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山东省潍坊中学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同步检测(2)(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山东省潍坊中学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同步检测(2)(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1 19:35:41

文档简介

2023届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同步检测(2)·原卷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网络空间是一个基于信息技术发展而形成的全球性和地方性交叠的人类生活的新场域,虽具有虚拟性,但虚拟性,丝毫不影响其真实性;这种真实性已经使今天的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诸多新特征,在网络空间出现以前,国家权力往往与一定的物质支撑和资源条件联系在—起,但是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网络空间形成之后,技术和非物质的信息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权力资源。如果被排斥在这样一个空间之外,任何一个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现代社会的地位都无从谈起。
在现有的模式下,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权力的边缘,没有参与网络空间管理顶层设计的话语权,那么它们的利益和诉求如何实现?所谓的弥合“数字鸿沟”又如何实现?根本的方法还是通过构建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形成和平、安全、公平的网络空间秩序,实现互联网共治。
共同体意味着全人类共享利益、共担责任,在网络空间亦是如此。网络实现全球的互联互通,创造了新的机遇,人类应该有机会共享新机遇带来的收益。同时,网络攻击、网络战等也时时威胁着网络空间的安全,这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网络是造福于全人类还是成为新的统治工具、剥削工具,取决于建立什么样的网络空间秩序。从网络公平、共享的意义出发,全人类都应享受网络技术带来的红利,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与共享、公平的涵义非常契合。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和现代国际关系奉行的弱肉强食的价值观不同,它提出的是一种新型的国际关系,看到的是整体利益和价值。比如,在对待网络安全的问题上,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强调的是全人类的网络和平与安全,即不会为了一个国家的安全而使其他国家不安全,不会以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的绝对安全。
而要实现共享共治,首先应该充分尊重各国的网络空间主权,使各国有自主管理网络空间的权力。中国政府出台的《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更是明确提出网络空间是和陆地、海洋、天空、太空并列的人类活动的重要领域,国家主权拓展延伸至这个新领域,成为网络空间主权。这并非要割裂全球网络空间,而是希望所有的国家无论大小、强弱,在网络秩序建构中都有表达主张、参与建构的平等机会,它们的权益都应该得到有效的保障。
(摘编自赵永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材料二:
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明确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此后又相继提出了推动网络空间实现“平等尊重、创新发展、开放共享、安全有序”的“四项目标”,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新方向,为践行路径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卡尔·多伊奇认为有两个条件可以促进安全共同体的形成:一是参与政治主体对彼此的需求和言行有足够的且非暴力的应对能力;二是和政治决策相关的主要价值观有足够的相容性,如自由经济、民主政治、主权独立等。可见共同的价值共识是包括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在内的任何共同体建设的基本前提,也是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最高境界,平等尊重基础上的共识构建是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最重要一环,而推动和鼓励行为体的行为逻辑从理性主义转向建构主义尤其重要。
互联网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而安全保障是创新发展的基础。处于网络安全命运共体中的安全保障需要从技术保安全过渡到全面协同安全。这包括两方面涵义:一是从观念上建立“共享安全保障”的共识,维护网络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网络安全是全球性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各国应被彼此确保不受网络威胁和面临危险、危害和损失,同时也不将自身网络安全建立在他国不安全的基础上;二是从行动上各国和网络空间各利益攸关方同心协力,综合运用技术、制度、治理等各种手段合作应对各种网络问题和挑战。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需要各行为体摆脱思维定势并采取合作共赢的行为逻辑,从而达到网络空间的开放共享。我国《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指出,国家和地区间的“数字鸿沟”不断拉大,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存在较大风险隐患,网络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公害,网络犯罪呈蔓延之势;同时,当前网络空间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现实。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唯有共建共治合作共赢,才能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空间。合作共赢是网络时代人类命运相依存的一体化要求,也是科技进步和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进化结果。
网络空间的安全有序发展是治理全球互联网秩序的基本准则和目标,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需要人类社会从求同到求和的全球治理观念转变。“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并不是简单的孤立行为体的聚合,而应视为一个整体,这两种认识看待事物的方式存在区别,即求同与求和的区别,这也是共同体和社会的区别。共同体是自然形成的、整体本位的,而社会是非自然的即有目的人的联合,是个人本位的。在共同体里,尽管有种种的差异,仍然保持着结合;在社会里,尽管有种种的结合,仍然保持着分离。
(摘编自蔡翠红《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内在逻辑与践行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网络空间作为全球性和地方性交的新领域,呈现出诸多新特征,使技术和非物质的信息成为重要的权力资源。
B.只要通过构建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形成和平、安全、公平的网络空间秩序,所谓的“数字鸿沟”就能弥合。
C.为促使互联网更好地成为创新驱动的先导力量,更有力地推动社会发展,全面协同安全成为安全保障的第一要务。
D.合作共赢的行为逻辑能彻底解决网络恐怖主义和网络犯罪等问题,从而使各行为体发展平衡、规则健全、秩序合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空间秩序可以让全人类在保证网络安全的前提下共同享有新机遇带来的收益。
B.《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充分尊重各国网络空间主权,平等参与构建网络秩序,为实现互联网共治提供了新思路。
C.按卡尔·多伊奇的观点,平等基础上的价值共识是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前提,也是共同体建设的最高境界。
D.社会虽希望求同但更注重个人目的,即使结合也是行为体简单的聚合,其实质仍分离,因此网络空间治理观念要转变。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提出,过去我们更多的从技术角度讲安全,而今天的安全不能单纯的依靠技术,如今靠的是协同和合作。
B.在东南亚,中国与巴西、厄瓜多尔等国利用数字技术开展创新合作,助力亚马孙雨林生态系统以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C.中国提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强调即便存在着众多矛盾,也不回避共同利益,倡导采取包容、开放、共赢的思维来聚同化异。
D.斐迪南·滕尼斯指出,共同体要么是村庄等自然联合体,要么是如家族等具有血缘关系的联合体或者朋友等关系等思想联合体。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4分)
5.“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费孝通先生对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这也同样可以体现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思想。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梦萦南浔
叶文玲
风光可人,山水怡人,忙不过来的笔却负人,我欠下了许多山水情债。
南浔是我的债主。我欠她的,不光是怡我心田的风光山水,更有旧雨家园的情感。
第一次被南浔诱惑,仅仅由于白居易那首著名长诗《琵琶行》的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就因为好诗佳句中这个形声俱美的“浔”字,我爱屋及乌地“爱”上了见也没见过的南浔。
南浔和浔阳相距千里,浙江的南浔和江西的浔阳风马牛不相及。的的确确,世上有许多情感是道不明说不清的。
有趣的是,爱心笃笃,我却没有到过南浔。
但是,我却不由分说地认定了:南浔美丽,她有诗歌的意境,音乐的韵味。
当然很盲目,却盲目得固执而自信。
真正被南浔吸引,是在萌发了欲为丝绸文化探源寻迹之时。当我在千里之外的中原,翻开记载丝绸史的一本本厚厚的册页时,南浔犹如一个琼台玉人翩然来至眼前:她莲步轻移佩环叮当;身姿绰约而仪态万方;而最撩人眼目的是那一身无与伦比的霓裳,衫似流云裙如水波,这亮比星月薄赛轻纱的华服,是因为用了世上最华美的织物制作——丝绸。
丝绸,古老的中国文化最辉煌的象征之一。如果说中国丝绸的根源在南方,如果说浙江是中国最大的丝绸之府,那么,浙江的湖州,湖州的南浔,便是根源之头。
我想声明的是,我无意和丝绸史学家引发丝绸之“源”的论争,我想,我在这里所有的感慨,都源于“情人”眼里所出的“西施”;都是一个情切切的寻梦人的呓语。
我还要坦白的是:就在我“单恋”得如火如荼时,我还未曾回归浙江,还不曾亲睹这个梦中情人——南浔。
于是,毋庸言说,走访南浔,是我回到浙江后欲要亲解的又一道情结。
终于有了第一次的南浔之行。
尽管早有预感,尽管是点水蜻蜓式的一掠一瞥,我还是难以表述袭上心头的最初感觉,那是一阵强烈的冲击波。
于是,万千感喟只化为一声声低唤:哦,南浔,南浔!
