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福宁古五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宁德市福宁古五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30 18:01:58

文档简介

时,即使不一定会获得更高的分数,可别人的努力还是会過自己走入这个怪图。内卷化其
实是当今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表现,人们意识到,不仅是学校,职场也有内卷化现象,
君到别人加班,有的人倍感压力,于是也加入加班的行列,去产出更多的工作量,即使不
一定达到更高的“质”,但环境的压力也会逼自己卷进图子里。
(摘自《看天下》)
材料二:
在中因网络典论中,内卷被用于解释林林总总的现象,这种空泛化的使用,其实混洧
了不同性质的现象与问题,也导玫一些风于经济生产、政治、社会主导意识方面的问题,
被简化为个体或组织的态问题。这种模糊的使用方式,不仅无助于理解和改变现实,反
而混淆了不同现象,容易茨变为一种本质论和宿命论,除了加刷社会焦虑感即所谓的内卷
之外,并无其它益处。
因此我们应当区分被贴上内卷标签的不同现象,其实质是什么。具体而言,有的内卷
其实是边际收益逆减效应的显观。改革开放之初,当传统的人为虹市场、压抑创造力的
枉桔被打攻之后,中国出现了一轮飞速增长,这其实是原有增长潜力的释放。但在这一进
程的能量逐渐托尽后,靠发现斯市场而赚快钱的模式已难以为继,需要进入材耕细作和耐
心培育斯的增长,点的阶段。这时产出与投入的比牢就开始下降,但这其实是普遍的边际收
益逃减现象,不值得为此而哀叹仿位。
(摘自刘波《空泛地谈论内卷没有意义》)
材料三:
大享日常使用的“内卷”完全没有在回望一种发展模式的停滞,而更多是在描述一种
当下云“难”。大概是要说为了竞争,付出太多。或是说,没有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而
是在不断重复一些无意义的事情来应对竞争。它混合着一种无出路、被压抑封闭之“内”
的意味,与疯狂拉址、吸入其中的“卷”的意味。内卷在展示“竞争激烈”之外,还有非
常明确的“无意义”“荒谬”“被困”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现在从“内卷”这个词上想要
的东西一一种语言的释放和发泄。这个词将我们现在的所有感受总结为资源的稀缺、竞
争的放烈、竞争中人的恶意和荒谬。这当然与最初的“内卷”已经有了几乎完全相反的意
义,最初导致“内卷”的原因恰恰是现状不错,模式仍可持续:而现在已经成为了模式不
可持续,也没有其它进择的一种丝望。
(摘自李厚及《误用“内卷”时,我们扔掉了什么问题和视角?》)
材补四:
内卷化可能是全世界也包括中国都会长期面临的问题。要打破内卷的约束,需要永远
开放的态度,需要像乔布斯所说的“求知若饥,虚心若愚”,需要更多的尝试、探索以及
容错,常要和外部世界更多的定设性互动,需要马斯克式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热此,如
此才能开创斯局。关四杜克大学医学院的一位教投在参加2020年腾讯科学WE大会时说,
人奥对于脑机未来的杨想是一种“巨大的快乐与敬畏”,这种情感可以与“500年前当葡
茵牙的船员在危及生命的浸长旅行姑束时,发现自己看到了斯世界的灿烂沙滩时所产生的
情感”和提并论。闻与创,才能打攻内卷。“一种文明之所以停滞不前,并不是因为进一
步发展的各种可他性已被完全试尽,而是囚为人们根据其现有的知识成功地拉制了其所有
高二诏文第6页共10页福宁古五校教学联合体 2022-2023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质量监测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 C
【解析】A.伶俜(pīng)隰泮(pàn)B.放浪形骸(hái)D.踯躅(zhú)氽水(tǔn)
茕茕孑立(jié)
2.【答案】 B
【解析】A.不矜名节(推崇)C.趣舍万殊(通“取”)女也不爽(差错)D.多谢
后世人(告诉,告知)
3.【答案】 B
【解析】B(“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A.把/因为;C.偏指一方,你/指双方,互相;D.表转折/表并列
4.【答案】 A
【解析】①④(名动,同群)(名动,取名);②③(动使动,使……鸣)(动使
动,使……听闻);⑤⑦(形名,美好的品质)(形名,大事)⑥⑧(名状,在西面)
(名状,在下面)
5.【答案】 B
【解析】 A.状语后置句/判断句; B.均为状语后置句; C.定语后置句/省略句
和状语后置句 ;D.宾语前置句/被动句
6.【答案】 C
