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名校2022-2023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一历史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农牧业的产生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要求更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材料旨在说明
A. 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
B. 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C. 阶级和国家出现是文明产生的标志
D. 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
2.《汉谟拉比法典》规定:阿维鲁(有公民权的人)之子打同等地位的人一个巴掌须赔偿半米那银子,穆什根努(无公民权的自由民)打穆什根努一个巴掌须赔偿10舍克勒(小于半米娜)银子,而奴隶打自由民一个巴掌将被割掉耳朵。这表明古巴比伦王国
A. 依据财产划分等级 B. 存在同罪异罚现象
C. 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D. 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3.在罗马的扩张过程中,被征服地区的军民俘虏成为奴隶的主要来源。据史家李维记载,早在公元前396年,罗马攻陷台伯河以北的维爱城时,执政官加米耳就曾把当地的自由居民贩卖为奴。这一记载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A. 罗马奴隶制的发展 B. 罗马帝国的建立
C. 奴隶生活的悲惨 D. 罗马军队的强大
4.中世纪法国的自由民大多租种庄园主的土地,成为佃农,租佃契约的时限很长,地租同定。但在庄园中劳作的人,更多的为农奴,他们没有独立的人格。这说明当时法国
A. 人身依附关系严重 B. 庄园经济自给自足
C.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D. 奴隶制经济较发达
5. 印加人在全国修建了宽敞、密集的道路网,总长一万多公里……凭借崇山峻岭建成梯田系统培育出多种农作物,掌握纺织技术,能用浇铸法制造金属器……政府编制了详细的人口调查表。据此可知
A. 印加文明处在近代文明前夜 B. 印加建立了统一中央集权帝国
C. 印加文明全面超越玛雅文明 D. 印加文明发达,军队机动迅速
6. 在中世纪的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仪式,解除关系时封君也要正式地归还象征骑士的木棍、羊茅植物等物品,并同时宣布“我自愿废除你对我的臣服,我使你我平等起来”。这说明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特点是
A. 领主与附庸地位平等 B. 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
C. 封君封臣之间存在契约关系 D. 以土地为纽带
7.笈多王朝统治时期,水利工程的兴建和管理、贸易的调整、商路的巡逻和保护、防御外族入侵的军事活动,都交由各省总督、地方官吏或本地封建领主全权负责,笈多王朝的主要军事力量也由地区藩臣的军队组成。这反映出笈多王朝
A. 经济政策宽松 B. 政令高度统一
C. 等级制度严格 D. 中央集权较弱
8.《法理概要》指出,“每一个民族专为自身治理制定的法律,是这个国家所特有的,叫做市民法……至于出于自然理性而为全人类制定的法,则受到所有民族的同样尊重,叫做万民法,因为一切民族都适用它。”据此可知
A. 罗马法受到启蒙思想的深刻影响
B. 罗马法发展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
C. 查士丁尼时期已有万民法取代市民法的趋势
D. 罗马法为近代资产阶级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
9.14世纪,桑海帝国境内开始广泛种植棉花、靛蓝、洋葱等外来作物,来自埃及、摩洛哥等地区的马匹、织物、铜等也大量输入。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撒哈拉商路的推动 B. 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
C.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D. 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
10. 12世纪末,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下列选项中准确描述幕府统治的是
A. 有利于维护天皇权威
B. 采用庄园制和武士集团的统治形式
C. 幕府是名义上的最高国家政权机关
D. 武士享有特权,全部要效忠天皇
11. 中世纪西欧城市文学中的典型代表是以狐狸列那为主人公的一系列动物故事。伊桑格蓝狼代表残暴又愚蠢的贵族;狮子代表国王,象征正义和权力;骆驼代表邪恶又虚伪的僧侣;主人公列那狐是城市富商的代表,它精力充沛、机智多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
A. 封建贵族统治彻底衰落 B. 王权强化受到普遍的认可
C. 城市获得了自由和自治 D. 新兴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12.17世纪末,茶叶在荷兰价格偏高,饮茶是荷兰人的一种较为奢侈的习惯。但在约30年后,茶叶的各大品种近乎全被列入阿姆斯特丹西北地区居民日用消费品名录中。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B. 美洲与欧洲商贸的发展
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D. 荷兰人饮食生活的变化
13.“表面上看起来,它仿佛是古代文化的再现,但是它并不是简单地抄袭旧文化,而是一种创新,它有着伟大的划时代的发展。”与之相对应的人物是
A. 彼特拉克 B. 牛顿 C. 加尔文 D. 孟德斯鸠
14.加尔文派认为,每一个人都必须具有良好的品质,努力工作,克勤克俭,不可沉溺于腐化享受之中,任何人一旦出现这类举动,都被认为是堕落的,也会被认为是遭到上帝抛弃的表现。加尔文派的这一思想
A. 扩大了教会的统治基础 B. 打破了基督教的精神控制
C. 维护了世俗王权的统治 D. 增强了民众奋斗的使命感
15. 启蒙思想家卢梭说到“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 天赋人权 B. 自由平等
C. 主权在民 D. 社会契约
16. 法国大革命时期,革命领袖们为了从欧洲旧政权的猛攻中逃生,不得不动员由高政治觉悟的公民组成的军队——国民军队,革命还要求所有法国人都说法语。这反映出法国大革命
A. 激发了欧洲各国的民族意识 B. 传播了自由和平等的思想
C. 鼓舞了法国人民斗争的信心 D. 增强了法国的民族凝聚力
