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义乌市后宅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初独立作业试卷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15分)
1.读下面一段话,完成题目。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大自然不断展示着生命的奇迹。春来草木萌发,花团锦cù( );夏季热烈粗犷(A kuàng B gu ng ),绿草如茵;秋天瓜果飘香,等待人们品尝jiàn( )赏;时间飞驰,冬季来临,秋雨化了(A妆 B装),变成美丽雪花造访大地。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景物美不胜收。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花团锦cù ②jiàn 赏
(2)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粗犷 (A kuàng B gu ng )
(3)根据语境选择正确的字形。化了 (A妆 B装)
2.下表是关于“景与情”的诗文名句整理,请在画线处填写合适的内容。
出 处 景 语 情 语
《潼关》 谭嗣同 ① ,山入潼关不解平。 “不解平”等词,是对雄奇壮阔的潼关山水的描绘, 却融入了诗人冲破约束、追求解放的少年意气。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② ,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诗人选取独特而丰富的景致抒发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愁楚之情。
《峨眉山月歌》李白 ③ , 。 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 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夜上受降城闻 笛》 李益 ④ , 。 边城夜色,凄神寒骨,有大漠亘古的苍茫,如此景 色,正吻合了笛声之凄凉与征人之思乡。
【感悟】这次整理使我认识到:学习与思考需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正如《<论语>十二 章》中所说:⑤ , 。
3.下面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有些同义词之间存在词义轻重的差别,例如“恳求”比“请求”词义重。
B.敬辞和谦辞,是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使用较多的一类,一般用于对别人敬重和表示自己谦恭。常见的敬辞有:尊君、令堂、惠存、高足等;常见的谦辞有:家君、舍弟、寒舍、见教等。
C.“奥秘”“秋天”“愿意”都是名词,“鉴赏”“出现”“赞美”都是动词。
D.“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句中“自然”一词的语境义是“表示理所当然”。
二、阅读 (42分)
名著阅读
悟空迎近前来问曰:“你是谁家小哥?闯近吾门,有何事干?”哪吒喝道:“泼妖猴!岂不认得我?我乃托塔天王三太子哪吒是也。今奉玉帝钦差,至此捉你。”悟空笑道:“小太子,你的奶牙尚未退,胎毛尚未干,怎敢说这般大话?我且留你的性命,不打你。你只看我旌旗上的是甚么字号,拜上玉帝,是这般官衔,再也不须动众,我自皈依,若是不遂我心,定要打上灵霄宝殿。”哪吒抬头看处,乃“ ”四字。哪吒道:“这妖猴能有多大神通,就敢称此名号!不要怕!吃吾一剑!”
4.选文中横线处应填的四字是 ,悟空取经成功后被封为 。
5.三调芭蕉扇、三打白骨精、三探无底洞……《西游记》中有许多带“三”字的故事。请你说说作者用“三”讲故事的好处。
文学作品阅读
早 起
罗瑞花
①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每天黎明即起,借着从窗户透进来的微微光亮,拿木梳梳理好短发,用发夹夹好,精神利落开始一天的忙碌。
②在勤劳的农家是没有一个闲人的,只要不生病就不会停下手中的活。八十多岁的桂鑫爷爷大清早就在庭院里编竹筛竹箩、扎竹扫把、削竹筷子,他能把一根竹子变出许多物件;快九十岁的白秀奶奶天一亮就坐在门口,在干瘦的腿上搓麻绳;在天刚破晓的寒气里,男人扛锄、赶着牛往田野走去,女人穿梭于厨房、菜园,小孩子帮着打扫庭院、生火煮饭、看管弟妹、喂养鸡鸭……
③爹是一个没有土地情结的农民,在村里做木工、碾米、发电,后来又开代销店做生意。爹脑子活络,不断改善着家里的经济状况,但田里、土里、家务活全落在娘身上。娘对待农事一丝不苟,按照时令精耕细作,一锄土都不放过。在摘茶、插红薯的季节,娘几乎是四点钟起床,提着马灯来到地里,就着朦胧月光或晨曦挖土、摘茶。天是在一锄一锄的土块、一片一片的茶叶里亮起来的。
④我儿时最初的早工是放鹅。天地间弥漫着润润的泥土气息,毛茸茸的小鹅吃着沾满露水的青草,当太阳兴高采烈地跳出云层,小鹅细细长长的脖子饱胀成了拔河那样的粗麻绳,我就可以赶着它们回家了。
⑤到七八岁时开始跟着姐姐去茶山摘茶叶。我们背着箩筐,揉着惺忪的睡眼,为着小贩挑担上漂亮发夹或书店玻璃柜中的连环画,在白雾茫茫中向茶山走去。早饭时娘过秤,秤杆下给钱,摸着那一个个硬币,惬意极了。最辛苦的是轮到家里为队里的牛割草。我一直不知道牛的舌头是怎么长的,竟然最爱吃两边有锯齿的苇草。割的时候手指要握紧苇草,稍松一下,苇叶的锯齿就会让手鲜血淋漓。
⑥有趣的还是清早去捡菌子。雨后的早晨格外清爽,微风一吹,去了瞌睡来了精神。松树林子里,各种菌子比雨后春笋更肆意生长,它们是一窝一窝的,藏得紧,不轻易示人,寻找它们仿佛像寻找一个个躲猫猫的伙伴。但不管它们怎么躲也躲不过我们这些山里孩子贼亮贼亮的眼睛。黄黄的枞树菌、雪白的竹叶菌、红红的米浆菌,都是稀松平常的菌子,随见随捡而已,倒是那一抹淡绿的青头菌很是惹人喜爱,如果能遇上修长白暂还穿着荷叶裙的鸡腿菌,那是值得尖叫了。我们一背篓一背篓地从山上背回菌子,在厢房木地板上堆成小山。娘把吃不了的菌子择净晒干,到春节时炒腊肉,把鸡腿菌磨成粉调菜,比味精还鲜。
⑦在娘的熏陶下,我成了一只早起的鸟儿。当别人还沉在昨天的烦闷里梦呓,或者醒在温暖的被窝里犹豫,我已经在晨曦中,在微风里,动起来了,从身体到思想。面对冉冉升起的太阳,我只想满腔热情地投入生活,想跑步,想打球,想跳舞,想大声地朗读,想告诉世界:我醒了。
⑧梭罗说,黎明是大自然对人类最宝贵的恩赐。我喜欢看天一点点亮起来,如一个睡醒的孩子欣欣然睁开眼。我看到环卫工人清扫完最后一片落叶坐下来,点燃了一支香烟;看到小贩支起他们的摊位,开始热气腾腾地买卖;看到菜农挑着满筐的嫩绿,从不同的小巷汇集到街口;看到学生打开课本,用世界上最美的姿态,最美的声音,迎来早晨第一缕阳光。
⑨早晨起来,我看到每一个生命都蓬勃饱满,如一树一树的花开。
(选文有改动)
6.本文重点写“我”在娘的熏陶下早起的往事,请选用原文词语填空。
A 放鹅—→ B —→ C割牛草—→ D
7.第②段写了其他人的早起,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8.请结合语境,品味第⑥段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9.请说说你对结尾处第⑨段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荞麦
①在一阵大雷雨以后,当你走过一块荞麦田的时候,你常常会发现这里的荞麦又黑又焦,好像火焰在它上面烧过一次似的。这时种田人就说:“这是它从闪电得来的。”但为什么它会落得这个结果?我可以把麻雀告诉我的话告诉你。麻雀是从一棵老柳树那儿听来的。这树立在荞麦田的旁边,而且现在还立在那儿。它是一株非常值得尊敬的大柳树,不过它的年纪很老,皱纹很多。它身体的正中裂开了,草和荆棘就从裂口里长出来。这树向前弯,枝条一直垂到地上,像长长的绿头发一样。
②周围的田都长着麦子,长着裸麦和大麦,也长着燕麦——是的,有可爱的燕麦,当成熟了的时候,它们看起来就像许多落在柔软的树枝上的黄色金丝鸟。麦子立在那儿,显得非常幸福。它的穗子越长得丰满,它就越显得虔诚、谦卑,把身子垂得很低。
③可是另外有一块田,里面长满了荞麦。这块田恰恰是在那株老柳树的对面。荞麦不像别的麦子,它身子一点也不弯,却直挺挺地立着,摆出一副骄傲的样子。
④“作为一根穗子,我真是长得丰满,”它说,“此外我还非常漂亮;我的花像苹果花一样美丽:谁看到我和我的花就会感到愉快。你这老柳树,你知道还有什么别的比我们更美丽的东西吗?”
