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义乌市后宅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初独立作业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16分)
(2023八下·义乌开学考)义乌某中学拟举办校园小记者招募活动,为应征者设计了三个富有挑战性的任务,阅读下面招募令,按要求作答。
招募令
这里,群英荟萃,聚焦校园热点;这里,精采纷呈,展现你胸中丘①▲(hè)。本广播站“‘双减’面面观"专栏即将开播,因栏目采编需要现公开招募小记者数名。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报名条件
⑴ 热爱生活,不②▲(chuò)学业,工作积极主动,责任心强,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⑵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和出众的表达能力。
二报名方式
报名地点:学校广播站
报名截止时间: 2022 年12月20日
风暖花香,某中学广播站热忱你的加入!
1.根据拼音,写出①②两处相应的汉字。
2.请选择加点字读音。
Achén Bzhěn
3.请找出招募令中的一个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4.(2023八下·义乌开学考)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诗人。
B.《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是一则回忆性散文。
C.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但由于其强调新闻性、时效性和真实性,所以更接近于通讯体裁。
D.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一般说来,颈联、尾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
5.(2023八下·义乌开学考)选出对“十几年来,延安机场上送行的情景时时出现在眼前。”句子成分分析正确的一项( )。
A.这个句子的主语中心语是“情景”,谓语中心语是“出现”,宾语是“在眼前”。
B.这个句子的主语中心语是“延安机场”,谓语中心语是“出现”,补语是“在眼前”。
C.这个句子的主语中心语是“情景”,谓语中心语是“出现”,补语是“在眼前”。
D.这个句子的主语是“十几年来”,谓语是“延安机场送行的情景常常出现在眼前”。
6.(2023八下·义乌开学考)别类辑诗文。
意象 古诗文名句 简评
日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朱敦儒《相见欢》) 苍凉沉郁
,沉醉不知归路。(李清照《如梦令》) 醉意朦胧
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雁门太守行》) 紧张危急
鸟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 ⑧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悲哀痛惜
风 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赤壁》) 兴亡之感
。风休住, !(李清照《渔家傲》) 高飞之志
二、阅读(46分)
7.(2021八上·杭州期末)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里毛泽东给斯诺的印象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 他幽默,生活简朴,廉洁奉公,吃苦耐劳。
B.《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特点是用事实说话,所以阅读这部作品时,应该牢牢把握住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C.《昆虫记》中,法布尔用生动活泼、轻松诙谐的笔调,让笔下的昆虫充满了盎然的情趣,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
D.《昆虫记》中,法布尔不是采用解剖法,而是采用观察与实验的方法,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现象、本能和习性,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昆虫世界。
8.(2023八下·义乌开学考)请你阅读下表并联系名著内容,在下面空缺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作品 人物/昆虫 人物(昆虫)简介 性格(品质)
《红星照耀中国》 ① 他貌不惊人,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身材不高, 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 ③
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不厌”。
《昆虫记》 ② 食粪虫中最大最负盛名的一种。月牙儿状顶壳前沿排着六个细尖的齿,既是挖掘工具、切割工具,也是插举、抛甩粪料中无养分植物纤维的叉子,而且还可以当耧耙,把好吃的东西统统搂过来。为后代或自己储备食物的第一步是选料,剔除杂质,收拢成堆,之后清理出一块场地,制作储藏的粪球,接下来,它要干的便是把储备食品运到一个稳妥的地点。 ④
(2023八下·义乌开学考)文学作品类阅读
好树如诗
王剑冰
①云蒸霞蔚的浮来山,有一棵大树。它托高了浮来山的天际线,冠荫近千平方米,人称四千岁“银杏之祖”。
②我的目光从日光初照的时刻开始,远远望见那片金黄的绚烂,如十万旌旗迎风。
③等到站立其下,又感觉它像是昂首的鲲鹏!
④你看它硕大无朋的翅膀,在快乐的晨阳下闪亮地舞动。它立于浮来三峰之间,根系深扎灰岩之地,一直伸向崖下的清泉峡与卧龙泉。凸露的根脉,虎踞龙盘,定力无限。
⑤数万年前,海浪退却,山脉隆起。再后来,距今最近的一次冰期结束,大地回暖,新的生命随之诞生。仿佛身负历史使命的老银杏,人们称它是冰川时代留下的树种。因而,要以东方第一缕晨曦映照它,要以大海的波浪推涌它,要以钟鼓之声烘托它,还要以雄浑的史诗与思想陪伴它。
⑥这棵老银杏,鸟儿们飞过蓝天,到这里会猛然惊讶,或停留,或绕过,或再努力一把,让翅膀越过它的辽阔。
⑦伴随着金黄色的钟声,落叶像鸟儿一般纷飞。落下的一地,仿佛鲲鹏巨大羽翅的倒影。
⑧许是气息相通,以《文心雕龙》名世的刘勰将住所安在近旁。刘勰在树下读书,在树下徜徉。他吸收了树的精髓,树也带有了他的气息。
⑨老银杏树,只能看清楚下面一柱躯干,上面已分不出哪些是干哪些是枝。那些枝干互绕,横出旁逸,交错纵横,完全一座层峦叠嶂的奇峰。风吹过来,树浪推涌,叶片翻飞,其声萧萧,不禁让人想起那波涛起伏的大海。
⑩老银杏树飘散的种子,落得哪里都是。在上面的庭院里,便有一棵自唐代长起,已经气势非凡。还有一些,在它的怀里长出,成为它的亲密的依偎。
仰头望着老银杏树的时候,甚至会生出某种错觉,似乎它已不是一棵树,而老成了一座仍在生长的文物。
老银杏树,不光是树的老祖,也是生命的启示。从一粒种子开始,它时时能听见自己体内崩裂的脆响。它怀抱着热情与自信,不断生发出葱绿的叶片。它活的是身体,长的是精神。没有所求,没有所取,风雨雷电,春华秋实。何时掉一枝就掉控一枝,劈一块就劈一块,该长还长,该蔓还蔓。
一股云气浮来,氤氲在老银杏的四周,远看,似是从它的身上腾起。
现在,走来一群孩子,有序地站在树下,高声朗诵: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是从小就受到大树与文心熏陶的孩子。
钟声再次响起。金黄的叶片还在慢镜头一般地落着,像雨,也像羽,每一片都带着安详的光芒。地上的叶子越来越多,风吹过,翻涌着发出海浪一般的声响。
老银杏树,它还会存在多久?没有人知道,或许会到地老天荒。在它的不远处,有一堆老藤,老藤将一棵树缠住,又将另一棵树缠住,却没能缠住老银杏树,只是以自己的腾挪翻卷。
片片下落的叶子,闪亮在一级级下山的台阶上。
再次回首,望向那蓬辉煌,我不能将它看完全。它那豪放如鹏的格局,像一首大气磅礴的诗篇,吟唱在我的心间。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1月9日,有删改)
9.文章围绕着“银杏树”,观看的角度不同作者的感受也不同,试作梳理,填写下面的表格。
角度 站在其下 仰头望
感受 如十万旌旗迎风 一首大气磅礴的诗篇
10.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它立于浮来三峰之间,根系深扎灰岩之地,一直伸向崖下的清泉峡与卧龙泉。(句子语言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②何时掉一枝就掉一枝,劈一块就劈一块,该长还长,该蔓还蔓。(请体会句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11.第 段在文中写一堆老藤有什么作用?