17. 据统计,19世纪60年代,俄国有工人和矿工80万,19世纪70年代,这一数字达95万左右,19世纪80年代,进一步达到165万。工人和矿工数量的变化反映出俄国
A. 最终完成了工业革命 B. 政策调整促进了经济发展
C.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D. 殖民扩张拓展了海外市场
18. 在19世纪末,在钢铁行业和多数新兴工业里,出现了许多横向整合的“新联盟体”,以降低生产成本,应对经济无规律的上下波动,提供比较稳定的物价、比较有连续性和有保障的就业。这种“新联盟体”
A. 根源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B. 缓和了两大阶级的矛盾
C. 有利于自由主义的传播 D. 带来了经济结构的变化
19. 在1911年的英国,25岁以上的人口中,4.93%的人拥有60%以上的财富。在德国,1911年3425个富人平均拥有的财产是532万马克,另外161万人的人均财产只有2.3万马克,最贫困的人尚不在此列。这一现象
A. 成为一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B. 揭示了工人生活水平停滞不前
C. 缘于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D. 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急需变革
20. 恩格斯指出“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社会生产中,因此新的社会制度,它愈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愈要陷入纯粹的幻想。”据此可知,社会主义由“空想”转为“科学”的根本条件是
A. 无产阶级不断觉醒 B. 科学理论科学指导
C.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 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1.(26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第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波斯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交通的便利,币制的统一等都是促进交流的有利条件。更重要的是,波斯统治者……尽量不以残暴的方式控制被征服人民,而是采取宽容大度的姿态,这种政策有效地保护了古代文明的许多优秀成就,使得许多古老文明在失去其所依赖的国家和政体之后,还能将其精神遗产融入新生的文明之中……
材料二 当阿拉伯文化昌盛之时,西欧正处于文化低落的“黑暗时代”,古典文明这时已大半不为人所知,只有教会还保留着一些有关亚里士多德的知识。阿拉伯人读了大量的古典哲学、文学作品,并在学习过程中把它们翻译成为阿拉伯文,特别是翻译了许多中世纪西欧几乎无人通晓的希腊文著作,另外阿拉伯人也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化,这些在后来都陆续传回西欧,使西欧的基督教文明从落后中逐渐苏醒过来。
——以上均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波斯帝国推动不同地区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影响。(16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阿拉伯帝国在文明传承中所发挥的作用;再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10分)
22.(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芒图指出不少学者倾向于把18世纪80年代作为欧洲变革的起点,只有到那个时期,所有相关的统计指数才都突然快速地、几乎直线式地上升。从这个角度来看,英国工业革命被定义为18世纪开始的经济大变革。布罗代尔认为,“工业革命至少具有双重意义。它是普通意义上的革命,包括肉眼可见的一系列短时段变革。它也是一个渐进的、不露声色的、往往难以辨认的长时段过程”。工业革命期间的变化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经过累积发展的,它主要是前工业时代发展的产物。
——摘编自舒小昀《工业革命定义之争》
提取材料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兰州名校2022-2023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答案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D B A A D C D D A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A A D C D B A D C
材料题
21.(1)条件:地跨亚非欧三大洲;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行省制等政治制度的实行);良好的道路系统提供便利的交通;币制的统一;相对开明的政策。(10分)
影响:有效地保护了古代文明的许多优秀成就,促进了地区之间文化的融合。(6分)
(2)作用:阿拉伯人广泛翻译西欧古典文献,从而保存了欧洲古典文化,并融合东西方文化,形成阿拉伯文化,后来传回西欧,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复兴。(6分)
例子: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如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4分)
22.示例
论题:前工业时代的经济发展汇成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洪流。(2分)
阐释:前工业时代,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英国的手工工场发展水平较高,劳动分工细致,生产工具日趋专门化,工人的生产技术日益成熟,这为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创造了条件。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长,手工生产的产品已不能满足需要,提高生产力成为当务之急。因此,18世纪中期。英国开始进行工业革命。(10分)
总之,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前工业时代长时间的累积变化带来的巨变。(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其他论题,如“工业革命是渐进的、长期积累的产物”“工业革命是一场经济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具有双重性”等,阐释充分,言之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