⑤柳树点点头,好像想说:“我当然知道!”
⑥不过荞麦骄傲地摆出一副架子来,说:“愚蠢的树!它是那么老,连它的肚子都长出草来了。”
⑦这时一阵可怕的暴风雨到来了:田野上所有的花儿,当暴风雨在它们身上经过的时候,都把自己的叶子卷起来,把自己细嫩的头儿垂下来,可是荞麦仍然骄傲地立着不动。
⑧“像我们一样。把你的头低下来呀。”花儿们说。
⑨“我不须这样做。”荞麦说。
⑩“像我们一样,把你的头低下来呀,”麦子大声说,“暴风的安琪儿现在飞来了。他的翅膀从云块那儿一直伸到地面;你还来不及求情,他就已经把你砍成两截了。”
“对,但是我不愿意弯下来。”荞麦说。
“把你的花儿闭起来,把你的叶子垂下来呀,”老柳树说,“当云块正在裂开的时候,你无论如何不要望着闪电:连人都不敢这样做,因为人们在闪电中可以看到天,这一看就会把人的眼睛弄瞎的。假如我们敢于这样做,我们这些土生的植物会得到什么结果呢?——况且我们远不如他们。”
“远不如他们!”荞麦说,“我倒要瞧瞧天试试看。”它就这样傲慢而自大地做了。电光掣动得那么厉害,好像整个世界都烧起来了似的。
当恶劣的天气过去以后,花儿和麦子在这沉静和清洁的空气中站着,被雨洗得焕然一新。可是荞麦却被闪电烧得像炭一样焦黑。它现在成为田里没有用的死草。
那株老柳树在风中摇动着枝条;大颗的水滴从绿叶上落下来,好像这树在哭泣似的。于是麻雀便问:“你为什么要哭呢?你看这儿一切是那么幸福,你看太阳照得多美,你看云块飘得多好。你没有闻到花儿和灌木林散发出来的香气吗?你为什么要哭呢,老柳树?”
(选自《安徒生童话选集》 有删改)
10.分析文中人物对“暴风雨”的情感态度,完成下面的“阅读导引”图。
11.安徒生童话被誉为是“童心的歌唱”。品读这篇童话,摘录一句作赏析批注。
12.选文中,荞麦“摆出一副骄傲的样子”,《皇帝的新装中》皇帝也“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你认为两人的“骄傲”是否一样?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13.如果荞麦在皇帝的游行大典上,他会怎么做?请你通过想象,作出合理猜测并说明理由。
古诗文阅读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聊斋志异》)
【乙】见二鼠出,其一为蛇所吞;其一瞪目如椒①,似甚恨怒,然遥望不敢前。蛇果腹②,蜿蜒入穴;方将过半,鼠奔来,力嚼其尾。蛇怒,退身出。鼠故③便捷,欻然④遁去。蛇追不及而返。及入穴,鼠又来,嚼如前状。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蛇出,吐死鼠于地上。鼠来嗅之,啾啾如悼息⑤,衔之而去。友人张历友为作《义鼠行》。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注释:①瞪目如椒:眼睛睁大,像花椒的果实。②果腹:满腹,即吃饱的意思。③故:同“固”,本来。④欻然:忽然。⑤啾啾如悼息:叫声凄厉好像在悼念哭泣。
14.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
其一犬坐于前 屠暴起 方将过半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
16.请自选角度,给【乙】文画波浪线句“其一瞪目如椒,似甚恨怒”作批注。
17.【乙】文中的张历友是蒲松龄的诗友,曾为此事作《义鼠行》一诗,诗云:“此鼠义且黠,捐躯在所轻。”这里的“黠”与【甲】文中“狼亦黠矣”的“黠”意义相同吗?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说说理由。
三、写作(40分)
18.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相遇是一种缘,我们与亲人、老师、同学、陌生人相识相知,生活因他们而美好;相遇是一种追求,我们遇见了机会、成功和欢笑;相遇是一首诗,一首歌,时而欢声笑语,高昂激越,时而悲情愁绪,轻柔含蓄。正是相遇,让人生色彩斑斓。
请以“那一天,我与▲相遇”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②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簇;鉴
(2)B
(3)A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能力。花团锦cù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jiàn赏: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⑵本题考查汉字的拼音。粗犷:cū guǎng ,一指粗鲁强横,二指粗率豪放。故选B。 ⑶本题考查形近字的辨析。化了妆:用脂粉等使容貌美丽。故选 A。
故答案为:⑴ 簇鉴 ⑵B⑶A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根据拼音写词语的能力,要求考生读准字音,正确书写,注意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易错字的准确辨析,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音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2.【答案】河流大野犹嫌束;枯藤老树昏鸦;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注意抓住题干中重要的提示词语,这些关键词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暗示、限制了答案;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容易写错的字词有:嫌 藤 羌 烽 罔 殆
故答案为:河流大野犹嫌束;枯藤老树昏鸦;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3.【答案】C
【知识点】动词;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法常识的识记和辨析的能力。C:“原意”是动词,而不是名词。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语法知识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并且要会运用。
【答案】4.齐天大圣;斗战胜佛
5.“三”是数字,形容多,起强调作用;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一波三折更为精彩;使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任意答两点或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艺术特色;《西游记》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语言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注意对名著内容的把握,结合相关的情节,在表现人物、文本主题等方面的表达效果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对《西游记》内容的熟知情况。孙悟空被天庭招安作弼马温,自以为官大,得知实为小官后。大闹天宫,回花果山后自认为与天同齐,因称“齐天大圣"。打从孙悟空保护师傅取得真经,历经了八十一年后,终于取得正果,被授予“斗战胜佛""的称号。
5.《西游记》中有不少带“三"字的故事,如:尸魔三戏唐三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三探无底洞、黑松林三众寻师、三僧大战青龙山等。“三"在古代形容数量多,故事情节有"三"处波折,说明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可使情节更曲折,又不显得重复累赘;古语说的“一波三折”,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更曲折引人。人物形象在"三"的故事发展中更为丰富,性格得到了更鲜明的展示和突出。
【答案】6.摘茶叶;捡菌子
7.第②段通过写不同人早起的情形,勾勒了一个勤劳的乡村,交待了具体的生活(社会)环境,引出下文写母亲的早起,全家的早起(为下文写母亲的早起,全家的早期铺垫、映衬)。
8.这些都是写颜色的词语,作者抓住了各种菌子的颜色特点,简洁、生动地展现了这些菌子各自的外在特征,给读者以形象可感的体验,也充分表现出作者早起满满收获的喜悦之情。
