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邑区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下
1.本试题共10页,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粮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木试
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装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尚书》中,“天”已不是人所不能认识的东西,反而是人能认识它,并在行动中达到自己的目
的。到了与《尚书》不同的《周易》及先秦诸子出现后,天人观的内涵才实现了人文里性的转向。这
其中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是先秦时期的主要流派,基本上莫定了中国传统思
想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涵。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老子的“道法自然”,庄予的“道数将为天下
订
裂”,三人都在言说“道”,可见那时“道”已经成为当时思想的主题。
《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这里的道,老子认为是不可以命名的,也即无法用概念来加以界
定的,一旦给它强行取了名字,那就不是“道”了。也就是说,“道"是不可以用概念来确切起提的、
天不再是最高的存在,而是要师法道,即“天法道”。由此,天成为从属于道的范畸,从而花得了形
而上的哲学意义。
可以说先秦诸子思想莫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面能。这一时期,先秦诸子分粉提出了自己的
“道”,用以沟通天人,摆脱原始亚术和传统天命观的束缚,促进了人性的觉醒。而山此形成的“天
人“关系被视作一种新的“天人合一”,“道"正式成为中华文化传统的思想主题和枝心范畸,一切都
线
要以“道“为本源依据和最终旨归。而由于这种“道”是祛船后的形而上的范畸使得中国传统的美
人关系实现了人文的转向,而且形成了沟通天人、物我的媒介。
无论是哪一种思想,天人关系一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问题,其发展确实是经过原始宗载
的信仰阶段而逐步发展到形而上的理性层面。经过先泰诸子的改造,天基本上脱去了其神秘外衣,
呈现出更多人文理性的色彩。
鄂包区高二语文期中试题-1-(共10页)
但不论是具有神秘意义的天,还是自然意义上的天,都是人类精以生存并指导人事活动的依
据,其最终目的都是明吉凶顺人事。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比象(比拟象征)”思维,就被赋
子了更多政治伦理层面的内满。因此,虽然“比原"思维的对象还是天地,但经过先秦诸子的创造
性闹释,这时所“比象"的天地的内通、意义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转化为哲学上具有本体意义
的天。
当然,经过改造,天的内涵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具有了强烈的人文理性的色彩,但依然没有完全
摆脱主宰之天的影子。中国“比象“思维的形成,是在原始思维基础上的更高层面的发展。中国原
始亚术在神秘形态下固有的直观性,使“比泉”思维保留了巫术的形象性、想象性等特征,使“象”具
有了超越的形上意义,使得“象"在后来可以与“道”“德”“心”等联系起来,逐渐祛除了神秘色彩,
获得了形而上的理性内涵。
统而观之,“北象”思维强调直感,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注重想象作用的发挥,同时又不脱
离理性思维。此外,随着先秦诸子百家提出“道”“德”“心”等概念范畴,天逐浙演变为一种道德之
天和自然之天。由此出发,“比象”天地逐渐实现了人文理性的转向,从而获得了哲学、政治、伦理
等层面更广泛的内涵。这种转变深刻地影响到了“比象”思维的内在结构,使“比象”思维呈现出中
华文明思维方式的典型特征一“比道”。
(摘编自王海龙《“比象”探源一“比象”与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先秦诸子都提出了自己的“道”,但只有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才真正改变了之前的
天人关系。
B.“比象”是一种强调直感的思维,因为被赋予了更多政治伦理内涵而使天地的内涵等发生明
显变化。
C.“比象”思维是在原始思维基础上的更高发展,保留了巫术的特征,让“象”具有了超越的形
上意义。
D.“象”与诸子百家的“道”“德”“心"等概念联系后,“比象”天地获得了哲学、政治、伦理等层
面更广泛的内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列举《尚书》《周易》等对“天”的认识,是为了论证先秦诸子对“天”的认识与此不同。
B.文章引用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是从“道”内涵深刻的角度诠释老子对“道”的理解。
