联“经树歇”“拨书眠”两个典型动作,就真切生动地刻画出诗人老困力稀的状态。
D.尾联直抒胸臆,诗人觉得跟朋友的清雅谈论很有滋味,因为享受着清谈乐趣,这辈子都可忘记自己的年纪了。
(2)杜甫的这首诗与《登高》都写于他人生的暮年,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0.(2023春 滕州市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杏帘在望①
林黛玉
杏帘②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注】①《红楼梦》第十八回,元春省亲,令众人就大观园各处景观作诗。林黛玉代贾宝玉创作此诗,描写的对象是“浣葛山庄”(后改名稻香村)。②杏帘:酒店前悬挂的酒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笔触简洁,紧扣诗题,将题目分成两句吟咏,句法浑然天成,又格调老练。
B.颔联由8个名词意象叠加而成,表意空间开阔,与“枯藤老树昏鸦”有同工之妙。
C.颈联写景平实大气,动词运用精妙,一气而下描绘眼前所见、杏帘在望的田野景观。
D.尾联直抒胸臆,流露出来客对农庄生活幸福安谧,对太平盛世没有饥荒的赞美之意。
(2)颈联构思精巧,运用不同方式营造意境,请试举几例并分析。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词阅读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诗歌阅读(共20小题)
1.(2023 南宁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蝶恋花
【宋】范成大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画舫夷犹①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②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③尝面收新茧。
[注释]①夷犹:犹豫迟疑,这里是指船行迟缓。②谷雨: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清明之后。③看看:即将之意。
(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作者用词精炼。如“篙”字既交代了诗人泛舟春水,也指水的深度;“绿”字既写事物特点,也体现了环境特征。
B.本词写景运用多种意象组合,富有画面感。如画舫随河道千回百转,高塔似近实远,画面空间感极强。
C.下片“村南村北,谷雨才耕遍”描绘了谷雨时节忙碌的早春农耕画面,“秀麦连冈桑叶贱”则写出了麦子拔穗、桑叶凋零的景象。
D.词的上片描绘出一幅清新、明净的水乡风景画,下片从农村常见的事物入手写农事活动,整首词充满乡村生活气息。
(2)本词情感丰富,请结合词句内容,分析这首词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考点】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作者情感;鉴赏诗词意境;鉴赏诗词技巧.
【答案】(1)C
(2)①词的上片侧重写乘船游湖所见的水涨草绿、鹅儿戏水,微风拂揽的江南自然春色,流露出词人对江南春色的喜爱。
②词的下片侧重写词人在船上所见的农事:冈下才耕完,冈上秀麦已到了丰收的时候,流露出词人对农家生活的认同感、满足感,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C.“桑叶凋零”错。“秀麦连冈桑叶贱”意为“春麦已结秀穗随风起伏连岗成片,山冈上桑树茂盛,桑叶卖价很贱”,不涉及“桑叶凋零”。
故选C。
(2)这是一首田园词,描绘出一幅清新、明净的水乡春景,散发着浓郁而恬美的农家生活气息,自始至终流露出乡村景色人情淳朴、宁静、和谐,读了令人心醉。
词的上片向读者讲述了一幅早春水乡的五彩画面。春水涨满,岸边的芳草在微风中摇曳,小鹅儿在活泼地游动,河流两岸春意盎然。“画舫”两句,写作者乘彩船往横塘方向游去,河道曲折多湾画舫缓慢行进。看着前方的塔近了,其实还远。这两句写船行,也带出了沿途风光,更带出了自己盎然兴趣。
词的下片写到农事,视野更加开阔了。如此写,既与上片紧密相联,又避免了重复。
“江国”三句,写旱地早已种植或翻耕了,水田要晚些。着一“才”字,这不紧不慢的节奏见出农事的轻松,农作的井然有序。“秀麦”两句,“秀麦”,写高地上景象,虽然水稻刚刚下种,但漫冈遍野的麦子拔穗了,蚕眠,桑叶也便宜了,农桑丰收在望。下片写田园,写农事,流露出对农家生活的认同感、满足感。通观全词,本词是一首田园词,体现了田地间春意盎然的一幕,笔调清新愉悦,将景物与农事描写得自然连贯,充分表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长期向往之情。
答案:
(1)C
(2)①词的上片侧重写乘船游湖所见的水涨草绿、鹅儿戏水,微风拂揽的江南自然春色,流露出词人对江南春色的喜爱。
②词的下片侧重写词人在船上所见的农事:冈下才耕完,冈上秀麦已到了丰收的时候,流露出词人对农家生活的认同感、满足感,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译文:
春来,绿水新涨一篙深,盈盈地涨平了水面。水边芳草如茵,鹅儿的脚丫满跚,鲜嫩的草色,在微风习习吹拂里,染绿了河塘堤岸。画船轻缓移动,绕着九曲水湾游转,望去,横塘高塔,在眼前很近,却又像启船时一样遥远。
江南水乡,春寒迟迟农事也晚。村北,村南,谷雨时节开犁破土,将田耕种遍。春麦已结秀穗随风起伏连岗成片,山冈上桑树茂盛,桑叶卖价很贱,转眼就可以,品尝新面,收取新茧。
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词,描绘出一幅清新、明净的水乡春景,散发着浓郁而恬美的农家生活气息,自始至终有流露出乡村景色人情淳朴、宁静、合皆,读了令人心醉。
词的上片向读者讲述了一幅早春水乡的五彩画面。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一篙”,是指水的深度,“春涨一篙添水面”,有两重意思,一是水面上涨二是水满后面积也大了。“鹅儿”,小鹅,黄中透绿,与嫩草色相似。“绿”,就是“绿柳才黄半未匀”那样的色调。春水涨满,一直浸润到岸边的芳草;芳草、鹅儿在微风中活泼泼地抖动、游动,那嫩嫩、和谐的色调,透出了生命的温馨与活力;微风轻轻地吹,吹绿了河岸,吹绿了河水。
“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画舫”,彩船。“夷犹”,犹豫迟疑,这里是指船行迟缓。“横塘”,在苏州西南,是个大塘。江南水乡河渠纵横,湾道也多。作者乘彩船往横塘方向游去,河道曲折多湾画舫缓慢行进。看着前方的塔近了,其实还远。这就象俗语所说“望山走倒马”,那水面上的小鹅,其实,作者并不急于到塔边,所以对远近并不在意,此时更使他欣悦的倒是一路好景致。便很令人疼爱留连。这两句写船行,也带出了沿途风光,更带出了自己盎然兴趣。全词欢快气氛也由此而兴。
词的下片写到农事,视野更加开阔了。如此写,既与上片紧密相联,又避免了重复。
