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0张PPT。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课时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一、选择题(每小题8分,共48分)
1.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取决于( )
A.电压高低
B.交流电的频率
C.永久磁铁的磁性强弱
D.振针与复写纸间的距离解析: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取决于交流电的频率.
答案:B2.某同学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接通电源,拉动纸带,但纸带上打出的点间距不相等,这可能是因为( )
A.电源频率太高
B.错用了直流电源
C.电源电压不稳定
D.拉纸带时不能保持匀速拉动
答案:D3.在用打点计时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下述测量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距离的方法,正确的是( )
A.当某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较大时,可以用短尺把它分段来测量
B.当某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较小时,可以用短尺一次把它测完C.测量每两个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应该用带有毫米刻度的长尺的零刻度对准起点,读出各计数点对应的刻度值,然后逐一相减,得出每两个计数点间距离的数值
D.分别逐个测出每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这样便于记录
解析:只有C中所述正确,故选C.
答案:C4.关于“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操作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长木板不能侧向倾斜,也不能一端高一端低
B.在释放小车前,小车应靠近打点计时器
C.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开始打点后再释放小车
D.要在小车到达定滑轮前使小车停止运动
答案:A5.下列关于计数点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计数点进行测量计算,既方便又可减小误差
B.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
C.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应当是相等的
D.计数点是从计时器打出的实际点选出来的,相邻计数点间点痕的个数相等
答案:C6.关于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打点计时器应固定在长木板上,且靠近滑轮一端
B.开始实验时小车应靠近打点计时器一端
C.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稳定后再释放小车
D.牵引小车的钩码个数越多越好解析: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远离滑轮一端,故A错;牵引小车的钩码个数要适当,以免加速度过大而使纸带上的点太少,或者加速度太小,而使各段位移无多大差别,从而使误差增大.
答案:BC二、非选择题(共52分)
7.(8分)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实验中,某同学操作中有以下实验步骤:
A.拉住纸带,将小车移至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再放开纸带
B.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并接好电路
C.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面吊着适当重的钩码D.断开电源取下纸带,换上新纸带,重复三次
E.将平板一端抬高,轻推小车,使小车能在平板上做匀速运动
F.将纸带固定在小车尾部,并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
将以上步骤按合理顺序填写在横线上_________.
答案:BFECAD.8.(8分)如图1中给出了某次实验所打的纸带,从0点开始,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其中0,1,2,3,4,5,6都为计数点.测得x1=1.40 cm,x2=1.90 cm,x3=2.38 cm,x4=2.88 cm,x5=3.39 cm,x6=3.87 cm.(1)在计时器打出点1,2,3,4,5时,小车的速度分别为:v1=________cm/s,v2=________cm/s,v3=__________cm/s,v4=__________cm/s,v5=__________cm/s.
(2)作出速度—时间图象,并由图象求出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____cm/s2.解析:(1)在时间间隔比较小的情况下,利用纸带上与待测点相邻的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来表示待测点的瞬时速度,则:(2)从0点开始计时,图象如图2所示,取A、B两点计算加速度.答案:(1)16.50 21.40 26.30 31.35 36.30
(2)49.679.(10分)如图3所示,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研究物体运动规律时得到的一段纸带.根据图中的数据,计算物体在AB段、BC段、CD段和DE段的平均速度大小,判断物体运动的性质.由以上计算数据可以判断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运动的性质是:先加速运动后匀速运动.10.(12分)a、b两物体运动的v-t图象如图4所示,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a、b两物体是否从位移坐标的原点开始运动;
(2)图象交点的物理意义;
(3)描述两物体的运动情况.答案:(1)不一定,从速度图象中看不出物体从哪个位置开始运动 (2)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3)a物体的初速度为10 m/s,加速度大小为1.25 m/s2,和运动方向相同,沿规定的正方向做匀
加速直线运动;b物体的初速度为20 m/s,加速度大小为2.5 m/s2,和初速度方向相反,沿规定的正方向做匀减速直线运动.11.(14分)为研究实验小车沿斜面向下运动的规律,把打点计时器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上,小车拖动纸带运动时,纸带上打出的点如图5所示.某同学利用求平均值的方法测得0~4位置的瞬时速度如下表,试建立v—t坐标系,描出与表中各时刻速度相对应的点,作出表示物体速度与时间关系的曲线.这是一条什么曲线,说明了什么?答案:建立坐标系,并描点、连线,得v—t图象如图6所示.可见这些点大致分布在一条直线上,故表示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课件29张PPT。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课时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一、选择题(每小题8分,共48分)
1.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相同时间内位移的变化相同
B.相同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同
C.相同时间内速率的变化相同
D.相同路程内速度的变化相同
答案:B2.在下图中,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是( )解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A、B、C正确.
