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县 2022~2023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作为纯粹的文学理论术语,误读由布鲁姆提出。他认为文本的意义依阅读行为而产生,
阅读行为使文本内在的差异关系活动起来,使意义在这种关系中得以产生。这样,文本的阅
读一方面是实现文本意义的前提;另一方面,它还对文本有合理的、必然的倒转。基于此,
他认为:“阅读,如我在标题里所暗示的,是一种延迟的、几乎不可能的行为,如果更强调
一下的话,那么,阅读总是一种误读。”许多相对主义者认为这是一种绝对的、偏激的理论,
它排除正读的可能性。事实上,我们所谓的正读,是在一种理想条件下才会产生的解读,而
此时的读者也是“理想的读者”。
误读是一种有意义的、创造性的解读方式,是在理解或部分理解了文本信息的基础上进
行的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阅读。阐释学理论家狄尔泰曾说:“阐释活动的最后目的,是比作
者理解自己还更好地理解它。”按阐释学家的方法解读后的文本带有自我的烙印,是独一无
二、不可复制的。误读是对读者自我的充分肯定,创造性的合理的误读是自我的实现与满足。
误读是对已有结论或权威观点的挑战,它能带来文学的新的意义、观点和研究方法,它最大
的贡献在于能使文本意义增值。对于一些文本或艺术品来说,其意义是一个被无限发现的过
程。不仅新的误解源泉不断被清除,以至意义从遮蔽它的所有事件中透露出来,而且新的理
解源泉也在那里源源涌现,揭示了意想不到的意义因素。
(摘编自张璐《论文学增值的途径——文学误读》)
材料二:
在个性化阅读中往往产生“误读”现象,而“误读”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且从
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探究。
其一:诗歌意象的跳跃性引发不同的理解。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共含六个
物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诗人凸显鸡声和脚印,再由鸡声及茅店
再及空中月;由脚印联系到桥板再到霜。通过物象的逆序安排,早行人的形象呼之欲出。这
是从视像的角度来欣赏。若从内容来看,此联写鸡啼,状残月,描人迹,绘银霜,有声,有
色,有光,有温度,但所突出的重心还是“诗眼”——“早”字。诗把“早”字巧妙地形象
化,具体化。这两种解读都属于对此诗的“正解”。
其二:语言结构的开放性促使误读的形成。文学作品作为艺术信息的符号形式,具有二
重性,即语义信息与审美信息。语义信息是一种有着确定性意义的信息,属表层意义,它解
释、说明事物,是理解审美信息的基础,也是步入艺术世界的阶梯;审美信息是一种意象性
信息,属深层意义,它熔铸了作家主体的情绪、体会,负载情感意味,且模棱两可。对于一
首诗来说,语言结构的特殊性、开放性,使得所营构的境象存在多面性,本身即具有“潜在
的意义系统”或“信息容量”,它们往往超越一般语言之能指、所指阈限。这种开放性结构,
从纵向上讲,随着历史的推移,不同时代的人,对同一作品会有不同的感受,审美趣味的变
高二语文试卷 第 1 页(共 8 页)
化也会造成艺术评价的差异,所谓“诗文之传,有幸有不幸焉”。从横向上讲,诗歌一经面
世,就要面对所有的读者,当它们面对不同的阶层、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审美角度和审
美趣向的读者时,它们就表现出了最大限度的非限制性和灵活性。如北宋科学家沈括读了杜
甫《古柏行》中的诗句“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后就指责杜甫诗中的古柏“无
乃太细长乎”,因为他计算出四十围“乃是径七尺”,他以精确的科学记数来解诗,拘泥于生
活的真实。
其三:诗歌语句的浓缩性造成解读的分歧。语言精练是诗词重要特点之一,这一特点主
要表现形式便是语句的浓缩性。在中国古诗词中,缺失主语、使用倒装句式、采用典故、频
繁类比等手段都可增强诗词语句的浓缩性。如对“江枫渔火对愁眠”句中的“江枫”的理解,
人们常常把它解释为“水边的枫叶”。事实上,这里的“江枫”指寒山寺外的两座桥,即江
桥与枫桥。句中省略定语“江”和“枫”的中心语——“桥”。“江枫渔火”实指此两桥下的
渔火,与“火红的枫叶”无关。由于这一省略,遂成误解。这应属于解读中的“反误”现象。
诗词鉴赏的结果不外乎三种。一是“正读”;二是“误读”,包括“正误”和“反误”。“正
读”现象让人欣慰,而“误读”现象应区别对待,不可盲目。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可全盘
