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专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情评估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专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情评估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1 20:0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情评估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古诗文默写。(10分)
(1)客路青山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2)小桥流水人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兄子胡儿曰:“_________。”兄女曰:“__________。”(《咏雪》)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5)_______________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6)曹操在《观沧海》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深秋时节大海波浪翻涌的壮观景象。
(7)《次北固山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写出了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象。
2.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10分)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__①__(A.kài B.gài),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__甲__(A.向死而生 B.舍生忘死)、浴血奋战,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光辉典范。这一伟大胜利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雄biàn__②__(A.辨 B.辩)地证明:中国人民受欺侮、受凌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中华民族有能力、有资格__乙__(A.屹立 B.站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给后人留下了极其深厚的精神遗产。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变,__丙__。中国人民爱好和平,但从不畏惧战争,只有敢战善战,方能止战胜战。中国人民必将赢得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为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根据拼音为②处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2分)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2)从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2分)
甲________  乙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3分)
(4)下列语句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②我们要更加清醒地认清资本主义的贪婪和侵略本质
③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格局产生深刻影响
A.②③①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3、4题。(6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对本诗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三、四两句抒情。
B.“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渲染了愉悦欢乐的气氛。
C.“过五溪”强调贬谪之地的偏远、道路的艰难。
D.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一首诗。
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6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有改动)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期日中_________________   (2)尊君在不_________________
(3)命驾将适野_______________ (4)魏于是乎始强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是日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
B.是日/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
C.是日/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
D.是日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2分)
(2)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焉之?(3分)
8.试结合原文分析友人和魏文侯的形象特点。(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3题。(20分)
阳台上的花
黄咏梅
①意识到母亲喜欢花,已是她退休的时候了。记忆中,我们家阳台上花盆里,常种着小葱、小蒜、小辣椒、芫荽等。厨房里,主菜炒起来了,母亲会命我到阳台摘几根小葱或小辣椒,洗洗,直接放到锅里。“物尽其用”四个字,被母亲一辈子奉为人生信条。
②母亲不种花,可能也觉得花不好伺候。我们一家五口人,父母上班,孩子上学,并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养花。种下的花如果不开花,还不如种小菜。母亲种菜是很积极的。小时候我们家住在一个半山腰的独间平房。房前有一片平地,被母亲用篱笆围成小菜园,里边种了不少蔬菜瓜果,基本上可供应一家人的日常需求。印象最深的是葫芦,藤蔓攀在篱笆上,果实藏在叶子下。我们三个小孩子会挑选出自己喜欢的小葫芦,用一根针,在葫芦瓜上歪歪扭扭地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比赛哪一只长得又快又大,就像比赛自己的身高一样。母亲很懂种菜,在她的特别照顾下,刻有我们几个孩子名字的葫芦瓜,总是长势喜人,最终结出了皆大欢喜的果实。而刻着父亲母亲名字的那几只葫芦,远远落后于我们。我们欢天喜地地将自己的葫芦摘下来,挂在屋角,让它们跟我们的名字一起晒干、变黄,最终成为书桌上的摆设,权当一束不会凋谢的花。
