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综合复习卷(含解析)----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综合复习卷(含解析)----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4-29 22:5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综合复习卷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一、单选题
1.下列金属,不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是(  )
A.Mg B.Zn C.Al D.Cu
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
A.青铜 B.铁矿石 C.焊锡 D.铜
3.最为完整的巨型青铜面具。青铜属于(  )
A.合成材料 B.复合材料 C.天然材料 D.金属材料
4.将过量的Zn放入Cu(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滤渣中只含有Cu、Ag
B.与反应前相比,固体的质量一定增加
C.滤液中的溶质只有Zn(NO3)2
D.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
5.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我国滑雪运动员所用的滑雪杖材质为铝合金。如图为铝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g
B.铝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C.铝原子的中子数为13
D.铝金属活动性弱,故铝制品不易被锈蚀
6.将 2.4g 含镁的混合物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氢气质量为 0.18g,则混入的另一种物质不可能是(  )
A.Al B.Fe C.Cu D.Zn
7.某同学设计了探究Zn、Cu、Ag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验方案,仅用组内试剂,无法完成的是(  )
A.Zn、Cu、Ag、稀硫酸 B.Cu、ZnSO4溶液、AgNO3溶液
C.Zn、Ag、CuSO4溶液 D.Zn、Cu、稀硫酸、AgNO3溶液
8.在已经调平的天平两端各放置一个等质量的烧杯,然后分别向两烧杯中加入100g溶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再向左右两烧杯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充分反应后,天平仍然平衡的是(  )
A.2.4gMg、2.4gFe B.5.6gZn、5.6gFe
C.2.4gZn、2.4gMg D.10gZn、10gFe
9.只用一种试剂一次性判断Zn、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选择的试剂是(  )
A.MgSO4溶液 B.CuSO4溶液 C.ZnSO4溶液 D.FeSO4溶液
10.向AgNO3、Cu(NO3)2、Mg(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反应停止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滤液中一定含有Mg2+和Fe2+,一定没有Cu2+、Ag+
B.滤液中一定含有Fe2+,一定没有Cu2+和Ag+,可能含有Mg2+
C.滤渣中一定含有银、铜,可能含有镁和铁
D.滤渣中一定含有银、铜和铁,可能含有镁
二、填空题
11.目前,我国钢铁产量居世界第一,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买的基础。铁与铬(Cr)、镍(Nr)等金属熔合可形成“不锈钢”,用不锈钢丝和聚乙烯纤维为原料可制作耐酸防护服材料。其中的不锈钢丝   (填“属于”或“不属于”)金属材料。金属防锈是科研中的重大课题,列举一种生活中常用的防锈措施   。
12.用正确的化学用语填空
(1)两个氢原子   。
(2)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含量最多的元素组成的物质是   。
(4)标出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   。
13.小明的自行车链条上涂有润滑油,这样既可使链条与齿轮顺滑咬合,也可有效防止链条锈蚀。润滑油能够防止链条锈蚀的原因是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愈加靠向左侧位置的金属,它们的活动性愈强。那么愈耐腐蚀或耐锈蚀的金属,它们的位置则愈加靠向   侧。
14.铁锅可以用来做饭,主要是利用了铁的   性;写出防止铁锅生锈的一种方法   ;工业上常用稀盐酸除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5.金属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极为广泛。生铁、钢的性质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焊接钢轨的反应原理是铝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氧化铝,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铁在空气中的锈蚀,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   共同作用的结果。
16.如图是铁钉锈蚀条件的探究实验。一段时间后,①中铁钉锈蚀,②③中铁钉没有锈蚀。实验①③进行对照,说明铁锈蚀的条件之一是   ;铁生锈要及时处理,是因为铁锈   ,因此铁制品可以全部锈蚀;铁锈可用稀盐酸除去,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三、综合题
17.近年来,我国航空、航天、高铁等得到长足发展,跻身世界前列。大飞机C919试飞成功标志着我国的航空强国梦又迈出了一大步。大飞机使用的化学材料如图。
请回答:
(1)钛合金属于   (填“金属”或“合成”)材料。
(2)图是钛原子结构示意图和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图,则x=   由图你能获得的信息有   (写一条)。
(3)铁比铝的强度大,但制造飞机却用铝合金而不用铁合金,主要原因是铝比铁的密度小且抗腐蚀性能强。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8.我国有着悠久的钢铁冶炼史,《天工开物》中记载的“炒钢法”如图1,该方法的生产过程可用图2表示。
资料:①潮泥灰主要成分是石灰石。②铁的熔点是1535℃。
