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学情评估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古诗文默写。(10分)
(1)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2)______________________,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其一)]
(5)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6)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7)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用对比的手法表现自己虽然年迈,但仍壮志不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对于那些心浮气躁、生活铺张浪费的人,我们可以用《诫子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劝勉他们。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练习。(10分)
如果你来自北方,喜欢面食,可以点上一笼热气腾腾的柳叶蒸饺;如果来自南方,一zhōng__①__(A.蛊 B.盅)好喝滋补的瓦罐汤,会是不错的选择;如果你想尝尝福建本地的风味,由馄饨__甲__(A.演变 B.演绎)而来的沙县扁肉,皮薄__②__(A.báo B.bó)馅大、晶莹剔透,配上放有花生酱的飘香拌面,干稀搭配,好吃不贵。大江南北,只要你走进__乙__(A.林间地头 B.街头巷尾)的“沙县小吃”,就能品尝到这些兼容南北风味的平民美食。
沙县小吃,__丙__。据史料记载,沙县境内的居民,是从中原地区南迁而来,沙县因此成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汇集地,也是中国小吃之乡的原因。
(1)根据拼音为①处选择正确的汉字,根据语境为②处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填序号)(2分)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2)从括号内为甲、乙两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序号)(2分)
甲________ 乙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3分)
(4)将下列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传于当代
②盛于明清
③兴于唐宋
④被称为中华民族传统饮食的“活化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④③②① D.④①②③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3、4题。(6分)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3.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题中的“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重阳登高、饮酒、赏菊的风俗。
B.首句中的“登高”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强”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凉境况。
C.“送酒”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的喜爱与崇拜。
D.“应傍战场开”用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味深长,耐人咀嚼。
4.“应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蕴含着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结合诗句内容及写作背景,简要分析这些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6分)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节选自蒲松龄《狼》)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①,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②,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③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惇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④耶!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
【注释】①畜:养。②俟(sì):等待。③啮:咬。④贻患:留下祸患。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其一犬坐于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狼洞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闻群犬呜呜作怒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犬阻之不使前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B.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C.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D.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3分)
(2)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3分)
8.甲、乙两文写的狼具有什么共同点?两文的作者写狼的目的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回答。(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3 题。(20 分)
祖父和他的牛
赵 畅
①祖父爱牛,是因为他从小就与牛打交道。对地处山麓的小山村而言,耕牛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没有耕牛,庄稼便无法种下。因为家里养了牛,孩提时的祖父便天天与牛为伴。
②我从小被寄养在祖父母家,颇能感受到祖父对牛的爱怜。祖父赶牛耕田时,似乎很少吆喝,虽然手握竹鞭,但是那竹鞭小得似乎只能用来挠痒,而且只是悬而不抽。我很是纳闷,同样的牛,为何到了祖父手里,就那般驯服了呢?
③渐渐地,我看出了其中的端倪。在田间休息时,祖父并不急于吃我送去的点心,而是将牛牵到田塍旁的水渠边,先让牛饮水解渴,再让它吃自己早就准备好的草料。看着牛不慌不忙、舒心惬意地吃着草,祖父这才安心地坐下来吃点心。可不知为何,祖父一边吃着点心,一边仍不安地双眼紧盯着耕牛。我心里想,祖父怎么这么不放心呢?“你看,这畜生又来了,拍死你!”不一会儿,只见祖父放下点心,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向耕牛,用他那长着老茧但却结实有力的手按向耕牛的臀部一侧。未等我反应过来,祖父已经带着他的战利品回来了。原来,他拍死了一只体积硕大的牛虻。他神情严肃地说:“这牛虻最讨厌,总是吸牛的血,若叮咬的次数多了,时间长了牛会生病的。”
④到了暑天的晚上,祖父还会在牛棚一隅点上一堆驱蚊蝇的草,保证耕牛能睡上一个安稳觉,好好恢复体力。冬天是耕牛歇息的时光,一般养牛者只是给牛准备一些稻草吃就完事了。然而,祖父还是会去一些山的阳坡千方百计地找寻青草喂牛。年三十的傍晚,他会烧一锅粥并掺些蔬菜给牛吃。他笑呵呵地对家人说:“人要过年,可别忘了牛。没有牛的帮助,哪来的丰收?”
