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20-2022(三年)化学中考题分类汇编:身边的化学物质1(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2020-2022(三年)化学中考题分类汇编:身边的化学物质1(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5-01 21:25: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安徽省2020-2022(三年)化学中考题分类汇编:身边的化学物质1
一、单选题
1.(2022·安徽·统考中考真题)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下列劳动项目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的是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用含洗涤剂的水洗管具上的油污 发生了乳化
B 清理家中鱼缸并通入空气 空气中的氧气易溶于水
C 给校园中的花草施用草木灰(含K2CO3) K2CO3属于复合肥料
D 用食醋去除热水瓶内壁的水垢 食醋的pH>7
A.A B.B C.C D.D
2.(2021·安徽·统考中考真题)科学家设计了“人造树叶”模拟光合作用,其装置和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最终生成两种分子 B.该过程实现了能量的转化
C.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不变 D.该设计为缓解温室效应提供了新途径
3.(2021·安徽·统考中考真题)某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创新实验。实验时,先加热炭粉,一段时间后将酒精灯移至CuO处加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酒精灯加网罩是为了提高火焰温度 B.气球可以收集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C.反应过程中,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固体 D.装置中发生反应:
4.(2021·安徽·统考中考真题)2021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做好碳中和工作”。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措施,抵消因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相对“零排放”。下列行为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A.大量使用一次性餐具 B.使用新技术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
C.利用风能实现清洁发电 D.研发新工艺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化工产品
5.(2020·安徽·统考中考真题)某实验小组用下图装置进行微型实验。按下列表中选项加入试剂,实验时滴入甲,浸有丙的棉花不变红的是( )
选项 甲 乙 丙
A 浓氨水 \ 无色酚酞溶液
B 石灰水 碳酸钠 无色酚酞溶液
C 稀盐酸 石灰石 紫色石蕊溶液
D 浓盐酸 锌粒 紫色石蕊溶液
A.A B.B C.C D.D
6.(2022·安徽·统考中考真题)硬铝常用于制造火箭、飞机的外壳,铝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铝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3 B.Al2O3中Al为+2价
C.硬铝的强度和硬度比铝的大 D.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7.(2022·安徽·统考中考真题)类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类推正确的是
A.氯化氢由分子构成,则氯化钠也由分子构成
B.铁器在空气中易腐蚀,则铝制品在空气中也易腐蚀
C.氢氧化钠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则氢氧化钙溶液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D.锌片放入稀硫酸中产生氢气,则铜片放入稀硫酸中也产生氢气
8.(2020·安徽·统考中考真题)某同学的下列生活行为不符合环保理念的是( )
A.骑自行车上学 B.将废弃易拉罐丢入“可回收垃圾”桶
C.用洗菜的水冲厕所 D.夏季使用空调时,将温度调至最低
9.(2020·安徽·统考中考真题)下列依据证据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选项 证据 结论
A 1滴水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 水分子体积很小
B Cu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Ag和Cu(NO3)2 Cu的金属活动性比Ag的强
C 向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有气体产生 该固体一定是Na2CO3
D 白磷在热水中不燃烧,通入氧气后燃烧 氧气能支持白磷燃烧
A.A B.B C.C D.D
二、流程题
10.(2022·安徽·统考中考真题)某实践小组参观本地矿泉水厂,该厂矿泉水含钙、钾等矿物质,其生产流程示意图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1)矿泉水中的钙、钾指的是______(填“元素“或“单质”)。
(2)活性炭过滤器中活性炭的作用是______。
(3)超滤是利用薄膜(仅允许小分子和离子通过)进行物质分离的技术。若水源中含有下列物质,推测该流程中“超滤”的主要作用是除去______(填字母序号)。
A.难溶性大颗粒 B.可溶性无机盐 C.可溶性高分子化合物
