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靖县两校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生 物 科 试 卷
试卷满分:100分
说明:1、本试卷分第I、II 两卷,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2、Ⅰ卷答案用2B铅笔填涂到答题卡上;Ⅱ卷答案有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 卷(选择题 共 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第1-15 小题每小题2分,第16-20小题每小 题3 分共 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
的。
1.下列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图2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丁
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图2中丙与图1中的b表示的含义相同
D.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2.观察一个群落,首先看到的是群落的外貌。根据群落外貌的差异,陆地的群落可大致
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荒漠生物群落的动物主要是斑马、长颈鹿﹑鸟类等
B.森林生物群落中种群的生态位不随季节更替而变动
C.热带雨林中空气流通不畅,风媒花植物很少
D.草原生物群落的植物叶片巨大,能抵抗干旱
3.研究人员对林区两种主要乔木黄牛木和鸭脚木进行了调查。如图表示两物种种群数量的比值(D=黄牛木的种群数量/鸭脚木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试卷第1页,共12页
A.0~c时间段黄牛木对生活资源的竞争力逐渐减弱B.不能在同一区域对两种乔木同时进行取样调查
C.黄牛木幼树和成年树高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0~d时间段,鸭脚木的K值和种群数量都在逐年下降
4.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
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的处理情况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土壤处理 灭菌 不灭菌 灭菌 不灭菌
湿润 湿润 较干燥 较干燥
A.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进行灭菌处理及土壤的湿度
B.该实验能探究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
C.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
D.预期结论是第1、4组的落叶不被分解,第2、3组的落叶被不同程度地分解
5.某同学用苔藓、金鱼藻、铁线蕨、蚯蚓、鼠妇、蜗牛等生物和一些石块、泥土设计制
作一个较为稳定的生态缸,以下对其叙述正确的是( )
A虽然加入该生态缸的成分较丰富,但按生态系统成分概括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虽然该生态缸处于密封状态,但维持缸内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稳定仍需依赖外界环境
C.维持生态缸的稳定性,应当设计保证缸中植物同化的能量与小动物和分解者所同化的能量相当
D.随着缸中苔藓、金鱼藻、铁线蕨等植物的生长繁殖,该生态缸的质量先增加后逐渐维持稳定
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利用音响设备发出声音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结群或远离农田,属于物理信息的应用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信息来源于生物
C.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属于物理信息,植物产生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属于化学信息
D.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说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试卷第2页,共12页
7.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入海口,是重要的水鸟越冬区。研究团队以四种占优势的水鸟为研究对象,调查并分析了它们的生态位。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
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调查分
析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物种 观察 数量 觅食生境出现率/% 鸟胃中主要的食物种类/%
生 境1 生 境2 生 境3 小坚 果 颈尖 草屑 螺类 贝壳 砂砾 甲壳 类 其 他
绿翅鸭 2120 67 0 33 52.8 1637 0 12 13 00 5.5
绿头鸭 1513 98 1 1 78.3 0.8 0 7.1 5.6 1.1 7.1
鹤鹬 1678 64 0 36 0 0 50.0 25.0 25.0 0 0
青脚鹬 1517 29 28 43 0 0 33.3 33.3 0 33.3 0.1
注:生境1为低潮盐沼一光滩带,生境2为海三棱藨草带,生境3为海堤内鱼塘一芦苇区
A.绿翅鸭和鹤鹬选择觅食的生境基本相同,两者的食物种类基本相同
B.若两种鸟觅食生境相同,则意味着生态位相同
C.四种水鸟均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其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D.生态位重叠度越大,说明资源丰富,种间竞争越不激烈