肯定。我们承认审美鉴赏中的差异性,同时,应把握审美鉴赏的共性或客观标准的存在。我
们必须意识到“诗无达诂”中还有“诗”在,“空白”之外还有“文本”在。文本中已经写
出来的部分其实为读者提供了“重要的暗示或提示”,这正是对“个性化”阅读的一种规范。
多元解读不是乱读。说诗、赏诗一旦脱离作品的整体性而随心所欲,就可能落入“蔓延的相
对主义或感情用事的唯我论”。
(摘编自蔡雪妹《论古典诗歌鉴赏中的误读现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有人认为布鲁姆的观点过于绝对、偏激,它排除正读的可能性;正读是“理想的读者”
在理想条件下才会产生的解读。
B.误读是对读者自我的充分肯定,常常能使文本意义增值;对于某些作品来说,误读的意
义是一个被无限发现的过程。
C.诗歌“误读”的产生是由诗歌意象具有跳跃性、诗歌语言结构具有开放性、诗歌语句具
有浓缩性这三大因素引起的。
D.诗词鉴赏中,对“反误”要宽容,但不可纵容;允许读者“误读”,但对“反误”不能
不置可否,不能无原则地鼓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论述的内容都与“误读”相关,材料一阐释了其内涵等,材料二则主要探究了
其产生的原因。
B.文学作品有语义信息与审美信息,分别属于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表明了文学作品语言
结构的开放性。
C.由于读者的阶层、文化背景的不同,诗歌表现出灵活性,因此,诗歌阅读是可以随意发
挥的接受活动。
D.多元解读不是乱读,不能完全脱离文本,“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但还是林黛玉,
不是薛宝钗。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伊瑟尔说:“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高二语文试卷 第 2 页(共 8 页)
B.克里斯蒂娃说:“任何作品的文本都像许多引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他
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C.克罗齐说:“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任何时代都有重写文学史的欲望,这是由每个时代
的语境和话语权所决定的。”
D.童庆炳说:“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
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得这种‘误解’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
4.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本来是表现恋人间的相思之苦的,
但现在却被用来比喻教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并被读者广泛接受。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读者为何广泛接受。(4 分)
5.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对于“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中的
“神游者”和“多情人”,有人认为都是苏轼,有人认为都是周瑜。李老师赞同前一种说法,
否定了后一种脱离作品的分析。请结合材料二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过封锁线
茅盾
昨夜朦胧的月光下只觉得这大房子像个堡垒,今天白昼再进来一看,嘿,这简直可以说
是一座要塞。
那一圈围墙,团团四周全是上下两层枪眼,门楼顶上居然雉堞式,而且是平顶,必要时
这就是机关枪阵地。说它像一座城,实在不嫌夸大。现在这“城”中就住了十几家老百姓。
他们腾出一间招待那五个客人——逃难的外江佬。
五个客人洗过脸,都坐在阔大的木板铺上,看一个十六七岁的大孩子擦步枪的机件。而
那大孩子是被派来招呼他们的。他们要问的话很多。最要紧的一件事是今晚能不能走。他们
还想多知道一点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过去两个晚上的夜行的经验,特别是行列常常脱节,
走不快的人急得要命——这一些不大好的秩序,使得他们想起了就满心不安,问话就多了。
但是这大孩子只能说客家话。客人中的老徐能说半生不熟的广府话。和这大孩子双方都半懂
