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海淀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1 18:14: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海淀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考 生 须 知 1.本试卷共16页,共七道大题,38道小题;答题纸共2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班级、姓名、学号。 3.试卷答案一律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须用2B铅笔将选中项涂黑涂满,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命题人:吕佳 审题人:李晓阳
I卷(50分)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若:……的样子
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爽:差错、过失
C.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渐:浸湿
D.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回心转意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肇:开始
B.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淹:久留
C.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章:纹彩
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惩:因受创而戒止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故:仍旧
B.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适:刚刚
C.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否:坏运气
D.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谢:告诉、告知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回:回转
B.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济:开创
C.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形胜:地理形势优越
D.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工:工巧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愆(qiān)期 卜筮(shì) 渐(jiàn)染 妆奁(liàn)
B.伶俜(pīng) 公姥(mǔ) 参(shēn)商 长篙(gāo)
C.间(jiàn)或 小觑(qù) 敌忾(kài) 托庇(bì)
D.凌侮(wǔ) 口讷(nè) 虫豸(zhì) 火钵(bō)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恩格斯的《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在马克思“经济基础是决定性因素”观点的基础上,更具体地论述了经济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纠正了当时青年对马克思观点的误解。
B.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都写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两文始终的基本观点。作为会议报告,后者的语言运用更通俗生动,表现力强。
C.《修辞立其诚》揭示了“立其诚”的三层含义——“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进而呼吁人们纠正在学风上“曲学阿世”,在为人上虚假伪饰的错误做法。
D.《怜悯是人的天性》一文中,卢梭认为人的怜悯心是最普遍、有用的美德。他的观点与孟子对“恻隐之心”的阐发有相似之处,都强调了怜悯心的普遍性、原发性及其意义。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氓》展示了一个女子从情意绵绵到悲伤无助,再到激愤决绝的心路历程,将叙事与抒情巧妙结合起来。
B.《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但《孔》淡化了故事情节,抒情性强,浪漫主义色彩较浓。
C.《蜀道难》是杂言古体诗,格律不拘,形式灵活,具有参差错落的美感,体现出作者豪放飘逸的诗风。