9.通过比喻修辞,把“每一个生命都蓬勃饱满”比作“一树一树的花”,(或者一语双关),赞美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像花一样的美丽、鲜艳、动人,更暗示他们像花一样会在蓬勃中孕育各自的成功和收获。
【知识点】梳理、概括故事情节;文章结尾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情节的梳理。对于记叙性文章梳理其思路大抵有三种方法:一是按照事情发展的线索(起因,经过,结果;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二是按主要人物活动的线索;三是以文中的关键词或关键事物为线索。
(2)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句子作用要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个是结构上的作用,一个是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要看这句话所在地位置,放在开头部分的作用大致有:总领全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制造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放在结尾有:总结全文,画龙点睛,点明(强调)中心,深化(升华)主题,照应题目,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等。在中间结构则是承上启下的过渡的作用,内容上结合上下的内容进行阐述。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词语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修辞方法、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遣词造句等方面入手,结合语境来品析。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感知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赏析词语要结合词语的意思,联系语句的内容,表达的思想情感,描写对象的表达。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修辞方法、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遣词造句等方面入手,结合语境来品析。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感知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6.本题考查文中事件的梳理。
解答此题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按行文的顺序找出事物,并用原文中的词语来作答即可。
文章在第④段写的是我早起放鹅,第⑤段写‘到七八岁时开始跟着姐姐去茶山摘茶叶",可填写出事件①"摘茶叶"”;第⑤段后半部分写“我割牛草"”,后来根据第⑥段“有趣的还是清早去捡菌子”,因此空②可填"捡菌子”"。
7.本题考查分析理解写作手法。
文章重点写母亲的早起,以及她早起对“我""的深远影响。但是文章第②段句子“八十多岁的桂鑫爷爷大清早就在庭院里编竹筛竹箩、扎竹扫把、削竹筷子,他能把一根竹子变出许多物件;快九十岁的白秀奶奶天一亮就坐在门口在千瘦的腿上搓麻绳",写了其他早起的人,在写作手法上属于社会环境的描写,为故事设置了生活的背景,也是我们生活的场景,即:这是一个勤劳的乡村。同时其他人作为次要人物是对主要人物母亲的一种陪衬,表现母亲的勤劳,为下文写她的早起对我产生影响作铺垫。
8.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第⑥段中加点的词语都是写颜色的词语。加点词语都是表示颜色的词语,每一种菌子都有各自的颜色,作者紧扣这些颜色进行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不同菌子的颜色特点,看到这些词语,读者眼前仿佛就出现这些不同颜色的菌子,给读者以真实的感染。句中详细地描写了各种菌子的颜色,联系第六段中的"松树林子里,各种菌子比雨后春笋更肆意生长"可知,这些词语还表现了清早林子里的菌子之多,因此作者必然会有很多的收获,心中当然就快乐无比了。所以这些词语还表现了作者早起收获颇丰的喜悦之情。
9.本题考查赏析段落的表达效果。解答此题注意语句的特点。此句理解需从修辞角度进行分析。,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对比、反复等。
第⑨段句子“我看到每一个生命都蓬勃饱满,如一树一树的花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每一个蓬勃饱满的生命"比作'一树一树的花开"”,把"生命"这一抽象的事物,通过比喻的手法,让人具体可感,感受到人的精神面貌如花一样美丽、鲜艳、动人,还有一种成长的动态美。并且还会让人通过盛开的花有所联想,会想到饱满的生命会像花一样结果,人生也会喜获丰收。这样的比喻既形象生动,又意蕴丰富。
【答案】10.充满敬畏;傲慢自大
11.【示例1】摘录:“这树向前弯,枝条一直垂到地上,像长长的绿头发一样。”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喻体常见通俗,符合儿童的联想特点。抓住柳树的枝条与人的头发繁密的相似性,并用叠词“长长的”体现枝条柔长的特点。
【示例2】摘录:“他的翅膀从云块那儿一直伸到地面;你还来不及求情,他就已经把你砍成两截了。” 赏析: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对闪电这一自然事物采取拟人化的描写,赋予其生命,模拟人的言行,凸显出闪电极其强大的杀伤力,以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
12.两人的“骄傲”是不一样的。荞麦的“骄傲”是他自以为是、傲慢自大的真实写照。他觉得自己长得丰满漂亮,与众不同,于是他面对暴风雨做出无所畏惧的样子。 皇帝听到老百姓的真话,意识到受了骗,感到恐慌,但他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权威,只好故作姿态,来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慌,因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的神气”。这也体现了皇帝愚蠢虚伪,自欺欺人,外强中干的性格特点。
13.如果荞麦在皇帝的游行大典上,他会跟着百姓一起夸赞皇上的新装:“这衣服是多么漂亮!这后裙是多么美丽!”甚至会自以为是地说:“这衣服若穿在我身上一定会更合身,更神气!”因为荞麦是极其骄傲自大的,他绝对不会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这样就会显得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
【知识点】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时要求学生整体阅读文本,梳理结构,结合题干的提示,找准文段,对相关文段内容进行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和理解。解答时要按照题干的要求,找准符合题意的语句,结合语句的特点和含义,品析语句。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和对象。解答时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和分析词语的含义,注意要结合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拓展延伸的能力。解答时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根据第②段“老柳树说,‘当云块正在裂开的时候,你无论如何不要望着闪电:连人都不敢这样做,因为人们在闪电中可以看到天,这一看就会把人的眼睛弄瞎的。假如我们敢于这样做,我们这些土生的植物会得到什么结果呢 ——况且我们远不如他们。"可知,老柳树敬畏“暴风雨”。
根据第⑩段""对,但是我不愿意弯下来。"荞麦说”,第⑧段“荞麦说,‘我倒要瞧瞧天试试看。'它就这样傲慢而自大地做了"可知,荞麦面对“暴风雨”时傲慢自大。
