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北省恩施州咸丰春晖学校高一(下)月考生物试卷(3月份)(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湖北省恩施州咸丰春晖学校高一(下)月考生物试卷(3月份)(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4-30 20:52: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湖北省恩施州咸丰春晖学校高一(下)月考生物试卷(3月份)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0分)
1. 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 鼠的白毛与狗的黑毛 B. 玉米的黄粒与圆粒
C. 狗舌头卷曲与狗舌头不能卷曲 D. 马的细毛和长毛
2. 孟德尔用豌豆进行杂交实验,成功地揭示了遗传的两个基本定律,为遗传学的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世人公认为“遗传学之父”。下列有关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豌豆是自花受粉植物,实验过程中免去了人工授粉的麻烦
B. 在实验过程中,提出的假说是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
C. 解释性状分离现象的“演绎”过程是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出现两种表现型,且数量比接近1:1
D. 验证假说阶段完成的实验是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3. 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可能具有1:1:1:1比例关系的是(  )
①F1产生配子类型的比例
②F1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
③F1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
④F1自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
⑤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⑤
4. 某种鼠的体色有三种:黄色、青色、灰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A_B_表现为青色,A_bb表现为灰色,aa_ _表现为黄色(约50%黄色个体会因黄色素在体内积累过多死亡)。让灰色鼠与黄色鼠杂交,F1全为青色,理论上F2存活个体中青色鼠所占的比例是(  )
A. B. C. D.
5. 基因型为Rr的豚鼠产生了R和r两种类型的雄配子,其细胞学基础是(  )
A. 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B. 同源染色体分离 C. 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D. 环境影响细胞分裂
6. 已知某品种植物高茎(D)对矮茎(d)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一个纯合的易感病矮茎品种(抗倒伏)与一个纯合抗病高茎品种(易倒伏)杂交,F2中出现既抗病又抗倒伏类型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
A. ddRR, B. ddRr,
C. ddRR,和ddRr, D. DDrr,和DdRR,
7. 孟德尔用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作亲本杂交获得F1,F1自交得F2,F2中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的比例为9:3:3:1,与F2出现这种比例无直接关系的是(  )
A. 亲本必须是纯种的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
B. 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4种,比例均为1:1:1:1
C. F1自交时,4种类型的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D. F1的雌、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都能发育成新个体
8. 中美胚胎学家的一项最新联合研究成果表明,受精卵内存在两套独立纺锤体,从精卵结合到发生第一次有丝分裂期间,来自双亲的染色体并未相互融合,而是各自保持空间上的独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精卵结合过程能够体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B. 这里的“融合”指的是双亲染色体两两配对
C. 受精卵的体积较体细胞大得多,有利于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D. 受精卵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具有旺盛的分裂能力
9. 人的体细胞内含有23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后期Ⅱ时,正常情况下细胞内不可能含有(  )
A. 44条常染色体+XX染色体 B. 44条常染色体+XY染色体
C. 44条常染色体+YY染色体 D. 两组数量和形态相同的染色体
10. 如图为某哺乳动物体内的一组细胞分裂示意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 ②产生的子细胞一定为精细胞
B. 图中属于减数分裂过程的有①②④
C. ④中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及8个DNA分子
D. ③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无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
11. 在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分别发生在(  )
A. 减数第二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
B. 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
C. 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
D. 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
12. 动物的卵细胞的形成与精子形成过程的不同点是(  )
①次级卵母细胞将进行普通的有丝分裂
②一个卵原细胞最终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③一个卵原细胞经复制后形成一个初级卵母细胞
④卵细胞不经过变形阶段
⑤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分裂成的两个细胞大小不等
⑥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初级卵母细胞的一半
A. ②④⑤ B. ①③⑤ C. ②③⑥ D. ①④⑥