根据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常见的铁矿石有赤铁矿和   (写一种)。
(2)不断鼓入空气的目的是   。
(3)炼铁炉中生成铁的化学方程式为   。
(4)撒入潮泥灰主要作用是   。不断翻炒液态生铁,是为了降低   元素的含量。
(5)钢的性能优良,如钢的熔点比纯铁   ,易于加工。
四、推断题
19.向含有AgNO3、Cu(NO3)2和Mg(NO3)2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液及滤渣中加入稀盐酸均无现象。
(1)写出滤渣中的成分   。
(2)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五、实验探究题
20.用下图实验研究金属的性质。
(1)实验1的目的是   。
(2)实验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实验3,证明铁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铜的实验现象是   。
21.如图所示,为了验证铜、铁、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回答:
(1)步骤①说明铜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
(2)步骤②验证了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的依据是    。
(3)写一个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2.某课外小组对铁的锈蚀条件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1)铁锈蚀的条件
实验 ① ② ③
现象 放置一周 无明显变化 无明显变化 铁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
放置两周 铁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 无明显变化 铁丝表面红色物质增多
(提出问题)为什么①中“油封”一段时间后铁丝表面出现了红色物质?
(探究2)“油封”对水中溶解氧的影响
实验1:将蒸馏水煮沸后迅速冷却至室温(12℃),取等体积水样于2个烧杯中,其中一个烧杯加5mL花生油进行“油封”,用溶解氧传感器测定两个水样中溶解氧含量。
实验2:操作与实验1相同,室温变为19℃,花生油改用煤油。
溶解氧含量/(mg/L) 时间/h 0 2 6 12 24 36 48
实验1 ①未油封 2.42 4.75 6.44 8.45 10.10 10.43 10.51
②油封 2.43 3.02 4.28 4.81 6.47 7.20 7.98
实验2 ③未油封 1.95 3.79 6.23 7.98 8.98 9.09 9.08
④油封 1.93 3.42 5.37 7.11 8.26 8.24 8.22
已知:未煮沸的蒸馏水中溶解氧含量,12℃时为10.68 mg/L,19℃时为9.10 mg/L。
(解释与结论)
(1)探究1中,对比   (填序号),可得出铁锈蚀需要与水接触。
(2)对比花生油、煤油,进行“油封”时,效果较好的是   。
(3)0小时时,实验2的溶解氧含量低于实验1,其原因可能是   。
(4)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填序号)。
A “油封”的方式能隔绝氧气在水中的溶解
B 通过加热煮沸并冷却,可以明显降低水中含氧量
C “油封”和“未油封”水样中的溶解氧均随时间增加而呈增大趋势
(5)(反思与评价)
生活中常用在金属表面涂油的方式“防生锈”,其主要原因是   。
(6)探究1实验①中,放置两周后铁丝依然出现锈蚀的原因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解答】A.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镁位于氢元素前面,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锌位于氢元素前面,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铝位于氢元素前面,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位于氢元素后面,不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位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氢元素之前的金属,都能与酸溶液发生置换法应放出氢气。
2.【答案】B
【解析】【解答】A、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属于金属材料,选项不符合题意。
B、铁矿石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不属于合金材料,选项符合题意。
C、焊锡是锡和铅的合金,属于合金材料,选项不符合题意。
D、铜是纯金属,属于金属材料,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合金是由金属元素跟其他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3.【答案】D
【解析】【解答】青铜属于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故答案为:D。
【分析】青铜属于金属材料。
4.【答案】C
【解析】【解答】A. 因为锌过量,所以滤渣中含有Cu、Ag、Zn,故A不符合题意;
B. ,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此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
,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此反应后固体质量减小,题目中未指明各物质的质量关系,所以无法确定反应后固体的质量是增加还是减小,故B不符合题意;
C. 加入的锌过量,溶液中硝酸铜和硝酸银均反应完,故溶液中的溶质只有Zn(NO3)2,故C符合题意;
D. 滤渣中有锌,锌和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所以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5.【答案】B
【解析】【解答】A. 元素信息图中最下方的数字是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由图可知,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不是“g”,故不符合题意;
B. 铝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故符合题意;