12.文章以“好树如诗”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2023八下·义乌开学考)非文学作品阅读
另一条路
[美]蕾切尔·卡森
①现在,我们正站在两条道路的交叉口。这两条道路完全不一样。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行驶的这条道路使人容易错认为是一条舒适的、平坦的超级公路,我们能在上面高速前进。实际上,这条路的终点却有灾难在等待着。这条路的另一条岔路——一条“人迹罕至”的岔路——为我们提供了最后也是唯一的机会,让我们保住自己的地球。
②其实,我们在化学方式之外,还可以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控制昆虫。在这些方法中,一些已经付诸应用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另外一些正处于在实验室实验的阶段,此外还有一些只是作为一个设想存在于富于想象力的科学家的头脑之中,在等待时机投入实验。所有这些办法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它们都是生物学上的解决办法。
③这些新的方法中有一些非常有吸引力,如试图让昆虫自相残杀,就是借昆虫自身的力量来毁灭它们的同类,这其中最令人惊叹的是美国农业部昆虫研究所的负责人爱德华·尼普林博士和他的同事共同研发的“雄蚊绝育”技术。
④约在25年前,尼普林博士由于提出了一种控制昆虫的独特方法而使他的同事们大吃一惊,他提出一个理论:如果有可能使很大数量的昆虫不育,并把它们释放出去,使这些不育的雄性昆虫在特定情况下去与正常的野生雄性昆虫竞争取胜,那么,通过反复地释放不育雄虫,就可能产生无法孵出的卵,于是这个种群就灭绝了。
⑤不过,这些都是室内实验,离实际应用还很遥远。在1950年前后,尼普林博士开始做出极大努力,将昆虫的不育性变成一种武器来消灭美国南部家畜的主要害虫——旋丽蝇。这种蝇将卵产在所有流血受伤动物的外露伤口上。孵出的幼虫是一种寄生虫,靠宿主的肉体为食。一头成熟的小公牛可以因严重感染,十天内死去。在美国因此而损失的牲畜价值估计每年达4000万美元。得克萨斯州某些区域鹿的稀少就是由于这种旋丽蝇幼虫。在1933年前后,它们意外地进入了佛罗里达州,那儿的气候允许它们活过冬天并建立种群。它们甚而推进到亚拉巴马州南部和佐治亚州,于是东南部各州的家畜业很快就受到每年高达2000万美元的损失。
⑥1954年,在佛罗里达岛上进行了一些预备性现场实验之后,尼普林博士准备去进行更大范围的试验以验证他的理论。为此,与荷兰政府达成协议,尼普林到了加勒比海中的一个与大陆至少相隔90千米的库拉索岛上,1954年8月开始实验,在佛罗里达州的一个农业部实验室中进行培养和经过不育处理的旋丽蝇被空运到库拉索岛,并在那儿以每星期1036平方千米的速度由飞机撒放出去。产在实验公羊身上的卵群数量几乎是马上就开始减少了。仅仅在这种撒虫行动开始之后的七个星期内,所有产下的卵都变成不育性的了。很快就再也找不到不管是不育的或正常的卵群了。旋丽蝇确实已从库拉索岛上被根除了。
⑦尼普林博士指出,有效的化学昆虫不育剂“可能会很轻易地凌驾于最好的现有杀虫剂之上”。谁能想象这一情况,一个有100万只昆虫的群体每过一代就增加五倍。如果一种杀虫剂可以杀死每一代昆虫的90%,那么第三代以后还留有12.5万只昆虫。与之相比,一种引起90%昆虫不育的化学物质在第三代只可能留下125只昆虫。
⑧征讨旋丽蝇的辉煌胜利激发起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其他昆虫的巨大兴趣。当然,并非所有昆虫都是这种技术的合适对象,这种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对昆虫生活史的详情细节、种群密度和对放射性的反应的认识。英国人已进行了实验,希望这种方法能用于消灭罗得西亚的萃萃蝇。萃萃蝇的习性不同于那些旋丽蝇,虽然萃萃蝇能在放射性作用下变得不能生育,但要应用这种方法还要首先解决一些技术上的困难。
⑨在当前研究中还有一些很有意义的路子,即利用昆虫本身的生活特征来创造消灭昆虫的武器。昆虫自己能产生各种各样的毒液、引诱剂和驱避剂。这些分泌物的化学本质又是什么呢?我们能否将它们作为有选择性的杀虫剂来使用呢?康奈尔大学和其他地方的科学家正在试图发现这些问题的答案。
(选自《寂静的春天》,有删改)
1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约在1950年,尼普林博士开始研究将昆虫的不育性变成一种武器来消灭美国南部家畜的主要害虫——旋丽蝇。
B.尼普林博士认为有效的化学昆虫不育剂“会很轻易地凌驾于最好的现有杀虫剂之上”。绝育技术可以适用于很多种昆虫,英国就利用这一技术来对付萃萃蝇。
C.在消灭旋丽蝇的战斗中获得辉煌胜利,让人们对于用相同的方法来对抗其他昆虫这一想法生出了极大的兴趣,希望这种方法也能给昆虫防治带来新的思路。
D.昆虫自己能产生各种各样的毒液、引诱剂和驱避剂,科学家正研究能否将它们作为有选择性的杀虫剂来使用。
14.阅读画线句子,按括号中的要求回答问题。
①产在实验公羊身上的卵群数量几乎是马上就开始减少了。仅仅在这种撒虫行动开始之后的七个星期内,所有产下的卵都变成不育性的了。(“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②与之相比,一种引起90%昆虫不育的化学物质在第三代只可能留下125只昆虫。(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具体分析句子的作用)
15.阅读下面表格内容,按要求回答问题。
时间 基本情况
1939年 瑞士化学家米勒发现 DDT(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及其毒性。
二战时期 美国军队中,疟疾病人多达一百万,特效药奎宁供不应求。后来,有赖于DDT消灭了蚁子,疟疾才得到有效的控制。
1958年 美国女作家蕾切尔·卡森接到一封朋友的来信。信中写道,一架喷洒DDT的飞机飞过她的私人禽鸟保护区上空,结果她的许多鸟儿都死了,卡森逐渐意识到“必须写一本书”,并立即着手写作。
1962年2月 1962年,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出版,该书以严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表明DDT破坏了生物链,使人患上慢性白细胞增多症和各种癌症。
1972年 DDT正式在美国被禁止使用。
DDT的应用和禁用折射着人类对科学认识的变化。结合表格内容和作品相关内容谈谈你对“科学”的认识。
(2023八下·义乌开学考)古诗阅读。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小题。
雪霁霜晴,独寻山径,菊花犹盛,感而赋诗① [宋]王禹偁 狼藉金钱撒野塘,几丛无力卧斜阳。 争偷暖律②输桃李,独亚寒枝负雪霜。 谁惜晚芳同我折,自怜孤艳袭人香。 幽怀③远慕陶彭泽④,且撷残英泛一觞。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①本诗作于淳化三年秋天,时诗人谪宦商州一年。②暖律:温暖的节候。③幽怀:隐藏在内心的情感。④陶彭泽:东晋诗人陶渊明。
16.首联通过“狼藉”“撒”“几丛”“卧”等词语,写出菊花 等特点。
17.同是写菊,两位诗人抒发的情感一样吗?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赏析。
(2023八下·义乌开学考)文言文阅读
【甲】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节选自《史记·周亚夫军细柳》)
【乙】
戚继光,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
嘉靖中任浙江都司,充参将,分部宁、绍、台三郡。三十六年,倭犯乐清、瑞安、临海,继光援不及,以道阻不罪。寻会俞大猷兵,围汪直余党于岑港。久不克坐免官戴罪办贼。已而倭请,他倭复焚掠台州。给事中罗嘉宾等劾继光,无功且通番。方按问,旋以平汪直功复官,改守台、金、严三郡。继光至浙时,见卫所①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②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
明年,倭大举犯福建。是时宁德已屡陷。距城十里有横屿,四面皆水路险隘,贼结大营其中。官军不敢击,相守逾年 。宗宪复檄继光剿之。先击横屿贼。人持草一束,填壕进,大破其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至福清,捣败牛田贼,覆其巢,余贼走兴化。急追之,夜四鼓抵贼栅。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平明入城,兴化人始知,牛酒劳不绝。继光乃旋师。
(节选自《明史·戚继光传》)
【注释】①卫所:明朝使用的一种军队编制制度。例如明朝慈溪“一卫二所”,观海卫、龙山所、三山所,现仍有此种说法。②薮(sǒu)泽:水草茂密的沼泽湖泊地带。
18.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①以道阻不罪 同义参照法:旋以平汪直功复官
②因地形制阵法 课内迁移法: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③无功且通番 查阅词典法:①更替,轮流;②次,回:③古时对汉族以外各族或异国的称呼。(《古代汉语词典》)
④牛酒劳不绝 参考成语法:络绎不绝
19.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久 不 克 坐 免 官 戴 罪 办 贼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②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
21.【甲】文中,周亚夫有“真将军”的美誉,【乙】文中,戚继光能否称得上“真将军”?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三、写作(55分)
22.(2023八下·义乌开学考)作为志愿服务者,如果你在医院大门外遇到一位奶奶向你咨询如何进去看病,你会怎么说?请根据下图,简明清晰地向奶奶说清楚看病步骤。
23.(2023八下·义乌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按要求作文。
由蝌蚪到青蛙,褪掉尾巴,才能长大。
从蝌蚪到青蛙,可能转身并不需要华丽,但一定需要彻底。
即使能生活在岸上,也不要永远留在岸上;即使能生活在水里,也不要永远留在水里。
冬天来了,它也需要蜷伏一个冬季;但春天来了,它一定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②不少于 600字;③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④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以及就读学校名称。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壑;辍
2.A
3.采—彩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汉字的部首与偏旁;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⑵本题考查重点词注音。 对于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重点词要准确辨别读音,并能结合语境使用恰当。此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积累生字词的读音书写。
⑶ 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1.本题考查字形的掌握。根据对汉字的积累和语境,可知,“ 丘(hè) ”写作“ 壑 ”;“ 不(chuò) ”写作“ 辍 ”。
故答案为: 壑;辍
2.本题考查字音的识记。“ 热忱 ”读作“ chén ”。
故答案为:A.