D.《望海潮》从地理、历史、自然风光、市井生活等多个方面层层铺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和美丽,写景壮伟,声调激越。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从文的《边城》是一篇带有田园牧歌情调的散文化的小说,反映了作者对“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向往。
B.艾青的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感激和赞美之情,体现了“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创作主张。
C.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创造了清丽典雅的意象,创设了轻柔缠绵的优美意境,表达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D.冯至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专注于平凡的原生态描写。贾平凹的《秦腔》写出了秦腔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富于文化意蕴。
下列关于《呐喊》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呐喊》收集了鲁迅先生1918至1922年间的小说作品,这些小说对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勇猛的抨击和无情的批判。
《〈呐喊〉自序》勾勒了鲁迅前期思想的发展脉络:由关注身体的病痛到关注精神的病痛,由消极沉寂到起来以小说呐喊。
《阿Q正传》塑造了一个落后不觉悟的农民阿Q形象,阿Q不能正视现实,而是沉溺于自欺自慰的“精神胜利”的病态心理之中。
D.《药》中,鲁迅赞扬了夏瑜为革命献身的精神。夏瑜的革命主张不被群众理解,但他的牺牲赢得了广大底层群众的同情。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的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而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杜甫的《客至》开篇描绘了草堂春水绕舍、群鸥常伴、无人到访的环境,凸显了诗人日常生活的无趣和苦闷。
黄庭坚在《登快阁》中感慨知音难觅,借用“朱弦”和“青眼”两个典故抒情,使诗歌语言精练含蓄。
《临安春雨初霁》写所做之事无非是闲作草书、细乳分茶,长夜不寐和日中无聊暗示了诗人的郁闷和惆怅。
对下列划横线诗句运用的艺术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李白《清平调·其二》)(反问)
B.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比喻)
C.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比兴)
D.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 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鹧鸪天·送人》)(寓情于景)
对下面这首诗章法和内容解析有误的一项是 ( )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A.首联是“起”,起笔破题,呼应了题目《登岳阳楼》,并交代了时间地点。
B.颔联是“承”,承题意写景,描写了洞庭湖的壮阔和秀美,烟波浩渺,湖水起伏。
C.颈联是“转”,从前面的写景转向议论抒情,由壮阔的自然之景转到自身的命运。
D.尾联是“合”,收束结情,“凭轩”远眺,从个人身世联想到社会现实和国家安危。
对下列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诗人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这两句诗以妻子不知征人早已战死,依然会梦见日夜思念的丈夫,这种反差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这两句诗写诗人宁愿驰骋沙场,也不愿做置身书斋的书生,表现了诗人国事当前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词人想到昔日佳人期盼急切,错认归舟的情景,这一幕回忆让词人的思归之意更加迫切与坚定。
奉陪郑驸马韦曲【1】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赏胜地,杜甫作此诗时,久住于长安而未得一官。【2】禁:消受。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该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节,状写韦曲的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本词为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断山明”句有远景有近景,远处树林尽头山峰明晰,近处有竹林掩墙。