13.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是遗传学的经典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豌豆是自花传粉的植物
B. 豌豆杂交时,要对母本人工去雄
C. 采用统计学的方法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
D. 孟德尔设计测交实验来验证“融合遗传”的假说
14. 仅考虑核DNA,下列人体细胞中染色体数可能相同,而DNA含量一定不同的是(  )
A. 初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B. 精原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
C. 卵原细胞和卵细胞 D. 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
15. 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内,染色体组成具有多样性,主要取决于( )
A. 同源染色体的复制
B. 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分离
C. 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D. 染色体着丝点的分裂
16. 在探索遗传本质的过程中,科学发现与使用的研究方法配对正确的是(  )
①1866年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定律
②1903年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③1910年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A. ①假说-演绎法 ②假说-演绎法 ③类比推理
B. ①假说-演绎法 ②类比推理 ③类比推理
C. ①假说-演绎法 ②类比推理 ③假说-演绎法
D. ①类比推理 ②假说-演绎法 ③类比推理
17. 下列基因型中属于杂合子的是(  )
A. Ba B. CD C. Ee D. ff
18. 下列关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的异常现象及其可能原因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基因型为AaXBY的个体产生了一个不含A、a基因的XBXB型配子--减数第一次分离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分离都异常
B. 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产生了AB、Ab、ab、aB 4种配子--四分体时期发生了交叉互换
C. 基因型为AaXBXb的个体产生了一个aXBXB型配子--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异常
D. 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只产生了2种配子--减数分裂正常
19. 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孩子既是红绿色盲又是XYY的患者,从根本上说,前者致病基因的来源与后者的病因发生的时期分别是(  )
A. 与母亲有关、减数第二次分裂 B. 与父亲有关、减数第一次分裂
C. 与父母亲都有关、受精作用 D. 与母亲有关、减数第一次分裂
20. 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将甲袋子内的小球(D:d=1:1)总数增加到乙袋子内的小球(D:d=1:1)总数的10倍,之后进行上百次模拟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乙袋子分别模拟的是雌性和雄性的生殖器官
B. 该变化符合模拟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实际情况
C. 最终的模拟结果是DD:Dd:dd接近于1:2:1
D. 袋子中小球每次被抓取后要放回原袋子再进行下一次抓取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21. 下列是有关细胞分裂的问题。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2表示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象,请据图回答:
(1)图1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该过程发生于细胞分裂间期的______期,图1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
(2)图2中______细胞处于图1中的BC段,图2中______细胞处于图1中的DE段。
(3)就图2乙分析可知,该细胞含有______条染色单体,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之比为______,该细胞处于______分裂的______期,其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______。
三、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5.0分)
22. 豌豆的高茎(D)对矮茎(d)为一对相对性状,仔细观察下列实验过程图解,回答相关问题:
(1)该实验的亲本中,父本是 ______ 。
(2)操作①叫做 ______ 。
(3)操作②叫做 ______ ,此项处理后必须对母本的雌蕊进行 ______ ,其目的是 ______ 。
(4)在当年母本植株上所结出的种子为子一代(或F1),其遗传因子组成为 ______ ,若将其种下去,长成的植株表现为 ______ 茎。
23. 如图为某家庭甲、乙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甲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乙遗传病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已知Ⅲ4携带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但不携带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 ______(填“X”、“Y”或“常”)染色体上,是 ______(填显、隐)性遗传病。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 ______(填“X”、“Y”或“常”)染色体上,是 ______(填显、隐)性遗传病。
(2)Ⅱ2的基因型为 ______,Ⅲ3的基因型为 ______。
(3)若Ⅲ3和Ⅲ4再生一个孩子,则这个孩子为同时患甲、乙两种遗传病男孩的概率是 ______。若Ⅳ1与一个正常男性结婚,则他们生一个患乙遗传病男孩的概率是 ______。
24. 据调查研究,某种植物能合成两种对人类某种疾病有医疗价值的药物成分,其合成途径如图1所示。
现有两种纯种植物,一种只能合成药物1,另一种两种药物都不能合成,这两种植物杂交,F1都只能合成药物1;F1自交后,产生的F2中三种表现型及比例是:只能合成药物1:两种药物都能合成:两种药物都不能合成=9:3:4.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推断这两种植物的基因型:______.
(2)能正确表示F1中两对基因位置的是图2中的______.
(3)F2能合成两种药物的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_.
