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名校2022—2023学年(下)高2024届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A.【“沈约、颜之推、刘勰等均对此作了更深刻的思考”分析错误,依据原文第一段“此后,沈约、颜之推、刘勰等均对文艺创作中的灵感问题作了不同程度的思考”可知,这些人应是“作了不同程度的思考”,不是“作了更深刻的思考”。】
2.B.【“‘诗人雕刻闲草木,捜抉肝肾神应哭’一句是苏轼从自身体会出发,强调创作中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分析错误,依据原文第四段“苏轼十分反感贾岛、孟郊‘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苦思冥想,但其用意在于批驳这种过于刻意的、极端的、功利性的苦吟做派,而非否定艺术家在寻求灵感时的不可或缺的知识积淀”可知,这句诗并非苏轼的自身体会,而是他对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苦思冥想的创作方法的否定,后两句“不如默诵千万首,左抽右取谈笑足”才是他的观点。】
3.C.【A.“苏轼比陆机等人的深刻之处在于,他不仅认识到灵感的偶然性,更看到了知识积累触发灵感的必然结果”分析错误,依据原文最后一段“‘执笔熟视’则正是对灵感来临的条件——知识积累的恰当概括、概而言之,苏轼所论及的‘灵感’,建立在对外物‘熟视’的基础上,是因外物有触于中而激发起来的偶然而短暂的强烈的创作欲望与创作冲动”可知,苏轼强调了艺术创作中知识积累的重要性,但并没有论断知识积累触发灵感的必然结果。B.“文艺创作是不能勉强而成的,灵感若至,则会文思泉涌;灵感不来,即使用力再多,最终也无法落笔成文”分析错误,依据原文第一段“灵感畅达无阻时,文思泉涌,再繁复的景象也能书之笔端;反之,如果感应阻塞,六情凝滞,则文思艰涩,即使用力再多,也可能无从落笔”可知,“最终也无法落笔成文”说法绝对,原文是“可能无从落笔”。D.“应当还需经历一个构思的过程,就如苏轼所说,‘画竹’还须‘执笔熟视’”分析错误,依据原文最后一段“‘执笔熟视’则正是对灵感来临的条件——知识积累的恰当概括、概而言之”可知,“执笔熟视”是对“灵感来临的条件——知识积累”的概括,而非“构思的过程”。】
4.D.【“实现”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三最后一段“远距离通信会带来时间延迟,使得探测器必须具备自主判断和运行的能力”可知,“探测器高度智能化”是目前需要努力解决的,并没有实现。故选D。】
5.C.【“将消耗更多的燃料”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三第四段“在地外天体上着陆和起飞都非常困难,目前人类所掌握的技术并不成熟……”等相关内容可知,“将消耗更多的燃料”于文无据。故选C。】
6.①我国大力发展深空探测,有助于拓展认知边界,增进对宇宙的了解②我国大力发展深空探测,有助于获取更多资源,获得更多可能的宜居之所;③我国大力发展深空探测,还有助于推动技术进步,增强竞争力,为人类的深空探测贡献更多中国智慧。(每点3分)
7.B.【“原因就是聂司令的嘱托”错,结合“率领骑兵连在太行山西区纵横驰骋,杀得鬼子闻风丧胆,成了保卫我晋察冀根据地的重要力量”“那时刘抗敌可是一门心思要将骑兵连发展成一个骑兵团,最起码也得是个骑兵营”“他们这批战斗骨干一路徒步,穿越多道封锁线,终于到达胶东,马上就投入了战斗”“他主动出击,神出鬼没,不但让形势有了改观,还从日军那里缴获到了一匹马”等分析,刘抗敌成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聂司令的嘱托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8.①生动的人物描写。划线部分从动作、心理等方面描写人物,表现了刘抗敌告别白马告别太行山的深沉复杂的情感。②成功的意境营造。划线部分从视觉角度,由近及远,上下结合写景,营造了辽远深沉的意境。③传神的修辞手法。划线部分运用了比拟(懂事、画)、比喻(白色云带般)等修辞写景状物,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④灵活的句式运用。划线部分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增强了文字的美感。(每点2分,任答3个方面满分。)
