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横山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3分)A(“并将文学列为’文行忠信’四教之首”错,由原文“他把’文’列为’四教’之首位……尽管这里文’多指"文献’,不完全指文学,但文学、文字、文章、文化的意义也是不能排除的”可知,选项曲解文意。)
2.(3分)B(A项,“文章以孔子论’郑声’论证文学的美感、认识和教育这三方面作用要保持平衡、不可偏废的观点”错,有原文“孔子主张’中和’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表现欢乐和悲哀的感情应该适度,不过分;反过来,认为无度的郑声’淫’应该弃的,主张’放郑声’,这是孔子思想在文艺上的反映”可知子论“郑声”,是为了论证孔子“中和”之美的主张。C 项,“文章以孔子强调美与善的结合,来阐明文学艺的真谛……”错,由原文“中庸,就是既不是不及,也不是过,而是恰到好处,是中正、平和。表现在文学艺。上,就是一种中庸之美、中和之美,当然也是一种克制之美”可知,文章以孔子强调中庸之道,来阐明文学艺术的真谛是真正的文学艺术都是一种克制的创造。D 项,“文中在论述时多引用《论语》,是为了说明孔子的文学思想与《论语》有直接的关系”错,由文章可知,文中在论述时多引用《论语》,是为了说明《论语》是孔子的文学思想的直接体现。
3.(3分)c(“孔子’仁’的思想包含多种品德,但核心是’克己复礼’”错,结合文中语句“孔子文学观和他的总体思想一致,都是以仁爱为核心。……尽管如此,对人的普遍的关怀,仍然是’仁’的思想中重要的内容”,可知,孔子“仁”的思想包含多种品德,但核心是“对人的普遍的关怀”。)(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4.(3分)A(“氢能是碳中和的产物”错,原文为“氢能,是一种公认的清洁能源,因具有重量轻、燃烧发热理想
导热性好、储量丰富、可回收利用等多重特性而受青睐………氢能的发展和应用成为一种战略选择”,并未提及氢能是碳中和的产物;“是所有化石燃料、化工燃料和生物燃料中能量密度最高的一种能源”错,扩大范围,材料三说“氢是除核燃料外所有化石燃料、化工燃料和生物燃料中能量密度最高的一种能源”。)
5.(3分)C(A项,“新能源车领域氢能消费量”错,偷换概念,由材料一第三段“交通运输领域氢能消费量占四成左右”可知,说的是“交通运输领域”。B项,“天然气重整制氢之所以成为当前全球制氢技术的主流选择”错。“天然气制氢”和“天然气重整制氢”概念不同,文中是“全球制氢技术的主流选择是天然气制氢……此外具有较大的利润空间”;“电解水制氢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不能确定,原文是“采用电解水制氢是当前制氢环的研究热点”。D项我国制氢产业将成为创造产值达12万亿的新兴产业”错,曲解文意,材料三的信息“氢能将带动形成一个12万亿元产值的新兴产业”。)
6.(6 分)从国家政策层面:落实《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实现2030形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2035年形成氢能多元应用生态等目标。(2分
从具体实施层面:①在制氢方面,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加大天然气制氢的比例,可在电解水制氢方面加大入。②加大关键设备、关键材料的研发,努力改善氢制取、运输、储藏甚至使用所需许多核心技术与材料备以及零部件依赖进口的状况。(4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7.(3分)A(“奠定了文章感情基调”错,开头的景物描写是客观实写,而后文所写情感基调是高昂、积极观、向上的,比如结尾写“走在横山大地上,脚下是世界上最广最深的黄土,随处可触摸到历史的印痕,随可感受到历史散发的华光,时刻倾听到那激越昂扬的历史交响”,因此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并未起到奠定情感基调的作用。)
8.(6分)①内容上:对“信天游”的描写运用排比句式,展现出陕北劳动人民的各种生活景象;具体揭示出“1天游”这种艺术形式产生的生活基础以及高亢悠长、跌宕起伏、能够宣泄情感的艺术特色。②结构上:承上文关于陕北地理环境的描写,正是陕北横山独特的环境孕育出了信天游这样粗犷豪放、刚劲有力的艺术,通过这样的艺术展现了陕北人民豪放热烈的性格特点;同时也为下文写陕北人民闹革命奠定了基础,有这样的人民才会有陕北第一个红色政权的诞生。(每点3分)