不懂地攀谈了好一会儿,仿佛弄明白了:今晚走的路要通过敌人在公路上的两道封锁线。
一个年青人带着个墨水瓶走进房来,就在靠近窗洞的桌旁坐下,在一本笔记簿上写起什
么来。
客人们认识这面孔。昨夜在半山松林里,他是彻夜担任警卫的。虽然看样子他并不有闲,
可是五个客人不肯放过他,谈话就开始了。
这青年懂得国语,也能说几句,虽然十分生硬。他告诉他们:今晚能走,不过要通过两
道封锁线。
“是不是你送我们去 ”
“现在还没晓得。”
“我们希望你能去。因为你能说国语,我们路上方便些。”
他点一下头,不说什么,谈话暂时中断。
他拿出一本相当厚的书,很用心地读着,时时在笔记簿上记下些什么。
客人们瞥见了这书名是《论民族民主革命》,话题又来了。客人们一次一次追问,才知
高二语文试卷 第 3 页(共 8 页)
道他是南洋华侨,在新加坡做机器工人,广州失陷以后和许多热血的华侨子弟跑回祖国来,
参加了抗战的阵营,他姓张。
……
离动身还有两小时,那个大孩子早已全身披挂,——军毡,粮袋,胸前交叉的子弹带,
手榴弹两颗,一支长枪则斜挂在肩头。跟他那矮小的身材很不调和。
“你也去吗 ”客人之一好奇地问了一句。
他笑嘻嘻点着头。
“还有谁是去的 阿张呢 ”又问。
他很快的说着客家话。
“他说什么 ”客人之一问他的同伴。
“他说,路上如果碰到了敌人,就请他们吃手榴弹。”勉强能听懂的老徐回答。
“不要只顾快走,以至失了联系......”这是客人们向姓张的青年提出的要求。
阿张都答应了。可是他再三叮嘱:“不可以打手电,不可以吸烟,不可以谈话。昨晚我
们看见远远有火光,还当是敌人呢!”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阿张的肩头斜挂着卷成一团的军毡,腰间是手榴弹,手电筒,手里
是一支手枪。开路是四支长枪,压队是两支,他自己和另一支长枪则在中间,五个客人紧接
着他,两副挑子放在他的前面。
他撮口吹了一声,这一行人就在夕照中移动。
第一次休息以后,月亮已经高挂天空,照的田野里一片苍白。这对于通过封锁线,是一
种威胁。“不要作声,不要吸烟”的叮咛又重复了一次,“不要太走快”的要求也重复了一次,
于是又上路了。一片树林横在前方,疏疏落落的,但月光已被遮去了不少。穿过这树林,又
走过一大片旷野,猛看见远处有像高墙一般的东西,却是连绵的山冈。一行人和这遥远的山
冈平行而进,又走了若干时,便见白森森地横在前面的像是一条河。队伍先头的人忽然步子
加快了。客人们跟着,不多会儿,已经走近那“河”边,这才知道原来是一条公路,“这该
就是所谓封锁线罢 ”客人们心里这样想。然而队伍还是不停地走,而且还是急急地走,终
于又遇到了树林,这才停下来休息。
“刚才走过的就是封锁线罢 ”客人们问。
“不是,下去才是封锁线。不过这里两边山上全有敌人的哨位,这里是危险区域。”神
情又紧张起来了。可是不慌。因为客人们最怕在这陌生地方掉了队,可是今晚的秩序很好,
整然是行军的姿态,就增加了他们不少勇气。
上路的时候,客人们又看见他们这休息的地点原来也是经过选择的;不但有树木隐蔽,
而且还是个洼地。在他们休息的时候,还有两个瞭望哨在两三丈树林外的高地上呢!
一小时以后,所谓的封锁线也平安通过了,然而队伍忽在旷野中停止。阿张和其他的队
员聚在一处,悄悄地说了一些话,便又发令再走。大概十多分钟以后,队伍又停止了。这回
是在平坦的旷野里,远远近近有些矮小的松树。他们采了些松枝,插在白色的衣包上,阿张
将他的手电筒也藏在衣襟里。
“前面的山头,就有敌人的哨位,”阿张悄悄地对客人们说,“我们要从山脚下偷偷地过
去。不要作声,连咳嗽也要耐住。脚步也要轻些。二十多分钟就可以过去。”
这是第二道封锁线了。月光很好。前面那山头看的很清楚。队伍靠紧着走,不太快,也
不太慢,沿着山脚,像一条蛇,轻轻溜过去。
高二语文试卷 第 4 页(共 8 页)
当人们躺在树下休息时,树荫外的斜坡上,有一个蹲着的黑影,枪托在手里。这就是那
个大孩子,现在担任了瞭望哨。
客人想起出发以前这大孩子说的,要是遭遇了敌人,就请他们吃手榴弹,都不禁微笑。
“今晚过封锁线,然而没有昨晚路上那样慌乱,无秩序。”客人之一自言自语地,“可见
调度是不可少的。”
(写于 1942 年 11 月,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中客人所谈及的“秩序”“调度”等相关细节,从侧面衬托了革命战士们的沉着。
B.本文善设悬念,五名客人身份不明,去向不明,得到护送,激发读者的思考与想象。
C.本文主要从客人的视角来描写革命战士们过封锁线时的语言、动作,小说真实可信。
D.“队伍沿着山脚,像一条蛇,轻轻溜过去”用比喻手法,突出队伍行进迅速与敏捷。
7.关于那个大孩子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孩子在文中多次出现,并且担任不同的工作,可见他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战士”。
