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叙事
——墨西哥到中国:在文化自觉中实现美美与共
——《近代殖民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教学设计
一、内容主旨
费孝通先生曾在历史纵深与宏大格局中,总结了与“文化自觉”互为表里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十六字箴言,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秩序观前瞻性契合。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一主题下,这十六字箴言是历史学的发展结果,也是社会学的学术结晶。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宏观的大概念,新航路开辟以来,全球联系逐步加强,伴随着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殖民扩张带来的人口迁徙与物种交流,世界多元的区域化文明格局被打破。从近代到当代,世界各大文明主体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变,表现在由过去的冲突、对抗转变到现在的相互作用、融合,不同文明主体从“各美其美”(以自身价值观为判断标准),到理解并尊重其他群体的价值理念的“美人之美”,在文化交流与交融中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才逐步实现了当今社会“美美与共”的多元文明构成的国际体系。在近百年的时间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蓝图才在历史长河中逐步被构建起来。
墨西哥和中国,作为保护土著文化和移民文化的代表,在历史长河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元文化世界提供了范例。建筑是历史长河中的时代印记,也是民族文化的缩影,本课以墨西哥的墨西哥三文化广场和中国的唐人街建筑为主线,通过微观可见的建筑形成原因,由表及里建立起人口迁徙与文化的交流、交融和认同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并以此来诠释墨西哥和中国在历史中是如何在文化自觉中实现美美与共,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历史范例的,让学生在迁移中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大概念。
二、教学情况分析
1、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在学科知识层面,学生在高一期间已经学过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扩张带来的人口迁徙、物种交流与疾病传播等相关史实,同时对新航路的开辟所带来的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的相关影响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这部分史实对学生了解殖民扩张背景下人口迁徙带来的族群变化的学习有很大帮助。然而,本课的内容要求学生在史实的基础上对文化交流交融与认同、世界格局的演变有自己的理解,对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教师需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对近代到当代的文化冲突到交融认同有总体的认识。
在学科素养层面,高二学生通过一年多以来的历史学习,对史料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史料和自己掌握的史实,运用唯物史观提出较为合理的历史解释,这为学习本课的重难点奠定了较好的基础。然而,高二学生的时空观念仍较弱,因此在分析人口迁徙时应结合地图,画好世界人口迁徙图,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2、课标分析
课标中对该课的教学目标要求为:
第7 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本课课标:1.17 全球联系的建立
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3.3 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
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因此,从学科知识层面,近代以来由殖民扩张导致的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是学生的重点学习内容。在学科素养层面,本课要求学生在了解殖民扩张背景下对人口迁徙带来的人口结构变化中体会到文化的交锋、交流与交融,进一步思考当代社会的文化认同问题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教材分析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p.39-43。
选必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第5 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p.29-32,尤其关注32页的“问题探究”
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7 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本课立足于统编版高中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第三单元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的第二课时《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在单元视角下,本单元共三课时内容,涉及古代、近代和现代人口迁徙以及人口迁徙带来的文化认同等相关内容。本课为第三单元第2课,涉及的内容是近代部分,上承古代,下启现代。在第3课中当代移民社会,多元文化社会中的文化认同问题是有历史渊源的,其历史渊源主要呈现在第2课,西方殖民侵略带来的人口迁徙,人口结构的改变和族群的变化,新区域的开发和新文化的产生伴随着对原始文化的破坏和摧残。因此,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文化交融与认同问题随之而来。本课通过墨西哥和中国展现在近代人口迁徙中受到不同文化冲击之后表现出的高度文化自觉,以及尊重其他文化的国家案例,在历史中寻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与方案。
在课时视角下,本课主要通过墨西哥和中国两个国家的近代迁徙与文化发展轨迹,探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答案。墨西哥从最早的美洲文化,到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再到现代的以欧洲宗主国文化为主的多元混合型的新型文化,墨西哥文明留给世界的不仅是保留曾摧残的原著文明的多元新型文明,更是它在近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关于文化认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而近代中国的人口迁徙主要体现在早期前往美洲的华工,而华工作为移民文化的代表,也在艰难的环境中传承生生不息的中国文化,并用中国智慧对世界做出了卓越贡献,展现在面对多重挑战与机遇中的中国方案。
三、教学目标
能在地图上画出近代主要的跨洲、跨国家、跨地区的人口迁徙路线,理解世界文明联系的不断加强;能说出近代人口迁徙的背景和影响,理解殖民扩张带来的人口迁徙对人口结构和族群的变化;能说出近代以来美洲人口结构和族群的构成变化,在人口结构和族群的构成变化中认识墨西哥和中国尊重并理解其他文化,并保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文化认同观念;了解近代华工出国原因、悲惨境遇以及历史贡献等史实,能说出华工作为移民文化的代表,为世界文明所做的贡献,认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和勤劳勇敢的精神;能在这课学习过程中调动以前所学的知识,提高知识的整合能力和迁移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近代以来殖民扩张导致的人口迁徙和族群变化。
难点:认识墨西哥和中国在近代是如何在迁徙和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实现文化美美与共的。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出示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图。
——百度百科:墨西哥三文化广场图
教师:屹立在墨西哥三文化广场的建筑讲述着墨西哥城的历史,观察图片,墨西哥三文化广场中的三文化指的是哪三种文化?在图中同学们可以找到墨西哥对应不同文化的建筑物吗?