9.(6分)①“美”在陕北榆林横山壮美的自然景观。魏峨的横山、奔腾的无定河,赋予这片土地以粗犷豪放的壮美。②“美”在厚的文化气息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大名鼎鼎的波罗堡接引寺历史文化悠久,源远流长现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信天游”“老腰鼓”的描写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气息。③“美”在北人民乐观坚强和悍勇刚烈的精神品格。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的历史文化养育了这一地区人民粗犷放、乐观坚强、悍勇刚烈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敬仰之情。(每点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3 分)A(“盛服”是“见”的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 BD;“颜色充盈”是指子路的神色满足,“颜色充盈下”不合逻辑,“天下”应断到下句,排除 CD。
11.(3 分)C(“两句中的’乐’字含义相同”错,“先生何乐也”中的“乐”指高兴、快乐,“不可以长处乐”中的“乐”指安乐,安乐的生活,所以两句中的“乐”字含义不同。)
12.(3分)D(“荣启期认为自己快乐的原因是免于贫穷成为高贵的男子,弹奏着瑟唱着歌,然后在正常的情下等待死亡”错,由原文最后一段“孔子见荣启期,衣鹿皮裘,鼓瑟而歌。孔子问曰:’先生何乐也 ’对日’吾乐甚多……夫贫者,士之常也,死者,民之终也。处常待终,当何忧乎 ’”可知,选项曲解文意。)
13.(10分)
(1)(5分)鱼鳖不敢过去,鼋鼍不敢停留,估计是很难横渡过去的!(“居”,停留;“意”,料想,估计;“济”,过河,渡过水流。关键词每处1分,句意2分)
(2)(5分)仲由,记住:在说话方面奋力表现的人,是华而不实的;在行动方面奋力表现的人,是自我夸耀的。(“奋”,奋力表现;“华”,华而不实;“伐”,自夸,夸耀。关键词每处1分,句意2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3分)B(“突出了将军审情度势却不自信、没有把握的神态”错,三、四句转入猎射,写将军的心理活动和猎射时的风度、神采。他骑马盘旋不进,拉满强劲的弓,又舍不得轻易发箭,“盘马弯弓”这一特定的镜头,以突出将军矜持、自信、踌躇满志的神态。)
15.(6分)
描绘事件:①叙述完整。叙写了将军射猎、军吏围观、猎物堕地的全过程。②思路清晰。按时间顺序,分合交错叙写了射者(将军)、射技、观射者(军吏)和被射物(野雉)。③构思精巧。选取“盘马弯弓”的特写镜头,表现将军射技精湛。
刻画人物:①刻画了一个踌躇满志、射技精湛的将军形象。②正面刻画。“盘马弯弓”表现将军骑马盘旋不进、踌躇满志的神态。③侧面烘托。野雉“冲人决起”在空中挣扎,带箭斜堕,侧面表现出将军射技精湛。(每点2分,任选一个角度回答即可)(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6分)
(1)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2)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3)开琼筵以坐花 ,飞羽觞而醉月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17.(3分)示例:①在所不辞 ②畏葸不前 ③日复一日(每空1分)
18.(4分)①“仁”是“勇”的内在原因,立志于“仁”,便生发出一往无前、不为任何苦难所屈服的坚定的意志质,即“勇”。②“勇”是“仁”的外在表现,“勇”是以“仁”为己任而表现出的一种“弘毅”的坚定意志。(每点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19.(6分)示例:①不外平两种情况 ②但却被后世倍加推崇 ③读来不禁令人拍案叫绝(每空2分)
20.(3 分)示例:他的序文,绝非“好好先生”所写的那种捧场的应酬之文,更非乡愿口中的陈词滥调,而是具文采斐然、载道明理的特点,已达文质兼美之境。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主宾搭配不当,除第一句外,其他句子的主语都是“他的序文”,可将第一句改为“他的序文,绝非"好好先生’所写的那种场的应酬之文”。二是语序不当,载道明理”比“文采斐然”更深一层,应放在后面。)
21.(4分)比喻,(1分)作者把“有新意的文章”比作“赏心悦目的美景”;把“深邃的思想”比作“难寻到的” 物”,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地写出序文有新意、思想深刻的特点,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3 分
四、写作(60分)
22.(60 分)略。
附作文参考立意:
①追求财富与追求道德可以统一
②以义取财,追求财富,不要违背道义。
③以财富回报国家。
④富而有德,富而有爱,富而有责。
附文言文参考翻译:
孔子到吕梁观赏风景,看到有瀑布高四十仞,水流满急回旋达九十里,鱼鳌不敢过去,鼋鼍不敢停留。有一男子,正打算从那里横渡。孔子派弟子靠近高崖阻止他说:“此处瀑布高达四十仞,水流湍急回旋达九十里,鱼鳖不敢过去,鼋鼍不敢停留,估计是很难横渡过去的!”那男子毫不在意,于是渡水上岸。孔子问他:“你有什么技巧吗 还是有什么道术 能够进入危险的地方并轻松地出来的原因,是什么呢 ”那男子说:“我刚开始进入水中的时候,先是靠忠诚和信任。我出水的时候,还是靠着忠诚和信任。忠诚和信任把我的身体置于洪水波浪之上,我不敢有任何的私心杂念。这就是我能够轻松地出入湍急水流中的原因。”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瀑布尚且能够凭着忠信来亲临它,何况与人交往呢 ”