B.大孩子只会说客家话,合乎地域特征,突出了众志成城,共同反击外敌入侵的主题。
C.开头擦步枪的是这个大孩子,结尾他又担任瞭望哨,形成了首尾的呼应,结构圆合。
D.他和《百合花》的小通讯员年龄相差无几,而且都是细心体贴又朝气蓬勃的好青年。
8.文中没有写与敌人的正面交锋,但笼罩着紧张的氛围,这种氛围的逐步强化带来了怎样的
文学效果 谈谈你的理解。(6分)
9.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过封锁线》如同《荷花淀》,小说也没有交代革命者的具体姓名。
《过封锁线》塑造了哪些革命者 请结合文本分别赏析革命者群像特征。(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三月,吴王召越王入见。越王伏于前,范蠡立于后。吴王谓范蠡曰:“寡人闻贞妇不嫁
破亡之家,仁贤不官绝灭之国。今越王无道,国已将亡,社稷坏崩,身死世绝,为天下笑。
而子及主俱为奴仆,来归于吴,岂不鄙.乎!吾欲赦子之罪,子能改心自新,弃越归吴乎 ”
范蠡对曰:“臣闻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语勇。臣在越不忠不信,今越王不奉大
王命号用兵与大王相持至今获罪君臣俱降。蒙.大王鸿恩,得君臣相保。愿得入备扫除,出给
趋走,臣之愿也。”此时越王伏地流涕,自谓遂失范蠡矣。吴王知范蠡不可得为臣,谓曰:“子
既不移其志,吾复置子于石室之中。”范蠡曰:“臣请如命。”吴王起入宫中,越王、范蠡趋
入石室。越王服犊鼻,着樵头,夫人衣无缘.之裳,施左关之襦。夫斫到养马,妻给水、除粪、
洒扫。三年不愠怒,面无恨色。吴王登远台,望见越王及夫人、范蠡坐于马粪之旁,君臣之
礼存,夫妇之仪具。王顾.谓太宰嚭曰:“彼越王者,一节之人,范蠡,一介之士。虽在穷厄
之地,不失君臣之礼,寡人伤之。”太宰嚭曰:“愿大王以圣人之心,哀穷孤之士。”吴王曰:
“为子赦之。”后三月,乃择吉日而欲赦之,召太宰嚭谋曰:“越之与吴,同土连域。勾践愚
黠,亲欲为贼。寡人承天之神灵,前王之遗德,诛伐越寇,囚之石室。寡人心不忍见,而欲
赦之,于子奈何 ”太宰嚭曰:“臣闻无德不复,大王垂仁恩加越,越岂敢不报哉 愿大王卒
高二语文试卷 第 5 页(共 8 页)
意。” (节选自《吴越春秋·卷七》)
材料二:
[注]
宰 嚭
王安石
谋臣本自系安危,贱妾何能作祸基
但愿君王诛宰嚭,不愁宫里有西施。
[注]宰嚭:又称伯嚭、太宰嚭,吴王夫差的宠臣,吴亡后被越王勾践处死。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 分)
今 A 越 B 王 C 不 D 奉 E 大 F 王 G 命 H 号 I 用 J 兵 K 与 L 大 M 王 N 相 O 持 P 至 Q 今 R 获 S 罪 T
君 U 臣 V 俱 W 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岂不鄙乎”与“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鄙”字含义不同。
B.“蒙大王鸿恩”与“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两句中的“蒙”字含义不同。
C.“夫人衣无缘之裳”与“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缘”字含义
相同。
D.“王顾谓太宰嚭曰”与“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句中的“顾”
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王用贞妇不嫁破败的家庭、仁人贤士不做亡国的臣子来劝说范蠡,表示愿意宽恕他的
罪过,希望他能够改变心意,弃越归吴。
B.吴王保全越国君臣性命,范蠡致谢并表示自己愿意效命吴国,越王听罢泪流满面,以为
即将失去范蠡,吴王却怀疑范蠡的诚意。
C.越王夫妇穿着下等人的服装,丈夫铡草喂马,妻子挑水除粪,他们虽然生活又苦又累,
但三年不曾恼怒,没有露出怨恨的神色。
D.吴王见越王等人虽处窘迫之境,仍然保持君臣之礼、夫妇之仪,心生赦免想法,太宰嚭
知其意,极力逢迎,希望吴王放了他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吴王知范蠡不可得为臣,谓曰:“子既不移其志,吾复置子于石室之中。” (4分)
(2)臣闻无德不复,大王垂仁恩加越,越岂敢不报哉 (4 分)
14.吴国最终被越国所灭,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其原因。(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①
会同馆
(南宋)范成大
万里孤臣致命秋,此身何止一沤浮②!