9.①“白马”作为叙事的线索,能够串联故事,使故事情节集中、紧凑。②人物关系以“白马”为纽带,能够更好地凸显刘抗敌英勇善战、信守承诺的形象。③“白马”是人物情感的重要载体。刘抗敌对太行根据地、对聂司令的情感通过白马得到更好的体现。(每点2分)
10.C.【句意:他失去管仲、隰朋,任用竖刁、易牙,就身死不能下葬,尸虫流出门外。在一个人的身上,为什么荣耀与耻辱都会经历到呢?那是因为他任用的人不同。“身死不葬”为主谓结构,意思完整,后面断开;“虫”是“流出户”的主语,其前断开,排除AD;“何者”是一个问句,应单独断开;“其所任”是“异”的主语,其前断开,排除B。
11.D 【 A.正确。“其固免矣乎”的“固”是“固然(一定)”,句意:一定可以使国家免于危亡了。/“日益骄固”的“固”是“顽固”,句意:一天天更加教案顽固。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相同。 B.正确。两句中的“于”字含义相同。“智于汤、武”的“于”是“比”的意思,句意:比汤、武明智。/“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于”也是“比”的意思。句意:冰,是水凝集而成的,却比水的温度还要低。C.正确。“伯牙子鼓琴”的“鼓”是“弹奏”,句意:伯牙弹琴。/“填然鼓之”的“鼓”是“击鼓”,两句中的“鼓”字含义不相同, D.“善哉乎鼓琴”的“善”是“好”,句意:弹得太好了。/“素善留侯”的“善”是“与……交好、友好”,句意:一向和留侯张良友好。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相同。
12. B.【“由此论述知音的重要性”错,结合“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可知,是论述贤者效忠君王需要途径。】
13.(1)虽然有有才德的人,但是没有人与之交接,贤者又通过什么(路径)来尽忠呢。(“接”,交接;“无以”,没有用来……的人;“奚由”,宾语前置句,“由奚”,从哪里,通过什么途径;每点1分,句意1分)
(2)你对他很是善待,你逃亡的时候他没有跟从,你回来之后还看重他,你难道对那些忠臣不愧疚吗?(“善”,善待、友好;“亡”,逃亡;“贵”,看重;“独”,难道。每点1分,句意1分)
14.D 【“明快”错,词风“沉重”,意境“冷寂”。】
15.①第一问, 问月, 以夜月空照表达词人对旧日繁华逝去, 唯有明月仍在的感慨。②第二问, 问输赢, 以“都秋草”感慨昔日才子英雄的成就最终也不过像衰草一样枯萎消亡。③第三问, 问孝陵松柏, 以“年年少”, 表达词人对帝业衰落的无限感慨。(每点2分)
16.(1)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2)封狼居胥 , 赢得仓皇北顾(3)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每空1分)
17. ①显而易见(有目共睹) ②深思熟虑(小心翼翼) ③壮士断腕(当机立断) ④赞不绝口(交口称赞) (每空1分)
18. 董宇辉的直播带货成为社会热点,特别是主播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化石成金的卖书案例(方式),竟然引发了社会对于读书价值的讨论。(每处2分)
19.C.【C项是引用,其他是特殊含义】
20.C【划线句的修辞手法诗拟人,赋予消化系统人的感受,A项夸张,B项借代D项比喻】
21.①就可以停药了②选择一种解热镇痛药就可以③可以合理选择抗生素(每空2分)
22.【审题】:
本题为图画式材料作文题。题目以中国太极图作为材料,图中可见:黑、白两种颜色本是界限分明,但是在相交处,线条柔和,甚至相互交融,从而呈现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之象。
