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二)
坐标曲线类
高考生物解题模型训练
模板概述
坐标图中,多以时间、温度等易测量的因素为横坐标,以事物的某种性质为纵坐标,以曲线图表示事物变化及性质间的相互关系,常用来分析生命现象,从而揭示生物体结构、代谢、生命活动及与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等方面的本质特性。其解题思维模板如下:
1.(2022·江苏徐州市高三2月学情调研)某实验小组为探究细胞中ROCK1(一种蛋白激酶基因)过度表达对细胞呼吸的影响,通过对体外培养的成肌细胞中加入不同物质检测细胞耗氧率(OCR,可一定程度地反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6
对应训练
映细胞呼吸情况),设置对照组:Ad-GFP
组,实验组:Ad-ROCK1(ROCK1过度表达)两组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注 寡霉素:ATP合酶抑制剂;FCCP:作用于线粒体内膜,线粒体解偶联剂,不能产生ATP;抗霉素A:呼吸链抑制剂,完全阻止线粒体耗氧。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加入寡霉素后,OCR降低值代表机体用于ATP合成的耗氧量
B.FCCP的加入使细胞耗氧量增加,细胞产生的能量均以热能形式释放
C.ROCK1过度表达只增加细胞的基础呼吸,而不增加ATP的产生量
D.抗霉素A加入成肌细胞后只能进行无氧呼吸,无法产生[H]和CO2。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6
√
1
2
3
4
5
图中0~17 min,加入寡霉素前可代表细胞的正常耗氧率,寡霉素是ATP合酶抑制剂,加入寡霉素后,OCR降低值代表细胞用于ATP合成的耗氧量,间接反映细胞此时的ATP产量,A正确;
7
8
9
10
11
12
6
FCCP作用于线粒体内膜,大量耗氧,不能产生ATP,故FCCP的加入使细胞耗氧量增加,线粒体内膜上产生的能量均以热能形式释放,而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中的能量还可储存在ATP中,B错误;
1
2
3
4
5
ROCK1过度表达不仅增加细胞的基础呼吸,而且增加细胞ATP的产生,C错误;
抗霉素A加入成肌细胞阻止线粒体耗氧,无法产生ATP,但细胞
7
8
9
10
11
12
6
质基质中进行的反应不受影响,能产生[H]和CO2,D错误。
2.如图为人的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相关物质数量变化的部分曲线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图可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
B.若该图表示减数分裂时细胞中染色体数量的变化,
则a=23
C.若该图表示减数分裂时核DNA数量的变化,则A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
结束
D.若a=1,则该图只能表示减数分裂时一条染色体上DNA数量的变化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6
√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的变化是由4n→2n,再由2n→0的过程,显然该曲线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数的变化,A正确;
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6
数目减半,若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则a=23,即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染色体数目由46变成23,B正确;
若a=1,则该图可能表示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时一条染色体上DNA数量的变化,D错误。
1
2
3
4
5
3.如图为培养液中K+浓度及溶氧量对小麦根系细胞吸收K+速率的影响。下列有关两曲线形成机理的解释正确的是
A.曲线ab段的形成是由于细胞
膜上K+载体蛋白数量未达到
饱和且能量充足
B.曲线cd段的形成是由于细胞内
K+过多,细胞大量排出K+
C.e点表明植物根系可以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吸收K+
D.曲线bc、fg段的形成一定是由于细胞膜上K+载体蛋白数量有限
7
8
9
10
11
12
6
√
1
2
3
4
5
图一中曲线ab段是随着培养液中K+浓度增加,K+吸收速率增加,限制因素是K+浓度,此时能量充足,而且细胞膜上K+载体蛋白数量未达到饱和,A正确;
7
8
9
10
11
12
6
曲线cd段形成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细胞外界溶液浓度过高,细胞失水,细胞呼吸速率下降,影响了对K+的吸收,B错误;
e点小麦根系吸收K+的方式是主动运输,C错误;
1
2
3
4
5
bc段限制因素不再是培养液中K+浓度,限制因素可能是载体蛋白数量,也可能是能量;fg段限制因素可能是载体蛋白数量,也可能是培养液中K+浓度,D错误。
7
8
9
10
11
12
6
4.(2022·宁夏高三模拟)以新鲜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为标本,刺激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及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中,由于Na+、K+的流动而产生的跨膜电流如图所示(内向电流是指阳离子由细胞膜外向膜内流动,外向电流则相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d点达到静息电位的最大值
B.ce段内发生K+的外流
C.如果增大刺激强度,动作电位
的峰值将会增大
D.ac段Na+进入细胞和ce段K+流出细胞的方式不同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6
√
1
2
3
4
5
e点达到了静息电位的最大值,A错误;
动作电位的峰值与Na+内流最后达到Na+平衡电位有关(膜内外
