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02 10:5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和引导。两者相辅相成。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近代以来,西方民族国家形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开始活跃起来,这是各国历史上的共同现象。
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西欧中古时期的基层治理以庄园和城市为中心,近代以来也一直强调基层自治。
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夏朝
1.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国家夏。禹死后,其子继位,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
中央:世袭制
地方:直接统治区域|间接统治区域
2.商朝的政治制度
(1)商朝建立后,实行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
(2)商朝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中央:世袭制
地方:内外服制
分封制 概况 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其他地方则分封给诸侯
分封对象 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
分封过程 诸侯在各地建立诸侯国后,在各自国内又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
权利义务 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也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影响 积极:消极:
宗法制 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两者 关系 分封制和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中央:世袭制
宗法制
(权力继承问题)
地方:分封制
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①血缘与政治相结合,家国一体;②神权色彩浓厚,借助神权强化王权;③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④等级森严;
中央 地方
先秦时期 夏 王位世袭 直接统治--间接统治
商 王位世袭 内外服制
西周 王位世袭 分封制(以宗法制度为核心)
礼乐制
(外在|维护工具)
4.商周政体中原始民主传统
1)概况:
⑴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
⑵西周晚期,王室重臣召公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言论。
2)影响: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在春秋各国政治中有一定影响。
秦朝的政治制度
1.背景
(1)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2)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在政治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经济发展
农业:
工商业:
贵族等级分封制度开始解体
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度开始产生
政治:
具体表现?
具体表现?
文化:
封建社会
皇帝独尊 嬴政自认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自取尊号“皇帝”,自称“朕”,命和令分别称为“制”和“诏”,印称为“玺”
皇权至上 丞相和诸大臣听命于皇帝,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
皇位世袭 嬴政自称“始皇帝”,死后传位给子孙
皇帝制度: 1)地位: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
2)内容:丞相和诸大臣听命于皇帝,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
3)特点:①皇帝独尊;②皇权至上;③皇位世袭。
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3.三公九卿制:中央行政制度
(1)三公
①丞相:百官之长,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
②太尉:最高武官,掌军事。
③御史大夫: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同时又是最高检察官。
(2)九卿:三公之下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的卿,泛称“九卿”。其下再设若干部门,处理具体事务。
(3)地位: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
4.郡县制(地方行政制度)
(1)背景:秦始皇总结春秋战国以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的历史教训。
(2)内容:
郡 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秦统一后设36郡,后又不断调整
县(道) 设于郡下,根据户数的多少,置县令(长)、县丞、县尉
乡里亭 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3)特点: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4)影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1)内容:
①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②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2)作用:在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中,文书发挥着重要作用。
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影响: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3)宋朝:最高行政长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太祖设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握财政大权,分割宰相的权力。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4)元朝: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
(5)明朝: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6)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朝代 体制 具体内容
西汉 郡县二级制 (1)郡设太守为一郡最高长官,其下设郡尉、郡丞分别协掌军事、行政
(2)郡下设县,县设令或长,其下有县丞、县尉及分曹属吏
王国和侯国 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
东汉晚期 州、郡、县三级制 “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形成了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
朝代 体制 具体内容
隋朝 州县二级制 废郡,以州统县
唐朝 由州、县二级制发展为道、州、县三级制 (1)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2)唐中期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朝代 体制 具体内容
宋朝 路、州(府)、县三级制 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又改道为路,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
元朝 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内容: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掌管一省政务,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演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地位: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了省、路、府、州、县的多级行政制度
朝代 体制 具体内容
明清 省、府、县三级制 (1)明初废行中书省,但省的格局并未改变,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
(2)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