“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江国”,水乡。“寒”指水冷。旱地早已种植或翻耕了,水田要晚些,江南农谚曰:“清明浸种(稻种),谷雨下秧。”所以“耕遍”正是时候。着一“才”字,这不紧不慢的节奏见出农事的轻松,农作的井然有序。“村北村南”耕过的水田,一片连着一片,真是“村南村北皆春水”、“绿遍山原白满川”,一派水乡风光现于读者面前,虽然农事紧张或更可说繁重,但农民们各得其乐,一切进行得有条不紊。
“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收新茧。”“秀麦”,出穗扬花的麦子。“面”当为炒面,将已熟未割的麦穗摘取下来,揉下麦粒炒干研碎,取以尝新,现代农村仍有此俗。这两句是写高地上景象,虽然水稻刚刚下种,但漫冈遍野的麦子拔穗了,蚕眠,桑叶也便宜了,农桑丰收在望。所以下面写道:“看看尝面收新茧”。“看看”,即将之意,透着津津乐道、喜迎丰收的神情。下片写田园,写农事,流露出对农家生活的认同感、满足感。
本词是一首田园词,体现了田地间春意盎然的一幕,笔调清新愉悦,将景物与农事描写得自然连贯,充分表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长期向往之情,是一篇很有特色的词作。
【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2.(2023 拉萨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 示表侄刘国华
吴潜
家园十亩屋头边。正春妍,酿花天。杨柳多情,拂拂带轻烟。别馆闲亭随分有,时策杖,小盘旋。采山钓水美而鲜。饮中仙,醉中禅。闲处光阴,赢得日高眠。一品高官人道好,多少事,碎心田。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开头部分的“酿花”之语暗含着花朵从孕育到开放的过程,生动而别致。
B.这首词先言百花竞放,再写杨柳带烟,这些典型景象引发了读者对美好春天的想象。
C.词人身体不好,只能策杖行走,但他依然兴致勃勃地进山采撷、临水垂钓。
D.有人认为一品高官值得艳羡,却不知他们也有必须处理繁杂事务的劳烦。
(2)词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之乐的向往?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效果。
【考点】山水田园;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鉴赏诗词技巧.
【答案】(1)C
(2)①借景抒情。词人描绘了田园之美,如杨柳飘拂、百花竞放,借此表达了自己的田园之乐。②直抒胸臆。词人写自己盘桓闲亭、钓鱼饮酒、闲来高眠,一举一动尽显自得之乐,描述了自己惬意快乐的生活状态。
③对比。词人把一品高官的劳神费心与自己的恬然自得作对比,表明了自己的安贫乐道。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对诗词所使用的表现手法的分析。先要理解全词内容,再分析使用了怎样的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最后分析传达的感情。
【解答】(1)C.“词人身体不好,只能策杖行走”于文无据,“别馆闲亭随分有,时策杖,小盘旋”大意是“幽馆闲亭随处可见,我时时拄着手杖,稍作流连”,不能看出词人身体不好。
故选:C。
(2)词中写景写到百花都酝酿竞放娇颜。多情的杨柳,随风披拂摇摆,笼着淡淡轻烟。词人通过写田园之景衬托田园生活之乐,用的是借景抒情。词人写自己是“饮中仙,醉中禅”,那酣饮中的酒仙,醉倒后的禅人,写自己流连于幽馆闲庭,采山货,钓河鱼,睡到日上三竿还不起,词人描写自己惬意快乐的生活状态,用的是直抒胸臆。词人最后写到“一品高官人道好,多少事,碎心田”,意思是“人们都说做一品高官好,但有多少事,聒碎心田”,提到了一品高官,他们劳神费心,与自己的悠闲自在形成了对比,表明自己对安贫乐道生活的喜欢。
答案:
(1)C
(2)①借景抒情。词人描绘了田园之美,如杨柳飘拂、百花竞放,借此表达了自己的田园之乐。②直抒胸臆。词人写自己盘桓闲亭、钓鱼饮酒、闲来高眠,一举一动尽显自得之乐,描述了自己惬意快乐的生活状态。
③对比。词人把一品高官的劳神费心与自己的恬然自得作对比,表明了自己的安贫乐道。
译文:
屋子旁边有田园十亩,春光正好,百花都酝酿竞放娇颜。多情的杨柳,随风披拂摇摆,笼着淡淡轻烟。幽馆闲亭随处可见,我时时拄着手杖,稍作流连。采山货,钓河鱼,味道既鲜而美,我是那酣饮中的酒仙,醉倒后的禅人。在闲居的日子里,日上三竿我还酣睡不起。人们都说做一品高官好,但有多少事,聒碎心田。
赏析:
这是一首述志言怀的词。词人通过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描述,表明了自己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及淡然闲静的心境。悠游林下的闲适和禅宗的空灵境界,在作者看来,可以达到融通:经过内“碎心田”而外“一品高官”的红尘修炼,“仙”“禅”的况味一起随着乡村伴日高眠、把酒垂钓的生活油然而生,集中体现在了这首词中。
上阕描写词人的居处。词人所居之处如同世外桃源,田园十亩,百花竞放,柳条依依。于这景物中,词人的心境表露无遗,他不苟于俗,过着恬然自得的生活。下阕述写词人的日常生活。他生活是悠闲随性的:采山货,钓河鱼,畅饮美酒,睡觉睡到日上三竿。“一品高官”以下三句,词人直抒胸臆,表明自己安贫乐道,不愿过那钩心斗角的官场生活。
这首词写得平白易懂,不事雕琢。全篇信手拈来,准确妥帖地将词人自己的心境传达出来。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义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3.(2023 江西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村行
杜牧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
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诗前两联写景,动态展现了农村仲春时节的美好春光,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B.颈联刻画了牧童愉快歌唱的细节和农家女隔篱窥看行人及山村春景的神态,充满了田园生活气息。
C.尾联以行客解湿衣衫,在村里歇脚,农人用“鸡黍”招待行客这一场景,表现了淳朴的人情。
D.本诗不是静止的田园画,而是动态的春光图。着一“行”字,带动全篇,既是一次视听盛宴,又给人以味觉、触觉上的享受。
(2)本诗尾联与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都用了“鸡黍”这一意象,请结合诗歌,从结构技巧的角度分析两者的不同。
【考点】山水田园;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分析诗词主旨;鉴赏诗词意境;鉴赏诗词技巧.
