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八)
生物与环境
高考生物选择题提速练
1.棉铃虫是一种常见的棉田害虫。某地农业部门提出,通过放养棉铃虫的天敌——赤眼蜂,将棉铃虫的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放养赤眼蜂能够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棉田中的能量利用率
B.放养赤眼蜂既改变了该群落的物种组成,又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若棉田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过多地流入棉铃虫,则该生态系统可能不
能处于稳态
D.与喷洒高效农药相比,放养赤眼蜂的优点之一是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1
2
3
4
5
6
【A组】
√
1
2
3
4
5
放养赤眼蜂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A错误;
放养赤眼蜂增加了该群落的物种组成,且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正确;
若棉田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过多地流入棉铃虫,则可能使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C正确;
放养赤眼蜂防治棉铃虫属于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比优点之一是不会污染环境,D正确。
6
2.(2021·江苏,9)某地区积极实施湖区拆除养殖围网等措施,并将沿湖地区改造成湿地公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公园生物群落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公园建成初期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在繁殖季节,白鹭求偶时发出的鸣叫声属于行为信息
D.该湿地公园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
1
2
3
4
5
6
√
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该公园生物群落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
公园建成初期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但并不是没有形成垂直结构,B错误;
在繁殖季节,白鹭求偶时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C错误;
该湿地公园具有旅游观赏和对生态系统调节等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D正确。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3.芦苇和香蒲是湿地中最常见的生命力顽强、繁殖迅速的两种草本植物。为了探究竞争对香蒲与芦苇生长的影响,研究人员利用根系分隔盆栽试验研究了3种不同分隔方式条件下香蒲与芦苇的种间竞争特性。A组塑料膜分隔(根系完全分隔,无相互作用,无物质交换),B组尼龙网分隔(根系部分分隔,无相互作用,有物质交换),C组不分隔(根系完全相互作用,有物质交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植物种类和根系的分隔方式
B.香蒲与芦苇的相互作用促进了香蒲生物量的增加,3种处理产生的结果间存
在显著差异
C.与A组相比,芦苇与香蒲根系的完全相互作用对抑制芦苇生长起关键作用
D.根系的相互作用是植物形态产生变化的关键
1
2
3
4
5
6
√
1
2
3
4
5
该实验研究了3种不同分隔方式条件下香蒲与芦苇的竞争特性,因此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根系的分隔方式,A错误;
6
由图可知,与A组塑料膜分隔
(根系完全分隔,无相互作用)、B组尼龙网分隔(根系部分分隔,无相互作用)比较可知,C组(根系完全相互作用)的香蒲生物量更大,但增加量不是很明显,故香蒲与芦苇的相互作用促进了香蒲生物量的增加,但差异不显著,B错误;
1
2
3
4
5
与A组相比,芦苇与香蒲根系完全相互作用时,芦苇生物量较少,说明芦苇与香蒲根系的完全相互作用能抑制芦苇的生长,故芦苇与香蒲
6
根系的完全相互作用对抑制芦苇生长起关键作用,C正确;
由实验结果可知,根系的相互作用能对植物生物量产生变化,但该实验没有探究根系的相互作用与植物形态的关系,D错误。
4.《齐民要术》“种谷”一节中指出“谷田必须岁易”,农谚有云“谷连谷,坐着哭”,均指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多年只种谷子,其产量会逐年下降。下列关于谷子不宜重茬的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A.重茬会导致专一性侵害谷子的害虫和病菌大量繁殖
B.重茬时与谷子外形相似的伴生杂草大量繁殖,且不易被发现和清除
C.与谷子共生的固氮菌向土壤中分泌的有害物质积累
D.连续多年的选择性吸收,土壤中谷子生长必需的矿质元素含量降低
1
2
3
4
5
6
√
1
2
3
4
5
重茬(连年种植)会导致专一性侵害谷子的害虫和病菌大量繁殖,A正确;
重茬时与谷子外形相似的伴生杂草大量繁殖,且不易被发现和清除,容易形成草荒,B正确;
固氮菌能固氮,提供氮素,有利于谷子的生长,C错误;
谷子根系发达,吸肥力强,连年种植会大量消耗土壤中的同一营养元素,造成土壤中谷子生长必需的矿质元素含量降低,D正确。
6
5.(2022·青海海西高三一模)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的,它们把各个组分有机地联结成一个整体,从而维持了生态系统的持续存在。下图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1
2
3
4
5
6
A.图中a是生产者,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7.5×106 J·m-2·a-1
B.图中b、c、d是消费者,加快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C.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20%
D.a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5.6×106 J·m-2·a-1
1
2
3
4
5
6
√
1
2
3
4
5
6
由图可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为生产者,其固定的太阳能为7.5×106 J·m-2·a-1,A正确;
b为分解者,c、d为消费者,消费者
可以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错误;
d为初级消费者,其能量来源除a(生产者)以外还来自b,因此能量在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低于20%,C错误;
1
2
3
4
5
6
a为生产者,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固定的总能量减去其呼吸消耗的能量,其呼吸消耗的能量题目中未给出,无法计算,D错误。
6.(2022·内蒙古赤峰高三调研)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桑,因无瓣海桑生长快,能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成背阴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背阴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促进了本地植物群落的恢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互花米草的入侵地,估算其种群密度时应当随机选取样方
B.互花米草减少是由于与无瓣海桑相比进化比较低等
C.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
