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滕州市三校联盟高一(下)期中
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 如图所示是辽宁石棚山的石棚。石棚是原始先民为祭祖与祭天而修建的,他们认为先祖与天地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于他们而言,石棚既是安葬祖先的墓,也是祭祀天地的坛。石棚的修建主要体现了原始先民( )
A. “天人合一”思想
B. 尊崇先祖的传统
C. 崇拜自然的观念
D. 以神为本的精神
2. 从公元前2000年始,两河流域先后崛起巴比伦、赫梯、亚述诸帝国,霸权几易其主。与此同时,北非的埃及也多次同西亚各国争夺该地区的霸主地位。这一历史进程
A. 促进了人类开始向文明时代迈进 B. 造就了古代文明的多元格局
C. 加速了东地中海周边的文化交融 D. 推动了班图人的大规模迁徙
3.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把长期以来一直戴着作为胜利者标志的马其顿帽,换成被征服的波斯人的头巾,同时他给波斯青年穿上马其顿服装。这些措施( )
A.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B. 打破东西方交流的隔阂
C. 带来了帝国的长治久安 D. 旨在推行文化包容政策
4. 1843年,美国旅行家和考古学家约翰 劳埃德 斯蒂芬斯在《尤卡坦纪闻》一书中描述了位于尤卡坦半岛的古代金字塔遗址(如图),该遗址所属的文明( )
A. 用当地特有的莎草制作纸张 B. 王宫大门的标志性雕刻是人首飞牛
C. 具有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D. 知道“零”的概念并创造出20进制
5. 中古时期英国的庄园法庭受理的案件中,有60~70%的诉讼涉及领主的经济利益和司法权利;庄园法庭罚款的收入约有一半归领主所有,因此有“司法中有大钱”的俗语。这都说明了庄园法庭
A. 成为国家立法的基础 B. 作为统治工具的本质
C. 稳定了封建等级秩序 D. 促进了君主制的发展
6. 日本遣唐使归国后大都被国家重用,如表所示为其中部分代表人物。这说明当时日本( )
吉备真备 归国当年被朝廷重用,促进日本模仿唐制进行礼仪、历法等方面的改革
膳大丘 在回国后,被天皇任命为日本大学寮助教,推动了日本奈良时代儒家学说的发展
大和长冈 在唐学习了十七年的律令刑制,成为日本律法界的权威,并与吉备真备共同修订了律令二十四条
A. 快速完成了封建化 B. 全面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
C. 深受唐文化的影响 D. 借鉴中国建立了集权统治
7. 某学者针对西方文明上古与中古分期问题指出:“公元7-8世纪,一系列新的现象打破了尚存的统一性……罗马、基督教和日耳曼传统的融合最终完成。”上古向中古的转变也是“从罗马帝国到神圣罗马帝国”的转变。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中古与上古文明的区别主要在于( )
A. 文明多元趋势的加强 B. 政教结合局面的出现
C. 王权有限原则的确立 D. 封君封臣制度的形成
8. 互相学习、充实、传承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阿拉伯文化在整个中世纪是一个强势文化,对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材料表明( )
A. 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传播使者 B. 阿拉伯文化对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
C. 文化传播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 D. 欧洲文明源自阿拉伯及东方国家
9. 10-12世纪的学者非常欢迎来自阿拉伯世界的文明成果,但14-15世纪的欧洲学者则出现抵制阿拉伯文化的倾向,如彼特拉克对阿拉伯诗歌就多有批评。这种变化反映出( )
A. 地中海原有贸易地位的衰落 B. 外来文化成为文艺复兴动力
C. 欧洲自身文化竞争力的提升 D. 政治交锋逐渐取代思想交流
10. 14世纪中叶,“黑死病”席卷欧洲,人口死亡率达到30%—50%。死亡使人们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追求现实享乐和歌颂人生成了新的社会观念。伴随着这个过程的是人格的觉醒,人开始成为“精神的个体”,并且从这个角度开始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由此可知这次瘟疫
A. 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 B. 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C. 促进了社会思想观念的革新 D. 导致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11. 美国漫画家大卫 勒文1967年创作的《约翰逊秀伤疤》。漫画家将约翰逊总统的疤痕画成了一个战争正在剧烈进行的越南地图。该作品( )
A. 反映了西方阵营的分化
B. 表达了美国社会的反战情绪
C. 揭示了冷战政策的实质
D. 揭露了资产阶级人权的虚伪
12. “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启蒙运动在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超越。”超越主要表现在( )
A. 批判教会的宗教专制 B. 宣扬人文主义精神
C. 提出民主政体的构想 D. 追求现世的成功
13. 1869年开通的苏伊士运河成为西欧和东亚、南亚之间最近的水上通道;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距离。这些国际运河的修建( )