是的,南浔也是江南水乡的一个镇,但她所拥有的方圆地域,她的足可与小城媲美的镇容镇貌,哪里只是一个镇?还有,她所与之相应的阔大气度,她所最能光彩人前的丰厚的文化积淀,哪里只是一个镇?
在游览时,我常常因惊叹而呆若木鸡。
是因为南浔一切的一切都在我的意料中而欢欣得发傻,还是因为南浔一切的一切都超过了我的故乡楚门而令我嫉妒得发呆?
我说不清。就如刚才所说,世上确有许多感情是道不清说不明的。特别是当它和出自肺腑的爱交混在一起时。
就如在梦游一样,我轻如履棉的步子飘过了那缎带一样从镇子中心袅袅穿过的小河;那雕弓一样密密排列的小桥;那一间接一间飞檐雕栋的亭阁水榭;那一家挨一家白墙黑瓦红门花窗的临水人家;那家家门前刀切豆腐般一块块铺着一块块连接的风情无限的石板路;那诗一般画一般歌一般乐一般的嘉业堂藏书楼和小莲庄……
只是点水之掠,但南浔在我心里造成的震撼,使我起码牢记了一条:我可以依旧千遍万遍地写我的小镇,我的楚门,但对南浔,对这个早有“耕桑之富,甲于浙右”之称的南浔,对这个恰如故乡又大大胜似故乡的南浔,万万不敢造次!
南浔是江南小镇,但决不是一般意义的小镇。她会叫每一个见过她的人迷恋深深。
不是故乡的南浔就这样成了我梦中的家园,我相信她会叫每一个喜欢小镇的人将她当成梦中家园。
未几,又有了第二次的“点水”。
依然是梦游般的感觉,依然是震惊与嫉妒交混的心态。我想,我于南浔,最长久的角色定位,恐怕就是被这种“水阁泊轻桡,门外桑荫绕”的羡叹盘桓心头:南浔施予我的,就是那永远的梦中情怀了。
想是如是想,爱心却有增无减。南浔依然是我最向往的如同故乡楚门一样的归老之地。行走在小莲庄的曲廊中,坐在“退修小榭”的雅室里,面对一园芳菲,与如醉的春树似睡的春水共品浓绿,遥望一箭之远的嘉业堂,“窗前流水床头书”的闲适,仿佛已唾手可得。我不由不艳羡南浔人的福气:人生最惬意的晚年境界莫过如此!
就因为这份甜蜜的畅想,我常常又有一种隐忧:因为,改县为市改镇为市是20世纪九十年代的热潮,一旦为市,最明显的象征就是连片的大型水泥建筑。我害怕飞速发展的现代文明,有朝一日会侵吞南浔这种家园式的宁静,我害怕崛起的高楼,那千篇一律的水泥方块,挤兑了那深深浅浅的浸透了生命汁水的绿。
令人欣喜的是,事实证明了我这是又一次的杞人忧天。关于南浔的种种令人鼓舞的消息不绝于耳:被誉为“东方小莱茵河”的湖申航道,日日满载的不仅仅是名噪海外的“辑里丝”,南浔人在将萤白清亮的至柔传递四方时,也一如既往地传递着南浔那令人着迷的文化气息。
于是,在又一次得访南浔的机会到来时,我想轻轻说一声:感谢您,南浔,感谢您留驻了我们的梦,留驻了一个无可替代的关于江南小镇的佳梦!
(选自《七彩梦瓣》,有删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偏爱《琵琶行》首句中的“浔”字,使得作者爱屋及乌地“爱”上了江西浔阳的同时,也关注到了与浔阳本无关联的浙江南浔。
B.作者对南浔“单恋”得如火如荼,源于“情人”眼里所出的“西施”,所以作者的情感与丝绸史学家不同并超越他们的情感。
C.南浔的风貌和气度让作者深为惊叹和震撼,相比之下,作者的故乡楚门显得微不足道,作者认为关于楚门的写作也无需慎重。
D.“耕桑之富”“门外桑荫绕”“名噪海外的‘辑里丝’”等语句都表现出南浔悠久的丝绸文化,散发着迷人的文化气息。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欠下了许多山水情债”“南浔是我的债主”,语言通俗却别有情味,既点明了写作对象,又透露出非同一般的情感。
B.文中将南浔说成“琼台玉人”,仅用比喻手法就写“她”的莲步、身姿、仪态和无与伦比的霓裳,用语鲜明,表达生动形象。
C.文中南浔的环境描写优美细腻,如缎带般的小河、飞檐雕栋的亭阁水榭、如醉的春树等,描绘出南浔典型的江南小镇风貌。
D.文章先写未到南浔,再写两到南浔,行文脉络清晰、紧凑连贯;两次都如“梦游”般的感觉突显了作者对南浔的独特情感。
8.文章写“南浔”却先以大量文字写“我却没有到过南浔”,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9.结尾画横线语句意味深长,请结合文本内容并联系现实,说说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张中丞传后叙(节选)[注]
韩愈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以与贼抗而不降乎?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进明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已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强留之,具食与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因拔所佩刀,断一指,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将斩之;又降霁云。巡呼云曰:“不可为不义屈!”即不屈。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及城陷,巡将戮。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注]本文是韩愈为安史之乱期间睢阳(今河南商丘)守将张巡、许远而作的。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B.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C.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D.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远诚畏死”与“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两句中“诚”字含义不相同。
B.“贼”,名词,中国古代可指作乱叛国危害人民的人,文中指的是安史之乱中的叛军。
C.“小人”有“人格卑鄙之人”“地位低下之人”和谦称自己等义,文中用的是第一种。
D.“巡就戮时,颜色不乱”与“金就砺则利”(《劝学》)两句中“就”字的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愈翻阅家中旧书《张巡传》,发现《张巡传》虽详细周密,但仍有缺失,没有为爱国守将许远作传,且有关雷万春的事迹不全,因而写下这篇文章。
B.睢阳城被叛军攻破后,张巡先于许远而死,张、许两家的子弟认为许远因为怕死而投降做了俘虏,韩愈依据实情展开分析,对此进行了有力反驳。
C.议论的人认为城池被攻陷,是从许远所守之地开始,由此诽谤诋毁他,作者则以人的内脏受到侵害、绳子受力扯断为喻,阐发道理,为许远正名。
D.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救时,睢阳城形势危急,断粮一个多月,贺兰进明出于私心,不顾在座众人反对,坚持不派救兵,城破之后,南霁云不屈而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2)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14.文章借张籍之口讲述了有关张巡的什么事迹,分别突出了人物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南乡子·自古帝王州①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②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③。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①此词为王安石晚年谪居金陵,任江宁知府时所作。帝王州,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②佳气,产生帝王的一种气,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③衣冠,古代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古丘,坟墓。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金陵是历史上很多朝代的都城,山环水绕,树木葱茏,云蒸霞蔚。
B.金陵四百年来的繁华像梦一般逝去,晋代的帝王将相已成“古丘”。
C.词人“上尽层城更上楼”,登高望远,主要不在于欣赏金陵城的美景。
D.词人最后感慨,悠悠往事如烟,回头只见长江水势变小,向东流去。
16.有评论认为“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体现了词人闲适、自由的身心状态,你认可这种看法吗?请简要说明。(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黄庭坚《登快阁》中,表明诗人想摆脱纷乱现实的束缚,追求洒脱自在﹑精神自由的人生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树郭橐驼传》中正面阐述种树原理,强调植树者要顺应树木天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将悲痛寄寓于庭中的枇杷树,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对妻子的思念化为了具体可感的时间刻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从一次又一次的心灵对大自然的聆听中,我渐渐明白:造物主真的高深莫测,无所不能啊!普天之下,她既赐予荡气回肠的万千美丽,也同样降临视之无睹的无数平庸。我们生于大自然,长于大自然,你用心感受过大自然吗?你可曾站在那棵树下聆听鸟儿的歌唱吗?那叽叽喳喳的声音,你可知道它们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吗?用心聆听:鸟儿会告诉你答案。
一个真正会用心聆听的人,不仅要会聆听出名山大川、瑰丽红颜的深婉乐章,还要会聆听出荒山野岭、小家碧玉的缠绵节拍。我想,如果对于拥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的红颜,集纳毓秀、幽静空灵的青山绿水,可以聆听出一曲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则证明我们的聆听保持着正常功能并未失聪。可是,如果对于相貌普通却心灵美丽的女子,无奇峰异岭却处处芳草萎萎的无名山野,依旧可以聆听出其中的舒缓从容、宁静淡泊,相比却要困难得多,需要千锤百炼我们聆听的本领。
18.文中第一段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叹时,由第一人称转为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红颜”“青山绿水”的修饰部分运用了词语连排的形式,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随着经济和农业发展,食物供给日益丰富,国民膳食结构和整体营养状况得到总体改善,但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的双重负担问题逐渐凸显,膳食营养相关慢性疾病负担增加等问题日益突出。( )。全国营养监测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居民蛋白质食物来源主要为谷类和动物性食物,分别占46.9%和35.2%,而大豆类食物仅占5.9%。因此,①_________,是保证营养均衡,改善国民营养健康水平的可行方法之一。从另一个维度来说,改变我们的膳食结构,多摄入植物性食物,②_________,而且还能保护地球的健康。
