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城阳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阶段性检测化学试题(PDF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阶段性检测化学试题(PDF版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5-03 13:54:45

文档简介

城阳二中 2022—2023 学年下学期期中阶段性检测考试
化学试题(等级考)
考试时间:9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第 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 2分,共计 20 分)
1.化学与中华古文化密切相关,下列叙述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人生请治田,种秫多酿酒
B.石穴之中,所滴皆为钟乳
C.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
D.锡中杂铅太多,人醋淬八九度,铅尽化灰而去
2.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在核反应中用α粒子(即氦核 42He )轰击金属原子WZX,得到核素
30 1
Z+2Y,开创了人造放射性核素的先河:
W
ZX + 42He→ 30Z+2Y+ 0n。其中元素 X、Y的最外层电子
数之和为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WZX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6
B.X、Y均可形成三氯化物
C.X的原子半径小于 Y的
D.Y仅有一种含氧酸
3.下图是部分短周期元素原子半径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Z<M
B.X、N 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属于离子化合物
第 1 页 共 10 页
C.Y、R 两种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Y>R
D.简单离子的半径:Z>M>X
4.根据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2O>NH3>SiH4
B.氢元素与其他元素可形成共价化合物或离子化合物
C.如图所示实验可证明元素的非金属性:Cl>C>Si
D.用中文“ ”(ào)命名的第 118号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七周期 0族
5.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相符的是( )
A.(a)图表示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小于生成物成键放出的能量
B.(b)图是金刚石与石墨分别被氧化生成CO2的能量关系曲线,说明石墨转化为金刚石为吸
热反应
C.由(c)图可知, 2SO3(g) 2SO2 (g)+O2 (g) ΔH=(b-a)kJ mol-1
第 2 页 共 10 页
D.(d)图是某反应:A→C(由两步反应 A→B→C完成,B为中间产物)的能量曲线(E表示能
量),整个反应中ΔH=E4 -E1-E2 -E3
6.下列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表示及说法正确的是( )
A.已知 2H2(g)+O2(g)=2H2O(g) H=-483.6 kJ mol-1,则氢气的燃烧热 H=-241.8 kJ mol-1
B.放热反应为“储存”能量的过程,吸热反应为“释放”能量的过程
C.含 20gNaOH的稀溶液与稀硫酸完全中和,放出 28.7kJ的热量,则表示该反应中和热的
1 1
热化学方程式为:NaOH(aq)+ 2 H2SO4(aq)= 2 Na2SO4(aq)+H2O(l) H=-57.4kJ mol
-1
D.已知 2H2(g)+O2(g)=2H2O(g) H1,2H2(g)+O2(g)=2H2O(l) H2,则△H1<△H2
7.如图所示,电流计 G发生偏转,同时 A极逐渐变细,B极逐渐变粗,C为电解质溶液,
则 A、B、C应是下列各组中的( )
A.A是 Cu、B是 Al、C为 CuSO4溶液
B.A是 Fe、B是 Cu、C为浓硝酸
C.A是 Zn、B是石墨、C为 AgNO3溶液
D.A是石墨、B是 Fe、C为 FeCl3溶液
8 2- 3+.某学习小组的同学查阅相关资料知氧化性Cr2O7 >Fe ,据此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原电池,
盐桥中装有含饱和 K2SO4溶液的琼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中发生还原反应
B 2Cr3+ +7H O-6e-=Cr O2-.乙中石墨电极上发生的反应为 2 2 7 +14H
+
C 2-.电池工作时,盐桥中的SO4 移向乙烧杯
第 3 页 共 10 页
D.外电路的电子移动方向为从 a到 b
9.工业上常用铁粉去除酸性废水中的Cr2O
2