(4)F1与基因型为______的植株杂交,后代植株中能合成两种药物的比例最高,其比例为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鼠的白毛与狗的黑毛”是两种生物的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
B、“玉米的黄粒与圆粒”是同种生物的两种性状,不是相对性状,B错误;
C、“狗舌头卷曲与狗舌头不能卷曲”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属于相对性状,C正确;
D、“马的细毛和长毛”是同种生物的两种性状,不是相对性状,D错误。
故选:C。
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本题考查了相对性状的概念,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属于简单题。
2.【答案】A
【解析】解:A、豌豆是自花受粉,因此在杂交实验过程中需要进行人工授粉,A错误;
B、解释实验现象时,提出的“假说”是: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B正确;
C、解释性状分离现象的“演绎”过程是: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出现两种表现型,且比例接近,C正确;
D、验证假设阶段完成的实验是: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即测交,D正确。
故选:A。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采用的方法、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答案】B
【解析】解:①杂种F1(YyRr)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YR:Yr:yR:yr=1:1:1:1,①正确;
②F1(YyRr)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为(1:2:1)×(1:2:1)=1:2:2:4:1:2:1:2:1,②错误;
③测交是与隐性纯合子杂交,F1(YyRr)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为YyRr:Yyrr:yyRr:yyrr=1:1:1:1,③正确;
④F1(YyRr)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黄圆Y-R-:黄皱Y-rr:绿圆yyR-:绿皱yyrr=9:3:3:1,④错误;
⑤F1(YyRr)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为黄圆:黄皱:绿圆:绿皱=1:1:1:1,⑤正确。
故选:B。
孟德尔利用豌豆进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杂种子一代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有4种,比例为1:1:1:1;自交后代表现型有4种,比例为9:3:3:1;基因型有9种,比例为1:2:2:4:1:2:1:2:1。测交是指杂种子一代个体与隐性类型之间的交配,主要用于测定F1的基因型。
本题的知识点是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1产生的配子及比例、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比例、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比例,主要考查学生对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的掌握和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难度不大。
4.【答案】D
【解析】aa_ _表现为黄色,可知黄色基因型是aaBB、aaBb、aabb,共有3种。灰色鼠A_bb与黄色鼠杂交,F1全为青色A_B_,则亲本黄色基因型为aaBB和灰色AAbb,F2个体表型比例应为黄色(aa__):青色(A_B_):灰色(A_bb)= ::=4:9:3,但由于约50%黄色个体会因黄色素在体内积累过多死亡,所以后代表现型比例为黄色:青色:灰色=2:9:3。理论上F2存活个体中青色鼠所占的比例是。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5.【答案】B
【解析】解:遗传因子组成为Rr的豚鼠,产生了R和r两种类型的雄性配子,实质是R和r一对等位基因相互分离,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
故选:B。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6.【答案】C
【解析】解:由题意用一个纯合易感病的矮秆品种(ddrr)与一个纯合抗病高秆品种(DDRR)杂交,则F1为双杂合子DdRr,让F1子代自交,其后代产生性状分离比例为高秆抗稻瘟病(D-R-):高秆易感稻瘟病(D-rr):矮秆抗稻瘟病(ddR-):矮秆易感稻瘟病(ddrr)=9:3:3:1.F2代中出现既抗病又抗倒伏的个体占得比例为3÷(9+3+3+1)=,在这之中基因型为ddRR与ddRr的个体的表现型都是既抗病又抗倒伏,他们在后代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故选:C。
已知水稻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稻瘟病(R)对易感稻瘟病(r)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用一个纯合易感病的矮秆品种(抗倒伏)与一个纯合抗病高秆品种(易倒伏)杂交,则F1为双杂合子DdRr,再根据自由组合定律推算出F2的情况.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自由组合定律,意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答案】A
【解析】解:A、亲本既可以选择纯种的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也可以选择纯种的黄色皱粒豌豆与绿色圆粒豌豆,A错误;
B、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4种,比例为1:1:1:1,是F2中出现9:3:3:1的基础,B正确;
C、F1自交时,4种类型的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是F2中出现9:3:3:1的保证,C正确;
D、F1的16种配子结合方式都能发育成新个体与F2出现9:3:3:1的比例有着直接的关系,D正确。
故选:A。
F2中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的比例为9:3:3:1,说明F1是双杂合子AaBb,则亲本可能是AABB、aabb或者AAbb、aaBB。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和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8.【答案】A
【解析】解:A、精卵结合过程中,精子细胞膜和卵细胞细胞膜融合,这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结构特点,A正确;
B、双亲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这里的融合仅是指双亲染色体在空间上组合在一起,B错误;
C、受精卵的体积较大,相对表面积较小,不利于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C错误;
D、受精卵是未分化的细胞,D错误。
故选:A。
1、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受精作用。
2、随着细胞的长大,细胞的相对表面积减小,物质运输效率降低,物质运输速率不变。
本题考查受精作用、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等,要求考生识记受精作用的概念、过程及结果等基础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9.【答案】B
【解析】解:A、如果经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含X染色体,则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后期时含有44条常染色体+XX性染色体,A正确;
B、XY性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已经分离,所以细胞内不可能含有44条常染色体+XY性染色体,B错误;
C、如果经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含Y染色体,则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后期时含有44条常染色体+YY性染色体,C正确;
D、由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它们之间是复制关系,所以细胞内可能含有两组数目和形态相同的染色体,D正确。
故选:B。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人的精原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由于精原细胞中的性染色体为XY,所以在次级精母细胞中不可能同时含有X和Y染色体,又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所以染色体暂时加倍。
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记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D