8.某同学完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图1为利用血球计数板(1mm×1mm×0.1mm)通过显微镜观察时,实验第6天对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0倍后
的统计结果。图2为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第6天(图1)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约为5×108个/mL
B.该实验有对照实验
C.取样时为避免吸到培养液底部的死菌,滴管应轻轻吸取,避免溶液晃动
D.图2中 de段发生的原因可能与营养物质的消耗、pH的改变等有关
试卷第3页,共12页
9.如图是生态系统成分的关系图,下列对a、b、c所代表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c只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
B.a中全是异养型真核生物
C.b中有真核生物,也有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生物
D.a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一旦遭到破坏,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图甲为果酒和果醋生产工艺流程简图,图乙为果酒、果醋发酵装置示意图。下列相关
叙述错误.的是( )
在葡萄冲洗后才能去除葡萄枝梗,以防止杂菌污染
利用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时,充气口应该先打开后关闭
发酵过程要控制适宜的温度,乙酸发酵的温度比酒精发酵的高
尽量缩短排气口胶管的长度,以便顺利排出发酵产生的气体
《尚书·说命》中的“若作酒醴,尔惟魏冀”提到酿酒必须要用酒曲。酒曲是以谷物为原料,破碎加水压制而成的,富含多种微生物,经水浸泡后投入蒸熟的米即可用于酿酒。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酒曲中富含乳酸菌等多种微生物,可将糖彻底氧化分解成酒精
将米蒸熟起到杀菌的作用,待冷却至室温后再加入酒曲进行发酵
将酒曲与蒸熟的米混合后置于空气流通的环境中,以缩短发酵时间
酿酒过程中,发酵液中会有气泡产生,可打开发酵罐的盖子放气试卷第4页,共12页
12.下表所示为某微生物培养基的配方,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成分 含量 成分 含量 成分 含量 成分 含量
NaNO2 3 g FeSO4 0.01 g 琼脂 15 g H2O 1 000 mL
K2HPO4 1 g 葡萄糖 30 g MgSO4·7H2O 0.5 g 青霉素 0.1万单位
A.本培养基中青霉素的添加满足了微生物生长对特殊营养物质的要求
B.由培养基的原料可知,所培养微生物的同化作用类型是异养型,培养的微生物可以是酵母菌或毛霉
C.依物理性质划分,该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依用途划分,该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
D.若用该培养基分离能分解尿素的细菌,应除去青霉素和NaNO3,并应加入尿素
在分离、纯化细菌的实验中,划线接种(甲)、培养结果(乙)如下图,a、b、c、d 是划线的四个区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每次划线前后都要对接种环灼烧灭菌
连续划线的目的是获得单个细菌形成的菌落
接种环共灼烧了4次
不能将a区和d区划线相连
我国科学家构建了一株嗜盐单胞菌H,该菌能以甘蔗榨糖后的废弃液为原料,在实验室发酵条件下发酵产生PHA等新型高附加值的可降解材料,其工艺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
在发酵工程中选育出优良的菌种后即可在发酵罐内发酵
用嗜盐单胞菌H发酵产生PHA时,要给予无氧发酵等条件
培养过程中可用平板划线法对样品中活菌进行接种和计数
发酵罐内可检测微生物数量、产物浓度,也可添加必需的营养
试卷第5页,共12页
15.微生物培养过程中,要十分重视无菌操作,请分析下列操作,正确的有几项( )①干热灭菌可以杀死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部分芽孢
②家庭制作泡菜并无刻意的灭菌环节,发酵过程中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其他微生物
的生长
③加入培养基中的指示剂和染料不需要灭菌
④涂布平板时所用的涂布器需酒精浸泡后灼烧灭菌
⑤培养基、锥形瓶都要进行干热蒸汽灭菌
⑥家庭制作葡萄酒时要将容器和葡萄进行灭菌
A.三项 B.四项 C.一项 D.二项
16.某湖泊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水蚤属于第二、三营养级,鲶鱼占有四个营养级
B.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鲶鱼个体中所含的能量最少
C.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碳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从水蚤传递给鲶鱼
D.从信息传递的角度分析,蚊子幼虫与划蝽之间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
17.某人工鱼塘的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如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图1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是D2/(A2+B2+C2)
试卷第6页,共12页
B.图1中A1、A2和图 2中E都可以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C.鲢鱼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可用图2中的B表示
D.乌鳢捕食鲢鱼后剩余的食物残渣中的能量可用图2中的A表示
