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解题模型训练:(6)情景信息类(课件版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生物解题模型训练:(6)情景信息类(课件版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5-04 10:12: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六)
情景信息类
高考生物解题模型训练
模板概述
情景信息题重点考查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理解文字、图表、表格等表达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以及搜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转换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其特点可概括为“新情景、旧知识”。所以这种题型往往是高起点、低落点。其解题思维模板如下:
阅读题干·发现信息 整合信息·发掘规律 迁移内化·解答问题
阅读题干,联系生物学基本原理,领会题干给出的新信息,理解题干创设新情景中的新知识 结合提出的问题,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剔除干扰信息,从中找出规律 充分发挥联想,将发现的规律和已有旧知识牵线搭桥,迁移到要解决的问题中来。运用比较、归纳、推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1.(2022·广西南宁高三二模)谷胱甘肽(GSH)是一种含γ酰胺键和巯基的三肽,在细胞质基质中合成,主要起到抗氧化和自由基清除的作用。线粒体作为氧化反应的主要场所,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的GSH含量才能防止线粒体受损伤。研究发现,位于线粒体膜上的载体蛋白SLC25A39缺失后会显著降低线粒体中GSH的含量,但对细胞质中GSH的总含量无显著影响;线粒体内过多的GSH会降低线粒体膜上SLC25A39的数量,从而维持线粒体正常功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6
对应训练
A.GSH不能在碱性环境下与Cu2+发生显色反应
B.线粒体中GSH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是通过正反馈调节方式实现的
C.SLC25A39与GSH向线粒体内转运有关,与GSH基因的表达可能无关
D.细胞中GSH含量较低时,可能会导致细胞加速走向衰老、凋亡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6

1
2
3
4
5
GSH中含有肽键,可在碱性条件下与Cu2+(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A错误;
线粒体中GSH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方式实现的,B错误;
位于线粒体膜上的载体蛋白SLC25A39缺失后会显著降低线粒体中GSH的含量,但对细胞质中GSH的总含量无显著影响,说明SLC25A39与GSH向线粒体内转运有关,与GSH基因的表达可能无关(因为GSH总量没变),C正确;
7
8
9
10
11
12
6
1
2
3
4
5
GSH主要起到抗氧化和自由基清除的作用,故细胞中GSH含量较低时,可能会导致细胞加速走向衰老,但不影响细胞的凋亡,D错误。
7
8
9
10
11
12
6
2.ATP可将蛋白质磷酸化,磷酸化的蛋白质会改变形状做功,从而推动细胞内系列反应的进行(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6
A.磷酸化的蛋白质做功,失去的能量
主要用于再生ATP
B.ATP推动蛋白质做功的过程,存在
放能反应与吸能反应过程
C.ATP水解过程中,末端磷酸基团具
有较高的转移势能
D.主动运输过程中,载体蛋白中的能量先增加后减少

ATP可将蛋白质磷酸化,磷酸化的蛋白质会改变形状,失去的能量主要用于恢复蛋白质形状,A错误;
ATP推动细胞做功的过程中,ATP的水解是放能反应,蛋白质磷酸化过程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6
是吸能反应,因此该过程中存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B正确;
ATP水解过程中,末端磷酸基团有一种离开ATP而与其他分子结合的趋势,因此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C正确;
主动运输过程中,ATP可将载体蛋白磷酸化,使其改变形状做功,先吸能再放能,因此主动运输过程中,载体蛋白中的能量先增加后减少,D正确。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6
1
2
3
4
5
3.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了发现细胞适应氧气供应变化分子机制的科学家。当细胞缺氧时,缺氧诱导因子(HIF-1α)与芳香烃受体核转位蛋白(ARNT)结合,调节基因的表达生成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一种促进红细胞生成的蛋白质激素);当氧气充足时,HIF-1α羟基化后被蛋白酶降解,调节过程如图所示。
7
8
9
10
11
12
6
1
2
3
4