A. 推动着欧美不断发现新大陆 B. 促进了轮船等交通工具的发明
C. 标志着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 提升了运河所在国的战略地位
14. 16世纪的最后几十年,对于一个西班牙人来说,现在一磅羊肉的价格在以前几乎能买到一只羊。而在英格兰,1500~1600年间小麦价格上涨了425%,法国涨了650%。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封建贵族的享乐 B. 价格革命的影响 C. 政治分裂的阻碍 D. 罗马教廷的束缚
15. 16世纪后期,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这一局面形成的有利条件是( )
A. 阿拉伯帝国地处丝绸之路中段 B. 奥斯曼帝国地跨亚欧非三大洲
C. 奥斯曼帝国实行重商轻税政策 D. 东罗马帝国控制了欧亚的商路
16. 1602年,在秘鲁,蒙特雷总督向西班牙国王描述了总督区首府的奢华:“所有人都穿着丝绸,而且质量最好,价格最高。”在利马,可以找到40家来自欧洲或亚洲的奢侈品商店,有些店主拥有超过100万比索的资本。拉美地区这一状况的出现主要缘于( )
A. 西方的早期殖民扩张 B. 丝绸之路的畅通
C. 三角贸易的持续开展 D. 机器工业的兴起
17. 《世界文明史》一书指出:“假如不是被征服的话,他们(美洲)完全可以为自己的文化打下一个基础,这一文化可以同任何其他洲的文化媲美。”该论述的主要依据是( )
A. 美洲的印第安文化相对落后 B. 美洲当时还不具备文明的特征
C. 殖民扩张为美洲注入了活力 D. 印第安人发展出了独特的文化
18. 有学者指出,某一时期英国出现了“双元革命”奇观,在发生“光荣革命”的同时,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革命也在英国达到了它的高潮阶段。这一时期是( )
A. 十四世纪 B. 十五世纪 C. 十六世纪 D. 十七世纪
19. 18世纪,官方对出版业实行严格的审查制度。当时的作者要么匿名出版,要么在评论时局时加以掩饰,伪装成对外国局势的评论,但即使这样,当时欧洲的出版业仍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这主要是由于( )
A. 印刷术开始在欧洲传播 B. 君主专制已完全瓦解
C. 大众文化冲击贵族文化 D. 启蒙运动的蓬勃发展
20. 到1848年,英国已经有75条铁路通车,每年运送2500万乘客。全国各大城市和人口比较稠密地区之间都有列车通车,东部和西部海岸铁路线也都相继建成。由此可推知,英国工业革命( )
A. 推动了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 B. 实现了区域平衡发展
C. 使交通运输业成为主导产业 D. 增强了社会的流动性
21. 1415—1876年,欧洲殖民国家强占非洲领土约320万平方公里,约为非洲大陆的10.6%;1876年后,欧洲殖民列强对非洲展开了疯狂瓜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除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表面上还维持独立外,其余地区全部变成了欧洲的殖民地和保护国。这种变化
A. 导致非洲人口大量迁移美洲 B. 是欧洲列强竞争加剧的结果
C. 体现了欧洲侵略性质的变化 D. 促进了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22. 1884年11月15日,英、法、德等欧洲15国签署协议,宣称其宗旨是“为了本着相互友好协商的精神确定发展非洲某地区的贸易和文明的最惠国条件……希望避免在占据新的非洲沿海领土时可能发生的不和与纠纷;关切开发土著居民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方法。”该协议的签署( )
A. 解决了欧洲列强争夺非洲的矛盾 B. 平衡了欧洲列强间的利益
C. 加快了欧洲列强瓜分非洲的速度 D. 使非洲所有国家丧失独立
23. 如图是1870年与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
A. 工业革命在全球的扩展 B. 世界殖民体系的衰落
C. 英法本土工业日益萎缩 D. 美英之间的矛盾加剧
24. 关于世界历史的研究,西方史学家提出了不同的主张。这些主张( )
史学家 主张
马歇尔 G S 霍奇森 提倡比较的、以跨地区、半球和全球为单位的历史研究方法
L S 斯塔夫里阿里斯 坚持认为需要从全球视野来分析人类历史
威廉 H 麦克尼尔 强调思想和技术的传播是世界历史的发展动力
菲利普 D 科廷 主张通过个案比较研究来阐述关键性的全球研究课题
延续了欧洲中心论 B. 忽略了生产力要素
C.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D. 都具有全球性视野
25. 1952年,土耳其基于地缘、安全等方面考虑加入北约。在2022年俄乌冲突中,土耳其并未追随北约的立场,它虽对冲突双方“关闭”了土耳其海峡(有损俄罗斯的利益),但并没有将俄罗斯的军事行动称为“侵略”,亦未跟风欧美加入对俄罗斯的制裁。这说明土耳其( )
A. 谋划与北约争夺联盟主导权 B. 构建以己为中心的外交网络
C. 加强了与俄罗斯的安全合作 D. 国家利益是对外政策的核心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古时期的欧洲社会)存在一个带有军事性质的领主附庸集团。它是日耳曼人的家族血缘制度、亲兵制度和罗马的军事体制中逐渐产生出来的,与同样带有军事色彩的领主、农奴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特殊的贵族等级制度:教会,开始拥有精神方面的领导权,掌握世俗的伦理和信仰。
