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灯笼
积累运用
1.阅读下面关于“灯笼”的文字,回答问题。
灯笼,是一种笼状灯具。其外层多以竹 (蔑 篾)或铁丝做骨架,蒙以纱或纸等半透明物,内燃灯烛,供照明、装饰或玩赏。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起,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都会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中华大地便被笼罩在一种甜蜜 (详 祥)和的氛围里。
(1)“笼”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读音和义项如下:①lóng。笼子;旧时囚禁犯人的戒具;蒸笼;把手放在袖筒里。②lǒng。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比较大的箱子。结合语境,两个加点字的读音分别是 和 。
(2)依次在文段横线处填入汉字,正确的一项是 ( )
A.蔑 详 B.蔑 祥 C.篾 详 D.篾 祥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在焰火表演晚会中,璀璨夺目的焰火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表演让人们拍手称快。
B.国庆节期间,广场上张灯结彩,好不热闹。
C.璀璨的亚洲文明是世界文明中浓墨重彩的篇章,人类文明因亚洲文明而更加绚丽多姿。
D.从那个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了这么多年,在此期间我对人情世故知道了不少。
3.下列关于本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中,作者由小小的灯笼引发出对亲人的怀念,对岁月的缅怀乃至家国情怀。
B.本文以“灯笼”为题,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同时,“灯笼”也是文章的线索。
C.作者运用叙事化的笔法,抒写了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
D.文章多处引用或化用诗文典故,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阅读理解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灯笼
朱成玉
①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许多人为父亲遗憾,嫌他浪费了这身手艺。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
②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自然不会白求,家境殷实些的,会给些闲钱。所以童年里,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要算是幸福的了。家境贫寒的穷人,会拿些粮食来求灯笼,他们宁可从嘴里省出来几升粮食,也要做个大红灯笼,图个喜气。他们把灯笼当成一种寄托,当成了好日子的火种。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父亲就会一边抽着烟袋,一边很满足地笑,把眼睛眯成了一条连小咬儿都钻不进去的缝。
③这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贵驱邪之说。竹子四季长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依我们这里的民俗,逢年过节点亮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还有的人说,点上灯笼,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的,没病没灾。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足,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④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烦琐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只有在灯笼腰身裱上一圈红色皱纹纸的时候,灯笼才有了灵魂。
⑤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地编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待得安稳。那些灯笼做好后,父亲的手上便落满疮疤,那都是让锋利的竹条划伤的。
⑥一年除夕,邻居拴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因为带阿爸去治病才回来,没赶上定做灯笼。只想来碰碰运气,看父亲有没有多做出一个来。“我只想把灯笼高高地挂起来,没准那样阿爸的病很快就会好了。”拴柱充满期待地说,仿佛这灯笼真的成了救命良方。堂堂一个五尺汉子,在父亲面前直抹眼泪。
⑦父亲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听到拴柱这样说,便斩钉截铁地说道:“有,正好多一个。”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灯笼递给拴柱,“把这个拿回家挂上吧,希望它能灵验,让你阿爸的病早日好起来。”拴柱一个劲地道谢。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拴柱。
⑧那是留着自己挂的灯笼,可是父亲却将它送人了。我在心里和父亲赌气,父亲却说,如果拴柱的愿望可以成真,我自然愿意把自家的灯笼送给他。
⑨那年除夕夜,我们家没有挂起灯笼,但左邻右舍高高挂起的灯笼,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人们不约而同地仰起了头,看着那光闪闪的被赋予了生命喜气的灯笼,仿佛看到了光灿灿的丰收的年景,看到了衣食无忧的将来,看到了一个个即将成真的美梦……
⑩现在我才懂得,父亲在编制那些灯笼的时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
(1)文章围绕父亲与灯笼,描写了哪几个片段 请简要概括。
答:
(2)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第③段的作用。
答:
(3)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文章内容想想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答:
素养提升
5.端午节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影响广泛、非常受人们重视的节日,仅名称叫法就有二十多种,如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为更好地了解民风民俗,传承传统文化,班里组织了“寻访端午习俗”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在如今的青少年当中,很多人没看过龙舟,没听过唢呐,不认识艾草、菖蒲,对清明节的祭奠也不以为意;然而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过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请你就这一情况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答:
(2)【续写对联】请你根据上联,写出对应的下联。
上联:弘扬传统文化
下联: 4* 灯笼
积累运用
1.阅读下面关于“灯笼”的文字,回答问题。
灯笼,是一种笼状灯具。其外层多以竹 (蔑 篾)或铁丝做骨架,蒙以纱或纸等半透明物,内燃灯烛,供照明、装饰或玩赏。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起,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都会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中华大地便被笼罩在一种甜蜜 (详 祥)和的氛围里。
(1)“笼”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读音和义项如下:①lóng。笼子;旧时囚禁犯人的戒具;蒸笼;把手放在袖筒里。②lǒng。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比较大的箱子。结合语境,两个加点字的读音分别是 lóng 和 lǒng 。
解析:“笼状”一词中“笼”是“笼子”的意思,读“lóng”;“笼罩”一词中“笼”是“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的意思,读“lǒng”。
(2)依次在文段横线处填入汉字,正确的一项是 ( D )
A.蔑 详 B.蔑 祥 C.篾 详 D.篾 祥
解析:蔑:无视;瞧不起。篾:竹子劈成的薄片,也泛指苇子或高粱秆上劈下的皮。故选“篾”。详:清楚地知道。祥:指吉利。故选“祥”。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A.在焰火表演晚会中,璀璨夺目的焰火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表演让人们拍手称快。
