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热点1 中共二十大——中共领导的革命与建设
时政热点2 中美领导人会晤——大国关系
时政热点1 中共二十大——中共领导的革命与建设
1.某校历史社团开展楹联比赛,下面展示了九年级(3)班的同学们搜集的部分楹联。由此可知,该楹联比赛的主题应该是 ( )
楹联一 南湖聚大贤,探寻拯救黎民路;红船历风雨,开启振兴祖国程
楹联二 扁舟浩荡出南湖,一桨掀天,翻起波涛连四海;大道苍茫凭北斗,百年圆梦,踏平坎坷竞千帆
A.一大建党,照亮航程 B.工农割据,红旗飘扬 C.献身抗日,救亡图存 D.人民翻身,当家作主
2.据下表可知
时间 内容
1927年 三湾改编确立了党支部建立在连队上的制度,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
1928-1929年 陆续制定有关人民军队建设的某些原则,如三大纪律和六项注意
1929年底 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A.中国共产党重视军队建设 B.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影响深远
C.国民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 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拉开序幕
3.他们(博古、李德)披着共产国际带来的外衣,其他领导都相信他们的战略部署,否定了毛泽东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以来累积的革命成果和革命经验,把毛泽东排斥在外,结果遭到了一次极大的打击。但在一次重要的会议之后,中共中央及时纠正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使得红军转危为安。这次重要的会议是 ( )
A.八七会议 B.中共二大 C.古田会议 D.遵义会议
4.1954年7月,“初教-5”飞机试飞成功,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由修理阶段跨入了制造阶段;1956年9月,国产B2-34中型坦克发动机问世,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坦克发动机的历史。对这一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
A.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B.“一五”计划,工业起步 C.土地改革,保障民生 D.和平外交,共同发展
5.这次会议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
体,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远见,启动了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巨轮。他们不唯书,不拘泥于前人的个别结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历史条件和时代要求出发,开创了一条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这次会议"是 (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四大
6.“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中共二十大报告中,“人民”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这体现了 ( )
A.我国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党始终坚持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C.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真正地实现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时政热点2 中美领导人会晤——大国关系
1.1857年,法国政府在《给葛罗男爵先生的训令》中写道:“我们所想修订的正是为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为我们的商业打开通向天朝帝国的道路。”据此可知,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是 ( )
A.鸦片战争中割占香港岛 B.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被处死
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D.广东水师搜查商船“亚罗号”
2.当日本的侵略扩张从东北这样的相对偏远之地,逐渐深入到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中心发祥地——华北地区和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带——江浙(沪宁杭)地区之际,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激烈反应是可以想见的。这种“激烈反应”促使 (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B.局部抗战开始 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D.七七事变爆发
3.新中国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改善了同周边国家的关系,也积极用这一原则努力改善同一些西方国家的关系。打破了美国对新中国的孤立和遏制政策,使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空前提高。材料表明该原则 ( )
A.成为全球共同推行的准则 B.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C.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D.为中国重返联合国奠定基础
4.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中苏之间的裂痕加大。从美方来说,美国经过二十几年对新中国的孤立政策,逐渐意识到外交政策的失败,而当时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不得不考虑改善中美关系。中苏关系的恶化为中美关系改善提供了契机。这说明中美关系的改善是由于 ( )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C.美国乒乓球队代表团访问中国 D.国际形势的变化
5.“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间的差异和隔膜终究不能将世界上举足轻重的两个国家永久地分隔开来……中美两国早晚会在相互接触、彼此合作中寻求各自国家利益的最佳结合点,这已经在中美建交以来的历史和现实中得到了验证。”材料说明 ( )
A.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B.中美相互接触开始于两国正式建交
C.中美能否合作取决于意识形态能否趋同 D.中美建交消除了社会制度间的差异
6.连年的战争导致英国债台高筑,对于英国来说,从殖民地搜刮财产是再微不足道的事情,因此英国对北美13个殖民地展开了大规模的加税行动。这一行动 ( )
A.促进了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 B.激起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C.加速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D.传播了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7.一战爆发后,英国首相阿斯奎斯冠冕堂皇地说,英国是为了两个目的而进行战斗的,其一是“履行一项庄严的国际义务”,其二是维护“不能听任强国不顾国际信义蹂躏弱小国家”的原则;法国总理和参众两院主席则号召法国人民为“拯救文明、自由、法国和欧洲”而战。这些说辞 ( )
A.企图掩盖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的本质 B.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血腥残酷
C.表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D.激励了世界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斗争
8.这份文件的签署,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面貌大为改观,彻底改变了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战争的主动权从轴心国阵营转移到同盟国阵营,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强大的战略准备和军事力量基础。“这份文件”是 ( )
A.《联合国家宣言》 B.《权利法案》 C.《波茨坦公告》 D.《凡尔赛条约》
9.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向华盛顿发回一封8000字“长电报”,提出了美国要依靠实力抵制苏联的扩张,同时又不会引起美苏之间全面军事冲突的主张。这是“遏制”政策的前奏。同年9月27日,苏联驻美国大使尼古拉·诺维科夫向莫斯科发回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长篇报告,断定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的主要障碍,并正在把苏联作为战争的对象而准备未来的战争。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 ( )
A.美苏冷战的开始 B.两极格局形成了 C.从合作转向对抗 D.美国受到共产主义的威胁
10.二战后的西欧各国认识到,任何一个国家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都难以迅速恢复经济,更无法与苏联强大的实力相抗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西欧各国 ( )
A.完善经济管理体制 B.对苏联实施经济制裁 C.实行非军事化改革 D.走上联合发展的道路
11.世界历史上的大国关系错综复杂,不同利益集团的较量,左右着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战争结束后,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确立了新的国际秩序。