引导学生回答:阿兹特克文明,近代殖民的欧洲文明以及当代墨西哥文明,他们分别表现在阿兹特克遗址,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以及当代的建筑中。
材料一: 广场上的碑文在记述西班牙征服墨西哥的历史时作了这样的评述:“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 ——教育部:《历史 选择性必修3》,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
教师:通过墨西哥三文化广场的建筑,我们可以看到探寻到墨西哥文化的历史足迹。那么在这段近代的评述中,大家如何理解今天的墨西哥文化形成是一个“混血民族”的诞生呢?这些“混血民族”包含哪些民族?而这诞生为何又是“痛苦”的呢?
引导学生回答:有近代殖民入侵的欧洲人,还有墨西哥原美洲土著居民,还有当时三角贸易运来的黑人。因为在墨西哥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土著文化曾遭到破坏,这个过程是痛苦的。
教师:那么为什么要把这三种不同文化、曾经发生过激烈冲突的文化并列、共存于同一座广场上呢?我们今天就通过探寻墨西哥的历史,先来看看墨西哥三文化广场是如何在历史中形成的。
设计意图:教师把墨西哥三文化广场图作为导入的材料,能够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教师对石碑上文字的分析和设问,导入到墨西哥三文化广场的形成过程和墨西哥的历史,导入快速直接,通过设问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环节二:土著文明,危在旦夕
出示美洲文明分布示意图(下图)和拉丁美洲殖民地示意图(下图)
——教育部:《历史 选择性必修3》,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
教师:在墨西哥三文化广场所在的这片土地上,早在14世纪,阿兹特克人创造了辉煌的古代美洲文明。而在16世纪中叶的拉丁美洲的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西班牙已经把除了巴西之外的大部分南美洲和整个中美洲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
设计意图:在观察墨西哥三文化广场图片的基础上,呈现学生高一所学的美洲文明分布示意图以及拉丁美洲殖民示意图,让同学们对墨西哥的历史有总体的时空上的把握,有利于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出示科尔特斯人物图。
——百度百科:科尔特斯人物图
教师:完成西班牙殖民这一使命的是大航海时代西班牙航海家、军事家、探险家,阿兹特克帝国的征服者科尔特斯。1521年,科尔特斯征服了阿兹特克帝国并建立起西班牙殖民统治,他将殖民地命名为新西班牙。那么同学们阅读以下史料,在当时西班牙殖民扩张中,除了武装征服外,欧洲人能够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的重要原因还有什么?
