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粮食短缺,而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全国各地的市场上却粮食供应充足。下列人物为保障我国充足的粮食供应而作出了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是( )
A.邓稼先
B.袁隆平
C.侯德榜
D.詹天佑
2、疟疾,中国民间俗称“打摆子”,是由疟原虫侵入人体后引发的一种恶性疾病,已经在全球肆虐了几千年,患者得病后高烧不退、浑身发抖,重者几天内就会死亡.为解决这一难题,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发明了( )
A.青蒿素
B.抗生素
C.青霉素
D.头孢
3.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令世人瞩目,我国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的事件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
C.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D.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4.“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人们常用它来称赞右图所示农业科学家,赞扬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2004年,这位科学家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下列有关这位科学家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这位科学家是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②他的成果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③他的成就证明中国是现代科技最发达的国家 ④他的成功说明科学研究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成功发射。这是我国航天技术领域取得的又一突破。追溯历史,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同一领域取得的成就是( )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地地导弹发射成功
C. 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6.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水稻专家是( )
A.邓稼先 B.魏源 C.严复 D.袁隆平
7.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的能有效抵抗疟疾的药物是( )
A.青蒿素 B.青霉素 C.麻沸散 D.千金方
8.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取得的先后顺序是( )
①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②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④第一艘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 D.③④②①
9. 1964年10月16日,寓居美国的李宗仁向来访者说:“西方人终于将我们视为一个智慧的民族了。”导致西方人观念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B.中国建成了大亚湾核电站
C.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D.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0.奥本海默是美国的原子弹之父,而被美籍华人杨振宁称作“中国的奥本海默”的是 ( )
A.袁隆平 B.邓稼先 C.钱学森 D.李四光
11.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是在 ( )
A.1964年10月 B.1966年10月
C.1967年10月 D.1971年10月
12. 2010年1月11日资深航天专家孙家栋荣获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工程总师的卫星就有34颗,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被业界公认为中国的“卫星之父”。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 )
A.亚洲一号 B.神州一号 C.东方红1号 D.嫦娥一号
13.“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在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这里的“它”指的是成功发射了 ( )
A.“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
B.“长征一号”运载火箭
C.“神舟五号”飞船
D.第一枚中近程地地导弹
14.1964年10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指出:“中国发展核武器,不是由于中国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正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要消灭核武器。”该声明评述的是中国 (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升空
D.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5.2022年6月5日上午,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顺利送入太空,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首次载人飞行发射任务告捷。下列成就与此属于一个领域的是 (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屠呦呦团队发现了青蒿素
C.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D.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16.2021年7月4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进行中国空间站首次出舱活动。50多年来中国航天人从来没有停止太空探索的脚步。右图展现的是中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航天员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图中实现太空行走的是 ( )
A.杨利伟
B.翟志刚
C.刘洋
D.景海鹏
17.2018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19657亿元,比1995年增长55.4倍;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8%,比1995年提高1.61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 ( )
A.建成独立自主工业体系
B.脱贫攻坚战略取得突破
C.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创新
D.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18、八年级(1)班某历史兴趣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四幅人物图片,他们的贡献共同体现了新中国的 ( )
A.科学技术成就 B.国防建设成果
C.信息技术发展 D.文教事业进步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 ”的方针,大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横线处应填 ( )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自由民主,平等博爱
C.实业救国,振兴中华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二、非选择题
2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他荣登“2010年中国心灵富豪榜首富榜”,上榜理由是“他创造的社会财富,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无价。而他自己,依旧躬耕于田畴,淡泊于名利,真实于自我,他以一介农夫的姿态,行走于心灵的田野,收获着泥土的芬芳”。
(1)结合两则材料可知他是 ,结合所学指出他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世界粮食奖”的原因。从他的成就中你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
(2)结合材料二我们要学习他的什么优秀品质?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一声巨响,硕大的蘑菇云腾空升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材料二 21时48分,星箭分离,卫星入轨。21时50分,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收到中国第一颗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音,声音清晰宏亮。
材料三 中国人实现了迈步太空的梦想,宇航员的一小步,却是中华文明的一大步。
材料四 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在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奋斗历程中,广大研制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这就是“两弹一星”精神。
(1)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什么时间?原子弹爆炸成功有哪些重要意义?
(2)材料二中卫星的发射成功说明了什么问题?
(3)你知道材料三指的哪一事件?中国人实现迈步太空的梦想的第一人是谁?
(4)材料四中的“两弹一星”指的是什么?“两弹一星”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科技强国】
材料一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感动中国”颁奖词
(1)依据材料一,指出这是给谁的颁奖词。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归纳他的巨大贡献。
材料二 “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此翁淡泊名利,专注田畴,以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让人们远离饥饿。
(2)材料二中的“此翁”是谁 他的科研成果是什么
材料三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感动中国”颁奖词
(3)材料三是哪位“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觉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代科学家身上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值得我们传承与弘扬
【文化自信】
材料四 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和认识。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认为应该怎样增强“文化自信”
答案
1-5BAABD 6-10DACAB 11-15BCCAD 16-19BCAA
20、(1)袁隆平;原因: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和质量,不仅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惠及全世界,能够多养活许多人口。
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学习他奋发图强、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淡泊名利、生活简朴的优秀品质。
(1)1964年10月16日 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的和平具有重要意义。(2)我国航天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3)“神州七号”发射成功 翟志刚(4)原子弹、导弹和卫星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
22、(1)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言之有理即可)
(2)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3)屠呦呦。
(4)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拼搏、坚持不懈等精神。
(5)中华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唯一一脉相承的古老文化;中华民族有优秀的文明成果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这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和底气;我们要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不断努力,实现文化自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建设文化强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学习、继承、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中华文化,自觉抵制其他文化的侵蚀;等等。