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A)(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A)(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1 23:06: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保密A启用前
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A)
2023.04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现代文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肪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 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慢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
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 相决而俱化”的境地 (《蕙风词话》卷一)。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
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要想从古诗中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可以阅读经过了历代读者集体选择的公认的大诗人的作品。
与李白、苏轼、辛弃疾的典范诗作相比,杜甫的诗更能让读者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熏陶。
C,读者在读词时能复活词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面貌,缘于词人有意将其生命活动和人生经验“固定”在词中。
D,词作面世后,其思想意蕴的深浅,就取决于读者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其诠释的丰富与否。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现代人和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唐人超越前人将诗歌“志”与“情”统一为“情志一也”,促进了诗歌在唐朝的发展。
C、艺术有其固有规律,中国文学研究者可以适当借鉴西方文艺理论来阐释中国文学现象。
D、词作是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跨时代“对话”的凭借,词人的人生体验借此传达给读者。
3.下列诗句中所描述的读书情状,不符合词论家况周顾所提倡的“读词之法”的一项是(3 分)
A。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唐) 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唐)杜苟鹤《题弟侄书堂》
C.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日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宋) 苏轼《送安惊秀才失解西归》
D、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陆九渊《读书》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 分)
5.学校诗歌社团将组织“中国古典诗词阅读”专题活动,邀请你参与并作阅读指导,请结合5 .材料内容,从阅读内容与方法两个方面提出合理建议。(4 分)
(二)现代文阅读D(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
梨园票友
聂鑫森
云晴晴二十八岁,是古城国华京剧团的当家花旦。她的名声不仅在古城很响,南方的许多城市,称之为“云党”的票友也是多乎哉。她有戏剧学校“坐科”的专业功底,后来又带职读了中央戏剧学院的研究生班,锦上添花,功夫更加了不得。
云晴睛学的是“程派”,不但扮相俏丽,而且唱、念、做、打都有绝活。她会唱的戏很多,《锁麟囊》《玉狮坠》《春闺梦》《文姬归汉》......每一出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票友们依照惯例,把她称为“云老板”。特别是那些网上的粉丝,在她的网站上跟帖时,更是一口一个“云老板”地叫得挺欢。云晴睛不喜欢“云老板”这个称呼,总感到有点男性化的色彩。她至今还待字闺中,连男朋友都没有哩,一个“老”字岂不让她觉得未老先衰了。可她不能申辩,票友有这份热情不容易。
每晚唱完戏,不管是在外地还是本地,吃过夜宵后,云晴睛都会打开手提电脑,看看票友对她的演出有什么评价,那真是一种幸福。她敏感地发现,只要在本地演出,就会有一位叫“梨园之友”的票友,发帖时从不称她为“云老板”,而称她为“云睛睛女史”。女史者,有学识之女性也。从行文的古雅看,应该是个男性,而且有一把子年纪了。她也曾想和他见个面,但对方说:“票友千万,我不过此中--员。君若一一会见,岂不空耗时光!”
她把“梨园之友”的帖子一一下载珍存,时常阅读,几乎都能背下来。他评价她的唱腔:“忽而高如鹤唳,哀厉凄绝。忽而细如游丝,幽怨鸣咽。忽而悬崖急湍,忽而徐折经回。欲学君之行腔既难,如君之如此顿挫合拍,讲究四声更不易。”当然也有批评,那晚她演《锁麟囊》饰薛湘灵,因白天被硬拉着去参加一个同学的聚会,耽误了休息,嗓子有些吃力。“梨园之友”的帖子说:“唱腔中似有倦意,丹田之气提升不足,有几处该往高走,君却平曳,以技巧掩之,一般人难察,但我却深以为憾。”
这样诚笃而懂戏的票友,不是知已是什么 当年梅兰芳之遇齐如山,程砚秋之遇罗瘦公,至今都传为佳话。可惜,她与他是遇而不见,一“网”相隔,同居一城却似远隔千里。
这个春季多雨,一连下了四十多天,城里到处潮乎乎的,而隶属于古城的邻县,闹起了水灾,很多的村子被淹,而且还时常发生泥石流,报纸、电视上触目都是抗洪救灾的报道。 国华京剧团从外地演出归来,当夜,云晴睛就见到了“梨园之友”的信件:云晴晴女史:
春安。得悉贵团载誉而归,辛苦了。连日大雨,乡间灾重,房摧屋塌,桥断路毁,田园而成泽国。古城市民,无不日夜萦系于怀,伸出援助之手。我以票友之名义,恳请以君之号召力,联络同仁义演赈灾。我将随市政府之救灾指挥部奔赴灾区。君之义演,我虽不能亲睹,但会让家人前往助阵。谢谢。
此致
演出成功!