材料二: 对美洲的征服,既是由人,也是由细菌去完成的,有时细菌跑在西班牙主力军的前头,有时则紧随其后,特别是人口稠密的地区如墨西哥中部。 ——(英)莱斯利·贝瑟尔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组译:《剑桥拉丁美洲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
学生:细菌病毒的传播和武力征服。
出示特诺奇蒂特兰城市复原图。
——百度百科:特诺奇蒂特兰城市复原图
教师:没错,在战争中,科尔特斯的随从中有一个黑奴患天花,天花的传染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彻底毁了保卫该城市的人。1532年,特诺奇蒂特兰城市的最后一群抵抗者在这座城市的废墟中投降。
设计意图:通过西班牙殖民地对墨西哥城的侵略的微观叙述,通过史料的阅读和图片的呈现,同学们能够更为清晰地感受到西班牙对原美洲土著文化的破坏,同时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史料,了解西班牙对墨西哥经济政治文化上的侵略以及疾病的传播是导致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是导致西班牙人在美洲迅速建立起殖民地统治的重要原因。同时这也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中的重要知识点,该教学环节打破了纲要和选必教材的壁垒,实现了融通教学。
出示墨西哥三文化广场平面图,请学生回答问题。
——百度百科:墨西哥三文化广场平面图
教师:我们今天看到的遗址部分是阿兹特克帝国的哪一部分?
学生:祭坛遗址。
教师:很好,祭坛是原来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祭拜他们的神太阳神的地方。而西班牙殖民者们在入主了这片土地之后,他们拆毁了这座土地上的金字塔和大祭坛。1610年,他们在祭坛遗址的东侧建造了大教堂,西班牙征服特诺奇蒂特兰不久,传教士们用音乐和图画进行讲解,动员大批印第安人建造修道院和教堂,在紧接着政府后的几十年改变了墨西哥中部建筑的景观。
出示材料三和材料四,请学生回答问题。
材料三: 他们由于自己的神战败,名誉扫地,从而产生一种精神和礼仪上的真空,使得乐于接受修道士的领导,视他们为得胜种族的圣人。 ——(英)莱斯利·贝瑟尔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组译:《剑桥拉丁美洲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 材料四: 在白人殖民者那边,新酋长被称为菲利普王···当教长来给他传教时,他一把扯下了教长的纽扣,举在教长面前,告诉他,自己对基督教的兴趣,如同这颗纽扣,随后将纽扣丢在地上。 ——杨白劳:《后发先至的美利坚》,北京:现代出版社,2015年。
教师:在西班牙殖民者的眼里,他们自认为自己是“得胜种族的圣人”,认为土著居民非常乐于接受他们的教导,那么事实上真是如此吗?请同学们阅读以下材料回答,这两则材料的观点有何不同?为何会有这样的不同?
引导学生回答:土著居民有反抗,并不是白人眼中的“他们乐于接受修道士的领导”,两则材料的立场不同,阅读史料时应考虑到史家倾向,应辩证地看待这些史料,应查阅更多史料来了解这段历史,才能更加全面地看待这段历史。
教师:第一则史料中,西班牙殖民者们把土著居民对基督教的服从称为“天然悟性”,第二则史料里,印第安人把教长的纽扣仍在地上,对基督教文化是不屑的,抵抗的,体现他们两者的文化冲突。同时在当地,西班牙殖民者还让土著居民从事他们并不熟悉的种植原园经济,并且建立起了殖民统治机构。就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共同侵略下,原本的美洲文明被欧洲化了。
设计意图:通过使用墨西哥三文化广场的平面图和教师微观的叙述,同学们直接清晰地了解到阿兹特克帝国的文化是如何被欧洲化的以及墨西哥三文化广场是如何逐步形成的。在通过对比立场不同的两则材料的对比中,同学们能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总结阅读、分析史料的方法,能认识到史家倾向对历史解释的影响,在学习史实的过程中,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环节三:人口重构,文化何从
出示1700-1860年美洲人口种族构成的变化图。
——数据源自(英)安格斯·麦迪森著,伍晓鹰等译:《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教师:从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阿兹特克为代表的印第安人是这段时期美洲人民的缩影,印第安人在战争、疾病和奴役中大量死亡。以致在未来的100多年中,通过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土著居民人口锐减。
教师:那么美洲土著居民的大量死亡,造成美洲殖民地的劳动力不足,此时西方殖民者想到了什么方法?