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示例:①“这树向前弯,枝条一直垂到地上,像长长的绿头发一样。”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喻体常见通俗,符合儿童的联想特点。抓住柳树的枝条与人的头发繁密的相似性,并用叠词“长长的"”体现枝条柔长的特点。
②“他的翅膀从云块那儿一直伸到地面;你还来不及求情,他就已经把你砍成两截了。”
赏析: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对闪电这一自然事物采取拟人化的描写,赋予其生命,模拟人的言行,凸显出闪电极其强大的杀伤力,以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在《皇帝的新装》一文中皇帝被骗子哄骗光着身子在街上游行,天真无邪的孩子说皇帝身上什么也没穿,最后百姓也都说皇帝没有穿衣服,皇帝听到了百姓的真话,意识到被骗,但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尊严(统治的权威),虽感到恐慌,但是摆出了更骄傲的神态,“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只不过是故作姿态,来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慌罢了,此举体现了皇帝的愚蠢虚伪,自欺欺人,外强中干。
根据本文第③段“荞麦不像别的麦子,它身子一点也不弯,却直挺挺地立着,摆出一副骄傲的样子",第④段“"作为一根穗子,我真是长得丰满,'它说,‘此外我还非常漂亮;我的花像苹果花一样美丽:谁看到我和我的花就会感到愉快。你这老柳树,你知道还有什么别的比我们更美丽的东西吗 "",第⑥段"不过荞麦骄傲地摆出一副架子来,说:‘愚蠢的树!它是那么老,连它的肚子都长出草来了。"等语句可知,荞麦的"骄傲"是它自以为是、傲慢自大的性格的体现,荞麦自认为长得丰满漂亮,与众不同;联系第①段…"对,但是我不愿意弯下来。"荞麦说",第⑧段"荞麦说,‘我倒要瞧瞧天试试看。'它就这样傲慢而自大地做了"可知,荞麦的“骄傲"为下文面对暴风雨做出无所畏惧的样子埋下伏笔。可见两人的“骄傲"是不一样的。
13.本题考查拓展延伸。本文中的荞麦觉得自己长得丰满漂亮,与众不同,即便面对着他人都不敢直视的暴风雨(天)),荞麦也做出无所畏惧的样子,荞麦自以为是、骄傲自大,所以荞麦在皇帝的游行大典上可能会人云亦云,掩盖自己,附和大家,认为皇帝的新装很是漂亮,会认为自己穿上皇帝的新装会锦上添花,具体可能会说:“皇帝的新装真是天下最漂亮的衣服了,那一针一线都绽放着光彩,我若是能有幸穿上,我就是天下最漂亮的人!”
【答案】14.像狗一样;突然;正、刚
15.蛇进洞鼠就来,蛇岀洞鼠就跑开,如此反复好长一段时间。
16.此句把老鼠瞪得很圆的眼睛比作花椒的果实,表现出老鼠对吞吃同伴的蛇的愤恨,不愧为义鼠。(形式不拘,意思对即可)
17.不同。甲文中的“黠”是狡诈之意,是作者对贪婪而狡猾的狼的批判和嘲讽;乙文中的“黠”是“机智”之意,是作者对有情有义的鼠的肯定和赞扬。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2)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时要求学生选准角度,结合语句的特点,理解语句的内容。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时要求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阐述,注意作者对文本中的对象的价值态度,结合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看见两只老鼠出来,其中一只被蛇吞吃;其中(另)一只眼睛瞪得像花椒的果实般大,好像十分愤怒,但远远望着不敢上前。蛇吃饱肚子,蜿蜒曲折地进洞;(蛇)刚刚将蛇身经过了一半,另一只老鼠跑来,用力咬嚼蛇的尾巴。蛇发了怒,退回身子出了洞。老鼠本来就敏捷,很快就逃离,蛇追不到而回。等蛇想进洞时,老鼠又来了,如以前那样去咬嚼。蛇想进洞鼠就来,蛇岀洞鼠就跑开,如此反复好长一段时间。蛇只好出来,在地上吐岀死鼠。另一只鼠马上过来嗅嗅死鼠,啾啾地悲鸣着好像在哀悼叹息,(然后)用口衔着死鼠离去了。朋友张历友为这事作了一篇《义鼠行》的文章。
1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犬:像狗似的。(2)句意:屠户突然跳起来。暴:突然。
(3)句意:刚网刚将蛇身经过了一半。方:正、刚。(4)句意:用口衔着死鼠离去了。去:离开。
15.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则:就。往:走;;如是:像这样。
16.本题考查给句子作批注。可从描写方法和修辞的角度进行批注。
“其一瞪目如椒,似甚恨怒,然遥望不敢前`的意思是看见一只老鼠看到同伴被蛇吞吃,眼睛瞪得象花椒的果实般大,好像十分愤怒,但远远望着不敢上前。这句话是神态描写,运用比喻,生动传神地刻画"“义鼠"生气愤怒的样子。
17.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从甲文中“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见狼的贪婪;从“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击其后也"可见狼的狡诈又自作聪明。从"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可知作者对狼的“黠”是鄙视与嘲讽的。
从乙文"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蛇出,吐死鼠于地上”",可知乙文中的“黠"体现在鼠等蛇入洞,就过来咬住尾部,当蛇出来,它就跑开,迫使蛇吐出吞下的死鼠。“此鼠义且黠"意思是这只老鼠讲义气而且聪明。"黠"在这里是"聪明、机智""的意思,是褒义词。作者对老鼠的讲义气和聪明才智是持肯定和赞美态度的。
18.【答案】略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1、题目中的“那一天”,是时间限制,要突出“那一天"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相遇".是指双方或者多方的遇见,相遇的一方,可以是某个人,可以是某件物,可以是某种情感,可以是某一风景,一切能体现"相遇”,却给予写作者惊叹、遐思、回味、醒悟的东西皆可为文。我们每天与很多人擦肩而过,但这不是相遇;我们不停地认识一些人,互相开着玩笑,这也不是相遇。只有在最初见面的时候,你突然觉得心里生出了一些异样的情愫,而且这种情愫潜藏在心里,那才是相遇;只有在初次见面后的很多天,你回忆起那一刻,心里充满了敬畏、钦佩、惆怅、感激、甜蜜等情感,那才是相遇。所以,在所作的记叙文中,要有相应的文字来表现出对·相遇"的特殊的心里体验和理解;创作本文,写作的重点应放在‘相遇”上,表现的主旨是这次相遇对自己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一般应是积极向上的。
2、从材料来看,题目中的"相遇"并不是指一般的接触,而是指令人心灵受到感染、震动等的接触。相遇的双方可以是人与人,也可以是人与物;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想象的;可以是快乐的,也可以是忧伤的。
3、此题宜写成回忆性文章,深情回忆曾经发生过的难忘的“相遇”,通过具体的动作、对话等描写,表达内心的深刻感受。
【点评】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补好题以后的写作思路,就和其他作文相差无几了。补题要注意内容要熟,立意要新,切口要小。补题要充分调动生活积累,考虑自我写作的特长。嚼字,仔细琢磨,找出题目的关键字眼在哪儿。找准它,根据它弄清题目的要求,确定好文章的中心之后,就需要围绕中心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需要列出一个提纲,确定先写什么,在写什么,后写什么。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义乌市后宅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初独立作业试卷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15分)
1.读下面一段话,完成题目。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大自然不断展示着生命的奇迹。春来草木萌发,花团锦cù( );夏季热烈粗犷(A kuàng B gu ng ),绿草如茵;秋天瓜果飘香,等待人们品尝jiàn( )赏;时间飞驰,冬季来临,秋雨化了(A妆 B装),变成美丽雪花造访大地。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景物美不胜收。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花团锦cù ②jiàn 赏