——摘编自马克袁《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二:随着西欧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易活动频繁,西欧中世纪的城市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以工商业为主体的城市市民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了更好地在城市里自由地进行商业贸易活动,他们反对名目繁多的封建性商品流通税以及一整套的封建物镇,因此,这就迫使他们要与封建主们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西欧有很多城市还举行过暴动要求获得城市的自治权。这些权利主要包括: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
——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的基本特征。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争取自治权的主要原因和途径。
2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贞观二年( 628年),长孙皇后听说郑仁基的女儿美貌绝伦、才华出众,就让李世民将郑女纳为妃子。诏书已经写好但还没有发出,魏征听说就来找李世民:“我听说郑女已经许配人家,如果传闻为真,陛下把已经许人的女子纳进宫,恐怕有损圣德。”李世民听后赶紧下令把诏书扣下。但房玄龄、温彦博管重臣提出了反对意见:“郑女许配人家并无确凿证据;就算已经许配,毕竟没有过门。陛下纳妃诏书已经写好,不应中止,这涉及到朝廷的面子问题。”郑女的准丈夫陆爽也上书:“外人不知内情,误以为我们下了聘礼,其实根本没有。”李世民又把唯一特反对意见的魏征找来商议:“群臣为了讨好我,这可以理解。可陆爽为什么也要上疏分辩呢?”魏征说:“这事好理解,陆爽是怕陛下以后找机会收拾他,”李世民听后特地下一道诏书:“听说郑仁基之女已经许配人家,朝廷出诏书的时候对亭情了解得不清楚。这是我的不是,有关部门也有责任,郑女进宫的事就此作罢。”此事不大但影响不小,史书称“时莫不称叹”。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英王亨利八世本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对新教采取抵制与敌视的态度。于 1521年和1526年两次在伦敦公开楚毁马丁 路德的著作,撰写《捍卫七圣事》的小册子,被教皇授予“信仰捍卫者”的称号。1511-1514年,英格兰加入反法同盟,亨利八世御驾亲征,在法国北部得胜。法国盟友苏格兰乘虚侵英,却遭到留守的凯瑟琳王后反击,苏格兰国王败亡。当凯瑟琳王后年逾40,却只有一个女儿玛丽而无男嗣,亨利八世决定离婚另娶。凯瑟琳的娘家是西班牙王室,此时正称雄欧洲大陆,教皇处于其挟持下,没有批准国王的离婚请求。国内的旧贵族和教会人士也对离婚案持反对态度。在此关头,亨利八世转向全国要求改革的乡绅与资产阶级寻求支持,于1529年11月召开议会,开始实行宗教改革,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使英国教会脱离了罗马教廷,成为独立的“圣公宗”;自己担任英格兰最高宗教领袖,使英国王权达到空前高度。
——摘编自百度百科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对于郑女“娶与不娶”各方所持的价值取向。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亨利八世从虔诚的天主教徒转变为坚定的宗教改革者的因素。
(3) 个案分析往往能见微知著,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两国君主的婚姻问题中,分别概括其所反映的政治状况。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福建茶叶大规模种植开始于唐代。宋元时期,茶叶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当时茶叶“出于闽中者,尤天下之所嗜”。以北苑为代表的建安茶园被列为官茶园。北苑茶品种繁多,《东溪试茶录》中记:“茶之名有七,一曰白叶茶、次曰甘叶茶、三曰早茶、四曰细叶茶、五曰稽茶、六曰晚茶、七曰丛茶。”制作贡茶的茶叶取用早茶以上的茶种,其制作过程十分讲究,也特别奢靡。据《宋史 食货志》记载,北宋大观年后,建茶岁贡20余万斤。除上贡朝廷外,还有大量销售。南宋以后,建茶产量更是剧增。《宋会要辑稿 茶号》《中兴会要》载,南宋初年建茶岁额891695斤,至乾道时,已突破百万斤大关,增至1003785斤。产量的剧增,说明当时植茶面积愈来愈大,如《宣和北范贡茶录》记,建州当时植茶,动辄一次就种植或补植二三万株,可见其规模的宏大。……鸦片战争后,福建茶叶生产在商品经济大潮下迅猛发展。1853年,朝廷准许闽江上游茶叶改由福州海运出口。洋行买办内地收购茶叶制度的实行,直接将内地茶叶经济与沿海茶叶贸易对接起来。1858年,外商到中国内地购货出洋只要缴纳一次2.5%的子口税,极大降低了从武夷山运茶出洋的成本。19世纪70年代晚期,福州茶叶输出居全国之首,走向茶叶贸易的鼎盛时期。
——摘编自刘锡涛《试探福建茶叶生产及近代茶叶外贸鼎盛的原因》
材料二:地理大发现之后,茶得以进入西方并于17世纪上半叶进入英国,1657年,英国商人托马斯 加威首次将茶引入咖啡馆,他也张贴海报予以宣传:饮茶能延年益寿,醒脑提神,提高记忆力;治疗心脏与胃肠功能衰退,促进食欲,增强消化能力,清除脾脏方面的障碍,对膀胱石及砂淋症颇为有效;能治疗水肿坏血,借助发汗与排尿而洗涤血液,以防传染。当时人认为两者均具有“万能良药”的性质,并无优劣区别。1675年、1676年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借助社会对咖啡的抵制两次下令关闭咖啡馆。进入18世纪后,茶在中产阶级家庭逐渐普及。为了能够随时饮茶,饮茶者在家中也备好茶叶与茶具,饮茶日益渗入家庭生活。凯瑟琳王后、玛丽二世与安妮女王均喜爱饮茶,持续的示范效应促进了饮茶(风气)在(贵族)女性中的传播……更具决定意义的是,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促进了茶的传播,英国在东亚积极开拓市场,逐渐与产茶国家之间建立了较为稳定的贸易关系,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条件也得到改善。1690年,英国输入茶叶41471磅;1712年英国输入茶叶已增长到约16万磅;1717年,茶叶“已经代替丝绸成为贸易中的主要货品”……茶叶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业务重心,茶叶贸易亦是英国财政的重要来源,英国社会鼓励消费茶叶。