(4)臭氧的化学式O3的微观意义是______(写出1点即可)。
(5)生活中,你提倡饮用白开水还是矿泉水,理由是______。
11.(2020·安徽·统考中考真题)硫酸亚铁晶体是重要的化学试剂。传统制备方法是用铁屑与稀硫酸反应,因铁屑中含有硫、磷等杂质,与稀硫酸反应会产生刺鼻、呛人的有毒气体。某科技小组改用铁屑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制备硫酸亚铁晶体,流程如下:
(1)步骤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操作Ⅰ的名称是_______。步骤②涉及到蒸发,蒸发时必需的仪器有铁架台(含铁圈)、酒精灯、玻璃棒、_______。
(3)用硫酸铜溶液代替稀硫酸制备硫酸亚铁晶体,优点是________。
三、实验题
12.(2022·安徽·统考中考真题)某小组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下图是实验室中常见仪器,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
(2)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组装氧气的收集装置,可选用______(填序号)。
(3)某同学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红了,可能是未使用______(填实验用品名称)。若该同学收集的氧气不纯,原因可能是______(写出1点即可)。
13.(2021·安徽·统考中考真题)某小组利用如图装置制备CO2,并模拟自然界中CO2的循环。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中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
(2)实验室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制取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3)为制得CO2的水溶液,CO2应从装置C的______(填“m”或“n”)端通入。
(4)将CO2的水溶液转移至烧杯,并组装装置如图D所示,置于阳光下一段时间,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检验该气体的方法是______。
14.(2020·安徽·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是实验室中常见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仪器m的名称是________。
(2)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发生装置是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3)用装置C收集CO2气体时,气体应从________(填“a”或“b”)端通入。
(4)下列气体中,只能用装置D而不能用装置C收集的是________(填数字序号)。
①H2 ②N2 ③O2
四、科学探究题
15.(2021·安徽·统考中考真题)关于燃烧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某小组以“探究燃烧的奥秘”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认识燃烧
(1)酒精、煤(含硫)、天然气是生活中常见的燃料,下列不属于三者燃烧共有的现象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发光 B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放热 D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写出酒精(C2H5OH)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任务二】探究燃烧的条件及质量变化
(3)该小组同学按下列实验步骤开展探究。
步骤1:室温下,按如图组装装置,装入药品,称量装置总质量为m1g。
步骤2:将锥形瓶浸入80℃的热水中,观察现象。
步骤3:取出装置,恢复至室温并擦干锥形瓶;打开止水夹K1,和K2,从K1处缓慢通入约50mL氧气,再关闭K1和K2,称量装置总质量为m2g。
步骤4:将锥形瓶再次浸入80℃的热水中,观察现象。
步骤5:取出装置,恢复至室温并擦干锥形瓶,称量装置总质量为m3g。
①通过上述实验,能证明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②m1、m2、m3的大小关系是______。
【任务三】调控燃烧
(4)报道显示:国内外一些煤田因发生煤层自燃,带来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一旦煤层自燃,请给出一条合理的灭火建议______。
【任务四】再探铁的燃烧
(5)查阅文献:颗粒直径为20~30nm的铁粉,在空气中会发生自燃生成氧化铁。
结合已有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影响铁燃烧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2点)。
②铁与氧气反应的条件不同,产物不同。若5.6g铁与氧气反应可得ag产物,且铁无剩余,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16.(2020·安徽·统考中考真题)金属防腐是科学研究中的重大课题。某校学习小组以铁的腐蚀为项目进行如下研究。
【认识铁的腐蚀】
(1)下列环境中的铁制品最容易生锈的是 _______ (填字母序号)。
A 未擦干的铁锅 B 除油漆的栏杆 C 盛水的不锈钢水杯
(2)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xH2O,其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 ____ 。
【探究铁的腐蚀】
(3)该小组用下图甲装置进行实验,起始时量筒内水面处于50 mL刻度处,之后水面缓慢上升。几天后水面最终处于约 ____ (填“40”或“10”)mL刻度处,原因是 ____ 。