材料总体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第一个句号内容,主要阐述太极图的表征特点。第二层次为第二个句号内容,由表及里,从表征到内涵,提出“中和”之美这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第三层次为第三个句号内容,将“中和”之美的内涵进行“聚焦式”思考、“情境化”限定,即在“对立”与“互殊”的背景下探讨“共构”与“相通”。第四层次为第四个句号内容,指出“中和”之美的“普世”价值。整则材料围绕“中和”之美这个核心话题展开,阐述了“中和”之美的情境——“中和”之美的两者常常处于“对立”“互殊”关系之中;解释了“中和”之美的内涵——“相交相融”“互生互动”。此外,还剖析了“中和”之美的传统文化价值,隐性提示考生思考其蕴含着哲学思想,即事物运行遵循多元存在法则,“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多元存在的理想形态应该是相反相生,相辅相成,在矛盾的对立性中最终走向多元和谐统一。
材料涉及“中和”之美的时代启示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中和”之美所蕴含的行为范式,即其中蕴涵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等等,对协调人、社会、自然、国际关系、文化文明等方面的多重矛盾具有重要意义,提示学生认识到只有彼此化育,才能共生共赢。
行文时,可以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角度,结合当今文化、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的现象,选择以“辩证中和”的态度进行辩证分析。如选择人生奋斗过程中的“进取”与“退后”来构思,可以先肯定拼搏进取和休憩不前的积极意义和正面作用,然后使用假设论证,推向如果个人如果一味向前、不懂张弛、节奏失控和停滞不行、原地打转、不思进取分别会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再辩证论述应以“中和”的态度取二者之长,避二者之短,将二者有机结合,把控力度,规划方向。最后重申观点,总结全文。
立意:
1.传统文化中的刚柔相济,体现“中和”之美。
2.以“中和”的态度对待得失。
3.竞争并合作,以“中和”实现共赢。
4.处世进退有致,体现“中和”智慧。
【文言文参考译文】
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
有人说:“能认为齐桓公仁义吗?杀死兄长而继位,不是仁义。能认为齐桓公恭谨有节制吗?与妇人同乘一辆车奔驰在都城中,不是恭谨有节制。能认为齐桓公操守清白吗?在他的后宫家门内就没有可出嫁的女人,这不是操守清白。这三样事,是败亡国家的荒淫君主的行为,然而齐桓公兼而有之,但因为得到了管仲、隰朋,就多次会合诸侯,一举匡正天下,使诸侯全都朝奉周王室,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因为他能得到贤臣的辅佐。他失去管仲、隰朋,任用竖刁、易牙,就身死不能下葬,尸虫流出门外。在一个人的身上,为什么荣耀与耻辱都会经历到呢?那是因为他任用的人不同。由此看来,这失去贤臣良佐的事就最紧急了。
荆国公子十五岁时就代理荆国的事务,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派人前往观看他是如何处理政事的。使者返回后,对孔子说:“廊下有二十五俊士,他的堂上有二十五位老人。”孔子说:“合二十五人的智慧来治理天下,比汤、武还要明智;合二十五人的力量,力量大于彭祖。以此来治理天下,一定可以使国家免于危亡了吧!”
伯牙弹琴,钟子期在一旁欣赏,伯牙开始用琴声抒发自己志在泰山的情怀,钟子期情不自禁地感叹说:“弹得太好了,高昂激越,如登巍巍高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又表达了自己志在流水的意向,钟子期又禁不住说:“弹得太好了,回旋跌宕,如临滔滔江河。”后来,钟子期不幸死去,伯牙把琴摔破,把弦扯断,终生不再弹琴,认为失去知音,世上便再无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不但弹琴是这样,贤人也这样。虽然有有才德的人,但是没有人与之交接,贤者又通过什么(路径)来尽忠呢。良马不会自己到达千里之远,是要等待伯乐的赏识后才能到达千里。
宋司城子罕看重子韦,与他共食同衣。子罕逃亡,子韦没有追随;子罕返回后,又召见
子韦并礼待他。左右说:“你对他很是善待,你逃亡的时候他没有跟从,你回来之后还看重他,你难道对那些忠臣不愧疚吗?”子罕说:“我正是因为不能重用子韦,才导致逃亡;现在我再次回来,尚且是因为子韦教导我的原因,所以我看重他。况且我逃亡,我的臣子跟从我,哪里对我的逃亡有好处呢?”