答案:ABC3.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速度均匀增加,经时间t速度达到vt,然后做匀速直线运动,下面正确的说法是( )
A.时间t末时刻速度最大
B.运动最初一瞬间速度和加速度都为零
C.速度为零时加速度为零,加速度为零时速度为零
D.速度最大时加速度最大解析: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加速度为零,速度达到最大不再变化,故A正确;运动最初一瞬间,如果加速度为零,则速度不会改变,故B错;速度为零时,加速度不为零;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最大,故C、D错.
答案:A4.如图1是某质点的v-t图象,则(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C5.在图2中,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线1、2所对应的两物体在t1时刻相遇
B.图线1、2所对应的两物体在0~t2时间内运动方向相反
C.图线2所对应的物体在t2时刻回到出发点
D.图线1、2所对应的两物体在0~t2时间内沿同一方向运动,它们在t1时刻速度相等答案:D6.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第1 s末的速度是6 m/s,第2 s末的速度是8 m/s,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A.物体零时刻的速度是3 m/s
B.物体的加速度是2 m/s2
C.任何1 s内的速度变化都是2 m/s
D.第1 s内的平均速度是6 m/s解析:物体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由已知可求出a=2 m/s2.则初速度为4 m/s;第1 s内的平均速度应小于6 m/s.
答案:BC二、非选择题(共52分)
7.(4分)汽车正以54 km/h的速度行驶,司机发现前方一个小孩在跑动,便立刻刹车,为使车经10 s停下来,则汽车的加速度大小是________.答案:1.5 m/s28.(12分)如图3,表示某物体的v—t图象,则物体在0~4 s做________运动,4~8 s做________运动,8~10 s做________运动,10~14 s做________运动.在1 s末的速度是________ m/s,在4 s末的速度是________m/s,在10 s末的速度是________m/s,在________s末的速度最大,在________s末的位移最大.答案:加速度为5 m/s2的匀加速直线 速度为20 m/s的匀速直线 加速度大小为10 m/s2的匀减速直线 加速度为10 m/s2的匀加速直线 5 20 0 14 109.(10分)汽车以54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
(1)若汽车以0.5 m/s2的加速度加速,则10 s后速度能达到多少?
(2)若汽车以0.5 m/s2的加速度减速,则10 s后速度能达到多少?
(3)若汽车以3 m/s2的加速度减速刹车,则10 s后速度为多少?解析:对于加速运动可以直接由速度公式计算各时刻物体的速度,但对于减速运动,应注意速度减小为零所需要的时间.
(1)初速度v0=54 km/h=15 m/s
加速度a=0.5 m/s2,时间t=10 s
10 s后的速度为
v=v0+at=(15+0.5×10) m/s=20 m/s.所以10 s后汽车已经刹车完毕,则10 s后汽车速度为零.