【解析】“三美”主张是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并非结构美。
7.【答案】 A
【解析】鲁迅的《狂人日记》才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8.【答案】 B
【解析】“告诉不许”应译为“向上申诉不被许可”。
9.【答案】 D
【解析】“司马迁没有把他列入‘本纪’”错误,应该是“虽然没有做过皇帝,但
还是把他列入‘本纪’”,为《项羽本纪》。
10.【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们让韩、魏两国的军队跟我
们一起攻打赵国,赵国灭亡之后,灾难就要落到韩国和魏国头上。现在约定战胜赵
国后,三家瓜分赵国土地,(现在)城墙没有淹没的只剩下三版高了,赵国投降指
日可待,但是这两人不但没有高兴地心思,反而有担忧的神色,这不是要反叛又是
什么呢?”“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中的“难”指灾难,做“必及韩魏矣”的主语,
所以要断开,故排除 AC。“无喜志,有忧色”句式对称,所以在“志”后要断开,
故排除 B。
11.【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及重点词的含义的能力。
C项《兰亭集序》中“故列叙时人”的“故”是所以、因此。
12.【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一直掌控着晋国的大权”有误。
原文是“当是时”,意思是只一度掌控了晋国的大权。
13.【答案】(1)智伯的军队因为救水而乱作一团,韩国和魏国从侧面攻打,赵
1
襄子率兵从正面攻击,大败智伯的军队。
(2)“计划出自二位之口,只有我听到,又有什么妨害呢!”二人于是秘密与
张孟谈商议,约定好日期就送走他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翼”,意为“从两
侧”;“犯”,意为“进攻”,“众”,意为“军队”;每词 1分,大意对 1分;(2)“伤”,
意为“妨害”;“潜”,意为“秘密地”;“期”,约定;每词 1分,大意对 1分。
14.【答案】①魏桓子用肘部碰韩康子,②韩康子踩魏桓子的脚背,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信息的筛选概括能力。结合语境,“知
其然”是早已知道智伯可能会来攻打韩国和魏国,从前文来看,“三家以国人围晋
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
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绛水可以灌韩之平阳也”中,可见,智
伯知道可以引水灌城的方法,而桓子与康子都想到自己的国都也会容易被河流漫灌,
二人没有说话,只是“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即魏桓子用肘部碰了碰韩
康子,韩康子也踩了踩魏桓子的脚背,用这些细微的动作表明二人心中已然明白唇
亡齿寒,智伯打败赵国就将要攻打韩魏的道理。
【评分说明】共 3分,答对一点得 1分,两点得 3分。照搬原文无概括扣 1分,翻
译错误酌情扣分。
参考译文:
晋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鞅、韩不信、魏侈一起把范氏和中行氏瓜分,作为自
己的采邑。晋出公非常愤怒,想要讨伐智、赵、韩、魏四卿。四卿恐惧,于是反过
头去攻打晋出公。出公逃向齐国,死在路上。智伯就立晋昭公的曾孙姬骄为晋国国
君,这就是晋哀公。那时候,晋国的政事都由智伯决定。
智伯向韩国和魏国要土地,韩国和魏国就划分了土地给他。又向赵国要土地,
而赵国没给。智伯愤怒,就率领韩国和魏国的军队攻打赵国。赵襄子于是逃到晋阳。
三国围困晋阳,一年多之后,引汾河的水灌晋阳城,城墙没有淹没的只剩下三
版高了;城中的人只能把锅挂起来做饭,交换子女来吃,但百姓都没有反叛之心。
智伯巡视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做护卫。智伯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
灭亡别人的国家呀。”魏桓子用肘部碰了碰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踩魏桓子的脚背,
因为汾河可以灌魏国的安邑,绛河可以灌韩国的平阳。疵对智伯说:“韩国和魏国
一定会反叛的。”智伯说:“您怎么知道的?”疵说:“我是根据人之常情判断的。
我们让韩、魏两国的军队跟我们一起攻打赵国,赵国灭亡之后,灾难就要落到韩国
和魏国头上。现在约定战胜赵国后,三家瓜分赵国土地,(现在)城墙没有淹没的
只剩下三版高了,赵国投降指日可待,但是这两人不但没有高兴的心思,反而有担
忧的神色,这不是要反叛又是什么呢?”