产业层面,我国食品工业需要转型,不是说市场上什么东西卖得好就发展什么,而是要向营养和健康转型。而营养健康产业的发展,③_________,“我们整个食品工业的转型都需要龙头企业来带头,然后要整个行业团结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升我们豆奶的水平。”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表示,“我们需要随着这个产业的发展,让各个企业能够各显神通,研究开发出更多、更好、更适合中国不同消费人群不同需求的产品,包括它的营养价值、口味,只有这样才能把产业做大、做强。”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不合理的膳食结构是影响国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B.膳食结构不合理是影响国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C.影响国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膳食结构不合理
D.膳食结构不合理成了影响了国民健康的重要因素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是第一批80后正式走入职场的第20年,是第一批90后开启职业生涯的第10年,也是第一批00后进入社会的元年。
作为最早一批独生子女,“80后”一度被指责“娇生惯养”;当“90后”走到聚光灯下,“丧”“宅”“躺平”等说法接踵而至。但因为买房、成家、晋升等压力巨大,他们进入职场会迅速适应现有职场规则:服从管理,收敛个性;协调关系,经营人脉;放弃休息,努力加班。现在,他们已扛起了自己的家庭责任、社会责任,也没有辜负自己所处的时代。
这个夏天,首届“00后”毕业生集中步入职场。自带流量的千禧一代,在舆论场引发了新讨论。面对敢于在简历上写“单个作品播放700W+”“点赞50W+”“有一定的法律咨询经验,曾在闲鱼小法庭决策超过10次”的00后,面对坦坦荡荡表示“参加不了团建,请假,要健身”“熬夜可以,熬夜工作不行”的00后,现有管理层发出“难管”的感慨;也有人说,“00后”这批人将“整顿”职场,重新定义职场规则。喧哗声中,似乎这些初生牛犊,将把职场搅得天翻地覆。
某市市将举办一个主题为“我是80、90后,我对世界说”的论坛,“00后”的你将作为特约嘉宾在论坛上发言。面对这些“80后”“90后”前辈,你将说些什么?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发言稿,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3届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同步检测(3)·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网络空间是一个基于信息技术发展而形成的全球性和地方性交叠的人类生活的新场域,虽具有虚拟性,但虚拟性,丝毫不影响其真实性;这种真实性已经使今天的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诸多新特征,在网络空间出现以前,国家权力往往与一定的物质支撑和资源条件联系在—起,但是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网络空间形成之后,技术和非物质的信息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权力资源。如果被排斥在这样一个空间之外,任何一个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现代社会的地位都无从谈起。
在现有的模式下,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权力的边缘,没有参与网络空间管理顶层设计的话语权,那么它们的利益和诉求如何实现?所谓的弥合“数字鸿沟”又如何实现?根本的方法还是通过构建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形成和平、安全、公平的网络空间秩序,实现互联网共治。
共同体意味着全人类共享利益、共担责任,在网络空间亦是如此。网络实现全球的互联互通,创造了新的机遇,人类应该有机会共享新机遇带来的收益。同时,网络攻击、网络战等也时时威胁着网络空间的安全,这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网络是造福于全人类还是成为新的统治工具、剥削工具,取决于建立什么样的网络空间秩序。从网络公平、共享的意义出发,全人类都应享受网络技术带来的红利,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与共享、公平的涵义非常契合。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和现代国际关系奉行的弱肉强食的价值观不同,它提出的是一种新型的国际关系,看到的是整体利益和价值。比如,在对待网络安全的问题上,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强调的是全人类的网络和平与安全,即不会为了一个国家的安全而使其他国家不安全,不会以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的绝对安全。
而要实现共享共治,首先应该充分尊重各国的网络空间主权,使各国有自主管理网络空间的权力。中国政府出台的《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更是明确提出网络空间是和陆地、海洋、天空、太空并列的人类活动的重要领域,国家主权拓展延伸至这个新领域,成为网络空间主权。这并非要割裂全球网络空间,而是希望所有的国家无论大小、强弱,在网络秩序建构中都有表达主张、参与建构的平等机会,它们的权益都应该得到有效的保障。
(摘编自赵永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材料二:
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明确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此后又相继提出了推动网络空间实现“平等尊重、创新发展、开放共享、安全有序”的“四项目标”,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新方向,为践行路径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卡尔·多伊奇认为有两个条件可以促进安全共同体的形成:一是参与政治主体对彼此的需求和言行有足够的且非暴力的应对能力;二是和政治决策相关的主要价值观有足够的相容性,如自由经济、民主政治、主权独立等。可见共同的价值共识是包括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在内的任何共同体建设的基本前提,也是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最高境界,平等尊重基础上的共识构建是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最重要一环,而推动和鼓励行为体的行为逻辑从理性主义转向建构主义尤其重要。
互联网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而安全保障是创新发展的基础。处于网络安全命运共体中的安全保障需要从技术保安全过渡到全面协同安全。这包括两方面涵义:一是从观念上建立“共享安全保障”的共识,维护网络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网络安全是全球性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各国应被彼此确保不受网络威胁和面临危险、危害和损失,同时也不将自身网络安全建立在他国不安全的基础上;二是从行动上各国和网络空间各利益攸关方同心协力,综合运用技术、制度、治理等各种手段合作应对各种网络问题和挑战。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需要各行为体摆脱思维定势并采取合作共赢的行为逻辑,从而达到网络空间的开放共享。我国《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指出,国家和地区间的“数字鸿沟”不断拉大,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存在较大风险隐患,网络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公害,网络犯罪呈蔓延之势;同时,当前网络空间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现实。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唯有共建共治合作共赢,才能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空间。合作共赢是网络时代人类命运相依存的一体化要求,也是科技进步和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进化结果。
网络空间的安全有序发展是治理全球互联网秩序的基本准则和目标,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需要人类社会从求同到求和的全球治理观念转变。“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并不是简单的孤立行为体的聚合,而应视为一个整体,这两种认识看待事物的方式存在区别,即求同与求和的区别,这也是共同体和社会的区别。共同体是自然形成的、整体本位的,而社会是非自然的即有目的人的联合,是个人本位的。在共同体里,尽管有种种的差异,仍然保持着结合;在社会里,尽管有种种的结合,仍然保持着分离。
(摘编自蔡翠红《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内在逻辑与践行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网络空间作为全球性和地方性交的新领域,呈现出诸多新特征,使技术和非物质的信息成为重要的权力资源。
B.只要通过构建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形成和平、安全、公平的网络空间秩序,所谓的“数字鸿沟”就能弥合。
C.为促使互联网更好地成为创新驱动的先导力量,更有力地推动社会发展,全面协同安全成为安全保障的第一要务。
D.合作共赢的行为逻辑能彻底解决网络恐怖主义和网络犯罪等问题,从而使各行为体发展平衡、规则健全、秩序合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空间秩序可以让全人类在保证网络安全的前提下共同享有新机遇带来的收益。