学生:从非洲运大量的黑奴前往美洲,进行三角贸易。
教师:没错,为了弥补美洲本土上劳动力的不足,欧洲殖民者进行罪恶的三角贸易,将大量的黑奴运到这片他们认为的新大陆上。阅读下列材料,分析白人来美洲的原因。
出示材料五,请学生回答问题。
材料五: 1592年胡安·德·洛夫莱斯(西印度群岛移民)的家信: “不要犹豫,上帝会帮助我们。这片土地和我们的一样好,因为上帝在这儿赐给我们的比在那儿多,我们将过上好日子。” ——(英)莱斯利·贝瑟尔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组译:《剑桥拉丁美洲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 ——杨白劳:《后发先至的美利坚》,北京:现代出版社,2015年。
引导学生回答:对于西班牙本土人民来说,关于在新大陆有可能生活得较好得消息鼓励越来越多的西班牙人乘船前往美洲。
教师:没错,美洲的黄金梦吸引着大量欧洲白人不远万里来到美洲。在印第安人锐减的大背景下,非洲黑人增加,欧洲白人激增。而漫长的离家和旅程中,女性的移民者较少,因此西班牙殖民者并没有禁止不同族群之间的通婚,因此,混血民族在这片土地中诞生了。
出示材料六,请学生回答问题。
材料六: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比土著文化优越。同样,他们也认为非洲宗教和文化比自己的低劣……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 ——(美)托马斯·E·斯基德莫尔,彼得·H·史密斯著;江时学译:《现代拉丁美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
教师:三角贸易和欧洲白人的大量移民带来了美洲人口结构和族群构成的变化。阅读材料,总结近代拉丁美洲的文化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引导学生回答:出现了以多元文化并存的新文化格局。
教师追问:很好,那这种多元文化是怎么形成的?它由哪几种文化构成?
引导学生回答:由欧洲文化主导,印第安人和黑人文化并存。在交融中构成。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欧洲宗主国的文化影响最大,印第安人和黑人的文化得以保存,在这过程中,形成了近代拉丁美洲的文化特点:以欧洲宗主国文化为主的多元混合型的新文化。至此,我们明白了现代的墨西哥文明为何是混合民族,且是如何在近代欧洲殖民的侵略下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近代拉丁美洲的文化不是印第安文化的简单延续,也不是欧洲文化的简单移植,而是从民族血液到精神的杂糅和融合的过程。文化从冲突走向了重构和调适。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展现世界地图中的人口迁徙图,学生了解殖民扩张下的人口迁移过程,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同时,教师通过史料的分析和逐步追问,引导学生回答等方式,让学生们认识到了墨西哥民族是如何从文化冲突走向文化的重构和调适的,落实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环节四:文化认同,共存共荣
出示材料七,请学生回答问题。
材料七: 没有古代阿兹特克和玛雅文化,不可能有我们今天的文化;同样,没有西班牙人带来的欧洲文化,也不可能有我们今天的文化;没有19世纪父辈们为墨西哥独立的英勇战斗,同样不可能有我们今天的墨西哥共和国。 ——百度百科:拉米雷斯教授(曾任墨西哥国家人口安置和公共工程部长)
教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幅图,大家对这段碑文的内容是否有了新的理解?在三文化广场中最接近现代建筑的这栋楼是墨西哥的外交部大厦,为何墨西哥要将外交部大楼建在三文化广场上呢?请大家阅读材料,回答墨西哥对这段历史的态度。
学生:想展现给世界人民,墨西哥对美洲文化从未遗忘,对欧洲文化也尊重理解的态度。
教师:没错,当代墨西哥人民认为阿兹特克人是他们的祖先,是他们文化传统的根源;西班牙人虽然破坏了阿兹特克文化、征服了他们祖先的土地,但是他们带来了欧洲文化,其结果就是今天的墨西哥文化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的产物并且还在继续进行着这样的融合。外交部大厦设立在三文化广场上是有象征意义的:面向世界,包容各种文化。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墨西哥人民从未忘记自己的文化根源,同时当代墨西哥用智慧和胸襟将近代以来的文化冲突转化为文化交融与认同,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的墨西哥新型文化。正是这样的文化自觉,让墨西哥保留着自己的文化根源的同时能够尊重其他文化,成为当代多元文化体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全球化浪潮中,在面对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与本土文化和古代文化之间的冲突时,若每个国家都能够做到文化自觉,从各美其美,走向美人之美,那么美美与共,共存共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蓝图将不难实现。
设计意图:通过收尾呼应的形式结束对墨西哥的微观叙事,同时通过曾任墨西哥国家人口安置和公共工程部长拉米雷斯教授的一段话来升华主题,展现墨西哥对待本国历史的态度,展现其在文化自觉中实现美美与共的智慧。通过墨西哥这个国家的微观叙事,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近代殖民扩张带来的人口迁徙的影响,用墨西哥三文化广场以及相关史料展现墨西哥在文化自觉中实现美美与共的观念,让同学们通过墨西哥这一微观案例,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观设想的可行性。
环节五:赴美之行,以淘金始
教师:除了墨西哥以外,还有一个民族,中华民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接下来,我们通过唐人街的视角来看华人在美洲的历史。
出示陈颍川总堂立面图,请学生回答问题。
——谭金花等:《温哥华唐人街公所建筑文化研究》,载《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陈颍川总堂立面图。
教师:这是在北美洲一处唐人街的建筑。大家可以在这张图片中找到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子吗?