7 ,反应原理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充分反应后,还会有少量铁粉剩余
B.正极的电极反应式:Cr2O
2 6e 14H 2Cr3 7 7H2O
C.Cr(OH)3、FeOOH的产生与处理过程中溶液 pH升高有关
D 1.处理 10L含0.1mol L Cr2O
2
7 废水,理论上至少消耗 168g铁粉
10.在金属 Pt、Cu和铱(Ir)的催化作用下,密闭容器中的 H2可高效转化酸性溶液中的硝态

氮( NO3 )以达到消除污染的目的。其工作原理的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Ir的表面发生反应:H2+N2O=N2+H2O
B.导电基体上的负极反应:H2-2e-=2H+
C.若导电基体上只有单原子铜,也能消除含氮污染物
D.若导电基体上的 Pt颗粒增多,不利于降低溶液中的含氮量
二、多选题(每题 4分,共计 20 分)
11.在测定中和反应反应热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 4 页 共 10 页
A.使用铜质搅拌器更易导热,可减小实验误差
B.测完稀盐酸温度,温度计没有冲洗,立即测NaOH溶液的温度,测得中和热的 H偏大
C.用0.55mol / LNaOH溶液分别与0.5mol / L的盐酸、醋酸溶液等体积反应,测得的中和热
数值相同
D.在测定中和反应反应热的实验中,需要的仪器有天平、量筒、烧杯、容量瓶、温度计、
搅拌器
12.瓦斯分析仪(如图甲)工作原理类似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其装置如图乙所示,其中的固
体电解质是 Y2O3-Na2O,O2-可以在其中自由移动,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瓦斯分析仪工作时,电池内电路中电子由电极 a流向电极 b
B.电极 b是正极,O2-由电极 b流向电极 a
C.电极 a的反应式为 CH4+4O2--8e-=CO2+2H2O
D.若消耗的 O2为 33.6L(标准状况),转移 4mol电子
13.已知:由最稳定的单质合成 1mol某物质的反应焓变叫做该物质的摩尔生成焓,用
△H(kJ mol-1)表示,最稳定的单质的摩尔生成焓为 0。有关物质的△H如图所示,下列有关
判断正确的是( )
A.相同状况下,NH3比 N2H4稳定
B.H2O(l)的△H>-241.8kJ mol-1
C.标准状况下,1molN2H4(l)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 534.2kJ mol-1
D.2molNH3(g)的键能大于 1molN2(g)与 3molH2(g)的键能之和
第 5 页 共 10 页
14.科学家利用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W、X、Y、Z四种短周期元素,“组合”成一种具有高
效催化性能的超分子,其分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短线代表共价键)。其中W、X、Z分别
位于不同周期,Z是同周期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Z>Y>X
B.Y与W、X、Z均能形成至少两种化合物
C.最简单氢化物的沸点:Y>X
D.1molZW与水发生反应生成 1molW2,转移电子 2mol
15.将 1.52g铜镁合金完全溶解于 50mL某浓度的硝酸中,得到 NO2和 N2O4的混合气体
1120mL(标准状况),当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 640mL1.0mol/LNaOH溶液时,金属离子恰好
全部转化为沉淀,测得沉淀的质量为 2.54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合金中铜与镁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2:1
B.该硝酸中 HN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12.8mol/L
C.NO2和 N2O4的混合气体中,NO2的体积分数为 80%
D.该硝酸中硝酸的质量分数为 60%
第 6 页 共 10 页
第 II 卷(非选择题)
16.(12分)根据下图短周期主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化合价的关系推断元素种类,回答下列
问题:
(1)元素⑤、⑥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碱性较强的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
(2)⑥、⑦、⑧三种元素常见离子的半径最大的是___________。
(3)元素⑥和⑧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4)元素⑦、⑧形成的简单氢化物中,稳定性较强的是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
(5)写出由①、④元素组成的含有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一种常见化合物的电子式___________。