(2)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粗犷 (A kuàng B gu ng )
(3)根据语境选择正确的字形。化了 (A妆 B装)
【答案】(1)簇;鉴
(2)B
(3)A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能力。花团锦cù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jiàn赏: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⑵本题考查汉字的拼音。粗犷:cū guǎng ,一指粗鲁强横,二指粗率豪放。故选B。 ⑶本题考查形近字的辨析。化了妆:用脂粉等使容貌美丽。故选 A。
故答案为:⑴ 簇鉴 ⑵B⑶A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根据拼音写词语的能力,要求考生读准字音,正确书写,注意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易错字的准确辨析,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音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2.下表是关于“景与情”的诗文名句整理,请在画线处填写合适的内容。
出 处 景 语 情 语
《潼关》 谭嗣同 ① ,山入潼关不解平。 “不解平”等词,是对雄奇壮阔的潼关山水的描绘, 却融入了诗人冲破约束、追求解放的少年意气。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② ,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诗人选取独特而丰富的景致抒发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愁楚之情。
《峨眉山月歌》李白 ③ , 。 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 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夜上受降城闻 笛》 李益 ④ , 。 边城夜色,凄神寒骨,有大漠亘古的苍茫,如此景 色,正吻合了笛声之凄凉与征人之思乡。
【感悟】这次整理使我认识到:学习与思考需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正如《<论语>十二 章》中所说:⑤ , 。
【答案】河流大野犹嫌束;枯藤老树昏鸦;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注意抓住题干中重要的提示词语,这些关键词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暗示、限制了答案;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容易写错的字词有:嫌 藤 羌 烽 罔 殆
故答案为:河流大野犹嫌束;枯藤老树昏鸦;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3.下面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有些同义词之间存在词义轻重的差别,例如“恳求”比“请求”词义重。
B.敬辞和谦辞,是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使用较多的一类,一般用于对别人敬重和表示自己谦恭。常见的敬辞有:尊君、令堂、惠存、高足等;常见的谦辞有:家君、舍弟、寒舍、见教等。
C.“奥秘”“秋天”“愿意”都是名词,“鉴赏”“出现”“赞美”都是动词。
D.“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句中“自然”一词的语境义是“表示理所当然”。
【答案】C
【知识点】动词;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法常识的识记和辨析的能力。C:“原意”是动词,而不是名词。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语法知识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并且要会运用。
二、阅读 (42分)
名著阅读
悟空迎近前来问曰:“你是谁家小哥?闯近吾门,有何事干?”哪吒喝道:“泼妖猴!岂不认得我?我乃托塔天王三太子哪吒是也。今奉玉帝钦差,至此捉你。”悟空笑道:“小太子,你的奶牙尚未退,胎毛尚未干,怎敢说这般大话?我且留你的性命,不打你。你只看我旌旗上的是甚么字号,拜上玉帝,是这般官衔,再也不须动众,我自皈依,若是不遂我心,定要打上灵霄宝殿。”哪吒抬头看处,乃“ ”四字。哪吒道:“这妖猴能有多大神通,就敢称此名号!不要怕!吃吾一剑!”
4.选文中横线处应填的四字是 ,悟空取经成功后被封为 。
5.三调芭蕉扇、三打白骨精、三探无底洞……《西游记》中有许多带“三”字的故事。请你说说作者用“三”讲故事的好处。
【答案】4.齐天大圣;斗战胜佛
5.“三”是数字,形容多,起强调作用;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一波三折更为精彩;使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任意答两点或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艺术特色;《西游记》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语言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注意对名著内容的把握,结合相关的情节,在表现人物、文本主题等方面的表达效果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对《西游记》内容的熟知情况。孙悟空被天庭招安作弼马温,自以为官大,得知实为小官后。大闹天宫,回花果山后自认为与天同齐,因称“齐天大圣"。打从孙悟空保护师傅取得真经,历经了八十一年后,终于取得正果,被授予“斗战胜佛""的称号。
5.《西游记》中有不少带“三"字的故事,如:尸魔三戏唐三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三探无底洞、黑松林三众寻师、三僧大战青龙山等。“三"在古代形容数量多,故事情节有"三"处波折,说明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可使情节更曲折,又不显得重复累赘;古语说的“一波三折”,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更曲折引人。人物形象在"三"的故事发展中更为丰富,性格得到了更鲜明的展示和突出。
文学作品阅读
早 起
罗瑞花
①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每天黎明即起,借着从窗户透进来的微微光亮,拿木梳梳理好短发,用发夹夹好,精神利落开始一天的忙碌。
②在勤劳的农家是没有一个闲人的,只要不生病就不会停下手中的活。八十多岁的桂鑫爷爷大清早就在庭院里编竹筛竹箩、扎竹扫把、削竹筷子,他能把一根竹子变出许多物件;快九十岁的白秀奶奶天一亮就坐在门口,在干瘦的腿上搓麻绳;在天刚破晓的寒气里,男人扛锄、赶着牛往田野走去,女人穿梭于厨房、菜园,小孩子帮着打扫庭院、生火煮饭、看管弟妹、喂养鸡鸭……
③爹是一个没有土地情结的农民,在村里做木工、碾米、发电,后来又开代销店做生意。爹脑子活络,不断改善着家里的经济状况,但田里、土里、家务活全落在娘身上。娘对待农事一丝不苟,按照时令精耕细作,一锄土都不放过。在摘茶、插红薯的季节,娘几乎是四点钟起床,提着马灯来到地里,就着朦胧月光或晨曦挖土、摘茶。天是在一锄一锄的土块、一片一片的茶叶里亮起来的。
④我儿时最初的早工是放鹅。天地间弥漫着润润的泥土气息,毛茸茸的小鹅吃着沾满露水的青草,当太阳兴高采烈地跳出云层,小鹅细细长长的脖子饱胀成了拔河那样的粗麻绳,我就可以赶着它们回家了。
⑤到七八岁时开始跟着姐姐去茶山摘茶叶。我们背着箩筐,揉着惺忪的睡眼,为着小贩挑担上漂亮发夹或书店玻璃柜中的连环画,在白雾茫茫中向茶山走去。早饭时娘过秤,秤杆下给钱,摸着那一个个硬币,惬意极了。最辛苦的是轮到家里为队里的牛割草。我一直不知道牛的舌头是怎么长的,竟然最爱吃两边有锯齿的苇草。割的时候手指要握紧苇草,稍松一下,苇叶的锯齿就会让手鲜血淋漓。