B.“乱蝉衰草”句用蝉、衰草和池塘三种意象,说明词人所处环境有点荒凉。
C.“杖藜徐步”勾勒出傍晚时村旁的小道上,词人拄着藜杖徐徐漫步的画面。
D.“殷勤昨夜三更雨”用拟人手法说天公毫无情义,故意在昨夜送来一场雨。
对于“鸳鸯抗婚”的情节,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鸳鸯是个“家生子儿”,是贾母的红人,但她自重自爱,从不以此自傲,仗势欺人,深得贾府上下各色人等的好感和尊重。
B.好色的贾赦想强娶鸳鸯为妾,而邢夫人禀性愚弱,只知奉承贾赦以求自保,才将自己变成了“尴尬人”,甚至是“愚蠢人”。
C.面对婆婆邢夫人的说求,凤姐不仅为她彻底解决了难题,更将自己巧妙地置身事外,可见凤姐在处理与长辈关系上游刃有余,八面玲珑。
D.“尴尬人难免尴尬事,鸳鸯女誓绝鸳鸯偶”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生动的人物群像。如一味顺从贾赦的邢夫人,坚定不屈的鸳鸯和荒淫无耻的贾赦。
下面文段中划横线处的说话人是 ( )
黛玉笑道:“那里找这一群花子去!罢了,罢了,今日芦雪庵遭劫,生生被作践了。我为芦雪庵一大哭!”____冷笑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
史湘云 B.薛宝钗 C.贾宝玉 D.李纨
下列对《红楼梦》情节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府除夕祭宗祠在宁国府,主事者是贾珍;元宵开夜宴在荣国府,贾母对戏文中的“才子佳人”故事不以为然。
B.探春按惯例处理赵国基的赏钱,引来赵姨娘不满,这次矛盾体现出嫡庶观念和母女亲情的冲突。
C.宝钗“小惠全大体”,主要体现在让老妈妈们分别承包园内各项事务,各人都能从中得到实惠。
D.紫鹃谎称黛玉要回苏州,以此来试探宝玉的心意。得到验证后,又劝黛玉要趁早作定了大事要紧。
《红楼梦》中“投鼠忌器宝玉瞒赃”,“投鼠忌器”一语指的是( )
A.追究五儿连累芳官 B.查到赵姨娘伤害探春
C.维护柳妈得罪司棋 D.查办彩云带出贾环
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宝玉“爱博而心劳”的情节是( )
A.不了情暂撮土为香 B.喜出望外平儿理妆
C.呆香菱情解石榴裙 D.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二、填空题(本题共2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21.根据给出的上下句写出原句。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________,_________!(《离骚》)
__________,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
重湖叠巘清嘉,__________,__________。(《望海潮》)
__________,澄江一道月分明。(《登快阁》)
小楼一夜听春雨,___________。(《临安春雨初霁》)
22.理解性默写。
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以人仿佛能触摸星辰、内心惶恐来写蜀道之高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扬州慢》中,词人用 “过春风十里”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的繁华,而眼前的实景则是___________,写尽了扬州的凄凉。
II卷(50分)
三、阅读下面材料,完成23-26题。(共12分)
材料一:
究竟什么是调查研究?科学意义上的调查研究具有什么特征?对于这些问题,许多人并不是很清楚。特别是当需要亲自动手进行一项调查研究时,有些人往往仅凭头脑中对调查研究的感性认识和工作热情就大胆去做。当然,这种精神是好的,但是这种调查研究得来的成果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现实情况?会不会歪曲事实,误导决策?比如,有的在几万人的总体中,仅仅调查十几个人,甚至只调查了几个人,就得出有关这个总体的结论;有的根据极端特殊的样本,得出的却是有关一般总体的结论;有的把表面上存在差别而实际上并无差别的统计结果作为阐述变量关系的依据;还有的在调查中对调查对象提出一些很难回答,甚至完全无法回答的问题。