18.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下图中“置位点”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某个理想状态,其中P、A、B、C、D、E其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物质的传递方向。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P、A、B、C、D构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渠道
B.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生态系统偏离置位点的可能性越小
C.大量污水持续输入河流后,会导致该河流生态系统偏离置位点,会发生负反馈调节
D.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19.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 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 中不放螺,M 中放入 100 只螺。一段时间后,将 M 中的螺全部移入 L
中,并开始统计 L、M 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A.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
B.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
C.图示 L 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竞争
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
20.吹绵蚧是一种严重危害果园生产的害虫,澳洲瓢虫以吹绵蚧为食,可以有效抑制该害虫的数量。科学家研究了吹绵蚧种群数量与被捕食率、补充率的关系模型,其中补充率代
试卷第7页,共12页
表没有被捕食的情况下吹绵蚧增长的比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当吹绵蚧种群数量介于m—n点之间时,种群数量可能会逐渐稳定在m点
B.当种群数量超过n点时,可能会导致吹绵蚧虫害的爆发
C.当种群数量超过p点时,由于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吹绵蚧种群数量会稳定在p点左右
D.在果园中适当投放澳洲瓢虫,目的是使吹绵蚧数量长期稳定在p点
二、非选择题(55分)
21.(11分)云南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以滇金丝猴为主的濒危动物及其生存环境。
2014年遭受山火侵袭,约4200亩植被受到破坏。自2017年起持续开展保护与恢复工程,大力植树造林,恢复了野生动物的生境,增强了森林生态系统调节气候的功能。回答下列
问题。
研究人员采集了大量金丝猴粪便,通过DNA微卫星碱基序列测序对保护区的金丝猴数量进行调查,与标记重捕法相比,该调查方法的优点有___________(答出 1点即可)。测
序结果还说明野生滇金丝猴在基因组成上与人工繁育的品种存在一定差异,这体现了生物 的___________多样性。这些金丝猴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__________价值。
植被恢复时遵循生态工程协调原理,研究人员选择了云南松、麻栎等物种,原因是这些物种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在森林恢复过程中,研究人员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引
诱剂诱杀雄虫,降低虫害的发生率,其原理是__________。
(3)火灾后森林的恢复属于____________演替,判断依据为__________。从碳循环角度分 析,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功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2(11分).调查发现某小型湖泊中的绿藻、蓝细菌是鯪鱼和沼虾的食物,沼虾又是鲮鱼的食物。图1表示不同体长鲮鱼的食性比例,图2表示鲮鱼在12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
试卷第8页,共12页
(1)群落的______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其中鲮鱼和沼虾的种间关系是______。该湖泊从浅水区到深水区分布着不同类群的生物,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结构。
(2)由图1可知,鲮鱼随体长增加的食性变化为______。若鲮鱼仅以绿藻和沼虾为食,在
体长为2.8cm和4.2cm时,鯪鱼增长相同的体重消耗绿藻的质量比为______。(按传递效 率20%计算)。
(3)在图2的a~e中,______点处的鲮鱼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判断依据是______。前
8年种群数量最大是在______点处。
23(10分).富营养化是多数淡水生态系统的主要水质问题,并导致蓝藻“水华”频发。铜绿微囊藻是蓝藻“水华”中的常见种类。为利用水生生物控制“水华”,研究了氮浓度
对大型溞和金鱼藻控制铜绿微囊藻数量增长的影响。
(1)氮可用于合成铜绿微囊藻细胞中的____ (写出两种)等生物大分子,是限制藻类生长的重要因子。
(2)在不同氮浓度的培养液(其他营养充足)中加入等量铜绿微囊藻(1.0×105细胞/mL)
和大型溞(浮游动物),置于适宜的光照、温度等条件下培养,定期取样测定铜绿微囊藻数量,结果如图1。研究者得出结论,利用大型溞有效控制铜绿微囊藻增长的氮浓度范围为0.5 4mg/L,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
(3)水生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繁殖和栖息场所。在(2)实验方案的基础上,每组再加入等量的金鱼藻(沉水植物)共同培养,得到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曲线如图 2。由图 1、图 2
可知,与大型溞-铜绿微囊藻共培养相比,大型溞-金鱼藻-铜绿微囊藻三者共培养
试卷第9页,共12页