【拓展探究】
(4)小强同学进行如下实验:取铁钉用砂纸打磨,称其质量,按上图乙安装装置,放置3天,再取出铁钉称量。在不同温度下重复上述实验,得到铁钉质量增加情况如下表。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70
铁钉质量增加/g 0.02 0.04 0.08 0.16 0.18 0.18 0.18
小强同学的实验是探究 ____ 因素对铁钉腐蚀快慢的影响,结论是 ____ 。
(5)有同学认为小强的实验未能真实反映50℃以后铁钉腐蚀的快慢,理由是50℃以后铁钉质量没有变化。请分析铁钉质量没有变化的原因: ____ ;改进实验方案证明你的分析: ____ 。
五、计算题
17.(2021·安徽·统考中考真题)某简易制氧装置的示意图如图,其原理是通过撞击火帽触发启动装置产生热量,使产氧药块分解而持续释放氧气。
(1)装置中过滤层的作用是______。
(2)若产氧药块由氯酸钾(KClO3)和二氧化锰等组成,为得到一个人呼吸2小时所需氧气的量(折算后质量为48g),计算产氧药块中至少含氯酸钾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18.(2020·安徽·统考中考真题)碳酸氢钠是面点膨松剂的主要成分之一。
小芳同学研究反应2NaHCO3+H2SO4=Na2SO4+2H2O+2CO2↑中NaHCO3与CO2之间量的关系。
(1)理论计算:1.26gNaHCO3粉末与足量稀硫酸反应,计算生成CO2的质量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2)实验分析:小芳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向盛有足量稀硫酸的锥形瓶中加入1.26g NaHCO3粉末,完全反应至不再产生气泡。称取反应前后质量如下表,发现反应前后质量变化值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生成CO2质量的理论值,原因可能是____。
反应前 反应后
NaHCO3/g 锥形瓶+稀硫酸/g 锥形瓶+反应后溶液/g
1.26 24.59 25.36
六、科普阅读题
19.(2022·安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列科技短文并回答问题。
过氧化氢可用于消毒杀菌,具有不稳定性。将水蒸气冷凝在硅,玻璃,塑料、金属等材料表面,均发现了过氧化氢的存在。
研究显示:水蒸气冷凝为粒径小于10微米的液滴时,部分水分子会转化为过氧化氢分子。水微滴中形成的过氧化氢含量随液滴尺寸的增大而减少。过氧化氢的产生量与温度,温度等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当使用硅材料、相对温度为55%时,得到过氧化氢的最大浓度随温度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1)文中涉及到的有机合成材料是______。
(2)过氧化氢不稳定的原因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水蒸气在冷凝过程中可能发生化学变化
B.水蒸气在玻璃表面冷凝得到的液滴一定为纯净物
C.一定条件下,水蒸气冷凝可用于材料表面的绿色消毒
D.水蒸气冷凝为水流时,水分子间的间隔减小
(4)图中a点(-2.8℃)未生成过氧化氢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七、综合应用题
20.(2022·安徽·统考中考真题)海洋封存是实现“碳中和”的途径之一,其原理是利用CO2在水等溶剂中的溶解性来吸收CO2。某小组开展如下探究。
【活动一】探究CO2在水和食盐水(模拟海水)中的溶解情况
相同条件下,该小组分别用排水法、排食盐水法收集CO2(如图1),待收集100mLCO2后,移出导管,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量筒内CO2体积。重复实验,所测数据平均值如下表:
时间/h 0 0.5 6 12 24 48
排水法时CO2体积/mL 100 98.5 85.5 77 66 59
排食盐水法时CO2体积/mL 100 99 93 90.5 89 88
(1)图1发生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反应类型是______。
(2)由上表数据分析:
①能用排水法收集CO2的理由是______。
②相同条件下,等体积水和食盐水吸收CO2更多的是______(填“水”或“食盐水”)。
(3)海洋封存CO2可能带来的危害是______(写出1点即可)。
【活动二】探究植物油隔离对CO2在水中溶解情况的影响
(4)小方设计并完成以下对照实验:用两个量筒分别收集100mLCO2倒置于水槽中,向其中一个量筒内注入少量植物油,使CO2与水被植物油隔开(CO2与植物油不反应),测得量筒内CO2体积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2。分析该图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活动三】深度探究【活动二】中CO2的溶解情况
(5)①小松用图3表示无植物油隔离时,量筒内气体中存在的CO2分子的微观示意图。请参照图3的表示方式,在图4方框中画出有植物油隔离时,量筒内植物油和水中存在的分子的微观示意图______(植物油分子用表示)。
②为检验有植物油隔离时CO2是否会进入水中,请设计实验方案:______。
参考答案:
1.A
【详解】A. 用含洗涤剂的水洗管具上的油污,洗涤剂有乳化作用,将油污分散成小油滴除去,发生了乳化,正确。
B. 通入空气可以增加水中的含氧量,但空气中的氧气不易溶于水,错误。
C. 碳酸钾只含有氮磷钾中的钾元素,是钾肥。错误。
D. 用食醋去除热水瓶内壁的水垢是因为食醋pH<7,呈酸性,能和水垢中的碳酸钙、氢氧化镁等反应。错误。
故选:A。
2.A
【详解】A、由图可知,反应后生成了氧气、氢气、一氧化碳,故有一氧化碳分子、氢分子、氧分子三种分子,符合题意;
B、该过程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不符合题意;
C、催化剂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不符合题意;
