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兴教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曲靖市兴教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30 18:35:14

文档简介

曲靖市兴教中学2022-2023学年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班级姓名考号考场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对。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朝气蓬勃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盛唐气象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伦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王昌龄《笑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也是典型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加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堵而仍然开朗,它带来了如太阳一般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飞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情绪,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传统上誉为“浑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材料二:
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南朝的“文”装点了北朝的“质”,北朝的“质”充实了南朝的“文”,“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许多外国的王侯、供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求法僧,外国的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至于外国的使臣更是络绎不绝。在宗教方面,佛教之外,伊斯兰教、袄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流行。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交流也给盛唐社会注入新的气息。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
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什么气象可言。关于盛唐经济繁荣的局面,文献不乏记载。“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元结《问进士》)“四方丰稔,百姓殷富……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郑崇《开天传信记》)从中宗神龙元年到玄宗天宝十四年,短短的五十年间,唐朝人口增幅达40%,人均粮食达到700斤。
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在思想比较自由的气氛中,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汲取营养。李白信道,杜甫尊儒,王维崇佛。他们的不同信仰对于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与此同时,文化也从少数士族文人手中转移到中下层庶族文人手中。这批在唐朝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比较了解社会的实际、政治的利弊和民生的疾苦。他们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敢于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盛唐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这批新人创造出来的,盛唐气象也就是这批新人的气象。
(摘编自袁行霈《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朝气蓬勃作为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既是盛唐诗歌独有的艺术风格,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特征。
B.材料一认为,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多歌唱正面的东西,很少描述黑暗。
C.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与尔同销万古愁”不仅仅在说愁之多、愁之长,更体现出形象的充沛饱满。
D.在儒释道三教并行的唐代,诗人们可以多方面汲取营养,李白、杜甫、王维不同的诗风与其不同的信仰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屈原带着光明的展望来歌唱,他的《离骚》表现出强烈的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倾向,是盛唐气象的源头和先声。
B.盛唐气象是与大唐帝国政治、经济、思想、外交、艺术等相适应的文化风貌特征,“浑厚”是其鲜明的风格。
C.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许多外国人到中国来留学、供职、经商、求法、传教,盛唐气象因此形成。
D.唐朝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文化新人诞生,门阀士族长期以来垄断政治的局面因此被打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 )(3分)
A.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D.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4.请从论证方法、论证语言两个角度,简要分析材料一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4分)
5.请根据材料二,归纳概括盛唐气象的形成原因。(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滇池边上的报春花
杨朔
自古以来,人们常有个梦想,但愿世间花不谢,叶不落,一年到头永远是春天。这样的境界自然寻不到,但是,当我乘着飞机冲开云雾降落,我发觉自己真正来到个奇妙的地方,花啊,草啊,叫都叫不上名,终年不断,恰恰是我们梦想的四季长春的世界——这就是昆明了。
说起昆明的花木,最有名的是茶花、杜鹃花,还有报春花。昆明的四季并不明显,春天一露头,山脚下,田边上,阴沟里,都密密丛丛地开了各种花,有宝蓝色,有玫瑰红,满眼都是。花好,开的时候也好,难怪人人都爱这种报春花。
我喜欢昆明,最喜欢的还是滇池,也叫昆明湖。那天,我上了西山,顺着石磴一直爬到“龙门”,倚着石栏杆望:好啊!这大湖浩浩荡荡,莽莽苍苍,湖心飘着几片渔帆,实在好看。
我偏着身子想坐到石栏杆上,一位同伴急忙伸手一拦说:“别!别!”原来石栏杆外就是峭壁,足有几十丈高,紧临着滇池。
另一位同志笑着说:“你掉下去,就变成传说里的人物了。”
传说古时候有个好人,爱上个姑娘,没能达到心愿,一发恨,就到西山去刻“龙门”。刻了个石魁星,刻到最后,没有石头来刻笔。那人追求生活不能圆满,又去追求艺术,谁知又不圆满,伤心到极点,就从“龙门”跳下去,跌死了。可见昆明这地方虽美,但曾经也充满了痛苦和眼泪。云南的民族向来多,那云岭,那怒山,那高黎贡山,哪座山上的杜鹃花不染着我们兄弟民族的血泪?