17.(12 分)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有利于更好的开发和使用化学能源。
(1)已知 H2、CO、CH4的燃烧热分别为 285.8kJ mol-1、283.0kJ mol-1、890.3kJ mol-1。
①相同条件下,等质量的 H2、CO、CH4分别完全燃烧,放出热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_。
②2CH4(g)+3O2(g)=2CO(g)+4H2O(l) ΔH=___________kJ mol-1。
③等质量的甲烷按 a、b两种途径完全转化,放出的热量:途径 a____途径 b(填“>”、“<”或“=”)
途径 a:CH4 H2 O O2 催化重整 CO+H2 燃烧 CO2+H2O
O
途径 b:CH 24 燃烧 CO2+H2O
(2)已知白磷(P4)和 P4O6的分子结构和部分化学键的键能分别如下图、表所示:
化学键 P-P O=O P-O
键能(kJ mol-1) a b c
第 7 页 共 10 页
①写出白磷与氧气反应生成 P4O6固体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②已知 P4(白磷,s)=4P(红磷,s)ΔH=-16.7kJ mol-1。比较稳定的是___________。等质量的白
磷、红磷分别完全燃烧,放出热量更多的是___________。
18.(12 分)回答下列问题:(1)O2辅助的Al CO2电池工作原理如图所示,该电池容量大,
能有效利用CO2,电池反应产物Al2 C2O4 3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电池的正极反应式为
_______,反应过程中O2的作用是_______。
(2)一种一氧化碳分析仪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该装置中电解质为氧化钇—氧化钠,其中O2
可以在固体介质 NASICON中自由移动,传感器中通过的电流越大,尾气中一氧化碳的含量
越高。
则 a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工作时O2 由电极____(填“a”或“b”,下同)向电极____移动。
(3)减排是各个国家都在努力为之的事,CO2和SO2的处理是许多科学家都在着力研究的重点。
有学者想以如图所示装置利用原电池原理将CO2、SO2转化为重要的化工原料。
第 8 页 共 10 页
①若 A为CO2,B为H2,C为CH3OH,电池总反应为CO2 3H2 CH3OH H2O,则正极
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
②若 A为SO2,B为O2,C为H2SO4,则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
19.(12分)一氯化碘(ICl)是一种卤素互化物。卤素互化物具有强氧化性稀溶液,可与金属
直接反应,也可用作有机合成中的碘化剂,一般可由卤素单质直接化合制得。有关一氯化碘
制备及性质验证,请回答下列问题:
I.海藻提碘可得到 I2的 CCl4溶液,从其中回收 I2的流程如下:
(1)步骤 I的分离溶液操作中,主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和_______。
(2)回收获得的粗碘可采用如图所示的简易装置分离提纯。将粉状物放入蒸发皿中并小火加
热,碘晶体在扎有小孔的滤纸上凝结,该分离提纯方法的名称是_______。
Ⅱ.某学习小组在实验室中拟用下图装置制取纯净、干燥的氯气,并利用氯气与碘反应制备一
氯化碘。
查阅资料了解到以下内容:
第 9 页 共 10 页
①碘与氯气的反应为放热反应
②ICl是一种红棕色液体,沸点 97.4℃,不溶于水
③ICl能与 KI反应生成 I2
请回答下列问题:
(3)各装置连接顺序为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B装置烧瓶需放在冷水中,其目的是:_______,B装置得到的液态产物进一步提纯可得
到较纯净的 ICl,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
(5)ICl与稀 NaOH溶液可发生非氧化还原反应,请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6)请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 ICl的氧化性比 I2强:_______。
20.(12 分)碳酸锶(SrCO3)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广泛用于生产锶铁氧体磁性材料。一种
以菱锶矿(含 80~90% SrCO3,少量MgCO3、CaCO3、BaCO3等)制备高纯碳酸锶的工艺流程
如图:
Sr(OH)2在水中的溶解度
温度/℃ 10 20 30 40 60 80 90 100
溶解度(g/100g) 1.25 1.77 2.64 3.95 8.42 20.2 44.5 91.2
(1)元素 Sr位于元素周期表 。
(2)菱锶矿、焦炭混合粉碎的目的是______。
(3)“立窑煅烧”中 SrCO3与焦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进行煅烧反应的立窑衬里应选择