3.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 精采纷呈 ——精彩纷呈
故答案为: 采—彩
4.【答案】D
【知识点】诗;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BC.正确。
D.“一般说来,颈联、尾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不正确。律诗中,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可对可不对,尾联最好不要对仗。对仗是律诗中有别于绝句的重要标志,要求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对仗,要使相应词语的词性相同或相近,要平仄相反。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5.【答案】C
【知识点】主谓句
【解析】【分析】 A.“宾语是‘在眼前’”错,句子无宾语,“在眼前”是补语。
B.“主语中心语是‘延安机场’” 错,主语中心语是“情景”。
C.句子成分分析正确;
D.“十几年来”是状语,不是主语,谓语是“出现”。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语法知识的掌握。此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根据平时所学,结合各选项内容分析判断。
6.【答案】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常记溪亭日暮;甲光向日金鳞开;感时花溅泪;铜雀春深锁二乔;九万里风鹏正举;蓬舟吹取三山去;闲适淡泊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 暮 、 鳞 、 鹏 、 蓬 ”
故答案为: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 常记溪亭日暮 ; 甲光向日金鳞开 ; 感时花溅泪 ; 铜雀春深锁二乔 ; 九万里风鹏正举 ; 蓬舟吹取三山去 ; 闲适淡泊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7.【答案】B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
B《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该作品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8.【答案】朱德;圣甲虫(金龟子);平易近人、爱好广泛、诚实可靠、身先士卒、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勤劳、坚强、齐心协力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
【解析】【分析】《红星照耀中国》朱德沉默谦虚,崇尚现代科学。爱惜部下、身先士卒、深受爱戴、天性极端温和,说话朴实、喜欢运动和读书、大勇大智、爱民,忠于党的事业,为革命甘愿丢弃个人享受财富和地位的共产党人,同时他还是一位作战经验丰富、杰出的军事家。
《昆虫记》中圣甲虫快速定好目标,和同伴一起运送粪球,是勤劳坚强有团结心的虫子。
故答案为:朱德;圣甲虫(金龟子);平易近人、爱好广泛、诚实可靠、身先士卒、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勤劳、坚强、齐心协力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答案】9.远远望见;再次回首;昂首的鲲鹏;仍在生长的文物
10.①动词“立、扎、伸”写出了银杏树执着与坚毅,表现出根深叶茂、高大威猛、蓬勃生机。
②“就”“还”突出老银杏树的生长随性、淡定从容的生命状态,顽强的生命力,体现了它活出自我的精神。
11.以老藤缠住另外的树,却无法缠住银杏树,以自己的腾挪翻转衬托了对银杏树的敬重,表现了银杏树自信与昂扬、生命力旺盛、格局豪放大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12.比喻手法,一方面写出银杏树高大,拖高天际线,冠荫近千平方米,枝干如奇峰,落叶如大海,带着安详的光芒,人称“四千岁”,具有生命力强、豪放如鹏的格局,像一首大气磅礴的诗篇;另一方面突出银杏树时时给人以生命的启示,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刘勰在此读书,孩子们在此朗诵,受到熏陶,展现蓬勃生机,有生命的长度与厚度。“好树如诗”为题展现银杏树形神如诗之美。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题目要求,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整合语言,简要概括大意即可。
(2)本题考查赏析加点字。注意三步法,第一步先看加点字①词性,如动词、叠词、色彩词等;②修辞手法,拟人比喻等;③描写方法: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④词语本义和语境义。第二步结合句子分析这个加点字让句子哪里变得更好更优美更突出,第三步这句话表达作者何种情感态度。分析的时候一定要把所有的思考角度都想全了,一句话有可能不止一个赏析的点。注意语言富有表现力其实是考查词性。
(3)本题考查次要物象的作用。次要物象是用来表现或者衬托主要事物的。作用是见证故事情节发展、衬托主人公特点、突显主题、表达作者情感。
(4)本题考查标题含义。含义包括本义和语境义,答题要答出主旨情感。
9.概括题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概括即可。
②我的目光从日光初照的时刻开始,远远望见那片金黄的绚烂,如十万旌旗迎风。远远望见如十万旌旗迎风。
③等到站立其下,又感觉它像是昂首的鲲鹏!站在下面觉得像昂首的鲲鹏。
仰头望着老银杏树的时候,甚至会生出某种错觉,似乎它已不是一棵树,而老成了一座仍在生长的文物。仰头望如看仍在生长的文物。
再次回首,望向那蓬辉煌,我不能将它看完全。它那豪放如鹏的格局,像一首大气磅礴的诗篇,吟唱在我的心间。写再次回首,如看一首大气磅礴的诗篇。
故答案为:远远望见、再次回首、昂首的鲲鹏、仍在生长的文物
10.①语言富有表现力其实是考查词性。这里立、扎、伸写了银杏树的坚持与毅力,一定要扎根岩石下,扎根到水里,写出了树的根深,有生机。
②还,就,不管有没有掉枝条,被砍伤,银杏树还是老样子,一直在生长中,写了银杏树生机、顽强、从容淡定。
故答案为: ①动词“立、扎、伸”写出了银杏树执着与坚毅,表现出根深叶茂、高大威猛、蓬勃生机。
②“就”“还”突出老银杏树的生长随性、淡定从容的生命状态,顽强的生命力,体现了它活出自我的精神。
11.注意写藤就是为了表现银杏树,文中写老藤将一棵树缠住,又将另一棵树缠住,却没能缠住老银杏树,只是以自己的腾挪翻卷,是为了表现藤只能攀附树木存活,之所以藤不攀附银杏树是对银杏树的敬意,表达了银杏树的强大,对银杏树的赞美。
故答案为: 以老藤缠住另外的树,却无法缠住银杏树,以自己的腾挪翻转衬托了对银杏树的敬重,表现了银杏树自信与昂扬、生命力旺盛、格局豪放大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12.好树如诗,比喻,写好的树,托高了浮来山的天际线,冠荫近千平方米,人称四千岁的“银杏之祖”就像诗一样迷人。也说明了银杏树给人的震撼和价值,举了刘勰在树下读书,在树下徜徉的例子,写树给人的影响巨大,人受到树的熏陶变的更好。
故答案为: 比喻手法,一方面写出银杏树高大,拖高天际线,冠荫近千平方米,枝干如奇峰,落叶如大海,带着安详的光芒,人称“四千岁”,具有生命力强、豪放如鹏的格局,像一首大气磅礴的诗篇;另一方面突出银杏树时时给人以生命的启示,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刘勰在此读书,孩子们在此朗诵,受到熏陶,展现蓬勃生机,有生命的长度与厚度。“好树如诗”为题展现银杏树形神如诗之美。
【答案】13.B
14.①不能删去。“几乎”表明并不是所有实验公羊身上的卵群数量都马上开始减少,若去掉,则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通过具体的数字,有力地说明了比起杀虫剂,这种能引起不育的化学物质消灭昆虫的作用尤为显著。
15.示例:二战时期,美国军队借助 DDT 控制了疟疾,说明科学能够造福于人类。但科学是一把双刃剑,一些科学成果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危害。美国作家蕾切尔·卡森发现了 DDT 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威胁,出版《寂静的春天》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最终使 DDT 在美国被禁止使用。而对于如何使用非化学方式控制昆虫,卡森也在书中给出了建议及新的研究方向。可见,科学的探索永无止境,人类要充分发挥科学的积极作用,规避科学的弊端。
【知识点】说明文语言分析;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2)①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阅读问能不能删能不能换肯定不能。答题格式是删掉前的感受和删掉后的感受对比,删掉后句意发生改变,所以不能删。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科学性特点。
②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用等。答题格式是先指出运用何种说明方法,再分析,最后指出说明方法作用。
(3)本题考查对科学的认识。其实是考查表格内容和文章的概况理解。对事物的认知可以从事物的作用(用途)的角度去分析。结合表格内容中DDT的发现及发展结局答题即可。
13.B:绝育技术可以适用于很多种昆虫,英国就利用这一技术来对付萃萃蝇。错误。⑧当然,并非所有昆虫都是这种技术的合适对象,这种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对昆虫生活史的详情细节、种群密度和对放射性的反应的认识。英国人已进行了实验,希望这种方法能用于消灭罗得西亚的萃萃蝇。萃萃蝇的习性不同于那些旋丽蝇,虽然萃萃蝇能在放射性作用下变得不能生育,但要应用这种方法还要首先解决一些技术上的困难。
故答案为:B
14.①几乎,表程度,几乎是马上要减少了,表示并不是所有实验公羊身上的卵群数量都马上开始减少了,如果删了就是立马开始了,和现实不符,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科学性。
②留下125只昆虫,125是具体的数字,说明比起杀虫剂杀虫,第三代留下12.5万只昆虫,这种能引起90%昆虫不育的化学物质灭虫效果更好。
故答案为:①不能删去。“几乎”表明并不是所有实验公羊身上的卵群数量都马上开始减少,若去掉,则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通过具体的数字,有力地说明了比起杀虫剂,这种能引起不育的化学物质消灭昆虫的作用尤为显著。
15.对事物的认知可以从事物的作用(用途)的角度去分析。结合表格内容中DDT的发现及发展结局答题即可。DDT是1939年被发现的,此后在二战中有效的消灭蚊子,控制疟疾。而在1958年一位女作家发现DDT导致很多鸟儿死去,之后4年,卡森的书表明DDT对人的伤害,1972年,DDT正式在美国被禁止使用。科学研究是漫长的,每次都会有不同的发现,要发挥科学的积极部分,为人类谋福利。
故答案为:二战时期,美国军队借助 DDT 控制了疟疾,说明科学能够造福于人类。但科学是一把双刃剑,一些科学成果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危害。美国作家蕾切尔·卡森发现了 DDT 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威胁,出版《寂静的春天》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最终使 DDT 在美国被禁止使用。而对于如何使用非化学方式控制昆虫,卡森也在书中给出了建议及新的研究方向。可见,科学的探索永无止境,人类要充分发挥科学的积极作用,规避科学的弊端。
【答案】16.不畏霜雪;坚韧顽强。
17.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王诗中描写霜雪后的菊花,一片狼藉中仍面向斜阳,傲然盛放,“自怜孤艳袭人香”体现出超然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陶诗中描写的是乡野之中,无车马喧闹,独自采得菊花,悠然自得的场景,抒发诗人内心的闲适安然之意,体现诗人豁达从容的人生态度。