B.《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充分尊重各国网络空间主权,平等参与构建网络秩序,为实现互联网共治提供了新思路。
C.按卡尔·多伊奇的观点,平等基础上的价值共识是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前提,也是共同体建设的最高境界。
D.社会虽希望求同但更注重个人目的,即使结合也是行为体简单的聚合,其实质仍分离,因此网络空间治理观念要转变。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提出,过去我们更多的从技术角度讲安全,而今天的安全不能单纯的依靠技术,如今靠的是协同和合作。
B.在东南亚,中国与巴西、厄瓜多尔等国利用数字技术开展创新合作,助力亚马孙雨林生态系统以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C.中国提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强调即便存在着众多矛盾,也不回避共同利益,倡导采取包容、开放、共赢的思维来聚同化异。
D.斐迪南·滕尼斯指出,共同体要么是村庄等自然联合体,要么是如家族等具有血缘关系的联合体或者朋友等关系等思想联合体。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4分)
5.“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费孝通先生对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这也同样可以体现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思想。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解。(4分)
【答案】
1.A 2.C 3.D
4.①材料二运用了总分式结构;
②首段总说“四项目标”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践行路径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③第二段至第五段为分说,分别阐述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四个践行路径,即平等尊重基础上推动从理性主义到建构主义的共识构建、创新发展目标下推动从技术保安全到全面协同安全的安全保障、开放共享目标下采取合作共赢的行为逻辑、安全有序目标下推动从求同到求和的网络空间治理。
①“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充分尊重各国的网络空间主权,使各国有自主管理网络空间的权力。②“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平等尊重基础上的共识构建,不会以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的绝对安全。
③“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需要人类社会从求同到求和的全球治理观念转变。
④在共同体里,尽管有种种的差异,仍然保持着结合;在社会里,尽管有种种的结合,仍然保持着分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并不意味着在一个共同体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是完全等同的。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只要……就……”表述绝对。原文只是说“所谓的弥合‘数字鸿沟’又如何实现?根本的方法还是通过构建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形成和平、安全、公平的网络空间秩序,实现互联网共治”。
C.“全面协同安全成为安全保障的第一要务”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互联网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而安全保障是创新发展的基础”。
D.由原文“当前网络空间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现实。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唯有共建共治合作共赢,才能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空间”可见,“能彻底解决网络恐怖主义和网络犯罪等问题”表示过于绝对,“从而使各行为体发展平衡、规则健全、秩序合理”强加因果。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对卡尔·多伊奇的观点理解有误。卡尔·多伊奇强调的是价值观有足够的相容性,如自由经济、民主政治、主权独立等是可以促进安全共同体的形成的条件,“可见共同的价值共识是包括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在内的任何共同体建设的基本前提,也是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卡尔·多伊奇的观点。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 材料二讲述的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四个践行路径,此项不是讲的“网络”,与材料二的观点没有联系。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二首段首先从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表述说起,引出推动网络空间实现“平等尊重、创新发展、开放共享、安全有序”的“四项目标”,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新方向,为践行路径的研究提供了思路,这是总说部分。
第二段阐述了平等尊重基础上的共识构建是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最重要一环,而推动和鼓励行为体的行为逻辑从理性主义转向建构主义尤其重要。
第三段阐述了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而安全保障是创新发展的基础。处于网络安全命运共体中的安全保障需要从技术保安全过渡到全面协同安全。
第四段阐述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需要各行为体摆脱思维定势并采取合作共赢的行为逻辑,从而达到网络空间的开放共享。
最后一段阐述了网络空间的安全有序发展是治理全球互联网秩序的基本准则和目标,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需要人类社会从求同到求和的全球治理观念转变。
第二段至第五段为分说,分别阐述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四个践行路径,即平等尊重基础上推动从理性主义到建构主义的共识构建、创新发展目标下推动从技术保安全到全面协同安全的安全保障、开放共享目标下采取合作共赢的行为逻辑、安全有序目标下推动从求同到求和的网络空间治理。
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由材料一原文“而要实现共享共治,首先应该充分尊重各国的网络空间主权,使各国有自主管理网络空间的权力”可知,“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充分尊重各国的网络空间主权,使各国有自主管理网络空间的权力。
由材料一原文“在对待网络安全的问题上,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强调的是全人类的网络和平与安全,即不会为了一个国家的安全而使其他国家不安全,不会以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的绝对安全”可知,“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平等尊重基础上的共识构建,不会以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的绝对安全。
由材料二原文“网络空间的安全有序发展是治理全球互联网秩序的基本准则和目标,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需要人类社会从求同到求和的全球治理观念转变”可知,“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需要人类社会从求同到求和的全球治理观念转变。
由材料二原文“共同体是自然形成的、整体本位的,而社会是非自然的即有目的人的联合,是个人本位的。在共同体里,尽管有种种的差异,仍然保持着结合;在社会里,尽管有种种的结合,仍然保持着分离”可知,在共同体里,尽管有种种的差异,仍然保持着结合;在社会里,尽管有种种的结合,仍然保持着分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并不意味着在一个共同体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是完全等同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梦萦南浔
叶文玲
风光可人,山水怡人,忙不过来的笔却负人,我欠下了许多山水情债。
南浔是我的债主。我欠她的,不光是怡我心田的风光山水,更有旧雨家园的情感。
第一次被南浔诱惑,仅仅由于白居易那首著名长诗《琵琶行》的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就因为好诗佳句中这个形声俱美的“浔”字,我爱屋及乌地“爱”上了见也没见过的南浔。
南浔和浔阳相距千里,浙江的南浔和江西的浔阳风马牛不相及。的的确确,世上有许多情感是道不明说不清的。
有趣的是,爱心笃笃,我却没有到过南浔。
但是,我却不由分说地认定了:南浔美丽,她有诗歌的意境,音乐的韵味。
当然很盲目,却盲目得固执而自信。
真正被南浔吸引,是在萌发了欲为丝绸文化探源寻迹之时。当我在千里之外的中原,翻开记载丝绸史的一本本厚厚的册页时,南浔犹如一个琼台玉人翩然来至眼前:她莲步轻移佩环叮当;身姿绰约而仪态万方;而最撩人眼目的是那一身无与伦比的霓裳,衫似流云裙如水波,这亮比星月薄赛轻纱的华服,是因为用了世上最华美的织物制作——丝绸。
丝绸,古老的中国文化最辉煌的象征之一。如果说中国丝绸的根源在南方,如果说浙江是中国最大的丝绸之府,那么,浙江的湖州,湖州的南浔,便是根源之头。
我想声明的是,我无意和丝绸史学家引发丝绸之“源”的论争,我想,我在这里所有的感慨,都源于“情人”眼里所出的“西施”;都是一个情切切的寻梦人的呓语。
我还要坦白的是:就在我“单恋”得如火如荼时,我还未曾回归浙江,还不曾亲睹这个梦中情人——南浔。
于是,毋庸言说,走访南浔,是我回到浙江后欲要亲解的又一道情结。
终于有了第一次的南浔之行。
尽管早有预感,尽管是点水蜻蜓式的一掠一瞥,我还是难以表述袭上心头的最初感觉,那是一阵强烈的冲击波。
于是,万千感喟只化为一声声低唤:哦,南浔,南浔!
