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名校 2022—2023 学年(下)高 2025 届半期考试
历史学科试题
考试时间:75 分钟 满分:100 分
第Ⅰ卷 选择题(满分 48 分)
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48 分)
罗马人对契约的要求经历了一个由重形式到自由和公正的历程,诺成契约制度则是这一变化的体现,“诺成”不需要履行任何的手续或形式,也无须交付标的物,缔约双方的相互同意是“协议”的决定性因素。罗马诺成契约制度的诞生( )
A.说明罗马法逐渐淡化司法程序 B.反映出贵族与平民矛盾日渐消弭C.使平民私有财产得到有效保护 D.是罗马帝国商贸活动繁荣的产物
中世纪早期,欧洲庄园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满足庄园主的奢侈享受,并保障农民的 基本生活。然而到了 10~11 世纪,众多城市开始兴起,生活在城市中的消费群体日益庞大,庄园生产逐渐转型,开始专注生产城市消费所需要的东西。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城市已成为国家的政治中心 B.庄园生产的商品化趋势加强C.庄园主成为了新兴资产阶级 D.庄园经济自给自足特性消失
有学者指出,“日本人借用了汉字,但发展了他们自己的书写体系;借鉴了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调整了它的政治学说,以适应他们的社会结构。”该学者意在强调日本( )
A.对外来文明的本能抵制 B.对文化传播起桥梁的作用
C.发展文化注重结合实际 D.竭力摆脱外来文明的影响
阿兹特克人在迅速崛起过程中,为自己蓄意编造了一套光荣的历史,宣称自己是有“高贵血统”的托尔特克人的后代,还不时到特奥蒂瓦坎(把该城说成为托尔特克人所建)朝拜。这说明阿兹特克人( )
A.看重思想意识和舆论宣传 B.充分利用先辈的遗留资源C.重视发掘自身的历史渊源 D.是中部美洲文化集大成者
世纪中叶,西尔维乌斯在《论自由教育》一文中,强调培养身心俱健的人,使人拥有信仰、美德、知识和智慧。到 16 世纪思想家蒙田从教育要培养“完全的绅士”理念出发,强调要注重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二人的教育主张( )
A.丰富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 B.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C.强调信仰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D.摆脱了宗教观念的长期束缚
下图所示为近代世界某一时期的贸易图。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西欧的殖民活动影响了国际分工 B.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C.自由贸易使欧洲工业品大量外销 D.价格革命推动欧洲经济中心转移
(
知识领域或职业
1601—1625
年
1626—1650
年
1651—1675
年
1676—1700
年
科学
12.8%
28.2%
31.4%
27.6%
医学
13.0%
27.4%
31.5%
28.1%
军事
8.8%
46.7%
18.8%
25.7%
政治
26.6%
29.1%
22.7%
21.6%
神职
37.2%
30.1%
19.5%
13.2%
)如表摘自学者对英国《国民传记词典》中 6000 多位传主从业兴趣的统计,据此可推断,17 世纪的英国( )
注:传主可有多种从业兴趣。
A.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B.宗教信仰彻底崩溃
C.实用主义日益流行 D.代议民主政治完善
世纪英国革命的参与者并没有把该事件当成“革命”,通常是称作“清教运动” 或“内战”,革命在当时有“现存社会的动荡与破坏”之意。18 世纪法国革命的参与者把自己所从事的斗争称作“革命”,革命成了最正当、最神圣的事物。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人民主权观念广泛传播 B.工业革命的中心发生了转移
C.革命造成社会动荡减小 D.宗教改革打破对教会的迷信 9.1849 年,美国南方各州坚持要在新领地推行奴隶制,北方各州则认为应禁止在新领
地实行奴隶制。1850 年,南北方代表经过几个月的国会辩论,在北方制定了严厉的《逃奴法》后,南方最终同意新领地以自由州身份加入联邦。这表明,当时美国( )
A.种植园主的势力日渐削弱 B.国会权力得到进一步扩大
C.南北矛盾与政治妥协并存 D.联邦体制的弊端日益凸显
10.1682 年,法国人帕潘从他发明的高压锅中获得灵感,设计了第一台蒸汽机模型,并建议将其运用到矿山抽水、开动船只等领域。然而这一构想在当时无人问津。一百年后, 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受到争相追捧。造成这两种发明命运迥然不同的原因是( )
A.海外市场规模大小不同 B.人文思想传播范围不同
C.基督教会影响力度不同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福特的创新是用于汽车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这种状况客观上( )