5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HIF-1α被蛋白酶降解后可以生成多种氨基酸分子
B.细胞合成EPO时,tRNA与mRNA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C.HIF-1α与ARNT结合到DNA上,催化EPO基因转录
D.进入高海拔地区,机体会增加红细胞数量来适应环境变化

7
8
9
10
11
12
6
1
2
3
4
5
HIF-1α能被蛋白酶降解,说明其本质为蛋白质,降解后生成多种氨基酸分子,A正确;
由题意可知,EPO是一种蛋白质激素,其翻译过程中tRNA携带氨基酸与mRNA上密码子发生碱基互补配对,B正确;
7
8
9
10
11
12
6
由题干可知HIF-1α与ARNT结合到DNA上对基因的表达有调节作用并非催化,C错误;
高海拔地区氧气稀薄,细胞缺氧,HIF-1α与ARNT结合,生成更多EPO,促进红细胞生成,D正确。
4.研究发现,神经退行性疾病与R-loop结构有关,如图所示,它是由一条mRNA与DNA杂合链及一条单链DNA所组成的。由于新产生的mRNA与DNA模板链形成了稳定的杂合链,导致该片段中DNA模板链的互补链只能以单链状态存在。下列关于R-loop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6
A.R-loop结构中杂合链之间通过氢键连接
B.R-loop结构中含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
C.R-loop结构中RNA和单链DNA碱基序列不同
D.R-loop结构中的碱基配对方式为A、T配对,C、G配对

1
2
3
4
5
R-loop结构是一种DNA与RNA的杂合片段,DNA有4种核苷酸,RNA有4种核苷酸,所以R-loop结构中含有8种核苷酸、5种碱基,B正确;
7
8
9
10
11
12
6
R-loop结构中mRNA与DNA模板链碱基互补配对,和DNA模板链的互补链碱基序列相似,但其中U替代了T,因此R-loop结构中RNA和单链DNA碱基序列不同,C正确;
R-loop结构中有A—U的碱基配对方式,D错误。
5.科学家发现家猪(2n=38)群体中有一种染色体易位导致的变异。如图所示,易位纯合公猪体细胞无正常13、17号染色体,易位纯合公猪与多头染色体组成正常的母猪交配产生的后代均为易位杂合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上述变异是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均
异常导致的
B.易位纯合公猪的初级精母细胞中
含37条染色体
C.易位杂合子减数分裂会形成17个正常的四分体
D.易位杂合子有可能产生染色体组成正常的配子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6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6
图中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A正确;
易位纯合公猪因为13号和17号染色体的易位,形成了一条易位染色体和残片,残片的丢失导致减少了两条染色体,故细胞内只有36条染色体,B错误;
易位杂合子含有易位染色体和正常13、17号染色体,它们均不能形成正常四分体,其他正常染色体可以形成17个正常的四分体,C正确;易位杂合子含有易位染色体和正常13、17号染色体,其有可能产生染色体组成正常的配子,D正确。
6.研究人员把新冠病毒放在冷冻电镜下,在病毒内部“打手电”,穿过囊膜,直击里层的RNA和缠绕结构,展示出迄今为止最完整的新冠病毒形象(如图)。经过整体和局部的综合分析,发现新冠病毒具有一条很长的RNA,其表面刺突蛋白可以自由游走、旋转。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新冠病毒属于有囊膜的病毒,其囊膜来自宿主细胞
B.感染新冠病毒后,患者会出现脱水现象,会引起其
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量降低
C.感染新冠病毒后,效应T细胞负责裂解靶细胞并清除新冠病毒
D.抗体与病毒结合后会抑制其在体液中的增殖,并形成细胞集团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6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6
由题干信息可知,新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的物质合成自身结构,故其囊膜来自宿主细胞,A正确;
感染新冠病毒后,患者出现脱水现象,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体内抗利尿激素
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B错误;
感染新冠病毒后,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使新冠病毒释放,但并未清除新冠病毒,C错误;
病毒不能在体液中增殖,D错误。
7.研究发现一类称作“分子伴侣”的蛋白质可识别正在合成的多肽或部分折叠的多肽,并通过改变自身空间结构与多肽的某些部位相结合,从而帮助这些多肽折叠、组装或转运,其本身不参与组成最终产物并可循环发挥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乳酸菌内“分子伴侣”发挥作用的场所可能在内质网上
B.“分子伴侣”介导加工的直链八肽化合物中含有9个氧原子和8个氮原子
C.“分子伴侣”的空间结构一旦发生改变,则不可逆转
D.经高温处理后的“分子伴侣”也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6