是的,南浔也是江南水乡的一个镇,但她所拥有的方圆地域,她的足可与小城媲美的镇容镇貌,哪里只是一个镇?还有,她所与之相应的阔大气度,她所最能光彩人前的丰厚的文化积淀,哪里只是一个镇?
在游览时,我常常因惊叹而呆若木鸡。
是因为南浔一切的一切都在我的意料中而欢欣得发傻,还是因为南浔一切的一切都超过了我的故乡楚门而令我嫉妒得发呆?
我说不清。就如刚才所说,世上确有许多感情是道不清说不明的。特别是当它和出自肺腑的爱交混在一起时。
就如在梦游一样,我轻如履棉的步子飘过了那缎带一样从镇子中心袅袅穿过的小河;那雕弓一样密密排列的小桥;那一间接一间飞檐雕栋的亭阁水榭;那一家挨一家白墙黑瓦红门花窗的临水人家;那家家门前刀切豆腐般一块块铺着一块块连接的风情无限的石板路;那诗一般画一般歌一般乐一般的嘉业堂藏书楼和小莲庄……
只是点水之掠,但南浔在我心里造成的震撼,使我起码牢记了一条:我可以依旧千遍万遍地写我的小镇,我的楚门,但对南浔,对这个早有“耕桑之富,甲于浙右”之称的南浔,对这个恰如故乡又大大胜似故乡的南浔,万万不敢造次!
南浔是江南小镇,但决不是一般意义的小镇。她会叫每一个见过她的人迷恋深深。
不是故乡的南浔就这样成了我梦中的家园,我相信她会叫每一个喜欢小镇的人将她当成梦中家园。
未几,又有了第二次的“点水”。
依然是梦游般的感觉,依然是震惊与嫉妒交混的心态。我想,我于南浔,最长久的角色定位,恐怕就是被这种“水阁泊轻桡,门外桑荫绕”的羡叹盘桓心头:南浔施予我的,就是那永远的梦中情怀了。
想是如是想,爱心却有增无减。南浔依然是我最向往的如同故乡楚门一样的归老之地。行走在小莲庄的曲廊中,坐在“退修小榭”的雅室里,面对一园芳菲,与如醉的春树似睡的春水共品浓绿,遥望一箭之远的嘉业堂,“窗前流水床头书”的闲适,仿佛已唾手可得。我不由不艳羡南浔人的福气:人生最惬意的晚年境界莫过如此!
就因为这份甜蜜的畅想,我常常又有一种隐忧:因为,改县为市改镇为市是20世纪九十年代的热潮,一旦为市,最明显的象征就是连片的大型水泥建筑。我害怕飞速发展的现代文明,有朝一日会侵吞南浔这种家园式的宁静,我害怕崛起的高楼,那千篇一律的水泥方块,挤兑了那深深浅浅的浸透了生命汁水的绿。
令人欣喜的是,事实证明了我这是又一次的杞人忧天。关于南浔的种种令人鼓舞的消息不绝于耳:被誉为“东方小莱茵河”的湖申航道,日日满载的不仅仅是名噪海外的“辑里丝”,南浔人在将萤白清亮的至柔传递四方时,也一如既往地传递着南浔那令人着迷的文化气息。
于是,在又一次得访南浔的机会到来时,我想轻轻说一声:感谢您,南浔,感谢您留驻了我们的梦,留驻了一个无可替代的关于江南小镇的佳梦!
(选自《七彩梦瓣》,有删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偏爱《琵琶行》首句中的“浔”字,使得作者爱屋及乌地“爱”上了江西浔阳的同时,也关注到了与浔阳本无关联的浙江南浔。
B.作者对南浔“单恋”得如火如荼,源于“情人”眼里所出的“西施”,所以作者的情感与丝绸史学家不同并超越他们的情感。
C.南浔的风貌和气度让作者深为惊叹和震撼,相比之下,作者的故乡楚门显得微不足道,作者认为关于楚门的写作也无需慎重。
D.“耕桑之富”“门外桑荫绕”“名噪海外的‘辑里丝’”等语句都表现出南浔悠久的丝绸文化,散发着迷人的文化气息。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欠下了许多山水情债”“南浔是我的债主”,语言通俗却别有情味,既点明了写作对象,又透露出非同一般的情感。
B.文中将南浔说成“琼台玉人”,仅用比喻手法就写“她”的莲步、身姿、仪态和无与伦比的霓裳,用语鲜明,表达生动形象。
C.文中南浔的环境描写优美细腻,如缎带般的小河、飞檐雕栋的亭阁水榭、如醉的春树等,描绘出南浔典型的江南小镇风貌。
D.文章先写未到南浔,再写两到南浔,行文脉络清晰、紧凑连贯;两次都如“梦游”般的感觉突显了作者对南浔的独特情感。
8.文章写“南浔”却先以大量文字写“我却没有到过南浔”,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9.结尾画横线语句意味深长,请结合文本内容并联系现实,说说你的理解。(6分)
【答案】
6.D 7.B
8.①文章以“梦萦南浔”为题,前半部分以较多文字写没到过南浔,既呼应了题目中的“梦萦”二字,也彰显出作者对南浔的情感;
②先写没到过南浔,再写两到南浔,这种欲擒故纵的写作方式,使行文曲折有致;
③从没有去过时的日思梦绕、到去过后的迷恋深深,以情感为主线,自然而然将情感推向高潮。
①江南小镇南浔是浙江丝绸之府的根源之头,它镌刻着历史的印痕,凝结着丰厚的文化积淀,作为文化符号无可替代;
②在城镇化建设的热潮中,南浔因其“不是一般意义的小镇”而得到保护,作者为之深感欣慰并由衷表示感谢;③作者借对南浔小镇的感谢,传达出对作为历史见证的古村镇加以保护的呼唤。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使得作者爱屋及乌地‘爱’上了江西浔阳的同时”错误,原文“就因为好诗佳句中这个形声俱美的‘浔’字,我爱屋及乌地‘爱’上了见也没见过的南浔”,作者没有提到作者对江西浔阳的感情如何。
B.“所以作者的情感与丝绸史学家不同并超越他们的情感”错误,原文“我想声明的是,我无意和丝绸史学家引发丝绸之‘源’的论争,我想,我在这里所有的感慨,都源于‘情人’眼里所出的‘西施’;都是一个情切切的寻梦人的呓语”,可见因果关系不成立,且文中没有和丝绸史学家在情感上的比较。
C.“作者的故乡楚门显得微不足道,作者认为关于楚门的写作也无需慎重”错误,原文有“依旧千遍万遍地写我的小镇,我的楚门”,作者对故乡的情感依然深厚,只是南浔给作者带来的体会不一样。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仅用比喻手法”不准确,“她莲步轻移佩环叮当;身姿绰约而仪态万方……”,可见还用了拟人手法。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特征和写作手法的能力。
在写到南浔之前,文章写“第一次被南浔诱惑,仅仅由于白居易那首著名长诗《琵琶行》的首句……我爱屋及乌地‘爱’上了见也没见过的南浔”“有趣的是,爱心笃笃,我却没有到过南浔。但是,我却不由分说地认定了:南浔美丽,她有诗歌的意境,音乐的韵味”“真正被南浔吸引,是在萌发了欲为丝绸文化探源寻迹之时”“我还要坦白的是:就在我‘单恋’得如火如荼时,我还未曾回归浙江,还不曾亲睹这个梦中情人——南浔”,文章半部分以较多文字写没到过南浔,既呼应了题目中的“梦萦”二字,也彰显出作者对南浔的情感;
文章在用了不少篇幅写没有到过南浔之后,才开始写两次到南浔,“终于有了第一次的南浔之行”“未几,又有了第二次的‘点水’”。先写没到过南浔,再写两到南浔,这种欲擒故纵的写作方式,使行文曲折有致;
文章写没有见到南浔时的向往,如“第一次被南浔诱惑,仅仅由于白居易那首著名长诗《琵琶行》的首句……我爱屋及乌地‘爱’上了见也没见过的南浔”“有趣的是,爱心笃笃,我却没有到过南浔。但是,我却不由分说地认定了:南浔美丽,她有诗歌的意境,音乐的韵味”;再写到了南浔后的迷恋,如“在游览时,我常常因惊叹而呆若木鸡”“世上确有许多感情是道不清说不明的。特别是当它和出自肺腑的爱交混在一起时”“南浔是江南小镇,但决不是一般意义的小镇。她会叫每一个见过她的人迷恋深深”“想是如是想,爱心却有增无减。南浔依然是我最向往的如同故乡楚门一样的归老之地”。从没有去过时的日思梦绕、到去过后的迷恋深深,以情感为主线,自然而然将情感推向高潮。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画线句“感谢您,南浔,感谢您留驻了我们的梦,留驻了一个无可替代的关于江南小镇的佳梦!”,抓住“无可替代”“感谢”等词来理解句子含义。
先看“无可替代”,文中写到“丝绸,古老的中国文化最辉煌的象征之一。如果说中国丝绸的根源在南方,如果说浙江是中国最大的丝绸之府,那么,浙江的湖州,湖州的南浔,便是根源之头”,江南小镇南浔是浙江丝绸之府的根源之头,它镌刻着历史的印痕,凝结着丰厚的文化积淀,作为文化符号无可替代;
再看“感谢您留驻了我们的梦”,文章结尾写“我常常又有一种隐忧:因为,改县为市改镇为市是20世纪九十年代的热潮,一旦为市,最明显的象征就是连片的大型水泥建筑。我害怕飞速发展的现代文明,有朝一日会侵吞南浔这种家园式的宁静,我害怕崛起的高楼,那千篇一律的水泥方块,挤兑了那深深浅浅的浸透了生命汁水的绿”“令人欣喜的是,事实证明了我这是又一次的杞人忧天。关于南浔的种种令人鼓舞的消息不绝于耳:被誉为‘东方小莱茵河’的湖申航道,日日满载的不仅仅是名噪海外的‘辑里丝’,南浔人在将萤白清亮的至柔传递四方时,也一如既往地传递着南浔那令人着迷的文化气息”,在城镇化建设的热潮中,南浔因其“不是一般意义的小镇”而得到保护,作者为之深感欣慰并由衷表示感谢;
作者担忧南浔也像其他古镇一样在改镇为市中遭到破坏,幸好南浔没有,因此作者由衷地感谢“留驻了一个无可替代的关于江南小镇的佳梦”。作者借对南浔小镇的感谢,传达出对作为历史见证的古村镇加以保护的呼唤。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张中丞传后叙(节选)[注]