学生:“西湖”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的最高层处有英文。
教师: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建筑的风格类似于我国华南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的骑楼,一楼用于经商或出租,二楼以上当储物或居住之用。在顶层阳台上,我们看到罗马塔司干柱式建筑以及两旁对称的两对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的方形壁柱,这些都有西方建筑的影子。而再看正立面的建筑匾额名字以及窗户,我们又可以看到中式建筑元素的影子。在北美洲的唐人街的建筑表现为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子,又与海外建筑文明兼容共生。那么唐人街又是怎么形成的呢?这样的“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产物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今天我们通过唐人街这一建筑来探寻华人在海外的历史。
设计意图:经过墨西哥三文化广场的学习,同学们能认识到建筑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因此,这里再次选用建筑,同学们能够很快地认识到这是中华文化和海外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将这一认识运用到了新场景的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的迁移。同时,这一图片也将话题快速导入到了华人在海外的发展史以及唐人街的发展史。
出示材料八,请学生回答问题。
材料八:从美国海关有关华人入境的记录显示,1820年记录第一位中国人进入美国;1821—1839年间,又有10人抵达;1840—1849年间再添35人;但1850年则有450人;1851年有2716名华人登岸;1852年暴增至20026人,主要是因为意在涌来淘金,消息盛传至中国广州及其近乡农村。 ——刘伯骥:《美国华侨史》,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材料,19世纪中期左右中国前往美洲的人数呈现怎样的趋势?为何会有这样的现象?为何在广州?
学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有人成功抵美有所收获后,将消息带回了国内,引发了更大群的乡人赴美淘金潮。鸦片战争后,清廷割让了香港等地,在广州和福州等地,外商常现,关于海外的消息常常传至粤闽两地。而在1850之后,华人增长的人数飞速上升,这是因为在1848年,加利福尼亚发现了黄金,一夜暴富的可能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华人来到美国这片领土。
教师:同时,19世纪初以来,英美等国开始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地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变动力。华工成为他们的目标。19世纪中期,大批大批的华人被运往东南亚、美国、加拿大及澳洲等地。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分析史料以及教师的设问,同学们了解华工奔赴海外的背景。在这过程中,教师通过“广州”这一地点建立起了选择性必修和《中外历史纲要》(上)鸦片战争以来开放香港岛等地的史实进行联系,实现了融通教学,同时在分析史料,引导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提升了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出示《集聚在船上的华工》和材料九,请学生回答问题。
——教育部:《历史 选择性必修3》,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集聚在船上的华工》图 材料九:(苦力)闭置一舱,昏闷而死者已三之一,抵埠以后饥饿疾病鞭笞而死者又三之一,仅延残喘者不及一成。 ——陈炽:《续富国策》,北京:朝华出版社,2018年。
教师:大家仔细观察这张图片,并结合材料,大家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华工人数多、人口密集,条件很艰苦,船上的死亡率很高。大家梳着辫子,是清朝时期时候的出国图。他们目光呆滞,不知要去往何方。
教师:而这些迷茫的华工大都是中下层农民,大量出洋劳工只能从事底层的修路、挖矿、务农等工作,社会地位低下,甚至很多是以被哄骗,诱拐等方式出国的。1865年,美国以修建从东到西,横贯美国全境的太平洋铁路为由,与中国签订招募华工条约,形成新一波的华工出洋潮。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图片和材料,同学们认识到了这一时期华工奔赴海外的场景。具象的图片能够让学生们直接感受到华工出行的不易。通过观察图片和分析史料,了解到华工出行的死亡率高、条件艰苦等特点,感受华工赴美的不易与艰辛,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环节六:劳模伏祸,立法排华
出示材料十,请学生回答问题。
材料十:1866年隆冬,大雪纷飞,工人们……在雪棚下继续工作,结果发生雪崩,3000多名华工遇难。几个月后冰雪融化,人们发现尸首横陈,个个身着单衣,赤着双脚,后事无人料理,只能由新来的华工草草掩埋……一节节铁轨,在华工的尸骨上筑成。 ——林珏:《19世纪华工在美国西部开发中的血泪贡献》,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教师:华工的工作为修建跨越美国东西部的太平洋铁路,在加州淘金的许多工人也加入了加州地区太平洋铁路的修建。请同学们阅读该史料,华工的生存处境如何?