梨园之友云
晴晴看完,眼睛都湿了。随即打电话给团里的负责人和各位同事,大家异口同声说“义不容辞”。
第二天上午,古城各处贴满了救灾义演的海报:国华京剧团义演五晚,都是云晴晴主演的程派名剧,每票百元,全部款项捐赠灾区。
这五晚呀,按照云晴晴的安排,全体演员都提前化好妆、穿好戏服,站在剧院门口,迎接前来看戏的观众。在主要演员的面前,设有捐款箱。不少观众虽已买票,在进门时还会慷慨地把钱投入箱中。云晴晴确实有人缘,她面前的捐款箱投钱是最多的,她不停地说:“i谢啦。谢谢您啦。”
云晴晴的演出,场场精彩。观众既奉献了爱心,也过足了戏瘾。卸了妆,草草用过夜宵,云晴晴回到家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看网站上的帖子。
“梨园之友”果然不在剧场。她想:他此刻在做什么呢 帮助灾民转移 发放救灾的钱、物 还是在通宵开会
五晚的义演结束了。
云晴晴一直睡到第二天上午十点钟才起床,她真的累狠了。
父母亲上班去了。床头柜上放着一份《古城晨报》,肯定是母亲买菜时捎带买回来的。云晴晴看见在头版正中间,有昨晚她演出的大幅剧照。而头条消息的粗黑标题,立即吸引住了她的目光:“暴雨中转移众乡亲,泥石流吞噬八勇士。”她飞快地读完全文,不由得小声地啜泣起来。这牺牲的八个人,都是乡镇干部和驻镇扶贫点的成员!
晚上,云晴晴又打开电脑,“梨园之友”的亲属给她发来了信件:云晴晴女史:
你好。在我发这封信时,“梨园之友”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在他牺牲前的两个小时,曾打手机来嘱咐我抽暇给你发封信,感谢你和你们的义演。我每晚领着孩子都去了剧院,你的演出真是太好了,相信你会成为“程派”最优秀的传人。我想我以后应该经常去看你的戏,也做一个够格的“梨园之友”。再见了。
此致
敬礼!