我见到一个独龙族的姑娘,叫嫒娜,是第三的意思。她只有十八岁,梳着双辫,穿着白色长袍,斜披着一条花格子布披肩,膀子上挂着好些串大大小小的玻璃珠子。见了生人也不怯,老是嘻嘻,无缘无故就发笑。旁人说话,她从旁边望着你的嘴,嗤地笑了。人家对她说:“你穿的真好看啊!”她用手捂着嘴,缩着肩膀,拼命憋住不笑。人家再问她:“你怎么这样爱笑?”她把脸藏到女伴背后,咯咯地笑出声来。我让她吃糖,她才不会假客气呢,拿起块樱桃糖,用大拇指和食指捏着,送到嘴边上顺一会,抽出来看看,又咂一会,又抽出来看看,忙个不停,一面还要说话,还要笑。她的生活,她的性格那么欢乐,你几乎不能相信她会有什么痛苦。
嫒娜用又急又快的调子说:“我家里有母亲,还有兄妹,都住在大山上。早些年平地叫汉人的地主霸占光了,国民党兵一来,还要给你抢光。但一解放,人民政府每家给了三把锄头,几年光景,我们家开了许多亩水田,早有稻子吃了。这是几百年几千年也没有的事,好像死了又活了。”
过去的事已经埋葬,这位年轻的独龙姑娘从头到脚都浸到新的欢情里,怎么能怪她老是爱笑?
但是过去的事并不能连根铲掉。嫒娜的脸上刺了朵莲花,我很想问问她原因,又怕碰了她的痛处。嫒娜主动告诉我:“不刺脸,国民党兵见你年轻,就给拉走。刺上花,脸丑了,就不要了,那时候看穿黄衣服的大家都往山上跑。”
我故意问她道:“现在你还怕穿黄衣服的么?”
嫒娜便用手背一掩嘴,笑出声说:“我还要相赶着找穿黄衣服的呢。”嫒娜找的自然是解放军。在云南边疆上,我们解放军的战士跟少数民族烧一座山上的柴,喝一条河里的水,多少年来在各民族间造成的隔阂和冤仇逐渐消失,互相建立起手足般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从生死斗争里发展起来的。
我想告诉大家一件事情。有一班战士驻扎在边境上一个景颇族的寨子里,隔一条河便是缅甸,那边深山密林里藏着些亡命的蒋军,有时偷过境来打劫人民。这一班战士就为保护人民来的。有一晚上,三百多个匪徒溜过来,突然把寨子围住,天一破亮,开火了。我们只有十几个战士,当时分散开,顶住了敌人。从拂晓打到黄昏,战士都坚持在原地上不动,饿了,便拔眼前的野草吃。
班长亲自掌握机枪,一条腿打断,又一条腿也打断,不能动了,匪徒们涌上来,子弹打中班长的腰,班长还用两手钩着两颗手榴弹的弦,对他的战士喊:“我们要保卫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最后趁着夜色,党的小组长带着人突出包围圈,占了制高点,敌人被冲垮了,纷纷逃出国境去。
景颇族的农民围着昏迷不醒的班长说:“都是为的我们啊!”这些兄弟民族对解放军真是爱护得很,有时成群结队敲着象脚鼓,老远来给军队送东西。
在昆明,我看过一次十分出色的晚会。有阿细跳月,有景颇族的长刀舞,有彝族的库小细鱼舞,有汉族的采茶花灯,还有许多其他民族的歌舞。这些歌舞是那么有色彩,那么有风情,使你永远也不能忘记。谢幕时,所有的演员到台前,穿着各式各样的服装,鲜明漂亮,好看极了。
当地一位朋友拉拉我的衣袖笑着说:“你不是想看看云南有名的报春花么?这不是,就在你眼前。”眼前这样多不同民族的青年紧靠在一起,五颜六色,神采飞舞,一定很像盛开的报春花。只是报的并非自然界的春天,却是各民族生活里的春天。
只有今天,古人追求不到的圆满东西,我们可以追求到了。
也只有今天,昆明才真正出现了长年不谢的春天。
一九五五年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喜欢昆明,就是因为昆明四季如春、繁花锦簇,还有一碧万顷的昆明湖,这些让“我”觉得到了梦想中奇妙的地方。
B.独龙族姑娘嫒娜总是笑,并且随意接受我给的樱桃糖,这表明少数民族生活艰苦,且文化水平不高,只能用笑来表达谢意。
C.解放军为云南做出巨大贡献,独龙族和景颇族都对他们心怀感激,表明各民族间的隔阂逐渐消除,建立起手足般的感情。
D.古人追求不到的东西现在可以追求到,因此说昆明的春天真正来了。结尾处三个“春天”含义不一,层层递进,以表明此意。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开篇由人们对四季长春的梦想,引出现实中四季长春的昆明,其实这是“拐弯”的艺术,由虚到实,由梦想烘托现实。
B.“昆明这个地方虽美,但曾经也充满了痛苦和眼泪”暗示了后文要着重写各民族所经历的痛苦,由此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C.本文详写了独龙族姑娘嫒娜的经历和景颇族寨子里一班战士作战的事迹,略写了其他事情,详略得当,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D.本文以“我”的经历与见闻组织材料,先后描写了滇池、西山石刻等场景,看似散漫,实则突出主旨,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