学生:华工为太平洋铁路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150多年前,上万名华工从中国飘洋过海到美国,克服艰苦恶劣的环境,忍受各种不公待遇,以非凡的毅力和巨大的牺牲完成了太平洋铁路建设,太平洋铁路的建成,把纽约到旧金山的旅程从6个月缩短到7天,让美国的东西部从经济上真正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为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创造了人类工程史的传奇。在这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了华工在美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教师:华人凭借其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为太平洋题录建设,为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出示黄金长钉图,请学生回答问题。
——维基百科:黄金长钉图
教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该图片,1869年5月10日,全段铁路最后一口长钉被嵌下,该长钉被称作“黄金长钉”,这是铁路完工时拍的照片。大家从这张图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没有华人。
教师:在完工典礼的合影里,并没有华工的身影。因此,为太平洋铁路牺牲巨大的华工就这样成为了“沉默的道钉”。除了对不仅如此,1882年,又一则法令把无数海外漂泊的华人推向更加绝望的深渊。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史料,学生了解华工为美国太平洋铁路所做的贡献,为美国东西方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感受华工在这过程中的条件艰苦以及伟大牺牲,通过对比“黄金长钉”和“沉默的道钉”认识到华工在美国的社会地位低,未被认可,培养了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出示材料十一,请学生回答问题。
材料十一:·······美利坚合众国参众两院在国会通过本法后九十日内,至本法通过后十年内,华工入境暂停;在暂停期间,任何中国劳工不得来美国······· SEC.15. 出现在此法案中的词组“中国劳工”,指被一切熟练或非熟练的中国工人,以及一切被矿主雇用的中国人。 ——百度百科:排华法案
教师:通过阅读该法案,大家获得了什么信息?
学生:这是排华的法案,不让华工登陆美洲,且对华人进行了无差别的歧视。
教师:华工的到来本来就是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为何美国要排华?请同学们阅读以下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
出示材料十二,请学生回答问题。
材料十二:美国历史学家休伯特:“如果没有这些召之即来的廉价劳工,农场主常常不知道怎样开垦田地,收割庄稼。他们在多沙和低产的土地上种植庄稼,在炎热、沼泽地般的圣华金峡谷里干活,比白人效率高···(他们在种植蔬菜方面)几乎无人可以匹比。” ——陈依范:《美国华人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年。
学生:华人的效率比白人高,成为了加州农场主首选的廉价劳动力,挤压了白人的生存空间,导致美国出台排华法案。至此,华人与美国本土居民的矛盾冲突不断显现出来。
教师:很好。在淘金热褪去、太平洋铁路完工后,失业的华人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在加州寻找工作,然而由于华人的勤劳勇敢,他们的效率比白人高,更容易受到雇主的青睐。白人失业,引起《排华法案》的发布。同时,从这段材料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华工将中国的农耕技术带到了美国,促进了加州经济的发展,华人将历经千年的人类农业文明成果飘洋过海带到了美国,从而使中国的农耕文化遗产为新大陆的发展贡献力量,与其他民族的农业文化遗产互动互补,交汇集合,共同为世界农耕文明发展进步做出贡献。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分析史料,逐步设问,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回答问题,学生能够通过史料分析美国《排华法案》颁布的原因,认识到此时华工与美国本土居民的冲突,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同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史料认识到这段时间华人对美洲的贡献以及农耕文明逐步融入美国的史诗,感受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环节七:自成治区,调适发展
出示材料十三。
材料十三:面对种种不公正待遇,华人选择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融入美国社会,在属于华人的区域建立起医院、学校、工厂、商店。 在这一时期,虽然多次遭遇美国政府的抵制和不公平待遇,但华人还是完成了他们的基础设施建设,具备了融入美国社会的底气。 ——迮映东:《浅议国际移民的社会融入——基于旧金山唐人街华人移民的历史分析》,载武警学院学报,2021年第9期。
教师:被排挤的华人只能相互取暖,生活在未被美国人开发的无人区里,但华人很快在属于华人自己的区域里建立起医院、学校、工厂、商店等基础公共设施,一个自给自足的社区就这样建立起来了,这是加州旧金山华人街的雏形,为加州后来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出示材料十四,请学生回答问题。
材料十四:来自中国南部沿海省份的华人史中国人最有重商传统的人群,他们在美国城市化早期的小商业社会如鱼得水,城市也由于他们的辛勤经营而稳定发展……虽然华工入美一再受到政策限制,但是他们做中美贸易和地区贸易,促动物资流动;他们缴纳各种关税,增加政府收入;他们雇佣更多人手,提供就业机会等等……为所有城市居民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同时构成美国小商业资本社会的有机部分。 ——杨红波:《城市发展史视野下的美国唐人街演变研究》,广州:世界图书广东出版公司, 2014年。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回答华人是如何融入美国社会的?