7
8
9
10
11
12
6
Na+浓度差有关),在有效刺激的基础上加大刺激,不会提高动作电位的峰值,C错误;
ac段Na+进入细胞和ce段K+流出细胞的方式相同,都是协助扩散,D错误。
5.如图是在适宜条件下,使用不同浓度的异丙草胺培养24 h后,测定的玉米氧气生成速率和氧气消耗速率。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图中氧气生成速率可在光照条件
下通过实验直接获得
B.当异丙草胺浓度为50 mg·L-1时,光合
速率大于呼吸速率
C.在实验过程中,光合作用产生的ATP可
用于细胞分裂等生命活动
D.与异丙草胺浓度为30 mg·L-1相比,处于10 mg·L-1的玉米长势更好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6
√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6
在光照条件下测得的是氧气释放速率,还应在黑暗条件下测得氧气消耗速率,二者相加才可获得氧气生成速率,A错误;
根据曲线图可知,当异丙草胺浓度为
50 mg·L-1时,玉米的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B错误;
在实验过程中,光合作用产生的ATP只用于暗反应,不能为细胞分裂等生命活动提供能量,C错误;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6
玉米的长势取决于净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与异丙草胺浓度为30 mg·L-1相比,处于10 mg·L-1的玉米长势更好,D正确。
6.如图表示正常人快速饮入500 mL某种液体后,其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曲线。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
A.若饮入的是清水或0.9%NaCl溶液,则体
内血浆渗透压变化的曲线依次是c、b
B.当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出现曲线a的变化
时,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将会减少
C.当饮入0.9%NaCl溶液时,细胞外液Na+
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内液Na+的增加
D.当血浆渗透压出现曲线c的变化时,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有激素和神经递
质的参与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6
√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6
正常人在快速饮入500 mL清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将降低,则c代表饮入清水后血浆渗透压变化;当快速饮入500 mL等渗盐水(0.9%NaCl)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不变,则b代表饮入等渗盐水后血浆渗透压变化的曲线,A正确;
当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出现曲线a的变化时,即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进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B错误;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6
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所以当饮入0.9%NaCl溶液时,细胞外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内液Na+的增加,C正确;
当血浆渗透压出现曲线c的变化时,即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此时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有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参与,D正确。
7.如图为小麦籽粒形成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的含量变化,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从曲线所示的小麦籽粒形成过程看,
各时期均有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
共同调节
B.小麦籽粒质量增加的趋势与IAA(生
长素)最相似,所以IAA比另外两种激素更重要
C.6月29日玉米素(属于细胞分裂素)相对值最高,这与该时期小麦籽粒进行旺
盛的有丝分裂相关
D.GA3(属于赤霉素)在小麦籽粒形成早期和中期含量较高,说明GA3可以在未
成熟种子中合成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6
√
1
2
3
4
5
分析图中曲线可知,小麦籽粒形成的各时期均有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A正确;
小麦籽粒质量增加的趋势与IAA最相似,但不能说明IAA比另外两种激素更重要,B错误;
7
8
9
10
11
12
6
6月29日玉米素相对值最高,其功能是促进细胞有丝分裂,C正确;
GA3在小麦籽粒形成早期和中期含量较高,说明GA3可以在未成熟种子中合成,D正确。
8.在一段时间内,某自然生态系统中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乙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t1~t3,甲与乙种群的年龄组成均为增长型
B.甲、乙两个种群的生存资源都是无限的
C.甲种群在t2时增长速率最大,是害虫防治的
最佳时机
D.t3时,甲与乙种群的死亡率相同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6
√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6