8.本文花大量笔墨叙述“我”听闻与经历的小事,却以“滇池边上的报春花”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6分)
9.本文注重以细节刻画人物形象,请指出两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10—14题。
材料一:
昔者,越王勾践问大夫种①曰:“吾欲伐吴,奈何能有功乎?”大夫种对曰:“伐吴有九术。”王曰:“何谓九术?”对曰:“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财币,以遗其君;三曰贵籴粟槁,以空其邦;四曰遗之美女,以荧其志;五曰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尽其财,疲其力;六曰遗其谀臣,使之易伐;七曰强其谏臣,使之自杀;八曰邦家富而备器;九曰坚厉甲兵,以承其弊。故曰九者勿患,戒口勿传,以取天下不难,况于吴乎?”越王曰:“善。”于是作为荣楯②,婴以白璧,镂以黄金,类龙蛇而行者。乃使大夫种献之于吴,曰:“东海役臣孤勾践,使者臣种,敢修下吏,问于左右。赖有天下之力,窃为小殿,有余财,再拜献之大王。”吴王大说。申胥③谏曰:“不可。王勿受。大王受之,是后必有灾。”吴王不听,遂受之而起姑胥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见二百里。行路之人,道死巷哭。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曰:“昔者,越王勾践窃有天之遗西施、郑旦,越邦洿下贫穷,不敢留,使下臣种再拜献之大王。”吴王大喜。申胥谏曰:“不可。王勿受。臣闻五色令人目不明,五音令人耳不聪。大王受之,后必有殃。胥闻越王勾践昼书不倦,晦诵竟旦,聚死臣数万,是人不死,必得其愿。胥闻越王勾践服诚行仁听谏进贤士是人不死,必得其名。胥闻越王勾践冬披毛裘,夏披絺绤,是人不死,必为利害。胥闻贤士邦之宝也,美女邦之咎也。夏亡于末喜,殷亡于妲己,周亡于褒姒。”吴王不听,遂受其女,以申胥为不忠而杀之。越乃兴师伐吴,大败之于秦余杭山,灭吴,禽夫差,而戮太宰嚭与其妻子。
(节选自《越绝书·内经九术》)
材料二: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注】①种:文种,越国著名谋臣。②荣楯:装饰文彩的栏杆。③申胥:伍子胥,名贠(yún),字子胥,吴国著名谋臣,因封于中,故称申胥。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3分)
胥A闻B越C王D勾E践F服G诚H行I仁J听K谏L进M贤N士O是P人Q不R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疲,文中为使动用法,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必固其根本”的“固”字用法相同。
B.说,文中为通假字,通“悦”,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字意思相同。
C.晦,由昏暗引申为夜晚,与《登泰山记》中“戊申晦”的“晦”指农历月末意思不同。
D.利害,为偏义复词,与《六国论》“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的“存亡”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越王勾践要复仇灭吴,问计于文种,文种给出九术,勾践一一实行,最终如愿。
B.文种两次代表越王出使吴国,送物送人,言辞极其谦恭,不辱君命,成效显著。
C.越王勾践为完成复仇,勤于政事、俭朴生活、施行仁义、采纳谏言、崇贤尚能。
D.伍子胥、文种均为得力的谋臣,吴王、越王对待谋臣的态度决定了各自的结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婴以白璧,镂以黄金,类龙蛇而行者。
(2)灭吴,禽夫差,而戮太宰嚭与其妻子。
14.联系材料二,简述吴王夫差灭亡及越王勾践取胜的原因。(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小题。
寄微之三首(其三)①
白居易
去国日已远,喜逢物似人。
如何含此意,江上坐思君。
有如河岳气②,相合方氛氲。
狂风吹中绝,两处成孤云。
风回终有时,云合岂无因?