_____(填“石英砂砖”或“碱性耐火砖”)。
(4)“浸取”中用热水浸取而不用冷水的原因是_____;滤渣 1含有焦炭、Ca(OH)2和______。
(5)锶铁氧体是由锶和铁的氧化物组成的复合磁性材料。某种锶铁氧体(xSrO yFe2O3)中 Sr与
y
Fe的质量比为 0.13,则 为_____(取整数)。
x
第 10 页 共 10 页参考答案:
1.B
【详解】A.酿酒中粮食发酵,有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氧化还原反应,故 A不选;
B.溶洞中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是由于碳酸钙的溶解在分解析出形成的,该过程中元素化合
价没有发生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 B选;
C.“将欲制之,黄芽为根”,指金属汞可以和硫磺发生反应得到硫化汞,反应是 Hg+S=HgS,
Hg和 S化合价反应变化,该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 C不选;
D.“锡中杂铅太多,入醋萃八九度,铅尽化灰而去”,铅与酸反应过程中 Pb元素化合价发
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 D不选;
2.B
【分析】原子轰击实验中,满足质子和质量数守恒,因此W+4=30+1,则W=27,X与 Y原
子之间质子数相差 2,因 X元素为金属元素,Y的质子数比 X大,则 Y与 X位于同一周期,
且 Y位于 X右侧,且元素 X、Y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 8,设 X最外层电子数为 a,则 Y
的最外层电子为 a+2,解得 a=3,因此 X为 Al,Y为 P,以此解答。
27
【详解】A. 13Al的质量数为 27,则该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为 27,故 A错误;
B.Al元素均可形成 AlCl3,P元素均可形成 PCl3,故 B正确;
C.Al原子与 P原子位于同一周期,且 Al原子序数小于 P原子序数,故原子半径 Al>P,故
C错误;
D.P的含氧酸有 H3PO4、H3PO3、H3PO2等,故 D错误;
3.C
【详解】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故前 7种元素处于
第二周期,后 7种元素处于第三周期,由原子序数可以知道 X为 O元素,Y为 F元素,Z
为 Na元素,M为 Al元素,N为 Si元素,R为 Cl元素。
A.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
化物的碱性越强,所以碱性强弱为:Z>M,A错误;
B.X、N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为二氧化硅,二氧化硅是由原子组成,属于共价化合物,B
错误;
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和非金属性有关,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 Y
>R,Y、R 两种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Y>R,C正确;
D.离子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所以简单离子的半径:M答案第 1页,共 10页
D错误;
4.C
【详解】A.C、N、O属于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非金属性依次增强,原子序数 C<N<
O,非金属性 O>N>C,C、Si属于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依次减弱,原子序数
C<Si ,非金属性 C>Si,则非金属性 O>N>Si,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越稳定,气态氢
化物的稳定性 H2O>NH3>SiH4,故 A正确;
B.H与 F、Cl等形成共价化合物,与 Na等形成离子化合物,则氢元素与其他元素可形成
共价化合物或离子化合物,故 B正确;
C.利用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比较非金属性强弱,HCl不是最高价含氧酸,则不能比较 Cl、
C的非金属性,故 C错误;
D.118号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118,质子数为 118,核外电子数为 118,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它的原子结构中有 7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 8,则第
118号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七周期 0族,故 D正确。
5.B
【详解】A.图(a)中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表示吸热反应,吸热反应反应物断键
吸收的能量大于生成物成键放出的能量,故 A错误;