甲种群在t2时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K/2,不是害虫防治的最佳时机,C错误;
无法判断甲与乙种群的死亡率的大小,D错误。
9.(2022·广东,14)白车轴草中有毒物质氢氰酸(HCN)的产生由H、h和D、d两对等位基因决定,H和D同时存在时,个体产HCN,能抵御草食动物的采食。如图表示某地不同区域白车轴草种群中有毒个体比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草食动物是白车轴草种群进化的选择压力
B.城市化进程会影响白车轴草种群的进化
C.与乡村相比,市中心种群中h的基因频率更高
D.基因重组会影响种群中H、D的基因频率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6
√
1
2
3
4
5
分析题意可知,草食动物能采食白车轴草,故草食动物是白车轴草种群进化的选择压力,A正确;
分析题中曲线可知,从市中心到市郊和乡村,白车轴草种群中产HCN个体比例增加,说明城市化进程会影响白车轴草的进化,B正确;
7
8
9
10
11
12
6
与乡村相比,市中心种群中产HCN个体的比例小,即基因型为D_H_的个体所占比例小,d、h的基因频率更高,C正确;
基因重组是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基因重组不会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D错误。
10.下列有关稳态调节的相互关系中,符合如图曲线趋势的是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6
选项 横坐标 纵坐标
A 甲状腺激素浓度 促甲状腺激素浓度
B 血糖浓度 胰岛素浓度
C 抗利尿激素浓度 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量
D 环境温度 恒温动物体内细胞中酶活性的变化
√
由于甲状腺激素对垂体的反馈调节,使得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反过来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A符合题意;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6
血糖浓度升高,则胰岛素浓度应升高而不是降低,B不符合题意;
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C不符合题意;
恒温动物的体温不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在环境温度改变时,体内温度不变,酶活性也不变,D不符合题意。
11.下列各图中,如果横坐标改变,则曲线的变化趋势最小的是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6
A.①将横坐标的“光照强度”改为“CO2浓度”
B.②将横坐标的“温度”改为“O2浓度”
C.③将横坐标的“抵抗力稳定性”改为“恢复力稳定性”
D.④将横坐标的“有丝分裂”改为“减数第一次分裂”
√
1
2
3
4
5
光合速率受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的影响情况相似,故①横坐标改为CO2浓度,曲线的变化趋势最小。
7
8
9
10
11
12
6
12.补光是指在自然光照条件下额外补充不同波长的光。为了探究补光对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研究小组在温度适宜的玻璃温室中,分别用三种强度相同的单色光对某植物进行补光实验,补光时间为上午7:00~10:00。结果如图所示。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6
(1)补光实验时,采用适宜温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避免由于温度不适宜影响
植物光合作用速率
1
2
3
4
5
根据题意知,实验中温度是无关变量,为了在不同时间、不同波长的补光实验时对植物光合速率不造成影响,所以要采用适宜且相同的温度进行实验。
7
8
9
10
11
12
6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6
(2)该实验证明,自然光照下补充___________nm的光可以提高光合作用速率。
450、680
对比曲线分析,与自然光照下比较,补充450 nm、680 nm的光可以提高光合作用速率,若采用580 nm的光进行补光实验,植物光合速率反而更低。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6
(3)10:00时光照突然停止,此时光合作用速率是否为0?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否
若10:00时光照突然停止,由于此时刻叶绿体内还有一定量的ATP和[H],所以叶绿体内暗反应还可以继续进行,此时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速率不为0。
光照停止,叶绿体内依然
积累有ATP和[H],暗反应继续
进行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6
(4)现有沉置于清水底部的30片新鲜小圆叶片、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其他材料器具自选,欲探究不同浓度的CO2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请写出实验思路:____
配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分别加入等量的小圆叶片,给予相同的光照,一段时间后观察、记录小圆叶片上浮的数量
1
2
3
4
5
欲探究不同浓度的CO2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则首先应配制不同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用以提供不同浓度的CO2,再选用相同数量的小圆叶片放入不同浓度的碳酸
7
8
9
10
11
12
6
氢钠溶液中,给予相同强度的光照,观察、记录相同时间内小圆叶片上浮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