⑥有趣的还是清早去捡菌子。雨后的早晨格外清爽,微风一吹,去了瞌睡来了精神。松树林子里,各种菌子比雨后春笋更肆意生长,它们是一窝一窝的,藏得紧,不轻易示人,寻找它们仿佛像寻找一个个躲猫猫的伙伴。但不管它们怎么躲也躲不过我们这些山里孩子贼亮贼亮的眼睛。黄黄的枞树菌、雪白的竹叶菌、红红的米浆菌,都是稀松平常的菌子,随见随捡而已,倒是那一抹淡绿的青头菌很是惹人喜爱,如果能遇上修长白暂还穿着荷叶裙的鸡腿菌,那是值得尖叫了。我们一背篓一背篓地从山上背回菌子,在厢房木地板上堆成小山。娘把吃不了的菌子择净晒干,到春节时炒腊肉,把鸡腿菌磨成粉调菜,比味精还鲜。
⑦在娘的熏陶下,我成了一只早起的鸟儿。当别人还沉在昨天的烦闷里梦呓,或者醒在温暖的被窝里犹豫,我已经在晨曦中,在微风里,动起来了,从身体到思想。面对冉冉升起的太阳,我只想满腔热情地投入生活,想跑步,想打球,想跳舞,想大声地朗读,想告诉世界:我醒了。
⑧梭罗说,黎明是大自然对人类最宝贵的恩赐。我喜欢看天一点点亮起来,如一个睡醒的孩子欣欣然睁开眼。我看到环卫工人清扫完最后一片落叶坐下来,点燃了一支香烟;看到小贩支起他们的摊位,开始热气腾腾地买卖;看到菜农挑着满筐的嫩绿,从不同的小巷汇集到街口;看到学生打开课本,用世界上最美的姿态,最美的声音,迎来早晨第一缕阳光。
⑨早晨起来,我看到每一个生命都蓬勃饱满,如一树一树的花开。
(选文有改动)
6.本文重点写“我”在娘的熏陶下早起的往事,请选用原文词语填空。
A 放鹅—→ B —→ C割牛草—→ D
7.第②段写了其他人的早起,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8.请结合语境,品味第⑥段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9.请说说你对结尾处第⑨段的理解。
【答案】6.摘茶叶;捡菌子
7.第②段通过写不同人早起的情形,勾勒了一个勤劳的乡村,交待了具体的生活(社会)环境,引出下文写母亲的早起,全家的早起(为下文写母亲的早起,全家的早期铺垫、映衬)。
8.这些都是写颜色的词语,作者抓住了各种菌子的颜色特点,简洁、生动地展现了这些菌子各自的外在特征,给读者以形象可感的体验,也充分表现出作者早起满满收获的喜悦之情。
9.通过比喻修辞,把“每一个生命都蓬勃饱满”比作“一树一树的花”,(或者一语双关),赞美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像花一样的美丽、鲜艳、动人,更暗示他们像花一样会在蓬勃中孕育各自的成功和收获。
【知识点】梳理、概括故事情节;文章结尾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情节的梳理。对于记叙性文章梳理其思路大抵有三种方法:一是按照事情发展的线索(起因,经过,结果;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二是按主要人物活动的线索;三是以文中的关键词或关键事物为线索。
(2)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句子作用要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个是结构上的作用,一个是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要看这句话所在地位置,放在开头部分的作用大致有:总领全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制造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放在结尾有:总结全文,画龙点睛,点明(强调)中心,深化(升华)主题,照应题目,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等。在中间结构则是承上启下的过渡的作用,内容上结合上下的内容进行阐述。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词语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修辞方法、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遣词造句等方面入手,结合语境来品析。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感知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赏析词语要结合词语的意思,联系语句的内容,表达的思想情感,描写对象的表达。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修辞方法、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遣词造句等方面入手,结合语境来品析。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感知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6.本题考查文中事件的梳理。
解答此题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按行文的顺序找出事物,并用原文中的词语来作答即可。
文章在第④段写的是我早起放鹅,第⑤段写‘到七八岁时开始跟着姐姐去茶山摘茶叶",可填写出事件①"摘茶叶"”;第⑤段后半部分写“我割牛草"”,后来根据第⑥段“有趣的还是清早去捡菌子”,因此空②可填"捡菌子”"。
7.本题考查分析理解写作手法。
文章重点写母亲的早起,以及她早起对“我""的深远影响。但是文章第②段句子“八十多岁的桂鑫爷爷大清早就在庭院里编竹筛竹箩、扎竹扫把、削竹筷子,他能把一根竹子变出许多物件;快九十岁的白秀奶奶天一亮就坐在门口在千瘦的腿上搓麻绳",写了其他早起的人,在写作手法上属于社会环境的描写,为故事设置了生活的背景,也是我们生活的场景,即:这是一个勤劳的乡村。同时其他人作为次要人物是对主要人物母亲的一种陪衬,表现母亲的勤劳,为下文写她的早起对我产生影响作铺垫。
8.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第⑥段中加点的词语都是写颜色的词语。加点词语都是表示颜色的词语,每一种菌子都有各自的颜色,作者紧扣这些颜色进行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不同菌子的颜色特点,看到这些词语,读者眼前仿佛就出现这些不同颜色的菌子,给读者以真实的感染。句中详细地描写了各种菌子的颜色,联系第六段中的"松树林子里,各种菌子比雨后春笋更肆意生长"可知,这些词语还表现了清早林子里的菌子之多,因此作者必然会有很多的收获,心中当然就快乐无比了。所以这些词语还表现了作者早起收获颇丰的喜悦之情。
9.本题考查赏析段落的表达效果。解答此题注意语句的特点。此句理解需从修辞角度进行分析。,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对比、反复等。
第⑨段句子“我看到每一个生命都蓬勃饱满,如一树一树的花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每一个蓬勃饱满的生命"比作'一树一树的花开"”,把"生命"这一抽象的事物,通过比喻的手法,让人具体可感,感受到人的精神面貌如花一样美丽、鲜艳、动人,还有一种成长的动态美。并且还会让人通过盛开的花有所联想,会想到饱满的生命会像花一样结果,人生也会喜获丰收。这样的比喻既形象生动,又意蕴丰富。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荞麦
①在一阵大雷雨以后,当你走过一块荞麦田的时候,你常常会发现这里的荞麦又黑又焦,好像火焰在它上面烧过一次似的。这时种田人就说:“这是它从闪电得来的。”但为什么它会落得这个结果?我可以把麻雀告诉我的话告诉你。麻雀是从一棵老柳树那儿听来的。这树立在荞麦田的旁边,而且现在还立在那儿。它是一株非常值得尊敬的大柳树,不过它的年纪很老,皱纹很多。它身体的正中裂开了,草和荆棘就从裂口里长出来。这树向前弯,枝条一直垂到地上,像长长的绿头发一样。
②周围的田都长着麦子,长着裸麦和大麦,也长着燕麦——是的,有可爱的燕麦,当成熟了的时候,它们看起来就像许多落在柔软的树枝上的黄色金丝鸟。麦子立在那儿,显得非常幸福。它的穗子越长得丰满,它就越显得虔诚、谦卑,把身子垂得很低。
③可是另外有一块田,里面长满了荞麦。这块田恰恰是在那株老柳树的对面。荞麦不像别的麦子,它身子一点也不弯,却直挺挺地立着,摆出一副骄傲的样子。
④“作为一根穗子,我真是长得丰满,”它说,“此外我还非常漂亮;我的花像苹果花一样美丽:谁看到我和我的花就会感到愉快。你这老柳树,你知道还有什么别的比我们更美丽的东西吗?”