子路衣着华丽去见孔子。孔子说:“仲由,为何穿着这样华丽 现在你穿着非常华丽的衣服,脸上流露出满足的神色,这样天下的人谁还愿意帮助你提高呢 ”子路快步走出去,改换服装进来。孔子说:“仲由,记住:在说话方面奋力表现的人,是华而不实的;在行动方面奋力表现的人,是自我夸耀的。君子(对于任何事物)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就是不懂,这是说话的要领;能做就是能做,不能做就是不能做,这是行动的要领。说话有要领就是明智,行动有要领就是仁德。既明智又有仁德,那还有什么要提高的呢 ”
子路问孔子:“君子也有忧愁吗 ”孔子说:“没有。君子修炼自己的品行,没有收获时,以所追求的心意为乐;已有收获后,以自己的智慧为乐。所以一辈子都高兴,没有哪一天是忧愁的。小人就不这样了。他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就为得不到而忧愁;即使已经得到了,又担心失去它。所以一辈子都在忧愁,没有一天是快乐的。”
孔子见到荣启期身穿鹿皮做的衣服,弹着瑟唱歌。孔子问他:“先生为何这样快乐 ”荣启期回答说:“我快乐的原因有很多。大自然生育万物,只有人最为高贵,我能够成为人,这是第一个快乐的原因;人以男子为高贵,我能够成为男子,这是第二个快乐的原因;有人生来便死于襁褓之中,我已活了九十五岁,这是第三个快乐的原因。贫穷,是士人的正常情况,死亡,是人的自然归宿。我处于正常情况之中,等待自然的归宿,还有什么可忧虑的
呢?”榆林市横山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语》内容广泛,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道德、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孔子的文学思想与艺术精神,也都可以在《论语》中找到最直接、最显明的论说。
孔子把学习“诗”“乐”放到一个非常重要、非常突出的地位,认为“不能诗,于礼谬;不能乐,于礼素”,“不学诗,无以言”。他把“文”列为“四教”之首位:“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尽管这里的“文”多指“文献”,不完全指文学,但文学、文字、文章、文化的意义也是不能排除的。
孔子把“诗”和“礼”并列,“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道德修养、言辞应对等多方面说明学习文艺的重要意义。他强调文艺的社会作用,“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对文学的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做了全面论述。孔子主张“中和”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表现欢乐和悲哀的感情应该适度,不能过分;反过来,认为无度的郑声“淫”是应该摒弃的,主张“放郑声”,这是孔子思想在文艺上的反映。他还提出“思无邪”,确立了儒家评诗的标准;倡导“中和”之美,建立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提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统一的观点。这些都是开创性的。
孔子文学观既尚文,又尚用,“惟其尚文,所以不同于墨家;惟其尚用,所以又不同于道家”(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在春秋纷乱的大时代,孔子既然也希望自己的学说能被国君采纳,“尚用”就是很自然的。
孔子文学观和他的总体思想一致,都是以仁爱为核心。“仁”是符合等级制度(礼制)的言行规范(克已复礼为仁),又是维护家长制的精神支柱(“孝悌”为“仁”之本),从品德素养的角度说,“仁”又是恭、宽、信、敏、惠这些品德的总称。尽管如此,对人的普遍的关怀,仍然是“仁”的思想中重要的内容。这种关怀和主张,与孔子的时代并不协调,但却超越了他的时代。
孔子的文学观与他的教育观、社会观和道德观紧密相联。孔子在仁爱的基础上,主张“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行为与言谈,作文与学诗,都要守礼。“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礼,当然首先是当时的等级制度和社会道德规范,所以如果具体地看,孔子的这些主张是有局限的。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礼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秩序。小至一个家庭一个社区,大至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如果是一片混乱,像春秋战国各诸侯国那样,动辄诉谱武力,那就不是一个要定的文明社会。