提携汉节同生死,休问羝羊解乳不。
高二语文试卷 第 6 页(共 8 页)
③
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 ,阅之有感
(宋末元初)林景熙
偶伴孤云宿岭东,四山欲雪地炉红。
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
[注]①会同馆:金人接待宋朝使节的旅馆,位于金国都城中都(今北京)燕山。诗前有小序
自注:“燕山客馆也。授馆之明日,守吏微言有议留使人者。”授馆,指范成大被安排入住会
同馆。 ②沤浮:水中气泡。 ③封事稿:臣子上奏给皇帝的奏章,为防止泄密而加封,故
称封事。此即诗中的“防秋疏”(内容为抵御异族秋季入侵应采取措施的奏章)。
15.下列对两首诗前两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范诗首句点明当时情形,孤身出使,离朝万里,危机四伏,生命安全无法保证,写出其
临深履薄的心态。
B.范诗次句运用比喻手法,将己身比作水中气泡,沤浮泡影寓意虚幻易散,极言处境艰危,
前途难测。
C.林诗首句以“偶伴孤云”开篇,刻画其羁旅天涯、行踪不定、远离尘世、孤云独伴的孤
苦形象和凄凉处境。
D.林诗次句写天色阴沉欲雪,与题中山窗糊纸之举相照应,而地炉正红,冷热色调对比相
映,意味深长。
16. 读诗需要“知人论世”。范成大时为南宋使节,不辱使命,全节而还;林景熙时为亡宋
遗民,避居山中,终身不入元仕。两者处境不同,情感抒发也不尽相同。请结合两首诗后两
句,谈谈其中的差异。(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为了打消晋武帝可能有的猜忌,李密在《陈情表》中表明自己很想官职显达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交代自己白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闲适
恬静,也暗示着诗人的郁闷和惆怅。
(3)松“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凌霜傲雪,卓尔不凡,别具神韵,古诗文中经常出现,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发端于青藏高原的金沙江,在高山峡谷间奔腾
咆哮了两千余里,至云南丽江境内时,遇横断山脉阻挡,陡然往东北急转。这个陡转的大弯
呈“V”字状,因其壮美奇特,人们赋予它“长江第一湾”的名号。“V”字的底部,有一镇
名曰石鼓。石鼓因镇上的一面鼓状汉白玉雕刻的石碑而得名,此石碑据传可追溯诸葛亮南征
年代。石鼓偏安一隅,当地纳西民族风情保存完好。86 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行军
至此处,在 28 名船工的帮助下,跨越了金沙江天堑,继续伟大的长征之路。
46 岁的张学文是土生土长的石鼓纳西族人,健谈、清瘦。在红军后代和党史专家的帮助
下,张学文对红军在云南的这段经历____①____。他目前是镇上最受欢迎的导游。他曾一天
讲了 20 多场,____②____却不知疲倦。至今,他已为 122 万人次讲解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
方面军在云南的光辉历程。
高二语文试卷 第 7 页(共 8 页)
在张学文的印象中,旅游业推动下,石鼓早已发生了____③____的变化。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19.结合材料第一段,概括石鼓镇发展旅游业的 4 点优势,要求每点不超过 8 个字。(4 分)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
改变原意,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拒糖于千里之外”似乎已成为人们的健康共识。大家普遍认为糖是肥胖的祸源,因此
将无糖食品当成减肥食品。无糖食品,是指不能加入蔗糖和来自淀粉水解物的糖的甜味食品,
但____①____,如糖醇或低聚糖等甜味剂品种。
无糖食品就代表食品零能量吗?无糖食品强调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不添加糖,但是食物本
身所含有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素均可为机体提供能量,因此无糖食品并不等
于无能量食品。对于有减肥需求的消费者而言,除了要关注食品的含糖量,____ ② ____。
商家为弥补无糖食品甜味不足的缺陷,在食品生产中加入食用代糖这一甜味剂以提高食
品的甜味。根据来源的不同,代糖可以分为天然来源的甜味剂以及人工合成甜味剂。它们的
共同特点是有糖的甜味,____③____,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防肥胖等食品中。实际上,代糖的
使用与体重控制之间尚没有科学定论。单纯选择食用无糖食品并非减肥良策,消费者还得在
能量平衡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21.下列句子中的“大家”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大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乡土中国》不足八万字,是本典型的“大家小书”,值得我们好好阅读。