子路问孔子说:“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不贤的人。”子路说:“范、中行氏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不贤的人,他的灭亡是什么缘故?”孔子说:“范中行氏尊重贤人却不能重用他们,轻视不贤之人却不能罢免他们;贤能的人知道他不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的人知道他轻视自己而仇恨他。贤能的人埋怨他,不贤的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一同摆在他面前,中行氏即使想不遭灭亡,能够办得到吗?”内江名校2022—2023 学年(下)高 2024 届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灵感”是文艺创作中抹不开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不易说清的理论难题。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对灵
感问题的探讨一直延绵不绝,陆机最早提出了艺术创作的灵感问题,并对其作了生动描绘,《文赋》曰:“若
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应感之会”即指“灵感”,陆
机认为,灵感畅达无阻时,文思泉涌,再繁复的景象也能书之笔端;反之,如果感应阻塞,六情凝滞,则
文思艰涩,即使用力再多,也可能无从落笔。此后,沈约、颜之推、刘勰等均对文艺创作中的灵感问题作
了不同程度的思考。
作为一个天才式的作家和艺术家,苏轼对灵感的体悟似乎比前代诗论家更为深刻,更具有感性直观特
征对它的重要性也更有切身体会。苏轼关于灵感有两个比较重要的观点。首先,创作中的“感应之会”是
不能以人工控制的。灵感不来,“数月”“经岁”也无可下笔;灵感若至、则可“须臾而成”。灵感现象
作为精神高度集中的体现,有共偶然性的限制,不可能长期持续,因此要求艺术家要善于把握时机,抓住
倏忽而至的灵感。
对于灵感,苏轼本人也多有甘苦自道之文,如:“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恍如梦蘧蘧。作诗火急追亡
逋,清景一失后难摹。”面对孤山美景,苏轼灵感袭来、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归家后急忙动笔,赶在
脑中“清景”褪色之前将其描摹下来。相反,若一旦错过了下笔的最好时机,灵感便会转瞬即逝,苏轼在
《湖上夜归》中便提到了“清吟杂梦寐,得句旋已忘”的无奈体会。
其次,灵感绝不是凌空而生的,它蕴藏在长期的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当中。苏轼十分反感贾岛、孟郊“吟
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苦思冥想,但其用意在于批驳这种过于刻意的、极端的、功利性的苦吟做派,
而非否定艺术家在寻求灵感时的不可或缺的知识积淀。相反地,苏轼在多种场合强调了艺术创作中知识积
累的重要性,“诗人雕刻闲草木,搜抉肝肾神应哭。不如默诵千万首,左抽右取谈笑足”。倡取精用宏,反
对临渴掘井:“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指出了诗文创作能够“冲口而出”的途径,避开了刘勰所说
的“才疏而徒速”的弊端;“我昔尝为径山客,至今诗笔余山色。师住此山三十年,妙语应须得山骨”,
把生活体验与灵感获得的内在关联说得十分透彻;“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丧
焉”,则从反面说明,若缺乏相应的知识积累,缺少娴熟的体验和实践,在文艺创作中极易造成心手不一
的遗憾。
苏轼关于灵感的论述主要就集中在以上两个方面,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中,苏轼同时提
及了这两点:“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
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所谓“兔起鹘落,少纵则逝”,正是对灵感之偶然性、短暂性的生动描
述;“执笔熟视”则正是对灵感来临的条件——知识积累的恰当概括、概而言之,苏轼所论及的“灵感”,
建立在对外物“熟视”的基础上,是因外物有触于中而激发起来的偶然而短暂的强烈的创作欲望与创作冲
动。
(节选自童庆炳《苏轼文论解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陆机最早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的灵感问题,此后,沈约、颜之推、刘勰等均对此作了更深刻的思考。
B.“灵感”是文艺创作中的一个不易说清的问题,苏轼在对此进行论述时,结合了自身的创作体会。
C.灵感常常神妙难测,转瞬即逝,创作者须把握时机,及时下笔,才可能将其转化为动人的艺术作品。
D.苏轼不认可贾岛、孟郊等人的苦吟做派,认为创作优秀作品需要长期积累,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说明即便是天才艺术家苏轼也担心不能抓住转瞬即逝的灵感。
B.“诗人雕刻闲草木,捜抉肝肾神应哭”一句是苏轼从自身体会出发,强调创作中知识积累的重要性。
C.灵感获得与生活体验紧密相关,“我昔尝为径山客,至今诗笔余山色”一句对这种内在关联作出了
透彻的表达。
D.作者在论述时大量引用诗文,使文章内容丰富、观点深刻,同时又运用对比论证,明确、强化了观
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苏轼比陆机等人的深刻之处在于,他不仅认识到灵感的偶然性,更看到了知识积累触发灵感的必然
结果。
B.文艺创作是不能勉强而成的,灵感若至,则会文思泉涌;灵感不来,即使用力再多,最终也无法落
笔成文。
C.“一听就会,一考就废”是很多同学的体验,这和苏轼所说的“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丧焉”有
相似之处。
D.灵感从突然产生到形之于手,应当还需经历一个构思的过程,就如苏轼所说,“画竹”还须“执笔
熟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只要一想起宇宙,我们就难以平静。我们知道我们在探索最深奥的秘密。人类的未来取决于对这个宇
宙的了解程度。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但决不是唯一的地方。宇宙间有若干千亿个星系,每个星系平均由 1000 亿
个恒星组成。在这样庞大的数量里,为什么我们这些隐藏在宇宙中某个被遗忘角落里的人类就这样幸运呢?