在美的内容与形式方面,孔子强调美与善的结合,“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孔子也强调中和之美、中庸之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就是既不是不及,也不是过,而是恰到好处,是中正、平和。表现在文学艺术上,就是一种中庸之美、中和之美,当然也是一种克制之美。孔子在这里,实际上讲出了一个文学艺术的真谛,那就是凡是真正的文学艺术,都是一种“受限制”的工作,一种克制的创造。这里面,还强调什么呢?就是与社会规律的协调,与自然规律的协调,与人自身的情感、道德的协调。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就是首先己方要克制、要理性,不要走极端。
孔子文学观中的仁、礼、中庸、和、美善统一等思想核心,事实上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基本要素,惠及后世,也会对当今世界文明有所贡献。
(摘编自祝晓风《〈论语》中的人文思想与文明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非常重视“诗”,把“诗”与“乐”“礼”并列,并将文学列为“文行忠信”四教之首。
B.孔子确立了儒家“思无邪”的评诗标准和“温柔敦厚”的诗教,提出了文质统一的观点。
C.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仁”既是符合礼制的言行规范,又是维护家长制的精神支柱。
D.孔子的文学观关联着他的教育观、社会观和道德观,包含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基本要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孔子论“郑声”来论证文学的美感、认识和教育这三方面作用要保持平衡、不可偏废的观点。
B.文章以郭绍虞的评价说明了儒家与墨家、道家的不同,指出了孔子文学观尚文又尚用的特点。
C.文章以孔子强调美与善的结合,来阐明文学艺术的真谛是真正的文学艺术都是一种克制的创造。
D.文中在论述时多引用《论语》,是为了说明孔子的文学思想与《论语》有直接的关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研究《论语》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道德、教育、文化等方面内容,也可以了解孔子的文学思想与艺术精神。
B.孔子指出了学习文艺的重要意义,强调文艺的社会作用,对文学的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做了全面论述。
C.孔子“仁”的思想包含多种品德,但核心是“克已复礼”,这种关怀和主张,与孔子的时代并不协调,超越了他的时代。
D.将孔子的“中庸”运用在国际关系中,有助于各国保持克制和理性,协调各方利益,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有“21世纪的终极能源”之称的氢能,是一种公认的清洁能源,因具有重量轻、燃境发热理想、导热性好、储量丰富、可回收利用等多重特性而受青睐,在石油、天然气、煤等不可再生化石燃料存量有限、消耗自及客利 尚依破转型,以失现可持续发展的当下,氢能的发展和应用成为一种战略选择。
我国发布的《氯能产业发展中长物规划(2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使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至20万晚年,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2035年形成氢能多元应用生态,实现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等目标。
从全球来看,重工业和道路交通是全球实现碳中和的瓶颈领城,而发展新能源车也是氢能研发应用一个比较成熟的扬景。如德国政府在应对疫情后的经济刺激计划中,拟投资70亿欧元用于然料电池重型卡车、飞机等领拔的技术研发。根据国际能源暑《2050年净零排放;全球能源路线图》估计,2050年全球氢能需求将达到5.28亿吨,其中,交通运输领城氢能消费量占四成左右。国际能源署还预计,到2060年交通运输对氧气的需求量将比2030年增长近30倍。
可以预计,一旦发展氢能的关键技术得到突破,行业发展的痛点得以解决,氢能应用能在更大范围推广,将有利于全球环境和资源问题的解决。(摘编自周武英《全球氢能发展方兴未艾》)
材料二:
目前,我国制氢以碳排放最高的煤制氢为主,电解水制氢仍不具规模。全球制氢技术的主流选择是天然气制氢,这主要是由于天然气制氢的成本较低。此外,由于清洁性好、效率高,采用天然气重整制氢具有较大利润空间,采用电解水制氢是当前制氢环节的研究热点,技术也较为成熟,其他新型制氢法尚未应用于大规模制氢。