【答案】(1)B
(2)①孟诗中“鸡黍”出现在首联,引出下文,为对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描写蓄势、张本;②杜诗的“鸡黍”出现在尾联,与前三联构成一幅淳朴的画卷,共同表现诗歌的主旨:山村之美,既美在风光,又美在人情。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中意象,分析意象作用的能力。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构技巧的角度分析意象的作用。
【解答】(1)B.“农家女隔篱窥看行人及山村春景的神态”错误,“篱窥茜裙女”应该是“行人所见的景象”,且山村春景应该是行人所见。
故选:B。
(2)孟浩然《过故人庄》中“鸡黍”出现在首联“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中,该意象所起作用是为后文写“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等农村田园风光以及农家生活作铺垫。杜诗“鸡黍”出现在尾联,属于“合”,体现的是农家百姓的淳朴好客,拿出丰盛的饭菜招待我,与前三联构成一幅淳朴的画卷,共同表现诗歌的主旨。诗中之美不仅在于农村风光之美,更美的人人性的善良,百姓的淳朴。
答案:
(1)B
(2)①孟诗中“鸡黍”出现在首联,引出下文,为对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描写蓄势、张本;②杜诗的“鸡黍”出现在尾联,与前三联构成一幅淳朴的画卷,共同表现诗歌的主旨:山村之美,既美在风光,又美在人情。
译文:
仲春时节我经过南阳县西,村庄里的桑树都长出了嫩芽。
和风吹拂着依依垂柳,点点细雨滴在曲折的池塘上。
披着蓑衣的牧童正在唱歌,穿着红裙的少女隔着篱笆偷偷张望。
我走进农家脱下半湿的衣裳,主人摆出丰盛的饭菜招待我。
赏析:
这是一幅美丽的农村风景画。仲春季节,南阳之西,一派大好春光。美时,美地,美景,在“春半南阳西”中,隐约而至。遍村柔桑,欣欣向荣。着一“过”字,境界全出。“柔桑过村坞”,在动态中,柔桑生长的姿态和鲜嫩的形状,活现在眼前,这就把春天的乡村,点缀得更美了。加之垂柳扶风,娉娉袅袅,春雨点点,回落塘中,更有一种说不出的情趣。再看,那农家牧童,披着蓑衣,愉快地唱着歌;竹篱笆内,可窥见那穿着绛黄色裙子的农家女的倩影。行路征人,解松半湿的衣衫,在村里歇脚,村主人热情地用鸡黍招待客人。这首诗,首联、颔联是写村景,颈联、尾联是写村情。其景实,其情真,与诗题是呼应的。
《村行》的艺术特色,可用轻倩秀艳来总括。《李调元诗话》云:“杜牧之诗,轻倩秀艳,在唐贤中另是一种笔意,故学诗者不读小杜诗必不韵。”所谓轻倩秀艳,即轻盈巧倩,秀美艳丽。它好像是个风华正茂的女子,秋波流转,含情脉脉,秀而不媚,艳而不淫,风姿婀娜,楚楚动人。
轻倩秀艳,不仅显示在妇女形象和爱情生活的描写中,也表现在大自然的描绘中。除了《村行》以外,《汉江》《寄扬州韩绰判官》《山行》《寄远》《柳绝句》《江南春绝句》等,均以轻倩秀艳见长,又各有其奇特风采。然而,它们与《村行》相比,却缺少那么一点点野趣与农村风味。《村行》一诗,在轻倩秀艳之中,显示出野逸、村朴、真挚、热情。诗人所描绘的柔桑、村坞、垂柳、塘雨、蓑衣、牧童、耕牛、篱笆、村女、主人、鸡黍等,都是美好的田园风光。
《村行》不是静止的田园画,而是运动着的风光图。从诗题中,就点出了“行”的特色。“行”,带动全篇,连风景也是处于流动之中的。在诗人笔下,春,不是停滞的,也不是笼统地指正、二、三月,而是指农历二月中旬。这时,春天已过去一半,故曰“春半”。这个半字,虽本身不是动词,但诗人却赋予它以动作性,它显示出大好的仲春季节的来临。此外,在诗人笔下,柔桑处处,生机勃勃,但诗人在描绘它的长势时,不用满字,而用“过”字。这个“过”字,既写了柔桑的生长过程之快,又写了柔桑长势之茂盛及其涵盖面之大。此外,诗人笔下之柳,不是呈一种动势,而是呈多种动势。它不仅下垂,而且随风摇动,仿佛少女娉娉的腰肢一样,左右摆动。此外,作者所写的雨,不是大雨,而是点点细雨。“点点”,还呈现出落雨的动势。雨落水塘,溅起圆圆的水花,“回”字,与前面的“垂”字对照,“点点”与前面的“娉娉”对照,更加强了风景的动态美。如果说,前面两联是写风景动态美的话,那么,后面两联就是写风情动态美了。放牛娃唱着动听的歌,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从外边可以窥及篱内村女绚丽的衣裙,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征衫半湿,且解且歇,村人好客,馈以鸡黍,给人以味觉上、触觉上的美感。诗人就是如此地善于捕捉刹那间的人物的动态去表现农村的人情美。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义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4.(2023 锦州模拟)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战城南
卢照邻
将军出紫塞①,冒顿在乌贪。筋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
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②。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
【注】①紫塞:古代人们对长城的习惯称谓。②参:检查马匹铠甲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首联是严整的对句,既指出交战双方,又介绍交战的地理位置。
B.颔联听觉与视觉描写相结合,渲染出汉军与匈奴交战时的紧张局势。
C.颈联写将士严阵以待,夜不释弓,晨不离鞍,随时准备跃马逐北。
D.本诗虽描写汉与匈奴之战,却反映了诗人对唐初战争惨烈的批判。
(2)本诗的结尾句与高适的《燕歌行》的结尾句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考点】边塞征战;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作者情感;分析诗词主旨;鉴赏诗词意境.