宇宙里很可能到处都充满着生命,只是人类尚未发现而已。
宇宙汪洋茫无际涯,范围之大,而地球仅是其中之一,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人类是在这
里诞生和成长和成熟起来的。正是在这个星球上,我们激发了探索宇宙的热情,我们正在痛苦和不安之中
掌握自己的命运。
(摘编自《宇宙的边疆》)
材料二:
火星这位“好邻居”之所以吸引着人类的目光,主要是因为它有一个其他星球都没有的特质——最像
地球。有多像呢?火星的自转速度几乎与地球相同,火星上的一天有 24 小时 37 分钟。火星的公转周期是
687 天,火星自转轴的倾斜角度与地球相近,所以火星也像地球一样拥有四季,只不过每个季节持续的时间
是地球的两倍左右。火星的地貌也和地球差不多,有高原、平原和环形山等。火星上还有大气、水、各种
矿藏和氧化物。火星矿产资源丰富,根据带回的样品分析,火星上钛铁矿的资源储量高达 1500 万亿吨。其
中最特别的是,火星的大气层中有臭氧层。臭氧层可以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利于生物在火星表面的生
长发育。所以,火星有可能支持生命的存在,并且有可能被改造为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
(摘编自《火星为什么值得探测》)
材料三:
在人类发射的近 200 个深空探测器中,绝大部分都是探测月球和火星的。然而,人类并没有忘记走向
更远的深空。特别是最近 10 年来,人类对太阳系小天体的兴趣逐渐增加,试图发现地球上难以获得的稀有
资源,并将其带回地球。
在太阳系所有的岩体类天体中,地球的引力场最大。因此,要达到离开地球所需的加速度也是最大的。
进入深空的第一个技术挑战是脱离地球引力。
当探测器被加速到第二宇宙速度,就可以脱离地球引力进入行星际。深空探测器的飞行轨道,是受行
星位置和其引力场影响的。因此,需要事先优化设计发射窗口和轨道。设计的目的一般有两个:一是做到
燃料最省,二是做到尽快到达。为达到这两个目的,需要利用行星际中两个特殊的引力效应。一个是可以
利用各天体之间的引力平衡点,探测器在该点受到的引力作用最小。在此处做变轨,可以做到最节省燃料。
另一个可以利用的是特殊的引力效应,即借助天体的引力来加速。
人类在地球上着陆和返回的经验,几乎无法在其他天体上直接应用,在地外天体上着陆和起飞都非常
困难,目前人类所掌握的技术并不成熟。但在小天体上着陆与起飞是完全不同的技术。首先,由于小天体
引力场非常小,甚至可以忽略,与其说在其上着陆还不如说是与其轨道交汇。因为无法借助其引力的力量,
所以需要拥有非常精准的轨道设计和自动控制能力。其次,着陆时可以说是某种程度的碰撞,如果无法将
探测器在相互接触的一刹那锚定,探测器将在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很快弹跳起来。
第三个技术挑战是远距离通信。通讯距离越远,无线电波经过长距离传输,能量将会扩散和衰减。其
次,远距离通信会带来时间延迟,使得探测器必须具备自主判断和运行的能力。
(摘编自吴季《深空探测的现状、展望与建议》)
材料四:
2022 年 11 月 30 日 7 时 33 分,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在“天宫”实现太空会
师,这幅历史性的画面标志着中国空间站正式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
从“东方红”“嫦娥”到“天宫”,中国航天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实实。这些年,中国在航天领域始终笃
定自力更生、戮力创新之路,到今天能够独立掌控自己的命运,突破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
心关键技术,部组件和核心元器件国产化率达到 100%。坚持自主创新的路线得到了实践的最好证明,这反
过来又更加坚定我们坚持自主创新的决心,中国航天将在这样的良性循环里不断取得海量的正反馈。
可以预见,在未来 10-20 年,深空探测将成为国际上航天大国竞相角逐的一个重要战场。近年来,中
国月球与深空探测任务的实施,为实现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奠定了雄厚的技术基础。同时,重大科学
发现将越来越多地诞生于深空探测领域,人类的生存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
应用的发展进步。基于此,中国应加快开启深空探测新征程,持续开展深空探测任务,加速推进向深度和
广度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的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
(摘编自《“太空会师”: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4.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B.
