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阅读《式微》,完成后面小题。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式微》“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
B.这首诗用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
C.全诗刻画了两个场景,在露水中劳作,在泥地里劳作,将劳动人民的勤劳表现得淋漓尽致。
D.诗歌以“式微式微,胡不归 ”起调,紧接着交代原因,上下两章变换两处文字,在巧妙的变换中抒发质朴率真的情感。
2.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个明显的特点,各句都用同一种修辞手法表达情感,请说出这种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答:
(二)阅读《子衿》,完成小题。
1.下列对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全诗采用倒叙手法。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B.《子衿》是《诗经·郑风》的一篇。全诗三章,每章四句。为先秦时代郑地汉族民歌。
C.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子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眼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动作描写。
D.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最后两句有什么含意
答:
(三)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完成题目。
简述你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中蕴含哲理的理解。
答:
(四)阅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完成题目。
1.“ , ”两句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诗人眼中的洞庭湖。“ ”的意思是太平盛世。
2.诗人描绘的洞庭湖具有怎样的特点 诗人描绘这样的景象,意图是什么
答: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阅读《式微》,完成后面小题。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C )
A.这首《式微》“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
B.这首诗用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
C.全诗刻画了两个场景,在露水中劳作,在泥地里劳作,将劳动人民的勤劳表现得淋漓尽致。
D.诗歌以“式微式微,胡不归 ”起调,紧接着交代原因,上下两章变换两处文字,在巧妙的变换中抒发质朴率真的情感。
解析:C项错误,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不是表现劳动者的勤劳。
2.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个明显的特点,各句都用同一种修辞手法表达情感,请说出这种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答: 设问,诗人采用设问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使诗篇显得婉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及赏析能力。《式微》各句都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
(二)阅读《子衿》,完成小题。
1.下列对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C )
A.全诗采用倒叙手法。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B.《子衿》是《诗经·郑风》的一篇。全诗三章,每章四句。为先秦时代郑地汉族民歌。
C.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子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眼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动作描写。
D.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手法运用的分析和思想感情的把握,我们解答时要结合整首诗,逐句进行分析。C项理解不正确,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最后两句有什么含意
答: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最后一句的含意是: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主要内容及含意的把握。
(三)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完成题目。
简述你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中蕴含哲理的理解。
答: 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近在眼前。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所蕴含哲理的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指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近在眼前。
(四)阅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完成题目。
1.“ 气蒸云梦泽 , 波撼岳阳城 ”两句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诗人眼中的洞庭湖。“ 圣明 ”的意思是太平盛世。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修辞手法和重点字词的理解能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诗人眼中的洞庭湖,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壮观景象。
2.诗人描绘的洞庭湖具有怎样的特点 诗人描绘这样的景象,意图是什么
答: 气势磅礴(意思对即可)。寄寓自己的理想抱负,希望得到张丞相举荐。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做此题首先要熟悉诗歌内容,通过想象、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