③十七岁那年夏天,父母送我去大学报到。我们住在一个简陋的小旅馆,旅馆对面有一个花坛,母亲在那里第一次看到了一种奇怪的花。小小的五瓣花瓣,组合成一张人的脸谱,有眼睛有鼻子有嘴巴,五官是深紫色,脸膛是浅紫色或嫩黄色。母亲对花的知识匮乏,直接称之为“人脸花”。她指着角落里的一簇花,说,这五朵,像不像我们一家?那五朵花挨得特别近,都快叠到一起了,上边两朵稍微大一些,浅紫色的脸膛上有着近乎墨色的五官,下边三朵大小差不多,嫩黄色的脸膛上,五官是浅浅的紫色。我和父亲都笑了,说像。我点着那些“小脸”数过去,这是我,这是哥哥,这是姐姐。数完,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那之后的许多年,离别、想家成为一种习惯。后来,在一些地方,我多次看到过这种“人脸花”,每次都会想起那年小旅馆前的“一家五口花”。
④母亲退休之后,慢慢开始种起了花,阳台上的盆栽从实用转变为审美。种的都是些好养的花,茉莉、海棠、三角梅、芍药、桂花之类,但没有见到过“人脸花”,年份最久的当属那株海棠花。花树不高,却很结实,主干已经比我的拳头还粗,每年过年,它都不辜负花期,准时开起了红艳艳的花朵,仿佛要跟我完成一个共同的约定——每年过年回家后,我会挑一个阳光充足的中午,搬两张小椅子,让父亲母亲坐在这株海棠花下,我一点一点将他们花白的头发染黑。阳光把海棠花照得通红,也将父母的衰老照得纹路清晰。我站在他们背后,既感伤又幸福,虔诚地祈祷年年岁岁都拥有这相同的一幕。
⑤近些年,家乡过年流行一种“年花”——五代同堂果。黄灿灿、胖乎乎的果实,浆汁饱满,寓意子孙满堂,老少安康。每到年前母亲总会去花市挑一枝果实多的买回家,养在阳台上,有一次,我用湿布给这些果实“洗澡”时,指着最大的那两只说,这是爸,这是妈,然后又分别按个头指定了我和哥哥姐姐。母亲一听,笑了,看看那两只最大的果实,说,不像,现在我们家里,我和你爸最瘦。我愣了好一会儿,夸张地提高嗓门说,再瘦也是最大的。
⑥今年,在小区散步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小区围栏下新摆了一溜花盆,花盆里边挤挤挨挨地开满了一朵朵“人脸花”。整齐的五瓣花瓣颜色各异,风一吹,像笑脸。我也笑了,站着看了很久。手机里有一款植物识别软件,几秒钟之后,我得以知道,“人脸花”真正的名字叫三色堇,花语是——请思念我。我用微信把照片发给母亲看,她高兴地说,你们那里也种“人脸花”啊!我暗自偷笑,并没有纠正母亲。这种花,在我们家就叫“人脸花”,早在很多年前,我家这位无暇养花的“花盲”,竟然无师自通,为我正确读出了那些“人脸花”的花语——请思念我。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9.下列选项中,对本文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使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列举母亲在阳台上种的多种植物,表现了她勤劳俭朴、聪明能干的特点。
B.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皆大欢喜”既指孩子们因刻着自己名字的葫芦结果丰硕而欢喜,又指父母因满足孩子们的心愿而欢喜。
C.第③段写“我”“每次都会想起那年小旅馆前的‘一家五口花’”,主要原因是这些花奇怪且美丽,“我”被它们吸引了。
D.第④段中的“从实用转变为审美”可以看出,母亲退休后不再关心家务,而是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
10.第④段加点短语“共同的约定”具体指什么?请根据上下文内容作答。(4分)
11.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我愣了好一会儿,夸张地提高嗓门说,再瘦也是最大的。(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12.谈谈你对本文标题《阳台上的花》的理解。(5分)
13.本文第③段写母亲命名“人脸花”,结尾才点明花名及花语,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12分)
打哈欠为何会传染?
①现在,请大家盯着上边这张图,看看能不能坚持3秒?多数朋友在3秒内已经开始打哈欠了。有些人甚至一看到“打哈欠”三个字,都会情不自禁地打起哈欠。看来,哈欠的“传染性”大家都深有体会。
②有人认为,打哈欠是颓废的表现。其实不然!在打哈欠的短短几秒钟时间内,人闭目塞听,全身神经、肌肉得到完全松弛,使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能得到休息,对人体起到了重要的生理保护作用。此外,人体通过哈欠的深呼吸运动使血液中增加氧气,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精力恢复充沛。口腔肌、面部肌和颈肌的紧张活动,能促使头部血管的血流速度加快,这一切均使脑细胞的供血状况得到改善。同时打哈欠也是一种催眠的方法,人困乏的时候哈欠不断,提醒人体大脑已经疲劳,需要睡眠休息。
③那么,打哈欠为什么会“传染”呢?
④事实上会传染的可不止打哈欠,人类很多行为都具备“传染性”,只是大家没意识到。在交流过程中,人们会自然而无意识地复制别人的一些表情、动作、情绪和行为方式,这种特有的复制现象称为“无意识模仿”。而打哈欠的“传染性”也是无意识模仿的产物。无意识模仿会让我们像变色龙一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社会心理学又把人类的无意识模仿称为“变色龙效应”。有研究者专门做过实验,让被试者与实验员进行自然交谈,过程中实验员适当增加摸脸、抖腿等动作,被试者也会随之做出摸脸、抖腿等动作。整个交流过程中,被试者完全察觉不到自己发生了模仿行为。
⑤在研究中,神经学家发现,在人类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里,埋伏着一种名为“镜像神经元”的神经细胞。当人类看到某种动作或表情时,视觉会通过神经反射刺激大脑皮层,此时镜像神经元被激活,促使人们模仿这些行为或表情。不过,大部分人类幼崽并不会被“传染”打哈欠,因为打哈欠是大脑高级意识和智力负责的一种复杂社会行为,只有四岁以后的儿童才有能力辨别这一动作,并且被“传染”。同时,这种无意识模仿也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实际收效,“变色龙效应”只能让你跟着别人打哈欠,却无法让你因为挨着学习好的人,就能考高分。
⑥有研究认为,打哈欠“传染”也体现了一个人的移情能力。移情能力又称共情能力,是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感受的一种能力。在英国利兹大学的一项实验中,研究者让参与实验的学生回答一个关于移情能力的问卷,并和一位“带领者”在房间里相处十分钟,而“带领者”会在这段时间里故意打哈欠。实验结果显示,越容易被打哈欠“传染”的人,他们的移情能力答卷得分也越高。无独有偶,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的研究者也在实验中观察到,自闭症患儿对于别人打哈欠更加无动于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打哈欠“传染”与移情能力存在联系这一观点。所以,在不太能够对他人感同身受的情况下,人们很可能也不会受他人打哈欠的影响。因此,打哈欠的“传染”在亲人之间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朋友、熟人,最后是陌生人。当面对的人越亲密时,我们的同理心越强,也就越容易跟着对方一起打哈欠了。
⑦看完本文,你是不是打了不止一个哈欠了呢?