答案:(1)20 m/s (2)10 m/s (3)010.(12分)一质点从静止开始以1 m/s2的加速度匀加速运动,经5 s后做匀速直线运动,最后2 s的时间质点做匀减速运动直至静止,则质点匀速直线运动时的速度是多大?减速运动时的加速度是多大?答案:v=5 m/s;减速的加速度大小为2.5 m/s2.11.(14分)卡车原来用10 m/s的速度匀速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因为道口出现红灯,司机从较远的地方即开始刹车,使卡车匀减速前进,当车减速到2 m/s时,交通灯转为绿灯,司机当即放开刹车,并且只用了减速过程的一半时间卡车就加速到原来的速度,从刹车开始到恢复原速过程用了12 s.求:
(1)减速与加速过程中的加速度的大小;
(2)开始刹车后2 s末及10 s末的瞬时速度.答案:(1)1 m/s2;2 m/s2 (2)8 m/s,6 m/s.课件29张PPT。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课时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一、选择题(每小题8分,共48分)
1.关于匀加速直线运动,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①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②位移总是随时间增加而增加
③加速度、速度、位移三者方向一致
④加速度、速度、位移的方向并不是都相同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B
2.(2010·广东卷)图1是某质点运动的速度图象,由图象得到的正确结果是( )A.0~1 s内的平均速度是2 m/s
B.0~2 s内的位移大小是3 m
C.0~1 s内的加速度大于2~4 s内的加速度
D.0~1 s内的运动方向与2~4 s内的运动方向相反解析:本题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及其v-t图象.意在考查考生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0~1 s内的平均速度为1 m/s,A项错;0~2 s内的位移为图线下方对应的“面积”,s=3 m,B项正确;由v-t图线斜率等于加速度知,0~1 s内的加速度大于2~4 s内的加速度,C项正确;0~1 s内的速度与2~4 s内的速度均为正值,说明运动方向相同,故D项错.
答案:BC3.一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初速度v0=2.0 m/s,它在第3 s内通过的位移是4.5 m,则它的加速度为( )
A.0.5 m/s2 B.1.0 m/s2
C.1.5 m/s2 D.2.0 m/s2
答案:B答案:B5.某质点做直线运动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为x=4t+2t2,x与t的单位分别是m和s,则质点的初速度和加速度分别是( )
A.4 m/s和2 m/s2 B.0和4 m/s2
C.4 m/s和4 m/s2 D.4 m/s和0答案:C6.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由甲地出发,沿平直公路开往乙地,汽车先做匀加速运动,接着做匀减速运动,开到乙地刚好停止,其速度图象如图2所示,那么在0~t0和t0~3t0两段时间内的( )
A.加速度大小之比为1∶3
B.加速度大小之比为3∶1
C.位移大小之比为2∶1
D.位移大小之比为1∶2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52分)
7.(6分)由静止开始运动的物体,前2 s末与前5 s末的速度之比为__________,前3 s内与前5 s内的位移之比为__________,第3 s内与第5 s内的位移之比为__________.
答案:2∶5 9∶25 5∶98.(8分)幼儿园的滑梯从顶端到底端约长12 m.一人由滑梯顶端开始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开始运动的第一秒通过的路程是0.75 m,则人的加速度大小是__________.从顶端开始到底端,所需要的时间是__________,人到达底端时的速度大小是______,从顶端开始到到达底端时的平均速度大小是_______.答案:1.5 m/s2 4 s 6 m/s 3 m/s9.(11分)自行车以4 m/s的初速度匀减速地上一个斜坡,加速度大小为0.2 m/s2,斜坡长20 m,则自行车通过斜坡所需时间为多少秒?答案:5.86 s10.(12分)(2010·全国卷Ⅰ)汽车由静止开始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0~60 s内汽车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3所示.(1)画出汽车在0~60 s内的v-t图线;
(2)求在这60 s内汽车行驶的路程.
答案:(1)设t=10, 40, 60 s时刻的速度分别为v1, v2, v3.