C. 元素信息图中,左上角的数字是原子序数,等于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也等于原子核外的电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铝原子的中子数不为13,故不符合题意;
D. 铝制品不易被锈蚀是因为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致密的氯化铝薄膜,与金属的活动性无直接关系,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元素信息图中,汉字最下方的数字是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不是“g”。
B、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由多到少依次是:氧(O)、硅(Si)、铝(Al)、铁(Fe)、钙(Ca)、钠(Na)、钾(K)、镁(Mg)、氢(H)等。
C、根据元素信息图中,左上角的数字是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的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D、根据铝很活泼,容易与氧气反应生成氯化铝,进行分析。
6.【答案】A
【解析】【解答】假设2.4g全是镁时生成氢气的质量为x
x=0.2g
因此混入的金属等质量时生成的氢气要比0.18g少,由于氢气质量= ×金属的质量。
A. 2.4g铝与足量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为>0.18g,故符合题意;
B. 2.4g铁与足量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为<0.18g,故不符合题意;
C. 铜不反应,不能产生氢气,故不符合题意;
D. 2.4g锌与足量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为<0.18g,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活泼金属与稀酸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氢气质量= ×金属的质量,进行分析。
7.【答案】A
【解析】【解答】A、将形状、大小相同的金属片与相同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锌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气泡,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锌排在氢前,铜、银与稀硫酸不反应,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铜、银排在氢后,故锌比铜、银活泼,但是无法验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符合题意;
B、铜与硫酸锌不反应,说明锌比铜活泼,铜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有银白色固体析出,说明铜比银活泼,可以验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不符合题意;
C、锌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有红色固体析出,说明锌比铜活泼,银与硫酸铜不反应,说明铜比银活泼,可以验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不符合题意;
D、锌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气泡,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锌排在氢前,铜与稀硫酸不反应,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铜排在氢后,说明锌比铜活泼,铜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有银白色固体析出,说明铜比银活泼,可以验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置换出酸中的氢,活泼金属能够从不活泼金属的盐溶液中置换出不活泼金属。
8.【答案】D
【解析】【解答】A、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镁恰好完全反应,铁少量,镁产生的氢气多,天平不平衡,故A不符合题意;
B、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锌少量,铁恰好完全反应,铁产生的氢气多,天平不平衡,故B不符合题意;
C、根据化学方程式:
可知,锌少量,镁恰好完全反应,镁产生的氢气多,天平 不平衡,故C不符合题意;
D、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金属过量,酸反应完,生成的氢气质量相等,天平平衡,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金属铁、镁、锌分别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净增量相等的天平平衡分析。
9.【答案】D
【解析】【解答】A. 锌、铁、铜均不能与硫酸镁反应,故用硫酸镁不能判断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故A不符合题意;
B. 锌和铁均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故锌、铁的活动性强于铜,但不能判断锌和铁的活动性强弱, 故B不符合题意;
C. 锌、铁、铜均不能与硫酸锌反应,能够证明锌的活动性强于铁和铜,但不能判断铁和铜的活动性强弱,故C不符合题意;
D. 锌能与硫酸亚铁反应生成铁,铜不能与硫酸亚铁反应,说明锌的活动性强于铁,铜的活动性弱于铁,能用硫酸亚铁一次性判断出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10.【答案】A
【解析】【解答】A、滤液中一定含有Mg2+和Fe2+,一定没有Cu2+、Ag+,符合题意;
B、滤液中一定含有Fe2+,一定没有Cu2+和Ag+,一定含有Mg2+,不符合题意;
C、滤渣中一定含有银、铜、铁,不含有镁,不符合题意;
D、滤渣中一定含有银、铜和铁,不含有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 向AgNO3、Cu(NO3)2、Mg(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 ,铁先与硝酸银反应,然后再与硝酸铜反应,不能与硝酸镁反应分析。
11.【答案】属于;喷漆(合理即可)