【知识点】体味诗歌的意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饮酒(其五)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意象的特点。注意理解意象,结合诗句分析意象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情感。
(2)本题考查古诗对比阅读之情感分析。理解古诗句表达含义,抓住诗句中的情感词,结合作者生平背景,从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古诗情感。答题结合古诗内容,分析即可。
【译文】
【王诗】几丛杂乱菊花在残阳之下,野塘边上,无力折卧。温暖时节,菊花没有桃花和梨花艳丽;在寒冷的时节,面对风雪,独自开放。 谁怜惜这晚开的菊花,同我一起折取,怜爱它虽孤独开放,却仍然艳丽,并且散发着袭人的芬芳。 我内心追念仰慕东晋的陶渊明 ,姑且摘下残存未落的菊花,倒满一杯酒。
【陶诗】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中所想远离世俗,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16.王诗首联翻译为:几丛杂乱菊花在残阳之下,野塘边上,无力折卧。写秋天天气寒冷,落叶飘零,唯独有几丛菊花还在盛开,表现了菊花不畏霜雪、坚韧顽强的特点。
故答案为: 不畏霜雪;坚韧顽强。
17.【王诗】独亚寒枝负雪霜,翻译为:在寒冷的时节,面对风雪,菊花独自开放。谁惜晚芳同我折,自怜孤艳袭人香。翻译为:怜爱它虽孤独开放,却仍然艳丽,并且散发着袭人的芬芳,即使是寒日,也有自己独特的美。借寒冷中坚强的菊花来抒发自己的超然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追求。
【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翻译为: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在安静乡野中,诗人悠然自得的赏菊采菊,那种从容豁达之感。
故答案为: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王诗中描写霜雪后的菊花,一片狼藉中仍面向斜阳,傲然盛放,“自怜孤艳袭人香”体现出超然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陶诗中描写的是乡野之中,无车马喧闹,独自采得菊花,悠然自得的场景,抒发诗人内心的闲适安然之意,体现诗人豁达从容的人生态度。
【答案】18.因为;顺着,就着;③;断绝。
19.久不克/坐免官/戴罪办贼。
20.①皇帝派使臣拿着符节下诏令给周将军:“我想要进军营慰劳军队。”
②于是请准招募三千人,教他们攻击、刺杀的方法,长短兵器轮番使用,从此戚继光这支部队特别精锐。
21.戚继光能够称得上是“真将军”。①因地制宜,改进武器装备。例如:因为南方多沼泽,不利驰逐,于是按照地形制定阵法,精心研究武器装备,并加以更换。②战功赫赫,有始有终;你周亚夫一样,治军有方,战略战术运用得当。例如:“戚家军”名闻天下后并没有自我满足,而是乘胜追击,在平叛完倭寇后才班师回朝。
【知识点】周亚夫军细柳;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先读懂句意,再结合技巧断句。断句技巧:①遇到名词、代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②虚词。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③疑问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④对话标志的词语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⑤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⑥修辞方法注意断句。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及人物形象分析。从人物言行举止、旁观者角度、作者评价等角度分析概括,尽可能四字词语答题。
【参考译文】
【甲】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车而入,将士都下马迎送皇帝。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在这种情况下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难道能够侵犯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乙】戚继光,字元敬,家中世代担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家穷,喜爱读书,通晓经史的要旨。嘉靖中承袭世职,由于推荐被提拔为代理都指挥佥事,在山东防御倭寇。改任浙江都司衔,担任参将,分管宁、绍、台三郡。嘉靖三十六年,倭寇侵犯乐清、瑞安、临海,戚继光未能及时援救,由于是道路阻塞,所以不加罪。不久,与俞大猷的军队会合,在岑港包围了汪直的余党但很久都不能将其攻克,因此被撤官,(被责令)戴罪惩办敌人。不久这些倭寇逃跑,其他倭寇又到台。州焚烧抢掠。给事中罗嘉宾等上奏(朝廷)弹劾戚继光无功,而且勾通外国。正在调查审问此事,不久就凭借平定汪直的功劳恢复了原职,改派镇守台、金、严三郡。戚继光到浙江时,见防区的军队不习惯战斗,而金华、义乌民俗素有剽悍之称,于是请准招募三千人,教他们攻击、刺杀的方法,长短兵器轮番使用,从此戚继光这支部队特别精锐。又因为南方沼泽地很多,不利于骑马追逐,便按照地形制定阵法,考虑步行作战的方便,所有战舰、火药武器、兵械,都精心研制然后加以更换。“戚家军”驰名天下。
第二年,倭寇大举进犯福建。这时宁德已经屡次失陷。离城一里有个名叫横屿的地方,四面都是狭窄险要的水路,贼寇的大本营就设在里面。官军不敢攻打它,双方对峙了一年多。那些新到的倭寇驻扎在生田,而酋长则驻扎在兴化,东南两面互相支援。福建接连告急,戚继光首先进攻横屿的匪徒。兵士每人拿一束草,填平壕沟前进,捣毁了贼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攻至福清,打败了牛田的倭寇,捣毁了贼巢,其余的贼跑到兴化。戚继光急忙追赶,晚上四更时分抵达贼寇营寨。接连攻克了六一个营寨,斩首一千多。天亮(军队)进城。兴化人才知道(喜讯),送生送酒前来慰劳的人络绎不绝。(战事结束)戚继光便把军队撤回(原来的驻地)。
18.旋以平汪直功复官,翻译为:不久就凭借平定汪直的功劳恢复了原职。以:凭借、因为
罔不因势象形,翻译为: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种东西的形状的。因:顺着,就着
无功且通番,翻译为:戚继光无功,而且勾通外国。对应③
牛酒劳不绝,翻译为:送生送酒前来慰劳的人络绎不绝。绝:断绝
故答案为:因为;顺着,就着;③;断绝
19.句子翻译为:很久都不能将其攻克岑港,因此被撤官,(被责令)戴罪惩办敌人。断句注意结合句子结构,按照”人做了何事,这件事结果如何“的格式断句即可。
故答案为:久不克/坐免官/戴罪办贼。
20.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持节、兵、迭、精”。持节:手持符节;兵:兵器;迭:轮番;精:精锐。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故答案为:①皇帝派使臣拿着符节下诏令给周将军:“我想要进军营慰劳军队。”
②于是请准招募三千人,教他们攻击、刺杀的方法,长短兵器轮番使用,从此戚继光这支部队特别精锐。
21.戚继光称得上“真将军”,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分析概括即可。
文中: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翻译为:便按照地形制定阵法,考虑步行作战的方便,所有战舰、火药武器、兵械,都精心研制然后加以更换。写他因地制宜,改进武器装备。
文中:“戚家军”名闻天下。翻译为:“戚家军”驰名天下。
文中:乘胜至福清,捣败牛田贼,覆其巢,余贼走兴化。急追之,夜四鼓抵贼栅。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平明入城,兴化人始知,牛酒劳不绝。继光乃旋师。翻译为:乘胜攻至福清,打败了牛田的倭寇,捣毁了贼巢,其余的贼跑到兴化。戚继光急忙追赶,晚上四更时分抵达贼寇营寨。接连攻克了六一个营寨,斩首一千多。天亮(军队)进城。兴化人才知道(喜讯),送生送酒前来慰劳的人络绎不绝。(战事结束)戚继光便把军队撤回(原来的驻地)。写他作战勇猛,乘胜追击取得大胜。
故答案为: 戚继光能够称得上是“真将军”。①因地制宜,改进武器装备。例如:因为南方多沼泽,不利驰逐,于是按照地形制定阵法,精心研究武器装备,并加以更换。②战功赫赫,有始有终;你周亚夫一样,治军有方,战略战术运用得当。例如:“戚家军”名闻天下后并没有自我满足,而是乘胜追击,在平叛完倭寇后才班师回朝。
22.【答案】【参考例文】
奶奶,您戴上口罩,先到门口把手机里的绿码和行程码给工作人员看一下,或者跟工作人员说明一下你最近14天的行程,然后到预检分诊点去测体温。如果没有发热,就到挂号处挂号,然后到普通门诊去看病;如果您有发热,也先去挂号,然后去发热门诊看病。
【知识点】图表信息;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根据“门诊就诊流程图”,按流程顺序介绍,先怎么做,再怎么做,如果体温有异常再怎么做,讲清楚内容即可。注意称呼和语言得体。
故答案为:奶奶,您戴上口罩,先到门口把手机里的绿码和行程码给工作人员看一下,或者跟工作人员说明一下你最近14天的行程,然后到预检分诊点去测体温。如果没有发热,就到挂号处挂号,然后到普通门诊去看病;如果您有发热,也先去挂号,然后去发热门诊看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图片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要先读懂图片内容,具体的流程讲清楚。注意说话分寸,语言得体,避免因语言不当产生冲突。
23.【答案】【参考例文】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作文,选择一句话自拟标题确定立意。四句话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名句,第一句可以从蜕变、成长、舍弃等角度立意。第二句可以从心态、坚定目标等角度立意。第三句可以从奋斗、改变、不图安逸等角度立意。第四句可以从蓄积力量,厚积薄发的角度立意。可以选一个最熟悉,最有把握的句子去写作文。如”由蝌蚪到青蛙,褪掉尾巴,才能长大“其实是在讲”蜕变、成长、舍弃“的意义。选择正确的方向,坚持到底,慢慢成长,终归会获得巨大的成功。那么我们在写的时候就要把小小的你如何变成大大的你,中间遇到哪些挫折,放弃了哪些方面,选择了哪些内容,获得了怎样的成果。其次要恰如其分地运用抒情议论来点明主旨。如果写议论文,先摆现象:放弃是否有必要,然后分析说理:每个人都会遇到放弃的时候,放弃是为了更好的拥有。最后做结论:善于放弃的人,是成功的人。一篇好的文章不但要有生动、新颖的材料,还要有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的抒情和议论来点出文章的主题、升华文章的立意、增加语言的表现力。总之,选择符合题意的素材,抒写“学会放弃,获得成功"的故事或理由,表达积极健康的思想。要有描写,开头结尾简洁明了,字数在600~650之间。其他三句话也可以参考这样的分析来写。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义乌市后宅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初独立作业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16分)
(2023八下·义乌开学考)义乌某中学拟举办校园小记者招募活动,为应征者设计了三个富有挑战性的任务,阅读下面招募令,按要求作答。
招募令
这里,群英荟萃,聚焦校园热点;这里,精采纷呈,展现你胸中丘①▲(hè)。本广播站“‘双减’面面观"专栏即将开播,因栏目采编需要现公开招募小记者数名。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报名条件
⑴ 热爱生活,不②▲(chuò)学业,工作积极主动,责任心强,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⑵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和出众的表达能力。
二报名方式
报名地点:学校广播站
报名截止时间: 2022 年12月20日
风暖花香,某中学广播站热忱你的加入!
