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练(二)-2023年中考历史时政与周年热点新题抢分集训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热点练(二)-2023年中考历史时政与周年热点新题抢分集训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01 22:17: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时政热点3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7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战争与和平
时政热点4 伊丽莎白二世逝世——英国史
时政热点5 戈尔巴乔夫逝世——俄国史
时政热点3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7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战争与和平
1.“一战期间,英国失去了其对外投资的四分之一,法国失去了三分之一,而德国则失去了全部对外投资。”由此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 ( )
A.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B.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
C.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 D.彻底粉碎了军国主义的野
2.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了取得胜利,参战各国都将最新研制的武器装备投入战场,交战国在战争中使用了很多新式武器装备,如坦克、潜艇等。由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A.科技发展推动战争爆发 B.战争客观推动科技发展 C.科技加剧战争的残酷性 D.坦克加速了一战的结束
3.英国害怕德国会倒向布尔什维主义,法国担心自身安全,美国希望对德和约成为对国际罪恶惩罚的一个代表性事件……在三种观点的争斗中产生了《凡尔赛条约》。材料说明《凡尔赛条约》 ( )
A.暂时缓和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B.成为各方矛盾的综合表现体
C.宰割了战败国德国 D.能够维持世界长久的和平
4.希特勒上台后,德国陆军扩建计划包括建立21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1支装甲部队和1个轻装师;日本广田弘毅上台后,陆军提出了6年内增建41个师团、142个航空中队的计划。法西斯势力上台后的上述行为 ( )
A.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爆发 B.主要目的是镇压人民反抗
C.最终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D.标志着轴心国集团形成
5.英、法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本能仇恨,对弱小国家的固有蔑视,也是导致它们企图祸水东引的原因。在一个时期内,希特勒竭力造成一种似乎唯有共产国际、唯有苏联才是德国敌人的假象,英、法统治集团相信了这一点。英、法的态度最终导致 (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B.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D.巴黎和会的召开
6.“不论是从战争史还是二战以后的世界历史看,它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首次宣布正义国家将结成同盟,不仅是为了保护国家免于外来侵略,而且是为了世界一切人的人权免于强权的蹂躏。”该“同盟”的建立 ( )
A.标志着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B.直接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C.使中国战场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D.逐渐扭转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
7.1946 年,丘吉尔提出“一个明确而实际的行动建议”,号召英、美结成特殊的“兄弟联盟”,共同垄断“制造原子弹的秘密”,“配备一支国际武装力量”,联合使用两国遍布全世界的海、空基地,在联合国机构之外联合起来对付俄国。这反映出 ( )
A.战后意识形态对立日益突出 B.英美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
C.战时同盟破裂冷战已经开始 D.英美采用战争形式对抗俄国
8.当地时间2022年6月29日至30日,北约峰会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 29 日表示,北约各成员国已同意扩充北约快速反应部队到30 万人以上,并决定向乌克兰提供更多支持。此段材料反映了北约 ( )
A.是一个主持正义的国际组织 B.是一个维护和平的军事组织
C.是一个保护地区安全的区域组织 D.是一个维护区域利益的军事组织
9.联合国成立70多年来,提出并通过了多个禁核条约,组织了一系列维和行动,促成了200多个和平协定。
材料反映了联合国 ( )
A.促进了国际合作 B.促进了经济发展 C.打击了恐怖主义 D.维护了世界和平
10.以下三幅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反映了 ( )
A.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B.资本主义世界新变化 C.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D.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
11.战争与和平是人类历史的常态,追求合作与和平是人类的美好愿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争结束后,战胜国……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主要内容包括: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摘编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1)材料一 中“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与哪两次会议有关?两次会议有何共同影响?(4分)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直接由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引起的,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战胜德、意、日轴心国的重要保证。
——摘编自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说明各国是如何团结协作共同打败法西斯势力的。(2分)
材料三 冷战结束后,世界正在呈现出一种新面貌。资本、信息、技术、商品和人员的高速流动……局部冲突频仍,核威胁依然存在,恐怖主义威胁和霸权主义行径并行。此外,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非传统的不安全因素在侵蚀、威胁着这个星球。
——摘编自《世界通史·当代卷》
(3)根据材料三,推断并说明未来世界的走向。(2分)
时政热点4 伊丽莎白二世逝世——英国史
1.绘制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式之一。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俄国
2.这一事件之后,资产阶级确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君主立宪政体,议会及政府逐渐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封建专制的君主统治在英国结束了。一个全新的国家,一个完完全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国家出现在了人类历史的舞台上。材料中“这一事件”应是 ( )
A.议会重新召开 B.处死查理一世 C.“光荣革命” D.工业革命
3.这是一场具有“双重革命”意义的制宪行动,在限制国王传统的“非常权力”的同时,第一次明确将主权权力置于较之君主更可靠、也更具稳定性的议会之上,从而开创了议会主权的新宪制。这种“新宪制”的产生标志是 ( )
A.《独立宣言》的发表 B.《人权宣言》的颁布 C.《权利法案》的通过 D.《拿破仑法典》的实施
4.梁启超在《新中国建设问题》中指出:“不知英之有王,不过以为装饰品……夫欧人果何取乎此装饰品,而全国人屈己以礼之,且出其血汗金钱以豢之也?以其可以杜内争而定民志也。”此观点认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优势在于 ( )