⑤柳树点点头,好像想说:“我当然知道!”
⑥不过荞麦骄傲地摆出一副架子来,说:“愚蠢的树!它是那么老,连它的肚子都长出草来了。”
⑦这时一阵可怕的暴风雨到来了:田野上所有的花儿,当暴风雨在它们身上经过的时候,都把自己的叶子卷起来,把自己细嫩的头儿垂下来,可是荞麦仍然骄傲地立着不动。
⑧“像我们一样。把你的头低下来呀。”花儿们说。
⑨“我不须这样做。”荞麦说。
⑩“像我们一样,把你的头低下来呀,”麦子大声说,“暴风的安琪儿现在飞来了。他的翅膀从云块那儿一直伸到地面;你还来不及求情,他就已经把你砍成两截了。”
“对,但是我不愿意弯下来。”荞麦说。
“把你的花儿闭起来,把你的叶子垂下来呀,”老柳树说,“当云块正在裂开的时候,你无论如何不要望着闪电:连人都不敢这样做,因为人们在闪电中可以看到天,这一看就会把人的眼睛弄瞎的。假如我们敢于这样做,我们这些土生的植物会得到什么结果呢?——况且我们远不如他们。”
“远不如他们!”荞麦说,“我倒要瞧瞧天试试看。”它就这样傲慢而自大地做了。电光掣动得那么厉害,好像整个世界都烧起来了似的。
当恶劣的天气过去以后,花儿和麦子在这沉静和清洁的空气中站着,被雨洗得焕然一新。可是荞麦却被闪电烧得像炭一样焦黑。它现在成为田里没有用的死草。
那株老柳树在风中摇动着枝条;大颗的水滴从绿叶上落下来,好像这树在哭泣似的。于是麻雀便问:“你为什么要哭呢?你看这儿一切是那么幸福,你看太阳照得多美,你看云块飘得多好。你没有闻到花儿和灌木林散发出来的香气吗?你为什么要哭呢,老柳树?”
(选自《安徒生童话选集》 有删改)
10.分析文中人物对“暴风雨”的情感态度,完成下面的“阅读导引”图。
11.安徒生童话被誉为是“童心的歌唱”。品读这篇童话,摘录一句作赏析批注。
12.选文中,荞麦“摆出一副骄傲的样子”,《皇帝的新装中》皇帝也“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你认为两人的“骄傲”是否一样?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13.如果荞麦在皇帝的游行大典上,他会怎么做?请你通过想象,作出合理猜测并说明理由。
【答案】10.充满敬畏;傲慢自大
11.【示例1】摘录:“这树向前弯,枝条一直垂到地上,像长长的绿头发一样。”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喻体常见通俗,符合儿童的联想特点。抓住柳树的枝条与人的头发繁密的相似性,并用叠词“长长的”体现枝条柔长的特点。
【示例2】摘录:“他的翅膀从云块那儿一直伸到地面;你还来不及求情,他就已经把你砍成两截了。” 赏析: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对闪电这一自然事物采取拟人化的描写,赋予其生命,模拟人的言行,凸显出闪电极其强大的杀伤力,以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
12.两人的“骄傲”是不一样的。荞麦的“骄傲”是他自以为是、傲慢自大的真实写照。他觉得自己长得丰满漂亮,与众不同,于是他面对暴风雨做出无所畏惧的样子。 皇帝听到老百姓的真话,意识到受了骗,感到恐慌,但他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权威,只好故作姿态,来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慌,因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的神气”。这也体现了皇帝愚蠢虚伪,自欺欺人,外强中干的性格特点。
13.如果荞麦在皇帝的游行大典上,他会跟着百姓一起夸赞皇上的新装:“这衣服是多么漂亮!这后裙是多么美丽!”甚至会自以为是地说:“这衣服若穿在我身上一定会更合身,更神气!”因为荞麦是极其骄傲自大的,他绝对不会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这样就会显得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
【知识点】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时要求学生整体阅读文本,梳理结构,结合题干的提示,找准文段,对相关文段内容进行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和理解。解答时要按照题干的要求,找准符合题意的语句,结合语句的特点和含义,品析语句。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和对象。解答时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和分析词语的含义,注意要结合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拓展延伸的能力。解答时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根据第②段“老柳树说,‘当云块正在裂开的时候,你无论如何不要望着闪电:连人都不敢这样做,因为人们在闪电中可以看到天,这一看就会把人的眼睛弄瞎的。假如我们敢于这样做,我们这些土生的植物会得到什么结果呢 ——况且我们远不如他们。"可知,老柳树敬畏“暴风雨”。
根据第⑩段""对,但是我不愿意弯下来。"荞麦说”,第⑧段“荞麦说,‘我倒要瞧瞧天试试看。'它就这样傲慢而自大地做了"可知,荞麦面对“暴风雨”时傲慢自大。
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示例:①“这树向前弯,枝条一直垂到地上,像长长的绿头发一样。”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喻体常见通俗,符合儿童的联想特点。抓住柳树的枝条与人的头发繁密的相似性,并用叠词“长长的"”体现枝条柔长的特点。
②“他的翅膀从云块那儿一直伸到地面;你还来不及求情,他就已经把你砍成两截了。”
赏析: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对闪电这一自然事物采取拟人化的描写,赋予其生命,模拟人的言行,凸显出闪电极其强大的杀伤力,以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在《皇帝的新装》一文中皇帝被骗子哄骗光着身子在街上游行,天真无邪的孩子说皇帝身上什么也没穿,最后百姓也都说皇帝没有穿衣服,皇帝听到了百姓的真话,意识到被骗,但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尊严(统治的权威),虽感到恐慌,但是摆出了更骄傲的神态,“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只不过是故作姿态,来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慌罢了,此举体现了皇帝的愚蠢虚伪,自欺欺人,外强中干。
根据本文第③段“荞麦不像别的麦子,它身子一点也不弯,却直挺挺地立着,摆出一副骄傲的样子",第④段“"作为一根穗子,我真是长得丰满,'它说,‘此外我还非常漂亮;我的花像苹果花一样美丽:谁看到我和我的花就会感到愉快。你这老柳树,你知道还有什么别的比我们更美丽的东西吗 "",第⑥段"不过荞麦骄傲地摆出一副架子来,说:‘愚蠢的树!它是那么老,连它的肚子都长出草来了。"等语句可知,荞麦的"骄傲"是它自以为是、傲慢自大的性格的体现,荞麦自认为长得丰满漂亮,与众不同;联系第①段…"对,但是我不愿意弯下来。"荞麦说",第⑧段"荞麦说,‘我倒要瞧瞧天试试看。'它就这样傲慢而自大地做了"可知,荞麦的“骄傲"为下文面对暴风雨做出无所畏惧的样子埋下伏笔。可见两人的“骄傲"是不一样的。
13.本题考查拓展延伸。本文中的荞麦觉得自己长得丰满漂亮,与众不同,即便面对着他人都不敢直视的暴风雨(天)),荞麦也做出无所畏惧的样子,荞麦自以为是、骄傲自大,所以荞麦在皇帝的游行大典上可能会人云亦云,掩盖自己,附和大家,认为皇帝的新装很是漂亮,会认为自己穿上皇帝的新装会锦上添花,具体可能会说:“皇帝的新装真是天下最漂亮的衣服了,那一针一线都绽放着光彩,我若是能有幸穿上,我就是天下最漂亮的人!”
