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24 唐诗三首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24 唐诗三首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2 11:58:51

内容文字预览

 24 唐诗三首
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挂罥(juàn) 翩翩(piān) 邺城戍(shù)
B.塘坳(ào)  老妪(yù)  口称敕(chì)
C.两鬓(bìn)  突兀(wù)  辗冰辙(niǎn)
D.布衾(jīn)  幽咽(yè)  风怒号(háo)
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B.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C.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D.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近体诗是古诗的一种体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就属于近体诗。
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C.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D.《卖炭翁》讲述了一个在终南山里伐薪烧炭的老翁,冒着严寒到长安城中卖炭,却被宦官掠夺的故事。
4.默写。
(1)《石壕吏》中,表现人民长期深受兵役之苦(或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是:  !   !
(2)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用“   ,   ”的诗句,展现了推己及人的“大爱”情怀。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或描写天气变化的句子是:   ,   。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作者博大胸怀、济世情怀、旷达胸襟的诗句是:   ,   !
(4)白居易《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艰难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   ,   ”;运用肖像描写,表现出卖炭翁劳动艰辛的诗句是“   ,   ”。
阅读理解
5.(通州期末)阅读《石壕吏》,回答问题。
(1)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老妇一家的遭遇,这个字是   。
(2)请赏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答:   
6.(平凉期末)阅读《卖炭翁》,回答问题。
(1)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
B.“宫使驱将惜不得”刻画了卖炭翁想要反抗而不能的软弱性格。
C.诗的开头四句,通过动作描写刻画出卖炭翁伐薪烧炭的艰辛。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2)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答:   
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对两首诗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茅草对诗人来说事关生计,群童抱茅,引起诗人强烈的愤恨,所以说群童如“盗贼”一般,表达了诗人对“南村群童”不良行为的厌恶之情。
B.“雨脚如麻未断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细密连绵的特点。“长夜”既指诗人笔下凄风苦雨的秋夜,又暗指当时动荡艰难的时局。
C.《登高》首联是诗人首先看到的景象。疾风、白沙、小洲、啸猿、飞鸟,构成了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的“悲秋”定下了基调。
D.《登高》通过诗人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的深秋景象,抒发了诗人对艰难身世的感慨。
素养提升
8.阅读所提供材料,结合你对杜甫的了解,参照示例,为杜甫写一段120字左右的推荐词。
  材料:(1)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2)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稳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3)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4)大历三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这一段时间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往南行。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示例:李白推荐词——他酒中著诗,著出盛唐经典,他用手中之笔,织出心中高昂的理想锦绣,他作诗成仙,饮酒成乐,用诗抒发他高扬亢奋的精神,用诗实现他自身的价值。一身傲骨,让人们看到一位青莲居士,秀口一吐,造就了半个盛唐。
答:     24 唐诗三首
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D )
A.挂罥(juàn) 翩翩(piān) 邺城戍(shù)
B.塘坳(ào)  老妪(yù)  口称敕(chì)
C.两鬓(bìn)  突兀(wù)  辗冰辙(niǎn)
D.布衾(jīn)  幽咽(yè)  风怒号(háo)
解析:“布衾”的“衾”应读“qīn”。
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D )
A.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B.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C.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D.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解析:正确的划分是: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近体诗是古诗的一种体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就属于近体诗。
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C.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D.《卖炭翁》讲述了一个在终南山里伐薪烧炭的老翁,冒着严寒到长安城中卖炭,却被宦官掠夺的故事。
解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属于古体诗。
4.默写。
(1)《石壕吏》中,表现人民长期深受兵役之苦(或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是: 吏呼一何怒 ! 妇啼一何苦 !
(2)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用“ 安得广厦千万间 ,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诗句,展现了推己及人的“大爱”情怀。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或描写天气变化的句子是: 俄顷风定云墨色 , 秋天漠漠向昏黑 。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作者博大胸怀、济世情怀、旷达胸襟的诗句是: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4)白居易《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艰难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 可怜身上衣正单 , 心忧炭贱愿天寒 ”;运用肖像描写,表现出卖炭翁劳动艰辛的诗句是“ 满面尘灰烟火色 , 两鬓苍苍十指黑 ”。
阅读理解
5.(通州期末)阅读《石壕吏》,回答问题。
(1)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老妇一家的遭遇,这个字是 苦 。
(2)请赏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答: 这两句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两个“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下文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语言。解答时要结合诗意,先分析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句子相关内容分析,最后说明表达效果或情感。本题,两句对比,“一何”是多么的意思,体现出强烈的情感,突出老妇人的苦和吏的凶悍。解答分析这些内容即可。
6.(平凉期末)阅读《卖炭翁》,回答问题。
(1)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
B.“宫使驱将惜不得”刻画了卖炭翁想要反抗而不能的软弱性格。
C.诗的开头四句,通过动作描写刻画出卖炭翁伐薪烧炭的艰辛。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解析:B.从诗歌内容可知是卖炭翁不敢反抗,并非是“想要反抗而不能”。C.运用外貌描写刻画出卖炭翁伐薪烧炭的艰辛。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但是却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2)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答: 示例:运用对比的手法,将“衣正单”的现实与“愿天寒”的心理作对比,刻画了卖炭翁虽然衣服单薄,但仍希望天气更冷一些,只为炭能卖个好价钱的复杂心理。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解答此题需结合诗句的意思来分析。此句意思为:“使人怜悯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这是一种对比手法的运用,诗人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对两首诗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茅草对诗人来说事关生计,群童抱茅,引起诗人强烈的愤恨,所以说群童如“盗贼”一般,表达了诗人对“南村群童”不良行为的厌恶之情。
B.“雨脚如麻未断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细密连绵的特点。“长夜”既指诗人笔下凄风苦雨的秋夜,又暗指当时动荡艰难的时局。
C.《登高》首联是诗人首先看到的景象。疾风、白沙、小洲、啸猿、飞鸟,构成了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的“悲秋”定下了基调。
D.《登高》通过诗人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的深秋景象,抒发了诗人对艰难身世的感慨。
解析:A.“表达了诗人对‘南村群童’不良行为的厌恶之情”理解有误,这里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
素养提升
8.阅读所提供材料,结合你对杜甫的了解,参照示例,为杜甫写一段120字左右的推荐词。
  材料:(1)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2)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稳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3)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4)大历三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这一段时间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往南行。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示例:李白推荐词——他酒中著诗,著出盛唐经典,他用手中之笔,织出心中高昂的理想锦绣,他作诗成仙,饮酒成乐,用诗抒发他高扬亢奋的精神,用诗实现他自身的价值。一身傲骨,让人们看到一位青莲居士,秀口一吐,造就了半个盛唐。
答: 示例:谁在弹奏忧国忧民的千古绝唱 谁在用诗歌诠释背井离乡的悲心愁肠 他的赤子之心,照耀在唐朝盛衰上,化为一腔怒火,燃尽腐败和丑恶。他的诗篇,铭记在人们的心中,化为一股热泪,洒遍祖国河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忧愁的身影定格在历史长廊,化为一颗明珠,照耀在诗坛之上。 
解析:本题考查拟写推荐词。可围绕杜甫的诗歌风格、人生经历、精神品质来拟写,这些材料中都有提及。语言要富有文采与气势,能让人感受到被推荐人的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