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视频:李时珍行医辨药
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
嘉靖十三年,乡试,李时珍落选。
嘉靖十六年,乡试,李时珍落选。
嘉靖十九年,乡试,李时珍落选。
李时珍与仕途决绝,全身心地投入他那艰苦而又漫长的医药科学实践和研究之中,直至成为一代大家。
李时珍(1518—1593)
李时珍在行医时,总是热情地接待病人,无论看病的人是否出得起诊费,他都一样细心治疗。他在用药上常用药味简易、能就地取材的药方,使病人既能治病又能省钱,受到患者的欢迎。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全书约190万字,共记载了药物1 800多种,比前人所记载的增加370多种;收录药方11 000多个,比前人所收录的药方增加4倍;还附有1 100多幅药物形态图。书中对各种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详细介绍它们的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这部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草纲目》自问世以后,广为流传,17世纪初传入日本和朝鲜,以后又陆续被翻译成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山楂“消食积、补脾;化饮食,消肉积”;“化血块气块,活血.”
姜“辛而不荤,去邪辟恶,生啖熟食,醋、酱、糟、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
白萝卜“生吃可以止咳、消胀气,熟吃可以补气顺气”
小米“降胃火,故脾胃之病宜食之”,“胃冷者不宜多食”。
李时珍四处游历,进行实地考察。他不畏艰险,长途跋涉,有时为了研究清楚一颗药草的药性,多次亲自尝试来试药性。
《本草纲目》共52卷,190万字,记载药物1892种,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16部62类,附方11096则,附图1160幅。编写的体例是首标正名叫作纲,各家注释叫作目,其次是集解、辨疑、正误,再次是气味、主治、附方。
地位: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
传播:17世纪初传入日本和朝鲜,以后又陆续被翻译成拉丁文、法文、等多种文字。
影响:《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 2011年,《本草纲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记忆名录》。
《本草纲目》
宋应星,江西南昌府奉新县(今江西省奉新县)人,明朝著名科学家。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
宋应星一生致力于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考察和研究,收集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同时思想上的超前意识使他成为对封建主义和中世纪学术传统持批判态度的思想家。
宋应星
视频: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的内容非常丰富,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宋应星在具体介绍各种物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时,还绘有120多幅插图,画面直观生动,描绘了生产过程和各行业劳动人民的形象。《天工开物》一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这部书后来传到国外,被译成日文、法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在具体介绍各种物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时,绘有120多幅插图,描绘了生产过程和各行业劳动人民的形象。
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
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 ——《天工开物》
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
地位: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对研究明代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具有很高的价值
传播:这部书后来传到国外,被译成日文 、法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
评价:日本科学史家三枝博音认为:《天工开物》不只是中国,而且是东亚的一部代表性技术书,其技术门类之广是欧洲技术书无法比拟的,是“中国有代表性的技术书”。
法兰西学院汉学家儒莲将此书称为''技术百科全书'',将“天工开物”理解为“对自然界奇妙作用和人的技艺的阐明”。
日本学者评议道:''作为展望在悠久历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中国技术全貌的书籍,没有比它更合适的了。”
视频: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
徐光启是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事业的先驱之一。在明末天下危亡之际,他忧国爱民、清廉勤政,倾心竭力以实学救国利民,在西学东渐,引进西式火器和发展明军炮兵抵御后金,引种和推广番薯、良种水稻等高产抗逆作物等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光,上海人。明末著名的科学家。他毕生用力最勤、影响最广的是在农业方面。所著《农政全书》被誉为“农业百科全书”。另译著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测量法义》、《测量异同》、《勾股义》等。对中国当时的数学、天文、历算、军事、测量、水利和农业等学科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者。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棉花栽培经验,其中最精彩的就是他总结的“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的丰产十四字诀。当徐光启听到闽越一带有甘薯的消息后,便从莆田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随后便根据自己的经验,写下了详细的生产指导书《甘薯疏》,收入《农政全书》。甘薯如此,对于其他一切新引入、新驯化栽培的作物,也都详尽地搜集了栽种、加工技术知识。这就使得《农政全书》成了一部名副其实的农业百科全书。
《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共六十卷,约七十万字。全书分做十二门,包括农本、田制、水利、农器、农时、开垦、栽培、蚕桑、牧养、酿造、造屋、家庭日用技术以及备荒救荒(荒政)等方面。重点在开垦、水利和荒政,篇幅占全书一半以上,成为这部书的显著特色。
地位: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农政全书》
阅读《农政全书》,所了解到的不仅仅是有关古代农业的百科知识,而且还能够了解到一个古代科学家严谨而求实的大家风范。
视频:利玛窦在中国
传教士利玛窦
明朝中后期,一些西方传教士到中国传教,他们带来了有关西方自然科学的书籍。一些中国学者积极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并与外国传教士合作,翻译西方的科学著作。其中,徐光启与意大利人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古希腊数学著作《几何原本》,对中国数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几何”以及“点”“线”“三角形”“四边形”等术语,就是在这个译本里定下来的
想一想:明朝科技发展有何特点?