A.削弱君主权力 B.提供政体典范 C.保持国家稳定 D.议会掌握大权
5,下表是1800-1870年英国煤产量(单位:万吨)统计表,导致1800年以后英国煤产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
A.“三角贸易”远程航行的燃料需求 B.改良蒸汽机广泛使用后对煤炭需求剧增
C.汽车、飞机等交通运输工具的发明 D.英国参加一战的战争资源需求
6.阅读下表,促使英国就业人口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文艺复兴 B.资产阶级革命 C.“三角贸易” D.工业革命
7.下面图文信息共同反映出 ( )
1880年英国《笨拙》杂志发表的漫画《老煤王与雾魔》 1858年是泰晤士河的“奇臭年”。这年6月,臭气冲天简直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就连河边议会大厦的窗上也不得不挂起一条条浸过消毒药水的被单。
A.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人口增长 B.工业革命带来了环境问题
C.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工业结构 D.工业革命加剧了贫富分化
8.下表出现的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 )
1933—1938年英国工业发展表
年份 1933 年 1938 年
粗钢 710 万吨 1 000.6 万吨
汽车 28 万辆 44.76 万辆
发电量 212 亿度 338 亿度
A.扩军备战导致军需物资需求增加 B.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C.罗斯福政策指导下加强经济干预 D.经济大危机对英国的打击相对较小
时政热点5 戈尔巴乔夫逝世——俄国史
1.据统计,俄国的手工工场由原来的21个发展到1725年的近240个;生铁产量由1700年的15万普特发展到1725年的81.5万普特,不仅能满足本国需要,还能向国外输出。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B.黑人奴隶制的废除 C.国家的独立和统一 D.彼得一世改革
2.“19世纪30年代,俄国也开始了工业革命。……但是,与同期的西欧国家相比,俄国的工业化程度和发展水平还处于较低的阶段。这主要是受农奴制的影响。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无法扩大工商业者队伍,以及满足工业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农奴的贫困化严重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扩大再生产。”材料反映了俄国 ( )
A.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迅速 B.开启了近代化发展进程
C.废除农奴制是必然趋势 D.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3.第22届奥运会于1980年7-8月在莫斯科举行,美国等国抵制莫斯科奥运会,拒绝参赛,最终参赛的仅81个国家和地区。1984年第23届奥运会在洛杉矶举行,苏联、民主德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先后以各种借口宣布不参加本届奥运会。据此可知 ( )
A.20世纪80年代冷战达到最高潮 B.东西方之间的文明冲突愈演愈烈
C.美苏冷战对峙影响竞技体育发展 D.体育的竞争成为美苏争霸的目标
4.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里的“引领者”主要表现在 ( )
A.推翻了临时政府的统治 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C.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D.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5.1919年3月,列宁领导苏俄红军同前沙皇海军上将高尔察克组织的军队进行战争并于年底赢得了最终胜利;1919年11月,苏俄红军击溃了协约国援助的白卫军;同年,苏俄红军还同在英国支持下的尤登尼奇的白卫军进行激战并最终获得胜利。由上述材料可归纳的主题是 ( )
A.十月革命的战争过程 B.苏俄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C.新生苏俄政权的巩固 D.苏俄与沙皇腐朽势力的抗争
6.《大国崛起》中有这样一段介绍: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3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为改变这种状况,苏联 (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两个五年计划
C.进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D.投入到反法西斯斗争中
7.此时的苏联没有办法生产拖拉机,工业体系极为落后,苏联的经济命脉还是落后的农业生产,这样的国家在日新月异的欧美强国面前根本不堪一击,掌权的斯大林忧心忡忡,决心发动一场全面的经济建设以彻底改变苏联的面貌。上述材料意在 ( )
A.介绍两个五年计划的成果 B.解释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C.阐述推行工业化的原因 D.阐明苏联模式的优越性
8.苏联解体时戈尔巴乔夫在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及其他自然资源丰富,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然而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愈来愈落在他们的后面。”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美苏争霸的影响
C.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D.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弊端
【参考答案及解析】
时政热点3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7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战争与和平
1.B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大国英、法、德的对外投资都大幅下降,这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故选B。
2.B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参战各国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加紧科学研究,这说明战争在客观上推动了科技发展。故选B。
3.B【素养落地】本题通过文字材料考查《凡尔赛条约》,落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凡尔赛条约》的缔结过程矛盾重重,战胜国之间各怀心思。故选B。A、C与题意不符,排除;D本身说法错误,排除。
4.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德国和日本的法西斯势力上台后积极扩军备战,最终导致了二战的爆发,C正确。
5.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英、法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本能仇恨”“希特勒竭力造成……唯有苏联才是德国敌人的假象”可知,英、法的态度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故选B。
6.D【解析】由材料“它首次宣布正义国家将结成同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成立的有关历史。1942年,在华盛顿会议上,美、苏、中、英等26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从此以后,逐渐扭转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故选D。
7.A【素养落地】本题通过文字材料考查二战后的世界局势,落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英、美结成特殊的兄弟联盟’”“在联合国机构之外联合起来对付俄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二战后美英联盟对抗苏联,体现了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对立日益突出,A正确。B、D不符合史实;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C与题干时间不符。