【答案】(1)D
(2)①不相同。②本诗的结尾句表达了战士们高昂的斗志,以冲天豪气迎接决战的胜利。③《燕歌行》的结尾句通过对战士思念爱护士卒的飞将军李广来表达对骄横享乐、不恤士卒的将军的批判。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先要理解两首诗的结尾句,再联系全诗内容分析诗人所抒发的感情。
【解答】(1)D.“却反映了诗人对唐初战争惨烈的批判”错误,本诗歌颂了当时边防将士浴血奋战、保卫疆土的功绩。
故选:D。
(2)本诗中,“应须驻白日”是说应当让天上的太阳停下来,一直给战士们照明,“为待战方酣”是说为的是等待与敌人能够酣畅淋漓地厮杀,这表现了战士们与敌人决战的豪气,竟然希望太阳驻足,以冲天的豪气战胜敌人。
《燕歌行》的结尾是“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沙场征战苦”应是那些只顾自己享乐、不顾士卒死活的将军造成的。“李将军”,即汉代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而战士们思念李将军,实际上是对骄横无比、只知享乐、不顾士卒死活的将军们的批判。
答案:
(1)D
(2)①不相同。②本诗的结尾句表达了战士们高昂的斗志,以冲天豪气迎接决战的胜利。③《燕歌行》的结尾句通过对战士思念爱护士卒的飞将军李广来表达对骄横享乐、不恤士卒的将军的批判。
译文:
将军骑马出了紫塞长城,去与驻扎在乌贪的冒顿作战。两军在雁门关的北面发起了战争,我军与敌军在城南布下了阵势。战争一夜未停,战士们的雕弓发出的鸣声抑扬动听,铁骑的奔跑声到次日天亮还未断绝。白天战士们拿出使太阳退回的气势,等待作战,只等作战胜利再好好地睡上一觉。
赏析:
这是一首拟古诗,通过描写汉初与匈奴的边境战争,歌颂了当时边防将士浴血奋战,保卫疆土的功绩,反映了唐初对外战争的某些现实。
诗的首联是严整的对句。“将军出紫塞,冒顿在乌贪”指出交战的双方,又介绍交战的地理背景。能征善战的单于冒顿,杀父自立,灭东胡,逐月支,征服丁零,侵入秦之河南(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地,势力强盛。西汉初年,不时进一步南下侵扰,严重影响西汉王朝。这里以“冒顿”对“将军”,冒顿既已如此勇猛,那么“将军”自然也是身手不凡的。这里为下文的酣战作铺垫。“乌贪”与“紫塞”相对,说明是在异域的。“紫塞”是古代人们对长城的习惯称谓。紫色,象征着高贵、庄严,不可侵犯,正与乌相对。“乌”字后再加以“贪”字,更易使人产生鄙薄感。诗歌利用字词的形、义及色彩在人们心中的定势,巧妙地造成一种邪不压正的气势,既为下文作铺垫,又表现必胜的信心。
“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照应首句,指出“将军出紫塞”的原因。敌人如此猖狂,汉军自然要奋起抗敌。下句的“阵翼龙城南”也因此有了着落。不但正面迎击,还左右包围,两翼的战阵已达“龙城南”——直捣敌巢。足见汉军之强大,英勇抗击外敌的浩然正气充斥字里行间。
“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驔”,进一步描写抗敌将士的战斗生活。他们严阵以待夜不释弓,晨不离鞍,随时准备飞矢跃马,追奔逐北。比起“枕戈待旦”,“夜抱玉鞍”这样的描写新颖而有气魄。“宛转”“参驔”,既恰当地表现了前方将士紧张而又镇定自若的心情,又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诗里虽没具体说明这次交锋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但白日即将结束,战斗还在激烈地进行。将士们等待迎接决战的胜利,因此从心底发出了呼唤:“太阳呀!请您留下来,让我们与敌军决一雌雄!”日出日落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应须驻白日”的呼唤,表面悖理而近痴,实则生动地表现了将士们高昂的斗志。这是由“安得长绳系白日”诗句变化来的。结尾以“战方酣”三字,并未直说战争的胜负,但孰胜孰负已然明了,因为第二联已表明直捣敌巢——阵翼龙城南了。总体来说,这是一首裁乐府以入律的佳作。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义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5.(2023 如皋市模拟)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问题。
牧童
唐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诗
宋 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吕诗首句一个“铺”字,表现出青草茂盛、原野开阔的自然景象,给人和缓舒适的感觉。
B.吕诗次句一个“弄”字,传达出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之感,衬托出乡村深夜的静谧。
C.黄诗首句从远处的“前村”落笔,而一个“过”字使得“牧童骑牛”这一画面具有了动态感。
D.黄诗次句“隔陇闻”以声写人,却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极具想象力。
(2)两首诗的结尾两句各尽其妙,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进行赏析。
【考点】山水田园;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鉴赏诗词意境;鉴赏诗词技巧.
【答案】(1)B
(2)①吕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再现了牧童休息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悠闲自得、无忧无虑的“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②黄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将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表露出作者清高自适、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方式的能力。先要理解诗意,再分析使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最后分析传达的感情。
【解答】(1)B.“乡村深夜的静谧”错,应该是“黄昏”时分。
故选:B。
(2)①吕诗的三四两句,“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诗句中写牧童放牧归来之事,描写他月夜露天休息的场景,运用了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再现了牧童休息的情景,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表达了作者对悠闲自得、无忧无虑的“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
②黄诗的三四两句,“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将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赏、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
答案:
(1)B
(2)①吕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再现了牧童休息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悠闲自得、无忧无虑的“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②黄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将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表露出作者清高自适、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
吕诗译文: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赏析: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我们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
“弄”字,更写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在这里,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指确定的数字而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的乡村傍晚的寂静。
黄诗译文:
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赏析:
这是一首饶有理趣,借题发挥的警世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描写牧童自在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画。牧童骑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吹着笛儿,笛声在田间随风飘悠。“骑牛”与“吹笛”,生动地描摹出牧童洒脱的形象、悠闲的心情:同时,诗人把牧童放在“村”与“岸”的背景上,使画面境界外阔,显得“野”味浓郁。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即事论理,拉出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名利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赏、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同时也在赞美牧童。
该《牧童诗》与《红楼梦》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悠闲自得,吹笛牛背,早出晚归,不愁食衣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自然既飘逸而又理想,可惜在黑暗的制度下,只不过是文人学士们的“空想”之一。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义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6.(2023 西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蝶恋花
宋琬①
月去疏帘才数尺,乌鹊惊飞,一片伤心白。
万里故人关塞隔,南楼谁弄梅花笛②?