老一辈革命家经常深入基层亲自做社会调查,撰写了许多调查报告。他们调查研究的实践和成果,对于指导党和人民的事业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当今时代信息手段十分发达,利用信息工具了解和掌握情况是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方式。但不管通信手段多么发达,有多少了解情况的其他渠道,都不能替代亲自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地实地调查研究。党政领导干部和学者学生们,应当走出书斋,深入基层,在实际生活中“望闻问切”,在充分占有和分析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把群众的创造吸收到文章、著作中来,使我们的思想和文字体现时代要求,符合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国家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发展中的问题,比如均衡发展问题、创新创业问题、精准扶贫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公平正义问题、环境治理问题……很多问题前无古人,旁无借鉴,在这样的问题面前,调查研究是我们研究问题、提出对策的必由之路。
但是,有时候通信工具发达了,离群众却远了;科技手段先进了,了解群众的真实诉求却难了。当前的调查研究,还不能紧跟理论研究的步伐,还不能为党的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撑,这就需要我们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做一些新的探索和尝试。
(摘编自廉思《如何有效开展调查研究》)
材料二:
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可以说,高质量的调查研究能够客观精准掌握基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发现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而谋划破题之策、探寻工作规律,对于推进落实党的各项任务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毛主席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这些都充分表明,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党的优良传统作风。
然而,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不可否认的是,在推进调查研究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抑或是机械看看、走走过场,等等。这些都让本该务实求真、密切联系群众的调查研究工作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甚至成为个别领导干部“作秀”的“盆景”,不仅给调查研究“抹了黑”,也难免让群众鄙夷。
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组织部门来说,调查研究是“家常便饭”,是高效率、高质量推进落实工作的“金钥匙”,甚至可以说调查研究开展的好坏直接关乎工作的成败,在此过程中,组工干部应把握好针对性,实效性、严谨性。
调查研究要突出针对性。若射之有的也,的必先立。调查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真实准确掌握基层“第一手”资料,为推进落实工作打好基础、谋划路径。因此,开展调查研究之前必须厘清具体调查内容,调查方式,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怎么办”,尽可能地把调查研究各项工作想细想透,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调查研究要突出实效性。所谓调查研究,应分为两个阶段,即“调查”和“研究”,二者密不可分、互相依存。因此,调查时要真要实、要活要暖,要“听见”还要“看见”,要“身入”更要“心入”;研究时要紧密贴合调查结果,绝对不能搞成“调查”和“研究”两层皮,要把调查的实际情况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不能藏着掖着。
调查研究要突出严谨性。毛主席曾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调查研究的核心要义就是真实可靠。就是真正把握好民意、挖掘到实情。因此,开展调查研究时从始至终都要高标准、高质量。不能打半点折扣。坚决不能高高在上,官味十足,要用行动消除距离。用脚步丈量民情,进而真正形成真感情、真判断、真举措,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摘编自李金见《调查研究要讲究“三个性”》)
材料三:
“_______________”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出自伟大的革命导师毛泽东同志,也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真理。从社会实践和治理来看,调查研究是关键,不仅是谋事之道,而且是治理之道,更是成事之基。