A.顺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趋势 B.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出现C.反映出美国劳动力的短缺 D.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12.1895 年,马克斯·韦伯在谈及帝国东部地主中占据领导地位的普鲁士容克阶层时说“他们自己负担劳动,如今陷入经济上的殊死搏斗,没有任何国家经济政策可以帮助他们脱离苦海并将其带回到旧日的社会角色当中。”据此可知,当时德国( )
A.区域间的经济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B.普鲁士贵族阶层丧失了政治权力C.工业化引起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 D.社会福利改革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13.1860 年,英法两国签署《科布登条约》,两国互相承诺给予最惠国待遇。为分享两国的开放市场协定,欧洲各国纷纷与英、法签署包含最惠国待遇的双边贸易协议,此后20 年间,英国与欧洲诸国共签订贸易条约 31 个,法国共签订 33 个。这表明当时( )
A.西方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C.世界贸易多中心的格局形成 D.自由主义逐渐成为欧洲主流
商务印书馆推出的一套译丛收录了英国人托马斯·莫尔(约 1478-1535 年)的《乌托邦》、英国人亚当·斯密(1723-1790 年)的《国富论》以及德国人康德(1724-1804 年)的《纯粹理性批判》等影响深远的经典名著。据此推知,这套译丛的主题是( )
A.启蒙运动在欧洲的扩展 B.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
C.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 D.欧洲理性主义思潮的没落
15.1884 年 11 月 15 日,英、法、德等欧洲 15 国签署协议,宣称其宗旨是“本着相互友好协商的精神确定发展非洲……希望避免在占据新的非洲沿海领土时可能发生的不 和与纠纷;关切开发土著居民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方法。”该协议的签署( )
A.使非洲所有国家丧失独立 B.加快了欧洲列强瓜分非洲的速度C.平衡了欧洲列强间的利益 D.解决了欧洲列强争夺非洲的矛盾
世纪中叶,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还属于旧式的反抗斗争,只是把外国侵略势力当作主要打击对象。19 世纪末,这种情况出现了变化,一批富有远见的政治家、思想家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造方案。促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先进政治人物的推动 B.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
第Ⅱ卷 非选择题(满分 52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16 世纪,英国的贵族们争相为女王的宫廷消费分担支出,而且还进行奢侈消费的竞赛,以博取家族的名誉和社会地位。18 世纪,奢侈消费竞争的主体变成了个人,目的也变为谋取个人荣誉和社会影响力,动力则主要在于文化与市场,其表现形式就是对时尚的追逐和竞争。贵族和市场是时尚的制造者,大众则追随其中,时尚的大众参与,使英国进入商品的大批量需求时期。到了 19 世纪,贵族的消费模式不再是贵族的专利,而是成为包括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内的诸社会阶层所追求的模式。需要指出的是,英国上流社会和资产阶级虽盛行“夸示性”消费,但普通劳动者遵奉的仍是勤奋、节俭的消费观。
——摘编自《从勤俭节约到消费至上:对西方消费文化的唯物史观解读》材料二 夜生活是近代欧洲城市的伴生物。16、17 世纪,化妆舞会、跳舞等娱乐
活动成为贵族生活的一部分,那时,宵禁还在,大多数市民还没有介入夜生活。18 世纪, 餐厅、咖啡馆、小酒馆生意兴隆;娱乐,赌博、跳舞等活动布满城市的大街小巷。到 19 世纪,英国依然引领世界潮流。19 世纪 60 年代,英国出台了一个“许可法”,规定供应酒水的娱乐场所午夜前必须关门,后来又延至 0:30 分。到 19 世纪末,夜生活已在欧洲社会逐渐流行起来。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劳动时间的延长,更是为夜生活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18 世纪的浪漫主义诗歌开始赞美黄昏,在诗人眼中,“傍晚”成为了一段美妙的时光。
——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
根据材料一概括 16—19 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12 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夜生活的特点,并说明夜生活丰富的影响。(13 分)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2 分)
美国学者杰里 本特利等人编著的《新全球史》为研究历史提供了全球视角,该书的目录将全球史分为七个时代,如下所示:
第一部分 早期复杂社会(公元前 3500-前 500 年) 第二部分 古典社会的形成(公元前 500-公元 500 年) 第三部分 后古典时代(500-1000 年)
第四部分 跨文化交流的增速(1000-1500 年) 第五部分 全球一体化的缘起(1500-1800 年)
第六部分 革命、工业和帝国时代(1750-1914 年) 第七部分 当代全球重组:1914 年至今