8.D
【解析】从题干材料中可看出,北约对乌克兰的支持,并不利于欧洲地区的和平,北约支持乌克兰是为了维护北约的自身利益。故选D。
9.D
【解析】材料信息“提出并通过了多个禁核条约,组织了一系列维和行动,促成了200多个和平协定”说明联合国维护了世界和平。故选D。
10.C
【解析】由图片下方文字信息“欧洲联合”“美日贸易战”“中国时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的联合、日本和中国等一些国家实力的增强,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因此,三幅《时代》周刊的封面反映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故选C。
11.【参考答案】(1)会议:1919年巴黎和会、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2分)
共同影响: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暂时协调了列强的利益,维持了短暂的和平,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剧了战胜国与战胜国、战胜国与战败国、帝国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为新的世界大战埋下伏笔;中国的主权遭到侵害。(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
(2)《联合国家宣言》签署:面对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开始逐渐走向联合,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相约互相支援,协同作战,最终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诺曼底登陆:1944年,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人东西两线的夹击之中。(任选一例或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亦可。史实1分,说明1分,共2分)
(3)推断一:走向和平与发展。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和平与发展的力量不断壮大;合作、对话成为常态。
推断二:面临着不确定因素。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强权政治横行;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任选一种推断作答,推断1分,说明1分,共2分)
时政热点4 伊丽莎白二世逝世——英国史
1.A
【解析】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故选A。
2.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权力超过国王,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故选C。
3.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限制国王传统的非常权力’”“开创了议会主权的新宪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此后,英国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故选C。
4.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可以杜内争而定民志”可知,材料反映了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国王的存在虽然只是“装饰品”,但是能防止内乱,保持国家稳定,安定民心。故选C。
5.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开始应用到纺织领域,随后运用到更多行业,促使1800年以后英国煤产量快速增长,B正确。“三角贸易”在16世纪就已经开始,排除A;第二次工业革命中(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后)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汽车、飞机等交通运输工具的出现,排除C;一战发生于1914—1918年,排除D。故选B。
6.D
【解析】分析表格内容可知,1811-1871年,英国农业的就业人口比例持续下降,工商运输业的就业人口比例稳定增长,其他行业的就业人口比例波动式上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业的迅速发展,同时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城市化进程加快。故选D。
7.B【素养落地】本题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落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1880年”“老煤王与雾魔”“1858年”“泰晤士河……臭气冲天”可知,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造成了环境污染。故选B。
8.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3-1938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夕,此时英国粗钢、汽车、发电量的快速增长,是扩军备战导致的,A正确。此时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排除B;罗斯福政策指导下加强经济干预是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的措施,排除C;题干材料体现不出经济大危机对英国的打击相对较小,排除D。
时政热点5 戈尔巴乔夫逝世——俄国史
1.D【素养落地】本题通过文字材料考查彼得一世改革,落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与之前相比,1725年,俄国的手工工场数量、生铁产量大幅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彼得一世即位后,为实现富国强兵,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鼓励兴办手工工场等,使俄国的经济实力增强。故选D。
2.C
【解析】由题干材料中“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无法扩大工商业者队伍,以及满足工业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农奴的贫困化严重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可知,农奴制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所以废除农奴制是必然趋势。故选C。
3.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1980年”“美国等国抵制莫斯科奥运会,拒绝参赛”“1984年”“苏联、民主德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不参加本届奥运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美苏冷战对峙有关,C正确。
4.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故选B。
5.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1919年3月”“进行战争并于年底赢得了最终胜利”“1919年11月”“进行激战并最终获得胜利”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生苏俄政权的巩固。故选C。
6.B
【解析】分析题干可知,材料反映了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至1928年苏联工业发展仍然比较落后的状况。为改变这种状况,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两个五年计划。故选B。
7.C
【解析】由题干材料中“工业体系极为落后”“在日新月异的欧美强国面前根本不堪一击”可知,材料旨在说明苏联推行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故选C。
8.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重视发展重工业,而轻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物资短缺,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奇缺,最终出现了苏联人民的生活“比发达国家差得多”,D正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