调查研究是“找题”的路径。发展是一种规律,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也是一种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对问题解决的唯一影响,就是解决问题的快慢程度,彻底程度。发展与问题是相伴的,有发展就会产生问题,推动问题解决就推动了发展。因此,当我们没有发现问题的时候,不能说问题是不存在的,而可能只是我们没有发现问题。
调查研究是“解题”的办法。各级干部在工作中,必须努力寻找“解题”的办法,重点是提高“解题”的能力。要加强能力建设,不断强化对政治理论、社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让自己在不断学习中增强本领,特别是十九大报告指出的党员干部应当增强的“八项执政本领”。比如,当前脱贫攻坚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向脱贫攻坚聚焦聚力,加强对贫困户的帮扶,帮忙出谋划策,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致富能力,没有深入的调查研究是绝难做到的。
调查研究是各级干部的一项“基本功”,是领导力的重要体现。各级干部要发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看问题,做决策前都要搞一搞调研,广泛听取各个方面的声音,让自己对事物的判断更加清晰具体,防止出现“自以为是”“想当然”的情况。要在调查研究中不断探索方法、创新形式,真正助力领导力、执行力、凝聚力的提升,这才是干部治理能力的体现。
(摘编自舒维春《调查研究是治理之道》)
2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仅凭借感性认识和工作热情进行的调查,精神是好的,但有可能会歪曲事实,误导决策。
B.要想解决好均衡发展、精准扶贫、收入分配等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调查研究上下功夫。
C.“调查研究”是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D.有发展就有问题,发展与问题是相伴的,想要推动发展,就要去发现并推动问题解决。
24.下列句子,最适合填入“材料三”空格处的一项是( ) (3分)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谋事在人,成事亦在人。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5.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3分)   
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B.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C.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
D.观于明镜,则瑕疵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
26.要想做好调查研究工作,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3分)
四、阅读下面文段,完成27-30题。(共11分)
谢曾子开①书
秦 观
史院学士阁下,某不肖,窃伏下风之日久矣,顾受性鄙陋,又学习迂阔,凡所辛苦而仅有之者,率不与世合。以故分甘委弃,不敢辄款于缙绅之门。比者,不意阁下于游从之间得其鄙文而数称之。士大夫闻者莫不窃疑私怪,以为故尝服役于左右,而某未尝望阁下之屦舄也。
窃观今之士子,峨冠大带求试于有司殆五六千人,学宫儒馆以教育自任者无虑百数。其因缘亲故以为介绍,谈说道真以为贽献。善词令以干谒者,俯理色以叩阍人,冒污忍耻,侥幸人之知己者,迹相仍、袂相属也。然而得善遇者十无五六,与之进而教诲者十无二三。至于许之国士之风,借之以齿牙余论者,盖百无一二焉。其售愈急,其价愈轻,亦势之然也。
某与阁下非有父兄之契、姻党乡县之旧,介绍不先,贽纳不前,谒者未尝知名,阍者莫识其面;而阁下徒见其骫骳②之文以为可教,因曲推而过与之。传曰:“鸣声相应,仇偶相从,人由意合,物以类同。”呜呼,阁下之知某,某之受知于阁下,可谓无愧乎今之人矣。
前日尝一进谒于执事,属迫东下,不获继见,以尽所欲言。旋触闻罢,遂无入都之期,燕居闲处,独念无以谢盛意之万一。辄因西行之便,略陈固陋,并近所为诗、赋、文、记合七篇,献诸下执事。伏惟既推借之于其始,宜成就之于其终,数灌溉以茂其本根,消垢翳以发其光明,不间疏贱而教之以书,使晚节末路获列于士君子之林。则某与阁下非特无愧于今之人,又将无愧于古之人矣。古语有云:“烹牛而不盐,败所为也。”此言虽小,可以喻大。惟阁下裁之。
【注】 ①曾子开:名肇,曾巩的弟弟,当时任国史院编修,故文中称史院学士。②骫骳(wěi bèi):风格卑下。
2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不敢辄款于缙绅之门  款:敲打,叩
B.迹相仍、袂相属也 属:归属
C.介绍不先,贽纳不前 贽:拜见长辈所送的礼物
D.消垢翳以发其光明 翳:遮蔽物
2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曾肇在交游的朋友中得到秦观的文章,并且多次称赞,以至于引起了士大夫的怀疑,有人误认为秦观曾经和曾肇之间有过交往。
