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积累运用
1.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①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shòu yǔ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róng yù奖。②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③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④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瞭望( ) 缅怀(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shòu yǔ( ) róng yù( 荣誉 )
(3)文段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找出并改正。
答:
2.“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一句话中,“学术权威”加的引号的作用是 ( )
A.表示引用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否定 D.表示突出强调
3.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
①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②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④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⑤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
A.①④⑤②③ B.③②①⑤④
C.④⑤③①② D.④③①⑤②
阅读理解
4.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回答问题。
(1)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答:
(2)写王阳明“格竹”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目的是什么
答:
5.(常州模拟)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各题。
①《尚书》有云:“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的确,没有挥洒过劳动的汗水,没有体会过劳动的艰辛,就很难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珍视劳动的价值。环顾我们周边,青少年“不识稼穑”的现象,并不罕见。因为“课业忙”“不重视”等原因,他们少有机会走进“实践的课堂”,难以对现实中的劳动有更多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一定程度折射出劳动教育淡化、弱化的现实。
②“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至今依然能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让他们在劳动中提升生活技能、增进社会责任担当,才能不断夯实成长的基石。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于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③有人也有疑问,智能化时代加速到来,还有必要提倡劳动教育吗 其实,劳动教育对于人生的成长来说,不仅意味着劳动技能的提升,更意味着劳动精神的培育。从农耕社会“耕读传家久”的传统,到现代社会“劳动创造幸福”的箴言,时代在变,劳动的形式在变,但劳动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今天,我们大力提倡劳动教育,就是要让青少年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中播撒崇尚劳动的种子,在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中涵养艰苦奋斗的精神,真正理解人间万事出艰辛。
④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很多时候,给我们最深感动的,正是那些最平凡的劳动者。疫情期间,武汉环卫工人李兰萍凌晨4点就起床工作,“干干净净,大家才不害病”;武汉江岸区车站街派出所的警察范靖,在夜以继日加班加点的同时,还自费给自己联系的困难群众送去粮油肉菜,“困难时刻要站在他们身边”;快递小哥朱红涛成为“流动的风景”,他不仅送包裹,还当社区采购员,“只要我们还在跑,武汉就不会停下来”……在他们身上,“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是如此生动。这样的劳动精神,让人拥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冲破黑暗的力量,是我们每个人都应汲取的成长养分,也是我们的国家能够一次又一次穿越风雨的精神动力。
⑤劳动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但让它从课程表上的一种价值召唤真正成为砥砺成长的广阔天地,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让劳动教育流于形式,尤需社会、学校、家长齐心协力创造更多有利条件,让青少年真正走进生活的课堂、走进劳动的现场,在扎根大地的劳动中,展现风采、感受快乐、实现成长。
(选自《人民日报》2020-04-22作者:张凡)
(1)通读全文,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
答:
(2)结合全文,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
(3)除道理论证外,第④段所使用的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有何作用
答: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答:
素养提升
6.本文开篇先提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的论题,然后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请你以“小事不小”为话题,写一段话。要求观点鲜明,论证充分。(150字左右)
答: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积累运用
1.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①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shòu yǔ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róng yù奖。②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③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④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瞭望( liào ) 缅怀( miǎn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shòu yǔ( 授予 ) róng yù( 荣誉 )
(3)文段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找出并改正。
答: 第③句中的双引号应改为书名号。
2.“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一句话中,“学术权威”加的引号的作用是 ( D )
A.表示引用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否定 D.表示突出强调
解析:“学术权威”特别指出,具有强调作用。
3.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B )
①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②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④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⑤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
A.①④⑤②③ B.③②①⑤④
C.④⑤③①② D.④③①⑤②
解析: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首先看选项的顺序,应该把具有概括性质的①或③放在首位,④具体讲的是一种途径。排除C、D两项。再看A项,把③句放在最后,没有下文显得非常突兀。实际上这段话选自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故作者一来就提出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②句谈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①指明格物致知是一种怎样的精神,⑤句对实验精神作具体阐释,④阐明实验的途径。