材料三:
作为二次能源,氯是除核燃料外所有化石燃料、化工燃料和生物燃料中能量密度最高的一种能源,导热系数是绝大多数气体的10倍以上,说得通俗点就是,氢气不仅容易点着,而且火焰传播速度快,作为能源用在汽车等交通工具上可使发动机快速点火启动,作为能量用于火箭等航天器的发威奇使飞行工具更敏捷起飞,作为动能作用于机械等生产工具可以让作业效率更高。另外,未来氢气就好像今天的液化气那样,可以通过管道进入百姓家庭中。
完整地看,从氢的制取,到氢的储运,再到氢的交易以及分发和使用,中间还有氢能的检测与认证,氢气牵起了一条长长的产业链,其中既有相关设备的构造与投入,也有庞大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良,既有资源产业链,也有材料产业链,还有各种使用场景外溢出的商业价值。
基于氢能的巨大使用场景以及庞大的产业链价值,氢能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成了许多国家实现能源转型的重要路径,而且上升为国际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占世界GDP70%的18个国家均制定了氢能发展战略。
作为世界最大的化石能源消费国与进口国,中国开发与利用氢能的意义不言而喻。资料显示,2020年年底,我国年产氢气达到一亿吨,为全球第一大氢气生产国。到2050年,国内氢气产量将增长到5亿吨左右,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消费占比上升至10%。需求方面,到2050年,国内市场对氢气需求量至少达到6000万吨,中国作为全球氢能最大消费国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作为终端能源体系的消费主体,氢能将带动形成一个12万亿元产值的新兴产业。可以说,依托强大的石化、水电以及煤炭等传统产业资源以及丰厚的光、热、风等再生能源,面向巨大的市场需求,凭借战略升维与政策创新的撬动与支撑,中国完全能够在氢能国际竞争中抢占制胜高地。
当然,从加氢枪、压缩机、储容器等关键设备,到氢密封材料、低温金属材料、高效冷绝缘材料等关键材料,我国氢制取、运输、储藏甚至使用所需许多核心技术与材料装备以及零部件目前都有赖于进口,不过,氢能的研发生产全球目前尚处初期阶段,中国完全可以通过强化自主创新实现“弯道超车”。
(摘编自张锐《聚焦核心技术,合力推动我国氢能产业迈上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位置》)
4.下列对材料中“氢能”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氢能是碳中和的产物,是一种公认的清洁能源,是所有化石燃料、化工燃料和生物燃料中能量密度最高的一种能源。
B.目前氢能的开发和应用已成为一些国家的一种战略选择,若关键技术被突破,氢能应用将有利于全球环境和资源问题的解决。
C.氢能燃烧发热理想、导热性好,在火箭等航天器的发射、汽车、机械作业等方面均有应用,将来还可进入寻常百姓家。
D.氢从制取到使用可形成一条长长的产业链,这需要具备庞大的基础设施;氢能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路交通是全球实现碳中和的瓶颈领域之一,国际能源署估计,到2050年新能源车领域氢能消费量约占全球氢能总需求量的四成。
B.天然气重整制氢之所以成为当前全球制氢技术的主流选择,是因为成本较低,具有较大利润空间;电解水制氢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C.目前全球氢气生产中,天然气制氢最为广泛,占比达到48%,电解水制氢最少,占比仅为4%,我国电解水制氢占比更少,仅为1%。
D.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氢气生产国,也是全球氢能最大消费国,到2050年,我国制氢产业将成为创造产值达12万亿的新兴产业。
6.我国应如何更好地发展氢能?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北面山河
杨海蒂
当我来到陕北的榆林横山,目睹“龙隐之脉”横山山脉穿过黄土高原横豆天际,亲见无定河消过塞北沙漠漫延横山全境,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敬畏。陕北的深冬季节,让我感觉统如置身于西伯利亚般寒冷,峁源上衰草枯费,刺骨寒风将我的脸抽打得生疼。我瑟缩在超厚的大棉袍里,循着时间的线索,探听四散于大地之上的历史回响。
踏足横山这座古城,古堡古寺很多,建筑艺术一脉相承。始建于明代的响水堡龙泉大寺,是横山规模最大的寺庙,其名源于寺内的龙井。响水堡盘龙寺闻名退迹,史志记载,盘龙山“横江怪石,盘能无定河边,远望若琚河中,石如盘龙,故名”,盘龙寺因山得名。然而,比起大名鼎鼎的波罗堡接引寺,龙泉大寺和盘龙寺就逊色多了。
波罗,山环水抱,万壑朝宗,秦直道纵贯其境,无定河流贯其境,古长城横贯全境;波罗,北挑建我明初建堡,城堡雄昭大漠边关,崛立无定河畔,坐落长城脚下。波罗的来头不得了,《怀选县志)记述:“波罗堡西山石峻起,上有足形,一显一晦,俗传为如来入东土返西天之所,故构波罗季,供如来像于其中。”黄云山上的波罗,弥漫着佛光紫气,乃“佛掌上的明珠”“来自天国的地方”。