⑤冰雪消融、草长莺飞的春天,祖父总是赶紧将牛从牛棚中牵出,走向青草萋萋的田间山坡。每天早晨五点左右,祖父就起床放他的牛去了,自然,方圆几里地内,哪儿有牛爱吃的草,哪儿的草长得茂盛,都被他一一记在心里。经祖父打理过的牛总是长得格外膘肥体壮。按祖父的说法,那就是“一分投入一分产出,放水则必缩水”。
⑥按照传统习惯和当年政策规定,耕牛只有老死或病倒时才能被宰杀分给各家各户。无论是看到宰牛的现场,还是看到家里烧煮牛肉,祖父总是边自言自语“罪过罪过”,边走开。试想,每天相处的牛一旦走了,谁能忍心看宰割它的惨烈场景?谁又能毫无心理负担地吃它的肉?
⑦记得祖父九十三岁以前都还在放牛,只是不同于当年为生产队养牛,这牛是他自己买的。他说,看不到牛,心里堵得慌。因为牛,祖父的晚年生活过得很充实。尽管农村而今实现了机械化耕田,这牛已然失去了它本来耕田的价值,但祖父还是像先前那样爱着他的牛,视其为伴,精心照料,不敢懈怠。有一年,祖父将养了几年的一头牛转让给了附近村里的村民,可想不到,几个月后它竟偷偷跑了回来,细心的祖父发现这头牛的身上有几处伤痕。祖父爱怜不止,于是跟人家商量,又把它买了回来,直至善终。
⑧祖父走后,我记得最深的,恰恰是他赶着老牛,在小山村的土地上耕耘,翻飞一坨坨肥沃的泥土,像是一种丰收的预告。(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祖父非常喜爱牛,即使在赶牛耕田时也从不对牛吆喝。
B.按照传统习惯和当年政策规定,祖父家从来不烧煮牛肉。
C.祖父因为生病了,所以只好将牛转让给了附近村里的村民。
D.文章采用叙议结合的写法,能更好地突出文章的主旨。
10.文章写了很多祖父和他的牛之间的事情,请简要概括其中四件事。(4分)
11.结合语境,赏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 分)
祖父一边吃着点心,一边仍不安地双眼紧盯着耕牛。
12.第②段写道:“我很是纳闷,同样的牛,为何到了祖父手里,就那般驯服了呢?”请简要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 分)
13.你如何看待“祖父”对待耕牛的态度?请简要分析。(5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12分)
莺
布 封
①阴霾弥漫的冬天是毫无生气的季节,是自然界的休眠和沉睡时期:许多昆虫停止了生命,一些动物停止了运动,植物放慢了生长速度。所有的空中居民都被抛弃流放,水族生命被关在冰冻的牢狱中,大部分陆地动物被囚禁在山洞、岩洞、地洞内,这一切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幅萧条冷漠的景象。鸟类的回归带来了初春第一个信息,这些可爱的小生命唤醒了沉睡的大自然,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命。小树林披上了新装,引来了新主人在此嬉笑打闹,唱歌传情,到处生机勃勃。
②在森林的主人当中,莺科小鸟最多,也最惹人喜爱:它们活跃、灵巧、轻盈、好动,所有的动作看上去都富有感情,叫声中透出喜悦,玩耍中隐藏爱情。树木长叶开花时,这些小鸟来到了我们身边:有些住进我们的花园,有些更喜欢林荫大道和树丛,不少钻进了大森林,另有一些藏进了芦苇荡。莺雀布满大地各个角落。到处能听见它们欢畅的歌声,看到它们飞来飞去的欢快身影。
③我们不仅喜欢它们无忧无虑,还希望它们漂亮美丽;但大自然似乎只赋予了它们可爱的性情,却忽视了装扮它们。莺雀的羽毛暗淡而缺少光彩:除两三种身上稍有斑点略能点缀,其余的浑身都是暗淡的灰白色或褐色。
④它们居住在花园里,树丛中,或是种植蚕豆、青豆等的菜园里,一般在蔬菜架子上栖息;它们在这里玩耍、搭窝,不停地出入,直到收获季节。这时,它们迁徙的日期临近,该离开这块乐土,离开爱的家园了。观看它们叽叽喳喳相互追逐好似看一场节目,它们的打闹并不过火,争斗也是天真无邪,结果总是以几支歌结束。莺是轻浮爱情的象征,如同斑鸠是忠贞爱情的象征一样。莺总是快乐无忧,充满活力,它们实际上并非缺乏爱情,也不缺少对爱情的忠诚。雌莺孵卵时,雄莺在旁边千呵万护,与雌鸟共同迎接小生命的降生,直至长大后也不分离。
⑤莺生性胆小,在与它同样弱小的鸟类面前都常常躲避,尤其害怕遇到最危险的敌人——伯劳。然而危险一旦过去,一切便被它抛至脑后,用不了多久,它又变得欢乐愉快,又唱又跳。它只在树林中最茂密处唱歌,这时总把自己隐藏起来,尤其是在炎热的中午,只偶尔才在树丛边上露面,但很快便又回到密林中去。早晨可以看见它采集露水,在夏季短暂的雨后,它常来到湿润的树叶上,摇晃树枝淋浴。
