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一纸条约一段屈辱(近代史) 课后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 一纸条约一段屈辱(近代史) 课后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3.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01 23:0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纸条约一段屈辱》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他临危受命,“原知此役乃蹈汤火”,“早已置祸福荣辱于度外”,而“为天下万世计”,毅然赴广东禁烟。他是( )
A.张骞 B.郑成功 C.林则徐 D.关天培
2.史学家陈旭麓指出:“英国割取香港,意味着获得了经营中国的基地;而五口开放则提供了由沿海推向内地的孔道。”英国获得这些权益始于同中国签订(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19世纪中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凭借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大门,中国由此步入近代社会。这场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的新课题是( )
A.加强军队建设,巩固清朝统治 B.大力发展教育,更新传统文化
C.维护国家统一,保护传统经济 D.捍卫民族独立,发展近代文明
4.1861年法国巴特雷上尉写信给雨果,要雨果歌颂他们。他认为,“这次远征行动是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材料中所谓的“荣耀”,表现为( )
A.割占香港岛 B.火烧圆明园 C.掀起瓜分狂潮 D.索银4.5亿两
5.直到咸丰年间,清政府依然把外交事务称为“夷务”,称西方国家为“丑类”“逆夷"“夷性犬羊”等。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 )
A.严禁对外贸易 B.长期闭关锁国 C.加强封建皇权 D.抵御外敌入侵
6.1871年,郑观应说:“今长江二千数百里有奇洋船往来,实获厚利,喧宾夺主,殊抱杞忧。”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哪一条约签订之后?(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7.史学家戴逸指出;人们重新观察周围的世界,重新评估自己的地位和能力,重新选择应该走的道路……这次战争的意义就在于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一种要求改革和进步的觉醒、富强意识的觉醒、爱国主义和自救的觉醒。据此可知,材料中的“这次战争”是指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右图是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的局部,
其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于(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9. 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联军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10.《辛丑条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中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下列《辛丑条约》的条款中,最能体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观点的是( )
A.开放从沿海到内地的许多城市
B.允许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巨额赔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
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二、问答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的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佳士得拍卖行的拍卖品清单
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发生的国际背景什么。
为什么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据材料分析,这场战争中,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材料二中的拍卖品是在哪一次战争中被哪些国家劫掠的?你如何看待把战争的劫掠品“拿”到市场上拍卖这种行为?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两次侵华战争有何本质相似之处。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39年8月初,广东禁烟的消息传到了英国,英国商业资产阶级及鸦片贸易集团立刻发出一片战争喧嚣。他们纷纷致书英国政府,狂妄叫嚷:“中国方面的无理举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在不列颠现在极应以武力方式向中国要求恢复名誉’了。”
(1)“中国方面的无理举动”指的是什么?大不列颠为“恢复名誉”以武力方式对中国发动了什么战争?这场战争最终的结局如何?结合材料一,写出最能体现大不列颠发动这场战争的根本目的的条款。(6分)
材料二1895年,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出了一副对联,其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当他把上联拿给前去日本谈判的清朝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要求李鸿章对下联时,这位清政府举足轻重的人物思考良久,终于勉强对出了下联:“天无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
(2)材料二与近代日本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有关,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李鸿章为什么要“前去日本谈判”?谈判的结果是签订了什么条约?请举出这个条约有关割地的内容。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6分)
材料三
(3)材料三中这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最能体现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延”的条款是什么?(4分)
(4)概括出材料一和材料二这两个条约内容的相似之处。(4分)
(5)综合以上材料,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给我们哪些启示?(6分)
参考答案
1-5. CADBB 6-10.BCCDD
11.(1)鸦片战争。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2)因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力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3)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看法:在战争中进行掠夺,是对所在主权国家财产权的侵害,把这样的不义之财进行拍卖是不应该的;拍卖劫掠品是对国家主权的侵害。(意思相近即可)
(4)都是为了开辟、扩大中国市场。
12.(1)1839年的虎门销烟。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2)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因为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4)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
(5)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等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