然而,波罗不只有香火,还有战火;不只有诵经,还有杀伐。所以,在凝紫、重光、风萧、通顺这四座城门里,既建有玉帝楼、三官楼、魁星阁、城隍庙、老爷庙等佛道庙宇,也建有总兵关、中协署、参将府、守备署、炮台、箭楼、钟楼等军事设施。座座城门,气势恢宏;处处城楼,尽显峥嵘。
我非常喜欢波罗的建筑风格,不雕龙画风,不金碧辉煌,大气不失精致,简约而又典雅。整座城堡呈灰色基调,有佛门静穆之气,宜于安放心灵。
无论手持玉帛者,还是手持干戈者,无论是无神论者,还是虔诚的佛教徒,这些帝王都有波罗情结:李继迁驻军于此;李元吴奉佛教为国教,将接引寺定为国寺,将波罗作为粮仓“金窖”;康熙大帝御驾亲征嘴尔丹时,专程绕道波罗驻障礼佛,御笔亲题“接引寺”;轮隆皇帝为接引寺御书“慈悲千古”,并特赐匾额;嘉庆皇帝钦遗御用红绸,上书“奇佛一座,万古留传”……
登上灵霄塔,选能无定河,“可怜无定河边骨,统是春闺梦里人”,这悲壮又凄美的诗句,立刻涌上心头。“无定河边慕角声,赫连台畔旅人情。函关归路千余里,一夕秋风白发生”,同样令我“登高望远,心中生悲”。
雄伟的高原,巍峨的横山,奔腾的无定河,养育了无数横山儿女,塑造了他们独特的精神气质。榆林地接甘、宁、蒙、晋,又是明清朝廷流放京官之所,历史上多民族的融合,赋予横山人强健的体魄,壮阔绝域对民众人格的潜移默化,使横山人拥有悍勇刚烈的性格。
天辽阔,地苍茫,残阳似血,山峦如画,望着宇宙八荒,听着天籁之音,心底百转千回,顿生苍凉之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是文人情调的感伤,陕北劳动人民有自己的情感宣泄方式——吼信天游。当孤独的牧羊人,失意地踟蹰在拦羊的崖畔上;当辛勤的庄稼汉,孤寂劳作在空旷的圪梁梁上;当赶牲灵的脚夫,独自行走在荒凉的山道上;当窑前院落的婆姨,思想起离家远行的那个人……信天游就油然而生脱口而出。高亢悠长的曲调,随天而游跌宕起伏;九曲回肠的歌声,唱尽了人生的况味。
横山不仅孕育了粗犷豪放的信天游,更有横山老腰鼓留存于世。老腰鼓,又称“文腰鼓”,根据庙宇石碑的文字存证,它出现的年代可追溯到明代中期。古时戍守长城的士兵,身佩腰鼓作为报警工具,发现敌情即鸣鼓为号。在骑兵阵战冲锋中,也以腰鼓助威,激发将士斗志。打了胜仗,将士击鼓起舞狂欢。边民久居塞上,也习而为之,于是腰鼓逐渐应用于民间娱乐,演变成激昂刚劲、带有军旅色彩的腰鼓艺术。
声声鼓响融入陕北人的血脉。遥想当年,陕北儿女在响水堡“闹红”,成立农民讲习所,农民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之后,数万名横山儿女跟着刘志丹上横山,组建游击队与敌人浴血奋战,游击战争风起云涌,横山开创出红色根据地、诞生陕北第一个红色政权,为创建陕甘宁边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载入史册的横山起义(波罗起义),为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打开了通道,为建立新中国作出了卓越贡献。
走在横山大地上,脚下是世界上最广最深的黄土,随处可触摸到历史的印痕,随时可感受到历史散发的华光,时刻倾听到那激越昂扬的历史交响。
我对横山高山仰止。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写作者深冬季节来到横山,寒风刺骨,衰草枯黄,写出了陕北地区的艰苦环境,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B.文章写景中引用“无定河”的诗句,虚实结合,既叙写了亲人离散之悲,又渲染了悲壮凄凉之美,增加了文章的诗意。
C.文章叙述波罗四座城门时,详细列举了玉帝楼、总兵关等佛道庙宇和军事设施,主要是表现建筑的气势恢宏。
D.文章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带领读者游览横山古城,领略现实与历史的风景,给读者带来真实贴切的艺术感受。
8.文章对“信天游”的叙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6分)
9.有人说:“好的散文,其目的是宣传‘真善美”,是人和自然的调和。”请据此分析本文的“美”现在哪些方面。(6分)
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 题。
孔子观于吕梁,悬水四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不能过,鼋鼍不敢居。有一丈夫,方将涉之。孔子使人并崖而止之曰:“此悬水四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不敢过,鼋鼍不敢居,意者难可济也!”丈夫不以错意,遂渡而出。孔子问:“子巧乎 且有道术乎 所以能入而出者何也 ”丈夫曰:“始吾入,先以忠、信;吾之出也,又从以忠、信。忠、信错吾躯于波流,而吾不敢用私。吾所以能入而复也。”孔子谓弟子曰:“水而尚可以忠信而身亲之,况于人乎 ”