B.薛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做足一个大家闺秀,通常很少表现自己的性情。
C.李教练赛后点评本场比赛道:“今天大家的防守做得比较努力,有一股拼劲。”
D.两旁的道路上,随处可见“绿水青山是我家,大家不要破坏她”一类的标语。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0 个字。(6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出自《孝经》,是古代士人普遍恪守的价值观。立身即安身
立命,进可做出可立于世间的事业,退能找到安顿灵魂的归宿;行道即坚守道义、正道直行,
做于公有利的事情。扬名,不过是立身、行道后自然的结果罢了;更强调扬名于“后世”而
非“当世”,足以让我们体会到立身和行道的分量。
无数历史名人正是深刻认识和把握了立身、行道和扬名的关系,并践行一生,才被世代
所记起;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却直接把名利当作了目的。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联想和思考?请以“立身、行道和扬名”为主题,结合现实写
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高二语文试卷 第 8 页(共 8 页)灌南县 2022~2023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3 分)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是由 这三大因素引起的”分析错误,
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可知,材料二只是且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并非只有这三个因素。
2.(3 分)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诗歌阅读是可以随意发挥
的接受活动”错,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可知,诗歌阅读不可随意发挥。
3.(3 分)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 项,伊瑟尔强调的是作品和读者相
互作用的重要性;B 项,克里斯蒂娃强调文本创作是一个吸收前代基础的结果;C 项,克罗
齐强调时代决定文学史的写法;D 项,强调‘误读’和文本有差异性,但文本对误读有规范。
4.(4 分)
①将本来表现恋人间的相思之苦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解读为“教
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一种误读,但这种误读是有意义的、创造性的解读,是读者在理
解此诗句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阅读。
②这种创造性的合理的误读使读者实现了自我,是对已有结论的挑战,能使原诗句意义增
值、新的理解涌现。(每点 2 分,能结合材料一中的观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运用材料的能力。先要在材料中找相关内容。结合“误读是一种有意
义的、创造性的解读方式,是在理解或部分理解了本文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观与客观相符
合的阅读”“误读是对读者自我的充分肯定,创造性的合理的误读是自我的实现与满足”“误
读是对已有结论或权威观点的挑战,它能带来文学的新的意义、观点和研究方法,它最大的
贡献在于能使文本意义增值”“其意义是一个被无限发现的过程”进行梳理,可以得出答案。
5.(4 分)
①由于诗歌意象跳跃、语言结构开放、语句浓缩,不同的人对诗歌会有不同的解读,所以
才会有人认为“多情人”和“神游者”都是苏轼,而有人认为“多情人”和“神游者”都是
周瑜这一现象。
②诗词鉴赏有“正读”和“误读”,我们承认审美鉴赏中的差异性,但多元解读不是乱读,
说诗、赏诗不能脱离作品的整体性而随心所欲,我们一般提倡“正读”。李老师认为前一种
说法是“正读”,认为后一种说法是脱离作品的“误读”,所以在教学中赞同前一种说法,否
定了后一种分析。(每点 2 分,能结合材料二中的观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6.(3 分)A
【解析】A 不是为了衬托革命战士们的沉着,这些细节反映客人善于吸取经验,及时改进的
态度,更是在反复强调秩序和调度的重要性。
7.(3 分)D
【解析】D大孩子并没有体现细心体贴又朝气蓬勃的特征。
8.(6 分)
①节奏紧凑,层层推进。从出发前的全副武装、周全部署,到行军过程的快慢行止,最后
一道封锁线的严阵以待,叙事节奏加快。
②突出人物形象。封锁线上,遍布敌人哨位,战士们步步为营,小心谨慎,可见训练有素,
能力出色。
③突显主题。护送任务困难重重,更能突出队伍久经历练的强大,表达了作者的崇高敬意。
④紧张的氛围更容易调动读者的情绪,带给读者惊心刺激的阅读体验。