“梨园之友”的亲属
几天后,在悲壮的追悼大会场里,哀乐低回,云晴睛泪眼模糊,凝视着八位烈士的巨幅遗像。她听说,他们都喜欢京戏,那么,谁是“梨园之友”呢
(有删改)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小说开篇交代云晴晴名声响、票友多、功底深,与后文写她义演时的号召力相照应。
云晴晴下载并珍存“梨园之友”的帖子,说明她谦虚好学,视“梨园之友”为知己。
C.“不由得小声地啜泣起来”,写出了云晴晴获知“梨园之友”因救灾而牺牲时的伤心
D.小说以“谁是“梨园之友’呢”的问句结尾,引发读者思考,拓宽了小说艺术空间。
7.关于文中引用的两封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梨园之友”的信既是对云晴晴义演的倡议,也是对前文所写抗洪救灾报道的补充。
B.“梨园之友”在抗洪救灾时给云晴晴写信,说明他不仅懂她的戏,也相信她的人品。
C.“梨园之友”亲属的信与前封信相照应,使“梨园之友”抗洪救灾的故事更趋完整。
D.“梨园之友”亲属要做够格的“梨园之友”,表达出本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
8.“梨园之友”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小说在叙事方面特色鲜明,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郭崇韬,代州雁门人也。为人明敏,能应对,以材干见称。庄宗为晋王,崇韬为中门使,甚见亲信。庄宗军朝城,段凝军临河。闻梁方召诸镇兵欲大举,庄宗患之,召崇韬问计,崇韬曰:“陛下兴兵仗义,十余年矣。况今大号已建,自河以北,人皆引首以望成功而思休息。今得一耶州,不能守而弃之,虽欲指河为界,谁为陛下守之 愿陛下分兵守魏,固杨刘,而自郭长驱捣其巢穴,不出半月,天下定矣!”庄宗大喜曰:“此大丈夫之事也!”即日下令军中归其家属于魏夜渡杨刘从郸州入袭汴 八日而灭梁。庄宗与诸将以兵取天下,而崇韬未尝居战阵,徒以谋议居佐命第一之功。崇韬素廉,自从入洛,始受四方赂遗,故人子弟或以为言,崇韬曰:“吾位兼将相,禄赐巨万,岂少此邪 今藩镇诸侯,多梁旧将,今一切拒之,岂无反侧 且藏于私家,何异公努 ”明年,天子有事南郊,乃悉献其所藏,以佐赏给。同光三年夏,大水害民田,民多流死。庄宗患宫中暑湿不可居,思得高楼避暑,乃遣宫苑使王允平营之。宦官曰:“郭崇韬眉头不伸,常为租庸惜财用,陛下虽欲有作,其可得乎 ”庄宗乃使人问崇韬曰:“昔吾与梁对垒于河上,虽祁寒盛署,被甲跨马,不以为劳。今居深宫,荫广厦,不胜其热,何也 ”崇韬对曰:“陛下昔以天下为心,今以一身为意艰难逸豫,为虑不同,其势自然也。愿陛下无忘创业之难,常如河上,则可使繁暑坐变清凉。”庄宗默然。终遣允平起楼,崇幅果切谏。宦官曰:“崇幅之第,无异皇居,安知陛下之热!”由是谗间愈入。当崇韬用事,自宰相豆卢革、韦悦等皆倾附之,以其姓郭,因以为子仪之后,崇韬遂以为然。其伐罚也,过子仪墓,下马号恸而去,闻者颇以为笑。然崇韬尽忠国家,有大略,可谓有志矣!
(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3 分)
即A日B下C令D军E中F归G其H家I属J于K魏L区L夜M渡N 杨O刘P从Q郓R州S入T袭U汴。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甚见亲信”与“君既若见录” (《孔雀东南飞》) 两句中的“见”字含义相同。
“崇韬素廉”与“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苏武传》)两句中的“素”字含义相同。
“艰难逸豫”与“逸豫可以亡身” (《五代史官传序》两中的“豫”含义相同。
D.“当崇韬用事”与“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屈原列传》)两句中的“用事”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面临梁计划对唐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之际,庄宗采纳了郭崇韬的建议,从郸州长驱直入,最后取得了胜利。
B.郭崇韬在洛阳开始接受各方的贿赂,在听取朋友子弟的意见后,才在第二年天子祭天时贡献出所收藏的财物。
C.庄宗打算修建宫殿避暑就派人征求郭崇韬的意见,郭崇韬劝谏君王要以天下为己任,不要忘记创业时的艰难。
D.郭崇韬以郭子仪后人自居,并在伐蜀经过郭子仪墓地时下马祭拜,听说这件事的人虽感可笑但都敬其有大志