——摘编自刘章才《茶与咖啡在近代英国的竞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元时期福建茶叶生产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饮茶流行的原因。
(3)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并运用全球史观研究范式阐述近代福建茶业的发展。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石棚是原始先民为祭祖与祭天而修建的,他们认为先祖与天地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于他们而言,石棚既是安葬祖先的墓,也是祭祀天地的坛。”可知,石棚既是“安葬祖先的墓”,又是“祭祀天地的坛”,将祖先与天地放置于同一层级,体现的是原始先民天人合一的思想,A项正确;
石棚既是“安葬祖先的墓”,又是“祭祀天地的坛”,而不仅仅是尊崇先祖,排除B项;
石棚主要是为了祭祖与祭天,与崇拜自然无关,排除C项;
祭天只是石棚的一项作用,“以神为本”的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早期文明的起源,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早期文明的起源,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答案】C
【解析】两河流域在地中海东部,材料中的“两河流域先后崛起巴比伦、赫梯、亚述诸帝国,霸权几易其主”“北非的埃及也多次同西亚各国争夺该地区的霸主地位”说明了东地中海周边战争频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战争在客观上会加速东地中海周边的文化交融,故C正确;早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人类已经迈进文明时代,A项说法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A错误;材料体现的文明碰撞与交流,而不是文明分布,故排除B;班图人是非洲人,而两河流域是在亚洲,故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考生需要结合人类文明交流的相关史实来回答。
本题主要通过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把长期以来一直戴着作为胜利者标志的马其顿帽,换成被征服的波斯人的头巾,同时他给波斯青年穿上马其顿服装”并结合所学可知,马其顿国王戴波斯人的头巾,同时他给波斯青年穿上马其顿服装,这有利于东西文化的交流和交融,A项正确。B、C项夸大了材料中措施的作用,排除;
材料措施体现了文化包容政策,但这不是亚历山大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战争。要求学生结合古代战争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战争,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4.【答案】D
【解析】在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古代玛雅文明曾非常繁荣,玛雅人的城市建筑精美,城内有很多座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故可知该文明为玛雅文明,玛雅人知道“零”的概念并采用20进制,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尼罗河的特产莎草被加工成莎草纸,是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人首飞牛是亚述帝国王宫大门上常见的雕刻,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古代西亚的《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古代玛雅文明,需要结合人类古代遗址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古代玛雅文明,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西欧封建庄园法庭 ,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结合所学知识,中世纪除了庄园法以外,教会法也是当时法律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材料中仅反映了领主从庄园法庭中获利的情况,没有体现庄园法庭成为国家立法基础,故排除A。
B.从题干信息中看领主从司法活动中攫取了大量利益,由此可知庄园法庭是维护领主的统治工具,故B正确。
C.题干仅反映了领主从庄园法庭获利的情况,没有体现领主与国王之间的关系,不能体现稳定封建等级秩序,故排除C。
D.根据题干信息,通过庄园法庭封建领主获得大量利益,这使得封建领主势力壮大,不能促进君主制的发展,故排除D。
6.【答案】C
【解析】通过“日本遣唐使归国后大都被国家重用,如表所示为其中部分代表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遣唐使在归国后大多被国家重用,推动了日本律令、儒学、礼制等政治、文化改革,说明当时的日本深受唐朝文化影响,C项正确;