努力各自爱,穷通我尔身。
【注】①此诗是白居易赴任江州司马途中所作,微之即元稹,此时被贬通州司马。②河岳气:犹言江山之气。氛氲:阴阳二气会合之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是诗人遥寄朋友微之之作,两人此时处境相似,都不得志,且天各一方。
B.诗人在被贬谪的困境中还为友人的命运深感忧虑,约定将来与友人在他乡重逢。
C.诗人用“河岳气”两句形容二人如山水气象般情意投合,相聚时格外和乐融洽。
D.诗中很多词句具有象征意味,象征手法增添了语言的形象性,使诗歌意蕴深刻。
16.本诗与《琵琶行》都是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时期抒发人生感慨的作品,但是本诗末两句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人具体处境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中,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2)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描写月光清澈无边,又暗含鱼雁不能传递音讯之意。
(3)“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既是淡泊世事的承载,又是羁旅之愁的寄托,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9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2022年的12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的大街小巷,与世界杯相关的标语和旗帜, ① ,很多人的心都随着足球共同跳动,世界杯的魅力在这座城市彰显得 ② 。在这场比赛中,足球爱好者不仅欣赏了激动人心的比赛,还感受到“科技与狠活”提供的与众不同的体验,创新技术让这场比赛更加 ③ 。
卡塔尔世界杯引入全新的革命性足球——“逐梦之旅”,它配备了阿迪达斯悬挂系统,其中包含一个惯性测量单元传感器,可检测到严重的越位事件。作为本次世界杯场馆之一的974体育场采用模块式拼接,一个个模块像乐高积木一样可以任意组装。在使用完成后,整座体育场可以被拆分,各个模块可以按新的需求重新拼接成小型场馆。本届世界杯的8个体育场中,有7个采用了先进的冷却技术,以保持体育场内凉爽宜人,为运动员和球迷提供更舒适的比赛和观赛环境。赛事组织者采用了第一个世界上盲人娱乐平台Bonocle,该平台为视障人士提供了访问数字内容。此技术具有转码功能,可为视障人士提供支持,使他们也能像其他人一样尽享赛事。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并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针灸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疏通经络、调畅气血,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中医临床治疗学的方法,(①)。针刺法据记载诞生于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居于东方的远古居民临海而居,很多人得了痈疡病。为了消除病痛,(②),把脓血放出来,发现病就好了,于是砭石就成了当时治疗痈疡病的工具,称为“针砭”。艾灸法据记载也诞生于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居于北方的远古居民因居住环境寒苦而出现腹部寒凉和胀满不消化症状,后来人们发现靠近火源或用温热的东西熨烫能使病症减轻,(③),被广泛运用。
针刺和艾灸技术与中医经络和腧穴理论的结合,使针灸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方法,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具有显著效果。公元6世纪以后,针灸医学先后传到了朝鲜、日本、欧洲,并在使用中进一步发展,至今已有190多个国家使用针灸法。我国独具特色的针灸医学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人类健康也起到了更广泛的作用和影响。
21.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3分)
22.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树的枝头鲜花盛开,绿叶葱翠,一阵风吹过,发出“哗啦啦”的声响,清脆悦耳,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末”;树根埋在地下,朴实无华,寂静无声,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本”。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
B 2.B 3.D
①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使论证更加令人信服。 (2分)
②语言表述严谨。如“这是不全面的”“不一定”“总是”“更为接近”“单从字面上看”等语句的使用,使论证更加客观严谨。 (2分)
①南北文化、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对盛唐气象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 (1分)
②和平安定、经济繁荣的社会局面,为盛唐气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分)
③自由开放的思想氛围,对盛唐诗人的诗歌风格形成起了重要作用。(3分)
④抑制门阀士族政策的实行,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他们冲破旧的蓄篱开拓新的局面,创造出盛唐文化。(4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多歌唱正面的东西,很少描述黑暗”错误,选项理解不当。原文是“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属于人民的作品有描述黑暗的,没有程度上的要求。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并理解文中内容的能力。