韩愈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以与贼抗而不降乎?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进明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已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强留之,具食与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因拔所佩刀,断一指,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将斩之;又降霁云。巡呼云曰:“不可为不义屈!”即不屈。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及城陷,巡将戮。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注]本文是韩愈为安史之乱期间睢阳(今河南商丘)守将张巡、许远而作的。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B.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C.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D.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远诚畏死”与“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两句中“诚”字含义不相同。
B.“贼”,名词,中国古代可指作乱叛国危害人民的人,文中指的是安史之乱中的叛军。
C.“小人”有“人格卑鄙之人”“地位低下之人”和谦称自己等义,文中用的是第一种。
D.“巡就戮时,颜色不乱”与“金就砺则利”(《劝学》)两句中“就”字的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愈翻阅家中旧书《张巡传》,发现《张巡传》虽详细周密,但仍有缺失,没有为爱国守将许远作传,且有关雷万春的事迹不全,因而写下这篇文章。
B.睢阳城被叛军攻破后,张巡先于许远而死,张、许两家的子弟认为许远因为怕死而投降做了俘虏,韩愈依据实情展开分析,对此进行了有力反驳。
C.议论的人认为城池被攻陷,是从许远所守之地开始,由此诽谤诋毁他,作者则以人的内脏受到侵害、绳子受力扯断为喻,阐发道理,为许远正名。
D.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救时,睢阳城形势危急,断粮一个多月,贺兰进明出于私心,不顾在座众人反对,坚持不派救兵,城破之后,南霁云不屈而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2)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14.文章借张籍之口讲述了有关张巡的什么事迹,分别突出了人物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
10.B 11.D 12.D
13.(1)(他)把指挥权交给张巡,甘居于其下,毫无猜疑妒忌,最终和张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绩和名声。
(2)我曾经在汴州、徐州任职,多次经过两州之间,亲自在那叫做双庙的地方祭祀(张巡和许远)。
14.①张巡写文章一挥而就,不打草稿,突出其才思敏捷;
②张巡见过百姓、士兵一次就能记在心中,突出其过目不忘;
③张巡被杀前脸色不慌,神态安详,突出其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在那个时候,丢掉城池而只想保全性命的人,不在少数;拥有强兵却安坐观望的人,一个接着一个。不追究过论这些,却拿死守睢阳来责备张、许二位,也可见这些人把自己放在与逆乱者同类的地位。捏造谎言来帮他们一起攻击有功之人了。
“逆乱”指逆乱者、叛乱者,固定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
“弃城而图存者”和“擅强兵坐而观者”是列举当时两类人的表现,结构一致,各自独立,“不可一二数”指的是“弃城而图存者”的数量,其间不能分开,排除C。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远诚畏死”的“诚”意思是“如果”,句意:如果许远真的怕死。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的“诚”意思是“确实”,句意: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D.“金就砺则利”中“就”是“靠近、接近”的意思,“巡就戮时,颜色不乱”中“就”的意思是“受、被”的意思,“就戮” 即“被杀”。“就”字的含义不同。句意:张巡就要被处死,脸色毫不慌张。/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不顾在座众人的反对”于文无据,“因拔所佩刀,断一指,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文中只是说南霁云砍断自己一个手指,在座的众人大吃一惊,被南霁云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没说贺兰进明不顾在座众人的反对。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 “柄”,指挥权;“竟”,最终;“俱”,一起。
(2)“从事”,任职;“道”,经过;“祭”,祭祀。
1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张巡写文章一挥而就,不打草稿,突出其才思敏捷;
“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张巡见过百姓、士兵一次就能记在心中,突出其过目不忘;
“及城陷,巡将戮。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张巡被杀前脸色不慌,神态安详,突出其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参考译文: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晚上,我和吴郡张籍翻阅家中的旧书,发现了李翰所写的《张巡传》。李翰因文章而自负,写这篇传记十分详细周密。但遗憾的是还有缺陷:没有为许远立传,又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打开城门迎接张巡,地位本在张巡之上。他把指挥权交给张巡,甘居于其下,毫无猜疑妒忌,最终和张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绩和名声。城破后被俘,不过和张巡死的时间有先后的不同罢了。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了解其父辈的志向,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被俘,怀疑许远是怕死而投降了叛军。如果许远真的怕死,何苦守住这尺寸大小的地盘,来和叛军对垒而不投降呢?哪有城破而自己的部下都已战死,他却偏偏蒙受耻辱苟且偷生?议论的人又认为许远和张巡分守城门,城陷落是从许远分守的地方开始的。拿这个理由来诽谤许远,这又和小孩的见识没有两样。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内脏必定有一个先受到侵害的地方;扯紧绳子,把它拉断,绳断必定有一个先裂的地方。有人看到这种情况,就来责怪这个先受侵害和先断裂的地方,他也太不通达事理了!小人喜欢议论,不愿成人之美,竟到了这样的地步!在那个时候,丢掉城池而只想保全性命的人,不在少数;拥有强兵却安坐观望的人,一个接着一个。不追究过论这些,却拿死守睢阳来责备张、许二位,也可见这些人把自己放在与逆乱者同类的地位。捏造谎言来帮他们一起攻击有功之人了。我曾经在汴州、徐州任职,多次经过两州之间,亲自在那叫做双庙的地方祭祀张巡和许远。那里的老人常常说起张巡、许远时候的事情;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救的时候,贺兰进明妒忌张巡、许远的威望和功劳超过自己,不肯派兵相救;但看中了南霁云的勇敢和壮伟,勉力挽留他,还准备了酒食和音乐。南霁云义气激昂地说:“我来的时候,睢阳军民已经一个多月没有东西吃了!”于是拔出自己的佩刀,砍断一个手指,拿给贺兰进明看。在座的人大吃一惊,都感动得为南霁云流下了眼泪。南霁云知道贺兰进明终究没有为自己出兵的意思,立即骑马离去。城破后,叛军拿刀逼张巡投降,张巡坚贞不屈,叛贼准备杀掉他;叛军又叫南霁云投降。张巡叫南霁云道:“不能向不义之人屈服!”