【解析】解:A、由于④的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且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该哺乳动物为雄性;又②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产生的子细胞一定为精细胞,A正确;
B、根据分析可知,图中属于减数分裂过程的有①②④,B正确;
C、④中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此时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及8个DNA分子,C正确;
D、③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有同源染色体,但没有四分体,D错误。
故选:D。
分析题图:
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②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③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④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⑤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处在有丝分裂后期。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胞分裂图象的识别,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细胞分裂图象辨别的重要依据是同源染色体,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同源染色体,判断同源染色体的有无,若有同源染色体,还需判断同源染色体有无特殊行为。
11.【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熟练掌握减数分裂过程,识记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明确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难度不大,属于考纲中理解层次。
【解答】
(1)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2)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3)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联会的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
故选:D。
12.【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要求考生识记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能列表对两者的异同进行比较和总结,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解答】
①次级卵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都不能再进行普通的有丝分裂,①错误;
②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而一个卵原细胞减数分裂最终只能形成一个卵细胞,②正确;
③一个精原细胞复制后形成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一个卵原细胞经复制后也形成一个初级卵母细胞,③错误;
④精子的形成需要经过变形过程,而卵细胞不经过变形阶段,④正确;
⑤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等大,而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分裂成的两个细胞大小不等,⑤正确;
⑥精子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初级精母细胞的一半,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也是初级卵母细胞的一半,⑥错误。
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答案】D
【解析】解:A、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的植物,A正确;
B、豌豆杂交时,在花蕾期对母本人工去雄,B正确;
C、采用统计学的方法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C正确;
D、孟德尔设计测交实验来验证“对分离现象解释”的假说,D错误。
故选:D。
1、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
2、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1)选材:豌豆。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为纯种;品系丰富,具多个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且杂交后代可育,易追踪后代的分离情况,总结遗传规律;
(2)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科学思路(即先研究1对相对性状,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
(3)利用统计学方法;
(4)科学的实验程序和方法。
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规律,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4.【答案】D
【解析】解:A、初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的染色体数量和DNA含量都不同,A错误;
B、精原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可能相同(精原细胞与次级精母细胞后期的染色体数目相同),DNA含量也相同,B错误;
C、卵原细胞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量和DNA含量都不同,C错误;
D、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的染色体数量可能相同(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后期的染色体数目相同),DNA含量肯定不同,D正确。
故选:D。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
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染色体 2n 2n 2n n n n 2n n
DNA数目 4n 4n 4n 2n 2n 2n 2n n
染色单体 4n 4n 4n 2n 2n 2n 0 0
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数目变化规律,能根据题干要求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5.【答案】C
【解析】解:A、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都进行复制,A错误;
B、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都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分离,B错误;
C、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都导致产生的配子染色体组成具有多样性,C正确;
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着丝点都发生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D错误。
故选:C。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
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C
【解析】解:①1866年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采用假说--演绎法,最终提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②1903年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③1910年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验证了基因在染色体上,通过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故选:C。
假说--演绎法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萨顿假说内容: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假说依据:基因和染色体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2)体细胞中基因、染色体成对存在,配子中成对的基因只有成单存在,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
(3)基因、染色体来源相同,均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4)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相同.
方法:类比推理法,得到结论正确与否,还必须进行实验验证.