第二天,智伯把疵的话告诉了魏桓子和韩康子,二人说:“这是小人,想为赵
国游说。”二人走后,疵进来问智伯:“主公怎么能把我的话告诉那两个人呢?”智
伯说:“您怎么知道的?”疵答道:“刚才我见他们一见到我就匆匆离开了,这是他
们已经知道我识破他们的心思的缘故啊。”智伯没有悔改。疵请求出使齐国。
赵襄子派张孟谈偷偷去见魏桓子和韩康子,说:“我听说唇亡齿寒。现在智伯
率领韩国和魏国来攻打赵国,赵国灭亡,那么就该轮到韩国和魏国了。”二人说:
“我们也知道会这样,只是担心事情没有完成而计划先泄露,那么灾祸立即就会到
了。”张孟谈说:“计划出自二位之口,只有我听到,又有什么妨害呢?”二人于是
秘密与张孟谈商议,约定好日期就送走他了。
赵襄子派人在夜里杀了守堤的官吏,决开堤口,用水灌智伯的军营。智伯的军
2
队因为救水而乱作一团,韩国和魏国从侧面攻打,赵襄子率兵从正面攻击,大败智
伯的军队,杀了智伯,又将智伯的家族全部诛杀。赵、韩、魏三国分割了智伯的土
地。
晋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封赵、韩、魏为诸侯。晋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
赵敬侯灭掉晋国,瓜分其土地。晋静公被贬为庶人,晋国灭亡。
15.【答案】 D
【解析】(D 项,“尾联运用拟人修辞”错误。“想见吟魂自往来”的不是湘兰
沅芷,而是诗人。)
16.【答案】①开头以写景生发,荒凉景物触动诗人遐思,诗人由眼前屈原祠的冷
落,自然地引入中间两联的议论抒情,表达了对屈原平生遭际命运的悲愤惋惜。
②尾联则与首联相呼应,面对眼前景物忽发奇思,设想屈原吟魂犹在,徜徉沅湘,
由情回到景,虚实结合。③整首诗由景到情,又回归到景,最后以想象的场景作
结,结构圆合,情感自然流转,情韵悠长。
【解析】此题考查的重点是“构思之妙”,不仅仅是情景结合的手法。这首诗
首联写景,诗人伫立平旷辽阔的楚国旧地,放眼望去,但见江流蜿蜒,远山逶迤。
诗人面对荒芜寂寥的眼前风物不禁感慨万端,一种黍离之悲油然而生。颔联触景兴
怀,诗人由眼前之景自然地联想起屈原的平生遭际,写对屈原的劝慰之辞,蕴含了
悲愤及同情。颈联正面抒写对屈原的沉痛惋惜之情。尾联仍回到现实的景物中来,
并以想象作结。全诗风格沉郁清幽,笔力曲折,言议透辟。
【评分说明】共 6分,每点 2分。
17.默写答案:
(1)重湖叠巘清嘉(巘,无法输入简体字,按照课本原字给分)
(2)亦足以畅叙幽情
(3)念桥边红药
(4)盘飧市远无兼味
(5)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6)此心吾与白鸥盟
(7)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8)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18.【答案】D
【解析】 D.“衰败”曲解文意。由原文“但在这一进程的能量逐渐耗尽后,靠
发现新市场而赚快钱的模式已难以为继,需要进入精耕细作和耐心培育新的增长点
的阶段。这时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就开始下降,但这其实是普遍的边际收益递减现象,
不值得为此而哀叹彷徨”可知,“内卷”并不是衰败,而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
普遍现象。
19.【答案】A
【解析】B.“本质是一样”错,由原文“内卷被用于解释林林总总的现象,这种
空泛化的使用,其实混淆了不同性质的现象与问题”可知,不同的现象本质不同。
C.“不可避免”错,原文是“容易演变”,将可能变成必然性。D.“只要……就”
是充分条件,原文“要打破内卷的约束,……需要更多的尝试、探索以及容错,需
要和外部世界更多的建设性互动,需要马斯克式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热忱”强调
的是必要条件。
20.【答案】 D.
