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际问题到方程[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07-12-12 11:4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的意义,感受从算式到方程的优越性.
2、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
3、理解等式的性质,并能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4、让学生体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是将方程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变形为x=a的形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通过天平实验,形象直观地展示等式的基本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数学模型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体会利用方程可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会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并会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课时安排:3课时
设计思路: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用小学学过的知识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学准备: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2.1.1 一元一次方程 (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校买了一批树苗绿化校园,第一天种了全部树苗的,第二天种了50棵,两天合计种了90棵,学校共买了多少棵树苗?
活动1:学生尝试用算术方法列算式解这道题:(90-50)÷
分析:两天合计种了90棵,第二天种了50棵,那么第一天种了多少棵?
90-50=40棵 第一天种了树苗的,问全部树苗有多少?
40÷=120 综合列式为(90-50)÷=120
小学我们学了简易方程,你能用列方程的方法解这道题吗?
解:设学校共买了x棵树苗,依题意得:x+50=90
∴x=90-50 ∴x=(90-50)÷=120
比较两种方法:分析方程与算式之间的关系,解释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板书:从算式到方程
二、师生互动,课堂探究
(一)提出问题,引发讨论(投影片)
问题:章前图中的汽车匀速行驶途经王家庄、青山、秀水三地的时间如表所示,翠湖在青山、秀水两地之间,距青山50千米,距秀水70千米,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有多远?
你会用算式方法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吗、
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x千米,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用算术法:汽车从青山经翠湖到秀水的路程是(50+70)千米,用去了的时间为(5-3)小时.速度是(50+70)÷(5-3)千米/小时,汽车从王家庄到青山用了3小时,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50+70)÷(5-3)]×3+50千米
列综合式为:[(50+70)÷(5-3)]×3+50=230
列方程的方法:王家庄距青山(x-50)千米,王家庄距秀水(x+70)千米.
从章前图的时间表中可以得出关于时间的数量:
从王家庄到青山行车3小时,王家庄到秀水行车5小时,根据汽车匀速行驶,可知各段路程的车速相等,于是列出方程
= 方程中的意义是汽车从王家庄到青山的速度,的意义是汽车从王家庄到秀水的速度.
比较上面两种方法:可知列方程的方法很容易,列算式难些,教师简述代数法的优点,说明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思考:对上面的问题,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如:= 根据汽车从王家庄到青山的速度与汽车从青山到秀水的速度相等.
(二)导入知识,解释疑难
1、例题讲解
例1: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1)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
(2)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使它的长是宽的1.5倍,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
(3)某校女生占全校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
分析:(1)已使用时间+继续使用时间=规定的检修时间
(2)2(长+宽)=周长 长=1.5×宽
(3)女生人数=52%×全校人数 女生人数=男生人数+80
男生+女生=全体
让学生观察上面各个方程,发现它们的特征:
(1)未知数的个数都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x
(2)未知数x的指数都是1次.
归纳: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从方程1700+150x=2450,你能估算出x的值吗?
如果x=1,1700+150x的值是1700+150×1=1850
x=2,1700+150x的值是1700+150×2=2000
…………
可以发现:x=5时,1700+150x=2450,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X=5叫做方程1700+150x=2450的解.
你能发现:1700+150x=2600的解吗?
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2、探究活动引导
探究主题:如何根据题意列方程
探究准备:某校初一(5)班49人,现增加3名女生后,班上男生与女生人数相等,问班上原有多少名男生可?多少名女生?
探究过程:问题中一共涉及哪些量?这些量中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量与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如何?
班上原来的人数49=原有男生人数?+原有女生人数?
班上现在的人数52=现有男生人数?+现有女生人数?
解:若设班上原有x个男生,则原有(49-x)个女生,现有男生人数为x,现有女生人数为(52-x)个
依题意有:x=52-x
列方程关键要抓住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三)归纳总结,知识回顾
本节课主要讲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和方程的解及解方程的概念,通过解应用题的两种方法的比较,发现代数法的优点,有了方程后,人们解决许多问题就更方便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四)作业:(略)
(五)板书设计
2.1.1 一元一次方程
例1: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小黑板)
(1)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
(2)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使它的长是宽的1.5倍,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
(3)某校女生占全校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
一、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二、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