子路盛服而见孔子孔子曰由是襜襜者何也今若衣服甚盛颜色充盈天下谁肯加若者哉子路趋而出,改服而入。孔子曰:“由,记之:奋于言者,华也;奋于行者,伐也。君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言之要也;能之为能,不能为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要则仁。既知且仁,夫有何加矣哉 ”
子路问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 ”孔子曰:“无也。君子之修其行,未得,则乐其意;既已得,乐其知。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则不然。其未之得,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
孔子见荣启期,衣鹿皮裘,鼓瑟而歌。孔子问曰:“先生何乐也 ”对曰:“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吾既已得为人,是一乐也;人以男为贵,吾既已得为男,是二乐也;人生不免襁褓,吾年已九十五,是三乐也。夫贫者,士之常也,死者,民之终也。处常待终,当何忧乎 ”
(节选自刘向《说苑·杂言》)
【注】①鼋(yuán)鼍(tuó):中国神话传说中是指巨鳖和扬子鳄。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路盛服而见孔子/孔子曰/由/是襜襜者何也/今若衣服甚盛/颜色充盈/天下谁肯加若者哉
B.子路盛服/而见孔子/孔子曰/由/是襜襜者何也/今若衣服甚盛/颜色充盈/天 下谁肯加若者哉
C.子路盛服而见孔子/孔子曰/由/是襜襜者何也/今若衣服甚盛/颜色充盈天下/谁肯加若者哉
D.子路盛服/而见孔子/孔子曰/由/是襜襜者何也/今若衣服甚盛/颜色充盈天下/谁肯加若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将涉之”与“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过小孤山大孤山》)两句中的“方”字含义相同。
B.“言要则知”与“亦未知其言之悲也”(《祭十二郎文》)两句中的“知”字含义不同。
C.“先生何乐也”与“不可以长处乐”(《论语·里仁》)两句中的“乐”字含义相同。
D.“士之常也”与“自在外不常居”(《项脊轩志》)两句中的“常”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男子能够深入危险的地方并轻松出来,是凭借忠诚和信任,孔子教育弟子与人交往也应如此。
B.孔子对子路穿着华丽的服饰表示了不满,他认为君子应该低调而谦逊,任何言行都要实事求是。
C.孔子认为君子在没有收获时,以所追求的心意为乐;有了收获以后,以拥有智慧为乐,所以君子没有忧愁。
D.荣启期认为自己快乐的原因是免于贫穷成为高贵的男子,弹奏着瑟唱着歌,然后在正常的情况下等待死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鱼鳖不敢过,鼋鼍不敢居,意者难可济也!(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记之:奋于言者,华也;奋于行者,伐也。(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4~15题。
雉带箭
韩愈
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
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
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
冲人决起”百余尺,红翎白镞随倾斜。
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
【注】①这是韩愈在徐州时观猎所作。②决(xuè)起:疾速地飞起。③离披:散乱的样子。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猎场的情境,原野上猎火熊熊燃烧,周围静悄悄的。次句“出复没”活现野雉惊慌逃窜的窘态。
B.三四句写将军骑马盘旋不进,拉满强劲的弓,又不轻易发箭,突出了将军审情度势却不自信、没有把握的神态。
C.五六句既写了观猎者的围观,又写了将军一显身手。接着两句写被射中的野雉猛然冲起后,染血的翎毛和雪亮的箭镞倾斜落下。
D.末两句在热烈的气氛中关合全诗,随着带箭的野雉堕向将军马前,诗戛然而止,然而余响不绝,韵味无穷。
15.韩愈首倡“以文为诗”,即借用散文的笔法进行诗歌创作。请从描绘事件、刻画人物中任选一个角度,简要分析韩愈这首诗“以文为诗”的写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为政》中,孔子教诲子路什么是聪明的两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现这座庞大的宫殿依山势而设计、结构精巧的特点。