——摘编自黄安年《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的国际秩序”是什么。简要评价这一秩序。(3分)
材料二
1921年11月—1922年2月,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提出了指导东亚行为的新原则。这些新原则包括:第一,以国际合作代替国际竞争;第二,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不再苛求新的在华特权和势力范围,使中国获得发展机会和必要的援助;第三,开放原则的国际化和制度化。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资料汇编》 1942年1月,全世界26个国家在华盛顿发表了反对法西斯侵略的共同宣言,该宣言保证缔约各国互相合作,竭尽人力物力,打败德意日及其附庸国,不得单独停战媾和。签署这个宣言时,中国作为四大国之一,居于领衔地位。 ——摘编自《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当时的国际环境,指出中国在两次会议上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4分)
材料三 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现在或可能将在战胜希特勒主义的斗争中给予物质上援助和贡献的其他国家得以加入上述宣言。
——摘编自《联合国家宣言》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一宣言的发表有何影响。举例说明签字国是如何践行这一宣言的。(3分)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国际关系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时政热点1 中共二十大——中共领导的革命与建设
1.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南湖聚大贤,探寻拯救黎民路”“扁舟浩荡出南湖,一桨掀天,翻起波涛连四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故选A。
2.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从1927年到1929年,中国共产党加强对军队的改编和建设。故选A。
3.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博古、李德”“否定了毛泽东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以来累积的革命成果和革命经验”“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使得红军转危为安”可知,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故选D。
4.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由修理阶段跨入了制造阶段”“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坦克发动机的历史”及时间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
5.B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中关键信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启动了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巨轮”“开创了一条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故选B。
6.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关键信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可知,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故选C。
时政热点2 中美领导人会晤——大国关系
1.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1857年”“为我们的商业打开通向天朝帝国的道路”可知,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C符合题意。
2.A
【解析】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七七事变后,北平、天津沦陷,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带受到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并最终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A符合题意。
3.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使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空前提高”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C正确。
4.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中苏之间的裂痕加大”“美国……意识到外交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中,“一五”计划时期我国重工业的发展情况。故选B。美国处于劣势”可知,中美关系改善主要是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故选D。
5.A
【解析】由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间的差异和隔膜终究不能将世界上举足轻重的两个国家永久地分隔开来”“得到了验证”可知,A正确。B、C、D说法错误,均排除。
6.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对于英国来说,从殖民地搜刮财产是再微不足道的事情,因此英国对北美13个殖民地展开了大规模的加税行动”可知,其反映的是英国对殖民地进行经济压迫。这激起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故选B。
7.A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英国与法国的说辞强调自己参战的合法性和正义性,企图掩盖自己参战的真正目的,A符合题意。
8.A
【解析】由题干材料中关键信息“彻底改变了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战争的主动权从轴心国阵营转移到同盟国阵营,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强大的战略准备和军事力量基础”可知,这份文件指的是《联合国家宣言》。《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这极大地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互相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故选A。
9.C【解析】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声称希腊和土耳其受到共产主义威胁。杜鲁门要求国会拨款援助这两个国家。在演说中,他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对立的营垒,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这篇演说提出的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故A选项错误。
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 1955年苏联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缔结了《华沙条约》,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标志了两级格局形成,故B错误。题干材料“把苏联作为战争的对象而准备未来的战争”说明美苏从合作转向对抗,故C正确。
10.D
【解析】由题干材料中关键信息“二战后”“任何一个国家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都难以迅速恢复经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它们逐渐走上联合自强以提高国际地位的道路。故选D。
11.【参考答案】(1)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分)
评价: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和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世界的相对稳定。但它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并产生了新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2分)
(2)变化:中国在一战结束时国际地位低下,到二战时国际地位得到提高。(2分)
原因:一战结束时,中国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较弱,世界影响力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战场是东方主战场,牵制了日军主力,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其他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国际地位提升。(2分)
(3)影响: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1分)
举例说明:政治上,召开雅尔塔会议;军事上,诺曼底登陆,美国在日本投下两枚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参加对日作战。(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
(4)大国制定政策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地位的是国家实力;弱国无外交。(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