引导学生回答:华人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在美国从事商业贸易,为美国本土居民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以及就业机会,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教师:很好,此时的唐人街不再是封闭隔离的华人社区,它与美国的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互动关联,此时美国的早期城市化与唐人街的经济发展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唐人街的发展正是美国与中国的密切经济文化互动在美国城市土壤上的具体反映。唐人街的发展和演变离不开美国城市发展的大背景,而中国人凭借其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断融入美国社会,传承中华文化,逐渐成为美国城市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而在之后的100-200年里,唐人街遍布世界的大街小巷,称为中华文化的世界窗口。
出示唐人街海外分布图和材料十五:
——百度百科:唐人街海外分布图 材料十五:世界各地的唐人街文化也是中华文化与本土文化互补、共生与融合的产物。 ——张月:《当代华侨华人软实力的构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
教师: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世界各地的唐人街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的本土文化互补共生融合的产物,成为在美洲、澳洲和东南亚展现中华文化的窗口,是移民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近代到当代,从华工到海外华侨,中国人民凭借其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国精神,在文化自觉中实现美美与共,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蓝图展现了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而唐人街也将携带着中华文化基因继续与各国文化相伴相生,共同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史料,学生了解唐人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的史实,认识到唐人街是如何进行文化调适,一步步融入美国社会的。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同时,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也能够感受到海外华侨的勤劳创新精神,培养了学生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
环节八:文化认同,精神永驻
出示材料十六。
材料十六:1963年,在太平洋铁路百年纪念仪式上,美国百年纪念仪式上,美国白宫向旧金山华侨总会会发来一封信:“现今中央政府全体同仁,深知华裔先民流血流汗,以最大之牺牲精神,在极艰苦的环境下,修山辟路,筑成横贯东西方铁路,此项丰功伟绩,吾人永世难忘。 ——林珏:《19世纪华工在美国西部开发中的血泪贡献》,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教师:从华工到华侨,在一代代华人的努力下,美国社会对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也逐步认可,认同。1943年12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废除《排华法案》加州将中国农历新年成为法定节日,1963年,美国承认华人为太平洋铁路所付出的牺牲,赞赏华人对美国社会所做的贡献。2012年6月,美国就排华立法正式致歉。2022年9月,加州将中国农历新年成为法定节日。在一代代华侨的努力下,中华文化逐步称为世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近代到现代,华人从最初的淘金潮、铁路修建再到加州地区的开发,经历了《排华法案》的排挤与冲突,通过自身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断融入美国社会,成为移民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世界多元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多元认同的现代社会,海外华人华侨在文化自觉中实现了美美与共,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同时,他们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出示百人会图片、保加利亚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图片、阿联酋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西班牙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图片和材料十七。
——百度百科:百人会图片、保加利亚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图片、阿联酋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西班牙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图片 材料十七: 美国的白人会,其使命是促进中美人民建立良好而有建设性的关系。各国与中国的和平统一促进会意在向全世界阐明中国追求和平的重大意义,并为构建和谐世界而努力。 ——张月:《当代华侨华人软实力的构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