南霁云于是誓不投降。张籍说:“有一个人叫于嵩,年轻时跟随张巡。于嵩跟张巡时间较久,也不见张巡经常读书。写起文章来,拿起纸笔一挥而就,从来不打草稿。起先守睢阳时,士兵将近万人,城里居住的人家,也将近几万,张巡只要见一次问过姓名,以后没有不认识的。等到城破后,张巡就要被处死。张巡被杀时,脸色毫不慌张,神态安详,就和平日一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南乡子·自古帝王州①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②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③。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①此词为王安石晚年谪居金陵,任江宁知府时所作。帝王州,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②佳气,产生帝王的一种气,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③衣冠,古代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古丘,坟墓。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金陵是历史上很多朝代的都城,山环水绕,树木葱茏,云蒸霞蔚。
B.金陵四百年来的繁华像梦一般逝去,晋代的帝王将相已成“古丘”。
C.词人“上尽层城更上楼”,登高望远,主要不在于欣赏金陵城的美景。
D.词人最后感慨,悠悠往事如烟,回头只见长江水势变小,向东流去。
16.有评论认为“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体现了词人闲适、自由的身心状态,你认可这种看法吗?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
15.D
16.①我不认可这种看法。 ②词人独自绕着江岸行游,随意地到处走,看似闲适、自由,其实是一种无奈。词人强国富民的愿望无法实现,而只能“绕水恣行游”,这是为了排遣心中的愁绪和不平。 ③词人“上尽层城更上楼”,登高怀远,思念都城,词人期待着重回朝廷,施展抱负。(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词内容的能力。
D.“回头只见长江水势变小”理解错误,“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表意为“回头只见长江水空自东流不息”。并没有长江水势变小之意。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词思想情感并进行评判的能力。
并未体现词人闲适、自由的身心状态。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意思是:绕着江岸尽情地游行游赏,登上一层楼,再上一层楼。
“绕水游”是排遣心中的愁绪或不平事的一种办法,在这里,作者借这种典型的动作来表现内心的无边愁绪。“恣行”,指随意地到处走走,看似闲适、自由,其实这是一种多么无奈的自由啊。王安石所追求的,是推行新法,实现强民富国的愿望,而现在,只能是“绕水游”而已,慨叹之声,达于纸上。古人在诗中所抒写的,常常不是“达则兼济天下”的顺境,而是“穷则独善其身的”逆境,但到底心还被“达”的愿望所牵绊,所以读这样的诗句的时候,要看出作者表面闲适的背后,是无穷的凄凉与热切的期盼。
“上尽层楼”含有中国古代的“登高怀远”“登高而愁”的文化密码。从东汉末年时期的王粲写《登楼赋》开始,这个动作就被赋予了思念故国之情。通过上文的表面闲适与内心焦虑,我们可以看到他所思念的,正是重回故国,再造宏业;通过后文的回忆往事,我们又可以知道作者这时的心理是放弃思念故国的想法,而注重对往事的追寻,注意对往事从文化意义上进行思考;我们还可以认定,作者是想“登高望远”,而这里的“远”,不是空间上的,而是时间上的,表明作者独特的意趣和别具怀抱。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黄庭坚《登快阁》中,表明诗人想摆脱纷乱现实的束缚,追求洒脱自在﹑精神自由的人生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树郭橐驼传》中正面阐述种树原理,强调植树者要顺应树木天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将悲痛寄寓于庭中的枇杷树,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对妻子的思念化为了具体可感的时间刻度。
【答案】(1) 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
能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焉尔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笛、鸥、盟、致、焉尔、亭、盖。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从一次又一次的心灵对大自然的聆听中,我渐渐明白:造物主真的高深莫测,无所不能啊!普天之下,她既赐予荡气回肠的万千美丽,也同样降临视之无睹的无数平庸。我们生于大自然,长于大自然,你用心感受过大自然吗?你可曾站在那棵树下聆听鸟儿的歌唱吗?那叽叽喳喳的声音,你可知道它们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吗?用心聆听:鸟儿会告诉你答案。
一个真正会用心聆听的人,不仅要会聆听出名山大川、瑰丽红颜的深婉乐章,还要会聆听出荒山野岭、小家碧玉的缠绵节拍。我想,如果对于拥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的红颜,集纳毓秀、幽静空灵的青山绿水,可以聆听出一曲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则证明我们的聆听保持着正常功能并未失聪。可是,如果对于相貌普通却心灵美丽的女子,无奇峰异岭却处处芳草萎萎的无名山野,依旧可以聆听出其中的舒缓从容、宁静淡泊,相比却要困难得多,需要千锤百炼我们聆听的本领。
18.文中第一段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叹时,由第一人称转为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红颜”“青山绿水”的修饰部分运用了词语连排的形式,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答案】
18.使读者快速的融入到角色,便于把感情调动起来并融入到文章里去;更加亲切生动,便于交流抒情。
19.有节奏感,增强了语势,深化中心;细致入微,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20.拟人。用心聆听指要真实的感受自然,鸟儿会告诉你答案指自然的魅力。将鸟儿拟人化,具体形象。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叙述人称的能力。
“你用心感受过大自然吗”,第二人称更加亲切生动,便于交流抒情。
“你可曾站在那棵树下聆听鸟儿的歌唱吗?那叽叽喳喳的声音,你可知道它们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吗”,第二人称可以使读者快速的融入到角色,便于把感情调动起来并融入到文章里去。
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集纳毓秀、幽静空灵”运用了整句,富有节奏,词语典雅,整饬中增强了语势,深化了中心,给人以美感。
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修饰红颜,用“集纳毓秀、幽静空灵”修饰青山绿水,描写细腻、形象生动,最后用“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总写聆听美景的感觉,层次清楚。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用心聆听:“鸟儿会告诉你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鸟儿当作人来写,结合前文“从一次又一次的心灵对大自然的聆听中,我渐渐明白:造物主真的高深莫测,无所不能啊……你用心感受过大自然吗”,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只要认真、用心感受自然,用心聆听鸟儿的声音,就能感受到自然的魅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随着经济和农业发展,食物供给日益丰富,国民膳食结构和整体营养状况得到总体改善,但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的双重负担问题逐渐凸显,膳食营养相关慢性疾病负担增加等问题日益突出。( )。全国营养监测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居民蛋白质食物来源主要为谷类和动物性食物,分别占46.9%和35.2%,而大豆类食物仅占5.9%。因此,①_________,是保证营养均衡,改善国民营养健康水平的可行方法之一。从另一个维度来说,改变我们的膳食结构,多摄入植物性食物,②_________,而且还能保护地球的健康。