D.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1
2
3
4
5
6
√
1
2
3
4
5
6
估算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A正确;
互花米草减少是由于缺乏光照,B错误;
如果盲目引进外来植物,造成“外来植物入侵”,就会破坏生态环境平衡,甚至带来生态灾难,C正确。
1.(2022·浙江6月选考,1)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关注的问题。下列不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是
A.物种多样性 B.遗传多样性
C.行为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
【B组】
1
2
3
4
5
6
生物多样性的内容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B、D正确,C错误。
2.某煤炭产区因早期采煤形成了一些塌陷臭水池塘,当地居民将部分塌陷池塘进行了适当处理,注入清澈河水,引入一些水生动植物。一段时间后,将适量四大家鱼鱼苗投入这些池塘混合养殖,生长中后期投入适量饲料以保证鱼的正常生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池塘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均来自河水
B.四大家鱼占据的生态位不存在重叠现象
C.养殖初期四大家鱼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放入增氧装置有利于维持池塘生态系统的自生
√
1
2
3
4
5
6
池塘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热能、水分、空气、无机盐等,并非均来自河水,A错误;
四大家鱼的栖息水层不同,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生态位原理的应用,但是水体溶解氧、空间资源、食物会出现重叠的现象,B错误;
由于池塘空间和资源有限,养殖初期就存在生存阻力,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错误;
1
2
3
4
5
6
放入增氧装置有利于池塘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它们形成互利共存关系,有利于维持池塘生态系统的自生能力,D正确。
1
2
3
4
5
6
3.蚯蚓是农田生态系统土壤中主要的动物类群,研究发现蚯蚓分泌的信号分子可以诱导植物产生对病原体的抗性,提高植物的抗逆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调查农田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B.土壤中蚯蚓数量的增多不会改变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蚯蚓能改变土壤的结构从而促进植物根部细胞的呼吸作用
D.蚯蚓分泌的信号分子可以影响植物细胞内相关抗逆基因的表达
√
1
2
3
4
5
6
由于蚯蚓的活动范围较小,所以调查一块农田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A正确;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蚯蚓作为分解者可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为植物提供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无机盐,利于植物的生长,另外题干还说明蚯蚓分泌的信号分子可以诱导植物产生对病原体的抗性,这两方面都可以促进植被的生长,因此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会增多,B错误;
1
2
3
4
5
6
蚯蚓能改变土壤的结构,疏松土壤,导致土壤中氧气含量增多,从而促进植物根部细胞的呼吸作用,C正确;
推测蚯蚓分泌的信号分子可以作用于植物细胞的相关受体,进而影响植物细胞内相关抗逆基因的表达,D正确。
1
2
3
4
5
6
4.松材线虫入侵某海岛黑松林群落,大量繁殖并造成严重危害,原群落中的乔木消失,逆行演替为以野桐、算盘子、小槐花为优势种的灌丛群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
B.该演替过程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的趋势
C.松材线虫入侵的原因可能是气候适宜、食物充足、缺少天敌
D.乔木的消失有利于野桐等灌木进行光合作用而成为优势种
1
2
3
4
5
6
√
该演替过程发生在松材线虫入侵的海岛黑松林群落上,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
该过程的演替是逆行演替,由森林演替成灌木,所以呈现出由复杂至简单的趋势,B错误;
松材线虫入侵的原因可能是气候适宜、食物充足、缺少天敌,所以能够大量繁殖,C正确;
乔木的消失减少了其树叶对阳光的遮挡,使野桐等灌木能够接受更多的光能,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而成为优势种,D正确。
1
2
3
4
5
6
5.(2022·江西九江高三模拟检测)一种被称为“十七年蝉”的生物是一种穴居十七年才能化羽而出的蝉。它们在土壤中蛰伏十七年始出,尔后附上树枝蜕皮,然后交配。雄蝉交配后即死去,母蝉亦于产卵后死亡。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这种奇特生活方式有利于避免天敌的侵害并安全延续种群
B.十七年蝉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其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气温、天敌、传染病等会对十七年蝉的种群数量造成影响
D.十七年蝉因为在空间上分布不同而存在垂直结构
1
2
3
4
5
6
√
由题干信息“十七年蝉这种生物在土壤中蛰伏十七年始出,尔后附上树枝蜕皮,然后交配,雄蝉交配后即死去,母蝉亦于产卵后死亡”可知,这种奇特生活方式有利于避免天敌的侵害并安全延续种群,A正确;
性别比例会影响出生率,而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因此十七年蝉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其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正确;
在空间上,群落的不同种群之间可能由于食物分布不同而存在垂直结构,但十七年蝉的种群内部不存在垂直结构,D错误。
1
2
3
4
5
6
6.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地区,人们为了保护鹿而大量捕杀鹿的天敌——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狼从鹿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B.鹿和狼之间的信息传递对鹿不利,使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破坏
C.若消灭了狼,可使鹿的种群数量按照“J”型曲线持续增长
D.大量捕杀狼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发生改变
√
1
2
3
4
5
6
该森林生态系统存在的一条食物链为绿色植物→鹿→狼,狼获得的能量来自鹿,而鹿同化的能量来自该生态系统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A正确;
鹿和狼之间存在信息传递,这种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错误;
由于人为地消灭了狼,鹿的种群数量会在短时间内增加,当鹿的种群数量超过了森林的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又开始减少,C错误;
大量捕杀狼,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不会发生改变,D错误。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