仅凭材料不能说明日本“快速”完成了封建化,排除A项;
材料不足以说明日本“全面”学习唐朝政治制度,排除B项;
材料没有体现日本借鉴中国建立了集权政治,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日本的改革,需要结合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日本的改革,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该学者认为上古和中古文明的划分在于“罗马、基督教和日耳曼传统的融合最终完成”,即皇帝的任命需要经过教皇的加冕,罗马帝国演化为神圣罗马帝国,政治与基督教相结合,即政教结合,故B正确;
题干未反映出文明多元趋势的加强,故排除A;
中古王权受到教会的约束,但王权有限原则是在英国《大宪章》颁布后确立的,故排除C;
封君封臣制度是西欧中世纪的典型特征,题干并未涉及,故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古时期西欧历史演变情况,依据材料“罗马、基督教和日耳曼传统的融合最终完成”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中古时期西欧历史,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重点强调阿拉伯文化“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意在说明阿拉伯文化对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故B项正确;
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传播使者在材料中有涉及,但是材料重点强调“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排除A项;
文化传播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观点表述错误,排除C项;
欧洲文明不是源于阿拉伯及东方国家,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的影响。阿拉伯保存了大量的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又将这些文化遗产传回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
本题考查阿拉伯文化,侧重于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的影响,需结合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进行思考。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14、15世纪文艺复兴的开展,人们的思想不断解放,人文主义不断传播,文学艺术成就突出,欧洲自身文化的竞争力得到提升,使得对待阿拉伯文化更加理性,C项正确;
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传统的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海,地中海原有贸易地位的衰落,排除A项;
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强调外来文化对文艺复兴的影响,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政治交锋的内容,无法得出政治交锋逐渐取代思想交流,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文艺复兴,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文艺复兴,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伴随着这个过程的是人格的觉醒,人开始成为“精神的个体”,并且从这个角度开始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黑死病”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文艺复兴出现,传播了人文主义思想,促进了社会思想观念的革新,故C正确;
人文主义思想在古代雅典就已经产生,故排除A;
B夸大其词,排除;
当时欧洲并没有完成转型,故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伴随着这个过程的是人格的觉醒,人开始成为“精神的个体”,并且从这个角度开始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11.【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1967年,美国正在亚洲进行越南战争,漫画将约翰逊的疤痕画成了正在进行战争的越南地图,表达了美国人民的反战情绪,B项正确;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与日本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体现了西方阵营的分化,材料中没有西欧与日本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
材料不涉及美苏对抗,排除C项;
本材料主要体现反战的内容,没有体现人权,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越南战争,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越南战争,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其明显的特征是描绘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政体的蓝图,在反封建的道路上比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更近一步,故C项正确。
