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童年的水墨画》说课
一 、说课标
《童年的水墨画》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围绕“多彩童年”这一主题,编排了《童年的水墨画》《剃头大师》《肥皂泡》《我不能失信》四篇课文。《童年的水墨画》以诗歌的形式呈现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多姿多彩,自由自在;《剃头大师》折射出童年生活的纯真与有趣;《肥皂泡》写出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和美好的憧憬;《我不能失信》讲述了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多姿多彩的儿童生活,展现了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
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三条指出:“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第七条指出:“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三四年级阶段阅读目标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综上所述,我认为本单元在教学时要肩负的两个使命:
1.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基本方法------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本单元精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等方法来理解难懂的句子,略读课文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这些方法,“交流平台”对理解难懂的句子的方法进行了梳理、总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识。
2.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要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到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深切的感受和珍惜自己正在经历的童年生活。
二、说教材
《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组儿童诗,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典型场景:孩子们或是呼朋引伴去溪边钓鱼、去江上游泳,或是到林中采摘带着水珠的小蘑菇,尽情享受着童年生活的快乐。诗的语言生动活泼,感情直率明朗,融童心、童趣于一体,多角度地展现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及无穷趣味。课文以“童年的水墨画”为题,中国的水墨画,写意而不写实,用笔往往简约、凝练,而本课的每一首诗都符合水墨画的特征,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幅儿童生活的欢乐画卷,诗中有画,令人回味无穷。
教学目标:
1.认识“墨、染”等6个生字,会写“墨、染”等11个生字。会写“水墨画、垂柳”等13个词语。
2. 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
3.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背诵《溪边》。
4. 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
三、说学生
三年级在小学阶段是过渡年级,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向逐渐定型过渡。经过两年半的小学生活,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学习方法、养成了一些学习习惯。比如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为“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理解难懂的句子与理解难懂的词语的方法有相似之处,因此一些方法是可以迁移运用的。但是有的方法却不一样,比如,有的句子关系到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只有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体会到句子含着的意思。
另外,三年级处于写作的起始年级,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能乐于口头表达,但把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运用到仿写练习中,还是难度很大的。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结合学生特点,我把本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
1.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1.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
2.能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
四、说教法
1.以读引读,读说结合
这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说说你在溪边、江上、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抓住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慢慢地读、细细地品,联系生活实际。
2.以读引读,读写结合
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而发的想到自己童年的趣事,童年的梦想,让学生读了、看了、想了、说了、同时也写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尽可能地使语文学习综合化。
五、说学法
1.自主、合作学习法
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联想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这样,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建构。
2.品读法
这是一首儿童诗,语言生动活泼,感情直率明朗。教学时要“以读为本”,摒弃对课文内容的繁琐分析,给学生预留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把“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的学习方法渗透其中,通过朗读、思考、交流、体会、逐步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得到锻炼。
六、说训练
在这节课中,要训练学生三个能力:感悟语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句子的能力。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三首小诗分别给同学们展现了三幅画面,学生要通过感悟使教材上的信息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语感。学生在读的过程凭着自己的语感寻找对文章的直觉理解,它使学生悟得更深,悟得轻松。
七、说流程
1.回顾导入
2.联系上下文,理解《溪边》
3.联系生活,理解《江上》
4.总结方法,学习《林中》
5.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6.感悟童年,拓展
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轻声朗读课文,说说这首儿童诗主要写了那几件事?
1.回顾导入
⑴大声朗读第一首《溪边》
①找一找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作者是怎样写的?
②通过这些景物描写,你好像看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③还有不理解的句子吗?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2.联系上下文 理解《溪边》
(2)“人影给溪水染绿了”,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3.联系生活 理解《江上》
⑴朗读《江上》,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怎样戏水 你仿佛还听见了什么?
⑵有不懂的提出来。
4.总结方法 学习《林中》
⑴总结学法:刚才大家运用什么方法学习了前两首诗?
⑵运用这两种方法自学《林中》。
你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比喻
诗里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童年生活的欢乐片断,你的童年生活一定更有趣味。说说你的童年有哪些趣事,把它写下来吧。
5.小练笔
6.感悟童年
童年是充满阳光的,它让我享受了世间最好的关爱;童年是五颜六色的,它使我的回忆绚丽多彩;童年又是丰富有趣的,它给了我无穷的快乐。
7.板书
溪边钓鱼
18 童年的水墨画 江上戏水 欢乐 美好
林中采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