1.根据拼音,写出①②两处相应的汉字。
2.请选择加点字读音。
Achén Bzhěn
3.请找出招募令中的一个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答案】1.壑;辍
2.A
3.采—彩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汉字的部首与偏旁;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⑵本题考查重点词注音。 对于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重点词要准确辨别读音,并能结合语境使用恰当。此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积累生字词的读音书写。
⑶ 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1.本题考查字形的掌握。根据对汉字的积累和语境,可知,“ 丘(hè) ”写作“ 壑 ”;“ 不(chuò) ”写作“ 辍 ”。
故答案为: 壑;辍
2.本题考查字音的识记。“ 热忱 ”读作“ chén ”。
故答案为:A.
3.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 精采纷呈 ——精彩纷呈
故答案为: 采—彩
4.(2023八下·义乌开学考)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诗人。
B.《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是一则回忆性散文。
C.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但由于其强调新闻性、时效性和真实性,所以更接近于通讯体裁。
D.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一般说来,颈联、尾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
【答案】D
【知识点】诗;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BC.正确。
D.“一般说来,颈联、尾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不正确。律诗中,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可对可不对,尾联最好不要对仗。对仗是律诗中有别于绝句的重要标志,要求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对仗,要使相应词语的词性相同或相近,要平仄相反。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5.(2023八下·义乌开学考)选出对“十几年来,延安机场上送行的情景时时出现在眼前。”句子成分分析正确的一项( )。
A.这个句子的主语中心语是“情景”,谓语中心语是“出现”,宾语是“在眼前”。
B.这个句子的主语中心语是“延安机场”,谓语中心语是“出现”,补语是“在眼前”。
C.这个句子的主语中心语是“情景”,谓语中心语是“出现”,补语是“在眼前”。
D.这个句子的主语是“十几年来”,谓语是“延安机场送行的情景常常出现在眼前”。
【答案】C
【知识点】主谓句
【解析】【分析】 A.“宾语是‘在眼前’”错,句子无宾语,“在眼前”是补语。
B.“主语中心语是‘延安机场’” 错,主语中心语是“情景”。
C.句子成分分析正确;
D.“十几年来”是状语,不是主语,谓语是“出现”。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语法知识的掌握。此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根据平时所学,结合各选项内容分析判断。
6.(2023八下·义乌开学考)别类辑诗文。
意象 古诗文名句 简评
日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朱敦儒《相见欢》) 苍凉沉郁
,沉醉不知归路。(李清照《如梦令》) 醉意朦胧
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雁门太守行》) 紧张危急
鸟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 ⑧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悲哀痛惜
风 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赤壁》) 兴亡之感
。风休住, !(李清照《渔家傲》) 高飞之志
【答案】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常记溪亭日暮;甲光向日金鳞开;感时花溅泪;铜雀春深锁二乔;九万里风鹏正举;蓬舟吹取三山去;闲适淡泊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 暮 、 鳞 、 鹏 、 蓬 ”
故答案为: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 常记溪亭日暮 ; 甲光向日金鳞开 ; 感时花溅泪 ; 铜雀春深锁二乔 ; 九万里风鹏正举 ; 蓬舟吹取三山去 ; 闲适淡泊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二、阅读(46分)
7.(2021八上·杭州期末)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里毛泽东给斯诺的印象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 他幽默,生活简朴,廉洁奉公,吃苦耐劳。
B.《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特点是用事实说话,所以阅读这部作品时,应该牢牢把握住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C.《昆虫记》中,法布尔用生动活泼、轻松诙谐的笔调,让笔下的昆虫充满了盎然的情趣,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
D.《昆虫记》中,法布尔不是采用解剖法,而是采用观察与实验的方法,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现象、本能和习性,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昆虫世界。
【答案】B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
B《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该作品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8.(2023八下·义乌开学考)请你阅读下表并联系名著内容,在下面空缺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作品 人物/昆虫 人物(昆虫)简介 性格(品质)
《红星照耀中国》 ① 他貌不惊人,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身材不高, 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 ③
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不厌”。
《昆虫记》 ② 食粪虫中最大最负盛名的一种。月牙儿状顶壳前沿排着六个细尖的齿,既是挖掘工具、切割工具,也是插举、抛甩粪料中无养分植物纤维的叉子,而且还可以当耧耙,把好吃的东西统统搂过来。为后代或自己储备食物的第一步是选料,剔除杂质,收拢成堆,之后清理出一块场地,制作储藏的粪球,接下来,它要干的便是把储备食品运到一个稳妥的地点。 ④
【答案】朱德;圣甲虫(金龟子);平易近人、爱好广泛、诚实可靠、身先士卒、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勤劳、坚强、齐心协力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
【解析】【分析】《红星照耀中国》朱德沉默谦虚,崇尚现代科学。爱惜部下、身先士卒、深受爱戴、天性极端温和,说话朴实、喜欢运动和读书、大勇大智、爱民,忠于党的事业,为革命甘愿丢弃个人享受财富和地位的共产党人,同时他还是一位作战经验丰富、杰出的军事家。
《昆虫记》中圣甲虫快速定好目标,和同伴一起运送粪球,是勤劳坚强有团结心的虫子。
故答案为:朱德;圣甲虫(金龟子);平易近人、爱好广泛、诚实可靠、身先士卒、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勤劳、坚强、齐心协力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2023八下·义乌开学考)文学作品类阅读
好树如诗
王剑冰
①云蒸霞蔚的浮来山,有一棵大树。它托高了浮来山的天际线,冠荫近千平方米,人称四千岁“银杏之祖”。
②我的目光从日光初照的时刻开始,远远望见那片金黄的绚烂,如十万旌旗迎风。
③等到站立其下,又感觉它像是昂首的鲲鹏!
④你看它硕大无朋的翅膀,在快乐的晨阳下闪亮地舞动。它立于浮来三峰之间,根系深扎灰岩之地,一直伸向崖下的清泉峡与卧龙泉。凸露的根脉,虎踞龙盘,定力无限。
⑤数万年前,海浪退却,山脉隆起。再后来,距今最近的一次冰期结束,大地回暖,新的生命随之诞生。仿佛身负历史使命的老银杏,人们称它是冰川时代留下的树种。因而,要以东方第一缕晨曦映照它,要以大海的波浪推涌它,要以钟鼓之声烘托它,还要以雄浑的史诗与思想陪伴它。
⑥这棵老银杏,鸟儿们飞过蓝天,到这里会猛然惊讶,或停留,或绕过,或再努力一把,让翅膀越过它的辽阔。
⑦伴随着金黄色的钟声,落叶像鸟儿一般纷飞。落下的一地,仿佛鲲鹏巨大羽翅的倒影。
⑧许是气息相通,以《文心雕龙》名世的刘勰将住所安在近旁。刘勰在树下读书,在树下徜徉。他吸收了树的精髓,树也带有了他的气息。
⑨老银杏树,只能看清楚下面一柱躯干,上面已分不出哪些是干哪些是枝。那些枝干互绕,横出旁逸,交错纵横,完全一座层峦叠嶂的奇峰。风吹过来,树浪推涌,叶片翻飞,其声萧萧,不禁让人想起那波涛起伏的大海。
⑩老银杏树飘散的种子,落得哪里都是。在上面的庭院里,便有一棵自唐代长起,已经气势非凡。还有一些,在它的怀里长出,成为它的亲密的依偎。
仰头望着老银杏树的时候,甚至会生出某种错觉,似乎它已不是一棵树,而老成了一座仍在生长的文物。
老银杏树,不光是树的老祖,也是生命的启示。从一粒种子开始,它时时能听见自己体内崩裂的脆响。它怀抱着热情与自信,不断生发出葱绿的叶片。它活的是身体,长的是精神。没有所求,没有所取,风雨雷电,春华秋实。何时掉一枝就掉控一枝,劈一块就劈一块,该长还长,该蔓还蔓。
一股云气浮来,氤氲在老银杏的四周,远看,似是从它的身上腾起。
现在,走来一群孩子,有序地站在树下,高声朗诵: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是从小就受到大树与文心熏陶的孩子。
钟声再次响起。金黄的叶片还在慢镜头一般地落着,像雨,也像羽,每一片都带着安详的光芒。地上的叶子越来越多,风吹过,翻涌着发出海浪一般的声响。
老银杏树,它还会存在多久?没有人知道,或许会到地老天荒。在它的不远处,有一堆老藤,老藤将一棵树缠住,又将另一棵树缠住,却没能缠住老银杏树,只是以自己的腾挪翻卷。
片片下落的叶子,闪亮在一级级下山的台阶上。
再次回首,望向那蓬辉煌,我不能将它看完全。它那豪放如鹏的格局,像一首大气磅礴的诗篇,吟唱在我的心间。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1月9日,有删改)
9.文章围绕着“银杏树”,观看的角度不同作者的感受也不同,试作梳理,填写下面的表格。
角度 站在其下 仰头望
感受 如十万旌旗迎风 一首大气磅礴的诗篇
10.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它立于浮来三峰之间,根系深扎灰岩之地,一直伸向崖下的清泉峡与卧龙泉。(句子语言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②何时掉一枝就掉一枝,劈一块就劈一块,该长还长,该蔓还蔓。(请体会句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11.第 段在文中写一堆老藤有什么作用?
