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老山界》 优秀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老山界》 优秀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2 18:5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 老山界
1.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2.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3.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背诵《七律·长征》。
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其中有一座山岭叫作越城岭,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难”翻的山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听听一位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老红军的讲述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介绍: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写作背景: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主力三万六千多人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于12月间穿过老山界,又以超乎寻常的勇毅,突破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堑,爬雪山、过草地,先后击溃敌兵410个团和无数地主武装,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合,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默读课文,标上段落序号。
2.圈出生字词,查字典解决读音和词义问题。
字词积累:
惊惶(huáng)  军阀(fá)    缴租(jiǎo)
蜷身(quán) 点缀(zhuì) 搀扶(chān)
呜咽(wū yè) 咀嚼(jǔ jué) 澎湃(péng pài)
酣然入梦(hān)
呜咽:低声哭泣或形容(流水、丝竹等)凄切的声音。
酣然入梦:畅快地入睡。
苛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
3.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4.划分文章层次,找出文章线索。
明确:本文以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
第二部分(第2-32段):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33段):点明翻越老山界的意义。
目标导学三:理清脉络,研读思考
1.速读课文,找出表示时间变化、地点转换的语言标志,讨论交流,完成表格。
表格及答案示例:
时间 地点 人物 活动
下午 山沟 红军 沿山沟前进
傍晚 瑶民家 宣传部同志 攀谈、吃粥、贴标语
天黑 山脚 红军 爬山
夜里 山腰 红军 露宿
半夜 山腰 红军 冻醒观景
黎明以后 山路上 红军 爬山、写标语帮助伤员
下午 山顶、下山路上 红军 看景致、煮粥
  归纳:本文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换记叙事件、安排层次。本文的记叙顺序是顺叙。
2.提问:文末说“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找出相关语句填表。
学生速读课文,勾画相关语句,讨论交流并完成表格。
表格及答案示例:
困难表现 困难情况 战士的态度
走路难 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睡觉难 路窄不平,寒气逼人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吃饭难 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处境难 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毫不畏惧,嘲笑讥讽
  归纳:由上表可以看出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遇到了四难: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从红军对待困难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红军坚强不屈的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建议】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梳理,学生能够比较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在梳理战士们遇到的困难及面对困难的态度的过程中,注重解读细节让学生深入体会红军战士的意志和精神。
思考:作者在文中细致地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①用了对比的手法,点明了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第一座难走的山,但还不是最困难的,表现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②说明红军长征经历了许多困难,长征胜利的取得是来之不易的。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咱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把握了文章的内容,相信大家也深刻地体会到了红军战士坚强不屈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今天咱们继续学习本文,进一步感受本文的魅力!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品析语言,感受魅力
1.修辞美。
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味下列句子的语言美。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明确:作者运用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将不可捉摸的声音化为具体的形象,给人以生动而丰富的联想。用看似矛盾的语言,表现了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或小或大,或远或近的“不可捉摸”的感觉。同时作者还运用了反衬的写作手法,以“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来衬托午夜雷公岩的寂静,获得了“以声衬静,静更静”的艺术效果。
2.炼字美。
除了修辞手法的运用,本文也有不少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品读课文,圈画出文章中你认为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尝试鉴赏。
(1)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明确:“生怕”是“很怕”的意思,“显眼”是“明显而容易看到,引人注目”的意思,用这两个词,强调我们的部队是一支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的人民军队,充分表现了红军对劳动人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2)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明确:“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表明老山界山势的陡峭,山路的险峻,爬山的艰难;火把一直“连到天上”,显示了老山界的高峻,也显示了红军战士壮志凌云的英雄气概。
(3)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明确:这里说的“一个坚强的意志”,指红军指战员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用在这里,点明了红军进行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3.景物美。
(1)分析第12段景物描写。
你认为哪些字词用得好?请加以揣摩。
明确:“之”字形象说明山路的曲折、迂回;“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了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2)分析第22段景物描写。
①这部分哪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明确:“缀”字传神而又具立体感,好像星星是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景之美,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
②这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巨人比喻矗立在眼前的山峰,用一口井比喻山谷,既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又暗示了红军的艰难处境。“矗立”一词形象地说明困难像拦路虎阻挡在面前,但是直立、高耸的老山界阻挡不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也改变不了他们长征必胜的信念。
(3)分析第31段景物描写。
我们一口气儿跑下去,跑得真快。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明确: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战士们克服困难后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目标导学二:综合分析,深入探究
1.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却用了不少笔墨写“我们”与瑶民大嫂的攀谈,作用是什么?
明确: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2.这篇文章是按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安排层次的,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一是材料按时间顺序安排十分恰当。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情,一层一层说下去,一清二楚,文章脉络十分清楚。
二是逐层写明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使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例如,假设不写天黑的时间,那么火把的描写也就显得奇怪了。
三是有些事情起初不明白,后来才明白,按照时间顺序写,前设悬念,后面解释,有扣人心弦的效果。例如,沿着山沟向上走的时候,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使人疑惑不解,猜想这老山界一定非同一般,特别难爬,读到后面证实了,这座山的确特别陡峭险峻。
课堂小结:本文材料组织清晰,叙述语言生动具体,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法指导:
如何赏析写景片段?
①概括内容;②弄清描写了哪些景;③分析是如何写景的;④理解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常见写景的方法:
①按一定的顺序;②多视角写景;③运用修辞;④调动多种感官;⑤句式多变;⑥穿插人物活动;⑦动静结合。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渲染气氛;②烘托人物心情;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④帮助揭示主题。
三、板书设计
修辞美
炼字美
景物美语言生动
脉络清晰
可取之处 1.利用表格填写任务,引导学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2.语言品析环节,针对性强,学生能够较好地感知本文语言的魅力。
不足之处 1.解读体现红军战士的意志和精神方面的细节还不到位。2.没有抓住教学契机对学生进行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