(3)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作者与从弟观花赏月、痛快狂饮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II卷(表达题 共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宇运用I(本其2 小题,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 ~18 题。
“勇者不惧”,“勇”强调一种坚初不拔的意志品质,它是构成理想道德人格的过程性要素。理想道德人格之目标一经确立,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意志力量。意志,即意之所志,是人的精神所要前往的方向。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立志于“仁”,便生发出一往无前、不为任何苦难所屈服的坚定的意志品质,纵然为之牺胜也 ① 。故而孔子言“勇”绝非血性之勇,而是指意志品质上所表现出的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精神力量。如果没有此一意志力量的支撑,人就会一曝十寒,遇到点挑战就 ② ;反之,若能不断克已修身、改过向善,便能在 ③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点滴积累中,完成“至善本性的复归。
不过,“勇”不是遇事冲动鲁莽、作无谓的牺性。孔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
不与也。“( 《论语·述而》 )“暴虎冯河”一类莽夫之勇,孔子“不与也”,真正的“勇”是以“仁”为已任而表现出的一种“弘毅”的坚定意志,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锲而不舍,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所向无前。故而孔子曾感慨:“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论语·宪问》 )“仁者之勇”赋予人百折不回、奋勇向前的坚强意志,推动着人日愈完善自身,最终实现“至善”之理想道德人格的圆成。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3 分)
18. “忙着之勇“是文段的核心概念。请靖合文段,简析“仁”与“男“的关系。(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 ~21 题。
古人著书立说,为何要作序 一般说来, ① :一是发乎衷愫,诚意推介。即在阅读时,被原著所触动,心有戚戚,于是付诸笔端,为之作序。其所感序者,或翻出新意,似山路赏景,豁人是目;或钩沉索隐,如深林寻宝,得之不易。较为典型的,如欧阳修的《五代史.传官传序》,所序很短, ② ,清代文学家沈德潜甚至赞其“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二是承人之请,为序体现的是文友之间的一种情谊,警如明代王思任的杂序九十七篇,绝大部分都是为旧遇新知而写,他绝非那种写捧场应酬之文的“好好先生”,更非乡愿口中的陈调滥调,而是具有载道明理、文采斐然的特点,已达文质兼美之境。其中许多段落, ③ ,一赞三叹。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 分)
20.文中西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剧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指出并分析其表达效果。(4 分)
四、写作(60分)
22.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60分)
材料一:孔于认为追求财富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这而》)。但是,当追求财富与坚守道义相矛盾时,孔于绝不会放弃道义。“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如果不能通过正当渠道获得财富,摆脱贫贱,那就宁肯不要富贵。
材料二:中国科学院院士卢永根,去世前捐出了880 多万元个人积蓄,他说:“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西藏宏绩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一个注册资本五千万的公司,在企业经营中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几年来,扶贫助贫、各类公益赞助资金捐献 3000 多万,在乡村政造、震后重建等方面投入2660 万元。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认识 请结合材料,围绕“如何正确看待、追求财富”的主题,写一筒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