蟋蟀灯前欺病客,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
墙角芭蕉风瑟瑟,生憎③中遮掩窗儿黑。
【注】①宋琬(1614—1673),山东莱阳人,宋现父兄辈在明来与清军作战中,多人殉难。1645年初,宋琬流亡在吴中一带,在旅途之中写下此词。②梅花笛;笛曲《梅花引》。③生憎;此处可作厌恶解。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月去疏帘才数尺”表面上讲的是月离“疏帘”的距离近,实则是暗示当时的月光异常明亮皎洁。
B.“乌鹊惊飞”化用曹操《短歌行》诗句,表现了作者后半生漂泊东南、流徙吴越的心境。
C.“蟋蟀灯前欺病客”,运用拟人手法,借写蟋蟀欺负“病客”的不通人情来衬托作者的悲凉心境。
D.全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依次写了室外的月光和乌鹊、室内的灯光、窗外芭蕉的影子等,衬托、渲染出作者不可排遣的愁思。
(2)本词的最后一句,还有一个版本作“亏伊遮掩窗儿黑”。你认为哪一个版本好?请结合全诗说明理由。
【考点】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作者情感;鉴赏诗词意境.
【答案】(1)D
(2)示例一:“亏伊”更好。①“亏伊遮掩窗儿黑”即多亏芭蕉叶遮住了窗外的月光。②词人与故人关山阻隔,相距万里,对故人的思念使其难眠。“一片伤心白”写月光皎洁,亮如白昼,勾起了词人许多往事。③芭蕉移来了阴影,遮黑了被明月照亮的窗户,使视觉的触目惊心得以缓解,使自己能在封闭的环境中隔绝由景到情的媒介,更能体现作者月下怀人之思已浓烈难释到了何种程度,以至稍有逃避的空间,亦觉欣慰。
示例二:“生憎”更好。①“生憎遮掩窗儿黑”即厌恶芭蕉叶遮挡了窗外的月光。②词人与故人关山阻隔,相距万里,对故人的思念使其难眠。“一片伤心白”写月光皎洁,亮如白昼,勾起了词人许多往事。③尽管月色在作者眼中“伤心白”,怕见,可是再白总有一丝光亮,较之“窗儿黑”要略为宽舒,拗笔逆推,他的心灵的幽凉几乎触纸可感。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对比鉴赏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D.“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错。这首词改变了传统的词在结构上的特点,即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结构模式,而以写景为主,感情浸透其中。
故选D。
(2)示例一:“亏伊”更好。
结合前句“墙角芭蕉风瑟瑟”可知,“伊”指的是芭蕉叶。“亏伊遮掩窗儿黑”即多亏芭蕉叶遮住了窗外的月光。
“月去疏帘才数尺,乌鹊惊飞,一片伤心白。万里故人关塞隔,南楼谁弄梅花笛?”月离“疏帘”的距离近,实则是暗示当时的月光异常的明亮皎洁,能见度高。另一方面,第一句也是在为第三句做铺垫:当时的月亮离稀疏摇曳的窗帘近在咫尺,一阵乌鹊惊飞而起,当空略过,凭空留下了那赤裸裸,触目惊心的白,月光就这样明晃晃地白,得勾起多少伤心旧事啊,以致于作者都不忍久视。作者月夜吟诗,念到伤心处,情难以堪,一片伤心白既照应了第一句,也奠定了整阕词的基调。作者客寓他乡,在寂寞的深夜里,最能勾起作者怀念的是什么?首先应该是作者自己的家,故乡,和故乡的故人。这位故乡的故人一定吹得一手好笛,让作者事隔多年依然能依稀记得个中韵律,以致于在异乡的深夜,幽闻南楼梅花笛,立刻就能想起。说到底其实也不是作者在想念那笛声,作者是太想家了。
末句这位辛苦的诗人终于在“墙角芭蕉”的僻护下获得了暂时的宁静,芭蕉叶这一巴掌的黑遮住了窗口,遮挡住了在多数人眼里是美好圆满象征的那轮明月,把作者伤痕累累,不忍卒视的内心静静地掩藏起来,使视觉的触目惊心得以缓解,使自己能在封闭的环境中隔绝由景到情的媒介,更能体现作者月下怀人之思已浓烈难释到了何种程度,以至稍有逃避的空间,亦觉欣慰。
示例二:“生憎”更好。
结合前句“墙角芭蕉风瑟瑟”可知,“生憎遮掩窗儿黑”即厌恶芭蕉叶遮挡了窗外的月光。
“万里故人关塞隔”“欲睡何由得”,词人与故人关山阻隔,相距万里,对故人的思念使其难眠。“一片伤心白”写月光皎洁,亮如白昼,当时的月亮离稀疏摇曳的窗帘近在咫尺,一阵乌鹊惊飞而起,当空略过,凭空留下了那赤裸裸,触目惊心的白,月光就这样明晃晃地白,勾起了词人许多往事。
“月亮”代表思乡怀人,尽管月色在作者眼中“伤心白”,怕见,可是再白总有一丝光亮,总能找到寄托情感的地方,较之“窗儿黑”要略为宽舒,拗笔逆推,他的心灵的幽凉几乎触纸可感。
答案:
(1)D
(2)示例一:“亏伊”更好。①“亏伊遮掩窗儿黑”即多亏芭蕉叶遮住了窗外的月光。②词人与故人关山阻隔,相距万里,对故人的思念使其难眠。“一片伤心白”写月光皎洁,亮如白昼,勾起了词人许多往事。③芭蕉移来了阴影,遮黑了被明月照亮的窗户,使视觉的触目惊心得以缓解,使自己能在封闭的环境中隔绝由景到情的媒介,更能体现作者月下怀人之思已浓烈难释到了何种程度,以至稍有逃避的空间,亦觉欣慰。
示例二:“生憎”更好。①“生憎遮掩窗儿黑”即厌恶芭蕉叶遮挡了窗外的月光。②词人与故人关山阻隔,相距万里,对故人的思念使其难眠。“一片伤心白”写月光皎洁,亮如白昼,勾起了词人许多往事。③尽管月色在作者眼中“伤心白”,怕见,可是再白总有一丝光亮,较之“窗儿黑”要略为宽舒,拗笔逆推,他的心灵的幽凉几乎触纸可感。
赏析:
词的第一句“月去疏帘才数尺”句面上讲的是月离“疏帘”的距离近,实则是暗示当时的月光异常的明亮皎洁,能见度高。作者起笔含蓄,浓重细密的心思积而不发,这也多与作者在长年艰辛苦难的生活中所养成的隐忍低敛的性格相关。另一方面,第一句也是在为第三句做铺垫:当时的月亮离稀疏摇曳的窗帘近在咫尺,一阵乌鹊惊飞而起,当空略过,凭空留下了那赤裸裸,触目惊心的白,月光就这样明晃晃地白,得勾起多少伤心旧事啊,以致于作者都不忍久视。作者这样的写作手法是在古时又称之为“揭帘法”写的是帘,目的却是帘后的人,揭开帘子才露出了庐山真面目。第二句“乌鹊惊飞”源自曹操的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南飞的乌鹊它不是本地的乌鹊,绕树三匝,为何迟迟不肯落羽?真的是没有树枝可以留驻吗?其实不然,既然有树,枝桠总是有的,只是境迁物非,草木殊类,异地险境让乌鹊感到犹豫,不安和惊虑,没有了归属感。这与作者后半生漂泊东南,流徙吴越的心境是何其地相似。作者月夜吟诗,念到伤心处,情难以堪,一片伤心白既照应了第一句,也奠定了整阕词的基调。第三句“万里故人关塞隔”很多砖家认为这里的故人是指远谪边境的孙启或丁澎等挚友,我不能苟同这种说法。