12.文章以“好树如诗”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案】9.远远望见;再次回首;昂首的鲲鹏;仍在生长的文物
10.①动词“立、扎、伸”写出了银杏树执着与坚毅,表现出根深叶茂、高大威猛、蓬勃生机。
②“就”“还”突出老银杏树的生长随性、淡定从容的生命状态,顽强的生命力,体现了它活出自我的精神。
11.以老藤缠住另外的树,却无法缠住银杏树,以自己的腾挪翻转衬托了对银杏树的敬重,表现了银杏树自信与昂扬、生命力旺盛、格局豪放大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12.比喻手法,一方面写出银杏树高大,拖高天际线,冠荫近千平方米,枝干如奇峰,落叶如大海,带着安详的光芒,人称“四千岁”,具有生命力强、豪放如鹏的格局,像一首大气磅礴的诗篇;另一方面突出银杏树时时给人以生命的启示,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刘勰在此读书,孩子们在此朗诵,受到熏陶,展现蓬勃生机,有生命的长度与厚度。“好树如诗”为题展现银杏树形神如诗之美。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题目要求,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整合语言,简要概括大意即可。
(2)本题考查赏析加点字。注意三步法,第一步先看加点字①词性,如动词、叠词、色彩词等;②修辞手法,拟人比喻等;③描写方法: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④词语本义和语境义。第二步结合句子分析这个加点字让句子哪里变得更好更优美更突出,第三步这句话表达作者何种情感态度。分析的时候一定要把所有的思考角度都想全了,一句话有可能不止一个赏析的点。注意语言富有表现力其实是考查词性。
(3)本题考查次要物象的作用。次要物象是用来表现或者衬托主要事物的。作用是见证故事情节发展、衬托主人公特点、突显主题、表达作者情感。
(4)本题考查标题含义。含义包括本义和语境义,答题要答出主旨情感。
9.概括题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概括即可。
②我的目光从日光初照的时刻开始,远远望见那片金黄的绚烂,如十万旌旗迎风。远远望见如十万旌旗迎风。
③等到站立其下,又感觉它像是昂首的鲲鹏!站在下面觉得像昂首的鲲鹏。
仰头望着老银杏树的时候,甚至会生出某种错觉,似乎它已不是一棵树,而老成了一座仍在生长的文物。仰头望如看仍在生长的文物。
再次回首,望向那蓬辉煌,我不能将它看完全。它那豪放如鹏的格局,像一首大气磅礴的诗篇,吟唱在我的心间。写再次回首,如看一首大气磅礴的诗篇。
故答案为:远远望见、再次回首、昂首的鲲鹏、仍在生长的文物
10.①语言富有表现力其实是考查词性。这里立、扎、伸写了银杏树的坚持与毅力,一定要扎根岩石下,扎根到水里,写出了树的根深,有生机。
②还,就,不管有没有掉枝条,被砍伤,银杏树还是老样子,一直在生长中,写了银杏树生机、顽强、从容淡定。
故答案为: ①动词“立、扎、伸”写出了银杏树执着与坚毅,表现出根深叶茂、高大威猛、蓬勃生机。
②“就”“还”突出老银杏树的生长随性、淡定从容的生命状态,顽强的生命力,体现了它活出自我的精神。
11.注意写藤就是为了表现银杏树,文中写老藤将一棵树缠住,又将另一棵树缠住,却没能缠住老银杏树,只是以自己的腾挪翻卷,是为了表现藤只能攀附树木存活,之所以藤不攀附银杏树是对银杏树的敬意,表达了银杏树的强大,对银杏树的赞美。
故答案为: 以老藤缠住另外的树,却无法缠住银杏树,以自己的腾挪翻转衬托了对银杏树的敬重,表现了银杏树自信与昂扬、生命力旺盛、格局豪放大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12.好树如诗,比喻,写好的树,托高了浮来山的天际线,冠荫近千平方米,人称四千岁的“银杏之祖”就像诗一样迷人。也说明了银杏树给人的震撼和价值,举了刘勰在树下读书,在树下徜徉的例子,写树给人的影响巨大,人受到树的熏陶变的更好。
故答案为: 比喻手法,一方面写出银杏树高大,拖高天际线,冠荫近千平方米,枝干如奇峰,落叶如大海,带着安详的光芒,人称“四千岁”,具有生命力强、豪放如鹏的格局,像一首大气磅礴的诗篇;另一方面突出银杏树时时给人以生命的启示,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刘勰在此读书,孩子们在此朗诵,受到熏陶,展现蓬勃生机,有生命的长度与厚度。“好树如诗”为题展现银杏树形神如诗之美。
(2023八下·义乌开学考)非文学作品阅读
另一条路
[美]蕾切尔·卡森
①现在,我们正站在两条道路的交叉口。这两条道路完全不一样。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行驶的这条道路使人容易错认为是一条舒适的、平坦的超级公路,我们能在上面高速前进。实际上,这条路的终点却有灾难在等待着。这条路的另一条岔路——一条“人迹罕至”的岔路——为我们提供了最后也是唯一的机会,让我们保住自己的地球。
②其实,我们在化学方式之外,还可以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控制昆虫。在这些方法中,一些已经付诸应用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另外一些正处于在实验室实验的阶段,此外还有一些只是作为一个设想存在于富于想象力的科学家的头脑之中,在等待时机投入实验。所有这些办法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它们都是生物学上的解决办法。
③这些新的方法中有一些非常有吸引力,如试图让昆虫自相残杀,就是借昆虫自身的力量来毁灭它们的同类,这其中最令人惊叹的是美国农业部昆虫研究所的负责人爱德华·尼普林博士和他的同事共同研发的“雄蚊绝育”技术。
④约在25年前,尼普林博士由于提出了一种控制昆虫的独特方法而使他的同事们大吃一惊,他提出一个理论:如果有可能使很大数量的昆虫不育,并把它们释放出去,使这些不育的雄性昆虫在特定情况下去与正常的野生雄性昆虫竞争取胜,那么,通过反复地释放不育雄虫,就可能产生无法孵出的卵,于是这个种群就灭绝了。
⑤不过,这些都是室内实验,离实际应用还很遥远。在1950年前后,尼普林博士开始做出极大努力,将昆虫的不育性变成一种武器来消灭美国南部家畜的主要害虫——旋丽蝇。这种蝇将卵产在所有流血受伤动物的外露伤口上。孵出的幼虫是一种寄生虫,靠宿主的肉体为食。一头成熟的小公牛可以因严重感染,十天内死去。在美国因此而损失的牲畜价值估计每年达4000万美元。得克萨斯州某些区域鹿的稀少就是由于这种旋丽蝇幼虫。在1933年前后,它们意外地进入了佛罗里达州,那儿的气候允许它们活过冬天并建立种群。它们甚而推进到亚拉巴马州南部和佐治亚州,于是东南部各州的家畜业很快就受到每年高达2000万美元的损失。
⑥1954年,在佛罗里达岛上进行了一些预备性现场实验之后,尼普林博士准备去进行更大范围的试验以验证他的理论。为此,与荷兰政府达成协议,尼普林到了加勒比海中的一个与大陆至少相隔90千米的库拉索岛上,1954年8月开始实验,在佛罗里达州的一个农业部实验室中进行培养和经过不育处理的旋丽蝇被空运到库拉索岛,并在那儿以每星期1036平方千米的速度由飞机撒放出去。产在实验公羊身上的卵群数量几乎是马上就开始减少了。仅仅在这种撒虫行动开始之后的七个星期内,所有产下的卵都变成不育性的了。很快就再也找不到不管是不育的或正常的卵群了。旋丽蝇确实已从库拉索岛上被根除了。
⑦尼普林博士指出,有效的化学昆虫不育剂“可能会很轻易地凌驾于最好的现有杀虫剂之上”。谁能想象这一情况,一个有100万只昆虫的群体每过一代就增加五倍。如果一种杀虫剂可以杀死每一代昆虫的90%,那么第三代以后还留有12.5万只昆虫。与之相比,一种引起90%昆虫不育的化学物质在第三代只可能留下125只昆虫。
⑧征讨旋丽蝇的辉煌胜利激发起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其他昆虫的巨大兴趣。当然,并非所有昆虫都是这种技术的合适对象,这种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对昆虫生活史的详情细节、种群密度和对放射性的反应的认识。英国人已进行了实验,希望这种方法能用于消灭罗得西亚的萃萃蝇。萃萃蝇的习性不同于那些旋丽蝇,虽然萃萃蝇能在放射性作用下变得不能生育,但要应用这种方法还要首先解决一些技术上的困难。
⑨在当前研究中还有一些很有意义的路子,即利用昆虫本身的生活特征来创造消灭昆虫的武器。昆虫自己能产生各种各样的毒液、引诱剂和驱避剂。这些分泌物的化学本质又是什么呢?我们能否将它们作为有选择性的杀虫剂来使用呢?康奈尔大学和其他地方的科学家正在试图发现这些问题的答案。
(选自《寂静的春天》,有删改)
1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约在1950年,尼普林博士开始研究将昆虫的不育性变成一种武器来消灭美国南部家畜的主要害虫——旋丽蝇。
B.尼普林博士认为有效的化学昆虫不育剂“会很轻易地凌驾于最好的现有杀虫剂之上”。绝育技术可以适用于很多种昆虫,英国就利用这一技术来对付萃萃蝇。
C.在消灭旋丽蝇的战斗中获得辉煌胜利,让人们对于用相同的方法来对抗其他昆虫这一想法生出了极大的兴趣,希望这种方法也能给昆虫防治带来新的思路。
D.昆虫自己能产生各种各样的毒液、引诱剂和驱避剂,科学家正研究能否将它们作为有选择性的杀虫剂来使用。
14.阅读画线句子,按括号中的要求回答问题。
①产在实验公羊身上的卵群数量几乎是马上就开始减少了。仅仅在这种撒虫行动开始之后的七个星期内,所有产下的卵都变成不育性的了。(“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②与之相比,一种引起90%昆虫不育的化学物质在第三代只可能留下125只昆虫。(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具体分析句子的作用)
15.阅读下面表格内容,按要求回答问题。
时间 基本情况
1939年 瑞士化学家米勒发现 DDT(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及其毒性。
二战时期 美国军队中,疟疾病人多达一百万,特效药奎宁供不应求。后来,有赖于DDT消灭了蚁子,疟疾才得到有效的控制。
1958年 美国女作家蕾切尔·卡森接到一封朋友的来信。信中写道,一架喷洒DDT的飞机飞过她的私人禽鸟保护区上空,结果她的许多鸟儿都死了,卡森逐渐意识到“必须写一本书”,并立即着手写作。
1962年2月 1962年,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出版,该书以严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表明DDT破坏了生物链,使人患上慢性白细胞增多症和各种癌症。