本题综合考查豌豆杂交实验、果蝇杂交实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7.【答案】C
【解析】解:杂合子是指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点上的两个等位基因不相同的基因型个体,如Ee。
故选:C。
纯合子:由两个基因型相同的配子结合而成的合子,再由此合子发育而成的新个体。
杂合子:由两个基因型不同的配子结合而成的合子,再由此合子发育而成的新个体。
本题考查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只要考生识记杂合子的概念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18.【答案】C
【解析】解:A、基因型为的个体产生了一个不含A、a基因的配子,可能是由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A和a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两条X染色体没有分离引起的,A正确;
BD、正常情况下,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可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AB和ab或Ab和aB,若产生了4种类型的配子,原因可能是在四分体时期发生了交叉互换,B、D正确;
C、配子中含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两条含B基因的X染色体没有分离,C错误。
故选:C。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规律,能根据分裂结果推测异常的原因,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9.【答案】A
【解析】解:①红绿色盲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根据题干信息,一对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红绿色盲的患者(XbYY),推断该夫妇的基因型为XBXb、XBY.因此,患红绿色盲男孩的色盲基因来自其母亲,YY染色体来自父亲。
②男孩从根本上说体内多了一条Y染色体,体内两条Y染色体,这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形成子染色体未分离,移向同一极的结果,与父方有关。
故选:A。
1、色盲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男患者的色盲基因来自母亲;父亲的色盲基因只能传递给女儿,不能传递给儿子。
2、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并移向细胞两极。
3、XYY综合症的形成必定是含X的卵细胞和含YY的精子结合成的受精卵发而来的个体。因此,卵细胞正常,精子异常。含YY的精子异常是由于着丝粒分裂后产生的两条YY染色体没有移向细胞两极,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
4、由后代推亲本这类题目的解法步骤是:
①先根据亲本的表现型写出可能的基因型,不能确定的可以先用横线代替;
②再根据后代的表现型确定亲本最终的基因型;
③然后根据题干所问的内容依据遗传的两大定律解答即可。
减数分裂过程中不正常分离的判断:如果减数第一次分裂不正常,会导致等位基因不分离,结果形成Aa这样的配子;如果减数第二次分裂不正常,会导致相同基因不分离,会形成AA或aa这样的配子。
20.【答案】A
【解析】解:A、甲、乙两个袋子分别代表雄性生殖器官和雌性生殖器官,甲、乙两个袋子中的小球分别代表雄配子和雌配子,A错误;
B、每个袋子中不同种类(D、d)的小球数量相等(D:d=1:1),但甲袋子内小球总数量和乙袋子内小球总数量不相等,模拟了雄配子数多于雌配子数的情况,B正确;
C、由于两个袋子内的小球都是D:d=1:1,所以多次抓取后,最终的模拟结果是DD:Dd:dd接近于1:2:1,C正确;
D、为了保证每种配子被抓取的概率相等,袋子中小球每次被抓取后要放回原袋子再进行下一次抓取,D正确。
故选:A。
用两个小袋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本题考查模拟基因分离定律的实验,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的实质,明确实验中所用的小桶、彩球和彩球的随机结合所代表的含义;其次要求考生掌握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原理,注意实验过程中相关操作的细节,保证每种配子被抓取的概率相等。
21.【答案】(1)DNA复制(或染色体复制); S ; 着丝点分裂
(2)乙,丙; 甲
(3)8 ; 1:2 ;减数第一次; 后 ;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
【解析】(1)图1中AB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DNA复制,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由1变为2,处于间期的S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由2变为1。
(2)图1中的BC段表示染色体复制后单体还没有分离的时期,表示有丝分裂间期,前期和中期;或者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时期以及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即图2中乙、丙细胞含有染色单体,处于BC段;DE段表示每条染色体没有单体,即甲细胞。
(3)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有8条染色单体,染色体与DNA比为1:2,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故答案为:
(1)DNA复制(或染色体复制); S ; 着丝点分裂
(2)乙,丙 ; 甲
(3)8 ; 1:2; 减数第一次; 后 ;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
