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准考证号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绝密★启用前
2023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联考
语文
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历史自信,指的是历史活动主体对于自身历史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未来的发展
抱有坚定的信心。历史自信蕴含了历史活动主体的意志、力量、信心和信念,对于历史发展有重要的
推动作用。坚定历史自信首先要明确一个思想前提,即“谁之自信,何种自信”的问题。
“谁之自信”,指向的是历史自信的主体要件,回答的是具有何种价值定向的历史活动主体才可
能成为历史自信的主体,本质上是一个价值论问题。“何种自信”,指向的是历史活动主体坚定历史
自信的认识前提,本质上是一个认识论问题,而价值论和认识论是建立在特定的历史观基础之上的,
因此,“谁之自信”“何种自信”的思想前提是坚持何种历史观的问题。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发
展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能否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关乎政党、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自信是否真实有效。
唯物史观对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为我们党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也是我
们坚定历史自信的思想前提。
历史自信作为一种主观精神状态,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深深扎根于现实的实践之中,应该到党
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中,到党领导人民求索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探寻历史自信的生成逻辑。
党的百年奋斗史首先是党领导人民不断改造客观世界,探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现代化
发端于西方资本主义,这是不争的事实。依附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体系,还是摆脱西方资本主义现
代化体系的束缚,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百年来,党领导人民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经过不懈探索,走出了一
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现
代化道路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个国家结合本国国情和文化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都应该得到尊重。
【高二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2023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联考·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解析】A项以偏概全,根据“‘谁之自信',指向的是历史自信的主体要件,回答的是具有何种价值定向的历史活动主体才可能
成为历史自信的主体”可知,不是所有具有某种价值定向的历史活动主体都能成为历史自信的主体。B项张冠李戴,根据“历史观
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能否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关乎政党、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自信是否真实有效”可知,
“关乎政党、国家、民族的历史自信是否真实有效”的是“能否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而非“价值论和历史论”。D项范围扩大。原文为
“很多时候,任何一个25岁以上,还想继续做诗人的人,历史感对于他,简直是不可或缺的”,选项没有界定范围“很多时候”。
2.B【解析】B项无中生有。文中并未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进行比较,所以“更有生命力”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
3.A【解析】根据材料一“历史自信,指的是历史活动主体对于自身历史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抱有坚定的
信心。历史自信蕴含了历史活动主体的意志、力量、信心和信念,对于历史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历史自信作为一种主观精神状
态,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深深扎根于现实的实践之中,应该到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中,到党领导人民求索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
实践中探寻历史自信的生成逻辑”等可知,A选项恰恰是历史不自信的表现。
4.①运用了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引用司马迁、艾略特,马克思,恩格斯,施战军等人的言论证明自己的观点,从正反两面
阐释历史感的作用,②论证语言严谨而准确,有说服力。如“不只在于”“而且要”“引导性”等限制性词语的使用,使文章语言更为
严谨准确。③论证思路清晰。首先提出观点“历史感对于文艺而言至关重要”,然后具体阐释重要性,最后从正反两面加以论证。
(评分参考:每点2分,答对2点给满分)
5.①坚持唯物史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③贯彻执行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发端的精神谱系内核。④增强历史主动。把历史乐观
主义信念转化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动力,在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深化历史自觉、增强历史
主动。(评分参考:每点2分,任意两点即可,其余答案言之有理,可的情给分)
6.D【解析】“这块丰碑就是特意为他而立”理解有误。通过文本“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可知,丰
碑是为革命群众与革命战士树立,不仅仅是赵老金一人
7.C【解析】《荷花淀》代表的是清新明快的风格,而《碑》展现出一种体现战争残酷的凝重悲壮的风格。
8.①主要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例如语言描写“来了。走吧,同志”“你们昨晚上过去了多少人”;动作描写“忘记了那飞蝗一
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心理描写“他在心里祝告着”“他好像又看见”等。通过这些描写,
塑造了赵老金热心、执着的革命群众形象,表现了他对革命战士深沉的爱。②细节描写。文中通过“他的胡子和鬓角上挂着一层霜
雪”“慢慢地拉上来,每次都是叹一口气”“把那个小鱼场砸开”等细节塑造了赵老金不惧艰雅处境、为苹命战士出力的形象。③环境
衬托。“河边的冰,叫太阳一照…村庄边上露出黄色的炮楼”,在严寒天气与严酷社会环境的双重挑战下,赵老金依然坚持打捞战
士遗体,衬托出他对革命的坚定拥护。(评分参考: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情给分)
9,现实主义深度:①作者选取滹沱河这一典型环境,将群众日常生活战斗的背景放置于真实的环境中,体现现实主义深度。②从人物
塑造上,选取了赵老金,大娘这些普通的革命群众对革命工作的支持,体现现实主义深度。③从情节上,过河二十人只利下两人,其
余都壮烈栖牲,体现了战争的残酷,这符合革命的实际情况。
理想主义高度:①在满天满地霜雪的环境下,革命战士依然过河,与敌战斗,后跳人结冰的河里,多人牺牲,反映了革命者为国捐躯
的英勇无畏,成为丰碑,体现了理想主义的高度。②文中通过描写赵老金冒着被敌军打死的危险去救战土,后来又不顾安危持续打
捞烈士遗体,“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站立在河边的老人成为平原上的一桶纪念碑,体现了理想主义高度。
(评分参考:考生只能选取其中一个角度作答,答出一点给3分,答出两点给6分)
10.ACG【解析】判断句中间需断开,所以第一处断在“县丞”之后,第二处断在“也”字之后,“盗盗”连用,可判断其中一个是动词
用法,一个是名词用法,结合前面的“与”字可知“盗”名词用法在前动词用法在后,意为“与强盗(一起)偷盗、抢夺”,而后“甚”作为
副词,一般不用在动词之后,因此第三处应该断在“甚”前。
原文为“县丞,长史也,奸法与盗盗,甚无谓也。”泽文为:“县丞,是地方主要官员,却凭借法律作奸犯科,与强盗一同抢夺(财物》,这
是特别没有道理的。”(评分参考: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
【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