【解析】职场白领的返乡现象属于另辟蹊径求突破或者躺平,并非人们日常所谓
3
的内卷。“大家日常使用的‘内卷’完全没有在回望一种发展模式的停滞,而更多
是在描述一种当下之‘难’。大概是要说为了竞争,付出太多。或是说,没有做真
正有意义的事情,而是在不断重复一些无意义的事情来应对竞争。它混合着一种无
出路、被压抑封闭之“内”的意味,与疯狂拉扯、吸入其中的“卷”的意味。 ”
21.【答案】 ①厘清内卷的概念,区分被贴上内卷标签的不同现象与实质,避免模
糊使用和空泛谈论;②正确看待内卷现象。它不是宿命而是使命,不盲目哀叹彷
徨。③需要持永远开放的态度。求知若饥、虚心着愚,需要更多的尝试、探索、
容错、建设性互动、丰富的想象力和热忱。④做到闯与创。打破并超越内卷。
【评分说明】共 4分,每点 1分。
【解析】:结合“在中国网络舆论中,内卷被用于解释林林总总的现象,这种空
泛化的使用,其实混淆了不同性质的现象与问题,也导致一些属于经济生产、政治、
社会主导意识方面的问题,被简化为个体或组织的心态问题”“这种模糊的使用方
式,不仅无助于理解和改变现实……除了加剧社会焦虑感即所谓的内卷之外,并无
其他益处”概括出应该厘清内卷的概念,区别对待不同的现象;
结合“我们应当区分被贴上内卷标签的不同现象,其实质是什么。具体而言,
有的内卷其实是边际收益递减效应的显现”“这时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就开始下降,
但这其实是普遍的边际收益递减现象,不值得为此而哀叹彷徨”概括出要正确看到
内卷现象;
结合“要打破内卷的约束,需要永远开放的态度,需要像乔布斯所说的‘求知
若饥,虚心若愚’,需要更多的尝试、探索以及容错,需要和外部世界更多的建设
性互动,需要马斯克式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热忱,如此才能开创新局”概括出要
保持永远开放的态度;
结合“闯与创,才能打破内卷”“超越内卷,才是我们共同的使命”概括出要
敢闯,要勇于开创,才能打破内卷。
22.【答案】B
【解析】B.“这样写让原本虚构的故事更强烈地激发了读者的同情”错误,原文
有“让这故事中的真实偿补这损失吧”,这说明这个故事并非虚构。
23.【答案】①用心制作的嫁衣最终却霉烂于箱笼,象征了女主人公辛劳一生却被
抛弃被鄙视的悲惨人生;②“嫁衣"隐含“为人作嫁”之意,揭示了旧时代无数劳
动妇女为人辛苦、徒劳一生的共同遭遇。
【评分说明】共 4分,每点 2分。(本题要求分析文章标题“嫁衣”的深刻意
蕴,只写表层含义不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关于文章标题的含义,一般注意字面义和文章义,而文章义主要是深层含义,
如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本文中的“嫁衣”,从字面来看,文中的嫁衣是女
主人公用心制作的,但是,最终却“锁在这箱里霉烂的是她织了整个青春的苎布啊”。
本题要求分析文章标题“嫁衣”的深刻意蕴,从文章来看,主要是比喻义。
原文有“这十载可怕的辛劳,夺去了她的健康。在严寒的冬月,她是汗流浃背地负
起沉重无情的石杵……现在不加修饰的像一个吊死鬼。不过假如这样勤劳能得到一
句公平的体恤的话,假使不至无由地横遭责骂,便这样地生活下去吧”。女主人公
一如嫁衣,她辛苦劳作一生,最后还是逃脱不了被鄙视被抛弃的命运。由此可以推
知“嫁衣”的含意,用心制作的嫁衣最终却霉烂于箱笼,象征了女主人公辛劳一生
却被抛弃被鄙视的悲惨人生。
此外,再考虑引申义。“为他人作嫁衣裳”,结合文章的主旨来看,作品揭露了
4
旧社会劳动妇女的悲苦命运,因此“嫁衣”隐含“为人作嫁”之意,揭示了旧时代
无数劳动妇女为人辛苦、徒劳一生的共同遭遇。
24.【答案】①本文虽然以叙述为主,但无完整故事情节;②虽有中心人物,但并
没有着力刻画形象;③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在叙事过程中加以抒情,使文章具有
浓郁的抒情意味;④以嫁衣为线索,串联起堂姐一生的若干片段,做到了形散而
神不散。
【评分说明】共 6分,每点 2分,任写 3点即可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文体特征及对作品赏析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对小说和散文的特征清楚。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
环境。而散文的最大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
先分析本文的人物,本文的中心人物就是女主人公,但是作者对该主人公并没
有像小说那样细致刻画,因此不符合小说的特征。
