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五单元自测卷(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五单元自测卷(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9 20:12: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自测卷
测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总分
得分
一、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鸿鹄(hú) 蝎子(xiē) 钵子(bó) 鄙夷(bǐ)
B.华罗庚(huà) 沧凉(chāng) 蝈蝈(guō) 不屑(xiè)
C.盘盂(yú) 俱乐部(jù) 学弈(yì) 凭空(píng)
二、看拼音,写词语。(8分)
jiù yuán biàn lùn kǒng bù sōu suǒ
( ) ( ) ( ) ( )
qiū yǐn qīng cuì bō lí xī shuài
( ) ( ) ( ) ( )
三、按要求完成练习。(7分)
“微”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 ,再查音节 ;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再查 画。“微”在字典中的解释主要有:①小,细小。②少;稍。③衰落;低下。④精深;精妙。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填序号)
1.他的一番微言大义,令人佩服至极。( )
2.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
3.妈妈做的这道菜的味道稍微有点重。( )
四、选词填空。(3分)
爱戴 热爱 爱抚
1.为国为民操劳一生的邓小平爷爷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 )。
2.我想到以后再也得不到伯父的( )了,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3.那些孩子一定非常( )他们的学校。
五、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5分)
1.通国之善弈者也。( )
2.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
3.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
4.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 ( )
六、按要求写句子。(8分)
1.有时父亲答应我,有时也拒绝我。(用加点词造句)
2.学校有什么好写的 (改为陈述句)
3.“我没说我不喜欢。”玛琪急忙说。(改为转述句)
4.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非然也。(翻译句子)
1.《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各执一词,一儿的观点是:“ ,
”理由是:“ ”。另一儿的观点是:“ , ”,理由是:“ ”。针对两小儿的说法,孔子不能决也。从中我想到了:
。(前四空用原文填空)
2.青, 。——《荀子》
3.穷则变, , 。——《周易》
八、给下列句子排序。(6分)
( )华罗庚教授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著名的数学家。
( )20岁那年,他得了伤寒病,一躺就是半年,病好后,一条腿残废,但他毫不泄气,继续向科学城堡进攻。
( )他14岁开始自学数学,每天坚持自学10小时,从不间断。
( )1932年,22岁的华罗庚应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的邀请,到清华大
学工作。
( )从19岁起,华罗庚开始写数学论文。
( )在清华期间,他看了更多的数学书,并开始学习外文。由于他肯下苦功,进步很快,25岁时,华罗庚就成了著名的数学家。
九、口语交际。(5分)
六(一)班针对“互联网的利与弊”展开了辩论,请你也加入他们,说出你的观点吧!
小红:我认为互联网可以增进人们的感情,有了互联网以后,我们足不出户可以寄一封邮件,或者打一通视频电话,远在异国他乡的人都可以联系到。
小刚:我认为互联网疏远了人们之间的感情,越来越多的“低头族”忙着玩手机、打游戏,忽略了与家人之间的沟通。
十、课内阅读。(12分)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 卓有成效)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 ”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刚要跨入实验室大门,阵阵(迷人 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圈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竞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锐 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成分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 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 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 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1.在选文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画“√”。(2分)
2.对“最后把‘ ’拉直变成‘!’,找到真理”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里的“ ”是发现问题,不断追问。
B.“!”是探索后仍发现不了真理而发出的感叹。
C.这句话是把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
3.“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句话中,“这样的事例”指的是 这件事,这个事例说明了 的道理。(2分
4.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点明了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是 ,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 ,并 。(3分)
5.读了选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3分)
十一、课外阅读。(10分)
瓦特发明蒸汽机(节选)
瓦特是一个智慧非凡的孩子。他勤奋好学,勇于探索,对发明创造最感兴趣。有一天,父亲的朋友前来做客,正好看到小瓦特坐在炉子旁边发呆,手里拿着笔和纸,地上有许多画过的图。他好心地说:“小瓦特应该上学了,别光在家用玩耍来打发宝贵的时光了。”父亲莞尔一笑,说:“谢谢你,我的朋友。不过,你还是看看我的儿子在玩什么吧……”原來,小瓦特在设计各种各样的玩具,还画了许多图样,这年小瓦特才刚好6岁整,客人吃惊地说:“这孩子真了不起!”
又有一次,家里人全出去了,只留下瓦特一个看门。他呆呆地看着炉子上烧水的茶壶。水快烧开了,壶盖被蒸汽顶起来,一上一下地掀动着……他想:这蒸汽的力量好大啊。如果能制造一个更大的炉子,再用大锅炉烧开水,那产生的水蒸气肯定会比这个大几十倍、几百倍。用它来做各种机械的动力,不是可以代替许多人力吗
为了搞发明创造,小瓦特发愤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他13岁开始学习几何学,15岁读完了《物理学原理》,17岁开始当学徒工。此后,他真正投入了蒸汽机的研制和发明,一发而不可收。
1757年,瓦特到格拉斯哥大学当教学仪器修理工。那里既有完备的实验设施和各种仪器,又有许多著名学者和专家,还专门为他创办了实验车间。这些都给瓦特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1769年,瓦特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经过了无数次失败之后,终于制成了一台单动式蒸汽机,并且获得了第一台蒸汽机的专利权。
1.从父亲的“莞尔一笑”中,可以体会到他的心情可能是 (2分)
2.文中“一发而不可收”的意思是( )。(2分)
A.指事情一旦发生,就发展得非常迅猛,已经不是凭借人力能够结束的了。
B.指事情一旦发生便不可收拾,形容对发生的情况难以控制,局面无法收拾。
C.指事情一经发生,就发展得十分顺利和迅速,继而保持不断发展的状态。
3.文章讲述了瓦特小时候的两个故事,一是 二是 ,表现了瓦特 品质。(3分)
4.读了这篇文章,瓦特的成长经历给了你什么启示呢 (3分)
十二、习作。(25分)
如果你可以一键穿越回恐龙时代,如果你的大脑可以直接从书上拷贝知识,如果你拥有书包飞行器 你会做些什么呢 把你想到的用笔记录下来吧!注意情感饱满,色彩丰富,不要写错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