C.
D.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宇宙的了解程度,我们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成熟起来。
B.因为火星最像地球,可能支持生命存在,也可能成为人类宜居星球,所以值得探测。
C.地外天体着陆起飞很困难,将消耗更多的燃料,这给人类深空探测带来了一定困难。
D.天宫会师是中国坚持自力更生、戮力创新的证明,是中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一步。
6.学校将举办主题为“我国是否有必要大力进行深空探测”的辩论赛,作为正方代表,你将如何说服对手
呢?请结合材料梳理你的发言要点。(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远去的白马(节选)
朱秀海
晋察冀军区四分区骑兵连的成立缘于聂荣臻司令员从陕北带到五台山的三匹马,两匹属于将军,一匹
是警卫兼驭手刘有才的坐骑。1941年敌情吃紧,将军由内线向外线转移,带着马匹无法通过封锁线,走着
走着停下来,把刘有才叫到跟前,看着仅有的三匹马,说:“你带它们留下,搞个骑兵班,坚持斗争,我是
要回来的。尤其是这匹大白马,是朱总司令送我的,我当它是宝贝呢!出了差错拿你是问!”
刘有才人长得半截黑塔一般,脚下砰啪一个炸响,立正敬礼,扯开大嗓门吼道:“司令员放心!刘有才
在马在,刘有才不在了马还在!”
将军哼一声说:“哪有这么严重,首先是人,其次才是马,马再金贵能比得上你这个红军老战士?”说
着队伍已接近封锁线,滹沱河两岸枪声大作,敌我双方曳光弹打得如同现在国庆节夜晚的礼花。刘有才一
个人牵着三匹马,站在北岸望着将军带人上了一条树叶一般的小船。小船载不动似的摇晃着,渐渐远去,
最后消失在不时被弹道映亮的河面上。
聂司令这一去就没有回来,先是到延安,后又去了太行山东麓建立新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刘有才和
留下的三匹马熬过了一个艰苦的冬天,竟然将三匹马的骑兵班发展成了四分区一个很像样的骑兵连。刘有
才当上了连长,率领骑兵连在太行山西区纵横驰骋,杀得鬼子闻风丧胆,成了保卫我晋察冀根据地的重要
力量。
这期间他改了名字,不再叫刘有才,叫刘抗敌。
那时刘抗敌可是一门心思要将骑兵连发展成一个骑兵团,最起码也得是个骑兵营,然后带着这帮人马
渡滹沱河南下,再向东,去不停东移的军区司令部找聂司令。他一直都在想象见面时的情景:他突然带着
一个像模像样的骑兵团或者骑兵营出现在聂司令面前,将部队交给首长,首长肯定会大吃一惊,然后就会
大大地表扬他一番,说:“好哇,长能耐了你。”
他想那时候自己站在首长面前,会像个孩子一样咧开嘴大笑起来。大白马老了,他已经为聂司令另准
备了一匹同样毛色的三岁口的追风快马,通体雪白,西域汗血宝马和蒙古马的混种,骨骼高大,身段优美,
跑起来四条腿伸展开就是一条直线,腚后再起云条似的一道马尾,端的是马中神骏。分区抗敌剧社一位诗
人兼编剧还为它起名“飘雪”,写了诗,登在小报上。
刘抗敌想,司令员不但喜欢马,还是相马的行家,一说起来中国“三大名马”三河马、伊犁马、河曲
马就滔滔不绝,见了“飘雪”准要夸它一通,因为平常的三河马河曲马刘抗敌也见过,比不上这匹“飘雪”
。
他的心愿最终却没有实现。第二年军区一个命令下来,他就和一批来自延安的干部离开太行山腹地,
前往山东执行巩固胶东新区的任务。不但他麾下的骑兵连不能随他走,就连那匹跟随他出生入死、数次救
了他命的大白马——准备送还给聂司令的“飘雪”也被留在了滹沱河北岸。刘抗敌像聂司令当年一样在滹
沱河边上了小船,树叶一般的小船摇摇晃晃载着他离开北岸。
回头看,白马在薄暮朦胧的时刻懂事地掉过它那俊美的头颅,朝部队驻扎的山村跑去,越来越远,他
的心猛地疼起来。他一直站在船尾,望着那没有鞍子往回跑的白马,望着落日最后一抹余晖画出的太行山
曲折冷硬暗黑的山脊线,高阔辽远的天穹仍是一片青色,有一两条白云浮在空中,白云底部是从暗黑山脊
线下向上反照的赭红色的晚霞。夜气升腾,白马在滹沱河和山间的河滩上一路奔跑,他以为它会回头再看
自己一眼。没有,“飘雪”一次也没有回头看他。开始它还只是均匀地跑着小步,慢慢地就快了,奔驰起来,
迅速冲进昏暗之中,只有白色云带般的马尾梦幻般一闪就看不见了。
骑白马,挎洋枪,
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
有心回家看姑娘,
呼儿嗨哟,
打日本嘛顾不上。
他们这批战斗骨干一路徒步,穿越多道封锁线,终于到达胶东,马上就投入了战斗。已是1943年了,
胶东军区昆嵛山边缘的某些地方仍被称为“一枪打得穿的根据地”。刘抗敌先在老十团,还当连长,接着当
了独立营营长。他主动出击,神出鬼没,不但让形势有了改观,还从日军那里缴获到了一匹马,竟然也是
一匹白马,无论骨骼还是毛色都和他留在太行山腹地滹沱河北岸的“飘雪”相似。因为是日本马,知道内
情的战友开玩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飘雪二郎”。
刘抗敌虽然换了战场,但仍然记得自己是聂司令的兵和当年对聂司令的承诺,在上级面前费尽口舌才
把这匹马留了下来。刘抗敌仗打得好,在开辟和巩固根据地的战斗中屡建战功,战斗经验又丰富,胯下又
有了这样一匹通体雪白的高头大马,人又年轻,根据地的姑娘媳妇都眼馋地喊他“白马营长”。
(有删改)
