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天窗》说课
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
四、说教学过程
五、说板书设计
三、说学法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
《天窗》是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我国现代作家茅盾笔下的一篇著名散文,描写的是乡下的孩子透过天窗看外界的情景,表现了他们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了孩子们对大自然奥秘的向往与追求。课文语言朴实,没有多少雕琢,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一种童稚的真情。把天窗下的孩童世界描写得细腻而生动。整篇文章内容通俗易懂,文笔生动而流畅,情感舒缓而真挚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理解新词;会用“……也许……也许……也许……”写一句话。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情感的渲染下,熟练朗读课文,
感知遣词造句的美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作者对故乡天窗独特的感情,感受想象的乐趣与好处,唤起学生对名著的求知欲,为学生的阅读打开一扇窗。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唤起学生与课文的共鸣。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第八、九自然段中难懂的句子,体会“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二、说教法
中心突破法、品读感悟法、质疑探究法、想象描述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形成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合作学习的局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三、说学法
课前预习法、自主学习新知法、 合作探究法、读-思-议法来理解课文内容,唤起自己与课文的共鸣。通过朗读,品词析句,展开联想等多种途径,训练语言表达、思维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品读文本,感悟“慰藉”
(三)细读文本,体会“神奇”
(四)回顾课文,探究问题
(五)归纳方法,学习想象
(六)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一)
启
发
谈
话,
导
入
新
课
活泼好动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善于想象也是孩子们特有的优势,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即使一方小小的天窗,也会成为孩子们的一个好玩的世界。一方小小的天窗会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什么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慰藉”“唯一的慰藉”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呢?
(二)
品
读
文
本,
感
悟
“慰
藉”
(一)指导品读4、5自然段
第一步,先释疑“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
慰藉。”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第二步,让学生自己品读第四段,并思
考问题。
第三步,读懂第五自然段,弄明白作者
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
第四步,指导有感情朗读第5自然段。
第五步,在解决了上面的问题后引导学生
回答:为什么说“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二)
品
读
文
本,
感
悟
“慰
藉”
(二)自主品读6、7自然段
(1)你从第6.7自然段什么地方
品出了什么情感?再把你品出的
情感读出来。
(2)“这时候”又是什么时候?
(3)为什么说“小小的天窗又
是你唯一的慰藉。”?
(4)用“……也许……也许……
也许”说一句话。
(三)
细
读
文
本,
体
会
“神
奇”
通过读、思、议、导的方
法体会“天窗”的神奇之处。
相机板书:(神奇)
让学生弄明白从“无”中
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是什么意思?
相机板书:
(从“无”到“有”,从“虚”
到“实”)。
(四)
回
顾
课
文,
探
究
问
题
思考:为什么说发明天窗的大人们是应该被感谢的?课件出示句子“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
(五)
归
纳
方
法,
学
习
想
象
探究:作者对天窗有什么特殊感情?天窗给作者带来什么?为什么题目是天窗,却用大量的文字写想象?
(六)
拓
展
延
伸,
升
华
主
题
思考: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慰藉,天窗是神奇的,天窗引发了孩子们无限的遐想。你觉得透过天窗孩子们还可以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现在我们的教室里虽然没有天窗,但我觉得有一扇窗已经悄然打开了,这扇窗在哪里?你们觉得作者笔下的天窗还只是一扇小小的玻璃窗吗?
五、说板书设计
简洁 直观 明了
表现中心,体现重难点
慰藉(看到 想到)
神奇(从“无”到“有”
从“虚”到“实”)
天窗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更为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学从整体感知入手,再到段落学习,然后进行说话练习,循序渐进,面上覆盖整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加上课件的辅助作用,抽象的事物具体了,课堂效果一定会非常好。
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