【解析】【解答】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不锈钢丝是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铁生锈的条件是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生活中可通过喷漆、涂油、电镀等方式是金属与空气隔绝,以防止生锈。
【分析】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铁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易生锈。
12.【答案】(1)2H
(2)CO2
(3)Al2O3
(4)
【解析】【解答】(1)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表示,表示微粒的个数在微粒前面加对应数字;两个氢原子2H。
(2)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二氧化碳分子CO2。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为铝元素,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氧元素,两者组成的物质是氧化铝Al2O3;
(4)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表示为 。
【分析】(1)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2)二氧化碳由分子构成,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二氧化碳分子;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为铝元素,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氧元素;
(4)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符号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
13.【答案】润滑油能阻止链条与水、与空气的接触;右
【解析】【解答】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氧气和水接触,故润滑油能够防止链条锈蚀的原因是:隔绝氧气和水;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愈加靠向左侧位置的金属,它们的活动性愈强,活动性越强,越容易被腐蚀,故那么愈耐腐蚀或耐锈蚀的金属,它们的位置则愈加靠向右侧。
【分析】根据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氧气和水接触及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愈加靠向左侧位置的金属,它们的活动性愈强分析。
14.【答案】导热;用过后,洗净擦干;
【解析】【解答】铁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等,铁锅可以用来做饭,主要是利用了铁的导热性;
铁生锈的过程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等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铁制品锈蚀需要条件,要有能够发生反应的物质、相互接触等。所以,防止铁锅生锈保持铁锅干净、干燥即可。
稀盐酸除铁锈即盐酸与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 。化学方程式
【分析】根据铁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等,进行分析。
根据铁生锈的的条件,进行分析。
铁锈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盐酸与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
15.【答案】含碳量不同;;水
【解析】【解答】生铁含碳量2~4.3%,钢含碳0.03~2%,由于生铁和钢含碳量不同,所以生铁、钢的性质不同。
铝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氧化铝,化学方程式;
铁生锈的过程,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分析】根据生铁和钢的含碳量不同,铝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氧化铝,铁生锈是铁与氧气和水作用分析。
16.【答案】铁与水接触;疏松多孔,不能阻止铁进一步与氧气、水反应;
【解析】【解答】实验①中铁与水和氧气接触,铁生锈,实验③中铁只与氧气接触,铁没有生锈,两实验进行对照,说明铁锈蚀的条件之一是铁与水接触;铁生锈要及时处理,是因为铁锈疏松多孔,不能阻止铁进一步与氧气、水反应,因此铁制品可以全部锈蚀;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铁锈可用稀盐酸除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分析】铁与水、氧气同时接触时生锈;铁锈疏松多孔;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
17.【答案】(1)金属
(2)8;钛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第四周期(钛元素质子数为22、钛原子容易失去2个电子、钛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7.87)
(3)
【解析】【解答】(1)金属材料包括金属单质和合金,所以钛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2)根据钛原子结构示意图和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图,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2=2+x+10+2,x=8,由图能获得的信息有钛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第四周期(钛元素质子数为22、钛原子容易失去2个电子、钛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7.87)。
(3)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的原因是常温下铝与氧气反应在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了进一步氧化,化学方程式为: 。
【分析】(1)金属材料包括金属单质和合金。
(2)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元素周期数=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