ABD三项是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的共同点,应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考查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的不同点。
西方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①批判对象的矛头指向专制主义、教权主义。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孟德斯鸠更明确地提出三权分立学说,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卢梭提出“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其本质就是反对专制主义;②批判领域集中在政治、思想领域;③批判方式集中表现在高扬理性和摆脱了宗教和专制的束缚。
13.【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是重要的海上国际航道,提升了运河所在国的战略地位,D项正确;
15-17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发现了许多以前根本不知道的地方,他们把这个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开通时世界上的主要地区都已被发现,排除A项;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早于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的开通,排除B项;
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被迫加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要求学生结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4.【答案】B
【解析】根据“现在一磅羊肉的价格在以前几乎能买到一只羊......法国涨了650%”可得出欧洲物价上涨,这是因为新航路开辟后,大量金银流入欧洲,导致金银贬值,物价上涨,即欧洲出现了价格革命,B项正确;
贵族享乐也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
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分裂,也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受到罗马教廷的束缚,排除C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16世纪后期,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奥斯曼帝国地跨亚欧非三大洲,辽阔的疆域为其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B项正确;
材料形容的是奥斯曼帝国,并不是阿拉伯帝国,排除A项;
材料体现的是奥斯曼帝国地理位置优越,不能得出其国家政策,排除C项;
1453年东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所灭,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奥斯曼帝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奥斯曼帝国,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所有人都穿着丝绸,而且质量最好,价格最高”“在利马,可以找到40家来自欧洲或亚洲的奢侈品商店,有些店主拥有超过100万比索的资本”及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积极向拉美地区及亚洲的菲律宾扩张,进而开通了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促使欧洲和亚洲的商品在拉美殖民地集中,因此在秘鲁出现了身穿丝绸的人们和来自亚洲的奢侈品商店,A项正确;
跨太平洋贸易不是利用传统丝绸之路开展的,排除B项;
三角贸易主要在欧洲、非洲、美洲间进行,排除C项;
机器工业的兴起是在18世纪中后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早期殖民扩张,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早期殖民扩张,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欧洲殖民者对印第安文化的破坏,这是印第安人文化衰落的直接因素。因此作者强调的是印第安人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D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印第安人文化的独特性,非落后性,排除A项;
当时美洲已经出现文明,如玛雅文明,排除B项;