教师:从近代到现代,中华人民从未忘记自身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使命,不断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百人会的建立以及华人华侨与保加利亚、西班牙等国建立的和平统一促进会,表现出中国希望各国相互合作、公平竞争、和平发展,实现共存共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望。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的呈现和教师的讲述,学生了解美国认同中国文化的相关史实,感受华工从被排斥,到调试融入再到认同的这一艰难过程,认识到从华工到海外华侨凭借其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逐步被认同的不易。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同时,在学习了墨西哥三文化广场的内容之后,墨西哥民族在文化自觉中实现美美与共。在这个子目的新场景中,学生也能通过文化冲突,调适,再到认同这一过程中认识到海外华侨的高度文化自觉,实现在新情境中迁移已学知识。同时,教师通过海外华侨所承办的非官方组织体现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历史使命,让同学们感受到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智慧与担当,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
环节九:课堂收束
教师:这节课,老师通过墨西哥三文化广场和唐人街这两种建筑讲述了墨西哥民族的形成历史和中华民族作为移民文化迁入其他国家的历史,他们两者有何相似和不同之处呢?大家可以思考后和小组同学交流后回答。
学生:对墨西哥和中国来说,他们都是人口迁移下进行文化调适的主体。同时,他们在人口迁徙的背景下,面对不同民族带来的文化冲突时,他们都能通过对自身文化的调适,到达文化认同阶段,在这过程中,他们都保持着高度的文化自觉,形成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多元文化的风景线。他们艰难的历史进程都告诉我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元文化社会来之不易,以及他们为我们提供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途径——在文化自觉中实现美美与共。他们的不同之处主要是他们迁徙的背景和形式不同,墨西哥在面对外来人口和外来文化迁移下的重构,而中国是作为移民文化迁入其他国家的调适。
教师:这位同学总结得很好。墨西哥民族和中华民族虽然在历史中发展情况不同,但是都为我们诠释了在面对由人口迁徙带来的文化冲突的挑战时,应该如何调适自身文化,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这也是历史带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学习前人的宝贵经验,同时珍惜和发展前人为我们塑造的世界。珍视世界和平与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设计意图:在最后收束环节,教师进行了小结和升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通过墨西哥和中国的例子认识到了人口迁徙是文化交融的途径之一,同时认识到人口迁徙在文化交融中的表现为文化冲突,文化重构与调适以及文化认同。通过墨西哥和中国两个案例,学生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在文化自觉中实现美美与共。收束环节教师设计让同学们进行总结和反馈,可以让教师有效检验这节课的成果。
六、作业设计
1.必做作业:结合本课所学的史实,以墨西哥或中国为例,以“在文化自觉中实现美美与共”为主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小论文。
2.选做作业:课外查阅相关资料,尝试寻找在文化自觉中实现美美与共的其他国家或民族案例。
七、板书设计
板书类型:提纲式。运用简明的线条与文字,勾画出本课殖民扩张的背景以及人口迁徙的情况带来的人口重构,墨西哥和中国在文化自觉中实现美美与共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提供了历史案例。
八、教学反思
通过备课、上课和修改三个环节的备赛过程,在指导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受益匪浅。在备课,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凝练主题,如何使用教材内容为主题服务,如何将教学法与历史内容相结合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理解。在授课技巧方面,我对于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设问,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进行追问,如何升华主题也有了较深的感悟。赛后观看自己上课的视频时,对于在课堂中如何用凝练的话语表达丰富的情感方面,还有待加强,对于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回答,更有效地升华情感,也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对自己上课时会出现的一些口头禅,语气词和习惯性动作,都有意识地通过训练改进。我反思教学存在的问题查找努力方向,一是推敲、凝练课堂授课语言;二是扩大阅读量,拓展史学视野,打好史学功底的同时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历史教学法理论,将先进的理论与实际的历史教学相结合;三是关注课堂的讲述和设问都应结合学生学情,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