(每点 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得 6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高二语文试题答案 第 1 页 (共 4 页)
9.(6 分)
①大孩子,在残酷的战争中快速成长的革命战士,代表青年一代,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②阿张,在广州沦陷后毅然参加革命的南洋华侨,代表有召必回、赤诚肝胆的爱国侨胞。
③五位客人,需要被保护、善于观察反思的外江佬,是身肩特殊任务的知识分子,也是革
命的重要力量。
④文中人物没有具体姓名,但均志在保家卫国,他们是无数普通革命战士的缩影。
(前三点每点 2 分,答对其中任意两点得 4 分。第四点 2 分,共 6分,意思答对即可;其
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3 分)I P T(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四处及以上,不给分。)
11.(3 分)C
【解析】A 项“岂不鄙乎”中“鄙”指浅陋、卑贱;“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中“鄙”
指“把... ...当做边邑”,所以含义不同。B 项“蒙大王鸿恩”中“蒙”的“幸蒙、承蒙”;
“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中“蒙”,继承,所以含义不同。C 项“夫人衣无缘之裳”
中的“缘”指镶边;“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中“缘”,爬上,两句含义不同,
所以错。D项“王顾谓太宰嚭曰”和“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顾”,
回头,所以含义相同。
12.(3 分)B
【解析】B项 “范蠡致谢并表示自己愿意效命吴国”的概述有误,对应原文为“臣闻亡国之
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语勇”“愿得入备扫除,出给趋走,臣之愿也。”再结合吴王“子
既不移其志,吾复置子于石室之中”,可知范蠡只愿做一个卑微低下的仆人,不愿帮助吴王
定国安邦,献计献策,所以范蠡并不是要为吴国“效命”。“吴王却怀疑范蠡的诚意”有误,
原文“吴王知范蠡不可得为臣”一句可知,吴王已知范蠡不愿效命于他,而不是“怀疑”。
故选 B
13.(8分)
(1)(4分)吴王知道范蠡不会做自己的臣子,就对他说:“你没有改变你的志向,我要再
把你关进石室。”(译出大意给 2 分;“移”“置”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分。)
(2)(4 分)我听说施恩必有回报,大王把仁恩施与越王,越王岂敢不报答呢?(译出大
意给 2分;“复”“加”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14.(3分)
①吴王滥施仁义,放虎归山;
②宰嚭失职误国;
③越王君臣隐忍奋发。
(每答出一点给 1 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5.(3 分)A
【解析】“致命秋”指舍身报国的时刻,不是指“危机四伏,生命安全无法保证”,目的不是
“写出其临深履薄的心态”。
16.(6 分)
①范成大作为南宋使者,以苏武典故自勉(明志),抒发舍身报国、坚贞不屈的豪情壮志,
情感直露,豪放激越,坚定有力;
②林景熙作为亡宋遗民,睹物生情(即事抒情、触景生情),抒发亡国之悲和对南宋执政
者忽视边防、昏庸亡国行径的讽刺和哀叹,情感委婉含蓄,悲愤交织,感伤无奈。
(每点 3分,共 6 分。答案主要考虑情感抒发的手法、内容、风格三方面。范诗要点:用
典,舍身保国,情感直露/豪放激越/坚定有力。林诗要点:睹物生情/即事抒情/触景生情,
亡国之悲或讽刺哀叹,情感含蓄或感伤无奈。)
17.(6 分)
(1)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高二语文试题答案 第 2 页 (共 4 页)
(2)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3)示例一:三径就荒 松菊犹存 示例二: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每答对一空给 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18.(3 分)
①了如指掌 ②口干舌燥 ③翻天覆地
(每答对一处给 1 分,有错别字该处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9.(4 分)
①壮美的自然大观(奇景);
②悠久的历史传说;
③独特的风土人情(纳西风情);
④峥嵘的红色历史(每点 1分,共 4 分)
20. (4 分)
石鼓因镇上的一面汉白玉雕刻的鼓状石碑而得名,此石碑据传可追溯至诸葛亮南征年代。
第一处:“鼓状汉白玉雕刻的石碑”改为“汉白玉雕刻的鼓状石碑”(带“的”的定语要放
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结构复杂的定语一般放在结构简单的定语之前。);