孙启和丁澎等人同样也遭流放,作者如果客寓他乡,在寂寞的深夜里,最能勾起作者怀念的是什么?首先应该是作者自己的家,故乡,和故乡的故人,这是常情。所以这里的故人不会是同病相怜的那些好友。这位故乡的故人一定吹得一手好笛,让作者事隔多年依然能依稀记得个中韵律,以致于在异乡的深夜,幽闻南楼梅花笛,立刻就能想起:家乡的他在万里之外,这又是谁在吹弄如此熟悉的笛声,说到底其实也不是作者在想念那笛声,作者是太想家了。后半阕第一句把作者和读者神游在外的思绪拉近到“灯前”,也就是作者这位“病客”的跟前。作者行家里手,行文思路相当清晰,文章结构也井井有条。前半阕寄情于景,后半阕移情于人。刘熙载的《艺概 词曲概》有言:“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简单而言就是写词不能就事论事,就事论事的词写的再华丽也是下品,写的差的那就是恶俗了。现在有很多写“新词”的作者,自诩文采高古,填出来的词就跟叙事散文一样,还网上报上到处贴,就跟电线杆上的“狗皮膏”一样了,都懒的撕你。第二句“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孤单的影子,在房间里来回踱两步,想睡那由得自己啊。词面上作者自己的意思是蟋蟀的吟叫搅扰地自己无法入睡,其实还是因感慨为自己的伤心的旧事和凄凉的当下而无法入眠。末句这位辛苦的诗人终于在“墙角芭蕉”的僻护下获得了暂时的宁静,芭蕉叶这一巴掌的黑遮住了窗口,遮挡住了在多数人眼里是美好圆满象征的那轮明月,把作者伤痕累累,不忍卒视的内心静静地掩藏起来。同时芭蕉伊遮掩窗儿黑也与前文的伤心白形成了呼应。《二乡亭词》评论道:“感得芭蕉遮掩,为‘一片伤心白’也,细不可言。”至此完美收笔,妙不可言。
【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7.(2023 运城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南楼①
陆游
十年不把武昌酒,此日阑边感慨深。
舟楫纷纷南复北,山川莽莽古犹今。
登临壮士兴怀地②,忠义孤臣许国心。
倚杖黯然斜照晚,秦昊万里入长吟。
【注】①淳熙五年六月,诗人因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在自蜀地东归途中作此诗于鄂州。②东晋名臣、名士庾亮镇守武昌时,曾与僚属同登“武昌郡”之“南楼”;他曾上疏北伐,遭朝臣反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首联直抒胸臆,写诗人十年未饮武昌之酒,此日登临南楼不禁感慨万千。
B.颔联状写登临所见,江上舟楫南来北往,山川莽莽古今依旧,情景交融。
C.颈联虚实兼顾,以东晋名臣庾亮自比,流露出忠义之臣的拳拳报国之心。
D.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晚照映衬山河之美好,诗人心情由黯然转为开朗。
(2)有人称此诗将自然、社会、时局以至个人的遭遇融于观景之中,请谈谈你的理解。
【考点】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作者情感;鉴赏诗词技巧.
【答案】(1)D
(2)①诗人在南楼登高极目四望,将“舟楫纷纷”的俗世喧嚣与“山川莽莽”的自然景观相融,引发人们对社会与自然的思考。②将登临南楼联想到的东晋名士庾亮的人生经历与自己的抗金遭际糅合起来,表达了对时局的关注,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怀。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D.“诗人心情由黯然转为开朗”错,此时诗人面对美好却破碎的大好河山,心情黯然,只有将此情此景吟咏成诗,所以心情没有转为开朗。
故选D。
(2)颔联“舟楫纷纷南复北,山川莽莽古犹今”写登上南楼所见之景,船只纷纷漫于江上南来北往,山由古延绵至今,依旧如此茂密繁杂,山河之美跃然纸上。将“舟楫纷纷”的俗世喧嚣与“山川莽莽”的自然景观相融,引发人们对社会与自然的思考。
首联以议论入诗,再次登上武昌南楼,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为自己为国家为时局心中不禁再次感慨万千。颈联用转折含蓄的笔法,写再次登临南楼不禁想起东晋名士庾亮的经历,以其自比,想起宦海浮沉多年,朝野变动及人心难测的艰难,依旧不挡自身拳拳报国之心。尾联写夕阳晚照,以衬山河之美,然感伤时局动荡,社会动荡不安,心情黯然,只有将此情此景吟咏成诗。诗人将多重情感融于景观之中,借景抒情,抒发自身的报国之心。
答案:
(1)D
(2)①诗人在南楼登高极目四望,将“舟楫纷纷”的俗世喧嚣与“山川莽莽”的自然景观相融,引发人们对社会与自然的思考。②将登临南楼联想到的东晋名士庾亮的人生经历与自己的抗金遭际糅合起来,表达了对时局的关注,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怀。
【点评】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
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8.(2023 湖南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杜工部①蜀中离席②
李商隐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注]①本诗原题为《蜀中离席》,因模仿杜甫风格,故加“杜工部”三字。②李商隐写此诗时,正值巴南蓬州、果州的贫民爆发起义,连年来唐王朝和吐蕃、党项的关系也很紧张。此与杜甫当年离开成都时徐知道作乱、吐蕃侵扰、安史之乱还未平息的情况相似。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本诗起笔用反问写离别的平常,再转到“世路干戈”大背景上,落笔不凡。
B.颔联紧承上文的“世路干戈”,简笔勾勒出了边境的紧张局面。
C.颈联上句与“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异曲同工,其中“醉客”是诗人自指。
D.全诗气势宏大,情韵深厚,笔力雄健,结构上参差错落,富于变化。
(2)诗的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考点】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鉴赏诗词意境;鉴赏诗词技巧.