(有删改)
1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跟“打哈欠”一样,人类还有许多行为也具备“传染性”。
B.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一种“变色龙效应”。
C.打哈欠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大部分人类幼崽不会被“传染”。
D.“变色龙效应”使得挨着学习好的人坐的学生考试能得高分。
15.阅读文章第②段,简要概括“打哈欠”对人体的作用。(4分)
16.请根据文章内容,向老师解释产生下面现象的原因。(5分)
下午第一节课,大家拼命抵抗睡意侵扰,努力进入学习状态。这时,一个人打了个哈欠,随后“哈欠病毒”迅速蔓延,越来越多的同学不由自主地打起哈欠。渐渐地,整个教室便“听取哈欠声一片”了。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19题。(10分)
材料一:
阶段 作息习惯 睡眠问题 对身体的影响
自然化睡眠时代 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从来不觉得睡眠是个问题。 补充脑力,思维变快;调节情绪,舒缓压力;增强人体免疫力。
集体化睡眠时代 工厂轮班作业,强制统一睡眠和起床时间。 集体生活及睡眠环境的改变,影响睡眠。 疲惫乏力,对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自由化睡眠时代 人们根据工作性质和个人习惯,自由安排作息时间。 “主动性失眠”和“被动性失眠”产生,睡眠成为都市话题。 容易疲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较大,容易焦虑;免疫力下降……
材料二:“萤火虫一族”,是时间维度和价值维度的集合体。他们是在没有任何外力因素的强迫和影响下,选择主动熬夜的一群,每周至少三天都在熬夜。
“萤火虫一族”年龄和城市分布情况
 
“萤火虫一族”夜间活动一览表
“理想奋斗族” “休闲娱乐族” “社交潮人族”
看书 35.40% 购物 26.80% 聚会 20.40%
工作 28.40% 看电影 22.10% K歌 11.80%
学习 25.20% 吃夜宵 19.30% 直播 11.80%
材料三:加强科学睡眠宣传教育。睡眠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对促进中小学生大脑发育、骨骼生长、视力保护、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能力与效率至关重要。各地各校要把科学睡眠宣传教育纳入课程教学体系、教师培训内容和家校协同育人机制,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班团队活动、科普讲座以及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多种途径,大力普及科学睡眠知识,广泛宣传充足睡眠对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提高教师思想认识,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睡眠卫生习惯,引导家长重视做好孩子睡眠管理。
(摘编自《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有改动)
17.下列有关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爷爷年近花甲,在乡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睡眠问题的困扰。
B.时代变迁与经济发展影响人们的日常作息习惯,睡眠问题日益凸显。
C.小明在公司的要求下天天熬夜加班,他可以称得上是“萤火虫一族”了。
D.学生良好睡眠卫生习惯的养成需要学校、教师、家长等各方共同努力。
18.“萤火虫一族”有哪三个突出特点?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3分)
19.表哥即将参加高考,时常熬夜学习,他的父母非常担忧并极力劝说。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请根据材料一、三简要作答。(4分)
(六)名著阅读。(6分)
20.填空题。(3分)
《朝花夕拾》中的散文是鲁迅先生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如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____________》、揭露庸医误人的《____________》、描写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的《____________》等,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的巨大热情。
21.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3分)
他不但活泼而诙谐,单是那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概。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
文段中的“他”指的是谁?“他”为什么能受到大家的喜爱?