D、该设计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为缓解温室效应提供了新途径,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D
【详解】A、酒精灯加网罩,可以集中火焰,提高温度,不符合题意;
B、在该装置中,二氧化碳能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散逸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故气球可以收集尾气,防止污染空气,不符合题意;
C、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固体,不符合题意;
D、装置中先发生的反应为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即:,后发生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符合题意。
故选D。
4.A
【详解】A、大量使用一次性餐具,不利于节能减排,故不利于实现碳中和;
B、使用新技术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利于节能减排,故利于实现碳中和;
C、利用风能实现清洁发电,利于节能减排,故利于实现碳中和;
D、研发新工艺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化工产品,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故利于实现碳中和。
故选:A。
5.B
【详解】A. 甲中盛有浓氨水,滴下后由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分子会不断运动,运动到浸有无色酚酞溶液溶液中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使无色酚酞变红,不符合题意;
B. 当甲中的石灰水滴入到乙中的碳酸钠溶液中,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这些物质没有挥发性,不能使浸有无色酚酞溶液溶液的棉花变红,符合题意;
C. 当甲中的稀盐酸滴入到乙中的石灰石上,稀盐酸与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扩散到浸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棉花上,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不符合题意;
D 当甲中的浓盐酸滴入到乙中的锌粒上,锌粒与盐酸反应放热,加速浓盐酸的挥发,挥发出的氯化氢分子会不断运动,运动到浸有紫色石蕊溶液中形成盐酸,盐酸显酸性使紫色石蕊变红,不符合题意。故选B。
6.C
【详解】A. 元素周期表中最下方数字为相对原子质量,铝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错误。
B. 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氧化铝中氧元素为-2价,所以铝元素为+3价,错误。
C. 合金的硬度一般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硬度大。硬铝是铝的合金,强度和硬度比铝的大,正确。
D. 地壳中含量前5位的元素是氧硅铝铁钙,所以氧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错误。
故选:C。
7.C
【详解】A. 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错误。
B. 铁器在空气中易腐蚀,铝在空气中和氧气常温下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可以阻止铝和空气接触进一步被腐蚀,所以铝在空气中抗腐蚀。错误。
C. 碱性溶液能使酚酞变红,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均为碱性,均能使酚酞变红。正确。
D. 锌活动性比氢强,锌片放入稀硫酸中产生氢气。铜活动性比氢弱,不与稀硫酸反应。错误。
故选:C。
8.D
【详解】A、骑自行车上学,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符合环保理念,不符合题意;
B、将废弃易拉罐丢入“可回收垃圾”桶,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保护环境,符合环保理念,不符合题意;
C、用洗菜的水冲厕所,可以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符合环保理念,不符合题意;
D、夏季使用空调时,将温度调至最低,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增加污染物的排放,不符合环保理念,符合题意。
故选D。
9.C
【详解】A、一滴水的体积很小,1滴水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水分子很小,故说法正确;
B、Cu能置换AgNO3溶液中的银,Cu的活泼性大于Ag,故说法正确;
C、向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有气体产生,该固体不一定是Na2CO3,例如碳酸钾、锌粒等,故说法错误;
D、将白磷浸没在热水中,再向热水中的白磷通氧气,通氧气前白磷不燃烧,通氧气后白磷燃烧,说明氧气是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故说法正确;
故选C。
10.(1)元素
(2)吸附作用或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3)C
(4)1个臭氧分子或1个臭氧分子由3个氧原子构成
(5)提倡饮用矿泉水,因为相对于白开水矿泉水更安全。或提倡饮用白开水,因为矿泉水需要额外包装,浪费资源。合理即可。
【详解】(1)矿泉水中的钙、钾指的是元素,而非具体的存在形式。
(2)活性炭过滤器中活性炭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起到吸附作用,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3)超滤是利用薄膜(仅允许小分子和离子通过)进行物质分离的技术,,可溶性高分子化合物无法通过,故选C。