【答案】(1)C
(2)①诗歌尾联的意思是成都的美酒就足以伴人度过一生了,何况当垆卖酒的还是卓文君这样的美女呢?
②运用卓文君当垆卖酒的典故,表面上是赞美成都生活的美好,实则是婉讽。以“醉客”描述的安逸生活来反衬诗人浓厚的忧时情怀。
【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C.“‘醉客’是诗人自指”错误。“醉客”指饯行席上的醉者,同时暗指浑浑噩噩、不关心国事的庸碌之辈,“醒客”是诗人自指。
故选C。
(2)“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中的“当垆”是指卖酒。垆,放酒坛的土墩,诗句的意思是“成都的美酒就足以伴人度过一生了,何况当垆卖酒的还是卓文君这样的美女呢”;运用卓文君当垆卖酒的典故,表面上是赞美成都生活的美好,实则是婉讽。以“醉客”描述的安逸生活来反衬诗人浓厚的忧时情怀。
答案:
(1)C
(2)①诗歌尾联的意思是成都的美酒就足以伴人度过一生了,何况当垆卖酒的还是卓文君这样的美女呢?
②运用卓文君当垆卖酒的典故,表面上是赞美成都生活的美好,实则是婉讽。以“醉客”描述的安逸生活来反衬诗人浓厚的忧时情怀。
译文:
人生在世,哪里没有与朋友的离别?在战乱年代,短暂的分离也让人依依惜别。
远处雪岭那边朝廷的使臣还稽留天外未归,近处松州一带也还驻扎着朝廷的军队。
座中的醉客们邀请我这清醒的人喝酒,而江水上空明亮的云夹杂着浓黑的雨云,变幻不定,就像现今的社会局势动荡不安。
已经老大无成了,在这成都里面的美酒还真可以用来度过晚年,更何况有像卓文君这样的美女当垆卖酒。
赏析:
李商隐此诗继承了杜甫诗的风格,把时事引入传统的酬赠之作,恢复并发展了杜甫七律感时伤世和忧国忧民这种诗歌风格。
诗歌一开头就是一个反诘句:“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这句的前半句泛言人生离别的普遍和平常,让读者在诘问中有所思考:人生有多少悲欢离合,个人的命运又是怎样身不由己。诗人虽然有着无尽的感叹,但是调子并不悲伤。细细体味,诗中还隐含着这样的意思:既然人生离别在所难免,不如以旷达处之。后半句笔锋一转,转到“世路干戈”这个大背景上,道出在干戈中离别的沉重感伤,思路跳跃奔腾,“大开大合,矫健绝伦”。如此读来,不仅曲折顿挫、气势雄放,而且自然地引出下文的伤时感世之情,可谓落笔不凡。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这两句紧承上文的“世路干戈”,写出了当前的动荡局势。当时唐王朝和吐蕃、党项经常发生边境争夺战争,朝廷屡派使者处理边境事宜,局势紧张,动荡不安。然而诗人并未将剑拔弩张的战争场景白描出来,而是从侧面含蓄地指出时局的纷乱:使者久久未得回归,可见矛盾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局势非常不稳定;而边境处有大军驻扎,也足以想象局势的一触即发。这两句诗气象阔大,感慨深沉,不仅简洁醒目地勾勒出西北边境历年战乱的紧张局面,更饱含着诗人无限忧国伤时之情。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这两句从时事转入眼前:宴席上,醉客不断地向醒客敬酒;远处的江面上,晴云夹杂着雨云,也不知道天气会如何。看着人们只顾互相劝酒,诗人不免感慨万端。诗人用“醉客“来指饯行席上的醉者,同时暗喻其为浑浑噩噩、不关心国事的庸碌之辈。此处是暗用了《楚辞 渔父》屈原的诗句:“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此时此刻,有谁能够理解自己忧国伤乱的心情呢,这些忧虑只能自己慢慢地咀嚼了。“晴云”“雨云”也不仅仅是指天气的变幻不定,更是比喻社会局势的动荡不安,透露出诗人的无限忧虑。该句中“醉客”对“醒客”,“晴云”对“雨云”,不仅造句工整巧妙,富有音韵之美,更是运用了一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因此显得意义丰厚。除此以外,这还是“当句对”,即不但上下句互相对仗,而且每句当中又自为对仗。这种手法始创于杜甫,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但成熟、定型却在李商隐,他的诗歌中有大量的类似之作,如“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等,都用了这种手法。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末联紧扣“蜀中离席”的诗题,话题仍回到饯别。有人说这是主人留客之语,如此美好的成都生活,何忍远离。但是实则“美酒”“卓文君”这些陈述,看似宽慰或向往美好的生活,却是反衬诗人生活漂泊,家国无依的沉重心情。同时又暗指时事堪悲,一些人却沉迷于于酒色,流连忘返,着实让人不齿。从表面看是赞美,但实际上蕴含着诗人对“醉客”的婉讽。另外,在最后一句中用上卓文君这个典故,也隐约表达了诗人希望在仕途上被重用的思想感情。
全诗看来,诗歌体现了李商隐关怀国事,忧虑时局的政治热情。诗人以矫健凄婉的笔力表达了一种深沉凝重的思想。诗歌的艺术也颇显精密,世路干戈,朋友离别是总起,下面写“干戈”而感伤时势,接着写“离群”而感伤别离,结尾却因浓重的忧时情怀而超越了个人的离群之别。全诗脉络精细,变化重重,颇具韵味。这也是李商隐极意学习杜诗的地方。
王安石曾指出,唐朝人学习杜甫而真正得到杜诗神韵的就只有李商隐一人而已。李商隐在该诗中把时事之感融入酬答唱和之中,将抒情、叙事紧紧融合在一起,气势宏大,情韵深厚,笔力雄健,结构上参差错落,富于变化。诗的风格沉郁顿挫,苍劲雄迈,与杜甫晚年的七律,如《恨别》《登楼》《秋兴八首》等诗很相近,而与诗人描写爱情的《无题》那种隐微幽深、凄婉动情的风格大有不同。不过,李商隐此诗,并非单纯的模拟,更有自己的特色,诗歌中融入了较多的个人身世之感。其体情之入骨,用情之深挚,是他一以贯之的风格。
【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能否合理地推断表述是否准确。
9.(2023春 连云港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①多病,未有涓埃②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供:托付。②涓埃:比喻微薄的贡献。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三城”为诗人客所要镇,正有驻军戍守,暗示边地不安,诗人忧国情浓。
B.“风尘”暗指安史之乱,国家战乱频繁,诗人与诸弟分散,只身流寓异乡。
C.颈联紧承颔联,只有在将衰老时供养好多病之身,才能有机会报答朝廷。
D.全诗先由向外观察景色转为向内审视情感,尾联指出由外向到内向的原因。
(2)清人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本诗“题目中‘望’字意,皆暗藏在诗句中”,你如何理解这句话?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考点】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作者情感.