★明朝科技发展的特点:多为总结性的著作;重经验、重实用;虽无突破和创新,但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极为雄伟的军事防御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宏伟的建筑工程。
长城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直到明朝末年,前后有20多个诸候国和朝代修筑过长城。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修筑的长城都超过了1万里,如果把历朝历代修筑的长城加在一起,总长度超过了10万余里,大约可以绕地球赤道一圈多。它已经被列为世界的一大奇迹。
明长城
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明代长城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守军队,开展屯田,进行生产,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明长城多用砖石砌成,十分坚固。在长城修筑史上,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优异。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
作用:抵御外族入侵,带来稳定和平;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长城既是条军事防御线,又是一条地理上的重要界线,也是一条农牧分界线。
视频:王者中轴——紫禁城
紫禁城于永乐五年(1407年)开始修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基本建成,历十四年,共役使十万工匠和上百万夫役,建成房屋9000余间,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千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明朝北京城
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它是由木匠出身的蒯祥等人设计的,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是北京城的核心。皇城在宫城的外面,周长9 000多米,设有6个门。内城又在皇城的外面,周长约有23千米,设有9个城门。外城在内城南面,设有7个城门。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城布局,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
最为雄伟壮丽的是紫禁城,建筑总面积16万余平方米,有各类殿宇近9000间,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称“紫禁城”。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宫,现辟为“故宫博物院”。故宫的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庄严绚丽,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思考:紫禁城建筑分布有何明显特色?
通过中轴线提示,不难看出紫禁城分布呈严格对称状,紫禁城位于京城中央。
思考:明清时期我国君主集权达于顶峰,通过以上两个问题讨论紫禁城作为皇家房产,它反映了明朝时期怎样的时代特色?
突出体现皇权至上的特色。
壹
贰
叁
故宫在古建筑的作用地位
博物作用
故宫博物院的创立,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民主革命的又一胜利,是对复辟势力的一次致命打击;其二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业绩。
遗产价值
1987年,北京故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学术价值
故宫学是故宫博物院于2003年提出的,故宫学研究主要包括紫禁城宫殿建筑群、文物典藏、宫廷历史文化遗存、明清档案、清宫典籍及故宫博物院的历史六个方面。
在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个体工程,可能就是北京城了,它的设计是如此的杰出。
——美国建筑学家贝肯
明朝三大小说
明朝时候,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尤其是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小说,最著名的是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自秦汉以来,汉赋、唐诗、宋词、唐宋散文、元曲等文学创作各领风骚。到了明代,小说、戏曲等大众文学流行起来。尤其是小说创作,在明代处于黄金时期,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国志通俗演义》书影
《西游记》插图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俗称《三国演义》,作者是罗贯中。这部小说以三国的史实为基础,充分运用文学手段,生动地描写了魏、蜀汉、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也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全书结构宏伟,脉络细密,情节跌宕起伏。《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在这部小说之后,长篇说史的小说大量涌现出来。
施耐庵与《水浒传》
《水浒传》是元末明初另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作者是施耐庵。书中以官逼民反为主题,揭示了从皇帝到各级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描写了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通过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成功地塑造出一批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水浒传》运用白话描写故事进程和人物性格,洗练明快,生动传神
吴承恩与《西游记》
《西游记》出现于明代中期,作者是吴承恩。这是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突出刻画了胆大艺高,爱憎分明、满怀智慧的孙悟空这一神话英雄。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笔调,勾画出神奇光怪的情境,抒发了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小说的语言生动流畅,故事引人人胜。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字振之,出生于南直隶江阴,明朝末地理学家、探险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与马克·波罗被誉为“东、西方游圣”。
徐霞客游历考察的三十多年间,先后四次进行长距离的跋涉,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他在山脉、水道、地质和地貌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徐霞客在完全没有政府资助的情况下,先后游历了相当于今天的十六个省.在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连骑马乘船都很少,还经常自己背着行李赶路.他寻访的地方,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至的边疆地区。他不避风雨,不怕虎狼,与长风为伍,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他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出生入死,尝尽了旅途的艰辛。
地位:科学考察石灰岩地貌的先驱
《徐霞客游记》
成书时间:明朝
主要内容:《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中国最早的一部详细记录所经地理环境的游记,记载了作者在1613年至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等现象,均做了详细记录。
主要成就:在中国广西、贵州、云南3省区,探查的喀斯特地区洞穴便有270多个,指出一些岩洞是水的机械侵蚀造成,钟乳石是含钙质的水滴蒸发后逐渐凝聚而成等。2)纠正了文献记载的关于中国水道源流的一些错误。如否定流行1000多年的“岷山导江”旧说,肯定金沙江是长江上源。对喷泉的发生和潜流作用的形成,也有科学的解释。3)调查了云南腾冲打鹰山的火山遗迹,对地热现象的详细描述在中国也是最早的;对所到之处的人文地理情况,包括各地的经济、交通、城镇聚落、少数民族和风土文物等,也作了不少精彩的记述
问题探究:结合课文和材料,试着分析明朝小说发达的原因。
材料一:天许斋《古今小说题辞》云:“本斋购得古今名人演义一百二十种,先以三之一为初刻云。”
材料二:明朝中叶以后,工商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市民阶层日益壮大。他们的生活和思想要求在文学中得到反映,因而在宋元时期说话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俗小说,便受到他们的欢迎而得到发展的机会。
材料三:李贽将《西厢》、《水浒》与秦汉文、六朝诗相提并论,同称为“古今至文”。
材料四:明代印刷术的进步,刻书业的发展。
明朝时,印刷技术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封建专制达到顶峰,引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把反抗的心声表现在丰富的文学作品与戏剧上。
董其昌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他对自己的楷书也相当自负。虽处于赵孟頫、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而是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徐渭(1521-1593)
狂飙突进的姿态将花鸟画的抽象境界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徐渭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其画能吸取前人精华而脱胎换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以花卉最为出色,开创了一代画风,对后世画坛(如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等)影响极大。
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代表作:《牡丹亭》
主要内容:曲文流丽、人物内心描写细致,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人吃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汤显祖
(1550—1616)
此剧一经问世,便有许多传奇效果。据记载当时有少女读其剧作后深为感动,以至于“忿惋而死”;以及杭州有女伶演到“寻梦”一折时感情激动,卒于台上。由明至今,《牡丹亭》几乎成为昆曲之代名词--昆腔巍然曲宗,牡丹艳冠群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