C.在证明先秦诸子思想奠定中华文明的基本面貌时,文章从“道"”人手,讨论天人关系的变化。
D.文章在讨论不脱离具象和理性的“比象"思维时,注重分析先秦诸子对天的内涵的理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尚书》中,先民们已经能够全面认识“天"的特征,并能在行动中达到自己的目的。
B.经过先秦诸子的改造,“天”基本被祛除了神秘的原始宗教因素,天人观的内涵呈现出更多
的人文理性色彩。
邪色区高二语文期中试题-2-(共10页)鄂邑区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3分)A(“只有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才真正改变了之前的天人关系”错误,由原文第三段“先秦诸子纷纷
提出了自己的·道’…形成的‘天人’关系被视作一种新的‘天人合一’”可知,构成新的“天人合一”是诸
子百家共同所为,不是老子一人,选项以偏概全。)
2.(3分)A(“文章列举《尚书》《周易》等对·天’的认识,是为了…”错误,由原文第一段“到了与《尚书》不同
的《周易》及先秦诸子出现后,天人观的内涵才实现了人文理性的转向”可知,文章没有列举《周易》对天的
认识,也并非为了论证与先秦诸子观点的不同,选项无中生有。)
3.(3分)B(A项,“能够全面认识”错误,由原文第一段“已不是人所不能认识的东西”可知,有了认识,但未必
“全面”,选项曲解文意。C项,“不再作为先民指导人事活动的依据”错误,由原文“经过改造,天的内涵已经
有了很大变化…但依然没有完全摆脱主宰之天的影子”可知,说明天还是人们赖以生存和指导人事活动
的依据,选项曲解文意。D项,“道让‘比象'从原始巫术和传统天命观逐渐转为人文理性,并使‘比道'成为
中华文明思维方式的典型特征”错误,由原文最后一段“此外,随着先秦诸子百家提出‘道·德’‘心’等概念
范畴,天逐渐演变为一种道德之天和自然之天。由此出发,‘比象’天地逐渐实现了人文理性的转向,…这
种转变深刻地影响到了·比象'思维的内在结构,使·比象'思维呈现出中华文明思维方式的典型特征
·比道”可知,“由此出发,‘比象’天地逐渐实现了人文理性的转向”中的“此”不是“道”,范围缩小:“使‘比
道’成为中华文明思维方式的典型特征”中的“成为”应是“呈现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4.(3分)A(B项,“工业尾气”“氨水”错误,材料一说“该项研究以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工业尾气和氨水为
主要原料”,可见还需要其他东西。C项,“独有技术”错误,首钢朗泽只是“创造了工业化条件下一步生物合
成蛋白质获得率最高85%的世界纪录”,没有提到只有它有这门技术。D项,“‘微生物蛋白生产课题'构想
生物合成蛋白产业化”错误,结合材料三“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将‘微生物蛋白生产'列为研究课题”
“国际上也长期研究从碳化合物合成蛋白的问题,但一直都没能实现产业化,而联合研发团队让这一构想变
为现实”可知,“生物合成蛋白产业化”不是“微生物蛋白生产”研究课题的构想。)
5.(3分)D(A项,“终于掌握了一氧化碳到蛋白质(乙醇梭菌蛋白)的合成技术”错误,材料一说“实现从一氧
化碳到蛋白质的一步合成”,选项少了“一步”这个关键词。B项,“有心栽花花不开”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
首钢朗泽在研发气休生物发酵合成乙醇工艺方面失败了。C项,“目前我国乙醇梭菌蛋白年产量已达千万
吨”错误,材料说“如将这些工业尾气采用生物发酵技术进行高效清洁利用,可年产乙醇梭菌蛋白1000万
吨”,“1000万吨乙醇梭菌蛋白”只是假设的内容,不是现实。)
6.(6分)启示:①进行科学研究,要耐得住寂寞,不懈攻关。②要善于合作,形成优势互补。③要善于发现研
究中出现的新问题、新事物。(3分)
意义:①减少大豆进口,增加蛋白质生产,保障粮食安全。②有助于破解蛋白质短缺难题。③大量消除工业
尾气,保护环境,助力实现“碳中和”。(3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7.(3分)C(“都以联想或想象完成行文结构的突转”错误,文中由布谷鸟的象征引出他的感动,由鸟粪形同化
石,好像来自远古,引发他的思绪,行文结构自然,并不“突转”。)
8.(6分)①在叙事中融入议论,穿插了大量的认知,写应物兄的日常举止、精神状态,表现他的学识和追求,使
人物形象丰满、鲜明。②小说在叙事中插入很多知识讲述、思想分析、学术观念,内容丰富,表现了中华文化
的博大精深,及作者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深化了小说主题。③叙述与议论是两种不同的笔调,二者的穿插变
化,避免行文节奏的呆板,增添了小说的审美趣味。④内容呈现:小说叙述的过程中融入知识的思考,增加
了知性写作和探寻的维度,使小说的内容更为丰富多彩。(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9.(6分)①筛选创作人员,成立济大儒学研究院,《孔子传》这本书应该集中所有需学家的智慧来写。②对孔
鄂邑区高二语文期中试题-答案-1(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