【答案】(1)C
(2)①首联写野望所见。极目四望,西山白雪皑皑,江水清澈,山、浦、江、桥,尽收眼底。
②中间两联是野望中触发的愁怀。国家内忧外患,自身兄弟离散、年老多病、未能报答王朝圣恩,内心凄伤。
③尾联交代“望”的方式。诗人“跨马出郊”,纵目四望,感到人世之事日渐萧条。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和结构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C.“只有在将衰老时供养好多病之身,才能有机会报答朝廷”错误,注释中“供:托付”,推知诗句意义是:只能将暮年托付给多病之身,未有丝毫贡献报答朝廷。
故选C。
(2)首联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西山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在当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诗人由“三城戍”引出成乱的感叹,由“万里桥”兴起出蜀之意,这是中间四句家国和个人忧念产生的原因。
中间四句是由“望”到的自然景观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颔联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颈联又由孤身流落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涓埃”,即滴水和尘埃,喻指微薄的贡献。
尾联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诗人“跨马出郊”,纵目四望,感到人世之事日渐萧条。“人事”,人世间的事。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答案:
(1)C
(2)①首联写野望所见。极目四望,西山白雪皑皑,江水清澈,山、浦、江、桥,尽收眼底。
②中间两联是野望中触发的愁怀。国家内忧外患,自身兄弟离散、年老多病、未能报答王朝圣恩,内心凄伤。
③尾联交代“望”的方式。诗人“跨马出郊”,纵目四望,感到人世之事日渐萧条。
赏析:
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
首两句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西山”在成都西,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松、维、保三州,(在今四川松潘、理县一带),此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南浦,南郊外水滨。清江,锦江。万里桥,在成都城南。中间四句是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三四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杜甫四弟:颖、观、丰、占。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
五六句又由“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供”,付托。“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
杜甫虽流落西蜀,而报效李唐王朝之心,却始终未改,足见他的爱国意识是很强烈的。中间四句,由于连用对偶尔将诗人的家国之忧,身世之感,特别是报效李唐王朝之心,艺术地得到有效概括。
七八句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人事”,人世间的事。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这是结句用意所在。诗人从草堂“跨马”,走“出”南“郊”,纵目四“望”。“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远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乱的感叹,由“万里桥”兴起出蜀之意。这是中间四句有关家国和个人忧念产生的原因。
杜甫“跨马出郊”,“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一时间,报效国家、怀念骨肉和伤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结心头。尤其为“迟暮”“多病”发愁,为“涓埃”未“答”抱愧。
此诗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即由向外观察转为向内审视。尾联才指出由外向到内向的原因。在艺术结构上,颇有控纵自如之妙。
【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10.(2023春 新乡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一萼红
姜夔
丙午人日①,予客长沙别驾之观政堂。堂下曲沼,沼西负古垣,有卢橘幽篁,一径深曲。穿径而南,官梅数十株,如椒、如菽,或红破白露,枝影扶疏。著屐苍苔细石间,野兴横生,亟命驾登定王台,乱②湘流、入麓山。湘云低昂,湘波容与③。兴尽悲来,醉吟成调。
古城阴。有官梅几许,红萼未宜簪。池面冰胶,墙阴雪老,云意还又沉沉。翠藤共、闲穿径竹,渐笑语、惊起卧沙禽。野老林泉,故王台榭,呼唤登临。
南去北来何事,荡湘云楚水,目极伤心。朱户粘鸡④,金盘簇燕⑤,空叹时序侵寻。记曾共、西楼雅集,想垂柳、还袅万丝金。待得归鞍到时,只怕春深。
【注】①人日:正月初七。②乱:横渡。③容与:从容舒缓。④旧时人日风俗,贴画鸡于户,用以辟邪。⑤古代立春风俗,用瓜菜制成燕子造型聚于金盘中。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上片前六句写景,意象真切,景物具体;“翠藤”以下几句记游,写出游者心情的开朗。
B.上片“胶”“老”二字分别写出了冰凌将融而未融、残雪凝结而难消的特点,用语新颖。
C.下片开头三句既承上片的记游,又引出后文的飘零、怀旧等情感,使得上下片紧密相连。
D.下片结尾两句写词人兴尽而归时,想到他日若再游此地,恐已是暮春时节,心中不禁凄然。
(2)这首词前的小序,文字精工,内容多与词相互衬印,详略互补,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考点】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作者情感;鉴赏诗词技巧.
【答案】(1)D
(2)①小序详写官梅含苞待放之状,词则简以“红萼未宜簪”相印,详略有致。②小序点出“野兴横生”,词上片具体描写赏翠藤、穿径竹、笑语惊起沙禽的兴致,序略词详,表现记游的愉悦。③词下片前三句抒发多年南北颠沛的慨叹,与小序“兴尽悲来”之语相印衬,传达身世飘零的人生感喟。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写作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D.“想到他日若再游此地,恐已是暮春时节,心中不禁凄然”说法有误。诗句的意思是等到乘马归去的时分,只怕春色已深。因此并不是说他日再游此地。
故选D。
(2)本词是一篇登临观览、羁旅伤怀之作。上片写早春游兴。下片感慨羁旅游荡。全词铺叙衍展,写景融情;写寒梅冷翠,造句奇丽;抒念远怀旧,深婉从容。
其中,小序开头三句点题,“官梅数十株,如椒,如菽”点出了梅花含苞待放像椒和菽的状貌。而诗歌中“有官梅几许,红萼未宜簪”句,意思是几十株官梅迎来早春,初吐花蕾的红梅还不适宜簪戴发鬓写梅未开之景,简要补足小序三句。由此可知,小序详写官梅含苞待放之状,词则简以“红萼未宜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