A.“是盛唐气象的源头和先声”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盛唐时代不同于屈原所处的战国时代,《楚辞》的风格与盛唐诗歌风格不同,可知选项无中生有。
C.“盛唐气象因此形成”以偏概全,原文“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可知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有多个方面。
D.“门阀士族长期以来垄断政治的局面因此被打破”因果颠倒。原文“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可知是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内容并据此推断的能力。
D.《夜雨寄北》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和思念之情,缺乏蓬勃朝气,不属于盛唐气象。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列举李煜《虞美人》,“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论证它表现出来的情感和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列举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论证“是典型的盛唐气象”;对比论证:“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将李煜《虞美人》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进行对比,说明它们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引用论证:“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引用李白、王昌龄的诗句证明盛唐气象形象的充沛饱满。比喻论证:“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把盛唐气象比作一朵小小的蒲公英,形象说明“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
论证语言:
如“这是不全面的”“不一定”“总是”“更为接近”“单从字面上看”等语句,多使用副词,加以修饰和限制,追求语言的准确和严密,使论证更加客观严谨。同时使用关联词“因此”“如果”“然而”“因为”,增强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使语言更加严密。
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由“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融……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可得出:南北文化、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对盛唐气象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
由“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什么气象可言。关于盛唐经济繁荣的局面,文献不乏记载”可得出:和平安定、经济繁荣的社会局面,为盛唐气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由“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在思想比较自由的气氛中,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汲取营养”可得出:自由开放的思想氛围,对盛唐诗人的诗歌风格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由“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这批在唐朝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比较了解社会的实际、政治的利弊和民生的疾苦。他们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敢于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盛唐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这批新人创造出来的,盛唐气象也就是这批新人的气象”,可得出:抑制门阀士族政策的实行,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他们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创造出盛唐文化。
C 7.B
8.①文章以“报春花”为线索串起我的经历与见闻。开头点出“报春花”开的季节;中间叙写我的经历与见闻,拓展“报春花”的意蕴;结尾写文艺晚会上各民族的精彩演出,点明“报春花”的寓意。文章看似散漫,实则围绕“报春花”展开。
②托物寓人。文中赞美了“报春花”的生长环境及盛放的姿态,也借此赞美了云南的各少数民族坚毅的精神,即使经历苦难,也依然葆有朝气,依然善良、热情。
③“滇池边上的报春花”具有象征意味,象征着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像报春花一样,迎来了生活里常年不谢的春天,升华了文章主旨 。
答出一个点可得2分
9.①对独龙族姑娘嫒娜的描写,主要聚焦于她“笑”的几种情态和“吃糖”的细节描写,寥寥数笔之间,塑造了嫒娜活泼可爱的形象特点。(3分)
②在对解放军战斗场面的描写中,“班长一条腿打断,又一条腿也打断,子弹打中班长的腰,但依然对战士喊:‘我们要保卫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这一细节刻画,塑造了解放军战士英勇坚强,为了民族统一、国家建设不畏牺牲的形象特点。(6分))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就是因为昆明四季如春、繁花锦簇,还有一碧万顷的昆明湖,……”错误,以偏概全。通读全文可知,“我”喜欢昆明,除了这里的景,还有这里经历的故事和人们的淳朴。
