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
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木兰辞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当户织
可汗大点兵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天子坐明堂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战火频仍?
经济发展?
民族交融?
成书于南朝的《古今乐录》中记载“木兰,不知名。”
壮士十年归
政权更迭
北齐
西魏
北周
十六国
北朝
南朝
东晋
西
晋
北魏
东魏
宋
280年灭吴
统一
317
420
420-589
386-581
魏
蜀
吴
隋
263
386
581
589
577
265-316
齐
梁
陈
分裂与对峙
政权更迭
东汉
一证 战火频仍
“人皆相食”、“白骨遍野”、
“千里无烟爨之气,华夏无冠带之人”
北方战乱北民南迁
西晋末年形成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
江南开发
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社会环境
劳动力与技术
自然环境
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 ——《宋书》
南方农业经济发展
南方青瓷羊圈、猪圈模型,南朝织锦,反映了哪些现象?
稳定的农业经济与生活,发达的手工业。
二证 经济发展
北方战乱胡族内迁
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
胡床
饮食
生产
生活
匈奴人:刘渊
建立汉朝,史称汉赵,国号元熙
为什么最终胡人政权走上了汉化道路?
在我国历史上,统一不能从血统着手而要看文化高低。文化低的服从文化高的,次等文化服从高等文化……要统一汉人和各种不同的胡人,就要推崇汉化……当时中原衣冠多随东晋渡江,汉人正统似在南方。……只有攻取东晋,推行汉化,方可统一胡汉。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民族融合
迁都洛阳
改姓汉姓
改说汉语
改穿汉服
(孝文帝)规定宗室诸王正妃“应取八族及清修之门”。
——何德章《伪托望族与冒袭先祖》
胡汉通婚
民族融合
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司马光:《资治通鉴》
北魏贵族车马出行图
生产
出行
文学
民族融合
三证 民族交融
思考:
从材料判断,孝文帝改革成功了吗?有什么影响?
(北魏后期)稻谷亩产量一般在4斛左右,若精心耕作,可达10斛,大大超出了汉代平均亩产3斛的水平。……为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冶铁业也大有发展……(洛阳)城不仅五方杂处,市场繁荣,沽贩云集,而且在城南的特定区域,安置了南、北、东、西各族降民以及西域和域外商人。
——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礼仪之叙,粲然复兴;河洛之间,重隆周道
——《魏书》
材料一:南北朝后期……南北方经济上的互市交易也越来越多,沿淮、汉边境由“大市”、“小市”,打破关禁的要求日益迫切。尽管全国尚未实现统一,但北人不再因民族压迫而南流,各地对统一文化的认同感也日趋强烈。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总之,当北朝民族问题尚未解决之时,则南北分;一旦解决,则南北合。——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民族交融
增强民族认同感
国家统一
220-280年
280-316年
317-420年
(439年)
420-589年
589年
三国
东晋
十六国
南北朝
隋朝统一
西晋
618年
907年
960年
1276年
1271年
1368年
1644年
1636年
1912年
统一
分裂
唐
北宋
1127年
元
明
清
五代十国
西夏
金
南宋
589年
隋
——习近平在全国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的讲话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
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
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