由图知0~10 s内汽车以加速度2 m·s-2匀加速行驶,由运动学公式得
v1=2×10 m/s=20 m/s①
由图知10~40 s内汽车匀速行驶,因此v2=20 m/s②
由图知40~60 s内汽车以加速度1 m·s-2匀减速行驶,由运动学公式得
v3=(20-1×20) m/s=0 m/s③
根据①②③式,可画出汽车在0~60 s内的v-t图线,如图4所示.11.(15分)平直公路上有甲、乙两辆汽车,甲以0.5 m/s2的加速度由静止开始行驶,乙在甲的前方200 m处以5 m/s的速度做同方向的匀速运动,问:(1)甲何时追上乙?甲追上乙时的速度为多
大?此时甲离出发点多远?(2)在追赶过程中,甲、乙之间何时有最大距离?这个距离为多少?课件29张PPT。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课时4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一、选择题(每小题8分,共48分)
1.某一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0 m/s,末速度为15 m/s,运动位移为25 m,则质点运动的加速度和运动的时间分别为( )
A.2.5 m/s2;2 s B.2 m/s2;2.5 s
C.2 m/s2;2 s D.2.5 m/s2;2.5 s解析:由v2-v=2ax可解得:a=2.5 m/s2,再由速度公式v=v0+at可得t=2 s.
答案:A2.一辆汽车由静止开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从开始运动到驶过第一个100 m距离时,速度增加了10 m/s,则该汽车驶过第二个100 m时,速度的增加量是( )
A.4.1 m/s B.10 m/s
C.14.1 m/s D.20 m/s
解析:由v2-v=2ax可解得:v=14.1 m/s,所以Δv=v-v0=4.1 m/s.
答案:AA.1∶8 B.1∶6
C.1∶5 D.1∶3答案:A4.汽车在关闭发动机后前进60 m的过程中,速度由7 m/s减小到5 m/s,若再滑行10 s,则汽车又将前进( )
A.60 m B.40 m
C.70 m D.80 m答案:B5.一小球沿斜面以恒定的加速度滚下并依次通过A、B、C三点,已知AB=6 m,BC=10 m,小球通过AB、BC所用的时间均为2 s,则小球经过A、B、C三点时的速度分别为( )
A.2 m/s,3 m/s,4 m/s
B.2 m/s,4 m/s,6 m/s
C.3 m/s,4 m/s,5 m/s
D.3 m/s,5 m/s,7 m/s答案:B答案:A二、非选择题(共52分)
7.(8分)(1)物体的初速度为2 m/s,加速度为2 m/s2,当它的速度增加到6 m/s时,所通过的路程x=__________.
(2)某物体的初速度为2 m/s,用4 s的时间使其速度增加到6 m/s,那么该物体在这段时间内发生的位移为__________.(3)飞机着陆后在跑道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已知初速度是60 m/s,加速度大小是6 m/s2,则飞机着陆后12 s内的位移是__________.
答案:(1)8 m (2)16 m (3)300 m8.(8分)图2是甲、乙两物体的位移—时间和速度—时间图象,则甲物体在前2 s内的位移是__________m,5 s内的总位移是__________m;乙物体在前2 s内的位移是__________m,5 s内的总位移是__________m.答案:2 -2 6 16 9.(12分)一辆卡车,它急刹车时的加速度大小是5 m/s2,如果要求它在急刹车后22.5 m内必须停下来,假设卡车刹车过程做的是匀减速直线运动.求:
(1)它的行驶速度不能超过多少?
(2)此刹车过程所用的时间.