古诗文阅读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聊斋志异》)
【乙】见二鼠出,其一为蛇所吞;其一瞪目如椒①,似甚恨怒,然遥望不敢前。蛇果腹②,蜿蜒入穴;方将过半,鼠奔来,力嚼其尾。蛇怒,退身出。鼠故③便捷,欻然④遁去。蛇追不及而返。及入穴,鼠又来,嚼如前状。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蛇出,吐死鼠于地上。鼠来嗅之,啾啾如悼息⑤,衔之而去。友人张历友为作《义鼠行》。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注释:①瞪目如椒:眼睛睁大,像花椒的果实。②果腹:满腹,即吃饱的意思。③故:同“固”,本来。④欻然:忽然。⑤啾啾如悼息:叫声凄厉好像在悼念哭泣。
14.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
其一犬坐于前 屠暴起 方将过半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
16.请自选角度,给【乙】文画波浪线句“其一瞪目如椒,似甚恨怒”作批注。
17.【乙】文中的张历友是蒲松龄的诗友,曾为此事作《义鼠行》一诗,诗云:“此鼠义且黠,捐躯在所轻。”这里的“黠”与【甲】文中“狼亦黠矣”的“黠”意义相同吗?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说说理由。
【答案】14.像狗一样;突然;正、刚
15.蛇进洞鼠就来,蛇岀洞鼠就跑开,如此反复好长一段时间。
16.此句把老鼠瞪得很圆的眼睛比作花椒的果实,表现出老鼠对吞吃同伴的蛇的愤恨,不愧为义鼠。(形式不拘,意思对即可)
17.不同。甲文中的“黠”是狡诈之意,是作者对贪婪而狡猾的狼的批判和嘲讽;乙文中的“黠”是“机智”之意,是作者对有情有义的鼠的肯定和赞扬。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2)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时要求学生选准角度,结合语句的特点,理解语句的内容。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时要求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阐述,注意作者对文本中的对象的价值态度,结合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看见两只老鼠出来,其中一只被蛇吞吃;其中(另)一只眼睛瞪得像花椒的果实般大,好像十分愤怒,但远远望着不敢上前。蛇吃饱肚子,蜿蜒曲折地进洞;(蛇)刚刚将蛇身经过了一半,另一只老鼠跑来,用力咬嚼蛇的尾巴。蛇发了怒,退回身子出了洞。老鼠本来就敏捷,很快就逃离,蛇追不到而回。等蛇想进洞时,老鼠又来了,如以前那样去咬嚼。蛇想进洞鼠就来,蛇岀洞鼠就跑开,如此反复好长一段时间。蛇只好出来,在地上吐岀死鼠。另一只鼠马上过来嗅嗅死鼠,啾啾地悲鸣着好像在哀悼叹息,(然后)用口衔着死鼠离去了。朋友张历友为这事作了一篇《义鼠行》的文章。
1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犬:像狗似的。(2)句意:屠户突然跳起来。暴:突然。
(3)句意:刚网刚将蛇身经过了一半。方:正、刚。(4)句意:用口衔着死鼠离去了。去:离开。
15.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则:就。往:走;;如是:像这样。
16.本题考查给句子作批注。可从描写方法和修辞的角度进行批注。
“其一瞪目如椒,似甚恨怒,然遥望不敢前`的意思是看见一只老鼠看到同伴被蛇吞吃,眼睛瞪得象花椒的果实般大,好像十分愤怒,但远远望着不敢上前。这句话是神态描写,运用比喻,生动传神地刻画"“义鼠"生气愤怒的样子。
17.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从甲文中“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见狼的贪婪;从“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击其后也"可见狼的狡诈又自作聪明。从"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可知作者对狼的“黠”是鄙视与嘲讽的。
从乙文"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蛇出,吐死鼠于地上”",可知乙文中的“黠"体现在鼠等蛇入洞,就过来咬住尾部,当蛇出来,它就跑开,迫使蛇吐出吞下的死鼠。“此鼠义且黠"意思是这只老鼠讲义气而且聪明。"黠"在这里是"聪明、机智""的意思,是褒义词。作者对老鼠的讲义气和聪明才智是持肯定和赞美态度的。
三、写作(40分)
18.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相遇是一种缘,我们与亲人、老师、同学、陌生人相识相知,生活因他们而美好;相遇是一种追求,我们遇见了机会、成功和欢笑;相遇是一首诗,一首歌,时而欢声笑语,高昂激越,时而悲情愁绪,轻柔含蓄。正是相遇,让人生色彩斑斓。
请以“那一天,我与▲相遇”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②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略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1、题目中的“那一天”,是时间限制,要突出“那一天"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相遇".是指双方或者多方的遇见,相遇的一方,可以是某个人,可以是某件物,可以是某种情感,可以是某一风景,一切能体现"相遇”,却给予写作者惊叹、遐思、回味、醒悟的东西皆可为文。我们每天与很多人擦肩而过,但这不是相遇;我们不停地认识一些人,互相开着玩笑,这也不是相遇。只有在最初见面的时候,你突然觉得心里生出了一些异样的情愫,而且这种情愫潜藏在心里,那才是相遇;只有在初次见面后的很多天,你回忆起那一刻,心里充满了敬畏、钦佩、惆怅、感激、甜蜜等情感,那才是相遇。所以,在所作的记叙文中,要有相应的文字来表现出对·相遇"的特殊的心里体验和理解;创作本文,写作的重点应放在‘相遇”上,表现的主旨是这次相遇对自己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一般应是积极向上的。
2、从材料来看,题目中的"相遇"并不是指一般的接触,而是指令人心灵受到感染、震动等的接触。相遇的双方可以是人与人,也可以是人与物;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想象的;可以是快乐的,也可以是忧伤的。
3、此题宜写成回忆性文章,深情回忆曾经发生过的难忘的“相遇”,通过具体的动作、对话等描写,表达内心的深刻感受。
【点评】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补好题以后的写作思路,就和其他作文相差无几了。补题要注意内容要熟,立意要新,切口要小。补题要充分调动生活积累,考虑自我写作的特长。嚼字,仔细琢磨,找出题目的关键字眼在哪儿。找准它,根据它弄清题目的要求,确定好文章的中心之后,就需要围绕中心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需要列出一个提纲,确定先写什么,在写什么,后写什么。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