B.秦观批评当时大量读书人汲汲于富贵,千方百计以求仕进,结果适得其反的行为,意在突出自己的不同流俗、自守清高。
C.在写这封信之前,秦观曾经拜见过曾肇,但因过于仓促,未能畅所欲言,不久就离开京城,短期内没有机会再次入京。
D.“烹牛而不盐,败所为也”的意思是牛肉煮熟了却不放盐,是变味变质的原因。这话说的虽是个小事情,但可以比喻大道理。
2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不意阁下于游从之间得其鄙文而数称之。
请简要概括作者写这封书信的用意。(4分)
五、阅读下面诗歌,完成31-33题。(共12分)
从军诗五首(其三)
王粲【1】
从军征遐路,讨彼东南夷。
方舟【2】顺广川,薄暮未安坻【3】。
白日半西山,桑梓有余晖。
蟋蟀夹岸鸣,孤鸟翩翩飞。
征夫心多怀,恻怆令吾悲。
下船登高防,草露沾我衣。
回身赴床寝,此愁当告谁?
身服干戈事,岂得念所私。
即戎有授命,兹理不可违。
注释:
【1】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曾从曹操南征孙权,此诗为征战途中所作。
【2】方舟:两船相并。
【3】坻:江岸。
3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舟顺广川”是说战船相连,顺江而下,军队出征气势非凡。
B.“薄暮未安坻”与首句的“征遐路”呼应,强调征战路途遥远。
C.“下船登高防”两句,写出了草深露重时登高望远的复杂心绪。
D.“即戎有授命”两句,诗人慨叹作战自有军命法则,不可违背。
32.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以叙事开篇,简洁地交代了征战的目的。
B.诗歌融情于景,奠定了悲壮豪迈的基调。
C.诗歌语言有表现力,几笔便勾画出征夫形象。
D.诗歌情感真挚动人,抒情中不乏理性思考。
33.诗歌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6分)
六、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34-37题。(15分)
迷 失
头发稀少,却梳得纹丝不乱,抹了发蜡后飘出的是雪花膏的香味,两个肿眼泡像熟透了的柿子,短袖衬衫扎在藏青色的长裤里,那只仿猪皮的人造革包仿佛不肯松手似的握得好紧,不晓得里面装了些什么。这是“丁老七”给我的第一印象。他也就五十岁出头的年纪,乍看上去,一副基层领导的派头。我是在陶瓷厂的包装车间见到他的,此时,刚打响上班铃。许多先他进厂的老同事都跟他打招呼:“丁老七,眼睛都睁不开啦!”而其他人则称他为“老七师傅”,或叫他“丁师傅”。然后,大家叽叽喳喳,说东讲西,一天的工作就宣告开始了。
“丁老七”方才还在挤眉弄眼和大家开玩笑,转眼间,像变魔术一般,就换上了白色围裙,坐上了绞草凳。我注意到,他的那双手与众不同,巴掌极宽大,像蒲扇,如胡萝卜样粗的手指已经变了形,想来定与职业有关。他绞草动作之熟、速度之快,令我目不暇接。
按镇上民间的叫法,陶瓷包装称之为“绞草”。几乎所有瓷器都是用稻草来包装的,故在每年的秋收后,便可见到远乡四邻的农民一车车将禾秆运到镇上来卖钱。通常绞草的程序并不复杂,以包碗为例:十只为一摞,先做草把子,把碗理整齐置于草把子上,用草结两头扎紧,再用禾秆卷筒,又扎一次较宽的草结,起到美化效果,最后用篾打几道箍,别上写有品名等级的标识,便算完了。手艺好的师傅绞的草,无论怎么扔都不散,就是从二层楼高丢下去,里面的瓷器也准保不会破损,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神。一直以来,绞草师傅是受人尊重的,颇有几分威风。更何况,彼等前辈里还出了个在镇上赫赫有名的郑子木,此公在清嘉庆年间为争取绞草工人的生存待遇,视死如归地穿戴起衙门大堂上烧得通红的铁靴铁帽,用生命换来罢工胜利,也为这个行业刷了金。从那以后,全镇的绞草工人都系一条白围裙,以示永久的祭奠。
车间主任对我说,“丁老七”是包装界响当当的一号人物,早在六十年代技术等级评定时,最高级为八级,他就评上了七级半。于是,大家都不叫他的大名,直接就叫他“丁老七”了。他的徒子徒孙加起来数都数不清。逢年过节,照行规,徒弟们都会买些烟酒糕点上门去孝敬自己的师父。尤其是在过年时,徒弟们前脚跟后脚地去拜年,他老婆酒糟冲鸡蛋都忙不过来。
在那个漫长的夏天,作为厂团委的挂点单位,我天天都去包装车间,一来二去,我与“丁老七”混得滚熟,中午吃饭就端碗过去陪他闲扯。
直到那时候,我才弄清楚陶瓷行业分工细、派别多,干绞草这行的属杂帮,以南昌人为主。“丁老七”才八岁便入了这一行,从南昌乡下到镇上时,连草结都打不紧,要不是师父庇护,早被老板赶跑了。一个八岁的小孩讨口饭吃实在艰难,好在他勤快,肯吃苦,绞草行的活做了个遍,最后没有哪样不懂、哪样不通。师父师娘都喜欢他,师满后按规矩本可另立门户,他却情愿留在师父身边打下手,领的钱不多,但他倒心甘情愿。后来师父做了老板,他也没离开。
“不跟你吹牛,我是跑过大码头的。”他炫耀地说。他把橱里的那只仿猪皮的人造革包拿出放在腿上,取了一个信封出来,从里面倒出几张发黄的黑白照片,都是在上海、武汉等地的留影。照片里的“丁老七”穿戴齐整,一幅风华少年的姿容。在把信封放回包里时,他又掏出“劳动模范”奖章、“先进生产者”奖状,还有一本《毛主席语录》,翻看扉页,上面有赠送者的签名。“丁老七”得意地说:“不晓得他是哪个吧?跟你说,原来他是我们厂的军代表,好有名,老八路,后来调去北京了!”