【注】在小说后文中,刘抗敌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高级军事指挥员。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中设置了真实的历史人物、地理区域和历史背景,达到了艺术性和真实性的统一,增强了小说的
可信度。
B.小说中的刘抗敌英勇善战,屡建战功,信守承诺,从警卫员成长为高级军事指挥员的原因就是聂司令
的嘱托。
C.小说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刘抗敌的故事,聂司令的故事交代不多,但两者结合共同反映抗战的进程,豪
情洋溢。
D.小说中引用的民谣,很有艺术魅力。不但舒缓了小说的叙事节奏,而且串联起下文情节,凸显了小说
的主旨。
8.小说中划线部分告别白马的场景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6分)
9. “白马”是小说写人叙事、谋篇布局的关键,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或曰:“将谓桓公仁义乎?杀兄而立,非仁义也。将谓桓公恭俭乎?与妇人同舆,驰于邑中,非恭俭也。
将谓桓公清洁乎?闺门之内,无可嫁者,非清洁也。此三者,亡国失君之行也,然而桓公兼有之,以得管
仲、隰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毕朝周室,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 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
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由此观之,则任佐急矣。”
荆公子行年十五而相荆,仲尼闻之,使人往视。还曰:“廊下有二十五俊士,堂上有二十五老人。”仲
尼曰:“合二十五人之智,智于.汤、武;并二十五人之力,力于彭祖,以治天下,其固.免矣乎!”
伯牙子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
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
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
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宋司城子罕之贵子韦也,入与共食,出与同衣。子罕亡,子韦不从;子罕来,复召子韦而贵之,左右
谓子罕曰:“君之善子韦也,君亡不从,来又复贵之,君独不愧于君之忠臣乎?”子罕曰:“吾唯不能用子
韦,故至于亡;今吾之得复也,尚是子韦之遗德余教也,吾故贵之,且我之亡也,吾臣之从我者,奚益于
吾亡哉?”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
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
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B. 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C. 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D. 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其固免矣乎”与“日益骄固”(《阿房宫赋》)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相同。
B. “智于汤、武”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两句中的“于”字含义相同。
C. “伯牙子鼓琴”与“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中的“鼓”字含义不相同
D. “善哉乎鼓琴”与“素善留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有人认为齐桓公不仁义、不恭俭、不清白,所作所为如亡国的平庸国君,但因管种、隰朋而成为五霸
之首,由此可见任用辅佐的人非常重要。
B. 伯牙弹琴,钟子期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伯牙的志向;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无值得为之弹琴
的人了,由此论述知音的重要性。
C. 面对身边人的质疑,子罕指出因为不能重用子韦,才导致逃亡。现在再次回来,是因为子韦曾教导他,
所以子罕重用子韦。
D. 孔子认为,中行氏尊重贤明的人却不能任用,轻视不贤明的人又不能斥退,以致于贤明的人与不贤明
的人都对其怨恨仇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5分)
(2)君之善子韦也,君亡不从,来又复贵之,君独不愧于君之忠臣乎?(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题。
满江红·金陵怀古
郑燮
淮水东头,问夜月何时是了。空照彻飘零宫殿,凄凉华表。才子总缘杯酒误,英雄只向棋盘闹。问几
家输局几家赢?都秋草!