___________。试分析出现该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将上述研究成果应用于自然水体时,需要考虑食物网中更多物种间的相互作用。自然水体的“水华”防治,可采取的措施有
适度捕捞以浮游动物为食的鱼类
适时投放以蓝藻为食的鱼类
投放适量的水生植物生态浮床
投放适量的噬藻体(蓝藻病毒)
24(10分).下图为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有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BC段水中溶解氧含量逐渐恢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养猪场每天排放大量的粪便、饲料残渣,如不及时处理会严重影响周边人、畜的饮水安全等。研究者设计了一个养猪场废水处理系统,具体程序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①输入此氧化塘的能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氧化塘后部种植莲等挺水植物,有利于减少出水口处水中的浮游藻类,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控制废水流入氧化塘的速率,废水不能过量流入氧化塘,说明生态系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0页,共12页
④处理养猪场的粪便、饲料残渣,还可以建立沼气池进行发酵,可以产生沼气提供能源, 沼气池中的沼渣还可以作为肥料还田,这样能实现能量的______________,从而大大提高__________________。沼气工程已成为我国当今农村生态工程建设中最重要和最基础性的 组分,沼气工程充分利用了_____________原理
25(14分)产脂肪酶酵母可用于含油废水处理。为筛选产脂肪酶酵母菌株,科研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测定培养液中选定菌种的菌体数,既可在显微镜下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也可选用______________法统计活菌数目。用后一种方法测定时,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 选择菌落数在_____________范围的平板进行计数,估测细菌数量要比实际活菌数
_____________(填“多”或“少”),因为_____________。
(2)称取1.0g某土壤样品,转入99mL无菌水中,制备成菌悬液,经_____________后,获 得细胞密度不同的菌悬液。分别取0.1mL菌悬液涂布在固体培养基上,其中10倍稀释的菌悬液培养后平均长出了46个酵母菌落,则该样本中每克土壤约含酵母菌_____________ 个。
(3)为了进一步提高酵母菌产酶能力,对分离所得的菌株,采用射线辐照进行
______________育种。将辐照处理后的酵母菌涂布在以_____________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按照菌落直径大小进行初筛,选择直径______________的菌
落,纯化后获得A、B两突变菌株。
(4)在处理含油废水的同时,可获得单细胞蛋白,实现污染物资源化。为评价A、B两菌株的相关性能,进行了培养研究,结果如下图。据图分析,应选择菌株_____________进行 后续相关研究,理由是:_____________。
试卷第11页,共12页
试卷第12页,共12页
高二年期中联考生物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1-5 CCADB 6-10 BCCCD 11-15 BACDD 16-20 BBCBD
二、非选择题
21(11分)(1)对金丝猴的影响小/不会伤害或惊吓到金丝猴/取样容易/不干扰野生动物的
生存(1分) 遗传(基因)(1分) 直接(1分)
(2)与该环境具有较高的适应性/有较高的生态适应性利用(2分) 性引诱剂可将雄
性害虫动物大量诱杀,使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进而导致害虫种群的出生率下降,从 而使害虫种群密度下降(2分)
(3)次生土壤条件得以保留/甚至土壤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2分) 能够通
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有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2分)
22.(11分)(1)物种组成 (1分) 种间竞争和捕食(1分) 水平(1分)
(2) 植食性比例逐渐增加,肉食性比例逐渐减少.(2分) 3:2(2分)
(3)a、e(1分) λ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2分) b(1分)
23.(10分)(1)蛋白质、核酸(2分)
(2)氮浓度为8 16mg/L时,实验末期铜绿微囊藻的密度高而且仍在快速增长;氮浓度为
0.5 4mg/L时,实验末期铜绿微囊藻的密度较低而且不再增长(2分)
(3)能够将铜绿微囊藻抑制在更低水平,有效控藻的氮浓度范围增大(2分)
原因:三者共同培养时,除了大型溞通过捕食抑制铜绿微囊藻外,金鱼藻与铜绿微囊藻的
竞争也抑制了铜绿微囊藻增长,金鱼藻为大型溞提供繁殖和栖息场所促进了大型溞的增长(3分)(4) ABCD·(1分)
24(10分)(1)藻类大量繁殖,藻类通过光合作用释放O2,有机物减少,需氧型细菌数量
下降,因而对溶解氧的消耗量减少 (2分)
(2)①太阳能和化学能 (2分) ②挺水植物起遮光作用并能与藻类竞
争无机盐等营养物质(与浮游藻类竞争阳光和无机盐),影响浮游藻类正常生长·(2
分) ③自我调节能力有限 (1分) ④多级利用(1分) 能量利用
率.(1分) 物质循环再生(循环)(1分)
25(14分)(1)稀释涂布平板(1分) 30-300(1分) 少(1分)
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生长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2分)
(2)梯度稀释(1分) 4.6×105(2分)
(3)诱变(1分) 脂肪(1分) 较大(1分)
(4)B(1分) 菌株 B增殖速度快,单细胞蛋白的产量也高,同时降解脂肪的能力
强,净化效果更好(2分)
试卷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