B.由图(b)可知,石墨的能量低于金刚石的能量,所以石墨转化为金刚石为吸热反应,故 B
正确;
C.反应热等于反应物的总键能减去生成物的总键能,由(c)图可知,
2SO3(g) 2SO2 (g)+O2 (g) ΔH=(a-b)kJ mol
-1,故 C错误;
D. A→BΔH=E1-E2,B→CΔH=E3-E4,两式相加得总反应,则整个反应中ΔH=E3-E4+E1-E2,
故 D错误;
6.C
【详解】A.H2的燃烧热是 1molH2完全燃烧变为 H2O(l)。已知方程式中的产物为 H2O(g),
不是燃烧热,A项错误;
答案第 2页,共 10页
B.放热反应是 E 总(反应物)>E 总(生成物),该过程表现为释放能量。而对于吸热反应:
E 总(反应物)C.20gNaOH物质的量为 0.5mol,其完全反应放出热量为 28.7kJ,则 1molNaOH完全反应
放出热量为 57.4kJ 。C项正确;
D.E大小:H2O(g)> H2O(l),即后者释放的能量更多,所以△H1>△H2,D项错误;
7.C
【分析】A极逐渐变细,说明 A是负极;B极逐渐变粗,说明 B是正极,且在 B电极上有
金属单质析出;
【详解】A.若 A是 Cu、B是 Al,C为CuSO4溶液,Al的活泼性大于 Cu,A是正极、B
是负极,故不选 A;
B.若 A是 Fe、B是 Cu、C为浓硝酸,Fe在浓硝酸中钝化,则 B是负极,故不选 B;
C.若 A是 Zn、B是石墨、C为AgNO3溶液,锌是负极,B是正极,正极反应为Ag e Ag,
B电极增粗,故选 C;
D.A是石墨、B是 Fe、C为FeCl3溶液,Fe失电子生成 Fe2+,B是负极,故不选 D;
8.D
2 3
【分析】氧化性:Cr2O7 >Fe ,所以原电池反应为亚铁离子和重铬酸钾在酸性条件下反
Cr O 2 应生成铁离子、铬离子和水,则 2 7 在 b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b是正极;Fe2+在 a极
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 Fe3+,a是负极。
【详解】A.据分析,甲烧杯中 Fe2+在 a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 Fe3+,a是负极,选项
A错误;
B.乙烧杯中Cr O2-2 7 在 b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 Cr3+,b电极反应为
Cr O2-2 7 +14H++6e-=2Cr3++7H2O,选项 B错误;
C a 2-. 是负极、b是正极,电池工作时,盐桥中的SO4 移向甲烧杯,选项 C错误;
D.a是负极、b是正极,外电路的电子移动方向为从 a到 b,选项 D正确;
9.D
【分析】由图可知,工业上常用铁粉去除酸性废水中重铬酸根离子的原理为原电池反应,加
入铁粉时,铁为原电池的负极,水分子作用下,铁失去电子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离子,四氧
答案第 3页,共 10页
化三铁为正极,酸性条件下重铬酸根离子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铬离子和水,总
反应为 9Fe+4Cr O 2-2 7 +32H+=3Fe3O4+8Cr3++16H2O,当原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溶液中氢离子
浓度减小,溶液 pH增大,碱性条件下铁在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碱式氧化铁和水,水
在正极得到电子生成氢气和氢氧根离子,氢氧根离子与铬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铬,总反应为
2Fe+Cr2O 2- —7 +5 H2O=2FeOOH+Cr(OH)3+2OH 。
【详解】A.由图可知,充分反应后,还会有少量铁粉剩余,故 A正确;
B.由分析可知,四氧化三铁为正极,酸性条件下重铬酸根离子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
Cr O2 6e 3 应生成铬离子和水,电极反应式为 2 7 14H 2Cr 7H2O,故 B正确;
C.由分析可知,当原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减小,溶液 pH增大,碱性
条件下铁在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碱式氧化铁和水,水在正极得到电子生成氢气和氢氧
根离子,氢氧根离子与铬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铬,故 C正确;
D.由分析可知,铁在原电池工作时转化为四氧化三铁和碱式氧化铁,则无法确定负极放电
产物的物质的量,无法计算 10L含 0.1mol/L重铬酸根离子废水理论上消耗铁粉的质量,故
D错误;
10.C
【详解】A.由原理的示意图可知,Ir的表面 H2和 N2O发生反应生成 N2和 H2O,反应方程
式为:H2+N2O=N2+H2O,A正确;
B.根据图示可知:导电基体上,H2为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H2-2e-=2H+,
B正确;
C .若导电基体上只有单原子铜,不能形成原电池,NO3 离子被还原为 NO,所以不能消除
含氮污染物,C错误;