B.“这表明少数民族生活艰苦,且文化水平不高”错误。“独龙族姑娘嫒娜总是笑”及“接受我给的樱桃糖”是与姑娘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关,并非因为“生活艰苦且文化水平不高”。
D.“结尾处三个‘春天’含义不一,层层递进”错误。“各民族生活里的春天”和“昆明才真正出现了长年不谢的春天”指的是一个意思,也不构成“层层递进”。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暗示了后文要着重写各民族所经历的痛苦,由此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错误。结合后文来看,主要叙述的是云南各民族经历苦难后迎来的春天,全文的基调也是积极向上的。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文章以“报春花”为线索串起我的经历与见闻。“说起昆明的花木,最有名的是茶花、杜鹃花,还有报春花”,开头点出“报春花”开的季节;我在昆明遇到独龙族姑娘嫒娜,听闻了解放军为云南做出巨大贡献的事情,中间叙写我的经历与见闻,拓展“报春花”的意蕴;结合“当地一位朋友拉拉我的衣袖笑着说:‘你不是想看看云南有名的报春花么?这不是,就在你眼前。’眼前这样多不同民族的青年紧靠在一起,五颜六色,神采飞舞,一定很像盛开的报春花。只是报的并非自然界的春天,却是各民族生活里的春天”可知,结尾写文艺晚会上各民族的精彩演出,点明“报春花”的寓意。文章看似散漫,实则围绕“报春花”展开。
托物寓人。结合“说起昆明的花木,最有名的是茶花、杜鹃花,还有报春花。昆明的四季并不明显,春天一露头,山脚下,田边上,阴沟里,都密密丛丛地开了各种花,有宝蓝色,有玫瑰红,满眼都是。花好,开的时候也好,难怪人人都爱这种报春花”可知,文中赞美了“报春花”的生长环境及盛放的姿态;结合“眼前这样多不同民族的青年紧靠在一起,五颜六色,神采飞舞,一定很像盛开的报春花。只是报的并非自然界的春天,却是各民族生活里的春天。只有今天,古人追求不到的圆满东西,我们可以追求到了。也只有今天,昆明才真正出现了长年不谢的春天”可知,也借此赞美了云南的各少数民族坚毅的精神,即使经历苦难,也依然葆有朝气,依然善良、热情。
“滇池边上的报春花”具有象征意味,结合“眼前这样多不同民族的青年紧靠在一起,五颜六色,神采飞舞,一定很像盛开的报春花。只是报的并非自然界的春天,却是各民族生活里的春天。只有今天,古人追求不到的圆满东西,我们可以追求到了。也只有今天,昆明才真正出现了长年不谢的春天”可知,“滇池边上的报春花”象征着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像报春花一样,迎来了生活里常年不谢的春天,升华了文章主旨。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对独龙族姑娘嫒娜的描写,结合“见了生人也不怯,老是嘻嘻,无缘无故就发笑。旁人说话,她从旁边望着你的嘴,嗤地笑了。人家对她说:‘你穿的真好看啊!’她用手捂着嘴,缩着肩膀,拼命憋住不笑。人家再问她:‘你怎么这样爱笑?’她把脸藏到女伴背后,咯咯地笑出声来”可知,对嫒娜的笑进行细节描写;结合“我让她吃糖,她才不会假客气呢,拿起块樱桃糖,用大拇指和食指捏着,送到嘴边上顺一会,抽出来看看,又咂一会,又抽出来看看,忙个不停,一面还要说话,还要笑”可知,对嫒娜吃糖进行细节描写。主要聚焦于她“笑”的几种情态和“吃糖”的细节描写,寥寥数笔之间,塑造了嫒娜活泼可爱的形象特点。
在对解放军战斗场面的描写中,结合“班长亲自掌握机枪,一条腿打断,又一条腿也打断,不能动了,匪徒们涌上来,子弹打中班长的腰,班长还用两手钩着两颗手榴弹的弦,对他的战士喊:‘我们要保卫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可知,班长一条腿打断,又一条腿也打断,子弹打中班长的腰,但依然对战士喊:“我们要保卫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这一细节刻画,塑造了解放军战士英勇坚强,为了民族统一、国家建设不畏牺牲的形象特点。
JLO 11.D 12.A
(1)用白璧做装饰,用黄金镶嵌,形状像龙蛇舞动一样。
“婴”,装饰 1分;“镂”,镶嵌 1分;“类”,像 1分。
勾践灭了吴国,活捉了吴王夫差,同时杀了太宰伯嚭和他的妻子儿女。
“禽”,捉拿;“戮”,杀死;“妻子”,妻子儿女。
14.①夫差贪图个人享乐,“逸豫”终致亡身亡国;②勾践辛劳为民,自然灭吴雪耻。(答出一个点2分)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听说越王勾践服膺诚信推行仁道,虚心听取谏言,提拔贤能之人,这个人不死。
“听谏”和“进贤士”都是动宾结构,承前省略主语“越王勾践”,应单独成句,故在“听谏”“进贤士”前后停顿,即J处、L处和O处;
由上文可知,“是人不死”重复上文语句,应单独成句,即O处。
J、L、O处需加句读。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疲,使动用法,使……疲敝;固,使动用法,使……牢固。两个词用法相同。句意:使吴国的力量疲敝/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
B.正确。都是通假字,高兴。句意:吴王非常高兴/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高兴吗?
C.正确。句意:夜晚还诵述到天亮/戊申日月底这一天。
D.错误。用法不同。“利害”为偏义复词,只有“害”起作用;“存亡”虽也与“利害”均为反义合成词,然“存”“亡”都有实际意义,而非偏义复词。句意:一定会成为吴国的大患/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勾践一一实行”错,文种所献九术,由原文“于是作为荣楯……乃使大夫种献之于吴”“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可知,仅用“四术”起宫室、“五术”送美女。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婴”,装饰;“镂”,镶嵌;“类”,像。
(2)“禽”,捉拿;“戮”,杀死;“妻子”,妻子儿女。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逸豫可以亡身”“遂受之而起姑胥台”“吴王不听,遂受其女”可知,夫差贪图个人享乐,“逸豫”终致亡身亡国;