⑥在莺类中,黑头莺叫得最好听,声音最流畅,有些像夜莺。我们可以长时间地享受它美妙的歌声,甚至在春天的唱诗班销声匿迹之后,仍可以听到树林里黑头莺的歌。它们的歌喉轻快纯洁,尽管音域不太宽广,但十分美妙动听,婉转而富有层次,这歌声仿佛涵养了树林的清新,描绘了恬静的生活,表达了幸福的感受,听到这些大自然的幸福鸟歌唱,谁能不为之动情呢?
(有删改)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第①段写季节的变化,春天的回归,目的是引出说明对象。
B.在花园、林荫大道、树丛、大森林、芦苇荡等地都能看到莺雀的身影。
C.莺雀的羽毛暗淡而缺少光彩,它们浑身都是暗淡的灰白色或褐色。
D.黑头莺的歌喉轻快纯洁,十分美妙动听,婉转而富有层次。
15.文章第②⑤⑥段中的“莺”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
16.“听到这些大自然的幸福鸟歌唱,谁能不为之动情呢?”这一结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19题。(10分)
材料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美术文化在中华传统年节文化中一向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与各种节俗交织在一起,表达了百姓的祈福心愿,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在记录民间年节习俗的同时,也使节日充满了文化气息。
材料二:中国年画是民间美术中较大的一个艺术门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多数地方都有过新年张贴新年画的习俗,因一年更换,或谓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
年画的历史源远流长,它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祇信仰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祈福禳灾丰富了节日风俗活动。年画产地众多,通俗普及,无论是题材内容、刻印技术,还是艺术风格,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从种类上看,大致分为以下几类:门神类、吉庆类、戏曲类等。这些年画都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充分表达了老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材料三:中国年画
连年有余
1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
B.中国年画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
C.中国年画起源于驱邪避鬼的迷信活动。
D.中国年画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8.请结合材料二,判断材料三中的年画属于哪一类年画,并简述理由。(4分)
19.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字词组成一副对联,填写在材料一的横线上。(3分)
岁月 大 画里 乾坤 长 纸上
(六)名著阅读。(6分)
20.填空题。(3分)
白龙马原来是____________________,因纵火烧了殿上明珠,被囚禁在____________,后化为白马驮负唐僧取经,被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化龙池中得复原身,盘绕在大雷音寺的擎天华表柱上。
2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3分)
这一场,来来往往,斗经三十回合,不见强弱。八戒又使个佯输计,拖了钯走。A随后又赶来,拥波捉浪,赶至崖边。八戒骂道:“我把你这个泼怪!你上来!这高处,脚踏实地好打!”A骂道:“你这厮哄我上去,又教那帮手来哩。你下来,还在水里相斗。”原来A乖了,再不肯上岸,只在河沿与八戒闹吵。
语段中的A是谁?请简述他的经历。
三、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前行的动力,可以是最暖的亲情、最纯的友情、最初的梦想……不管前方有多大的风浪,我依然相信这些力量,它们指引着我不断前行、不断成长!