阅读理解
4.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回答问题。
(1)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答: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地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有计划地探索。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筛选。根据题干梳理文章很容易找到答案,从文章最后一段“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作答即可。
(2)写王阳明“格竹”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目的是什么
答: 举例论证。用来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作者举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例子,说明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真理存在于“圣人”的内心,而不存在于客观世界,从而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一观点,既有说服力又有趣味性。
5.(常州模拟)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各题。
①《尚书》有云:“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的确,没有挥洒过劳动的汗水,没有体会过劳动的艰辛,就很难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珍视劳动的价值。环顾我们周边,青少年“不识稼穑”的现象,并不罕见。因为“课业忙”“不重视”等原因,他们少有机会走进“实践的课堂”,难以对现实中的劳动有更多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一定程度折射出劳动教育淡化、弱化的现实。
②“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至今依然能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让他们在劳动中提升生活技能、增进社会责任担当,才能不断夯实成长的基石。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于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③有人也有疑问,智能化时代加速到来,还有必要提倡劳动教育吗 其实,劳动教育对于人生的成长来说,不仅意味着劳动技能的提升,更意味着劳动精神的培育。从农耕社会“耕读传家久”的传统,到现代社会“劳动创造幸福”的箴言,时代在变,劳动的形式在变,但劳动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今天,我们大力提倡劳动教育,就是要让青少年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中播撒崇尚劳动的种子,在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中涵养艰苦奋斗的精神,真正理解人间万事出艰辛。
④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很多时候,给我们最深感动的,正是那些最平凡的劳动者。疫情期间,武汉环卫工人李兰萍凌晨4点就起床工作,“干干净净,大家才不害病”;武汉江岸区车站街派出所的警察范靖,在夜以继日加班加点的同时,还自费给自己联系的困难群众送去粮油肉菜,“困难时刻要站在他们身边”;快递小哥朱红涛成为“流动的风景”,他不仅送包裹,还当社区采购员,“只要我们还在跑,武汉就不会停下来”……在他们身上,“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是如此生动。这样的劳动精神,让人拥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冲破黑暗的力量,是我们每个人都应汲取的成长养分,也是我们的国家能够一次又一次穿越风雨的精神动力。
⑤劳动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但让它从课程表上的一种价值召唤真正成为砥砺成长的广阔天地,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让劳动教育流于形式,尤需社会、学校、家长齐心协力创造更多有利条件,让青少年真正走进生活的课堂、走进劳动的现场,在扎根大地的劳动中,展现风采、感受快乐、实现成长。
(选自《人民日报》2020-04-22作者:张凡)
(1)通读全文,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
答: 示例:在劳动中淬炼成长;劳动教育促成长
解析:本题考查拟写标题的能力。解答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抓住文中的论点或分论点,然后归纳概括即可。本文可抓住“劳动教育”与“成长”的关系拟写,利用分论点如第②段、第⑤段首句也可。
(2)结合全文,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 通过列举青少年由于“课业忙”等原因缺少劳动体验和感受的现象,引出“劳动教育淡化、弱化的现实”的论题,为下文展开具体论证做铺垫,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句段作用的能力。解答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内容上要分析句段写了什么,表现怎样的思想或主题;结构上开头要思考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本题,在内容上,列举青少年由于“课业忙”等原因缺少劳动体验和感受的现象,引出“劳动教育淡化、弱化的现实”的论题;在结构上,则为下文展开具体论证做铺垫,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除道理论证外,第④段所使用的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有何作用
答: 举例论证(摆事实、事实论证);作用:有力地论证了“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要审读第④段,然后根据特征加以判断。本题抓住“疫情期间,武汉环卫工人李兰萍凌晨4点就起床工作……在他们身上……”可判断是举例论证。分析作用要说明这些论据论证了什么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答: 文章首先用生活实例引出“劳动教育淡化、弱化的现实”的论题;接着运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来分析问题,联系现实,论述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和现实意义;最后总结,呼吁青少年要在劳动中实现成长。各部分环环相扣,层次井然。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思路的能力。议论文一般按照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的思路论证全文。解答可先找出文中的论点或论题,然后概括每一段的段意,分析各部分与中心的关系,最后依照“作品首段(句)(怎样)先提出……观点,再使用了……论据进行分析论证(可多层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各部分环环相扣,层次井然”的句式回答即可。本题,首段提出论题“劳动教育淡化、弱化的现实”,接着从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劳动教育对于人生的成长来说,不仅意味着劳动技能的提升,更意味着劳动精神的培育、劳动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等角度论证论题,既有道理,又有事实,最后总结,呼吁青少年要在劳动中实现成长。
素养提升
6.本文开篇先提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的论题,然后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请你以“小事不小”为话题,写一段话。要求观点鲜明,论证充分。(150字左右)
答: 示例:小事可以锻炼一个人的品质,反映一个人的素养。聚沙成塔,足以以小见大。就从现在行人过马路闯红灯说起吧,现在很多行人图方便,即使是红灯,也当没有看见,横冲直闯,轻则引起交通堵塞,重则酿成人员伤亡。为了这一件小事,可能丢掉性命,值得吗 为什么不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