②由原文“忧劳可以兴国”“胥闻越王勾践昼书不倦,晦诵竟旦”“胥闻越王勾践冬披毛裘,夏披絺绤”可知,勾践辛劳为民,自然灭吴雪耻。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从前,越王勾践问大夫文种说:“我想讨伐吴国,怎么才能成功呢?”大夫文种回答说:“讨伐吴国有九条计策。”越王说:“哪九条计策?”文种说:“第一条是尊崇天地,敬事鬼神;第二条是拿出丰厚的财物,来馈赠给吴国的国君;第三条是抬高价格向吴国购买粮草,使吴国的储备变得空虚;第四条是送美女给吴王,来消磨吴王的意志;第五条是送能工巧匠给吴王,让吴国建宫殿造高台,耗尽吴国的财物,使吴国的力量疲敝;第六条是送阿谀奉承的臣子给吴王,使吴国容易遭受讨伐;第七是让吴国的忠谏之臣变得刚强,迫使他们一一自杀;第八条是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富强起来,准备好各种各样的物资器材;第九条是使自己国家军队强大,武器锐利,随时准备利用吴国的弊败之机。所以说做到了这九件事,就无需担心了。只要注意保密,不把自己的意图宣扬出去,那么夺取整个天下都不是困难的事,何况只是对付一个吴国呢?”越王说:“太好了!”越王就命人制作了饰有文彩的栏杆,用白璧做装饰,用黄金镶嵌,形状像龙蛇舞动一样。就派遣大夫文种把它献给吴王,说:“东海边的奴仆勾践,派遣使者文种,斗胆让他修饰整洁后,来问候君王您。幸好有赖天地的力量,我私下造了一座小殿,多余的财物就再拜献给大王您。”吴王非常高兴。伍子胥进谏说:“不能这样做,大王您不能接受这些礼物。大王您如果接受了,这以后必定会有灾祸。”吴王没有采纳,就收下了越国进献的礼物,开始建筑姑胥台。花了三年时间聚集材料,五年后才建成。姑胥台非常高,站在台上,视野可见二百里。因为筑台徭役繁重,行路上有死人,里巷中有哭声。越国于是把西施、郑旦两位美女打扮整齐后,派大夫文种献给吴王,说:“从前,越王勾践私下里得到了上天馈赠的两个美女西施、郑旦,越国地势低洼,十分贫穷,不敢留下她们,派遣下臣文种再拜献给大王。”吴王大悦。伍子胥进谏说:“不能这样做,大王您不能接受这两个女子。我听说多看五色会让人眼睛看不清,多听五音会让人耳朵听不清。大王您如果接受了,这以后必定会有灾祸。我听说越王勾践白天不知疲倦地起草文件,夜晚还诵述到天亮,他聚集了几万名敢死之士,这个人不死,一定会实现他的愿望。我听说越王勾践服膺诚信推行仁道,虚心听取谏言,提拔贤能之人,这个人不死,一定会获得好的名声。我听说越王勾践冬天只披着粗陋的毛皮衣服,夏天只穿粗葛布衣,这个人不死,一定会成为吴国的大患。我听说贤能之士是国家的珍宝,美女是国家的祸根。夏朝就是因为末喜而灭亡,殷代因为妲己而灭亡,周朝因为褒姒而灭亡。”吴王不听从伍子胥的进谏,于是就接受了越国送来的这两个美女,以伍子胥不忠的借口把他杀了。越国于是发兵攻打吴国,在秦余杭山把吴军打得大败,灭了吴国,活捉了吴王夫差,同时杀了太宰伯嚭和他的妻子儿女。
(节选自《越绝书·内经九术》)
材料二:
《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15.B
16.①本诗为诗人赴任江州司马路上所作,末两句勉励自己和朋友无论困窘或通达都当努力自爱,虽不得志但仍积极旷达。②《琵琶行》是诗人谪居卧病江州所作,“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流露出同病相怜之感,对琵琶女身世遭遇的深切同情,对自己遭贬被埋没的愤懑之情。
【详解】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约定将来与友人在他乡重逢”说法错误。诗中有“风回终有时,云合岂无因”句,意思是相会终有时,有劝勉之意,并没有约定。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为白居易赴任江州司马路上所作,末两句“努力各自爱,穷通我尔身”,意思是你我相隔千里,各自珍重吧!“穷通”指仕途的困厄与显达。意思是虽然现在我俩不得志,被贬两地做司马小官,但是谁能知道你我不会重振仕途,走向显达呢?尾联表达了虽然不得志但是对未来仍然抱有期望,也表达了对友人的劝诫与鼓励。
《琵琶行》是诗人谪居卧病江州所作,“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意思是说,同样都是天涯沦落的可怜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表达了作者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同情。作者和琵琶女命运相似,同病相怜。琵琶女当年色艺双全,但年老色衰,最后落得独守空船的结果;而作者年轻时才华横溢,但也被贬官京外,沦落到蛮荒地带,抒发了作者谪居江州后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1)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3)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牧、报、鸿雁、匏樽。
①随处可见;②淋漓尽致;③精彩绝伦。
打比方,把采用模块式拼接组建成的974体育场的一个个模块比作乐高积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其可以任意组装的特点。
.修改为:赛事组织者采用了世界上第一个盲人娱乐平台 Bonocle,该平台为视障人士提供了访问数字内容的所有辅助技术。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说多哈的大街小巷到处都可以看到与世界杯相关的标语和旗帜,强调标语和旗帜的普遍,可用“随处可见”。随处可见:到处可以看见,指事情非常普通、常见。
第二空,语境强调世界杯的魅力在多哈这座城市彰显得很充分,可用“淋漓尽致”。淋漓尽致:意思是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也可形容非常痛快。
第三空,语境是说创新技术让比赛更精彩好看,可用“精彩绝伦”。精彩绝伦:精彩美妙到了极点。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说明方法和说明效果的能力。
结合“像乐高积木一样”可知这是打比方说明;
结合“974体育场采用模块式拼接”“一个个模块像乐高积木一样”可知本体为组成974体育场的一个个模块,喻体是乐高积木,相似点是“可以任意组装”。
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式,形象地说明了采用模块式拼接的974体育场可以任意组装的特点。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语序不当,“第一个世界上”应改为“世界上第一个”,因此按照多层定语的排列顺序,领属性定语“世界上”应该放在数词“第一个”前面;
成分残缺,“提供了访问数字内容”后缺少中心词“辅助技术”。