(3)在此过程中卡车的平均速度.答案:(1)15 m/s (2)3 s (3)7.5 m/s10.(10分)一滑雪运动员从85 m长的山坡上匀加速滑下,初速度是1.8 m/s,末速度是5.0 m/s,滑雪运动员通过这段斜坡需要多长时间?答案:25 s11.(14分)某种型号的飞机起飞滑行时,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4 m/s2,飞机的滑行速度达85 m/s时离开地面升空.如果在飞机达到起飞速度时,突然接到指挥塔的命令停止起飞,飞行员立即制动飞机,飞机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为5 m/s2.如果要求你为该型号的飞机设计一条跑道,使在这种特殊情况下飞机不至于滑出跑道,你设计的飞机跑道的长度至少为多长?答案:1626 m课件27张PPT。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课时5 自由落体运动一、选择题(每小题8分,共48分)
1.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让一轻一重的两块石块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下落,则关于两块石块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重的石块落得快,先着地
B.轻的石块落得快,先着地C.在着地前的任一时刻,两块石块具有相同的速度、相同的位移、相同的加速度
D.两块石块在下落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相等
答案:CD2.关于重力加速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重力加速度g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通常计算中g取9.8 m/s2
B.在地面上不同的地方,g的大小不同,但它们相差不是很大C.在地球上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
D.在地球上的同一地方,离地面高度越大重力加速度g越大
答案:AD
3.甲、乙两物体在同一地点分别从4h与h高处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若甲的质量是乙的4倍,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甲、乙两物体落地时速度相等
②落地时甲的速度是乙的2倍
③甲、乙两物体同时落地
④甲在空中运动的时间是乙的2倍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4.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由落体运动是竖直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B.竖直方向的位移只要满足x1∶x2∶x3…=1∶4∶9…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C.自由落体运动在开始连续的三个2 s内的路程之比为1∶3∶5
D.自由落体运动在开始连续的三个1 s末的速度之比为1∶3∶5
答案:AC
5.一个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下落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下图所示,正确的是( )解析: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其v-t图象应是过原点的倾斜的直线.
答案:D答案:B二、非选择题(共52分)
7.(8分)一个自由下落的物体,到达地面时的速度是10 m/s,此物体是从________m高处下落的.在下落过程中所用的时间是________s.(g取10 m/s2)
答案:5 18.(8分)下表中列出了一些地点的重力加速度的值,由表中可以发现:在地球上的不同地点,纬度越高,重力加速度的值越________(填“大”或“小”),可以推知:南极的重力加速度比赤道的重力加速度________(填“大”或“小)”. 答案:大 大 9.(10分)从160 m高空静止的汽球上自由落下一物体,此物体下落第2 s末张开降落伞匀速下落,求物体落到地面上所用的时间.答案:9 s10.(10分)一物体从A点自由下落,途中经B点到C点,已知物体在B点的速度是C点速度的3/4,BC间的距离为7 m,取g=10 m/s2,求AC间距离.
答案:16 m11.(16分)从离地面500 m的空中自由落下一个小球,取g=10 m/s2,求小球:
(1)经过多长时间落到地面?
(2)自开始下落计时,在第1 s内的位移、最后1 s的位移.
(3)下落时间为总时间的一半时的位移.解析:由h=500 m和自由落体加速度,根据位移公式可直接算出落地时间,根据运动时间,可算出第1 s内位移和落下一半时间时的位移.最后1 s内的位移是下落总位移和前(n-1) s下落位移之差.答案:(1)10 s (2)5 m 95 m (3)125 m课件27张PPT。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课时6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一、选择题(每小题8分,共48分)
1.下列物体的运动,能看作自由落体运动的是( )
A.在空气中下落的羽毛
B.在真空管中由静止下落的羽毛
C.刚从跳伞塔上跳下没有打开降落伞的运动员
D.雨滴从云中落下直到地面的运动解析:对B由于缺少在地面附近及自由下落等条件,故不能确定羽毛的运动是不是自由落体运动.雨滴从云中落下,由于空气阻力的作用,在接近地面时已在做匀速运动,故D错.
答案:C
2.在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中,下面的哪位科学家首先建立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等概念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并首先采用了实验检验、猜想和假设的科学方法,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和谐地结合起来,从而有力地推进了人类科学的发展( )
A.伽利略 B.亚里士多德
C.牛顿 D.爱因斯坦解析:伽利略通过对运动性质和速度均匀变化的猜想与假设,推动了人类科学的发展,故选项A正确.