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个时代,自主拟定时代主题,并加以论述。
(要求: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路易十四重用柯尔伯进行财政制度改革,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大力兴办手工工场,使法国呈现出一派繁华之景。路易十四奉行"朕即国家”的政策,强化君主主 权,进一步打击封建贵族,这给法国带来了无穷的力量,使得法国的精力“合理化”, 从而大增了法国宫廷可以对外使用的综合国力,基本奠定了法国的版图。在这一过程中, 法国民众的向心力和做为法王臣民的自豪感有所提升,人们的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也趋于一致,法语作为一种官方语言也慢慢流行起来,从而使得法国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
——摘编自李兵等《法国民族国家的构建及对欧洲格局的影响》
材料二 拿破仑在对外战争中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对于各国推翻封建制度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拿破仑对外战争毕竟是侵略战争,激起了欧洲各国的强烈反抗,点燃了各国的民族主义思潮,民族利益、国家利益至上压倒了人们对宗教的忠诚,这是前所未有的。德国在这种新思潮的影响下,于 1871 年完成了国家统一。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欧洲各国的民族国家普遍建立了起来。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 21 世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路易十四时期法国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原因。(7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拿破仑战争对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发展的意义。(8 分)内江名校2022—2023学年(下)高2025届半期考试
历史学科试题
答案
DBCAA BCACD ACDCB C
17.(1)变化:主体由家族变为个人;目的由家族利益变为个人利益;动力由政治变为时尚和市场;奢侈消费不再是贵族的特权(消费的等级性削弱);奢侈消费大众化、平民化。(三点6分)
原因: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自由主义的影响);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工业革命扩大了世界市场,使消费品日益丰富;新兴阶层的壮大;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3点6分)
(2)特点:范围广,从英国发展到欧洲;涉及阶层多,从贵族到民间;形式丰富多样;政府管理逐渐放松。(三点6分)
影响:推动城市管理制度的变革;活跃城市经济,加快城市化进程;适应了工业化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发展了人文精神;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4点7分)
18.示例:(答案多元,言之有理即可)
时代:第六部分 革命、工业和帝国时代(1750-1914年)
主题: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是工业化时代;
论述:18 世纪后期,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海外市场扩大,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爆发,引发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随后,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从大西洋两岸逐步深入内陆,形成持续不断的辐射效应,推动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19 世纪后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主要表现为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电力成为补充、取代蒸汽的新动力,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可见,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工业化成成为时代潮流,因此,1750—1914 年可称为“工业化时代”。
19.(1)原因:推行财政改革与重商主义,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对外军事活动的胜利,奠定版图;民族语言的流行,民众国家认同感增强;宗教改革的影响;(4点7分)
(2)意义: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激发民族意识,传播民族主义思想;宣扬了法国大革命的基本理念;打击了宗教势力的影响。(4点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