B.国庆节期间,广场上张灯结彩,好不热闹。
C.璀璨的亚洲文明是世界文明中浓墨重彩的篇章,人类文明因亚洲文明而更加绚丽多姿。
D.从那个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了这么多年,在此期间我对人情世故知道了不少。
解析:拍手称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或事情的结局(好的事情结局)使人感到满意。在这里指民俗表演不恰当。
3.下列关于本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本文中,作者由小小的灯笼引发出对亲人的怀念,对岁月的缅怀乃至家国情怀。
B.本文以“灯笼”为题,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同时,“灯笼”也是文章的线索。
C.作者运用叙事化的笔法,抒写了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
D.文章多处引用或化用诗文典故,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解析:作者运用散文化的笔法。
阅读理解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灯笼
朱成玉
①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许多人为父亲遗憾,嫌他浪费了这身手艺。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
②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自然不会白求,家境殷实些的,会给些闲钱。所以童年里,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要算是幸福的了。家境贫寒的穷人,会拿些粮食来求灯笼,他们宁可从嘴里省出来几升粮食,也要做个大红灯笼,图个喜气。他们把灯笼当成一种寄托,当成了好日子的火种。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父亲就会一边抽着烟袋,一边很满足地笑,把眼睛眯成了一条连小咬儿都钻不进去的缝。
③这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贵驱邪之说。竹子四季长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依我们这里的民俗,逢年过节点亮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还有的人说,点上灯笼,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的,没病没灾。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足,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④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烦琐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只有在灯笼腰身裱上一圈红色皱纹纸的时候,灯笼才有了灵魂。
⑤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地编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待得安稳。那些灯笼做好后,父亲的手上便落满疮疤,那都是让锋利的竹条划伤的。
⑥一年除夕,邻居拴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因为带阿爸去治病才回来,没赶上定做灯笼。只想来碰碰运气,看父亲有没有多做出一个来。“我只想把灯笼高高地挂起来,没准那样阿爸的病很快就会好了。”拴柱充满期待地说,仿佛这灯笼真的成了救命良方。堂堂一个五尺汉子,在父亲面前直抹眼泪。
⑦父亲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听到拴柱这样说,便斩钉截铁地说道:“有,正好多一个。”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灯笼递给拴柱,“把这个拿回家挂上吧,希望它能灵验,让你阿爸的病早日好起来。”拴柱一个劲地道谢。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拴柱。
⑧那是留着自己挂的灯笼,可是父亲却将它送人了。我在心里和父亲赌气,父亲却说,如果拴柱的愿望可以成真,我自然愿意把自家的灯笼送给他。
⑨那年除夕夜,我们家没有挂起灯笼,但左邻右舍高高挂起的灯笼,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人们不约而同地仰起了头,看着那光闪闪的被赋予了生命喜气的灯笼,仿佛看到了光灿灿的丰收的年景,看到了衣食无忧的将来,看到了一个个即将成真的美梦……
⑩现在我才懂得,父亲在编制那些灯笼的时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
(1)文章围绕父亲与灯笼,描写了哪几个片段 请简要概括。
答: 描写了三个片段:①父亲对待求做灯笼的人家一视同仁、有求必应。②父亲制作每一盏灯笼都一丝不苟。③父亲将自家的灯笼送给了拴柱,却不求任何回报。
解析:本题考查事件的概括能力。由第②段可得:父亲对待求做灯笼的人家一视同仁、有求必应。由第⑤段可得:父亲制作每一盏灯笼都一丝不苟。由⑥⑦段可得:父亲将自家的灯笼送给了拴柱,却不求任何回报。
(2)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第③段的作用。
答: 内容上主要介绍了灯笼的名称、制作材料及其寓意,使文章带有浓郁的民俗色彩;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父亲制作的灯笼,并为下文写拴柱来求灯笼等情节做了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内容上第③段主要介绍了灯笼的名称、制作材料及其寓意;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父亲制作的灯笼,并为下文写拴柱来求灯笼等情节做了铺垫。
(3)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文章内容想想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答: 给人灯笼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能照亮自己;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也能赢得别人的敬爱和回馈,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语段内涵的能力。联系上文父亲的品质行为,结合文章中心来答。
素养提升
5.端午节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影响广泛、非常受人们重视的节日,仅名称叫法就有二十多种,如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为更好地了解民风民俗,传承传统文化,班里组织了“寻访端午习俗”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在如今的青少年当中,很多人没看过龙舟,没听过唢呐,不认识艾草、菖蒲,对清明节的祭奠也不以为意;然而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过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请你就这一情况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答: 示例:我们应当重视传统文化:①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充分展示了民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②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发扬;③有利于亲情、乡情、民族情感的培养;④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增强民族的凝聚力;⑤有利于丰富百姓的文化生活等。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题,结合“更好地了解民风民俗,传承传统文化”,从重视传统文化方面谈。
(2)【续写对联】请你根据上联,写出对应的下联。
上联:弘扬传统文化
下联: 传承民族精神
解析:对联的基本要求:①必须是两句,而且这两句字数要一样多。②第一句与第二句所用短语的结构与词性应当相同或相近,即必须形成对偶的修辞格。③两句的内容必须有一定的联系。④上联最后一个字应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为平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