答案:A
3.伽利略以前的学者认为,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伽利略等一些物理学家否定了这种看法.在高塔顶端同时释放一片羽毛和一个玻璃球,玻璃球先于羽毛落到地面,这主要是因为( )
A.它们的重量不同
B.它们的密度不同
C.它们的材料不同
D.它们受到的空气阻力不同解析:虽然空气阻力与物体的重量、密度、材料有关,但直接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原因应该是空气阻力.
答案:D4.伽利略用实验验证v∝t的最大困难是( )
A.不能很准确地测定下落的距离
B.不能测出下落物体的瞬时速度
C.当时没有测量时间的仪器
D.当时没有记录该物体运动的数码相机解析:在当时的实验条件下,不能测出下落物体的瞬时速度,使实验无法进行,故B正确.
答案:B
5.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每秒的速度增量总是( )
A.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B.大小不等,方向不同
C.大小相等,方向不同
D.大小不等,方向相同解析: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故每秒的速度增量相同.
答案:A
6.1971年7月26号发射的阿波罗-15号飞船首次把一辆月球车送上月球,美国宇航员斯科特驾驶月球车行驶28公里,并做了一个落体实验:在月球上的同一高度同时释放羽毛和铁锤如图1所示,出现的现象是(月球上是真空)( )A.羽毛先落地,铁锤后落地
B.铁锤先落地,羽毛后落地
C.铁锤和羽毛都做自由落体运动,重力加速度为9.8 m/s2
D.铁锤和羽毛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同时落地解析:月球上是真空,羽毛和铁锤均做自由落体运动,它们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即物体下落速度的变化与其质量大小无关,因为是在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它们应同时落地,故A、B错误,D正确.月球上的重力加速度与月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有关,我们不可能直接由物体下落这个现象来判断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9.8 m/s2,故C错误.
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52分)
7.(4分)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__________认为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
答案:亚里士多德8.(12分)伽利略给出了科学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包含对现象的一般观察、________、运用逻辑(包括数学)得出结论、________、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等.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的核心是把________和________和谐地结合起来,从而有力地推进了人类科学认识的发展.
答案:提出假设 通过实验对结论进行检验 实验 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推演)9.(10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要快.这符合人们的常识,如玻璃弹子就比羽毛下落得快.其实古代时我国也出现过这种故事:传说三国时期,周仓欲与关羽比力气,关羽说你能把一根稻草丢过河吗?周仓多次试丢未成,反问关羽.关羽随手将一捆稻草轻易丢过了河,令周仓折服.这个故事真能说明关羽臂力过人吗?为什么?答案:稻草被扔出后,空气阻力对一根稻草运动的影响要远大于对一捆稻草运动的影响,故某一个人不能将一根稻草扔过河,不等于他就不能将一捆稻草扔过河.10.(10分)大气层是我们地球生命赖以生存的屏障,每天都有很多小陨石落入大气层中,但当它们进入大气层后,由于空气的摩擦生热,绝大部分小陨石还没有到达地面便已经烧毁.现在人类向天空发射的飞行器、卫星等当超过一定使用年限后,也让它们进入大气层烧毁.那么小陨石进入大气层后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吗?答案:在大气层中运动时,由于速度很大,受到空气的阻力较大,故小陨石进入大气层后的运动不是自由落体运动.11.(16分)当雨滴在空气中下落时,由于空气阻力的作用,运动一段位移后,便会做匀速直线运动.
现在我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科技工作者在研究雨滴对黄土高坡的作用时发现:雨滴形成后,开始下落13 m左右,由于空气阻力的作用,就会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这一数据,你设想一下,如何测量落到地面上的雨滴的最大速度.假若没有空气阻力,雨滴在离地面250 m的高空从静止开始下落,那么落到地面上的速度又为多少?你想像一下,此时地面上的物体会被雨点打成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