1972年 DDT正式在美国被禁止使用。
DDT的应用和禁用折射着人类对科学认识的变化。结合表格内容和作品相关内容谈谈你对“科学”的认识。
【答案】13.B
14.①不能删去。“几乎”表明并不是所有实验公羊身上的卵群数量都马上开始减少,若去掉,则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通过具体的数字,有力地说明了比起杀虫剂,这种能引起不育的化学物质消灭昆虫的作用尤为显著。
15.示例:二战时期,美国军队借助 DDT 控制了疟疾,说明科学能够造福于人类。但科学是一把双刃剑,一些科学成果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危害。美国作家蕾切尔·卡森发现了 DDT 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威胁,出版《寂静的春天》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最终使 DDT 在美国被禁止使用。而对于如何使用非化学方式控制昆虫,卡森也在书中给出了建议及新的研究方向。可见,科学的探索永无止境,人类要充分发挥科学的积极作用,规避科学的弊端。
【知识点】说明文语言分析;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2)①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阅读问能不能删能不能换肯定不能。答题格式是删掉前的感受和删掉后的感受对比,删掉后句意发生改变,所以不能删。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科学性特点。
②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用等。答题格式是先指出运用何种说明方法,再分析,最后指出说明方法作用。
(3)本题考查对科学的认识。其实是考查表格内容和文章的概况理解。对事物的认知可以从事物的作用(用途)的角度去分析。结合表格内容中DDT的发现及发展结局答题即可。
13.B:绝育技术可以适用于很多种昆虫,英国就利用这一技术来对付萃萃蝇。错误。⑧当然,并非所有昆虫都是这种技术的合适对象,这种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对昆虫生活史的详情细节、种群密度和对放射性的反应的认识。英国人已进行了实验,希望这种方法能用于消灭罗得西亚的萃萃蝇。萃萃蝇的习性不同于那些旋丽蝇,虽然萃萃蝇能在放射性作用下变得不能生育,但要应用这种方法还要首先解决一些技术上的困难。
故答案为:B
14.①几乎,表程度,几乎是马上要减少了,表示并不是所有实验公羊身上的卵群数量都马上开始减少了,如果删了就是立马开始了,和现实不符,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科学性。
②留下125只昆虫,125是具体的数字,说明比起杀虫剂杀虫,第三代留下12.5万只昆虫,这种能引起90%昆虫不育的化学物质灭虫效果更好。
故答案为:①不能删去。“几乎”表明并不是所有实验公羊身上的卵群数量都马上开始减少,若去掉,则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通过具体的数字,有力地说明了比起杀虫剂,这种能引起不育的化学物质消灭昆虫的作用尤为显著。
15.对事物的认知可以从事物的作用(用途)的角度去分析。结合表格内容中DDT的发现及发展结局答题即可。DDT是1939年被发现的,此后在二战中有效的消灭蚊子,控制疟疾。而在1958年一位女作家发现DDT导致很多鸟儿死去,之后4年,卡森的书表明DDT对人的伤害,1972年,DDT正式在美国被禁止使用。科学研究是漫长的,每次都会有不同的发现,要发挥科学的积极部分,为人类谋福利。
故答案为:二战时期,美国军队借助 DDT 控制了疟疾,说明科学能够造福于人类。但科学是一把双刃剑,一些科学成果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危害。美国作家蕾切尔·卡森发现了 DDT 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威胁,出版《寂静的春天》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最终使 DDT 在美国被禁止使用。而对于如何使用非化学方式控制昆虫,卡森也在书中给出了建议及新的研究方向。可见,科学的探索永无止境,人类要充分发挥科学的积极作用,规避科学的弊端。
(2023八下·义乌开学考)古诗阅读。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小题。
雪霁霜晴,独寻山径,菊花犹盛,感而赋诗① [宋]王禹偁 狼藉金钱撒野塘,几丛无力卧斜阳。 争偷暖律②输桃李,独亚寒枝负雪霜。 谁惜晚芳同我折,自怜孤艳袭人香。 幽怀③远慕陶彭泽④,且撷残英泛一觞。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①本诗作于淳化三年秋天,时诗人谪宦商州一年。②暖律:温暖的节候。③幽怀:隐藏在内心的情感。④陶彭泽:东晋诗人陶渊明。
16.首联通过“狼藉”“撒”“几丛”“卧”等词语,写出菊花 等特点。
17.同是写菊,两位诗人抒发的情感一样吗?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赏析。
【答案】16.不畏霜雪;坚韧顽强。
17.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王诗中描写霜雪后的菊花,一片狼藉中仍面向斜阳,傲然盛放,“自怜孤艳袭人香”体现出超然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陶诗中描写的是乡野之中,无车马喧闹,独自采得菊花,悠然自得的场景,抒发诗人内心的闲适安然之意,体现诗人豁达从容的人生态度。
【知识点】体味诗歌的意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饮酒(其五)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意象的特点。注意理解意象,结合诗句分析意象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情感。
(2)本题考查古诗对比阅读之情感分析。理解古诗句表达含义,抓住诗句中的情感词,结合作者生平背景,从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古诗情感。答题结合古诗内容,分析即可。
【译文】
【王诗】几丛杂乱菊花在残阳之下,野塘边上,无力折卧。温暖时节,菊花没有桃花和梨花艳丽;在寒冷的时节,面对风雪,独自开放。 谁怜惜这晚开的菊花,同我一起折取,怜爱它虽孤独开放,却仍然艳丽,并且散发着袭人的芬芳。 我内心追念仰慕东晋的陶渊明 ,姑且摘下残存未落的菊花,倒满一杯酒。
【陶诗】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中所想远离世俗,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16.王诗首联翻译为:几丛杂乱菊花在残阳之下,野塘边上,无力折卧。写秋天天气寒冷,落叶飘零,唯独有几丛菊花还在盛开,表现了菊花不畏霜雪、坚韧顽强的特点。
故答案为: 不畏霜雪;坚韧顽强。
17.【王诗】独亚寒枝负雪霜,翻译为:在寒冷的时节,面对风雪,菊花独自开放。谁惜晚芳同我折,自怜孤艳袭人香。翻译为:怜爱它虽孤独开放,却仍然艳丽,并且散发着袭人的芬芳,即使是寒日,也有自己独特的美。借寒冷中坚强的菊花来抒发自己的超然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追求。
【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翻译为: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在安静乡野中,诗人悠然自得的赏菊采菊,那种从容豁达之感。
故答案为: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王诗中描写霜雪后的菊花,一片狼藉中仍面向斜阳,傲然盛放,“自怜孤艳袭人香”体现出超然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陶诗中描写的是乡野之中,无车马喧闹,独自采得菊花,悠然自得的场景,抒发诗人内心的闲适安然之意,体现诗人豁达从容的人生态度。
(2023八下·义乌开学考)文言文阅读
【甲】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节选自《史记·周亚夫军细柳》)
【乙】
戚继光,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
嘉靖中任浙江都司,充参将,分部宁、绍、台三郡。三十六年,倭犯乐清、瑞安、临海,继光援不及,以道阻不罪。寻会俞大猷兵,围汪直余党于岑港。久不克坐免官戴罪办贼。已而倭请,他倭复焚掠台州。给事中罗嘉宾等劾继光,无功且通番。方按问,旋以平汪直功复官,改守台、金、严三郡。继光至浙时,见卫所①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②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
明年,倭大举犯福建。是时宁德已屡陷。距城十里有横屿,四面皆水路险隘,贼结大营其中。官军不敢击,相守逾年 。宗宪复檄继光剿之。先击横屿贼。人持草一束,填壕进,大破其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至福清,捣败牛田贼,覆其巢,余贼走兴化。急追之,夜四鼓抵贼栅。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平明入城,兴化人始知,牛酒劳不绝。继光乃旋师。
(节选自《明史·戚继光传》)
【注释】①卫所:明朝使用的一种军队编制制度。例如明朝慈溪“一卫二所”,观海卫、龙山所、三山所,现仍有此种说法。②薮(sǒu)泽:水草茂密的沼泽湖泊地带。
18.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①以道阻不罪 同义参照法:旋以平汪直功复官
②因地形制阵法 课内迁移法: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③无功且通番 查阅词典法:①更替,轮流;②次,回:③古时对汉族以外各族或异国的称呼。(《古代汉语词典》)
④牛酒劳不绝 参考成语法:络绎不绝