再分析作品的情节,小说情节讲究的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但是本
文没有完整的情节,因此也不符合小说的特征。
接着分析本文的表达方式,小说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而本文的表达方式非
常灵活,叙事与抒情相结合,抒情的意味更浓郁一些,因此也不符合小说的特征。
最后,本文中“嫁衣”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始终,把堂姐一生相关的片段内容
串联起来,这更符合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
25.【答案】D
【解析】①置若罔闻:好像没有听见似的,不加理睬;束之高阁:意思是捆起来
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丢在一旁不管,也比喻把某事或某种主张、
意见、建议等搁置起来,不予理睬和办理。②曲径通幽:弯曲的小路通到风景美丽
的地方。形容景色雅致迷人 ;寻幽探胜:游览山水时寻找、搜索幽雅的胜地③余
音袅袅:原意声音已经结束,余音还在缭绕;余音绕梁:原义是音乐停止后,余音
好像还在绕着屋梁回旋,后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也比喻诗文意味
深长,耐人寻味;④从容不迫: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成竹在胸:画竹前竹
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义。
26.【答案】D
【解析】①语序不当,“自豪感和归属感”应对调语序;②成分残缺,“齐国历史
文化”缺介词。
27.写作(60 分)
【评分说明】(44 分切入)
(一)材料解析
这是一道富有哲理、思辨性的材料作文题。
试题共有两则材料,第一则材料的重点在于“放下”。在这里,“放下”的方
式,可以是“与自己和解”,不过分纠结,“与世界和解”,不过分计较。“放下”
的结果,是可以让自己获得“万般自在”。而材料二中史铁生的观点,则是要均衡
好“放下”和“执着”,“放下”那些占有、计较的欲望,而对于前进和努力则应
做到“执着”。
题目要求写一篇思考“执着与放下”的文章,因此我们在写作时,必须涉及两
个方面,思考“执着”与“放下”之间的辩证关系:人生需要执着些什么,又需放
下些什么。需注意,如果只谈“执着”,不谈“放下”;或者只谈“放下”,不谈
“执着”,均属于不符合题意。因此,虽然题目具有开放性,我们的写作范围可以
很广泛,但必须将“执着”与“放下”结合起来进行思考。
5
(二)立意参考
若能辩证地阐述执着与放下的关系,属于核心立意,44 分起评,优秀的可以
评为 54 分以上。
若只谈执着,完全不谈放下;或只谈放下,完全不谈执着,无辩证看待问题,
原则上不高于 40 分。
只就其中一两个词作和材料无关的阐释联想延伸,偏离材料立意和任务要求的,
不高于 36 分。例如:谈对“自由”的追求;以“和”为贵,与世界和解,与自己
和解;人生当“努力”……
以下立意均符合题意(44 分切入)
1.执着于行走的努力,放下占有的欲望。
2.执着于初心的坚守,放下对名利的过分追求。
3.执着于家国大梦的实现,放下对蝇头小利的追逐。
……
(三)作文扣分标准
1.未写标题扣 2分。
2.出现错别字,1个扣 1分,重复不计,扣完 5分为止;标点符号出现 3处以上
错误的酌情扣分;不足字数者,每少 50 字扣 1分。
3.残篇评定
(1)400 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 50 个字扣 1分)
(2)400 字以下的文章,2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3)200 字以下的文章,1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4)只写一两句话的,给 1分或 2分,不评 0分。
(5)只写标题的,给 2分,不评 0分。
(四)发展等级评分
以下发展等级四大项中的任何一小项较为突出,即可加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性。
2.丰富:①材料丰富, ②论据充足, ③形象丰满,④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①用词贴切, ②句式灵活, ③善于运用修辞手法,④文句有表现
力。
4.有创意:①见解新颖 ,②材料新鲜, ③构思新巧,④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
⑤有个性特征。