掰着指头算算,“丁老七”在这一行干了四十多年。在他的职业生涯里,最出风头的就是为前来厂里视察的首长表演。那次他把餐具、茶具、酒具等大大小小、形态不一的物件混在一起包,不到半个钟头就完成了。然后,他让两个徒弟将包好的这一挂瓷器从一米多高向下丢,摔在地上,然后开包检验,竟无一件破损。首长竖起大拇指,直夸他技艺高超。“丁老七”一讲起这段,便摊开来与众不同的一双宽大巴掌,眯着一对肿眼泡,沉醉在昔日的荣光中。
可到后来,“丁老七”竟然被废了。听说陶瓷包装实行革新,用纸箱、泡沫取代禾秆,打包机、泡沫板占据了包装车间的显眼位置。“丁老七”对此极为排斥,添了许多无名之火,上班后他甚至连看都不看一眼那种叫设备的庞然大物,他钟情的是禾秆,是篾条。好多人都劝他要看开些,要跟上时代,英雄总还会是英雄。可他不为所动,鼻子一哼,说“老子不做了!”于是跑到厂劳资科办了买断工龄手续,自己选择了下岗。
那之后我再也没有在厂里见到过“丁老七”。
又过了几年,我在镇上报社门口看见一个保洁员,穿了件环卫工人的黄红相间的马甲,口袋里插了瓶农夫山泉。可瓶里装的是自泡的茶水,泛着啤酒样的泡泡。那人左手拎着可翻动的垃圾箱,右手握把夹垃圾的铁火钳,时不时停下脚步望一眼擦身而过的车水马龙,目光游离飘忽、木讷呆滞。乍一眼,我几乎没有认出这是曾经熟识的“丁老七”。
(取材于梅坚《瓷器人物》)
34.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丁老七”给作者的第一印象并不好,在作者看来他 “一副基层领导派头”,官腔十足,缺少工人的朴素与热忱。
B.“丁老七”并不是丁师傅的本名,人们之所以这么称呼他,是在表达对丁师傅高超的“绞草”技艺的钦佩与赞许。
C.陶瓷厂用纸箱、泡沫代替禾秆,用打包机取代“绞草”工人纯手工劳作,这场包装革新遭到了“丁老七”的抵触。
D.“丁老七”从受人尊重的绞草师傅变为一名环卫工人,对“丁老七”这一人生际遇,作者的情感是比较复杂的。
35.“丁老七”这一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4分)
36.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题目“迷失”的含意。(4分)
37.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老行当”(即传统的手工技艺劳动)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了。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对这些“老行当”生存发展的看法。(5分)
III卷(50分)
作文(50分)
38.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附近”指个人实际参与的周围实在的生活范围。近年来,人们认识到“附近”在个人生活、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有人针对一些人“以网为生”的现象认为,“附近”是个人与社会连接的纽带,它使我们触摸到真实的生活,丰富对生活空间乃至世界的认知。
有人针对一些人热衷于追求远方的“风景”而忽视身边与自己学习、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世界这一现象,告诫人们,“附近”就是星辰大海。
①上述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说附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②请以“附近”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故事,有细节,有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参考答案
高二年级语文
D 反:动词,违背
C 章:同“彰”,形容词,显著
B 适:动词,出嫁
B 济:扶助
A 渐jiān染 妆奁lián
B 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写于延安整风运动时期,是会议报告。
B 《孔雀东南飞》有清晰的故事情节,叙事性强。
B “三美”是以徐志摩、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诗人的创作主张。
D 夏瑜的牺牲没有赢得底层群众的同情。
B 草堂虽无客人到访,但景色秀美,清新宁静,“无趣和苦闷”理解有误。
A 设问
C 颈联从前面的景转而抒情,没有议论
D “想佳人”几句是词人的想象,并非回忆。
C “藤梢刺眼”是春天的景象,“石角钩衣”这一细节没有体现季节特征。
D 诗句表述为“殷勤”,意为热情周到,具有正面积极的感彩
C 凤姐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只是为了自己置身事外。在《红楼梦》中,贾赦看上了鸳鸯,邢夫人想让儿媳帮忙,可凤姐不但不帮忙,还指责了邢夫人,最后虽然假意答应帮忙,但实则是耍滑头戏弄了婆婆邢夫人,结果这事遭到鸳鸯的极力抗拒没有说成,还让贾母得知此事。