三、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60分)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朱自清让“生机”定格在春天的果树上;“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史铁生把“怀念”定格在母亲的哭声里;“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莫怀戚将“温馨”定格在家庭的散步中……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有过难忘的“定格”。
请以《难忘的瞬间》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③不要透露个人信息。
答案
一、1. (1)行舟绿水前
(2)古道西风瘦马
(3)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4)夜发清溪向三峡
(5)岐王宅里寻常见
(6)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7)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2. (1)①A ②B (2)甲B 乙A
(3)这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给后人留下了极其丰厚的精神遗产。 (4)D
二、(一)3. B 点拨:渲染了一种哀伤惆怅的气氛。
4. 修辞:拟人。好处:赋予明月人的特性,让明月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意思对即可)
(二)5. (1)约定 (2)同“否” (3)往 (4)强盛
6. A
7. (1)和别人相约同行,(自己却)丢下我走了。
(2)今天喝酒喝得高兴,天又下雨了,您准备到哪里去呢?
8. 示例:友人“日中不至”“对子骂父”,是个无信无礼之人;“友人惭,下车引之”,可见友人又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魏文侯说“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可见他是个守信用的国君。
【乙参考译文】魏文侯同虞人约好去打猎。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高兴,天下起雨来,(魏文侯)下令备车前往山野中。魏文侯要出去赴约,随从的侍臣说:“今天喝酒喝得高兴,天又下雨了,您准备到哪里去呢?”魏文侯说:“我与虞人约好了去打猎,虽然(在这里)很快乐,怎么能不遵守约定呢!”于是前往(约定地点),亲自取消了打猎的约定。魏国从此开始强盛。
(三)9. B 点拨:A.根据第①段中的“记忆中,我们家阳台上花盆里,常种着小葱、小蒜、小辣椒、芫荽等。厨房里,主菜炒起来了,母亲会命我到阳台摘几根小葱或小辣椒,洗洗,直接放到锅里”可知,第①段主要使用的表达方式是记叙;“第①段使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表述有误。C.第③段写“我”“每次都会想起那年小旅馆前的‘一家五口花’”,主要原因是听到母亲说五朵花就好比“我们”一家人,而自己那之后的许多年离家在外,睹花思念亲人。D.第④段中的“从实用转变为审美”可以看出,母亲热爱生活,富有情趣,并不是“母亲退休后不再关心家务,而是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
10. 每年过年“我”回家时,海棠花总会准时开花;每年过年时“我”会在盛开的海棠花下,为父母染发。
11. 示例一:运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表现了“我”当时心酸(或伤感)的心理,凸显了“我”对父母的理解(或心疼、关爱、感激)。
示例二:运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用“我”的表现,凸显了“我”对父母的理解与感激(或:心疼、关爱)。
示例三:运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侧面衬托了父母对家庭的付出之多、牺牲之大,凸显了“我”对父母的感激(或:心疼、理解、关爱)。
12. ①既指母亲在阳台上种花,又暗示和乐融融的家庭氛围;②概括本文主要情节,交代母亲在阳台上种花这一事件;③表现母亲热爱生活、关爱子女的特点(或渴望家人安康幸福的美好愿望);④表达作者对母亲及家人的思念及祝福;⑤作为本文的线索。
13. ①母亲无师自通地读出花语,更突出了母爱;②突出主要人物形象,表现了母亲的聪明、慈爱;③突出主旨,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家庭幸福的祝愿;④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严密圆合;⑤增加行文的曲折性,使故事叙述有波澜;⑥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四)14. D 点拨:根据第⑤段中的“这种无意识模仿也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实际收效,‘变色龙效应’只能让你跟着别人打哈欠,却无法让你因为挨着学习好的人,就能考高分”可知,D项的说法有误。
15. ①对人体起到重要的生理保护作用;②能使精力恢复充沛;③能使脑细胞的供血状况得到改善;④能催眠(提醒人体大脑需要睡眠休息)。
16. 示例:老师,因为有一个同学打了哈欠,“镜像神经元”促使旁边的同学无意识模仿了这位同学打哈欠,如此传递下去,便会有越来越多的同学不由自主地打起哈欠,这是一种“变色龙效应”。同时,这也是我们移情能力强的体现,同学之间关系较为亲密,同理心强,所以很容易就跟着打哈欠了。
(五)17. C 点拨:“萤火虫”一族是“在没有任何外力因素的强迫和影响下,选择主动熬夜的一群”,故小明不算“萤火虫一族”。
18. ①年轻化,以“80后”“90后”“95后”为主。②大多分布在一、二线城市。③主动熬夜,频繁熬夜,熬夜形式多样。
19. 示例:①经常熬夜会带来诸如疲劳、焦虑、免疫力下降等健康问题,降低学习效率;②睡眠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要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时间;③父母的担忧和劝说是重视做好孩子睡眠管理的表现,我们应当理解。
(六)20. 〈二十四孝图〉 父亲的病 无常
21. “他”是活无常。活无常不仅爽直公正,而且有人情味,所以受到大家的喜爱。
三、22.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