流不断,长江渺。拔不倒,钟山峭。剩古碑荒冢,淡鸦残照。碧叶伤心亡国柳,红墙堕泪南朝庙。问
孝陵松柏几多存?年年少!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词人从月下遗迹联想到了历史烟尘中的英雄,认为他们最终都将衰亡。
B. 词人认为江山不改,正如不绝江流和不倒钟山,而人事却有起落浮沉。
C. 词中“淡鸦残照”一句的表达方式,和杜甫《望岳》的最后两句不同。
D. 这首词以明快的笔触描绘南朝旧都破落荒凉之景,含隐微的愤世意味。
15.本诗三个“问”字句蕴含复杂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一句,写周瑜的儒将装束;“ ”一句,表
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引用刘义隆的典故,指出如果不做好充分准备,即使有
“ ”之志,也难免会“ ”。
(3)《醉花阴》中写时间漫长,用环境烘托出百无聊赖之愁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小题。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第 70 届法兰克福书展上组织了一场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对出版业影响的在线讨论,
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认为,全世界出版业都在面对疫情带来的挑战。尽管出版业没有像其他一些行业经历
需求崩溃,但疫情对该行业的影响是 ① 的。
疫情影响雪上加霜,再加上数字经济方兴未艾,社交媒体信息过载,三重冲击,对于传统书业的经营
者来说,在制定经营战略时,他们不得不 ② ,因为一旦决策错误,情况则会更糟。尽管书业相对新
闻报纸、广播电视、大众杂志等与读者近距离、即时性产生连接的“热媒介”而言,其以专业性、深度性
和长时效的“冷媒介”特点,尚存优势。但无论是“热”媒介还是“冷”媒介,在社交媒体迅速崛起的时
代,读者纷纷“离场”转向“屏读”,却是不争的事实。
面对读者“转场”,传统的书业并没有做好准备和预案。当新东方以 ③ 的决心转型时,董宇辉
的直播带货成为社会热点,特别是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化石成金,生发了社会对于读书价值的讨论。人
们普遍认为董宇辉“出圈”的根本原因是他读了太多的书,于是很快形成了“你在读书上花的时间都会在
未来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的共识。社会大众纷纷点赞,书业专业人士也对董宇辉 ④ ,认为董宇辉
的直播卖书,才是真正的“读书人”卖书。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 分)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
分)
19.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3 分)
A.但无论是“热”媒介还是“冷”媒介,在社交媒体迅速崛起的时代......却是不争的事实。
B.面对读者“转场”,传统的书业并没有做好准备和预案。
C.于是很快形成了“你在读书上花的时间都会在未来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的共识。
D.人们普遍认为董宇辉“出圈”的根本原因是他读了太多的书。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1 小题。
近期随着阳性病例的增多,一些人在治疗新冠病毒感染过程中,因用药不当导致损伤。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
主任张波介绍,解热镇痛类药物,比如常用的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它们是对症治疗的药物。一般来讲,患者
服用 1 至 2 天,发热和身体疼痛症状消失后,① 。
一般而言,② ,很多解热镇痛药含有的成分相同或类似,如果选择多种解热镇痛药联用,
可能会导致药物过量,消化系统苦不堪言。
张波介绍,通常讲的抗生素一般指抗菌药物,而新冠病毒引发的症状是病毒性感染,抗生素对于治疗病毒引
起的感染是无效的。如果在临床中,有些患者合并一些细菌感染,或者是新冠病毒感染后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③ 。
20.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B.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
字。(6 分)
四、作文(共 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太极图中,黑色与白色均衡对称、稳定和谐地组成一幅美的画图。二者相交相融,互生互动,共
同构成的“中和”之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对立者可以共构,互殊者可以相通。”这
种“中和”地看待万事万物的人生态度和思维方式,包含着清醒睿智的哲思,时至今日,依然具有广泛的
借鉴意义。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
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