D .由原理的示意图可知:若导电基体上的 Pt颗粒增多,则NO3 会更多的转化成NH4,不
利于降低溶液中的含氮量,D正确;
11.B
【详解】A.铜导热性较强,导致热量散失较多,则测量出的中和热误差大,A错误;
B. 测完稀盐酸温度后,温度计没有冲洗,立即测NaOH溶液的温度,由于会发生酸和碱
的中和,所测碱溶液温度偏高,则温度差减小,所测得的热量值偏小,由于中和反应放热,
焓变小于零,则测得中和热的 H偏大,B正确;
答案第 4页,共 10页
C.醋酸为弱酸,电离过程吸热,故用0.55mol / LNaOH溶液分别与0.5mol / L的盐酸、醋酸
溶液等体积反应,反应放出的热量不同,测得的中和热数值不同,C错误;
D.用简易量热计进行中和热测定,需要量筒、温度计、环形玻璃搅拌棒;若没有简易量热
计,可以用烧杯和硬纸板组装,用不到天平和容量瓶;若实验中需要的酸、碱稀溶液需要现
配,则还缺少玻璃棒和滴管, D错误;
12.AD
【分析】该装置原理类似燃料电池,所以通入空气的一极为正极,即电极 b为正极,则电极
a为负极。
【详解】A.电子只能在导线中移动,内电路中没有电子的移动,A错误;
B.电极 b为正极,氧气被还原为 O2-,阴离子流向负极,即 O2-由电极 b流向电极 a,B正
确;
C.电极 a为负极,甲烷得电子被还原,结合 O2-生成 CO2和水,电极反应式为
CH4+4O2--8e-=CO2+2H2O,C正确;
D.标况下 33.6LO2的物质的量为 1.5mol,O2得电子生成 O2-,O2整体化合价降低 4价,所
以转移 6mol电子,D错误;
13.AD
1 3
【详解】A.NH3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为-45.9 kJ mol-1,可得① N2(g)+ H2 (g) NH3(g) (g)2 2
△H=-45.9 kJ mol-1,与②相比可知 NH3比 N2H4的能量更低,故 NH3更稳定,A正确;
B. H2O(g) H2O(1)的过程中放热,则 H2O(1)的△H<-241.8kJ mol-1,B错误;
C.N2H4 (1)的摩尔生成为焓为+50.6kJ mol-l,可得②N2(g)+2H2(g)= N2H4 (l)△H=+50.6 kJ mol-1,
由H2O(g)摩尔生成焓为-241.8kJ mol-1,可得③O2(g)+2H2(g)=2H2O(g)△H=-483.6 kJ mol-1,
根据③-②可得N2H4(1)+O2(g)=N2(g)+2H2O(g)△H=-534.2 kJ mol-1,但是标准燃烧热是指生
成液态的水,则根据题给数据无法计算,C错误;
D.1molN2(g)与 3molH2(g)生成 2molNH3(g)为放热反应,故 2molNH3(g)的键能大于 1molN2(g)
与 3molH2(g)的键能之和,D正确;
14.BC
【分析】W、X、Y、Z为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递增,Z是同周期中金属性最强的元
素,且W、X、Z分别位于不同周期,可知,Z为 Na,W为 H;X、Y位于第二周期,由超
答案第 5页,共 10页
分子的结构示意图知,X连四条键、Y连两条键,则 X为 C,Y为 O,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A.X、Y、Z分别为 C、O、Na;同周期,原子序数越大,半径越小,则原子半径:
Na>C>O,A错误;
B.O与 H可形成 H2O、H2O2,O与 C可形成 CO、CO2,O与 Na可形成 NaO、Na2O2,B
正确;
C.C的最简单氢化物为 CH4,O的最简单氢化物为 H2O,CH4室温为气态,CH4沸点更低,
C正确;
D.1molNaH和 H2O发生反应生成 1molH2,NaH+H2O= H2↑+NaOH,1molNaH反应转移 1mol
电子,D错误;
15.AC
- -
【分析】Mg - 2e- Mg2+ + 2OH Mg(OH)2、Cu
- 2e- Cu2+ + 2OH Cu(OH)2,最后得到
沉淀是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铜的混合物,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知,金属失去电子物质的量等
于得到氢氧根离子物质的量,据此分析;
【详解】A.合金的质量为 64n(Cu)+24n(Mg)=1.52,沉淀是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铜的混合物,
2.54 1.52
金属失去电子物质的量等于得到氢氧根离子物质的量,2n(Cu)+2n(Mg)= ,解得
17
n(Cu)=0.02mol,n(Mg)=0.01mol,两者物质的量之比为 2∶1,故 A正确;
B 1120mL 10
-3L/mL
.混合气体总体积为 1120mL,有 n(NO2)+ n(N2O4)= ,根据得失电子数
22.4L/mol
目守恒,推出 n(NO2)+2n(N2O4)=0.06,联立解得 n(NO2)=0.04mol,n(N2O4)=0.01mol,完全沉
淀后溶液中溶质为 NaNO3,根据原子守恒,由 n(HNO3)=n(NaNO3)+n(NO2)+2n(N2O4)=n(NaOH)
+n(NO2)+2n(N2O4)=640mL×10-3L/mL×1.0mol/L+0.04mol+0.02mol=0.7mol,则硝酸浓度为
0.7mol
=14.0mol/L,故 B错误;
0.05L
C.根据 B选项分析,n(NO2)=0.04mol,n(N2O4)=0.01mol,二氧化氮的体积分数为