产业层面,我国食品工业需要转型,不是说市场上什么东西卖得好就发展什么,而是要向营养和健康转型。而营养健康产业的发展,③_________,“我们整个食品工业的转型都需要龙头企业来带头,然后要整个行业团结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升我们豆奶的水平。”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表示,“我们需要随着这个产业的发展,让各个企业能够各显神通,研究开发出更多、更好、更适合中国不同消费人群不同需求的产品,包括它的营养价值、口味,只有这样才能把产业做大、做强。”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不合理的膳食结构是影响国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B.膳食结构不合理是影响国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C.影响国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膳食结构不合理
D.膳食结构不合理成了影响了国民健康的重要因素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案】
21.B
22.①适当增加植物蛋白摄入量 ②不但可以增强我们的健康 ③豆奶就是一个很好的抓手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括号前面谈到“膳食营养相关慢性疾病负担增加等问题日益突出”,此处应分析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结合后文“全国营养监测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居民蛋白质食物来源主要为谷类和动物性食物,分别占46.9%和35.2%,而大豆类食物仅占5.9%”可知,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不合理。
括号中应强调“膳食结构不合理”,而A项强调重点是“膳食结构”,C项强调重点是“影响国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排除这两项。D项“重要因素”表达不严密,应是“重要因素之一”。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目前我国居民蛋白质食物来源主要为谷类和动物性食物,分别占46.9%和35.2%,而大豆类食物仅占5.9%”可知,我国居民植物蛋白摄入量偏低,为了保证营养均衡,可填:适当增加植物蛋白摄入量 ;
第二空,根据上文“保证营养均衡,改善国民营养健康水平的可行方法之一”可知,多摄入植物性食物对我们的健康有好处;再根据后文“而且”可知,此处应用“不但”照应。可填:不但可以增强我们的健康;
第三空,由后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升我们豆奶的水平”可知,此处重点介绍的是豆奶,再联系前文“而营养健康产业的发展”可知,此处强调豆奶对营养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可填:豆奶就是一个很好的抓手。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是第一批80后正式走入职场的第20年,是第一批90后开启职业生涯的第10年,也是第一批00后进入社会的元年。
作为最早一批独生子女,“80后”一度被指责“娇生惯养”;当“90后”走到聚光灯下,“丧”“宅”“躺平”等说法接踵而至。但因为买房、成家、晋升等压力巨大,他们进入职场会迅速适应现有职场规则:服从管理,收敛个性;协调关系,经营人脉;放弃休息,努力加班。现在,他们已扛起了自己的家庭责任、社会责任,也没有辜负自己所处的时代。
这个夏天,首届“00后”毕业生集中步入职场。自带流量的千禧一代,在舆论场引发了新讨论。面对敢于在简历上写“单个作品播放700W+”“点赞50W+”“有一定的法律咨询经验,曾在闲鱼小法庭决策超过10次”的00后,面对坦坦荡荡表示“参加不了团建,请假,要健身”“熬夜可以,熬夜工作不行”的00后,现有管理层发出“难管”的感慨;也有人说,“00后”这批人将“整顿”职场,重新定义职场规则。喧哗声中,似乎这些初生牛犊,将把职场搅得天翻地覆。
某市市将举办一个主题为“我是80、90后,我对世界说”的论坛,“00后”的你将作为特约嘉宾在论坛上发言。面对这些“80后”“90后”前辈,你将说些什么?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发言稿,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本题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为引语式材料。
材料介绍了80后、90后、 00后被贴上的一系列花式标签。“80后”“90后”进入职场会迅速适应现有职场规则,能得心应手兢兢业业地工作,担负起自己的家庭、社会责任,为自己所处的时代交上满意的答卷。抗疫攻坚,援鄂医疗队90%以上的护士是“80后”“90后”,北斗卫星团队核心人员平均年龄36岁,“中国天眼”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垮掉的一代”从没有垮掉,哪一代人都不会辜负自己所处的时代。“00后”对职场的反抗,反抗的是长时间、低效率的工作状态,反抗的是无意义地延长工作时间,比如占用员工私人时间的团建活动、非工作范围内的任务等。管理层认为“00后”难管,因为他们正在打破职场规则。所以有人认为“00后”这批人将“整顿”职场,将把职场搅得天翻地覆。
材料意在引导考生深入思考,该如何看待“00后”被贴上的这些花式标签,如何看待“00后”对职场的反抗。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最怕被轻易“下定义、贴标签”。不可否认,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身上必然带有某些时代特征,但恐怕也难找到几个词语能够准确勾勒一代人的群像。而把抽象的、偏颇的群体标签对应到具体个人身上,更是一种对“00后”这代新人的偏见。“00后”作为新一代年轻人,是喊着“现实者不功利,理想者不空谈,仁爱者不软弱,刚直者不偏激”进入职场的,“不听话”“不服管”“太倔强”的另一面,正是“创新”“平等”与“执着”。这也是互联网赋予他们的时代特质。撕掉标签、放下偏见,认识更立体的“00后”,我们将从彼此身上收获更多正能量。所以“职场00后”需要的是被平视,这既包括相对平等的职场关系,也包括站在“00后”角度给予一份清晰的职业规划,更包括在法制框架内的职场运行规则。因此,不妨放下所谓的“傲慢与偏见”,用一颗平常心看待“00后”,让他们在职场、在社会慢慢成长。
作文设置的情境是“重庆市将举办一个主题为‘我是80、90后,我对世界说’的论坛”,“论坛”有探讨论、议论的意味,暗示论坛上可能有不同观点的碰撞。写作者的身份是考生作为“00后”,将以特约嘉宾的身份在论坛上发言。发言的内容是“面对这些‘80后’‘90后’前辈,你将说些什么”,来体现考生对这三代人以及被贴上的标签的认识和思考。写作文体为发言稿,发言稿要有称呼语、结束语等,此外还要注意发言稿语言简洁、通俗易懂等特点。
在行文中,考生可引导听众辩证看待“00后”这个群体,阐述“00后”的思维方式、认知与行为特点,呼吁大家放下对“00后”的偏见,平视“00后”。最后表明决心,“00后”同样是有清晰的奋斗目标,有家国情怀,能担当起时代的重任的一代。可列举的事例很多,如并称国乒00后“三剑客”的石洵瑶、孙颖莎、王曼丽;在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任务中,担任文昌发射场指挥员周承钰;肩扛沙袋,保卫人民的“00后”抗洪战士……
【参考立意】
(1)拒绝偏见,平视新一代。
(2)撕下标签,正确看待“00后”。 (3)追求职场平等,并不妨碍承担社会责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