13.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昔吾与梁对垒于河上,虽祁寒盛暑,被甲跨马,不以为劳。(4分)
(2)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 (4 分)
1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郭崇韬“有大略”的具体表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 题。
燕子来舟中作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柚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全诗以诗人为视角描述燕子“衔泥”“暂语船”“穿花贴水”,赋予诗歌浓郁个人情感。
B、领联今昔对比,旧日家园中认识自己的燕子,现在却相遇不相识,只是远远地看着
别人。
C.“处处巢居室”与“飘飘托此身”是诗人与燕子的相通之处,“何异”使人燕契合无间。
D.全诗体物缘情,浑然一体,使人分辨不清是人怜燕,还是燕怜人,凄楚悲怆,感人肺腑。
16.有人评价此诗“看似咏燕,实则慨叹诗人茫茫身世”,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的创作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还有 “ , ” 指出了当时的黑暗现实。
(2)在《过秦论》中,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文中“ , ” 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3)在《蜀道难》中,借“水”突出蜀道的艰险,其中“ ”一句写激浪冲撞岩石倒流形成回旋的急流:“ ”一句写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声势浩大三、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1)青绿山水,主要是指使用以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为主色的一种山水画。青绿山水的画法相对固定,一般先用墨色勾出山石、林木、泉流等的轮廓[甲],并皱染出结构层次[乙],然后以淡猪石敷染山石作为底色[丙],最后再以石绿、石青等逐层积染,呈上重下轻之势。青绿山水是早期山水画的主要样貌,在隋唐时期就已经成熟。明代詹景凤在《东图玄览》中曾说,隋代画家展之虔的《游春图》,“始开青绿山水之源”[丁]。
青绿山水有时因施以泥金而在视觉上有金碧效果,又称为“金碧山水” ① 青、石绿仍是其主要色彩,画法也与青绿山水 ② 。明代画家唐志契就认为青绿山水全碧山水其实就是一回事。(2)之所以有“金碧”“金笔”之谓的原因,是因为有人将它等同于描金匠的笔法效果。这样,就将艺术家的雅事与一般的工匠画等号,有 ③ 文人绘画层次之嫌。
18.下列对文中标点的使用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去掉[甲]处的逗号会影响语句的理解。
B.[乙][两]两处的逗号,都应该改为分号。
C,文中“《游春图》”是画作,不应该用书名号。
D.[丁]处的句号应放在引号内“源”字后面。
19.根据下面要求,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3 分)
①填写一个关联词:
②填写一个成语:
③从“贬抑”与“贬低”中选一词填写:
20、文中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1 题。
从原理上来讲,ChatGPT 其实也不是新事物,它背后的基础,是母公司 OpenAI 在几年前发布的自然语言模型 GPT。那么,GPT 又是什么呢 它的全称是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mer,生成式预训练转换器。简单来说,它的原理是:先给它提供一个庞大的语料库,让模型通过上千亿个参数对这些文本进行打散、标记、学习,构建起一个复杂的预测模型。 ① ,判断一个单词在这个情境下应该接哪一个单词。就这样一个一个单词串起来,形成一段话,或者一篇文章。这种预测的模式,其实跟我们大脑的学习和加工模式是非常相似的。
ChatGPT 是一个人工智能程序,它只会忠实地按照内在的预测模型回答问题。ChatGPT不能凭空生成信息,它所有的知识,都只能来自于它被喂养的语料。那么, ② 它所能够提供的答案,能够输出的内容,也不会超过这些语料的平均水平。你不可能指望它摄入一大堆插科打浑的帖子,要求它写出《三体》。 ③ ,我们至今还没有一套可靠的方法,能够客观地判断内容质量的优劣。