0.04mol
100%=80%,故 C正确;
0.05mol
D.题中没有说明硝酸的密度,无法计算出硝酸溶液的质量,故 D错误;
16.(1)NaOH
(2)S2-
(3)Al(OH)3+3H+=Al3++3H2O
(4) HCl Cl的非金属性更强
答案第 6页,共 10页
(5)
【分析】根据原子序数和化合价的关系图可判断①~⑧分别是 H、C、N、O、Na、Al、S、
Cl,据此解答。
(1)金属性 Na>Al,则元素⑤、⑥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碱性较强的是 NaOH;
(2)核外电子层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大,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时离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增大
而减小,则⑥、⑦、⑧三种元素常见离子的半径最大的是 S2-;
(3)元素⑥和⑧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是氢氧化铝和高氯酸,二者反应的离子
+ +
方程式为 Al(OH)3+3H =Al3 +3H2O;
(4)由于非金属性越强,简单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是 Cl>S,则元素⑦、⑧形成的简
单氢化物中,稳定性较强的是 HCl;
(5)由①、④元素组成的含有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一种常见化合物是双氧水,结构式为
H-O-O-H;
17.(1) H2 -1214.6 =
(2) P4(s)+3O2(g)=P4O6(s)ΔH=(6a+3b-12c)kJ mol-1 红磷 白磷
【详解】(1)由 H2、CO、CH4的燃烧热分别为 285.8kJ mol-1、283.0kJ mol-1、890.3kJ mol-1,
可得出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Ⅰ. H2(g)+
1
2 O2(g)=H2O(l) H=-285.8 kJ mol
-1
Ⅱ. CO(g)+ 12 O2(g)=CO2(g) H=-283.0 kJ mol
-1
Ⅲ. CH4(g)+2O2(g)=CO2(g)+2H2O(l) H=-890.3kJ mol-1
①相同条件下,等质量(假设为 1g)的 H2、CO、CH4分别完全燃烧,放出热量分别为 142.9kJ、
10.1kJ、55.6kJ,则放热最多的是 H2。
②利用盖斯定律,将反应Ⅲ×2-Ⅱ×2得,2CH4(g)+3O2(g)=2CO(g)+
4H2O(l) ΔH=(-890.3kJ mol-1)×2-(-283.0 kJ mol-1)×2=-1214.6kJ mol-1。
③等质量的甲烷按 a、b两种途径完全转化,依据盖斯定律,放出的热量:途径 a=途径 b。
答案为:H2;-1214.6;=;
(2)①白磷与氧气反应生成 P4O6固体的热化学方程式:P4(s)+3O2(g)=P4O6(s) ΔH=反应物
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6a+3b-12c)kJ mol-1。
②P4(白磷,s)=4P(红磷,s) ΔH=-16.7kJ mol-1,对于放热反应,生成物比反应物稳定,则比
较稳定的是红磷。等质量的白磷、红磷分别完全燃烧,因为白磷的能量比红磷高,而产物及
答案第 7页,共 10页
状态均相同,则白磷燃烧放出的热量更高,所以放出热量更多的是白磷。答案为:P4(s)+
3O2(g)=P4O6(s)ΔH=(6a+3b-12c)kJ mol-1;红磷;白磷。
【点睛】在同一反应中,能量低的物质,稳定性强。
(1) 2CO 2e C O2 2 2 4 催化剂
(2) CO O2 2e CO2 b a
(3) CO2 6H
6e CH3OH H2O SO 2H
2
2 2O 2e SO4 4H
【详解】(1)由图可知,铝电极为原电池的负极,铝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铝离子,电
极反应式为Al 3e Al3 ,多孔碳电极为正极,在氧气做催化剂作用下二氧化碳在正极得
2
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草酸根离子,电极反应式为 2CO2 2e C2O4 ,电池的总反应为
2Al 6CO2 Al2 C2O4 3,故答案为:Al 3e Al3 ; 2CO2 2e C O2 2 4 ;催化剂;
2Al 6CO2 Al2 C2O4 3;
(2)由图可知,电极 a为负极,氧离子作用下,一氧化碳在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
2
成二氧化碳,电极反应式为CO O 2e CO2,电极 b为正极,氧气在正极得到电子发
生还原反应生成氧离子,电子由电极 a通过传感器流向电极 b,氧离子由电极 b向电极 a移
动,故答案为:CO O2 2e CO2;b;a;b;a;
(3)①由电池总反应可知,A电极为原电池的正极,酸性条件下二氧化碳在正极得到电子
CO 6H 6e 发生还原反应生成甲醇,电极反应式为 2 CH3OH H2O,故答案为:
CO 2 6H 6e CH3OH H2O;
②由硫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可知,通入二氧化硫的 B电极为负极,水分子作用下二氧化硫在