材料体现的是殖民扩张对美洲文化的破坏,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殖民扩张的后果和历史影响,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殖民扩张的后果和历史影响,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有学者指出,某一时期英国出现了‘双元革命’奇观,在发生‘光荣革命’的同时,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革命也在英国达到了它的高潮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双元革命”,即1688年的“光荣革命”,和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将科学革命推向高潮阶段,均发生在十七世纪后期,D项正确;
十四世纪英国还不具备资产阶级革命的条件,排除A项;
“光荣革命”发生在十七世纪而非十五世纪,排除B项;
十六世纪并非英国双元革命出现的时期,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光荣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光荣革命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光荣革命,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9.【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18世纪,由于官方实行严格的审查制度,因此当时的作者匿名出版或在评论时局时加以掩饰,伪装成对外国局势的评论,而且欧洲的出版业仍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与启蒙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有关,D项正确。
A项中“开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18世纪欧洲的君主专制并没有瓦解,B项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贵族文化受到冲击,C项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解答本题根据材料结合启蒙运动的时间及影响等内容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考查了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到1848年,英国已经有75条铁路通车,每年运送2500万乘客。全国各大城市和人口比较稠密地区之间都有列车通车,东部和西部海岸铁路线也都相继建成”并结合所学可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铁路交通迅速发展。到1848年,英国已经有75条铁路通车,每年运送2500万乘客;全国各大城市和人口比较稠密地区之间都有列车通车,甚至联结东部和西部海岸的各条铁路线也都相继建成。由此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人口流动,促进了区域之间联系的加强,增强了社会的流动性,D项正确;
电力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英国当时电力工业尚未产生,排除A项;
材料未体现区域平衡发展,且“实现了区域平衡发展”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
材料没有与其他行业进行对比,不能得出英国工业革命“使交通运输业成为主导产业”的结论,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876年后,欧洲殖民列强对非洲展开了疯狂瓜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除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表面上还维持独立外,其余地区全部变成了欧洲的殖民地和保护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竞争加剧,纷纷在非洲抢占殖民地,尤其是1884年的柏林会议后,列强争相瓜分非洲的速度大大加快,19世纪末20世纪初,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B项正确;
材料反映了欧洲殖民国家强占非洲,把绝大部分国家变成了欧洲的殖民地和保护国,人口没有大量迁移美洲,“三角贸易”导致非洲人口大量迁移美洲,排除A项;
无论是1415——1876年还是1876年后,欧洲对非洲的侵略性质没变,排除C项;
材料显示了1876年后,欧洲殖民列强对非洲的瓜分程度比1415——1876年深得多,这是因为欧洲列强竞争加剧的结果,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不是材料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要求学生结合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特点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为了本着相互友好协商的精神确定发展非洲某地区的贸易和文明的最惠国条件……希望避免在占据新的非洲沿海领土时可能发生的不和与纠纷;关切开发土著居民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方法”可知,题干所示为欧洲列强召开的瓜分非洲的会议,这一会议标榜“相互友好协商的精神”,实质上是欧洲列强召开的瓜分非洲的会议,协议加快了其瓜分非洲的进程,C项正确;
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中“解决了”不符合史实,排除;
合所学知识可知,BD项说法和题干主旨、基本史实不符,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3.【答案】A