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6分)
2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4分)
四、写作 (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青岛一十岁小姑娘傍晚独自乘坐公交车,刷卡时发现余额不足,就要转身下车,公交车司机便用自己的卡帮小姑娘垫付了1 元车费。小姑娘临下车时,塞给驾驶员一张欠条,并行少先队礼表示感谢。回到家后,小姑娘向妈妈说了自己的经历,母女决定捐献,100 枚一元硬币放在公交车上,将爱心传递下去。但公交公司认为,这样不符合公司管理规定,就婉言谢绝了。母女俩不甘心,决定充值 100 元的公交卡放在驾驶台旁,方便乘客应急使用。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了广泛、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 请给小姑娘、公交车司机、公交公司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试题(A)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1.(3 分)A(B 项“更能让读者……受到人格境界的熏陶”错;C 项“词人有意”错;D 项
“就取决于读者”错)
2.(3 分)B(“超越前人”“促进了诗歌在唐朝的发展”错)
3.(3 分)B(该诗表达对侄子的劝勉,没写具体的读书情状)
4.①材料一提出“要从阅读唐诗宋词入手领会传统文化精神”观点后,从美感熏陶与人格境
界感染两个方面以引证、举例的方法阐述唐诗宋词的阅读价值;②材料二借对况周颐“读
词之法”的阐述提出自己关于阅读唐宋词方法的见解,然后从唐宋词人创作与现在读者阅
读参与两个角度加以阐述,明确了观点。(4 分。每点 2 分,其中观点与展开方式各 1
分,意思对即可)
5.⑴内容:①选择公认的大诗人的作品;②要选择难度适中的作品;③选择具有审美价值并能提升人格境界的作品。⑵方法:①要澄思渺虑以“讨教”的态度阅读;②要结合自身人
生阅历与经验与诗作进行“交流”“对话”。(4 分。内容与方法各 2 分,每点 1 分,每
个角度只要答出 2 点,意思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6.(3 分)C(“获知‘梨园之友’因救灾而牺牲”错)
7.(3 分)D(“表达出本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错)
8.①有学识真懂戏,用语典雅,对云晴晴演出的评点中肯;②讲诚信懂感恩,让家人助阵义 演并叮嘱家人写信感谢;③有大爱勇担当,请求云晴晴义演并亲赴灾区救灾。(
6 分。每 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9.①采用第三人称叙事,作者以旁观者身份讲述云晴晴与票友的故事,叙事自由灵活;②从 云晴晴视角讲述其与“梨园之友”的交往故事,叙事更加集中;③设置云晴晴与“梨园之
友”明暗两条叙事线索,拓宽叙事空间,增强小说张力。(6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
可;如有其他作答角度,酌情赋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10.(3 分)F L P(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
11.(3 分)A(“含义相同”错)
12.(3 分)A(B 项“在接受朋友子弟的意见后”错;C 项“修建宫殿避暑就派人征求郭崇
韬的意见”错;D“听说这件事的人虽感可笑但都敬其有大志”错)
13.(1)过去我和梁军在黄河边对峙,即使是寒冬盛夏,穿着铠甲骑在马上,都不觉得劳
苦。(4 分。“于河上”“虽”“被”“以为”各 1 分)
(2)秦惠王担忧这种情况,就令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进献给楚国。(
4 分。“患”“乃”“详”“厚币委质”各 1 分)
14.①先怂恿各国尊崇齐国为霸主,共同排斥秦国,引起秦国恐慌;②再派说客游说秦王,让 秦国主动拉拢燕赵,并讨伐齐国。(3 分。每点 1 分,两点 3 分)
参考译文:
齐国进攻宋国,宋国形势危急。苏代于是送信给燕昭王说: “燕国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之列,却派遣质子寄居在齐国,这使燕国名声低下,权威减 轻。协助齐国进攻宋国,劳民伤财。攻破宋国,使楚国的淮北地区受损害,结果是使齐国的领 土扩大了,也就是使仇敌强大了本国弱小了。劳民伤财,没有尺寸的功劳,攻破宋国却扩大了仇敌的领土,又会世代背负齐国的祸患。宋国和淮北合在一起,就足以抵得过一个万乘之国。
齐国一旦兼并它们,就如同增加了一个齐国。北夷的地盘方圆七百里,再加上鲁、卫等小国,
这也是所说的比万乘之国还要强大的地方,齐国如果吞并它们,这就如同增加了两个齐国。一 个强大的齐国,燕国尚且不能同它抗衡,现在用三个齐国来面对燕国,那祸患可就大了。
虽然这样,但是臣下也听说智者做事,能够转祸为福,由失败达到成功。齐国人将破旧的
白色生绢染上紫色,价格就会上涨十倍。当初越王勾践困守在会稽山上,但后来却灭了吴国称 霸天下。这都是转祸为福,由失败达到成功的范例。现在大王也想转祸为福,由失败达到成功 吗?那么不如怂恿各国推举齐国称霸并极力推崇它,派使者同周室结盟,烧尽秦国的信符,相 约:‘上等计策是击破秦国,其次是排斥秦国。’秦王必然会恐惧担心。秦国五代以来一直攻 打诸侯,如今居于齐国之下,倘若能让齐国走投无路,不惜失掉一座都邑也要取得成功。既然 这样,大王为什么不派一个平民百姓,用能使齐国陷入困境的道理游说秦国,对秦王说:‘燕、 赵两国要攻破宋国,扩大齐国领土并尊崇齐国,甘愿屈居齐国之下,这对燕、赵两国并没有好 处。得不到好处而一定要做这样的事,是因为不相信秦王。现在大王何不派可以信赖的人去联 合燕国、赵国,并立三帝号令诸侯。并立三帝,是燕、赵两国共同的愿望。实际上获得利益, 名义上满足愿望,燕、赵两国背弃齐国,就像扔掉破草鞋一样毫不吝惜。如今大王如果不联合 燕、赵两国,那么齐王称霸的事就一定能成功。诸侯们拥戴齐王而大王却不从命,这就会使秦 国遭到讨伐。诸侯们拥戴齐王,大王也跟从他们,这就使大王名声低贱。大王如果不联合燕、 赵两国,就会使名声低贱,国家出现危险;大王联合燕、赵两国,就会使名声尊贵,国家安宁。
抛弃名声的尊贵和国家的安宁,去追求名声的低贱和国家的危险,聪明人可不这样做。’秦王 听了如此说法,一定心头像被匕首刺进了一样刺痛。那么大王何不赶快派一位有才能的人用这 样的说法游说秦国呢?秦国一定会采纳,齐国一定会受到讨伐。
燕昭王认为苏代的信写得很好,说:“先王曾经对苏家有恩,由于子之之乱,苏氏才离开
燕国。燕国要向齐国报仇,非有苏代辅助不可。”于是召来苏代,重新善待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5.(3 分)A(“统领全诗”错)
16.①诗人赞美了春雪的高洁品质。春雪起而复灭迅速融化,但并不为迎合时节而改变自己的 质地;②寄寓了对友人何思澄品格的称誉,也借此表白诗人自己的坦荡胸怀。(6 分。每 点 3 分,意思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1)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2)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3)彩舟云淡 星河鹭起 (6 分。每句一分,错字、漏字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18.①络绎不绝 ②可见一斑 ③自然而然 (3 分。每处 1 分,只要是约定俗成、流传下来使用时间长、有固定性的都算成语。无错 别字,合乎语法,语境恰当,都算正确)
19.因为,那柯里实在太小了,小到在史籍中几乎找不着关于它的记载,在主要地图上也没有 标注它的位置。(这句话共两处错误,一是语序不当,二是搭配不当。4 分,改对一处得 2 分)
20.(3 分)D(A 项是引用,B 项是特殊含义,C 项是强调,D 项是特定称谓)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21.①也有维护网络环境的义务 ②谣言却已跑遍世界 ③谣言不仅对当事人造成巨大伤害
(6 分。每条 2 分,意思对即可)
22.①将“网络暴力”比喻为“消音的枪”。“网络暴力”与“枪”都是攻击他人的手段,准确生动地点明网络暴力对受害者的伤害之深,攻击性之强,相似度高。②“消音”对“枪” 加以修饰限定。“暴力”发生在网络这一虚拟空间,而现实中无声无息,这一比喻准确点明网络暴力于现实难觅踪迹却极具杀伤力的特点。(4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四、写作(60 分)
23.参考 2022 年高考评分标准。建议以 44 分为基准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