附:全国新课标卷作文等级评分标准(满分:60 分)
一等(20~16 二等(15~11 四 等 ( 5~0
三等(10~6 分)
分) 分) 分)
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

中心突出 主题明确 中心基本明确 中心不明确

基 内容充实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内容不当
20
础 思想健康 思想健康 思想基本健康 思想不健康

等 感情真挚 感情真实 感情基本真实 感情虚假
级 表 符合文体要 符合文体要 基本符合文体 不符合文体
达 求 求 要求 要求
20 结构严谨 结构完整 结构基本完整 结构混乱
6
分 语言流畅 语言通顺 语言基本通顺 语言不通顺
字迹工整 字迹清楚 字迹基本清楚 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

个别语句有
深意
发 特 深刻 较深刻 略显深刻 个别例子较
展 征 丰富 较丰富 略显丰富 好
等 20 有文采 较有文采 略显文采 个别语句较
级 分 有创意 较有创意 略显创意 精彩
个别地方有
深意
(五)范文
执着在左,放下在右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言:“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
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诚哉斯言,人生天地间,忽如远
行客,那人生紧要处的一次次不同的选择,是执着还是放下,将会把我们
带往不同的地方。
执着与放下,本是我们面对事物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就如史铁生
所说:既得有所“放下”,又得有所“执着”。陷入极端的偏执一方,要
么目标可望而不可即,撞得头破血流才撒手;要么一念放下,遁入佛系大
门,万般自在。人生之路,执着在左,放下在右,才得圆满。
执着于行走的努力,放下占有的欲望,自可姹紫嫣红开遍。
蒋勋曾言:“物质不是不好,不好的是没有与之抗衡的力量。”当下
社会物欲横流,人们受消费主义的裹挟,欲壑难填,但是仍有人慨然前行,
抬头看到了天上那轮皎洁的明月。敦煌女儿樊锦诗行走于漫漫黄沙路,执
着于敦煌文物保护工作,不汲汲于名利。“穿裙子的士大夫”叶嘉莹历经
家破人亡,却得唐宋薪传,续易安灯火,不戚戚于俭朴。是这些人,执着
于热爱的事业,不求名,不逐利,让文化的灯火万里通明。
执着于生命意义的找寻,放下生命的痛楚,自可扶摇直上九万里。
周国平曾言:“人生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寻找人生意义这个过程
是有意义的”。史铁生 20 岁双腿瘫痪,他的世界由五彩斑斓变得暗淡无
光。地坛成了他的慰藉。他执着于探寻生命的意义,最终参悟到,死是一
件无需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他放下生
命的疮疤,以笔开道,劈出了一条康庄大道。苏子被贬黄州,“望美人兮
天一方”,面对被大浪淘洗的历史人物与荡然无存的丰功伟绩,他破译了
水与月中蕴含的哲理,消解了“拣尽寒枝不肯栖”的惊惶。放下生命中的
7
痛楚,执着于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地坛成就了独一无二的史铁生,黄州成
就了旷古绝今的苏东坡。
个人有执着与放下,国家也需要执着于该坚守的,放下该舍弃的。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执着于为百姓谋福
利,放下对冗杂形式的苛刻要求,才有百姓的安乐;唯改革者进,唯创新
者强。执着于开拓创新,放下固步自封的傲慢,国家才能吐故纳新,构建
欣欣向荣的活力中国;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执着于构建世
界命运共同体,实现天下大同,放下一家一国的私利,“兼爱”的理想才
能跨越千年在当代回响。
罗曼·罗兰曾言:“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
后依然热爱生活。”我认为,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坚持了该坚
持的,放下了该放弃的。执着在左,放下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
种,随时开花,定能将漫漫旅途点缀得花香弥漫,馥郁芬芳。
8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