(4)化学式微观上表示1个分子,也可以表示该分子的微观构成。所以O3微观上表示1个臭氧分子,1个臭氧分子由3个氧原子构成。
(5)通过图中可知,矿泉水中除去了可溶性高分子化合物,也有灭菌过程,且保留了人体需要的钙、钾等矿物质,相对于白开水矿泉水更安全。同时,白开水也能达到正常的饮用需求,矿泉水运输等需要使用塑料包装,生活中会造成资源浪费。合理即可。
11. 过滤 蒸发皿 不产生有毒气体,安全环保
【详解】(1)铁和硫酸铜反应会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方程式为;
(2)经过操作一后得到溶液和固体,分离液体和固体的操作是过滤,故填:过滤;蒸发中除用铁架台、酒精灯、玻璃棒,还需要蒸发皿,故填:蒸发皿;
(3)从题目中可了解到“铁屑中含有硫、磷等杂质,与稀硫酸反应会产生刺鼻、呛人的有毒气体”,而使用硫酸铜时,硫酸铜不与硫或磷反应,因此不会有有毒气体产生,安全环保,故填:不产生有毒气体,安全环保;
答案为:;过滤;蒸发皿;不产生有毒气体,安全环保。
12.(1)烧杯
(2)
②④⑤或③⑤
(3) 棉花 开始集气瓶中未装满水或未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就开始收集等
【详解】(1)仪器①是烧杯。
(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可用③⑤组装。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可用②④⑤组装。
(3)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红了,说明高锰酸钾通过导管进入水槽,溶于水。则可能是未使用一团棉花放在试管口,导致固体粉末随气流通过导管进入水槽。该同学使用排水法收集氧气不纯,可能开始集气瓶中未装满水,导致收集的气体中混有集气瓶中的空气。也可能未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就开始收集气体,导致混有开始排出的装置内的空气。
13. 试管 A m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收集到的气体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详解】(1)装置B中仪器①的名称是试管;
(2)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产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其反应方程式为:;石灰石为固体,盐酸为液体,该反应为典型的“液固”反应,因此其发生装置应该用A;
(3)若从n端通入,持续通入的二氧化碳会把水挤出,难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水溶液,因此应该从m端通入;
(4)水草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因此检验的气体就是氧气,其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收集到的气体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14. 酒精灯 B a ②
【详解】(1)装置A中仪器m的名称是:酒精灯;
(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为水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属于固液不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应选B;
(3)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用装置C收集CO2气体时,气体应从a端通入;
(4)①H2难溶于水,可以排水法收集,故可用装置D收集,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用装置C收集,可从b端进入,不符合题意;
②N2的密度与空气相差不大,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故不能用装置C收集,氮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即可用装置D收集,符合题意;
③O2的密度比空气大,用装置C收集时,气体应从a端通入,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即可用装置D收集,不符合题意。
故选②。
15. B 步骤2中白磷未燃烧,步骤4中白磷燃烧,产生白烟 m1>m2=m3 取土填埋,隔绝空气 铁的表面积 氧气的浓度(温度) 7.2≤a≤8.0
【详解】(1)酒精、煤(含硫)、天然气燃烧都能发光发热并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但是只有煤中含有硫会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气体,故选B;
(2)酒精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①通过上述实验,能证明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步骤2中,隔绝氧气,白磷未燃烧,步骤4中,通入氧气,白磷燃烧,产生白烟;
②一开始锥形瓶充满二氧化碳,步骤3中通入50mL氧气,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m1>m2,步骤4中白磷燃烧消耗了氧气,但是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步骤5中恢复室温擦干锥形瓶,故m2=m3,因此m1>m2=m3;
(4)一旦煤层自燃,取土填埋,隔绝空气;
(5)①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能燃烧,说明影响铁燃烧的因素有氧气的浓度,颗粒直径为20~30nm的铁粉,在空气中会发生自燃生成氧化铁,说明铁的表面积可以影响铁的燃烧,故影响铁燃烧的因素有:铁的表面积、氧气的浓度或温度;