1
2
3
4
5
乳酸菌是原核生物,没有内质网,A错误;
直链八肽中含有7个肽键,至少含有一个游离的氨基(—NH2)和一个游离的羧基(—COOH),故“分子伴侣”介导加工的直链八肽化合物中至少有9个氧原子和8个氮原子,B错误;
由题干信息可知,“分子伴侣”在发挥作用时会改变自身空间结构,并可循环发挥作用,因此可以判断“分子伴侣”的空间结构的改变是可以逆转的,C错误;
经高温处理后的“分子伴侣”,其肽键并没有断裂,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D正确。
7
8
9
10
11
12
6
8.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研究生物钟运行的分子机制方面的成就。他们从果蝇中分离出一种能够控制昼夜节律的period(周期)基因,该基因编码的PER蛋白在晚上会在果蝇细胞内积累,到了白天又会被分解。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作为实验材料的果蝇,具有易饲养、繁殖快、染色体数目少等优点
B.period基因普遍存在于果蝇体细胞中,但其表达具有选择性
C.PER蛋白的合成离不开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D.生物钟运行机制的研究有助于解决人类因昼夜节律紊乱导致的睡眠问题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6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6
果蝇具有易饲养、繁殖快、染色体数目少等优点,常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A正确;
果蝇体细胞均来自受精卵,各个细胞中的基因相同,但不同细胞中基因的表达具有选择性,B正确;
据题分析可知,PER蛋白属于胞内蛋白,其合成与内质网、高尔基体无关,C错误。
9.(2022·湖北)BMI1基因具有维持红系祖细胞分化为成熟红细胞的能力。体外培养实验表明,随着红系祖细胞分化为成熟红细胞,BMI1基因表达量迅速下降。在该基因过量表达的情况下,一段时间后成熟红细胞的数量是正常情况下的1012倍。根据以上研究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红系祖细胞可以无限增殖分化为成熟红细胞
B.BMI1基因的产物可能促进红系祖细胞的体外增殖
C.该研究可为解决临床医疗血源不足的问题提供思路
D.红系祖细胞分化为成熟红细胞与BMI1基因表达量有关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6
1
2
3
4
5
红系祖细胞能分化为成熟红细胞,但不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A错误;
BMI1基因过量表达的情况下,一段时间后成熟红细胞的数量是正常情况下的1012倍,推测BMI1基因的产物可能促进红系祖细胞的体外增殖和分化,B正确;
若使BMI1基因过量表达,则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成熟红细胞,可为解决临床医疗血源不足的问题提供思路,C正确;
当红系祖细胞分化为成熟红细胞后,BMI1基因表达量迅速下降,若使该基因过量表达,则成熟红细胞的数量快速增加,可见红系祖细胞分化为成熟红细胞与BMI1基因表达量有关,D正确。
7
8
9
10
11
12
6
10.(2022·广东,10)种子质量是农业生产的前提和保障。生产实践中常用TTC法检测种子活力,TTC(无色)进入活细胞后可被[H]还原成TTF(红色)。大豆充分吸胀后,取种胚浸于0.5%TTC溶液中,30 ℃保温一段时间后部分种胚出现红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反应需要在光下进行
B.TTF可在细胞质基质中生成
C.TTF生成量与保温时间无关
D.不能用红色深浅判断种子活力高低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6
大豆种子充分吸水膨胀,此时子叶未形成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该反应不需要在光下进行,A错误;
细胞质基质中可通过细胞呼吸第一阶段产生[H],TTF可在细胞质基质中生成,B正确;
保温时间较长时,较多的TTC进入活细胞,生成较多的红色TTF,C错误;
相同时间内,种胚出现的红色越深,说明种胚代谢越旺盛,据此可判断种子活力的高低,D错误。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6
11.胃泌素释放肽(GRP)是一种神经递质,将其注射到小鼠脊髓后,小鼠立刻会有抓痒行为。若破坏小鼠脊髓中的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不论向这些小鼠身上注射何种浓度的GRP,小鼠都不抓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注射GRP到脊髓后小鼠有抓痒行为,说明痒觉感受器在脊髓
B.GRP与GRPR结合后,突触后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
C.GRP在突触间隙中完成信息传递后,可能会被酶解或被回收
D.若抑制GRPR基因的表达,可以缓解或消除小鼠的瘙痒症状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6
1
2
3
4
5
将GRP注射到脊髓后,小鼠有抓痒行为,说明脊髓里含有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的神经元,A错误;