一路前行,你有怎样的经历和思考?请以《前行的动力》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自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答案
一、1. (1)却话巴山夜雨时
(2)正是江南好风景
(3)峨眉山月半轮秋
(4)自古逢秋悲寂寥
(5)海日生残夜
(6)非淡泊无以明志
(7)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8)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2. (1)①B ②A
(2)甲A 乙B
(3)沙县因此成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汇集地,也是中国小吃之乡。
(4)C
二、(一)3. C
4. 以“故园菊”这一意象代表长安故园,表达军旅途中对故园的思念之情。以“怜”字传达出对战乱中长安百姓的同情。以“菊”“傍战场开”的想象寄托了诗人对胜利的渴望和信心。
(二)5. (1)像狗似的。 (2)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3)听到。 (4)上前。
6. C
7. (1)(屠户)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为了诱惑敌人。
(2)(这两只狼)渐渐长大了,但还是比较温驯的,(渐渐地,富人)竟然忘了它们是狼。
8. 共同点:阴险、狡诈。甲文的作者主要是为了讥讽狼虽狡猾,却终究敌不过人;乙文的作者主要是为了揭露狼野心不改的本质。
【乙参考译文】有个富人偶然得到两只狼崽,将它们和自家的狗混养在一起,倒也和狗相安无事。(这两只狼)渐渐长大了,但还是比较温驯的,(渐渐地,富人)竟然忘了它们是狼。有一天白天,富人在客厅里休息,迷迷糊糊间听到许多狗发出“呜呜”的发怒的叫声,他惊醒后坐起环顾四周,发现一个人也没有。于是靠着枕头准备继续睡觉,但是狗又像先前一样叫着。(他心想不对劲,)便假装睡着等着看是怎么回事,才发现原来那两只狼想等他睡着没有防备时去咬他的喉咙,狗阻止了狼,不让狼上前靠近主人。富人知道后便把狼杀掉,并把它们的皮扒了。这事是堂侄虞惇说的。狼本性凶恶,确实没有诬蔑它们啊!但是凶恶本性只不过是被隐藏起来了;表面上装作很亲热,但心中却怀着不利于别人的想法,这可不仅仅是野心了。野兽这样凶残不值得说什么,这个人为什么要养两只狼给自己留下祸患呢?
(三)9. D
10. 示例:①赶牛耕田时,祖父手握竹鞭,却悬而不抽;②在田间休息时,让牛先饮水吃草,自己才吃点心,并帮牛抓牛虻;③暑天晚上,为牛点驱蚊蝇的草,让牛能睡个安稳觉;④冬天,千方百计地找寻青草喂牛。
11. “紧盯”是目不转睛地看,写出了祖父专注的程度,表现了祖父对牛的关心和爱护。
12. 设置悬念,引发思考,引出下文祖父与牛的故事,使情节发展更合理,更好地表现了祖父与牛之间的和谐关系。
13. 示例:在祖父看来,耕牛就像人的伙伴,它帮助人们生产劳作,是农民喜获丰收的保障,能给人们带来希望。祖父爱惜、善待牛,牛依恋祖父,祖父和牛相处和谐。祖父没有忘本,有感恩之心。
(四)14. C 点拨:C项,“它们浑身都是暗淡的灰白色或褐色”表述有误,原文是“莺雀的羽毛暗淡而缺少光彩:除两三种身上稍有斑点略能点缀,其余的浑身都是暗淡的灰白色或褐色”。
15. 示例:活跃、灵巧、轻盈、好动;生性胆小;歌声美妙。
16. 听到这些大自然的幸福鸟歌唱,谁都会为之动情,流露出作者对莺和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由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五)17. C 点拨:C项,中国年画起源于“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祇信仰”而非“驱邪避鬼的迷信活动”。
18. 示例:属于吉庆类年画。该图中的莲与“连”谐音,鱼与“余”谐音,整幅画指“连年有余”,十分吉祥喜庆,表达了人们对来年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向往。
19. 示例:纸上乾坤大 画里岁月长
(六)20. 西海龙王三太子 鹰愁涧 八部天龙马
21. A是沙僧(沙悟净)。他原是天宫的卷帘大将,因打碎玻璃盏被贬下界,在流沙河为妖,后保唐僧西天取经,得成正果,被封为金身罗汉。
三、22.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