②铁与氧气生成FeO时产物的质量最小,设生成的产物为x,
解得x=7.2g
铁与氧气生成三氧化二铁,产物的质量最大,设生成的产物为y,
解得y=8g
故a的取值范围是7.2≤a≤8.0。
16. A +3价 40 铁锈蚀消耗氧气,且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温度 温度在10~50℃的范围内,温度越高,铁钉腐蚀的速度越快 试管内的氧气已耗尽,剩余的铁不能继续锈蚀 向乙装置的试管中充入氧气,并在50℃的环境中放置3天;若铁钉增加的质量大于0.18g,则分析成立
【详解】(1)A、未擦干的铁锅,跟潮湿的空气接触最易生锈;
B、涂油漆的栏杆隔绝了铁与氧气、水的接触,不易锈蚀;
C、不锈钢是一种铁合金,抗腐蚀性能强;
(2)氧元素显-2价,设铁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x+(-2)×3=0,则x=+3价;
(3)铁锈蚀消耗氧气,且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根据题意知,量筒内有50mL空气,其中有氧气10mL,铁丝生锈要消耗掉这10mL氧气,在外界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水进入量筒10mL,最后量筒内水面最后约在40mL刻度处;
(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小强同学的实验是探究温度因素对铁钉腐蚀快慢的影响;由数据可知:温度在10~50℃的范围内,温度越高,铁钉腐蚀的速度越快;
(5)由表中数据可知,50℃以后铁钉质量不再增加,是因为试管内的氧气已耗尽,剩余的铁不能继续锈蚀;可继续通如氧气,并保持在50℃,几天后观察现象,可得出结论,具体操作:向乙装置的试管中充入氧气,并在50℃的环境中放置3天;若铁钉增加的质量大于0.18g,则分析成立。
17.(1)净化氧气
(2)解:设需要氯酸钾的质量为x
答:产氧药块中至少含氯酸钾的质量为12.5g。
【详解】(1)装置中,过滤层可以净化氧气;
(2)见答案。
18.(1)0.66g (2)小于,有部分生成的CO2溶解在反应后的溶液中
【详解】(1)设生成CO2的质量为x。
答:生成CO2的质量为0.66g。
(2)根据表内数据,反应前的总质量为1.26g+24.59g=25.85g,反应后锥形瓶与固液的总质量为25.36g,质量减少为25.85g-25.36g=0.49g,小于理论生成的质量0.66g;再根据CO2可溶于水的性质,可猜测原因是少量CO2溶于水造成;
故答案为:0.66g;小于;有部分生成的CO2溶解在反应后的溶液中。
19.(1)塑料
(2)2H2O2=2H2O+O2↑
(3)B
(4)形成的水滴粒径大于10微米
【详解】(1)有机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文中“将水蒸气冷凝在硅,玻璃,塑料、金属等材料表面”中涉及到的塑料是有机合成材料。
(2)过氧化氢在常温下可分解为水和氧气,所以不稳定。化学方程式为。
(3)A. “水蒸气冷凝为粒径小于10微米的液滴时,部分水分子会转化为过氧化氢分子”,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所以水蒸气在冷凝过程中可能发生化学变化,正确。
B. 从“将水蒸气冷凝在硅,玻璃,塑料、金属等材料表面,均发现了过氧化氢的存在”,则说明水蒸气在玻璃表面冷凝得到的液滴可能是混合物,含有水和过氧化氢。错误。
C. 水蒸气冷凝可能产生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可用于消毒杀菌”,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气无污染,所以一定条件下,水蒸气冷凝可用于材料表面的绿色消毒,正确。
D. 水蒸气冷凝为水流时,水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正确。
故选:B。
(4)从文中“水蒸气冷凝为粒径小于10微米的液滴时,部分水分子会转化为过氧化氢分子。水微滴中形成的过氧化氢含量随液滴尺寸的增大而减少”可推测,图中a点(-2.8℃)未生成过氧化氢的原因可能是形成的水滴粒径大于10微米。
20.(1) CaCO3+2HCl=CaCl2+H2O+CO2↑ 复分解反应
(2) 二氧化碳溶于水的速度远小于二氧化碳逸出的速度 水
(3)改变海水的pH,危害海洋生物健康
(4)植物油可以减缓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
(5) 取量筒内的水少量于试管中,滴加石蕊溶液,如变为红色,说明二氧化碳进入水中
【详解】(1)大理石主要成分碳酸钙,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
(2)①由表中数据可知,二氧化碳溶于水的速度较慢。48h才溶解了41mL,所以可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的理由是二氧化碳溶于水的速度远小于二氧化碳逸出的速度。
②48h时,水中剩余二氧化碳59mL,食盐水中剩余二氧化碳88mL,说明相同条件下,等体积水和食盐水吸收CO2更多的是水。
(3)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可能带来的危害是改变海水的pH,危害海洋生物健康。
(4)比较相同时间内二氧化碳的体积,有植物油的二氧化碳减少的较慢。结合探究的问题“探究植物油隔离对CO2在水中溶解情况的影响”所以可以得出植物油可以减缓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
(5)分子在不断运动,从活动二可知,二氧化碳分子会进入水中和油中。植物油中会有油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水中会有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则图表示为。
②检验有植物油隔离时CO2是否会进入水中,则检验水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碳酸呈酸性,所以可以取量筒内的水少量于试管中,滴加石蕊溶液,如变为红色,说明二氧化碳进入水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