图1中的纵坐标为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图中AB段表示间期进行DNA复制,BC段表示有姐妹染色单体,CD段表示着丝点分裂,两染色单体分开,DE段表示每条染色体没有单体。
甲是有丝分裂后期;乙是初级卵母细胞;丙是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本题考查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曲线图,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图解,综合考查细胞分裂,重在审图,审图时一定要清楚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
22.【答案】矮茎豌豆 去雄 人工授粉 套袋 防止其他豌豆花粉的干扰 Dd 高
【解析】解:(1)在豌豆杂交实验中,父本是提供花粉的植株,即矮茎植株。
(2)图中操作①是去雄,此项处理必须在豌豆自然授粉之前进行。
(3)操作②是人工授粉,处理后必须对母本的雌蕊进行套袋处理,防止其他豌豆花粉的干扰。
(4)在当年母本植株上所结出的种子为子一代,其遗传因子组成为Dd,若将其种下去,长成的植株表现为高茎。
故答案为:
(1)矮茎豌豆
(2)去雄
(3)人工授粉 套袋 防止其他豌豆花粉的干扰
(4)Dd 高
1、分析题图:如图是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过程图解,其中①为去雄过程,②为人工异花授粉过程。
2、人工异花传粉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对作为母本的植株去掉雄蕊,且去雄要彻底)→套上纸袋(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人工异花传粉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
本题考查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答题关键在于理解杂交实验操作方法和分离定律,明确豌豆的传粉特点,结合题图判断父本和母本。
23.【答案】常 隐 X 隐 AaXBXb AAXBXb或AaXBXb
【解析】解:(1)由分析可知:甲遗传病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甲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乙遗传病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就甲病而言,Ⅰ-1的甲病基因型是aa,Ⅱ-2的甲病基因型为Aa,Ⅲ-2的基因型是aa,Ⅱ-1的甲病基因型为Aa,所以Ⅲ-1的基因型为Aa或AA。就乙病而言,Ⅳ-2、Ⅳ-3均患有乙病,基因型是XbY,所以Ⅲ-3的基因型是XAXa,Ⅱ-2和Ⅱ-1均不患乙病,基因型分别是XBXb和XBY,Ⅲ-1是不患乙病的男性,其基因型为XBY。所以,Ⅱ-2的基因型是AaXBXb,Ⅲ-1的基因型是AaXBY或AAXBY。
(3)就甲病而言,Ⅱ-2的甲病基因型为Aa,Ⅲ-2患有甲病,所以Ⅱ-1的基因型是Aa。所以Ⅲ-3甲病的基因型是A_。就乙病而言,Ⅲ-3和Ⅲ-4生有两个患有乙病的儿子,所以Ⅲ-3的基因型为XBXb,已知Ⅲ-4携带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但不携带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所以Ⅲ-4的基因型是AaXBY,若Ⅲ-3A-XBXb(AAXBXb、AaXBXb)和Ⅲ-4AaXBY再生一个孩子,则这个孩子为同时患甲、乙两种遗传病男孩的概率是aaXbY=,若Ⅳ-1XBX_与一个正常男性XBY结婚,则他们生一个患乙遗传病男孩的概率是。
故答案为:
(1)常 隐 X 隐
(2)AaXBXb AAXBXb或AaXBXb
(3)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Ⅱ-1和Ⅱ-2都不患甲病,但他们有一个患甲病的儿子(Ⅲ-2),说明甲病是隐性遗传病,隐性病看女患者,若其儿子出现正常个体,说明该病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病。例如Ⅰ-1的儿子正常,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3和Ⅲ-4都不患乙病,但他们有患乙病的孩子Ⅳ-2、Ⅳ-3,说明乙病是隐性遗传病,但Ⅲ-4不携带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说明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和题文信息推断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再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24.【答案】(1)AABB、aabb
(2)A
(3)
(4)AAbb
【解析】解:(1)根据题干可知,只能合成药物1个体的基因型必须有A基因,且没有bb,即A B ;两种药物都能合成的基因型是A bb;两种药物都不能合成个体的基因型是aa ;两亲本杂交F1都只能合成药物1;F1自交后出现两种药物都能合成,说明F1的基因型为AaBb,因此双亲中纯合的一种只能合成药物1的基因型为AABB,纯合的两种药物都不能合成的基因型为aabb.
(2)根据F2后代出现,只能合成药物1:两种药物都能合成:两种药物都不能合成=9:3:4可知,9:3:4是9:3:3:1转化而来,说明控制药物合成的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中,与A图所示相符。
(3)F2中两种药物能合成的基因型有AAbb或Aabb两种,因此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
(4)F1的基因型为AaBb,若要使杂交后代出现能产生两种药物(A bb)的概率最大,则与F1杂交的个体,分别出现A 和bb的概率最大,即AAbb;AaBb和AAbb杂交,后代出现A bb的概率为.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特别是9:3:3:1的转化,学生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只要把握:只要后代出现9:3:3:1的转化比例时(9:3:4或9:6:1或12:3:1等),就是由两对基因控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