A
C 让老妈妈们承包园内事务是探春“开源”的举措,宝钗的“小惠”体现在不让老妈妈们年终归账到里头,而是各自负责;同时分利给没有承包到活计的其他妈妈。
B
D
(1)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 (2) 映阶碧草自春色
落木千山天远大 (4)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5)深巷明朝卖杏花
(1)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2)尽荠麦青青
C
A
C
要亲自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地实地调查研究;
要把握好调查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严谨性;
要在调查研究中不断探索方法、创新形式,真正助力领导力、执行力、凝聚力的提升。
B
B
不料您在交游的人中间见到那些拙作并且多次称赞它们。
【评分说明】关键词:“游从之间”“其鄙文”“数称之”
①感谢曾子开对自己的知遇之恩;②请求曾子开指点自己的文章,以取得进步。
D
B
开篇表达了从军讨伐时的壮志豪情;中间情绪低落,转为征人思乡的愁悲之情;结尾抒写报国捐躯的慷慨豪迈之情。
【评分说明】情感变化,3分;诗句分析,3分。
A
“丁老七”绞草技艺高超,深受大家的敬重;他重情重义,对师父始终怀有感恩之心,有着传统手工艺人的美好品质;他极重视名誉,把奖章、奖状等都随身携带;他注重仪表,活得自信而有尊严;他思想保守,只求守成,不求突破,在时代的变革面前无能为力;等等。
【评分说明】本题4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4分。若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1)“丁老七”固守绞草的传统手工技艺,拒绝接受技术革新,在迅猛发展的时代中被淘汰。“丁老七”在新时代失去了曾经的价值,他痛苦茫然,不知何去何从。(2)面对时代发展的冲击,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手工艺人该如何生存发展,作者也感到困惑,难于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评分说明】本题4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即给满分。
略。
【参考译文】
史院学士,我没有才能,私自处于下位已经很长时间了,考虑到(我)生性粗俗浅薄,加之学习(的知识)迂腐又不切实际,大凡刻苦学习而仅得的一些知识,大概都不符合世事。因此,(我)理应被当世抛弃,不敢随便登门拜访达官贵人。近来,不料您在交游的人中间见到那些拙作并且多次称赞它们。听到这件事的士大夫都私下怀疑,暗自称怪,认为(我)以前曾经在您手下做过事情,但是我却一次也没有见过您呀。
(我)私下里看当今的读书人,穿着礼服在官员那里求被任用的大概有五六千人,在学校和文化机构,把教育当成自己职责的人大概也有几百。他们通过姻亲、好友(等关系)作为介绍,把议论道德学问的真义来当作献赠的礼物。用好言好语来求负责接待宾客的人,不顾义理和脸面来拜见守门人,忍受着侮辱羞耻,(祈求)运气好遇到能知遇自己的人,足迹不断,衣袖相连。然而得到善待的人十个当中不及五六个,能够被推荐进而得到指导的十个当中没有二三个。至于被称赞有“国士之风”,得到不费力的表扬的(来访者),大概一百个中没有一两个。他们兜售(自己的才能)越急切,身价就越低,也是形势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我和您没有父兄意气相投的关系,没有姻亲同县同乡的旧情,没有人提前在中间引荐,也不是进献礼物在先,传递信息的人不知道我的姓名,守门的人也不认识我。而您只是看到我的风格卑下的文章就认为(我)可以(值得)教导,于是多方面推荐并给予过分的赞美。书传中说:“鸣声相互呼应,意气相投的伙伴相互随行,人由于精神相同而投合,物品因为属于同一类而在一起。”唉,您赏识我,我被您赏识,可以称得上无愧于当今的人了。
前不久(我)曾经拜见过您一次,恰好被迫东下,没有来得及再次相见,来说完我想说的话。不久(之后)遭遇落第之事,于是没有入都的时间,(我)闲居无事,唯独想到没有东西来答谢您深厚情谊的万分之一。于是,趁着(有人)西行的便利,简略陈述浅陋(的意见),并附上最近所写的诗、赋、文、记一共七篇,献给您。俯伏思量,您既然在开始的时候推许引荐我,应该会自始至终成全我,不断浇灌使我的基础更深厚,除去(我的)污垢和遮蔽来开启我的光明;不觉得关系疏远和(我)地位低下,而用书信的形式指教我,使我在穷途末路之际可以加入到有德行有学问的人的行列。那么,我和您不仅无愧于当世之人,而且将无愧于古人了。古语说得好:“煮(熟)了牛肉,却不放盐,是变味变质的原因。”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物,却可以比喻大事。请您衡量裁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