胃泌素释放肽(GRP)与GRPR结合后,导致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打开,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产生兴奋,使突触后膜上的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B正确;
GRP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完成作用后,可能会被酶解或被重吸收到突触小体,为下次传递做好准备,C正确;
7
8
9
10
11
12
6
1
2
3
4
5
若抑制GRPR基因的表达,则不能产生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突触间隙中的胃泌素释放肽(GRP)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结合,无法形成动作电位,不能产生兴奋,可缓解或消除小鼠的瘙痒症状,D正确。
7
8
9
10
11
12
6
12.(2022·湖北)不同条件下植物的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速率增大,达到最大光合速率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不同,研究证实高浓度臭氧(O3)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影响。用某一高浓度O3连续处理甲、乙两种植物75天,在第55天、65天、75天分别测定植物净光合速率,结果如图1、图2和图3所示。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6
注:曲线1:甲对照组,曲线2:乙对照组,曲线3:甲实验组,曲线4:乙实验组。
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在高浓度O3处理期间,若适当增加环境中的CO2浓度,甲、乙植物的光饱和点会______(填“减小”“不变”或“增大”)。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6
增大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6
限制光饱和点的环境因素有温度、CO2浓度,图1中,在高浓度O3处理期间,当光照强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净光合速率不再增大,出现了光饱和现象,若适当增加环境中的CO2浓度,甲、乙植物的光饱和点会增大。
(2)与图3相比,图2中甲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净光合速率差异较小,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6
高浓度O3处理甲的时间越短,对甲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越小
(3)从图3分析可得到两个结论:①O3处理75天后,甲、乙两种植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表明长时间高浓度的O3对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明显抑制;②长时间高浓度的O3对乙植物的影响大于甲植物,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6
实验组的净光合速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
长时间高浓度的O3对不同种类植物
光合作用产生的抑制效果有差异
1
2
3
4
5
据图3可知,O3处理75天后,曲线3净光合速率小于曲线1、曲线4净光合速率小于曲线2,即甲、乙两种植物的实验组的净光合速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表明长时间高浓度的O3对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明显抑制;曲线4净光合速率比曲线3下降更大,即长时间高浓度的O3对乙植物的影响大于甲植物,
7
8
9
10
11
12
6
表明长时间高浓度的O3对不同种类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抑制效果有差异。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6
(4)实验发现,处理75天后甲、乙植物中的基因A表达量都下降,为确定基因A功能与植物对O3耐受力的关系,使乙植物中基因A过量表达,并用高浓度O3处理75天。若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基因A的功能与乙植物对O3耐受力无关。
基因A过量表达与表
达量下降时,乙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相同
1
2
3
4
5
实验发现,处理75天后甲、乙植物中的基因A表达量都下降,为确定基因A功能与植物对O3耐受力的关系,可以使乙植物中基因A过量表达,并用高浓度O3处理75天,比较基因A过量表达与表达量下降时的净光合速率,若两种条件下乙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相同,则说明基因A的功能与乙植物对O3耐受力无关。
7
8
9
10
11
12
6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