针灸法疗效显著,并在6世纪以后传到世界各地,故而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分针刺法和艾灸法;②人们用砭石(针、石针)刺破皮肤;③由此发明了艾灸法(热疗法、热疗技术)。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和变换句式的能力。
第一句说的是针灸法,关键句是“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具有显著效果”,可概括出:针灸法疗效显著;
第二句是介绍针灸法开始流传的时间“公元6世纪以后”和范围广泛“先后传到了朝鲜、日本、欧洲,并在使用中进一步发展,至今已有190多个国家使用针灸法”,此句可压缩为“传到世界各地”;
第三句介绍针灸法的重要性,“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采用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分析主要内容可知,原因是“针灸法疗效显著”“在6世纪以后传到世界各地”,结果是“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用“因为”“所以”,或者“故而”这样的关联词语连接两个部分即可。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第一句为总领句,介绍针灸法的原理、目的等,后文分别介绍了“针刺法”和“艾灸法”,可见此处应总说有这两种方法,可填:分针刺法和艾灸法;
②由前文介绍“砭石就成了当时治疗痈疡病的工具,称为‘针砭’”可知针刺法采用的工具是“针”或“石针”;根据“把脓血放出来”可知是刺破皮肤,可填:人们用砭石(针、石针)刺破皮肤;
③这里是介绍“艾灸法”,此句在句子最后起到总结作用,前面介绍了艾灸法发明的原因,此处可填:由此发明了艾灸法(热疗法、热疗技术)。
注意字数限制。
23.例文:
养得深根,终成枝繁叶茂
树根深埋地下,寂静无华,却称之为“本”;树枝葱茏繁盛,花香弥漫,却称之为“末”。人生亦是如此,正如《论语》所记载:“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人行于世,理应固本强基,砥砺深耕,壮大自己的根系,方能有源源不断的给养,使人生之花始终摇曳于岁月的枝头。
林逋于《省心录》中有言:“木有所养,则根本固而枝叶茂,栋梁之材成。”成长之路如木之生长,非一日之功,唯有脚踏实地,静心沉淀,方能有所成就。
养得深根,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一时的长短快慢并不意味着什么,最终决定胜负的是看谁更有力量跑得最久、跑得最远。然而纵观当下社会,许多人却是“本末倒置”。尤其是现在的部分年轻人,为了敲开理想工作的大门,过度包装自己的简历,摇身变成无所不能的“全才”,却最终在实践中暴露自己的“华而不实”,从而陷入信任危机,甚至面临辞退。所以我们不妨在开始时就放慢脚步,扎根地下,踏实躬耕,沉淀自己,厚积“勃”发。
古往今来,脚踏实地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我们唯有拒绝浮华,耐得住寂寞,一步一个脚印,方能踏出坚实的人生。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伯礼院士幼年时便潜心研究中医药学,他翻遍中医古方,熟记每一味中药的药性药理,在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领域砥砺深耕,于武汉疫情严重之际,采用纯中医中药的方法治病救人,创造性实现“三个零”的成果,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用百倍心血,开一剂良方,数十年的潜心钻研为他积蓄了蓬勃的力量,终在古稀之年,获得了“共和国勋章”,彰显人生价值。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身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也应远离喧嚣,扎根地下,涵养力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在这个风云变幻、快速发展的时代,青年一辈当日积跬步,以致千里。东汉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终成“草书之祖”;天才少女武亦姝,高中时诗词储备量便已惊人,最终斩获《中国诗词大会》冠军;外卖小哥雷海利用工作之余,读书背诗,最终惊艳众人。他们无一不在启示我们,青年立身于世,应当戒骄戒躁,沉淀自我。脚踏实地,则根本固,大事可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身为新青年的我们,更应明白其中的真谛。我们当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肩负起时代的重任,涵养根本,使民族复兴的大树枝繁叶茂。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对比鲜明的两段内容组成。一是树枝和树根特点的对比,树枝美丽、喧嚣,树根朴实、沉稳。二是古人对树枝和树根的不同态度对比,称树枝为“末”,称树根为“本”,寄寓了古人对树枝、树根的褒贬之情。理清了两则材料的内涵,我们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立意。
从树枝与树根的关系切入。二者既是统一的关系,树根长年累月默默输送养分,带来了树枝的繁华热闹,由此,可以隐喻“厚积‘勃’发”、“台前幕后”;二者也可以是对立关系,树根朴实,树枝招摇,究其原因是树根成熟稳重,树枝喧嚣浮动。由此,可以隐喻人生应该沉稳踏实,固本强基。
从古人对树枝、树根的不同态度切入。古人称树枝为“末”,称树根为“本”,可以看出古人贬树枝,赞树根,究其本质,则是启示我们为人要踏实稳重。而当今社会,许多人却是“本末倒置”,尤其是现在的部分年轻人,一味追求光鲜亮丽的人生,忽视踏实勤奋的工作。由此,可以针砭时弊,探究其背后的根源。
行文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国家非遗传人数十年潜心躬耕,终成大器,也可结合当今社会现象,指出舍本逐末的危害,亦可将二者综合运用,形成正反对比论证,使文章论证得更为严密。
立意:
1.固“本”强“末”。
2.厚积才能“勃”发。
3.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4.沉稳人生,拒绝浮华。
5.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
6.养得深根,终成枝繁叶茂。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