【解析】根据1870年与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示意图可知,1913相对据1870而言,俄国比例出现,其他国家及英法美德均占一定比例,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全球的扩展,A项正确;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排除B项;
从比例上不能反映英国本土工业萎缩,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美英的矛盾,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结合1870年与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2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这些学者”、“从全球视野”、“思想和技术的传播”、“个案比较研究……全球研究课题”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主张反对“欧洲中心论”,也就是都有全球性的视野,D项正确;
材料主旨重在强调全球性视野,“延续了欧洲中心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表述;
材料仅列举了“西方史学家提出了不同的主张”,无法说明这些主张忽略了生产力要素,排除B项;
材料列举的是“关于世界历史的研究”,无法说明这些研究“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要求学生结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的特点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可知,土耳其之所以在俄乌、俄美(北约)以及俄欧之间采取平衡外交是基于维护国家利益、赢取民意支持、谋求战略自主、彰显多元身份等诸多原因,其中国家利益是对外政策的核心,D项正确;
谋划主导权不符合题意,土耳其不具备相应实力,排除A项;
材料是土耳其的平衡外交,没有体现土耳其构建外交网络,排除B项;
土耳其既未追随北约立场,也有损俄罗斯利益,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6.【答案】【小题1】基本特征:带有军事色彩的领主、农奴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特殊的贵族等级制度;教会拥有精神方面的领导权。
【小题2】主要原因:西欧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易活动频繁,城市逐渐增多;以工商业为主体的城市市民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了更好地在城市里自由地进行商业贸易活动。
途径:和平的经济手段以及武力暴动。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世纪欧洲,第一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的基本特征作出回答;第二问结合西欧城市争取自治权的主要原因和途径分析。
本题考查了中世纪欧洲,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7.【答案】【小题1】价值取向:长孙皇后看重的是女子的美貌和才华;魏征看重的是婚姻制度和君主的德;群臣看重的是君主的信誉和威严;李世民既要增加子嗣又虚怀纳谏。
【小题2】因素:凯瑟琳王后无男嗣;教皇没有批准其离婚请求;旧贵族和教会人士反对他离婚;加强王权的需要;获取资产阶级的支持。
【小题3】特征:唐——政治氛围宽松;政治制度成熟;唐太宗励精图治;魏征等大臣忠心。
英——欧洲霸权的争夺;宗教改革运动;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王权与教权的斗争。
【解析】本题考查了宗教改革、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第一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第二问结合影响亨利八世从虔诚的天主教徒转变为坚定的宗教改革者的因素分析;第三问结合史料研究方法分析。
本题考查了宗教改革、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8.【答案】【小题1】官营与民营并存;品种丰富;制茶工艺精湛,品质上乘;种植面积广、规模大、产量多;茶叶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小题2】原因:复辟王权对咖啡文化的打压;商人对饮茶功效的宣传;王公贵族的示范效应;世界市场的发展;东印度公司的推动;政府及社会舆论的支持。
【小题3】阐述: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随着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市场的扩大,福建茶业得到了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元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第(1)问,提炼概括材料信息分析作答;第(2)问,解读并概括材料信息进行说明;第(3)问,结合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宋元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侧重于考查考生阅读和提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