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硫酸根离子和氢离子,电极反应式为
SO2 2H2O 2e
SO2 4H 4 ,A电极为正极,酸性条件下氧气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

反应生成水,电极反应式为O2 4H 4e 2H2O,则电池总反应为
2SO2 2H2O O2 2H2SO4。
19.(1) 分液漏斗
(2)升华
答案第 8页,共 10页
(3)CEBD
(4) 防止 ICl 挥发(答案合理即可) 蒸馏
(5) ICl+2OH-=Cl-+IO-+H2O
(6)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检测 ICl,试纸变蓝(答案合理即可)
【分析】Ⅱ.A中反应生成氯气,通过 C除去挥发的氯化氢,通过 E对氯气进行干燥,氯气
进入 B生成一氯化碘,尾气使用碱液吸收;
【详解】(1)步骤 I为分离有机层和水层的操作,为萃取分液操作,主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烧杯和分液漏斗;步骤Ⅱ的反应中碘离子化合价由-1变为 0,为还原剂,碘酸根离子中碘化
合价由+5变为 0,为氧化剂,根据电子守恒可知,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5;
(2)粉状物放入蒸发皿中并小火加热,碘晶体在扎有小孔的滤纸上凝结,该分离提纯方法
中固体直接变为气体然后凝结为固体,名称是升华;
(3)由分析可知,各装置连接顺序为 ACEBD;
(4)已知:碘与氯气的反应为放热反应,ICl是一种红棕色液体,沸点 97.4℃;则 B装置
烧瓶需放在冷水中,其目的是:防止 ICl 挥发;一氯化碘的沸点较低,故 B装置得到的液
态产物进一步提纯可得到较纯净的 ICl,采取的方法是蒸馏;
(5)ICl与稀 NaOH溶液可发生非氧化还原反应,则各元素化合价不变,反应生成氯化钠、
- -
次碘酸钠,反应为 ICl+2OH =Cl +IO-+H2O;
(6)氧化剂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已知,ICl能与 KI反应生成 I2,碘单质能使淀粉变蓝色;
故证明 ICl的氧化性比 I2强的实验设计可以为: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检测 ICl,试纸变
蓝(答案合理即可)。
20.(1)第五周期 ⅡA
(2)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加快反应反应速率
高温
(3) C+SrCO3 SrO+2CO↑ 碱性耐火砖
(4) 增大氢氧化锶的溶解度,使氢氧化钙析出 MgO
(5)6
【分析】由题干工艺流程图可知,菱锶矿和焦炭混合粉碎进入立窑煅烧,主要将 SrCO3还原
为 Sr,同时将MgCO3、CaCO3、BaCO3分解为MgO、CaO、BaO,用热水浸取后 Sr转化为
Sr(OH)2、CaO转化为 Ca(OH)2,BaO转化为 Ba(OH)2,而MgO不与水反应,故滤渣 1中含
答案第 9页,共 10页
有焦炭、Ca(OH)2和MgO,向滤液中加入稀硫酸将 Ba2+转化为 BaSO4沉淀而除去,则滤渣 2
主要成分为 BaSO4,滤液进行蒸发结晶,得到母液和 Sr(OH)2晶体,加入水和 NH4HCO3进
行沉锶得到高纯碳酸锶,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1)已知 Sr与Mg、Ca同一主族,故元素 Sr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五周期第ⅡA族,
故答案为:ⅡA;
(2)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越多,反应速率越快,则菱锶矿、焦炭混合粉碎的目的是增大反应
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加快反应反应速率,故答案为: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
面积,使反应更充分,加快反应反应速率;
(3)分析流程图信息可知,碳酸锶和碳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锶和一氧化碳,化学方程
高温
式为:C+SrCO3 SrO+2CO↑,由于石英砂砖的主要成分为 SiO2,SiO2能与 SrCO3反应而
损坏石英砂砖,故进行煅烧反应的立窑衬里应选择碱性耐火砖。
(4)氢氧化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则“浸取”中
用热水浸取而不用冷水的原因是增大氢氧化锶的溶解度,使氢氧化钙析出;在立窑煅烧时
MgCO3生成氧化镁,氧化镁是不溶物,滤渣 1含有焦炭、Ca(OH)2和MgO,故答案为:增
大氢氧化锶的溶解度,使氢氧化钙析出;MgO;
(5)锶铁氧体是由锶和铁的氧化物组成的复合磁性材料。某种锶铁氧体(xSrO yFe2O3)中 Sr
88x 56 2y 100 y
与 Fe的质量比为 0.13,即 =0.13,即 = ,则 约为 6,故答案为:6。
56 2y 88x 13 x
答案第 10页,共 10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