第二处:“追溯”改为“追溯至”。(每答对一处给 2 分,共 4分)
21.(3 分)D
【解析】D 项与文中画横线的“大家”一样,指代的是不限范围的所有人。A 项“大家”指
的是某一领域内有所建树,有公认成就的人,这里特指费孝通。B 项“大家”指的是世家望
族。C项指代一定范围内的所有人。
22.(6 分)
①加入了食用代糖(或“含有糖的替代物”)
②更要关注食品的能量值
③却没有糖的能量
【解析】第一处,此处阐述无糖食品的定义,根据第三段第一句,可知此处应表达“无糖食
品含有食用代糖”的意思。故应填“加入了食用代糖”之意的句子。第二处,根据前文“无
糖食品并不等于无能量食品”,以及上一句“除了要关注食品的含糖量”,可知此处应填“还
要关注食品的能量值”之意的句子。第三处,根据前文所述减肥与能量摄入之间的关系,以
及下一句“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防肥胖等食品中”,可知此处应填“却没有糖的能量”之意的
句子。
23.(60 分)
【审题指导】
本次材料作文属于三元关系材料作文,首先解读主体材料,两个自然段,第一个段落里
给了本次作文的三个核心概念——立身、行道、扬名,然后对于三个核心概念的内涵进行了
导向性解读,“立身”有两个方面的解读进和退,也就是考生在论述这一核心概念时要进行
辩证分析两个方面如何立身,进而联系自身或者社会现实来进行解决如何离身的问题。“行
道”材料界定很明确即坚守道义、正道直行,做于公有利的事情,坚守道义的理解可以有对
于他人朋友,也可以是家庭,也可以是国家,总之论证时要层次清晰事例丰富,才能增强说
服力。“扬名”这一核心概念的解读是界定在“后世”而不是“当世”,这给考生深刻辩证说
理提供了空间,针对现实当今社会,很多人却直接把名利当作了目的,那也是在追求扬名于
当世,这是急功近利的做法,是不对的,也注定没有好的结果,所以吾辈青年应该怎么办,
也是这次作文写作的一个重心,针对这一现实来论证才可以。
限制性:
1.准确把握理解核心概念。“立身”“行道”“扬名”立身是安身立命,行道是坚守道义、
高二语文试题答案 第 3 页 (共 4 页)
正道直行。
2.立身又分为进和退两个方面,扬名是扬名于后世而不是当世。
3.立身、行道和扬名的关系把握限制。扬名是立身、行道后的自然结果,那就是先立身
行道,不要追求扬名于当世。
4.现实针对性,本次作文必须针对现实“很多人直接把名利当作了目的”来进行批驳论
证。
立意参考:
且立身,谨行道
扬名不必在我,立身行道为先
立身行道于今朝,方可扬名于后世
【优秀范文】
扬名不必在我,立身行道为先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昔时《孝经》所言,今有同慨,立身行道乃为根基,失去
了立身行道的“扬名”则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大江东去,青山依旧,在如今的大浪淘沙
里,我们亦应以“功成必定有我,工程不必在我”的态度,不求扬名,立身行道为先。
立身之根固,方成扬名叶。立身乃为修身锤炼,涵养自我,唯有蛰伏方能有新生,唯有
立身方能铸就铜墙铁壁、坚硬铠甲。“四周跳女王”特努索娃在冰场一次又一次的摔倒、爬
起、跳跃,在数十年如一日的训练中“立身”,终以五个四周跳亮相冬奥,把女子花滑带入
新高度;屠呦呦在千百次的试验中总结发现,在与古籍的对话中探寻真相,“十年饮冰”的
立身,必定有回报,疟疾康愈人们的笑脸就是最好的答案;三毛在漫漫黄沙中感悟生命,将
灵魂寄予撒哈拉,在立身中找到心灵归宿,为中国文坛留下永恒的倩影。立身于己,我们才
能积蓄力量,行稳致远。
行道之源浚,才得扬名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横渠先生箴言如炬,响彻古今。行道,当行大道,行正道,有一份热发一分光,为天下苍生,
人间道义贡献一束星光。樊锦诗投身戈壁,为敦煌赓续文明之脉;黄旭华隐姓埋名,为国防
贡献一生;吴天一在高原奔走,壶瓶济世。追溯历史,李大钊“铁肩担道义”,周恩来“为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鲁迅弃医从文,一句“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变是唯一的光”着凉暗
夜。行大道之人才能被历史铭记,走正道之精神方可万古弥新。
扬名不必达,立身行道必至。究其本质,扬名并非我们追求的最终目的,它只不过是我
们立身行道后的一个结果。当我们勇于立己身,坚于行大道,我们不必在乎扬名与否。然而
揆诸当下,既生繁花,亦生野稗。在这个流媒时代,“一夜成名”已不再是梦想,因此追逐
名利、声望之人蜂拥而上,沉迷网络世界的流量,甚至不惜枉顾道义,只为博眼球,人仿佛
成了“名”的附属品。更有甚者,追名逐利,蔑视法律,最终锒铛入狱,害人害己。面对如
此“娱乐至死”的现象,我们当追忆魏征所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
固其泉源”,回首立身行道的初心,“非淡泊无以明志”,功成不必在我。也只有那些不求扬
名于世,只求无愧于心之人才能被世代所铭记,达到扬名后世,扬名世世的成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名利皆为浮华的泡沫,唯立身行道方是成就自我的不竭泉源,
成风好去,长空万里,吾辈立身行道,追风赶月,寻得春山!
高二语文试题答案 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