(3)铝与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
18.【答案】(1)磁铁矿(或菱铁矿)
(2)提高炉温
(3)(或)
(4)除杂;碳或C
(5)低
【解析】【解答】(1)常见的铁矿石有赤铁矿、磁铁矿、菱铁矿;
(2)不断鼓入空气的目的是为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使燃烧更加充分,为反应提供更高的温度;
(3)赤铁矿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铁,磁铁矿的主要成分为四氧化三铁,氧化铁与一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与二氧化碳,化学反应方程式为:;四氧化三铁与一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与二氧化碳,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4)潮泥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在炼铁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吸收反应中产生的杂质,产生炉渣,故撒入潮泥灰达到除杂的目的;铁的熔点是1535℃,则液态的生铁为温度很高,不断翻炒液态生铁,是为了让生铁中的碳与氧气接触燃烧,以达到降低碳元素含量的目的;
(5)钢是铁与碳等物质形成的合金,合金的熔点比其中组成中的纯金属熔点低,故钢的熔点比纯铁熔点低。
【分析】(1)根据常见的铁矿石分析。
(2)根据不断鼓入空气的目的是为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使燃烧更加充分分析。
(3)氧化铁与一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与二氧化碳。
四氧化三铁与一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与二氧化碳。
(4)根据潮泥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不断翻炒液态生铁,是为了让生铁中的碳与氧气接触燃烧,降低碳元素含量的目的分析。
(5)根据合金的性质分析。
19.【答案】(1)一定含有Ag,可能含有Cu
(2)
【解析】【解答】活动性强的金属可以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1)活动性镁大于锌大于铜大于银,向含有AgNO3、Cu(NO3)2和Mg(NO3)2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硝酸镁不反应,锌首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锌、再和硝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硝酸锌;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液及滤渣中加入稀盐酸均无现象,说明滤液中不存在硝酸银(硝酸银会和盐酸生成氯化银沉淀),硝酸银完全反应,不确定硝酸铜是否反应;滤渣中没有锌,一定含有生成的银,不确定是否生成铜;故滤渣中的成分一定含有Ag,可能含有Cu;
(2)可能发生的反应为锌和硝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硝酸锌,。
【分析】根据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知,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根据优先原则,金属活动性相差越大的,越容易反应。
20.【答案】(1)比较黄铜(合金)和纯铜(纯金属)的硬度
(2)
(3)铁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解析】【解答】(1)实验1的目的是通过相互刻画看谁的表面留下痕迹,进而比较黄铜(合金)和纯铜(纯金属)的硬度。
(2)锌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对应方程式为。
(3)实验3,证明铁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铜的实验现象是铁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因为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
【分析】(1)合金的硬度大于纯金属;
(2)活泼金属与酸溶液发生置换反应产生氢气;
(3)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解答。
21.【答案】(1)延展性
(2)铜与FeSO4溶液不反应,与AgNO3溶液反应
(3)
【解析】【解答】(1)步骤①中铜丝能压成铜片,说明铜具有的物理性质是延展性。
(2)步骤②验证了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的依据是:铜与硝酸亚铁溶液不反应,与AgNO3溶液反应。说明了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是铁>铜>银。
(3)实验中铜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了硝酸铜和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分析】(1)根据物理性质定义分析;
(2)根据金属与盐溶液能否反应可验证金属活动性顺序分析;
(3)根据铜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了硝酸铜和银分析。
22.【答案】(1)② ③
(2)花生油
(3)实验2温度高于实验1
(4)BC
(5)隔绝水
(6)氧气能通过油层传递扩散溶解到水里,使铁丝锈蚀
【解析】【解答】(1)探究1中,②中铁钉与空气接触,不生锈,③中铁钉与空气和水接触,生锈,说明铁生锈需要水,故填:②③;
(2)由表可知,对比花生油、煤油,进行“油封”时,效果较好的是花生油;
(3)0小时时,实验2的溶解氧含量低于实验1,其原因可能实验2温度高于实验1;
(4)A、由表可知,油封后,水中还能继续溶解氧,故“油封”的方式不能隔绝氧气在水中的溶解,不正确;
B、通过加热煮沸并冷却,可以除去溶解氧,明显降低水中含氧量,正确;
C、由表可知,“油封”和“未油封”水样中的溶解氧均随时间增加而呈增大趋势,正确。
故答案为:BC;
反思与评价:(5)由探究可知,涂油不能隔绝氧,故生活中常用在金属表面涂油的方式“防生锈”,其主要原因是隔绝水;
(6)探究1实验①中,放置两周后铁丝依然出现锈蚀的原因是氧气能通过油层传递扩散溶解到水里,使铁丝锈蚀。
【分析】根据铁与空气中氧气和水接触生锈及对比实验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