19.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久 不 克 坐 免 官 戴 罪 办 贼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②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
21.【甲】文中,周亚夫有“真将军”的美誉,【乙】文中,戚继光能否称得上“真将军”?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18.因为;顺着,就着;③;断绝。
19.久不克/坐免官/戴罪办贼。
20.①皇帝派使臣拿着符节下诏令给周将军:“我想要进军营慰劳军队。”
②于是请准招募三千人,教他们攻击、刺杀的方法,长短兵器轮番使用,从此戚继光这支部队特别精锐。
21.戚继光能够称得上是“真将军”。①因地制宜,改进武器装备。例如:因为南方多沼泽,不利驰逐,于是按照地形制定阵法,精心研究武器装备,并加以更换。②战功赫赫,有始有终;你周亚夫一样,治军有方,战略战术运用得当。例如:“戚家军”名闻天下后并没有自我满足,而是乘胜追击,在平叛完倭寇后才班师回朝。
【知识点】周亚夫军细柳;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先读懂句意,再结合技巧断句。断句技巧:①遇到名词、代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②虚词。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③疑问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④对话标志的词语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⑤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⑥修辞方法注意断句。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及人物形象分析。从人物言行举止、旁观者角度、作者评价等角度分析概括,尽可能四字词语答题。
【参考译文】
【甲】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车而入,将士都下马迎送皇帝。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在这种情况下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难道能够侵犯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乙】戚继光,字元敬,家中世代担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家穷,喜爱读书,通晓经史的要旨。嘉靖中承袭世职,由于推荐被提拔为代理都指挥佥事,在山东防御倭寇。改任浙江都司衔,担任参将,分管宁、绍、台三郡。嘉靖三十六年,倭寇侵犯乐清、瑞安、临海,戚继光未能及时援救,由于是道路阻塞,所以不加罪。不久,与俞大猷的军队会合,在岑港包围了汪直的余党但很久都不能将其攻克,因此被撤官,(被责令)戴罪惩办敌人。不久这些倭寇逃跑,其他倭寇又到台。州焚烧抢掠。给事中罗嘉宾等上奏(朝廷)弹劾戚继光无功,而且勾通外国。正在调查审问此事,不久就凭借平定汪直的功劳恢复了原职,改派镇守台、金、严三郡。戚继光到浙江时,见防区的军队不习惯战斗,而金华、义乌民俗素有剽悍之称,于是请准招募三千人,教他们攻击、刺杀的方法,长短兵器轮番使用,从此戚继光这支部队特别精锐。又因为南方沼泽地很多,不利于骑马追逐,便按照地形制定阵法,考虑步行作战的方便,所有战舰、火药武器、兵械,都精心研制然后加以更换。“戚家军”驰名天下。
第二年,倭寇大举进犯福建。这时宁德已经屡次失陷。离城一里有个名叫横屿的地方,四面都是狭窄险要的水路,贼寇的大本营就设在里面。官军不敢攻打它,双方对峙了一年多。那些新到的倭寇驻扎在生田,而酋长则驻扎在兴化,东南两面互相支援。福建接连告急,戚继光首先进攻横屿的匪徒。兵士每人拿一束草,填平壕沟前进,捣毁了贼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攻至福清,打败了牛田的倭寇,捣毁了贼巢,其余的贼跑到兴化。戚继光急忙追赶,晚上四更时分抵达贼寇营寨。接连攻克了六一个营寨,斩首一千多。天亮(军队)进城。兴化人才知道(喜讯),送生送酒前来慰劳的人络绎不绝。(战事结束)戚继光便把军队撤回(原来的驻地)。
18.旋以平汪直功复官,翻译为:不久就凭借平定汪直的功劳恢复了原职。以:凭借、因为
罔不因势象形,翻译为: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种东西的形状的。因:顺着,就着
无功且通番,翻译为:戚继光无功,而且勾通外国。对应③
牛酒劳不绝,翻译为:送生送酒前来慰劳的人络绎不绝。绝:断绝
故答案为:因为;顺着,就着;③;断绝
19.句子翻译为:很久都不能将其攻克岑港,因此被撤官,(被责令)戴罪惩办敌人。断句注意结合句子结构,按照”人做了何事,这件事结果如何“的格式断句即可。
故答案为:久不克/坐免官/戴罪办贼。
20.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持节、兵、迭、精”。持节:手持符节;兵:兵器;迭:轮番;精:精锐。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故答案为:①皇帝派使臣拿着符节下诏令给周将军:“我想要进军营慰劳军队。”
②于是请准招募三千人,教他们攻击、刺杀的方法,长短兵器轮番使用,从此戚继光这支部队特别精锐。
21.戚继光称得上“真将军”,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分析概括即可。
文中: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翻译为:便按照地形制定阵法,考虑步行作战的方便,所有战舰、火药武器、兵械,都精心研制然后加以更换。写他因地制宜,改进武器装备。
文中:“戚家军”名闻天下。翻译为:“戚家军”驰名天下。
文中:乘胜至福清,捣败牛田贼,覆其巢,余贼走兴化。急追之,夜四鼓抵贼栅。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平明入城,兴化人始知,牛酒劳不绝。继光乃旋师。翻译为:乘胜攻至福清,打败了牛田的倭寇,捣毁了贼巢,其余的贼跑到兴化。戚继光急忙追赶,晚上四更时分抵达贼寇营寨。接连攻克了六一个营寨,斩首一千多。天亮(军队)进城。兴化人才知道(喜讯),送生送酒前来慰劳的人络绎不绝。(战事结束)戚继光便把军队撤回(原来的驻地)。写他作战勇猛,乘胜追击取得大胜。
故答案为: 戚继光能够称得上是“真将军”。①因地制宜,改进武器装备。例如:因为南方多沼泽,不利驰逐,于是按照地形制定阵法,精心研究武器装备,并加以更换。②战功赫赫,有始有终;你周亚夫一样,治军有方,战略战术运用得当。例如:“戚家军”名闻天下后并没有自我满足,而是乘胜追击,在平叛完倭寇后才班师回朝。
三、写作(55分)
22.(2023八下·义乌开学考)作为志愿服务者,如果你在医院大门外遇到一位奶奶向你咨询如何进去看病,你会怎么说?请根据下图,简明清晰地向奶奶说清楚看病步骤。
【答案】【参考例文】
奶奶,您戴上口罩,先到门口把手机里的绿码和行程码给工作人员看一下,或者跟工作人员说明一下你最近14天的行程,然后到预检分诊点去测体温。如果没有发热,就到挂号处挂号,然后到普通门诊去看病;如果您有发热,也先去挂号,然后去发热门诊看病。
【知识点】图表信息;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根据“门诊就诊流程图”,按流程顺序介绍,先怎么做,再怎么做,如果体温有异常再怎么做,讲清楚内容即可。注意称呼和语言得体。
故答案为:奶奶,您戴上口罩,先到门口把手机里的绿码和行程码给工作人员看一下,或者跟工作人员说明一下你最近14天的行程,然后到预检分诊点去测体温。如果没有发热,就到挂号处挂号,然后到普通门诊去看病;如果您有发热,也先去挂号,然后去发热门诊看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图片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要先读懂图片内容,具体的流程讲清楚。注意说话分寸,语言得体,避免因语言不当产生冲突。
23.(2023八下·义乌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按要求作文。
由蝌蚪到青蛙,褪掉尾巴,才能长大。
从蝌蚪到青蛙,可能转身并不需要华丽,但一定需要彻底。
即使能生活在岸上,也不要永远留在岸上;即使能生活在水里,也不要永远留在水里。
冬天来了,它也需要蜷伏一个冬季;但春天来了,它一定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②不少于 600字;③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④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以及就读学校名称。
【答案】【参考例文】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作文,选择一句话自拟标题确定立意。四句话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名句,第一句可以从蜕变、成长、舍弃等角度立意。第二句可以从心态、坚定目标等角度立意。第三句可以从奋斗、改变、不图安逸等角度立意。第四句可以从蓄积力量,厚积薄发的角度立意。可以选一个最熟悉,最有把握的句子去写作文。如”由蝌蚪到青蛙,褪掉尾巴,才能长大“其实是在讲”蜕变、成长、舍弃“的意义。选择正确的方向,坚持到底,慢慢成长,终归会获得巨大的成功。那么我们在写的时候就要把小小的你如何变成大大的你,中间遇到哪些挫折,放弃了哪些方面,选择了哪些内容,获得了怎样的成果。其次要恰如其分地运用抒情议论来点明主旨。如果写议论文,先摆现象:放弃是否有必要,然后分析说理:每个人都会遇到放弃的时候,放弃是为了更好的拥有。最后做结论:善于放弃的人,是成功的人。一篇好的文章不但要有生动、新颖的材料,还要有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的抒情和议论来点出文章的主题、升华文章的立意、增加语言的表现力。总之,选择符合题意的素材,抒写“学会放弃,获得成功"的故事或理由,表达积极健康的思想。要有描写,开头结尾简洁明了,字数在600~650之间。其他三句话也可以参考这样的分析来写。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